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观杜琪峰《复仇》时,年轻的我只看见夸张的枪火与荒诞的牺牲。
弹道如泼墨的暴力美学下,那个为陌生人赴死的赌徒,在二十岁的价值观里不过是个愚蠢的浪漫符号。
十五年后再遇这部黑色史诗,才惊觉那漫天血雨里飘洒的,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侠义基因。
当法国杀手用蹩脚粤语喊出"兄弟"时,当赌场霓虹照亮三支结盟的枪管时,我突然理解了荆轲刺秦前的高渐离——有些道义,本就需要用不合时宜来证明其纯粹。
这让我想起此刻在乌克兰原野上那些"不合时宜"的身影。
他们不是地缘政治的棋子,而是手持现代武器的古典侠客。
当全球都在计算利害得失时,总需要几个固执的灵魂,用生命为"正义"这个濒危词汇作注。
就像电影里中弹仍要完成仪式的杀手,现实中的国际义勇军也在完成人类文明的某种精神仪式。
我们当然可以精明地追问"值得吗",就像质疑电影角色的选择。
但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不正是为了保存这种超越功利的浪漫?
杜琪峰的枪火教会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世俗眼中的"愚蠢"里。
那些燃烧的生命,既是给黑暗时代的耳光,也是照向犬儒主义者的明镜。
致敬所有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
愿你们如电影最后的烟花,在照亮黑夜的瞬间,也成全了自己的完满。
沉稳的镜头,精致的构图,有点忧伤却冷峻的夜景,强对比度然而怀旧的光线,很多、很多的黑衣和慢镜。
想看到的都看到,也就满足了。
杜琪峰这次的确没有“超越”,也没有“改变”,更没有“进步”。
但即便是同样的东西,一年看一次,很烦吗?
在报纸杂志网站上竞相闪过越来越敦实的古装盔甲,蓬头垢面的乡民强盗,鲜艳如PS的山山水水,一次比一次人多的战争方阵,之后,我有点像等了一天的公车:终于到了。
熟归熟。
《文雀》里的雨夜,《枪火》中的夜枪击落叶,《放•逐》中的楼梯交火,《黑社会》中的街头对战。
南哥这次做冯先生,阿鬼和阿肥还是反水跟班,林家栋顶的是张耀扬的位置,冤家碰头必在黑诊所。
花生、烟、死前的笑,像强迫症一样永世不变。
我不是来审片的,只是打个酱油而已,脑子不时还是会被拐空:总觉得雨伞下会探出一把刀,或者楼上又会扔下一个人来(那场戏老戴在雨中的“凄凉”,我却是当惊悚看的)。
对此只能无奈而笑:怎么还玩这一套啊?
可是,当电饭锅、电冰箱里掏出枪来把拾荒人变成枪店店长,电话里“三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让黄秋生一脸愕然,再次献身露臀的林雪痛不欲生地喊出“Have you been police?”时,依然被喷倒。
老段子原来还夹了新词。
三对三的设计内里本来也有点意思:鱼市三人组将别人灭门后照样家庭聚会,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固然是一种职业素质,却同样可解做一种“不记得”。
而他们对冯先生倒是忠心得很,死都要多问一句。
总归配置得比较粗疏,加之任达华的大Boss确实很审美疲劳(不过那种戾气依旧强势到位,换人就不好说了)。
让看官觉得无趣倒也情有可原。
算来自《枪火》出世已有十年。
有些人从《罗生门》而曹禺而二人转,有些人从少林而李小龙而外星人,我家对门由饭店而滑雪板而彩票而网吧。
不幸,早市的大饼子还是变不成必胜客,古龙的小说还是写不成福克纳的长句。
一样东西总像自己的样子,也只能随它去了。
即使搞全风格主义,《复仇》咯牙的地方也很明显。
比如海面升鬼魂,以及其后的恶有恶报。
这些地方看得出韦家辉施主的风格:专事鬼神、前世今生、因果报应。
甚至是“有条件要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报”。
作为一个故事,剧情应该在三人组报销之后就结束。
为义气(就算还有天理)而背主的人用性命偿还了选择,而始作俑者却浑然不觉,全不记得世上有为自己而舍命的无名英雄(和《十月围城》的想法有点撞车,后者实际也没敢那么拍)。
区别是三人组从事的并不是什么革命事业,他们更像是凭着一种本能,选择站在一个人而不是一帮人的一边(村上版:站在鸡蛋而不是墙的一边)。
领袖、救国、民族大义多少可以带来点历史的光荣,法国老头却连自家亲人都不认得了。
公众只知道死了几个“三合会的”。
私人恩怨这东西,从来只会扰乱社会治安,谁管它呢。
然而,为一个失忆老头而死和为领袖而死,真的不是一回事吗?
没关系。
总会有人记得。
抽空看了杜琪峰的复仇。
仍旧延续他的三合会情结。
他拍澳门五光十色的夜晚,拍月夜下抖落的树叶,拍人群熙攘的雨中闹市,拍演员脸上的深纹,拍子弹如何与肉体接触,从而迸发出潇洒的血雾。
仿佛他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每格慢放的镜头上,生怕留下半点遗憾。
或者说,现在的杜,已不需要情节去支撑他的作品。
在表哥的垃圾回收站基地,三个人在组装各类型的枪,阿柱吻过一颗从阿鬼手里接过的子弹,浅笑着,可以看到脸颊上的一个酒窝,风吹乱他的头发,那一幕,我觉得这是林家栋最帅的时候了。
《黑社会》里的东莞仔,《放逐》里的蛋卷强,《神探》里的高志伟,《寒战》里的邝智力,《无间道》里的大B,林家栋的很多角色,我都特别不待见。
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里的阿柱,很不一样。
刚出场的时候,他带着黑色全框眼镜,像个知识分子,但是眼角和额际有两道疤。
他跟着黄秋生、林雪去杀老大的女人和她情夫欧阳克。
-________-‘’额……居然是克叔给任达华带了绿帽子。
这不是重点。
然后,高德乐看到了他们,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在警局认人的时候,林家栋还是带着黑框眼镜,黑色皮夹克,脸上的表情,特别不讨喜。
我在他的特写镜头处按了暂停,看了很久,也看不懂他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才会有这样的表情。
他们三人跟高德乐在灯泡一闪一闪的地下通道碰了面,林家栋特别拽地问了一句:“你想怎样?
”我是双子女,是花痴加脑残,看到这,我已经可以发花痴了。
高德乐拍到他的那张照片,他一脸的惊慌,看着特别可爱。
在高德乐女儿家吃饭的时候,阿柱跟高德乐蒙住眼睛比赛组装枪,高德乐装完了,都拿下眼睛上的布了,他还在执著地装,黄秋生帮他拿遮眼的布,半天拿不下来,他不止绑得太紧了,而且还系了死扣。
看到这,憋不住笑了,林家栋傻得特别可爱。
林雪拍照的时候,还是很重视形象的,特意坐下来,摆了个pose。
黄秋生两次将墨镜向下刮,露出两只眼睛来看眼前的画面,我觉得特别可爱。
第一次是听到高德乐说“给你们介绍一份工作”时。
第二次是临死前,看到冯先生出现时。
他还总是故意拿花生打林雪的脸,然后林雪就把花生吃掉。
他总有自己的坚持,那怕知道结局是死。
那些信仰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他们只是个杀手。
高德乐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一笔钱,一块表,一栋房子,一家餐馆,希望他们能够帮他的女儿一家报仇。
他说,我在这里人生路不熟,我需要你们帮忙。
然后,他们就肯为他,豁出性命。
黄秋生第一次去垃圾场找表哥的时候,表哥从废弃冰箱的最底层抽屉里拿出一把比林雪和林家栋的还好的枪给他,我一度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
不过看到后来才明白,表哥把所有的枪都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垃圾场,是希望最后他们可以拿来保命的。
表哥被连累得一家惨死,也不曾怨恨。
我终究还是不懂男人跟男人之间的那些关于承诺、信念、执着的情愫,但是却会觉得很感动。
他们是杀手,虽然过得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即使血腥,暴力,凶狠,不留情面,硝烟弥漫,杀人不眨眼,而那些温情的东西,还是存在的。
高德乐是个快要失忆的老头,在澳门的小屋里,他拍照来记住女儿的仇恨,在照片的正面写下“复仇”;他拍照来记住肯帮助他的朋友们,在照片的正面写下他们的名字。
在香港的街巷里,天下着大雨,他们奔跑着躲避冯先生派来的杀手,拐到小巷子里的时候,三个人发现高德乐不见了,折回去找他。
当他们找到高德乐的时候,他正紧张地拿着手中的照片,跟身边行人的样貌对比着寻找他的朋友。
看到面前的三个人,他拿着手中的照片一张一张地比对,终于松了一口气。
那一刻,我突然就哭了出来。
因为当时的感觉,就正好跟心中那些找不到重要的东西时的感觉契合了,我多怕他们找不到他,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吖。
他们在倾盆大雨中,等待着他一一辨认,那么短暂的时间,却让我觉得异常漫长。
好在,最后他们彼此都找到了。
也许你也曾遗失过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失而复得的喜悦。
当一个人没了记忆,那仇恨还在么?
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他不记得了,我记得。
走吧。
这是他们三人在叶璇店里,看着高德乐跟小孩子们玩耍时候的对话。
原来,那些痛苦的,悲伤的,绝望的记忆,你不必记得,你的朋友会帮你记得。
黄日华带着杀手去杀高德乐女儿一家的时候,告诉那个手下别开柜门,那人没听还是开了,看到两个小孩,然后黄日华面无表情地说,他们看到你的样子,你说怎么做。
杀手眼也不眨,柜门一关,直接开枪。
我看到,他们的妈妈蔚蓝色的眼睛里流下的泪,那一刻,她的眼底,她的心里,有多深的绝望啊。
全家都死了,只有她一个活了下来,而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她的爸爸帮助她,复仇。
杜琪峰的电影里,除了爱情片,他很少拍女人,叶璇惊艳了我两次。
叶璇在《毒战》里给我的印象很深。
她临死前,一定要穿好高跟鞋。
女人,死也要死得漂亮。
这部片子里,她一出场就大着肚子背个孩子,拿着铲刀在炒菜,阿鬼把失忆的高德乐安置在她的店里,三个人准备走的时候,她皱着眉头特别不耐烦地喊了一句:“你们要走了么,晚饭已经准备好了,不吃饭啦!
”三个人看了她一眼,然后走了。
她盛了菜,熄了火,特别生气地把菜盆子甩到一边。
她会因为被辜负了的心意而生气,会全心全意招待照顾他们送来的朋友,会叉着腰对着所有的孩子大喊,吃饭了。
她虽不是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妻,但是一个女人的小情绪,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可以用铲刀对杀手指手画脚,说话不留情面的女人,在背对着电视吃饭听到他们死掉的新闻的时候,仍旧会不可抑制地哭泣。
她打扮得特别漂亮,出现在任达华对面,起身离开的时候,任达华看到了那华丽丽的礼服下面大大的肚子,我想这大概比发现一见钟情的女人无名指上带着钻戒还要尴尬。
但是,我觉得这个样子的叶璇,特别美。
故事的结尾还是叶璇在跟孩子们和高德乐吃饭,他们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特别美。
城市的边缘,枯草甸上一堆堆的垃圾包,旁边斜立着一些长木板,尘土飞扬,碎报纸、塑料袋满天飘,夕阳暗黄的光,笼罩整片天空,那画面,也特别美。
我想起以前看别人写的杜琪峰电影的影评,说到暴力美学,有这么一句:很不真实,但是很美。
的确是。
四个人在垃圾场试枪,轮番打一辆破自行车,打得车自己一边响一边往前跑,车座子也崩了,横梁也要散了,但是他们跟表哥聊完天离开的时候那辆车的车轮子还是执着地向前。
就像他们三个人的一定要帮助高德乐复仇的信念,即使得知是他们的老大冯先生所为,也依然执着。
草甸一片一片,随风摆动,夕阳的余晖打在远处四个人的侧影上,后面跟着一辆屹立不倒、执着向前的破自行车,那画面,特别美。
情节纯粹是为了耍酷,完全脱离了正常的思维——黄秋生在仅仅为了几万欧元、一块旧表以及远在法国的还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套房子一个餐厅,就背叛自己财雄势大的老板?
仅仅因为老板杀了那个老外全家(或许说是杀了别人的小孩触犯了黄秋生底线?
)另外,片尾,一个记忆都有问题的人,能团灭掉一个黑社会团伙??。。
很怀疑这个团伙是咋混到这份上的。。
复仇 vengeance前两天台湾电影金马奖,在颁发最佳导演奖的时候主办方公然模仿07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同一奖项颁奖嘉宾的配置,由李安,侯孝贤,杜琪峰,关锦鹏一起颁奖。
颁奖前桃子做足戏码,让四位大导发挥演技,侯孝贤身为评委会主席一直争取节约时间,所以这个桥段配合的极不耐烦,关锦鹏也是没有心思敷衍了事,李安则认认真真的遵照桃子的每个要求,梗还蛮多,当然最让人叫绝的还是这位始终吝啬普通话连颁奖词都说粤语的杜琪峰。
杜导在台上很自然的和其他几位分开,即使这样依然气场十足,这个流程貌似就是为他量身打造,这也是他与其他几位的与众不同之处,像他为年轻导演指点迷津时所说,六亲不认,乐在其中(后面那句是我加的…)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并不是老杜以及银河映画的忠实粉丝,没有那么多港片情节,之前看的一部杜导的片还是很久之前的铁三角,所以以一个门外汉的角度看,复仇还是很有观赏性的。
复仇与其说是一部银河映画终极粉丝的集体狂欢不如说是一部港片的入门之作。
有复仇情节,有兄弟情意,有案件重演,有雨中枪战,当然还有经典的站位,有大嫂偷换,有杀手行刺,所有这些情节汇聚在一起就是这部复仇。
影片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浪漫无处不在。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四人在表哥的场地试枪那段,原来浪漫并不是只有在感情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男人们也可以玩的很浪漫。
影片刚开始很有喜感,任达华饰演的老大对即将被杀死的老婆深情一吻意味深长,毕竟是要上路的人了..但是暗杀大嫂一段有点不明就里,若是三个训练有素的杀手对付一对奸夫淫妇竟然要费那么大力气…那他们的实力也太弱了。
三人探视案发现场穿插案情进展的处理很好,镜头感这个强呀还有那栋房子每个细节的处理也很精妙,只有老头不声不响的就做好一顿法式大餐,让我突然想起之前锅里蟑螂的镜头…接着复仇的时候故事性变的更加强烈,老头开始显现出失意的症状,一手拿照片一手持枪的时候像极了记忆碎片。
后来枪击,杀戮,最后一段复仇演变成两端复仇,记得三人在老头失意后有一段对话“当一个人没有了记忆,你们说他的仇恨还在不在。
”“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他不记得我记得。
”可能这就是杀手的本色,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义字,三个人为了一个义,明知命不久矣可是依然固守坚持,可能这种情怀只有江湖众人才能了解,我们看来,这份坚守也就是一种浪漫罢了。
影片里还有两个让我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鬼的表哥,另一个是老五,身在江湖却依然闲云野鹤,完全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这种日子应该也是浪漫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杜琪峰的电影女人总是配角,邵美琪的女警察不过是过场而已,可是叶璇饰演的哆仔婆却印象深刻,最后化身烈焰女郎有够惊艳,像极了另一个乌玛瑟曼,或者另一个亲切的金子。
众多男人已经不必多言,只是看到黄秋生的时候觉得他这次真不是一般帅而已…在这部浪漫至极的电影里是最闪光的一点。
我想可能浪漫不是爱情的专利,杜琪峰这样告诉我们,浪漫还有很多选择。
继2007年王家卫拍出第一部英语电影《蓝莓之夜》后,杜琪峰在两年后也交出导演生涯上第一部有英语对白的国际作品《复仇》,同样也是轻松入围戛纳竞赛。
值得留意的是,2009年戛纳竞赛单元里有三部华人导演作品,除杜琪峰外,蔡明亮的《脸》也是一部跨国合作的影片,足以可见在千禧年代后期,华语导演开始纷纷尝试跨国拍摄,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至于作品水准则是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位在自己擅长领域吃香的导演,转到非母语拍摄都能获得成功。
王家卫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杜琪峰这部《复仇》要稍微好一些,幸免沦为烂片的下场。
杜琪峰作品一直由“银河映像”的团队打造,所以有较为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这部《复仇》虽说是和法国合作,但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蓝莓之夜》。
这个剧本采用半中半洋的设定,有效掩盖掉作者风格移植到非母语文本时的水土不服症状,而且能让杜Sir的铁杆影迷更容易接受。
事实上,这个剧本的出发点和《蓝莓之夜》颇为相似,王家卫是对爵士歌手诺拉·琼斯的迷恋及后为她量身定做剧本,而杜琪峰则是一心想跟偶像阿兰·德龙合作拍摄犯罪电影,只不过因后者身体状况而中途换成了现在这位摇滚歌手约翰尼·哈里戴。
剧本在塑造男主角时并没有像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将港版人物“西洋化”后出现的错位不适感,相反,男主角一心只为家人复仇的行为动机符合中西文化里的共情与共识。
这自然是导演和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对两种不同文化融合时深思熟虑的结果。
杜琪峰和韦家辉创作的剧本往往是天马行空而不拘一格,很多跨类型实验的元素出现,在这个较为老套的复仇故事的后半段引入男主角失忆的情节,给老生常谈的叙事文本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思考空间。
一个人失忆后是否还有仇恨?
这是个很有趣的存在主义话题,尽管剧本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一点。
其次,剧本较为合理地将法国男主角的复仇情节融入到香港本土特色内容,尤其是杜琪峰最擅长的枪战戏和兄弟情谊里。
法国男主角和香港杀手帮两条主线并行不悖,各有千秋。
杜Sir这次交出了两场颇有看点的枪战戏,一幕是烧烤场月黑风高杀人夜,另一幕是废物回收场的“屎壳郎”大战。
精准的场面调度和摄影剪辑令这两场枪战戏焕发出作者化的诗意效果,月夜下的树林和荒地上滚动的废物堆隐隐透出对经典西部片的致敬效果。
忠实影迷可能会从不少场面中找到过往杜Sir作品中的经典影子,比如《枪火》里的人物站位,《文雀》里的雨中大战,以及《放逐》里的飘逸氛围。
杜Sir的枪战戏愈加讲求美学意境,而非肤浅庸俗的暴力冲突和血腥刻画。
然而,这个剧本的后半截有不知所终的感觉,尤其是在香港杀手帮被灭后,一大段由男主角独自支撑的高潮枪战戏不太过瘾,难以满足一众影迷的期待值。
另一处欠缺的是没能发挥出政治隐喻的魅力,在这部《复仇》之前杜Sir的多部作品均以复杂微妙却深入浅出的戏谑感来达到政治影射的目的,他第一次入围戛纳竞赛的《黑社会》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在这部作品里似乎难以将这种拿手戏展露出来,尽管当年法国《电影手册》主编付东对这部作品吹捧有加,提及“归属”与“拆伙”在叙事文本里的政治指涉,但是在老外眼中这种虚无缥缈的政治性始终没能在现实层面找到落脚点,无疑令影片少了一些可供解读的空间。
不过透过这部作者化的枪战动作片,至少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华语导演只要在剧本上考虑周全,依然可以平衡好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甚至是透过作者化的策略去尽量消除掉文化冲击之下的突兀感。
最明显的莫过于在影片里,男主角回到女儿生前住处,亲自下厨煮西餐给杀手帮品尝,之后在餐桌上互相切磋枪法技艺的一幕,完全就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以及导演作者风格展露的典范。
有人说,所谓的灵魂,就是指我们的记忆,因为我们的记忆里住着我们所有的幸福与快乐,住着我们所有的悲伤与仇恨,住着那些我们想记住的和我们想忘记的。
若是有一天,我们忘记了所有过去,我们便一无所有。
他有一个女儿,他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小时候的女儿天真可爱,会骑坐在父亲的脖子上对着相机的镜头甜美的笑。
会牵着父亲的手和父亲散步。
后来,女儿长大了,离开了家。
一个人去了远方。
但她还是想着自己的父亲,她会给父亲写信,给父亲寄来自己的相片。
于是,他看着相片里的女儿嫁人,怀孕,他看到了自己的外国女婿,看到了自己的两个外孙。
透过相片,他看到了女儿的所有幸福,他想把这些装进自己的记忆塞进自己的灵魂之中,但他明白,终有一天,他会忘记一切,因为他的脑里有一颗该死的子弹,会在若干天之后,夺走他的所有过去。
但他想,没关系,若是那一天到来,他也会从相片里看到女儿的快乐,即使连这都忘记了,他也会知道她们一切安好。
于是他一个人守着他的餐馆,做一个厨师。
直到那一天。
他漂洋过海来到了那个遥远的城市,他看到了他视之为生命的女儿躺在病床上,一头金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医生说,她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
他也从相片理由看到了自己的女婿和外孙,不过那已是三具尸体,鲜血与伤口在黑白色的照片里显得愈加冰冷。
女儿已无法开口说话,只是用颤抖的手指想要告诉他关于仇人的消息。
他把女儿送回家,然后一个人留在远方,在昏暗的屋里对着相片一遍遍写下同一个单词,复仇。
复仇,那已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只求天主垂怜,在他手刃仇人之后再夺取他的记忆。
快意恩仇,本就是很多人向往的传说,而我们也常常是更爱看些关于复仇的故事。
因为这样的故事里,常常有着一个落寞的主角,他身世凄凉,半生坎坷,所有的生命的意义都只为了夺去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可悲又可怜,而所谓的复仇本身又常常带着浓重的宿命的意味,一个人把一切都交给仇恨,无论结局是否成功,都命中注定般会有一个悲剧的收尾。
就像英雄本色里,高英培得意洋洋的说,谁说好人就一定有好报的?
虽然最后龙四回答了他,谁说坏人就一定有好报的?
但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这样,总有些人注定一生欺压着另一些人,弱者们无可奈何时的奋力一搏,有时也不过是把自己从一个深渊拖到了另一个。
在无奈的现实之中,我们常常用并不一定存在的公理与正义来安慰自己,或者我们会寻求着那永远不会到来的帮助,我们在这个满是荆棘的世界里幻想着一片乐土,最后却发现,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
黄秋生几个人并非是什么正义的化身,他们和对面的杀手们本就是同一类人,但他们看到了那个一个人固执地在异乡寻找着自己最后的生存意义的男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然堕入了那名为宿命的迷局之中。
四个男人在前厨师女儿的家里吃着前厨师做的意大利面,然后把盘子掷上半空以前打碎。
在垃圾场四个人一边笑着一边开枪击打着废自行车前进。
终于找到了那几个杀手,前厨师说,兄弟,我餐馆的名字叫做兄弟,它就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现在它是你们的了。
杀手与杀手拔枪相对,子弹纷飞的那一晚,有云有月。
他躺在简陋的手术台上,几个杀手正为他取出体内的子弹,他们说,我们是你的朋友,那个幕后主使是我们的老板,不过,现在你是我们的老板了。
但是终于,在手刃仇人之前,他忘记了一切。
他忘记了仇人是谁,忘记了女儿的样子,甚至,他连复仇这个单词也忘记了。
但终归有人记得的,杀手们把他一个人安置在女人和孩子之间,然后去了报仇。
他们想,若是一个人忘记了一切,那他便不会记得仇恨,若是一个人忘记了仇恨,他就不会再有悲伤。
其实一个人永远不会选择遗忘,因为那就等于抛弃了自己的灵魂,但人终究会遗忘,那时候便是你的灵魂抛弃了你。
他和孩子们在海边玩闹,看起来很快乐。
这或许便是曾经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的,失去过去后的生活。
直到那一天,吃饭时,他忽然听到了女人和孩子们的哭声,他抬起头看着新闻里播出的三个死者的照片,他很诧异,这是我认识的人么?
一个小姑娘抽泣着说,他们是你的朋友,是你最好的朋友。
那人跪在那儿,只祈求天主的垂怜。
其实,当主角最后拿起枪奔向他的仇人的时候,复仇这件事本身成功与否,已经全不重要了。
因为我们想看的都已经看到,因为宿命中的英雄已经踏上了自己的路,因为曲声已经响起,大幕正要拉开。
我们自出生那一刻起,始终伴随着我们的,便是我们的灵魂,若有一日连它也将我们抛弃,我们不只不会再有悲伤,我们会一无所有。
年轻的时候,杜琪峰看过许多邵氏的武侠电影,之后去无线电视台,又接连编导了诸多如《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之类的电视剧,他的第一部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也是刀光剑影的武林传奇故事。
可以说,风起云涌的江湖侠义,早已烙印于杜琪峰的胸怀。
《复仇》分明是武侠片的现代版,褪去人物外在的风衣墨镜的装束,卸掉为仇恨的怒火寻找出口的枪械弹药,它全然是一出天涯漂泊本无根,相逢一笑已交心的江湖挽歌。
片中的角色,像行走在古龙小说世界里的李寻欢、傅红雪之流的浪子侠客,孤寂是其天性,冷酷为其外形,情义之所在,他们甘愿赴蹈,虽汤火而不计。
甚至,在电影里,连他们出没的地点,也是古龙小说式的:冷雨交织的小巷,落日风萧萧的乱草场。
当然,杜琪峰最初的情景设定和人物个性勾画,多半出自对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缅怀和致敬,源于对梅尔维尔执导的《独行杀手》那样的影片的冷峻风格与其中的孤胆英雄的喜爱。
为此,他还打算翻拍梅氏的旧日作品《红圈》,并在《复仇》开拍前,提请老梅的御用男主角阿兰·德隆出山。
讲起来,本片的故事是相当简单的,它沿着一条线索直铺到底,偶有峰回路转的小惊喜,也是杜琪峰影片里习见的惯常。
更不必说剧中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们,除却初来乍到的法国歌神约翰尼·哈里戴用以突显本片的国际化线路外,任达华、林雪、黄秋生、林家栋、张兆辉、邵美琪,有哪个不是老杜的熟搭档?
他们在片中的一举手一投足,又何尝不能在之前的影片里寻觅出踪迹。
最明显熟识的地方,当属细雨昏灯的黑夜街头,约翰尼·哈里戴扮演的角色,在你来我往的持伞的人流中追寻林雪等三人的段落。
在上一部《文雀》里,杜琪峰已极尽气力地表露了对雨夜和雨伞的偏爱,这次,他又止不住地给人奉上似曾相识的一幕。
固然,这一回的设计比《文雀》中的显得更有层次,更有镜头美感,也更能表现人物的情怀。
当约翰尼·哈里戴众里寻他千百度,林雪他们依次从三个方位浮现的那一刻,活脱脱是庞德诗句的描绘:人群中那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而这几个男人间的情谊,也于此无声地油然而出。
这感觉叫人觉得妙极了,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但我想,意图重复美好场景的固执欲望,未尝不是一种贪婪和过失,所以,请导演不要老是打伞了,不要有一而再、再而三的下回了,更不要学同是尊崇梅尔维尔的吴宇森,让他的鸽子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
整体上看来,杜琪峰以简约行事,功力非同一般。
除了雨夜街头较为繁复的场面调度外,绝大多数段落,都表现得比较克制,角色人物的对话,也同样相当的节省,只有两三场动作戏,颇像吴宇森式的在枪林弹雨中的舞蹈。
而片子的结局,虽非四海无人对斜阳的悲凉,但岁月悠悠的沧桑之感,不免使人唏嘘。
的确,《复仇》并没有超越杜琪峰之前的电影作品,但它延续了导演的风格,一如既往地构筑着纯然的江湖世界,渲染着这世界中人物的落寞情怀,并让杜琪峰认定,这就是他自己想要的有着古典意味的浪漫。
值得庆幸和称道的是,现在的杜琪峰摆脱了早年受制于他人及资金的困境,自由地进行着创作,于此,他才能在《复仇》这样的类型片中,玩转出个性,以致影片在法国的异地背景下,依然能执守着东方的本色,捕捉着香港的独特气味,并将其拍摄得流光四溢,别具风情。
观众和老杜像夫妻,还是会互动,做爱。
性欲来了,就搞一下,绝对没有偷情新鲜,姿势也是传教士。
垃圾场老五最牛逼,电饭煲、冰箱、冷气,才是生活。
澳门这城市本身太冷了,像杜琪峰这种极冷的气质,一定得放在极热的城市,才出得来效果。像垃圾场这种浪漫到死的戏,用一次足矣。倒是杜琪峰这炉火纯青的技术,收一徒弟估计得跟着学三十年才能出师。
路数须变。《枪火》《放逐》《复仇》已经够了,老杜要开发新路了。
垃圾
江湖雨夜昏灯,杀手枪火复仇。拍得不是电影,是气氛。没有什么突破,剧情剧情有硬伤。四个男人一台戏,演的是江湖义气与职业道德。
这部的故事线条很明确。叶璇的客串其实很出彩,绝对出彩。@Home
这是杜琪峰最烂的一部电影。
一路努力把林家栋脑补成吴镇宇.....
不知道在演什么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我先看的内地引进版DVD,然后再看得港版下载,最后感慨,操啊,这完全是两部电影啊!另外,国语配音实在是太牛屄了,这帮配音的难道都没吃饱饭吗?
三星半 哪怕情节全不重要,人设和场景直接延续前作,杜sir的武侠枪战还是令人着迷。男人的情谊简单直白,只需一碗面、一场枪、一次共生死,便可称为兄弟,义字当先,钱财后退,这便是最纯粹的江湖。而男主角几乎从法国黑色电影里抠出来的存在和过分蜿蜒曲折的复仇,简直是太过直白和露骨的致敬式过瘾。
杜先生的片子看得多了,觉得他就是个小男孩儿,把童年时的很多想象在他的电影里实现了。看多了,真的挺腻味的。。。
乱七八糟的一片,演员演得都很生硬,逻辑混乱,完全是为了表现枪战场面和耍帅,给的一分是给最后贴贴纸的这个情节的,虽然也很不符合逻辑,但是至少还算有点意思
one of the stupidest movies i've seen
《枪火》、《放逐》的泔水版。
还好把。不管觉得剧情有些太烂了。不符合实际。
剧情咧剧情咧~~银河的片找鬼佬来演总是怪怪的。而且剧情说鬼佬失忆,总觉得片子的内容是,3个很酷的杀手被一个失忆的鬼佬给表起来去杀另外3个杀手,耍得他们最后竟然赔上了性命。我觉得导演有在学《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风格,太风格化了,以至于看不到剧情!
好吧,我不知道为什么平均分7都没上。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还真蛮好看的。很有杜琪峰那股黑色风采。个人认为黄秋生演得很好。如果可以,我也愿意失忆,忘记感情,忘记仇恨。
风格理念上算是【放逐】的兄弟篇了。没有江湖的约束,没有政府没有警察,一段普通的江湖仇杀却能如此演绎,老杜真算是炼金术士了。一个意外的相遇,在阿鬼三人在用餐那段的惺惺相惜,再到后来明白高是同行,阿鬼三人踏上了不归路,高德乐患得患失间也终于得偿所愿。那么这次复仇究竟是不是真的圆满了?
当记忆都不在了,仇恨呢?一星给阿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