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平凡的一天。
我们的维罗妮卡出现在镜头里,和庸碌的人们一起。
她美貌并且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按照世俗的眼光这会是“很好的一生”。
但维罗妮卡并不快乐,脑内的多巴胺分泌不足,于是只好依靠药物。
但药物不能使她感觉好起来,她只是假装很开心。
她说:她会遇到一个温柔的男人,婚后第一年they will make love a lot of times,然后第二年第三年less and less,到彻底没有激情时就会有一个孩子。
之后按揭还贷,照顾小孩,自己渐渐成为工作狂,然后十年后老公有外遇然后争吵,过几年老公又有了第二个情人时就会假装不知道……I'm fine really。
我们的维罗妮卡实在太清醒,所谓的人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好值得期待?
我也时常这样想。
坐车的时候。
走路的时候。
早晨醒来的时候。
如果往后的人生那么容易就预见,是不是太过乏味,那么所谓的意义呢?
于是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播放CD,将药片整齐排列,在Radiohead的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飘渺迷离的音乐声中,吞服药片。
在药力完全发挥之前试图保持清醒,她写下遗书,她说为什么人们就是不愿意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自杀好过参合这个集体疯狂的世界。
这不是真实的世界。
影片的这部分为止我都非常喜欢。
如果维罗妮卡就此死去,然后开始讲述她死前以及死后的世界我也觉得合理。
但维罗妮卡没有死,她被救活了,送进精神病院。
醒来时被告知由于药物的关系动脉里长了瘤自己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
这实在意外,似乎也找不到再次自杀的理由。
后半段突然就落入了俗套。
维罗妮卡预见了另一个患者,如此这般之后两人相爱彼此拯救。
她会发现自己的心脏病已被治愈,从此认为之后的每一天都是个奇迹并心存感激。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编排,我宁愿维罗妮卡在一开始就死掉,或者至少也是用别的方式得到救赎,一种只给的,自我领悟的力量。
人之所以如此痛苦,无非是真实世界与自我的期望存在太大差异。
维罗妮卡不得不顺应自己父母的期望,顺应这个世界的要求,那不是她想要的,于是那么痛苦。
如果是自己足够强大的话,强大到足以抵抗这个世界就好了。
可是一个渺小的人又如何抵抗这个世界呢。
或者在战胜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被巨大的孤独感压垮。
我们的意志尚不足以支撑我们柔软的灵魂。
后来我仔细想却找不出比爱情更好的办法。
没有契机就无法触发剧情的发展,不能够完成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完整认知。
如果这个契机不是因为爱的话,我很难想象维罗妮卡会继续痛苦多少年,或者因为这过程太痛苦以至于她会选择另一场死亡。
一个人实在太寂寞。
如果有另一个人一起。
two against the world。
我是怀疑论者,并不认为维罗妮卡和爱德华从此就过上幸福快乐的人生。
因为爱德华最后也有可能像开头维罗妮卡述说的那样,两个人最后还是貌合神离。
但我相信维罗妮卡绝对不会后悔。
那是她“选择”的人生,而不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推动这个世界运转的终究是爱,使人得到救赎的也绝对会是爱。
爱,到最后也许终究不过是场谎言,但我们都深信不疑。
是非常好的 几近完美的剧本伏笔和转折 演员的演技也说不上不好是一部美中不足的好电影 欠缺的东西 算来算去可能只有导演或编剧的功力被关进精神病院和诊断时日无多的VeronikaVeronika在黎明前睡着时 Edward以为她终于发病而死了Dr. Blake隐瞒实情的诊断和在结尾的反移情体现 拿着咖啡也离开了Villette去纽约中央公园寻找Mari对于这个 复杂的医生 的那句台词 似乎能说明什么“If everyone realizes their dreams, this place will be empty. ”开头时的Veronika认为的疯狂的世界与其生不如用死来认识它的本质
维罗妮卡有着完美的生活,美貌,金钱和事业。
而这一切就是导致她自杀的原因。
因为她找不到不死的理由。
“我想要的都有了,而往前看,未知而危险,要不,就到这儿吧?
”很喜欢那个童话小故事,当所有人都喝了井里的水,你该怎么做?
维罗妮卡决定不喝,我也是。
这个世界上,没人理解你,他们觉得你疯了,不正常,不走绝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他们打压你 嘲笑你,逼迫你,求医生把你治好,而你 发不出声音。
然而谁能永生,谁他妈的还不是要死。
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十年前喜爱的一本书被美国拍成了同名电影。
看电影相当于重温一遍看书时的感悟,只是电影时间有限,又是从导演的角度看故事,和书比起来单薄了许多。
当你决定自杀,没有成功,反而对身体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连接心脏的动脉瘤随时可能破掉,像一颗没有定时的炸弹潜伏体内。
这是上天和你开的玩笑还是给你的恩赐?
Veronika说,“我会遇到一个温柔的男人,婚后第一年we will make love a lot of times,然后第二年第三年less and less,到彻底没有激情时就会有一个孩子。
之后按揭还贷,自己渐渐成为工作狂,老公有了一个情人时争吵,老公有了第二个情人时假装不知道...”这样一眼就看到头的生活让人恐惧,倒不如现在就结束。
然而生活就像弹钢琴,有时候你只想用双手用力拍打键盘,发出的只是愤怒和杂乱无章的宣泄,毫无出路可言;很多时候,生活像这部电影背景音乐中舒缓的乐章,没有愤怒,也不澎湃,但却平淡真实;当你知道时日不多的时候,最终会静下心来,用灵魂诠释出生命的真相,让你我沉醉其中。
书里最震撼我的一幕如今再看电影的时候因为理解了,所以不震撼了,而且还和我最近悟出的道理不谋而合:不要奢求从别人那里得到快乐,快乐只能自己去寻找;就像谁都不能给你温暖,给你温暖的只有棉被。
喜欢电影里两个孤独的人在精神病院相遇了。
因为不受世俗的影响,喜欢一个人就可以直接去牵他的手。
几年不说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你已经成为我最重要的人了”。
当两个人在路边大口吃着taco的时候,Edward问Veronika:“How do you feel?” Veronika说“I feel like I can live forever”.因为随时可能离开,所以珍惜,所以是恩赐。
Each day is a miracle.
這部影片一拖就是拖了7年才有機會來看電影跟人一樣 都是一種遇見沒必要强迫自己一定要追最新的電影但藏相總是有的有時候就是爲了一部電影穿梭了奇妙冒險旅程的整個旋律所以在事隔這麽久以後鬼使神差的又勾起我想看這部電影的動機在經歷了那麽多美妙人生的際遇后感覺沒有什麽比現在來看更好不過了所以水到渠成的知道這還是巴西作家Paulo Coelho一部書這樣就方便我找原著咬文嚼字了其實很沒有必要7年前也許沒必要 現在就更沒必要現在基本走出去 你跟人家說你想做什麽人家都會忽悠你說 別想太多了 還是正正經經找工作吧飯都吃不到 談什麽理想 你瘋了嗎又或者說 人家任性 人家有錢懂了吧所以你的一切美妙的想法都被扼殺在搖籃里我對這樣的説法一直保留在觀察了那麽多的人以後我越來越不想説話因爲真的沒必要他們根本沒有在聽他們早已接受被告知的做什麽事都是要有一定資本了 才去追逐自己的理想等到你老了有穩定職業了 再來好好繼續你的音樂夢 電影夢 插畫夢吧父母呢 總是在童年的時候 給你各種最好的藝術啓蒙當你長大了 終于打開心房想擁抱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會告訴你正常點吧 找個安穩的工作請問這是什麽邏輯???
我真的想不懂但我最喜歡的一個細節應該就是 Mari告訴 Veronika 她彈琴很soulfulVeronika 還是很本能的排斥自己的時候Mari 說了一句很解恨而確實是事實:many people never find a single moment like you last night.“我想加一句: Be confident, be kind!
“当欲望来临,你会感到害怕。
”如果你将大门关上夜晚将永远伴随阳光不会涌进不会和你招手所有人都在跳舞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希望降临在我身上如果你将大门关上夜晚将永远伴随我拿起瓶酒永远不会干杯但有时我知道你的双眸在向我问好你是个非常特别的女孩如果你将大门关上我将永远不会再见到那一天“大部分要自杀的人,都会重复尝试,直到成功。
我冒险对她撒了谎,我决定用它来测试我唯一有信心的疗法,生命的认知。
”让那个真正的“自我”展现出来,只有那个真正的“我”才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ps:一开始觉得电影好有文艺气质,故事性很弱。
到最后发现是自己错了,一环套一环,最后抖了个小包袱。
电影中几个配角人物塑造也很成功,玛丽,布雷克医生,布莱尔。
配乐很赞,两首钢琴曲很好地诠释了人物心理的发展。
沉溺痛苦是人的权利,离开更需要勇气。
电影把维罗尼卡设定到30岁而不是原著的24岁是有道理的,可能导演编剧都不相信一个24岁没有复杂出身背景的少女会看破人生到“不再有新鲜事物”的程度,而30岁则是一道从天真到世故的门槛,用现在的新鲜名词那也叫剩女熟女之类。
但你们都会错意了,柯艾略的维罗尼卡并不是一个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物质女孩,她为了不用在男友那里过夜故意去租需要遵守门禁时间的修道院宿舍。
她本可以做些更有具挑战的工作但她最终选择了图书馆一成不变的工作,因为它稳定。
她不是看透世事身心憔悴,但她很聪明,她锐利地看懂了人生周而复始的规律没有人可以摆脱,所以不愿付出丝毫努力,因为在少不更事的她看来,一切都是徒劳,而她只是青春期的抑郁。
不再去重复那些维罗尼卡在内心纠结的无解问题,一边阅读,一边就在怀疑难道这些句子不是从我心中流淌出来,而只是书上所写。
于是我也渐渐可以理解这个年龄设定对于身心疲惫的剩女姐姐们也同样适用,对于生活那些显而易见的巨大疑问和危机,我们该如何泰然处之,安心走向坟墓,聪明的人顿了顿说先走了再说,执著的人徘徊的路口迟迟不肯行动,那些不爱思考的人们更令人羡慕地步履轻松说了那么多跟年龄有关的东西,都说境由心生,是因为我在介意么?
即便我不在乎但总有人在关心,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朋友,甚至我的网友,相亲的对象,还有我的爱人。
每个人似乎都有关心在乎的理由,而对我而言,我热爱我的年龄就像是热爱这个年龄所承载的各种人生经历。
这样的态度时常让人敬畏,他们似乎会觉得难道你兜兜转转这么些年,不好好安定下来让家人朋友们放心,你难道还要以此为荣不成。
维罗尼卡决定去死,因为她抑郁太久,对任何事情都听之任之,比如她甚至不愿去争论反击,因为害怕报复。
而一旦她发觉自己真的所剩无几的时候,报着必死无疑的态度突然不再害怕任何未知的后果,她开始敢于去尝试了,而这些尝试却开始给予她生存的勇气。
有时候你只是以为自己太过虚弱去反击。
西装女子从容地穿梭在人群中去到达一个每天都会到的某地,犹如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
然后是她用慢一拍的笑容去回应身边的耳语,低吟又或者是嬉笑与怒骂。
内心却在述说着对整个世界的怀疑:每天照例上班,然后再遇到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向她求婚,然后她答应了他。
第一年做爱很多很亢奋很积极;第二、三年渐渐少渐成公事;第四年,爱渐无,却有了孩子;然后生活就绕着孩子转,老公有了他的第一次出轨,然后经过一番争斗后,老公回到身边,然后又是...........一切都是那么规律,突然觉得生的可悲,活的可恨,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根本不需要预言,从生到死,不论你是谁,寥寥数字已尽言。
我并不惧怕活着,却冷不丁去怀疑活着的目的。
每天穿梭在一个学不到任何东西却被叫做学校实际至多只是个“青年托儿所”的地方,有着几个平凡而普通的追求者,谈了几段平平淡淡的恋爱,快毕业的时候再找份家人满意自己凑合的工作,然后也许就要(不应该是也许,应该是一定),一定就要过着女主说的那种生活了,直到腿一登,眼一闭的那天。
很多人对“享受过程”的观点顶礼膜拜,但是我敢说多数人都会在内心想着结果的重要而口上却很逼地喊着过程的不可失(自虐啊),因为往往过程是那么痛苦,而甜蜜只是奢侈的调味剂,而且要在你运气好的情况下,在痛苦的过程后才能享受到幸福,不然也只是痛苦的过程再迎来痛苦的结果。
总觉得世界上没有真正所谓的抑郁症,传中的抑郁于我来说就是对生活无数个怀疑质问的堆积和爆发。
女主在剧中用很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怀疑质问,欣赏她的勇气,却质疑她的智商。
看了这部电影后的不久看了《待业青年》,看完后就更加的怀疑自己的生活,在中国教育的压榨下,我甚至没有一个梦想和追求的目标,整一个懦弱的大傻逼,既没勇气去反抗,也不够能力去接受。
从她被自杀未遂被救起那一幕开始,便看不下去了,原谅我装逼的预言了故事的发展,偏执的认为后面就是“缺爱女青年的寻爱记”,又或者是灌输观众爱情对于生命的不可或缺,又再或者上升到社会人文层面,告诉人们很多边缘人都很缺爱
这片看过后开始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从昨天到今天,经过一天的发酵酝酿后,加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关于“抑郁”的感悟,刚巧又碰上我最近在看的书《逃避自由》,我突然觉得书中描写的状态跟电影描述的状态很符合,虽然个人的语言不是很能表达得好,但这些都促使我写一篇心得体会,首先上一段《逃避自由》中摘抄的文字:“一旦赋予个人以安全的始发纽带被切断,一旦个人面对着与自己完全分离,自成一体的外在世界,他就面临两种抉择,因为他必须克服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
道路之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他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能够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与思想中与世界相连;他又能成为一个与人,自然,自己相连的一个人,且用不着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与完整。
另一条道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
这个第二条道路永远不会再把他与世界融为一体,永远也达不到他作为‘个人’出现之前的那种状态,事实是,一旦分离,便不能再返回。
这是一种摆脱难以忍受之境地的逃避,如果这种境地继续下去,生活将不可能了。
因此,像逃避任何一种恐惧一样,这种逃避便具有强迫特征。
它多少还带有完全放弃个体性及自我完整的特征。
所以,它并非一个解决办法,不能带来幸福与积极自由。
原则上讲,它是一种见诸于所有精神病症现象中的一种解决方式。
它缓解了无法忍受的焦虑,避免了恐惧,使生活成为可能。
但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所谓的生活常常只是些机械的强迫活动。
”我想维罗妮卡代表了大部分生活在机械的强迫活动中的现代人,由于长年累月不得不被迫“适应”,完全丧失了个体性,完全没有了“自发的内心”,这样,一个人当然得不到由衷的幸福感。
如此,潜意识自然要采取措施,于是她的自杀不过是潜意识以这种方式在唤醒她自己,提醒并警告她注意,让她看到并照顾自己的真我。
维罗妮卡代表了这样的一个“乖孩子”群体,因为儿时的过度听话,导致没有自我,一切都生活在父母的安排,良好的生活道德规范下,这一切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吗?
不是,这一切是“被强迫的”,于是,抑郁出来了,反抗出来了,在治疗过程中,“钢琴”是她的一个解药,死而复生的儿时梦想激活了她的内心,才让她从要命的压抑自我,适应规范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不乖”才是拯救内心的良药,不是按别人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去生活,而是按自己内心的要求去生活才是解药,才是获得真正幸福的途径,才是成为“自己”。
再摘抄一段,“大多数心理学家想当然地认可他们自己所在社会的结果,认为那些与社会不合拍的人就是没有价值的不健康者。
另一方面,与社会合拍者则被认为更有价值,更合乎人类的价值尺度。
如果我们区分常态与精神病症两个概念,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
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
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
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精神病症状和遁入幻想生活寻求拯救。
不过,从人类的价值角度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我想,抑郁也许只会发生在有梦想,有思想深度的人身上吧。
总之,电影就是反应了人类的这一矛盾,如果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委屈压抑自己,如果你硬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保留自我,有点难度,只有自愿沦为精神病,你从中二选一吧,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冒沦为神经病者的风险,所以生活得勉强,痛苦又焦虑。
最好是选择第三条路,既适应社会,又不丧失个体性,也就是维罗妮卡恢复后能够欣赏日出的这种状态,从消极自由到获得积极自由。
最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
和这个问题相伴相生的就是——精神病院的病人要如何向医生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呢?
我一直认同——世界上每一个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有精神问题,更何况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多,没有问题那才是见鬼了,现实中只存在需要入院的精神病和不需要入院的精神病而已,多说一句,听说连一个人喜欢做爱都被叫做性瘾,是一种病,一种精神病,难以想象!!
还有什么不叫精神病呢?
即使这个只是肉体受到创作,医生们说他可能会有创伤应激的症状,也不知道这些医生们自己有病,还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在这个电影里的一个情节——住院以来一直不说话,事实上患有失语症的病人突然开口说话——我要离开!
然后两个高大强壮的护士冲上来不由分说把他绑了起来,然后打针。
我就开始抓狂了——这个病人失语了,所以他有病,他开始说话了,难道还是病吗?
我们要如何界定要入院的精神病和不需要入院的精神病呢?
我认为唯一的标准就是不要伤害别人,只要不伤害别人。
回到最初的自杀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成年人,有理性思考的成年人决定去死,他没有伤害到任何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阻止他呢?
他的家人可能没有办法接受,可能他的家人会非常难过,可是,这和那个人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一个人要因为别人没有办法接受的事实而痛苦地活着吗?
有人会说责任和义务,如果一个人都要死了,你还和他提什么责任和义务?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难道连自己的死都不能决定吗?
就像很多人决定不死一样?
精神病院?
太可笑了。
立意不错 那个绝症的时候应该欠处理 一下就猜出来医生在说谎 看到一半不想看下去了 被音乐和摄影吸引了 真的不错 自闭症很帅
书还可以,为什么电影会这么闷……而且电影里好像没解释,看评论好多人在说怎么爱上一个人就康复了,其实是原著里医生给她开的一种药会让她心绞痛,然后骗她说快死了,一方面也想完成一个类似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实验,其实她心脏一直很健康~
失望。标题党的悲剧。
女主角是艾薇儿的姐姐吗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我觉得解决办法还是要找到一个契合自己心灵的好伴侣。
太扯了,不靠谱
开头还不错,女主很像Avril。但后面看的我也要抑郁了。
When you found love...you found the meaning of life?..The movie is slow-pacing, but beautifly filmed. not realistic but full of fantasies! You should love your life not for others, but for yourself! 珍惜生命,快乐每一天!
乏味
The will to die.
说到底,爱情就是一剂灵丹妙药。但如果把爱情作为人生的唯一支撑,是否也太过悲哀。
多年前没看下去就因为太丧,看完发现居然这样盲目乐观,我的bad ending呢?抑郁症都这么容易好的吗?smg的形象大概永远停留在buffy了(Buffy也因为太丧看不完(我有什么毛病
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作”!没事好好活着比啥不强,又没个深仇大恨要死要活折腾个毛啊!尼玛还在精神病院找到了真爱是吧……能更脱离现实一点么!
治愈维罗妮卡的是音乐(弹钢琴表示自我表达欲望的恢复)么,是爱情(人际关系的重建)么,是生趣(性爱、美食与日出)么?我更愿意(阴暗的)理解为厌倦,她本来厌倦了活下去,当死变成了现实的一部分(医生说她随时会死)时,她大概又厌倦了寻死吧。愿你永远不再感到厌倦,维罗妮卡,祝你好运。
everyday is a fucking miracle~everyday in its right place!赶脚30岁之前就会成为维罗妮卡~(⊙o⊙)…
喜歡裡頭關於國王和毒井的故事
I wanna really talk to her, as in the case of The Zoo Story.
不太喜欢这种爱能拯救人生的电影。太浪漫了。喜欢现实一点的电影。抑郁症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受阻。
good lookingmuch professional
画面几乎是美的毫无瑕疵,音乐也是凄美淡雅,结局然人释然开朗。小说原著我没看过,不过仅看这部电影就觉得足够好了。ps:这女主角长的也太像艾薇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