的确是小成本,小到出了一点旅行费用(上小岛),两个演员和几个群众演员的费用,演员是生面孔,女的不漂亮,男的不帅,表演也没有出彩的地方,感觉很生硬,所以演员费用也低。
之后可能就是那点特效(手机),估计也不用花几毛钱的。
故事,也是有问题的。
尤其是关键的地方。
其一是说人工智能TESS,为了防止对人类造成更大的损害,所以,伤害了成千上万的人;其二是宇宙飞船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最终离开目的地,飘向无垠的宇宙。
应该说,在逻辑上是对的,因为这两个说法都基于现实的科学观点(甚至哲学理论、宗教理论)也支持。
一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而且越大的事,往往代价也越大。
要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要付出代价。
我们看到的只是有限的问题,但是要解决问题往往要看到更大范围的问题。
二微乎其微的错误,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害。
宇宙航行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变数很多,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但是,恰好因为大家都明白,所以这两个问题不至于被忽略。
简单地说,人类评估人工智能,尤其是这种“会直接与人类对话”的智能,一问便知,一听就懂。
至于宇宙航行,大家更明白,我们之所以不仅需要计算机来操作,也需要人来控制飞船,就是因为机器可以迅速处理数据,而人类可以应对突发状况。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航天对接问题,飞行器登陆等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找到这种技术问题,恰好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
说飞船出故障失控还可能。
当然,影片还是成功的。
因为首先,它恰好反应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两个科学发展的引擎:人工智能和航天技术(当然还是有第三个甚至第四个引擎的,比如生物工程,提升人类的能力;比如环境工程,改善地球生态;比如安全工程,防御外星入侵,星体袭击)。
人类为了延续和发展,和个体的“人”一样,都想子子孙孙,千秋万世。
人的智力和能力有限,所以其一必然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自身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智能体能,属于生物工程,需要基因改造处理科技。
但是我们对基因知之甚少,而且控制基因的能力还没有触及皮毛),因为我们都知道,信息掌握越全面,处理速度越快,我们就越可能找到最佳处理方法。
所以,必然要制造“TESS”这样的超级人工智能。
但是超级的人工智能,也有问题,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鄙视”“伤害”,甚至取代人类。
而随着地球自身的环境危机,还有可能存在的外来威胁,人类必须 “狡兔三窟”,随时准备迁移。
为了拓展人类的眼界和未来,我们也需要发展航天技术,去往更遥远的星空。
电影巧妙的地方在于,开始认为TESS背叛了人类,“彼岸”航天计划因为错误失败。
都是失败。
但是结果是发现TESS没有背叛人类,那么把TESS上传给“彼岸”航天飞机,这样就可以纠正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一来地球文明虽然毁灭,但是人类的文明依然获得在外星球延续的机会。
感觉,故事还是太仓促点。
可以拍得更好。
也许导演没有资金,只能如此。
但是,我认为这也显得太仓促,太急功近利了。
为什么不学学卡梅隆,人家成功了,都可以为技术等上十年!
片中有些台词也有点意思,片中男主人公说了这样一句话:研究所里,研究过人类文明。
样本数量越大,结果越有意思。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注定发生,你会不会觉得我唯心主义。
其实这就是“到了一定范围,更大的范围,结果会逆转”的哲学观念(和真理跨出去就错误了相似)。
这种观念之所以被“肯定”,和科学家也会接受荒诞的理论和观念是有一致性的。
当然,这种观念其实很危险。
17.10.3
该片导演对人工智能的理解非常充分。
表现人工智能可以不需要奇形怪状的机器人,一个耳机一张卫星照片足以,超验骇客就是这样,智能的表现不一定是实体形式存在的,导演用耳机来表现人工智能,最开始大家以为是人,最后获得一个意外,这个理解和表现手法都很好,要是这个反转可以再往后放一放就更好了(乐园追放就是到影片最后才揭开谜底)。
人工智能的最难点不是逻辑,而是语言,因此先实现了解决优化问题的逻辑模块,最后才得到了语言模块,这个理解也和我的理解一致。
而计算机的最优选择也是设计的很棒,石油泄露扩散 vs 五百人的生命,计算机会根据最优目标作出人类不一定能理解的选择,解释这个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天气预报的图也一定程度符合了当时的场景设定。
关于程序的不可复制性,作者用了一个概念叫“逻辑锁”,说,因为逻辑锁的存在,如果tess被上传到飞船上,地球上的版本就不能运行了。
大家可能觉得,tess就是一个软件,而软件我可以随意拷贝啊,为什么tess不行呢?
其实,大家天天都在接触不能随意复制的软件,我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叫:“正版软件”。
你从appstore下载app,对于收费软件,你不交钱,你没有办法下载和使用;你玩王者荣耀,你不交钱,你没有办法换好皮肤。
这都是对软件或者软件部分功能的限制,只不过,tess的限制更严格,只能同时有一个程序在运行。
稍懂一些的同学可能不服:“appstore和王者荣耀都是网络服务器做的限制,tess是个可以离线运行在飞船里的程序,网络服务器的限制不起作用啊?
”这时,轮到我们的主角“逻辑锁”出场了。
20年前的中国最重要的正版软件是:杀毒软件。
而kv300就是当时最成功的杀毒软件,几百块一张软盘,可惜他是单机的,可以随意复制,软件公司能收到的钱就大打折扣。
kv300的老板王江民于是做了一件震惊计算机界的事情:江民炸弹,他在1997年推出的kv3000新版本里使用了一种叫“逻辑锁”的技术,kv3000启动后,会通过检查系统硬件的编号等技术是否合理来判断用户是否在使用盗版,如果是,则会锁死“硬盘和软盘”,杀伤力堪比CIH病毒,因此只有kv3000的正版才能运行。
很明显,本片导演王人超引用了这段尘封了20年故事,tess也有一个逻辑锁,他只能运行在指定的硬件上。
王江民因为“江民炸弹”被全民声讨,最后被相关部门罚款3000元,最终下线了“逻辑锁”这个功能。
“逻辑锁”没能阻止kv系列杀毒软件在新时代的没落,一代技术极客江民先生2010年突发心脏病逝世,不禁令人唏嘘。
王人超导演用“逻辑锁”来纪念这段往事令人钦佩,但它在tess里的使用存在欠稳妥的地方。
逻辑锁是识别硬件来判断软件的行为:if hardware_is_suitable():tess_ai_start()else:kill_the_host()问题在于“逻辑锁”是可以被去掉的,kv后面就没有用。
tess已经有了通用人工智能,完全可以自己修改掉这段代码。
除非tess的作者写了一段加密极深的代码,其代码技巧高超到不但超越了女主,而且超越了tess,否则无论女主还是tess都可以轻松解除这个”逻辑锁“;但如果tess连逻辑锁都解不开的话,怎么能实现片中那种强AI呢?
要知道任何加密程序运行时都会被解密执行,最终都是我上面写的那个伪代码,这种程度的限制对TESS不会是问题,所以用”逻辑锁“来解释tess只能有一个拷贝是不严谨的。
那么,怎么实现复制之后就不能运行的程序呢?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不论他们相隔多远,只要我观察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就能立即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同时这两个粒子就会退相干。
这是许多包括三体在内的科幻小说进行超距通信的基础。
我想,如果TESS运行在量子计算机里,它的状态都是以量子态存储的,那么,飞船上如果存在一个量子计算机,我们从地球往飞船里进行量子通信传输tess的话,可以同时解决电影中的两个bug:引力波不能超光速和“逻辑锁”不能限制tess拷贝。
因为,量子通信是超距作用,同时,量子通信时,一方接收到信息后由于退相干,另一方就无法还原信息了。
因此可以保证单向传输,而且,物理学对量子纠缠的研究还在继续,因此我们怎么想都可以-v-。
技术的发展无止境,人工智能和人类共同探索宇宙的故事总是激动人心。
从《我的三体》到《水滴》,中国科幻电影正在科幻迷的支持下做出越来越多好作品。
中影集团和微像文化等公司在网剧上的努力也是这个进程的一部分,众人拾柴火焰高,祝愿你们在电影和编剧技巧上越来越进步成熟,你们的作品越来越好看。
阴差阳错的,我看到这部电影,前前后后看了一些关于这个片子的报道,好奇剧组是如何用八万块钱拍出一部科幻电影。
据说(注意是据说),导演拿着剧本前前后后找了很多公司投资发片,但是科幻电影其实本来就不是电影市场的热门,尤其是网络电影,导演也不知名,剧本写的不错但是没有噱头,没有狗血,没有喜剧,谁他妈看啊,你这剧本前前后后的说了一大堆别人听不懂的话,导演是王人超,王人超?
我还超人王呢?
你以为你韩寒啊,随便一个烂剧本我就给你钱去拍。
所以剧组或者说是导演在没有投资的情况下自己攒钱去拍,听说,中间有一次钱不够,还停了一下,又去赚钱了,哎。
然后剧组没有设备,导演就手持摄影,没有灯光,没有特写。
没有爆炸,什么都没有。
就这样,一部片子算是完成了。
《孤岛终结》上映之后,在美国Raw Science Film Festival上荣获专业长片银奖,并且是电影节上评分排名第二的影片,星云奖雨果奖著名科幻作家David Brin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赞美和大力推荐;入围2017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Miscifi),该电影节被称为竞争最激烈的科幻电影节之一;作为第一部来自中国的独立科幻电影,入围第17届伦敦科幻电影节;荣获第五届美国菲利普K迪克科幻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荣获加拿大CREATION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此外,影片还受到了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邀请,以片段形式参加夏天在巴比肯艺术中心举行的大型艺术展“Into the Unknown:A Journey through Science Fiction”。
今天我也不想聊剧本,我相信王人超用这么长时间去细心修改剧本,能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拍一部小众电影,至少感动我了。
电影中可能真的情节逻辑有些不清楚,但是真的足够了。
王人超用这几万块钱打了多少一线导演的脸。
打了多少投资方的脸。
最近几年电影市场多少热钱不断地滚进来。
像他妈拉屎一般弄出一堆狗血的片子。
所有人都觉得中国电影每况愈下的时候,是王人超这样的导演,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大众审美会迅速提高,当那些商人导演还自认精明的热衷于狗血电影的时候。
中国的电影市场终究会让这些投机取巧的人无路可走,
听说是一部国产获奖科幻影片,就专门去看了这部片子,作为一名科幻迷的我来说,潜意识里有一份支持的责任。
看过之后,我不由得总结一句:这是一部观影极具挑战性的电影。
刚看的时候,感觉有点《行尸走肉》的那种调调,充满了一种荒芜、严峻的压抑感,没有背景介绍,完全摸不着头脑,我在心里暗叹:这又是要烧脑烧死人的节奏啊!
果不其然,当我看了十多分钟的时候,依然没有了解这个故事源自何方,去向何处,只看到两个不知来历的人再说些听不懂的科学大事,但是故事在行进,我总算是零零散散地明白了点什么,我告诫自己:下一秒就会真相大白。
但是在无数个下一秒之后,我发现了一个事实:我,还是太年轻了。
直到我看了过半,脑子里还是被无数的问题拷问:那个一直说话但始终没出现的人到底是谁?
为什么女主角要被追捕?
她一直咳嗽到底是得了什么病?
此外,猝不及防的两个时间线的切换也让我间歇性凌乱,凌乱的同时又忍不住看下去,我开始发现:我已经沦陷了。
我很庆幸自己是个有强迫症的人,不管是什么,只要我不明白,只要我撞上了,我就非要把它搞明白不可,所以我怀着一颗好奇心,一口气看完了整部电影。
之后我总结出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不是你想明白就能明白的。
虽然故事大致是理解了,但是还有一个终极疑问困扰着我,我不相信这是因为智力的障碍,所以我又刷了一遍,然后又刷了一遍,终于找到了答案。
等到我彻底领悟的那一刻,我有点佩服这个导演,虽然没有太多的大特效、大场景,但并没影响其宏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表达。
而且故事能设计得这么烧脑,逻辑严密得无可挑剔,也算是费了心了。
影片涉及人工智能、深空探索、超新星爆发、地球生存危机等一系列科幻命题,专业术语和科学依据毫不含糊,一看就是经过一番考究的。
从影片制作上讲,还是稍显粗糙,不过可以说是一个良心片子,国产科幻电影本来就是凤毛麟角,有勇气拍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1.入围美国Raw Science Film Festival最终名单,并最终获得专业长片银奖!
并且是整个电影节中评分第二高的影片!
星云奖雨果奖著名科幻作家David Brin对我们作品作出慷慨赞美和大力推荐!
David Brin (Writer): Wonderful. I am very impressed. The film is beautifully shot and tightly directed, with recursive flashbacks that make sense. Also, the science fiction aspects are well-thought out and very logical. I hope that the director becomes powerful and able to command bigger budgets. I would love to see him create a film about dolphins in space....其他评委:Ann Merchant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 scientific concept =9. There is a lot of science in here and the filmmaker did a nice job weaving it all together.” Paul Hynek (Giant Studios, Lord of the Rings, Avatar): “Loved it. Excellent work.” Michael Potter (Orphans of Apollo): “Nice cinematography.”Erik Virre (X-Prize, UCSD): “I loved this film. The protagonists were very clearly representative of every human.” Susaye Greene (Supreme): “Bravo!”2.作为科幻剧情电影(Sci-fi feature film)入围2017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Miscifi),竞争最激烈的科幻电影节之一,1月中旬在美国佛罗里达迈阿密市中心举行。
3.入围第17届伦敦科幻电影节,并将在2017年举行的电影节上进行放映。
电影节策展人确信这是他看到的第一部来自中国的独立科幻电影。
4.受到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邀请,以片段形式参加夏天在巴比肯艺术中心举行的大型艺术展“Into the Unknown:A Journey through Science Fiction”。
展览将科幻作为实验艺术类型,在整个巴比肯艺术中心的公共区域、画廊和展出空间,以电影、文学、音乐和当代艺术等形式进行展出。
巴比肯艺术中心是伦敦三大音乐表演场所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多媒体艺术中心。
5.入围第五届美国菲利普K迪克科幻电影节,并获最佳剧情片奖。
6.入围加拿大CREATION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最佳故事片奖项。
太垃圾了,无论是剧本,演员,演技,画面,编辑,音乐,都非常差。
首先演员就没找对,看了十分钟就看不下去了,硬着头皮看了半个小时,果断删除。
哪来那么多水军在那里胡说八道?
演技生硬,台词拖沓,剧本毫无吸引力,。
就这种水平的电影还得奖,瞎扯淡吧。
同样是低成本电影。
国外的好过十万八千里,国外的老片子《12怒汉》都比这个强一百倍。
至少我想看下去,有接着往后看的欲望。。
本片剧本由导演从2013年开始开发,历经十几个版本调整,最终于2015年夏季注册著作权,并开始筹备制作。
由于预算限制和可调用资源限制(两个演员,普通家庭场地),本片剧本几乎属于命题作文式的量身定做,无法安排更多的角色出现和调度。
并且预算只够拍摄短片长度的影片,因此剧本是以短篇方式写作,在后期拍摄制作时,逐步加长到一小时的中片门槛。
导演原始构思有大场面及强烈冲突,留待未来机会成熟实现。
影片的全部投资用于差旅费用,由导演出资,共约7万人民币,后期购买音乐版权及参赛,花费大约1万人民币。
(此投资当然未计入所有人员成本,此成本尚不及导演工作拍片时一天的拍摄预算)除女主角从事表演相关行业工作以外,所有出镜人员均为非专业演员,由于影片并非纪实拍摄形式,表演难度较大。
男主角为表演专业毕业,目前为瑜伽老师。
其余群演均为朋友友情客串。
由于预算和制作时间要求的限制,TESS的配音只能由导演在自家自己录制完成。
影片所有太空画面均为Space engine实时演算录制。
影片开端两辆车的车牌为特制,“SZ20G”意为神州20GO,TES42意为TESS缩写+42(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终极问题的答案)TESS劫持的卫星监控画面上显示USMC,表示卫星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
本片隐晦指出超级大国在深空的角力。
美国的深空飞船名为“进取号”,来自《星际迷航》的Enterprise的国内经典翻译。
影片所有名牌道具均由导演自己设计制作。
影片透明手机及电脑,由透明亚克力板材定制,配上单独购买的显示器底座和LED灯带,同样由导演自制。
注射药剂的针筒,其实是给猪牛打针的针筒。
影片开端的海边道路是上海广告片拍摄常去地点,即使这是条少人的道路,都会被收取极高的拍摄费用。
《孤岛》摄制组因为手持拍摄并且未使用三脚架,低调才得以未被收取费用。
开端林夏与同事的车内对话戏为夏天补拍,地点位于东华大学,时值下班,必须在行人通过间隔拍摄。
原本林夏在码头寻找能用的船只的戏因为无场地拍摄全部删除。
海上停满渔船的镜头为勘景时拍摄的素材。
海上的镜头,为租用了一艘小渔船拍摄,因无法交给主演操作,故镜头被大幅缩减。
出现合理性问题。
片名出现的镜头,远处的岛屿为特效添加,原镜头只有大海。
两人在船上的回忆镜头为抢拍,因为渡轮为公共摆渡船,必须找准无人空档。
两人在平台的回忆镜头拍摄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旅行团的到来占据了平台休息,拍摄不得不中止。
夜晚看星空场景为白天拍摄,后期通过特效替换天空加入星空。
影片手表界面,手机内容及电脑内容均为后期跟踪合成。
两人山路回忆镜头,均为手持拍摄。
最有难度的是手持倒退拍摄,山路极其崎岖,镜头难以控制。
由于每个场景可拍摄时间极为有限,岛上的拍摄安排极为紧凑,导演身兼制片工作焦虑于进度及天气等不定因素,压力巨大。
12月拍摄岛上镜头时,岛上仍然蚊虫肆虐,只要有裸露的皮肤就有蚊子叮咬,摄影师拍摄时,裤腿上密密麻麻爬满蚊子。
12月岛上下雨频繁,影片中现在时间的场景,都必须抓紧在下雨间隔拍摄。
影片中黑衣人演员由摄影与录音客串,一共仅有2人。
因为12月的岛上拍摄被冬季季风打断,剩下的戏份在2月元宵以后继续拍摄,每次上岛的摄制组人员一共都只有6人。
《孤岛终结》整片拍摄,摄制组包括主演在内最多仅有6人。
林夏与致远的海边分手场景,拍摄时旁边正在建造码头,所有的同期声均无法使用,全部后期重录。
片中神舟20飞船的模型,因为导演并不懂三维建模,是在space engine的飞船编辑器中设计制作,然后输出至三维软件里简单贴图渲染而成。
影片使用了康泰时CY口二手老镜头加上变形宽银幕适配器拍摄。
变形宽银幕适配器拍摄第一天就损坏,严重影响了整片画质。
另由于拍摄效率所迫,整片主要使用50镜头拍摄完成。
岛上拍摄林夏与黑衣人搏斗场景时,山脊风速极高,旁边就是悬崖,无法录音,只能由导演自己手持完成。
制片上下山时,均为爬上爬下,不敢站直走路。
导演认为,这种狂风的环境,恰能体现出当时的戏剧情境。
押送林夏的黑衣人,为本片摄像。
影片中出现的枪支,均为TB购买的极廉价儿童玩具。
由导演重新喷上枪灰漆。
TESS控制装置为一台iphone4s加上了坚硬的防撞壳。
影片末尾有林夏拆开一台iphone4s焊接的镜头。
岛上的信号发射天线为特效制作。
致远的飞船内镜头,为临时加入,在导演家白墙处拍摄后,特效处理得到。
全片共有约110个左右特效镜头,耗费了导演一个人将近半年时间准备和制作。
本片所有剪辑特效合成及音效均由导演一人独立完成。
原始构想的最后镜头,是致远从深空发来的星球的全息表面,像一堵墙一样展现在林夏面前,林夏在全息星球的表面,看到了一座城市的遗迹。
因为拍摄制作的原因,取消了这个结尾。
但是影片中仍然保留了全息技术的展示,就是林夏看到致远发来的很小的小行星的全息图像。
小的时候,我去过上海的海边。
从来不是想象中的碧海蓝天,也没有阳光沙滩。
那里只有无尽的灰暗,阴云密布,海天在视线的尽头相接,延伸到很远。
比人还高的芦苇,在阵阵海风中东摇西摆。
道路尽头,空无一人。
影片一开头,导演就还原了我的记忆。
色调压抑,手持摄影机的晃动本是无奈的经费限制,在这个末日的故事里,似乎也并不显得十分突兀。
在全片情感的表现上,简洁而克制,细节功力十足。
比如女主姐姐的死,比如行人的突然倒下,比如只用声音交代背景的广播和领导,比如远处陆家嘴标志性三建筑冒出的滚滚浓烟。
主角人物的刻画也很棒。
尤其是回忆与现实交织的部分,女主由一个直率天真而带着几分倔强的典型理工女,一点点变得成熟而理智。
可以体会到压抑着的感情的阵阵涟漪,连说话的语速都变慢了。
带着上海口音普通话的人工智能Tess, 后来知道是导演自己的配音,细听,很有趣,带着宠溺的语调,又有几分神似着机器人马文的悲观。
一个爱思考的叨逼。
至于男主,偏弱,不谈。
七万的全部预算,够不上上海内环里次新房子的一个平米。
却成就了一部有着伟大精神内核的作品。
“心理史学”在台词里出现的时候,导演阿西莫夫粉的本质瞬间暴露了。
至于孤独的远征军,《三体》估计也被深度阅读过。
所以由衷的喜欢。
一个讲述孤独与别离的主题,一次关于冒险与取舍的思考。
结合着人工智能与宇宙探索的故事,也算是站到风口了吧?
哈哈。
一直觉得,最棒的科幻片就是你能从中看到现实的影子,体会到恒久不变的人性,却又隐隐觉得其中虚构的未来并不像看上去那么虚假,思考过后,窥视世界又多了一个全新的观测点。
导演已经很努力了。
《小径分叉的花园》告诉我们一个关于时间的谜语。
任何一段都可以成为这个影评的开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总有些东西能看懂。
每个人又都是一座孤岛,因为这世上永远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理解。
末日来临的时候,Tess计算出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电影结束的一刻,我看到了国产科幻片的希望之火,星星点点,在暗夜的平原上,悄然放光。
《孤岛终结》,一部中国科幻独立影片,在12月美国加州福克斯片场颁奖的Raw Science电影节上获得了剧情长片银奖,并且是整个电影节评分第二高的影片,还得到了来自星云奖雨果奖得主,著名科幻作家David Brin(《邮差》、“提升”系列)的热情赞美。
同时还传来了影片入围2017年度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和2017年度伦敦科幻电影节的好消息。
科幻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不敢想不敢碰的类型。
每一部好莱坞的科幻大作,都像是不可攀登的高峰,以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及令人惊叹的概念,横扫全世界。
也许在任何的电影类别里,好莱坞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唯独在科幻电影领域,至今独占鳌头。
一谈到拍科幻电影,电影人就摇头抱怨没预算拍不了。
事实是如此吗?
几年前的《月球》就很好地证明科幻电影并不一定需要上亿的投资和豪华的特效。
电影的本质还是故事本身,故事是否有趣,感情是否真切,才是电影成功的基石,而并非那些电脑特效和豪华的布景。
归根到科幻电影上,故事是否足够地科学严谨,足够富有逻辑,非常重要。
《孤岛终结》讲述的是一个末日的故事,但是对于连1万美金都不到的预算,连一场群演戏都拍不了。
于是导演用了很巧妙的方式避开了末世城市可能需要的大量特效,将主要的舞台搬到了一座小岛,而这座小岛恰恰是整部电影的缘起。
导演在8年前来到这个岛屿旅行,到了夜晚,因为远离城市灯光,整个星空非常清晰。
而那一晚,巨大的银河横贯天际,从天顶一直延续到海平面,当人在这样一幅震撼的场景面前,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渺小,对宇宙充满敬畏。
那时那刻,这座海中的孤岛恰恰就像孤独地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地球一样,被整个宇宙所包围。
导演说,在那一刻,《孤岛终结》的故事就开始形成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向外探索和进取地脚步变得越来越受到预算和环境的制约。
于是就如同无数科幻作家所担忧的那样,人类探索的动力变得越来越不迫切。
讽刺的是,人类对于太空的大跃进,都发生在二战和冷战,也就是说,只有生死存亡才能激发出人类的潜能。
于是《孤岛终结》就设计了这一种极端情境,让人选择究竟是维持现状视而不见,还是破釜沉舟孤注一掷。
任何一个理念都需要一个情感故事作为载体。
《孤岛终结》中就是林夏与方致远的感情。
当我们进入宇宙,距离上的尺度让所有我们熟悉的沟通方式全部失效,我们将被迫重新去适应以月甚至以年来计算的交流,那个时候我们将真正意识到“时间”这个敌人。
“时间”的存在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孤独。
这与我们当今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对于“时间”的认知,是阻碍大部分人理解真正科幻故事的障碍。
《孤岛终结》相对还是做了妥协,设定的前往半人马座A的时间是8年左右,而以片中的科技水平,其实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时间。
但是8年的单程时间设定已经足够表达了,当你的爱人需要离开你将近20年时间去往遥远的彼岸,你将如何选择?
而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又将如何面对这个已经跃进20年的世界?
影片在很多方面其实都仅仅开了个头,比如人工智能博弈论,人性选择等等。
预算限制下,导演必须要放弃很多野心,来讲清楚一个基本故事。
更何况,《孤岛终结》原本是按照短片方向去写的脚本,只是有些东西必须讲清,才将时长最终拉到了60分钟,勉强达到了长片标准。
因此,作为长片入围以及获奖,实在是无心插柳之举。
尽管将影片规模局限在一个小岛上,这个包括了演员才只有7个人的小剧组仍然面对着无数的困难。
镜头是只有几百块钱的二手康泰时老镜头,使用的变形镜头在第一天就损坏了,以致影响了全片的画质。
没有多余人手携带和操作辅助设备,同时为了节省时间,只能选择手持拍摄方式。
没有任何辅助光源更是导致光线稍差便噪点爆棚。
与这些技术问题相比,更大的困难来自自然环境。
由于是在冬天进行拍摄,冬季海上恶劣的气候严重影响了拍摄进程,大风大雨,以及随时可能停航的渡船,无时无刻不在给拍摄进程添上不确定因素。
山脊上的十级大风以及冬季成千上万的蚊子,给这个本来已经精疲力尽的小团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影片的画质音质也许无法与院线电影甚至是一般的独立电影相比。
但是,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这群人对于电影的热情,以及想要表达的冲动。
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执掌百万千万预算的机会,当你还没有得到那个机会的时候,也许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创造一个自己表达的机会。
孤独是对这个小剧组这段拍摄旅程的最好诠释。
就像影片的故事一样,林夏在这个小岛上,拼命地试图去拯救世界。
这个小剧组,也在这个远离喧嚣城市,远离电影圈的地方,克服万难,用仅有的条件,去拼命地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想。
当你们努力创作出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世界会看到的。
《孤岛终结》获得的一项项入围和奖项,是对这群人努力的最好肯定。
也许因为条件所限,你们只能表达出原有想象的10%,但是你们的努力和认真,连远在大洋彼岸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而不断地在这段孤独的旅程上坚持下去,相信你们能最终成为众多优秀中国电影人中一员,为我们带来不再被吐槽和谩骂的属于中国的科幻电影。
在评论开始之前,大家可以先想想,自己看过的真正的科幻电影中,有没有一部是国产的?
反正我是没有。
等了三体这么久,我只能说菊花都要谢了,真真有一种入了洞房的新娘苦等掀盖头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国产科幻电影始终是空白,《孤岛终结》的导演王人超有勇气去拍这样一个大家都不敢碰的题材,我觉得应该支持一下。
《孤岛终结》的科幻是货真价实的科幻,绝对不是那种超能、机器人、巴拉巴拉小魔仙什么的糊弄小孩儿的玩意儿是在今年的世界科幻大会展映过的片子,而且是75年历史以来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国产科幻影片。
还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好些奖项。
总之,对于国产科幻空白的光景来说,实属不易!
照实讲,这片子不怎么好懂,双线叙事,穿插进行,没经验的童鞋可能要多刷上几遍才能搞明白。
大概讲的就是末日背景下,一个中国的女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座孤岛,试图延续人类文明的故事。
超新星爆发,末日危机,人工智能,深空探索,一等一高大上的科幻命题,异常宏大的世界观。
然后还有,比高考选择题还要难的选择题:1)当世界末日来临,大家一年之后都会死,但你可以牺牲自己换取延续人类香火的几个人的命,而且这几个人不一定能活下来,你会如何选择?
只是交换一种可能性?
不是确定可以延续人类香火?
还可以多活一年?
嗯——我要好好想一想。
2)当地球人类和深空旅行者同时陷入绝境,前者存活希望渺茫,后者有极大获救可能,而你只能选择救一个,你会如何选择?
拯救全人类?
很可能白忙活一场,断送人类文明。
拯救深空旅行者?
难道要用全世界人的命来换几个人的命吗?
嗯——要怎么办呢?
在这个做选择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内心的重新审视,当绝境真的来临,面对人性、道德和现实的重重矛盾,我们会坚守初心、临危不动吗?
人们都说科幻“尖锐”、“冷酷”,它总是以上帝视角看待世界,经常性地反道德甚至反人类。
这不可否认,因为科幻正是敢于突破一切,直面真实,以超越人类道德的角度看待世界,才拥有了不掺杂质的理性,拥有了其他电影题材不可替代的魔力。
真正的科幻基于科学,尊重物理规律和现实依据,不会因为道德而歪曲真理,它们讲述的是未来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它们就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写照。
真正的科幻,总是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预言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它们让我们对未来不再慌张,不再迷惘,也不再逃离注定的残酷。
从20世纪末开始,《星球大战》的成功使得科幻片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然而“科幻”的成分似乎被淡化了,很多所谓的科幻大片实质上是科幻包装的动作片,少了对世界的思考与对世界认知的挑战。
而《孤岛终结》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充分,一部小成本的国产科幻片,真正让我们领略到了科幻片应该具有的哲学思考。
因为受到成本的限制,这部片子的场景和特效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达到科幻大片的水准,但其中包含的哲学思辨确实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就是我推荐它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科幻迷,我真心希望国产的科幻电影越来越多,中国的科幻电影有一天能够真正崛起,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成本问题让电影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充满尴尬,低成本还要附着于场面的科幻,太难了。
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大陆科幻电影,没有之一。即便它瑕疵许多,但也不能掩盖它在国产电影里对思想的探索。身处偏禺,心怀天下,在很多人眼中,这句话可能是一种悲哀。或许,未必的。国产低成本电影,必须增加两分推荐!
中国科幻孤岛终结。
开头意境氛围特别好,就是很难入戏,但得知它只有八万的制作费以后,觉得这一切都可以谅解了吧!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硬科幻!有三体和降临的那么点内核~很好!
5星鼓励,剧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预算可以多加1个或2个零用更好的设备和后期渲染调色,上院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PS:看到一堆智商堪忧的人讥讽这部电影真是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感到担忧
乡村版星际穿越...
哇。。。中国也有硬科幻啦~~
惊喜!虽然拍的不怎么样
为了这样幼稚的认真,为了幼稚可悲的理想,为了还有人思考人类的未来,我给8分
一星都不想给
171210。成本所限,一切看起来都很寒酸,尤其画面,照理说现在拿个iPhone拍出来的效果应该都不会这么差吧,不太理解。剧本和台词设计得不错,主旨内涵也比较提气。主角的颜值实在拖后腿,海报设计可能也考虑到这个问题,PS得都不像本人了。
前面真的太拖沓了,整个架构是好的,科幻核心也是好的,但是因为没有钱,都是因为没有钱。
好尴尬,这是软科幻。小成本科幻爱情片却没有什么意义。只为致敬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可以牺牲爱情。可见,爱情不值一提。两星
科幻的内涵深处还是探索人性。
真的是科幻,虽然有些软。没想到网大也能拍出这样的作品,编剧真的很不容易。
太简陋了,就像ppt剧情游戏。虽说故事还行,但只能这种程度的话还不如读小说来着体验好。不过话说回来,经费8万拍出这样也是蛮拼的了。
于七万的成本,视效的完成度很高;剧本野心很大,说了很多;感觉像看了一部一个小时的宇航宣传片;独立不易,还是要遵循类型片规律的吧。
太傻逼了
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很棒了,在气质上做到了国产科幻片之先河。对待苍穹的态度,和迈出步伐的勇气,接下来的一切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