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还挺短的,正好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不一会就看完了!
打破了我原以为的世界,原以为的美国,原以为的自由……原来在那么标榜自由的地方还存在这样一个社区,犹太民族原来是这样凝聚的,在剧里,男性对女性的压榨还是那么老套,但又那么熟悉,男女不同席,月经侮辱,女性读书无用论,结婚就相当于女性重生,所以要剃头……妈呀,2020年了!
我发现我们还在争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女性没有自由可言,甚至处在现代社会的女性也不完全平等,剧里那个说话很难听但很现实的女学生并没有说错,她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很现实,很残忍但又没错!
我原本以为女主最后肯定会被抓回去,没想到居然没走!
男主表哥那类人还挺坏的,不停洗脑,告诉他们一旦脱离群体就无法生存,女主她妈不就活的挺好!
男主也是众多槽点,简直无从下口!
就一彻彻底底的妈宝,婆婆还要求儿媳给儿子国王般的感觉,真的吐了!
不过真的对这个民族,这个宗教有了很大的兴趣,想要去了解更多
〈Unorthodox〉译为《离经叛道》,这部剧集讲了女主Esther从小生活在信仰犹太复国主义的纽约社区中,她循规蹈矩、遵从教义,和社区中每一位女性一样,早早进入婚姻生活,那暴露在所有人眼光下的婚姻中,被布防了一条条压迫人性的“你应该”、“你必须”,于是她净身出逃德国,将那个和现代文明社会有着巨大距离的自己,暴露在另一个丛林之中。
这部剧集和很多我喜欢的审视极端信仰的片相似之处便是,它仍在讲述普通人的悲剧,而不是极端信仰者的。
尽管Esther的丈夫Yakov左一句“女人不能读《塔木德》”,右一句“不是你想不想,而是我们应该生育”,但当他到达德国,面对性工作者,他想要讨教的却是如何让女人快乐。
面对妻子Esther最终选择的离开,他竟也愿意用减辫去挽回。
挤压人性的教义和真实的、复杂的人性共生在Yakov的体内,它们扭在一起,它们分割不出彼此。
Yakov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出生在了这样一个社区,接受了极端教义的规训,而这他选择不了,他、他们,包括Esther和所有女性,只能在成年以后选择自己这一生是否要走在逃离的路上。
是的,是这一生,他们无论出走到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中去,都不会彻底摆脱这一切,这些来自极端信仰的规训似毒液,似坏血,专是渗透在生活那些犄角旮旯里,我不知道该如何将它们剔出,我只知道不能因为会共生,就放弃挣扎。
Yakov减辫,Esther出走,亦或是Moische纵身跃进河流,尽管他们并不一定会马上遇见自我和自由,他们会遇见不安和痛苦,但那一定是来自自身的,而不会再是他者的,或其他什么东西的了。
今年的艾美奖新鲜出炉,这部只有四集的Netflix迷你剧获得了多项提名,德国女导演Maria Schrader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这部说意地绪语的非美国电视剧到底魅力在哪里?
19岁的女孩Esther来自纽约的正统犹太人社区,社区保守封闭,经历了不幸福的包办婚姻和生育压力,她逃到了母亲所在的柏林。
她在这里结识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音乐学生,在自由宽容的氛围里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和探索人生可能性。
这部剧根据Deborah Feldman的真实自传改编。
她来自纽约的Setmar犹太社区,祖辈是匈牙利的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他们在纽约过着极其传统、虔诚并且与世隔绝的生活。
本剧也很好地还原了哈西迪犹太人的生活细节,比如穿戴繁复的服装、随时诵读经文、女生结婚后要剃光头发戴头巾、不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婚后夫妻的房间如同标间(因为对性生活有严格规定,月经期间也被视为不洁)、以及每个犹太家庭生育许多孩子。
本剧为插叙,新鲜自由的柏林生活与压抑窒息的纽约生活形成强烈对比。
犹太人族群创伤的起源地柏林,现在又为被传统和历史所重压的犹太年轻人提供了避难所,正如同主创人员所说历史正在den Kreis abschließen(完成一个闭环)。
在柏林的Esther和新伙伴们一起去万湖游泳,即曾经的万湖会议所在地,纳粹在这提出“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
她在湖水里摘下了遮掩光头的假发套。
Esther在音乐学院演唱了一首母语意地绪语的歌曲,没有伴奏,歌声悠扬有力,她终于能拥抱自己的身份,与历史和解。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看“真人真事”改编的影视剧。
艺术来源于生活,超越编剧的想象,也让观众难以置信。
近期,Netflix又推出了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迷你剧集,虽然只有四集,但剧中那位年仅19岁的女孩的经历,却真的让人痛心落泪。
《离经叛道》
剧集改编自黛博拉·费尔德曼的半自传小说《异端:摆脱哈西迪出身》(Unorthodox),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哈西迪社区(Hasidic Judaism, 犹太教极端正统派)的女孩的故事,目前豆瓣评分8.7,IMDB也有8.1分。
如果对犹太教认识有限,观看这部剧集时就更觉震撼。
原来,对于犹太女性来说,她们的身体就被赋予“弥补在二战中丧生的六百万同胞”的使命,也就是说,打从出生开始,她们就得承担传宗接代的任务。
而在哈西迪社区里,人们都使用意第绪语,身着传统保守的服饰,并过着封闭的生活。
社区里的居民没有手机,不用网络,这要是在第三世界国家里,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但你很难想象,眼前的一切发生在世界上最现代的城市之一——纽约市。
震撼过后,你会发剧集的开场有一股熟悉的味道:深门大院、懦弱的丈夫、控制欲极强的家长、无所不在的视线……这些人自呱呱落地就得遵循大家族的规矩,像极了民初背景下,那与媒妁之言拉锯、与优柔寡断的情人半生纠葛的闺怨情节。
《离经叛道》第一集营造出的一座压抑的围城,与随后自由亮丽的柏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或许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但相信也是每一位遭受过压迫的女孩内心渴求的具体呈现。
女主角艾斯缇(希拉·哈斯 饰)就出生在哈西迪社区,19岁便被安排嫁给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男生杨奇(阿米特·拉哈夫 饰),但艾斯缇一开始也没有抗拒这段婚姻。
首先,作为犹太女孩,艾斯缇从小便知悉自己的“使命”;其次,在此前唯一一次与杨奇的见面中,她坦诚说自己是一位想法独特的女孩,而当时杨奇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她,这让艾斯缇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
然而,现实将她的婚姻梦彻底打碎。
结婚后,艾斯缇不仅因传统习俗被剃了光头,还常常受到两边家庭的压力,被要求尽快传宗接代,但偏偏她和丈夫的性生活一直不和谐。
而艾斯缇的丈夫杨奇不仅是一位虔诚的教徒,更是“妈宝男”,婚后所有事情都会向他母亲汇报,而他母亲就会来给艾斯缇施压,这令艾斯缇意识到,这段婚姻已经不是她和杨奇两个人的事,幸福乃至命运都不掌握在她自己手里。
但杨奇并没有察觉到艾斯缇的不愉快,更没有考虑妻子的感受,只知道要遵循犹太教的戒律,尽快生出一个孩子。
于是,那天晚上,艾斯缇忍痛完成了自己与丈夫的“任务”。
但就在她为终于怀孕而高兴时,丈夫杨奇却因为她迟迟无法怀孕而提出要离婚……一次又一次,丈夫及其家族的行为都在无情地提醒着艾斯缇,她在这段婚姻里不仅丧失了自我,也并没有得到爱与幸福。
艾斯缇无法忍受这样的压迫与命运,最终选择逃离哈西迪社区,用变卖首饰的钱,跑到了遥远的德国柏林,去寻找早就逃到那里的生母,同时重拾自己的音乐梦。
然而,杨奇及其家族怎么会轻易放过艾斯缇?
他们纷纷指责这个“离经叛道”的犹太女人,并且在得知艾斯缇已经怀孕后,立马出发去追赶艾斯缇,只为夺回孩子……其实,《离经叛道》全剧观看下来,观众会发现,制作团队并不是要讨论宗教或价值观问题,艾斯缇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每一位女性身上,他们只想透过这个故事,去鼓励受压迫的女性要勇敢为自己发声。
艾斯缇从小被反复教导要谨记自己的使命,然而,历史即使形塑了当下的犹太女性,也不代表她们要受到过去所局限,就像剧中提到的那条埋葬无数犹太人性命的河流,如今也成为了人们休闲畅游的场所一样,无论多困窘的境况、多严厉的规则,都应该克服、翻篇,然后升华。
也许对艾斯缇来说,意第绪语的歌声能够悠扬于柏林音乐学院内,便是她成功做回自己的第一步。
日后的路或许漫长,但至少“离经叛道”让她重回自我的正道。
昔日令无数犹太人无辜丧生的地方,现在成了年轻犹太人开展人生的新天地,历史的造化是如此的豁达,令作茧自缚的我们羞愧不已。
到底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如艾斯缇一样,卸下种种束缚,在人生中“离经叛道”一回?
作者:Phoenix 来源:WonderFilm万德影视 公众号
揭示现今犹太人如族群般不为人知一面,族群式聚集某一地区,女人只管不停生孩子,叁加各种日常洗礼节日,规定不准上网,不准用智能手机,遵循犹太教规法则,稍一违规,全族开启拯救模式,仿若看到了已消失的古老族群部落。
而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刚迈入结婚的新娘,本以为迎来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而从新婚之夜开始就进入噩梦,因女孩个矮又瘦小,可能患有阴道痉挛无法与丈夫同房,每一次的进入如杀猪般痛苦,一年了也没过上夫妻生活。
而丈夫是个特别老实听话迂腐的男人,什么事情都向自己母亲倾述,导致全婆家人开始怪罪这个女孩,说教责备辱骂开启,让女孩陷入日日焦虑与恐惧中,因文化迅息封闭,无法接触新世界信息,仿若牢笼般让人无法喘息。
直到有一日两人又争吵,男人提出要离婚,因两个人被这件事折磨了两年依然没有头绪。
女孩遂决定拿着亲生母亲当初给她的德国身份偷偷离开,远离这一切,到德国去找也是因早年受不了犹太规矩离开酒鬼丈夫的母亲。
只带了一点钱就只身来到遥远的德国,本想去找母亲,当看到母亲与同性伴侣共同生活后,选择离开,遇到一群音乐学院学生并成为朋友,与他们相处中点燃她的激情与热爱音乐的心灵,其实只是因结婚丈夫不允许她涉及以往钢琴课程,犹太教不允许女性公开唱歌,在有男人的地方唱歌是放荡的行为一种。
现如今自由的女孩再次遇到了音乐,恰巧听说该学院有招收特招名额,二话不说立马报名,想成为一名在校音乐生,需要专业考核与审查,而对于从犹太教地区刚刚逃出来一个十九岁女孩,做出如此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决心呀!
只是因从骨子里对音乐的热爱,再难也要试一下。
突破重重苦难后,在亲生母亲的支持下,毅然踏上音乐之旅,众叛亲离后,勇敢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脱胎换骨,女孩终于露出久违烂灿的笑容。
只要你想,这世间没有什么不可能,你才是自己的拯救者,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血淋淋的成长,牢固的枷锁,陌生的不适感,自我的彷徨本该接受教育的19岁却在为了经书生育,固然消费主义和工业化也是一种宗教,我们本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信仰,但是看到Hasidic的繁文缛节真的不免感叹,也许只有工业化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解释上帝的权利。
#奈飞#成长#女性#思考#宗教
因为被预告中Etsy在湖中缓缓摘下假发的场景吸引,我在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点进了这部剧。
第一集的前半段,我始终无法确定这部剧的时间设定。
女主小巧的翻盖手机以及与年龄不符的老气打扮让我非常的迷惑。
其中扫过的些许布鲁克林街头的场景,也无法给我太多线索。
毕竟在高度城市化的纽约,街区维持着几十年前的老样子也是常有的事。
Etsy在湖中摘下假发的场景直到女主的钢琴教师当场为她叫车去机场,我才意识到,故事的时间设定应该和现在非常接近。
作为一个当下生活在纽约的人,我震惊于这种依然恪守教义的哈西迪犹太人群体的存在,毕竟我此前从未对此有所听闻。
(后根据制作花絮中原小说作者的采访来看,这应该是上世纪末千禧年初发生的故事。
)然而看完剧后的那个周日,说巧不巧,我就在出门买菜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应该是哈西迪犹太人的男子。
他戴着和剧中一模一样的帽子shtreimel,帽上的皮毛保养的极好,泛着光泽。
但帽子本身的沉重感配上他一席长及脚踝的黑色大衣还是显得分外肃穆。
他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孩子们也身着全黑,乖巧的随父亲走着并不言语。
我猜想他们大概是刚刚参与完教会活动,正在回家的路上。
实际遇上一位与剧中一同打扮的犹太人,终于让我对这部剧的剧情背景添上了几分实感。
剧中Etsy和身戴shtreimel的丈夫在一起尽管题材新颖,这部剧在人物刻画和立意上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剧中在Etsy这个人物身上塑造了很多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地方,但却又在剧情的发展上切断这种联系。
我个人对于Etsy生来不同,无法融入哈西迪犹太人的文化却强逼自己适应,并最终意识到错并不在自己,而开始逃离反抗的精神斗争过程非常感同身受。
可是她当机立断要远走高飞到德国却让我和她建立的这种情感共鸣开始减弱。
一个人能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决定,必须要克服和当下环境切断联系的恐惧感。
短短4集的篇幅里对这种情绪的描绘寥寥无几,似乎Etsy不需要做太多斗争就可以离开养育她的奶奶和姨母,生活了一辈子的Williamsburg,转身投奔一个生活在她所知甚少的国家并“抛弃”了她的妈妈。
我们且当这是19岁的Etsy重大的意识觉醒和情绪化助推造就的决定。
但Etsy如此快速的适应了在德国的新生活,开始令我对人物的鲜活性再次产生怀疑。
毕竟,我所知的Etsy,是一个既不会说德语也不会用搜索引擎的对世界依然所知甚浅的女孩子。
编剧在这里似乎有意把柏林打造成一个伊甸园般的形象,来弥补Etsy在纽约所遭受的各种苦楚,又或为了与其形成鲜明对比。
在现实中这可能吗?
我感到深深的怀疑。
制作花絮中也有提到,剧中柏林部分的生活并非是从原小说中改编,而是由剧作团队重新创作的。
这似乎也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这种脱节感。
尽管没有读过原著,我也不太相信作者当初可以一上来就结交如此多热心的朋友,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参与一个专业选秀成功发掘自己从未展现过的歌唱天分。
Making Film中提及柏林部分情节多为虚构这部剧的立意也颇为局限。
因为是通过Etsy的视角,剧中将哈西迪犹太人由宗教信仰产生的各种生活习俗及文化展现的非常负面。
然而这种宗教文化和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生存到现在,其原因复杂程度远非一个四集的迷你剧可以去定性。
一个unorthodox的Etsy打破哈西迪犹太人文化中对女性的压迫,并不能成为合理化借由现代社会的精神来批判这种宗教文化里所谓的“糟粕”的理由。
对于并不具有Etsy特质的其他生活在同社群的女性而言,通过现有方式的联结与上帝、家庭、社群对他们而言或许意味着整个世界。
剧作团队的本意当然是好的,哈西迪犹太人社群只是一个背景,核心主旨还是想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鼓励她们逃离压迫和剥夺她们生存发展权利的环境。
然而一部影视剧能够产生的影响,小至对一个普通观众的思维,大至对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可以是深远的。
如何在达到这个主旨的同时,更客观的解读她们所处的环境及她们和环境的关系,以打造出一种更可持续可借鉴的视角,是许多当下着眼于女权的文化作品需要沉下心好好琢磨的问题。
毕竟,如果逃离当下环境是女性自我意识发展的不二法门,可不是每个人都和Etsy一样幸运,同时拥有德国国籍和音乐天分。
原作者Deborah Feldman谈及对小说改编的期待
犹太哈西德社区的音乐文化是很有名的,剧里最后一集让我们管窥一二。
在女主以斯帖唱毕舒伯特的《致音乐》以后,评委要求以斯帖临场发挥,再唱一首适合她女中音的歌曲。
情急之下,以斯帖想到婚礼时用过的曲子:Mi bon siach(מי בן שיח)。
全剧的冲突到这里迎来高潮:在以斯帖在为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而唱的时候,她那正统而懦弱的丈夫从布鲁克林千里迢迢赶来柏林,终于找到了离家的妻子,听到两个人新婚夜里一起听过的音乐,感动地附和起来,竟猜不到曲终人散的结局。
歌名“Mi bon Siach”是希伯来语的转写,直译为“who [is] the son of the conversation of...”,意为:懂得……语言的人,或理解……的人。
这是一首很感人的曲子:谁若听懂荆棘里的玫瑰的低语新娘的爱、情人的欢乐他会祝福那新郎,会祝福、会祝福会祝福那新娘后面两行的原文(的拉丁文转写)是:hu yivarech es hechasan v'es v'es v'es hakallah。
注意到这里三次“v'es v'es v'es”。
es(את)是一个不可译成中文的助词,用于把主格转换成宾格,强译成英文可以是:blessing on the groom and on and on and on the bride。
这三次重复是意味深长的。
新郎会受到一次祝福,新娘受到三次。
而在前两句里,chochim(荆棘)与dodim(情人)押韵,似乎也暗示婚姻的坎坷。
哈西德们会唱着这首歌迎接新娘走进婚礼的华盖,但它是一首希伯来语歌。
因此当以斯帖的朋友们听完走出会场时说这是一首意第绪语歌曲的时候,他们犯了一个错。
更离谱的是,发表这个意见的人是现代希伯来语母语者、以色列人耶尔。
的确,哈西德们使用的希伯来语是圣经和塔木德的希伯来语,而不是在19和20世纪复兴的现代希伯来语,而且他们有着独特的发音习惯,但这些都不足以让耶尔把这首歌听成意第绪语。
剧里这句台词并不准确,尽管也许原著小说有不同的处理,毕竟其作者本人在哈西德中长大,分得清犹太口语和神圣的语言(意第绪语里称呼他们在宗教仪式中希伯来语为lashon kodesch,神圣的语言,而不是ivrit,世俗的以色列国使用的现代希伯来语)。
然而,这个评价虽然在事实上出了错,却很能呼应故事里一个总是出现的主题。
《离经叛道》根本上讲的是哈西德社区内部的不和,但它也同时表现出了美国哈西德人与以色列人——全世界两大犹太群体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这个误解如此深,使得哪怕以斯帖在讲唱希伯来语,耶尔也认为她讲的是别种语言。
这样的矛盾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
在第一集里,以斯帖和朋友们开车去柏林郊外的万湖游泳——纳粹曾在这里召开了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讨论“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路上以斯帖不满耶尔开二战和大屠杀的玩笑,说自己的祖父母的整个家庭都死在集中营里,耶尔面无表情地回道:半个以色列都是这样,“但我们忙着为当下打拼,没空感伤历史”。
第二集,以斯帖在门后无意间听到耶尔说哈西德妇女缺乏教育,只是“生育机器”,冲进房间里愤怒地否认,她们后来虽然在“犹太食物”上找到了共同语言,但耶尔的问题“你是逃出来的,对吧?
”又让以斯帖很不舒服,她回道,我又不是在坐牢;而在同一集里另外一条故事线上,摩西带雅各入住柏林的酒店,前台误认他们为以色列人,摩西往地上啐了一口,骂道:“锡安主义者”(Zionim)。
锡安主义,或称犹太复国主义,是在19世纪末由西奥多·赫赛(Theodor Herzl)掀起的政治运动,其目的是鼓励犹太人迁往当时是英国托管地的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
除了来自外部的反对以外——最猛烈地发难的自然是一直就住在那儿的阿拉伯人——锡安主义也受到犹太人内部的抨击。
譬如虔信的哈西德人坚持说只有弥赛亚本尊才能带领流散的犹太人回到锡安,由人自己建立的国家只能是偶像崇拜。
他们追随的是卡巴拉卢里亚宗(Lurianic Kabbalah)的教导,留在四处的流散地举起零星的火把,在异族当中静静地等待救世主的来临。
坚决反对世俗以色列国的哈西德人占据了当今的犹太人大流散中的主流,他们大部分生活在纽约市里(许多人聚居于布鲁克林),占到全球犹太人人口的百分之十。
这是一个团体意识非常强的族群,形成了封闭的社区,有自己的学校(yeshiva)、自己的语言(意第绪语)、自己的领袖(拉比)、自己的服饰(带䍁子的披风、裘皮帽等等)。
就在去年的九月,《纽约时报》发表了长篇的专题报道,揭示了这个封闭社区中的种种问题(譬如哈西德人不在学校中教授英语、数学等世俗科目)、会体罚学生等等。
报道的标题是:哈西德主义飞地里,失败的私立学校侵吞巨额公款(In Hasidic Enclaves, Failing Private Schools Flush With Public Money)。
但这个社区也面临着日益激化的分裂风险。
说是分裂也许夸张了,但不停有回心转意的哈西德人站出来指控自己的传统,《离经叛道》的作者便是一例,而上面提到的《纽约时报》文章之所以能取得相当轰动的效果,其中一个原因是报道是用英语和意第绪语双语写成的,其行文透露出作者非常熟悉哈西德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地道语言。
的确,哈西德社群是一个传统主义的社群,在许多思想和习俗上非常深重地压抑着女性,但和其他传统的族群一样,它也并不缺少持不同意见的人。
甚至犹太传统本身便提供了反叛的资源。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雅各因床帷之事指责以斯帖,以斯帖拿《塔木德》反驳,引得丈夫勃然大怒,说女人没有权利阅读这样崇高的文本。
在出走前夜,以斯帖再次引用《塔木德》,用以坚定自己出走的决心:“如果不是我,那是谁?
如果不是现在,那是何时?
”这是一句奥巴马和艾玛·沃森都引过的名言。
其最原始的版本略有差别,出自巴比伦时期的拉比希勒长老(Hillel the Elder),可见于《米西拿》“Pirkei Avot”一章:“谁不增长他的名声就是在损毁他的名声,不增进他的知识就是榨干他的知识,谁不学《妥拉》就意味着死亡,谁卖弄学识就要殒命。
”在这之后便是:“如果我不为了我,谁会为了我?
如果我只为了我,我是什么?
如果不是现在,那是何时?
”当然,犹太人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其他地方。
另外一个希勒——当代著名作者与译者Hillel Halkin(出生于1939年)在他的回忆录A Complicated Jew里写到童年时期的一个想法:确实,哪怕在纽约里犹太人也可以反击。
难道我没有听说过一个地方叫自治市公园,那里的犹太黑帮扫荡了街道,痛打基督徒吗?
可以对我来说,自治市公园是一个神话里的王国,那里的黑帮就跟住在黑暗之山那一头的十个失落的部落一样遥远。
我无法想象自己搭上地铁就能到公园里去,就跟我无法想象自己跳上跨区捷运列车就能抵达桑巴提雍河的另一岸,穿过那致命的洪流找到失踪的部落一样。
”《离经叛道》里的摩西让我扎扎实实地看到了对Halkin来说谜样的黑恶人物。
如果在路上碰到这样一群人,你一定不会选择无视。
无论四季,男人穿着及膝的黑色长袍,白衬衫,黑马甲,黑裤子,络腮胡,黑色宽檐帽下遮掩着不修剪而自然卷曲的鬓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女人永远都是高领,长袖,裙长过膝,以头巾或假发示人。
他们说着酷似德语的奇怪语言(意第绪语Yiddish),总是行色匆匆,从不和外族人交流。
光看造型,你可能误以为他们是穆斯林的一支,但他们不是穆斯林,他们是犹太极端正统教的一支——哈西迪(Hasitic)。
除以色列外,世界上最大的哈西迪社区在美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你能想象吗?
在当今如此发达的社会,有这样一群人固守着传统。
无论生活在哪里,他们都聚集在一起,把自己隔绝在世俗世界之外,不看电视,不会上网,拒绝使用智能手机,所做的一切都以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为准则。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世界上最发达城市的文化中心。
根据Deborah Feldman 2012年畅销回忆录《Unorthodox: The Scandalous Rejection of My Hasidic Roots》改编。
海报作者也是这部剧的女主原型,如今生活在德国柏林。
故事还要从这一天,一个叫Esty的19岁的女孩决定出走开始。
成长在传统哈西迪家庭的Esty,谨守着自己族群的准则,等待那些早已被规划好的事情一一发生,包括在17岁的时候嫁给一个见面不超过五次,认识不超过30分钟的男人。
剧照《塔木德》经里说:一个丈夫应该给他的妻子幸福欢愉。
Esty深信不疑,期待着自己全新的生活。
和周围所有哈西迪新娘一样,她希望可以尽快为丈夫生下孩子,但是在婚前少有接触又缺乏教育和实践的犹太少男少女之间总是不得法。
加上自己身体原因,他们一直没能成功。
丈夫每天向自己的母亲Mirriam汇报工作进度,儿子没能得偿所愿这件事让婆婆甚为恼怒,主动提出帮助两个不得法的孩子。
剧照本是两个人的秘密,变成了一个家族的议题。
婚后一年未能生下孩子在哈西迪社区是极其少见的。
Esty令丈夫的家族蒙羞,饱受婆婆冷眼,一直不孕的事实让她心生愧疚,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尝试过各种痛苦的方法之后,Esty终于怀孕了,她满含热泪,感谢上帝,准备向丈夫宣布这一迟来的消息......然而,最终她却选择远走他乡。
别人都说她是继承了她妈妈Leah那个疯女人的基因,但是从未离开过社区的Esty身无分文能去哪里?
面对世俗世界,从未和现实世界有过交集的她要如何应对?
显然,这些都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
当他们知道Esty以有孕之身逃跑后,他们要找回哈西迪的孩子。
Esty的丈夫Yanky和表兄弟Moishe对Esty展开了一场跨越大陆的“追捕”。
这部迷你剧只有4集,3月26日在德国首播,自上映以来,评分已达到8.8,尽管从豆瓣数据上来看,看过的人数只有不过千人。
本文原发于4月初,图片是当时的截屏要理解Esty这次令哈西迪社区“蒙羞”的出逃,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哈西迪的“特别之处”。
哈西迪最早出现在1740年代的东欧,当时的犹太人也在经历着一场迫害。
犹太精英们从研读《塔木德》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而受教育程度稍差一些的人也急需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
逐渐,“拉比派”被“神秘主义”取代,他们鼓吹不需要太高的学识,用情感也可以与上帝共情。
二战结束后,犹太幸存者来到的纽约,组建起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社区。
他们的着装拷贝了18世纪当时的衣着风格,也完整地继承了当时和德语有着极深渊源的意第绪语。
在哈西迪犹太社区里,女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她们是不洁的,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以后,她们不能再穿紧身的衣服。
极端犹太教要求人必须谦卑,所以着黑色衣服,特别是女人。
集体诵经的时候,男人要站在前头,女人只能靠后。
婚后,极端犹太教要求女人必须遮住自己的头发,因为露出头发相当于LUO身示人,极为不敬。
剧照而哈西迪则认为,唯一能够保证女性会一直保持谦卑的方法是,包裹头发的同时必须削发。
为了补充在大屠杀中失去的600万人,哈西迪女性沦为baby machine。
和其他备受争议的宗教一样,女性在哈西迪社区没有地位,她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赎清自己性别的罪。
全世界人民都在批评声讨穆斯林让女性戴上了头巾,剥夺了她们选择的权力,有几个人想到过极端正统犹太教的女性正在剃去自己的长发?
即使这样,在哈西迪内部女性之间也存在着鄙视链。
女性在生孩子之前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那些已婚育的女性就有权对你指手画脚。
你的子宫是家庭中所有人的讨论主题,也是你存在的唯一价值。
剧照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又承受着婆婆的步步紧逼,Esty的焦虑值爆表。
想到母亲Leah两年前的忠告,她知道只有离开,才有可能成全自己。
她来到了柏林。
在柏林她结识了一群音乐学院的学生。
年轻人总是可以很快的融入彼此,不问出身,不问宗教信仰,不问来自哪里。
长久以来第一次,Esty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心跳,崭新的一切让她总是热泪盈眶。
如果说婚前的那次虔诚的浸礼,Esty充满紧张与惶恐。
尽管她相信自己洗去了所有罪孽,以洁净之身走入婚姻,一定会迎来不同的生活,但最终事与愿违。
剧照这次和这群学生来到湖边,赤脚走入湖水中,看着她的背影,就像是求死的人,但她的脸上却泛着夕阳的霞光。
剧照当她摘掉假发,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的那一刻,Esty感到了释放,她终于可以坦然做自己。
这是一次让她重获新生的浸礼。
剧照在柏林的生活当然不是一张机票那么简单。
开始的时候,她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同时还要躲避Yanky和表兄弟Moishe的强势追捕和威胁,以及各种洗脑式的软磨硬泡。
剧照但也感谢这些”困难”,Esty有机会厘清了与妈妈之间的误会,接受了妈妈现在的身份。
宗教剥夺了犹太女生歌唱的权力,但她要成为这所音乐学院的学生,和她的新朋友一样,她也拥有平等的权力,选择的权力。
剧照入学考试,Esty在台上饱含深情唱出那首宗教歌曲,平静的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没有抱怨任何人,没有痛哭卖惨,没有埋怨上帝对她不公。
在这一刻,她完成了与自己“哈西迪女孩”的身份和解,实现了奶奶的心愿,也向世人宣布:我要在这里抛弃过去,我想在这里重新开始。
Esty的表现打动了她的新朋友,她的妈妈,以及在台下默默旁听的Yanky。
Yanky重新认识到了Esty的不同,为了挽回,他愿意为Esty 做出改变,一把剪断了自己的鬓发。
那一刻是震撼的,这在犹太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剧照可是,他们还能回到过去吗?
《离经叛道》是一个犹太女孩勇敢出走找回自己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离我们很遥远,毕竟,我们身边很少有这种极端的宗教团体。
关于哈西迪的争论也有很多,面对宗教的禁锢,每个人都是输家。
Esty只是其中的特例,还有很多选择妥协,或者出走又回到起点的人。
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当一个女孩有所追求的时候,你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劝解:一个女孩子,这么辛苦干什么?
嫁得好就行了。
婚姻也许是条出路,但白马王子是稀缺资源。
要想改变命运,终究还是要靠自己。
没有人可以定义你,也没有人知道你的极限,梦想不应仅仅是一针XF剂。
如果这世界的天平倾斜了,那就亲手把他摆正,甚至不惜亲身站上天平,才是决绝的态度。
真正的女权,不是摆摆样子,秀秀花拳绣腿,喊几声口号,就能获得尊重和社会地位的。
勇敢追求你想要的,无论结果如何,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我想,这才是除了宗教批评以外,这部剧引起广泛共鸣的意义。
也许,此时此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女孩正在准备出发。
本文首发于Z_CHANNEL
节奏太快叙事太浅了。
Hasidic Jews其实有很多背景文化内容可以讲,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在互联网影响和”gentrifications”下的年轻jews的迷惘,挣扎,以及与传统的冲突。
布鲁克林, Borough Park, Williamsburg本身就有很多可深挖的故事。
无奈整个叙事很ppt,几乎全是bullet points没有深度和感情。
现今的德国和柏林也有很多可以讲的,但该片特意地把一群不同肤色的年轻人拍在一起显得很“多元”,显得非常拼凑。
这群年轻人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冲突,柏林也几乎没有给女主任何阻拦,所有都是展开胸怀的拥抱,未免有点太乌托邦了。
(ps,那可是柏林爱乐乐团啊,真的不是随随便便谁就能去audition的,这个情节未免也有点不切实际了)这种讲述一个文化/宗教的剧必须要有责任感,必须要具有教育意义,要切实,要深思,不能这么潦潦草草。
给三星真的是在于这个点很好,从Williamsburg到Berlin,但迷你剧完全没讲出水平来,真的有点可惜。
意第绪语文化能走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而走向大众是一种好现象
表现手法令这个题材大打折扣,甚至有一种刻奇感(个人感觉)。刻画最生动的人物是丈夫和表哥,生长环境赋予的畸形、渴望与矛盾全然展现,与之相比,女主虽然用大篇幅描绘,仍旧给我朦朦胧胧遮遮掩掩的不真实感,或许这便是自传式纪录的特点了。
如果放大纽约的威廉斯堡,何其不像世界上我所在的一方,出走寻找自由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完整的人类
8.5/10.本剧导演玛丽亚施耐德是第一位获得艾美奖迷你剧最佳导演的德国人。
宗教信仰是限制自由的吗?脱离宗教规范和律法的行为值得大书特书吗?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旁观者。或者说,你被以何种视角切入别的人们繁杂生活的某些片段,而你又是否接受了作者潜移默化的立场引导。
Ughhh real life for them is probably harder than this breaking free fairytale though 3.5
没意思
离经叛道只是为了追逐人类之光。那些狭隘的人,自己住在井里,还要把能飞上天空的天鹅也拽在井里。可是天鹅就是天鹅,青蛙就是青蛙。从自己的文化里撕开,非常困难,可是不想ta们憋死自己。
气短胸闷。@2022-01-23
能看到新的东西总是好的
再次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过结束的有点突然。女主在离开前人生显然是不幸的,但逃离的过程又太顺利太幸运了。
“离audition还有23小时,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穿什么。”我真的看得想杀人,能不能把音乐学院这条线去了谢谢
女主只有在笑的时候演技比较正常自然,不笑的时候表情情绪都太一致太刻意了。
还挺喜欢的。第一是小清新的风格,在这个压抑的时期深得人心。第二是,柏林个人的感觉太好了。虽然故事的构架最后走向了过于的童话色彩,但是追求自由,寻找内心自己的声音这样的主题虽然是有点流于大众,但却永不过时。
女主真是95年的吗????感觉像个10岁小姑娘封建的集大成产物就是妈宝男珍爱生命远离妈宝有封建压迫就会有意识觉醒最后一集个什么鬼赌徒
It's a good premise and I think, in general, the stance is good: a sort of awakening for freedom and especially woman's liberation. The reality (or even the book the show is based on)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ere isn't blanket love to hatred for any characters. The adaption really took lots of liberties to mute nuances.
浅看到极端正统犹太教的生活模板,剧情的走向过于童话了一点,现实生活中扬奇怎会剪辫子突然觉醒,运气那么好碰巧碰到柏林那么多真善美的老师朋友呢
如今的女权太刻意了。如何去拯救女人,只有女人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最怕的是别人自作多情
虽然叛逆,但是拖沓。还没到位,就看完了。
演的挺好,但我对这个宗教真的没啥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