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参加总裁班培训,推荐的这个电影,刚看完的时候,总觉得是商业集团策划的结果。
西方商业财团给员工洗脑通常都是用“文化”:比如企业大规模裁员就出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你被裁员没关系啦,赶紧去找新奶酪;比如让员工安分守己就出本书《不抱怨的世界》,还发个紫手环,告诉你不抱怨。
当然,也有好的电影如《当幸福来敲门》。
虽然也是积极进取,但揭露底层员工真实的困难现实,相当有进取意义。
《世界是平的》这部电影基本和同名书籍没什么关系。
不过有几点是洗脑的:1、外包没关系,有新的机会,你会遇到新的文化环境,改变你的世界观;2、外包意味着原公司员工有一大批会成为管理层;3、外包意味着你结交新的朋友;4、外包不仅是新的事业机会,还有艳遇。
——所以艳遇激情戏就成为重要的戏份,以色诱人啊!
至于管理心得,核心就是人性化管理。
以业绩为核心,其他都是形式主义。
不过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听好了,就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也是美国,二三线城市也是印度中国,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很多工作都可以“外包”,这个我不说透,但未来几年你看着吧。
Ms Jasmin刚刚离开我们的学校,心中有一点不舍和眷恋,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再见面。
我还记得她刚刚来的样子,传统印度妇女的“庄重”打扮在炎热的夏季一眼便可以认出来。
从那时起,我把印度也列入我的理想国行列,因为在我的眼里,印度是一个艳丽,庄重,又不失神秘的国度。
话题扯回Outsourced来,这是一部漂亮的电影。
当Todd因为公司事物的原因被派遣带印度并出现在孟买的机场时,印度的种种才真正的第一次充斥进我的双眸。
拥挤的人群,肮脏的街道,牛羊到处乱跑,甚是有人还在路边小便,这似乎并不是我所心仪的城市的模样。
不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内涵并不表现在它的外貌上。
我看到了印度人的友好,纯洁和善良,当Todd融入进他们的世界并在离开时能够依依不舍时,我感到十分欣慰。
这似乎是一部有关美国人怎么做生意的电影。
虽然把劳动力资源利用这一部分放置海外已经不是什么新的把戏。
但如果把这部电影看做一次旅途,遍会得到更多的新知。
一个人的人生是有旅途的,从一个地方飞向另一个地方,一个新的城市,或一片新的土地,然后我们都是不断从旅途中汲取回忆,然后带着回忆飞往下一个目的地。
Todd在印度得到了很当地人的关怀,还有一份珍贵的爱情。
另外,这部电影涉及到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碰巧缝合了我的心。
最近和房东有关于文化层次上的不和,因为他信基督我信佛。
然而,我知道像Todd一样,我也应该做到入乡随俗吧。
我还是觉得大家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彼此的背景。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的踏上印度的土地,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再见到Ms Jasmin的身影。
和《华尔街》这样的诠释商业的电影相比,《世界是平的》的艺术性比较差,但不失为一部了解值得看的商业学习片。
喜欢里面印度的风土人情,那地方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全球化让新兴市场有了高速增长的机会,拼命让每个城市都变成七十年代的美国都市,再走一遍破坏醒悟重建的老路。
电影里说“破坏有时候也是好事情”,这是新兴市场的自我安慰于是四合院没了,弄堂拆了,讲话带英文了。
能买到各种产品了,生活变成工作了。
印度教里有三个神,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
他们到处都供奉着破坏神,却也许是供奉着一种创造力。
当重新塑造出来的生活仍然有着最古老原始的三神护佑,世界就不是平的。
异域风情、服务外包以及因此招致的文化冲突与众多笑料,组成了这部轻松中带有反思的片子。
男女主人公的结识与相爱有点牵强,大概是电影情节的需要把。
再次外包转移去上海感觉也有点牵强,也大概是电影情节的需要把。
片尾男主人公给富兰克林按上看清事物本质的第三只慧眼,倒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美国人只知道钱和工作,却不懂得生活。
美国人并没有教会印度人如何工作,反倒是印度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生活。
印度人更有人情味呢,男主对女主的描述很到位,聪明幽默,估计说女主丑的大部分是女生吧,个人感觉女主比男主魅力大得不是一点点,男主是一板一眼的资本主义,一股子自恋的味道,不喜欢 什么时候影评也有字数要求了,当高中生写作文呢,烦人啊讨厌
世界是平的,但不是公平的!
一个美国本土员工的成本相当于8个印度外包员工的成本,还相当于20个中国上海外包员工的成本!
老天!
咱们引以为豪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呀!
咋就这么便宜呢!
其实,相比之下,深圳似乎更便宜吧...泱泱大国,醒醒吧!
浓浓的印度风情是本片另一大特点,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很好地传递了印度文化!
这也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作为一个已经在印度待了4个月,并且还将继续待一个多月的人,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印度,相当真实客观!
它在我们同事中间流传的速度相当的快!
大家看完都在感叹:哈哈,这就是印度!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印度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的神秘国家,虽然由于历史文化或者生活态度的问题,很多亚洲人、欧洲人都在说:印度太脏、印度太落后、印度人太懒,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将印度一棍子打死,就如同电影中所反映的,当你真正的融入了这个国家的生活,那么它美好的一面也就浮现了出来。
我在凌晨到达印度德里机场时,就像陶德第一天到达孟买一样:机场外喧闹的街道、蜂拥而上的出租车和突突车司机、黑不溜秋的印度人。。。
但当我第二次、第三次走出德里机场时,我逐渐发现,嘿,这个机场并不是那么糟糕,虽然人很多、但不用担心小偷和抢劫的;虽然司机包围着你问你要去哪里,但其实出租车都是预付费的,不用担心被司机宰;混乱的交通和喧闹的街道,却很少看到严重的车祸和伤亡(当然,印度人开车确实比较快,所以他们的车屁股上基本都有小的刮擦伤痕,但却不会朝着人猛撞)。。。
影片中的洒红节(“holy节”),在每年的3月或4月份,很遗憾我没有赶上,但同事告诉我,那天真的不要穿干净昂贵的衣服出门,因为你是躲不掉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给你洒上各种颜色的粉末,小孩子在楼顶朝下面扔带有颜料的水袋,然后你就回办公室哭去吧,呵呵。
至于印度的饮食,卫生环境确实比较差,我也拉过肚子,但其实印餐还是有很多好吃的东西的,正规餐厅的卫生状况也并不令人恐惧,既然我们是到了另一个国家,那么为什么不能去学着适应这个国家呢?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着力表达的一个重点。
当然,影片中也反映出了印度人自负的一面,同时也给了印度人很大的面子。
例如女主角听到陶德说美国人不希望发现“call center”是外包的时,她说那是因为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也就是说“外包这个词是被中国制造毁掉的,而不是我们这些印度人”;后来老板将call center搬到上海,理由竟然是中国上海的成本更低,而且印度人还成为的新的call center经理,这几个细节,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同吧?
不过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部电影还是忠实的还原了印度的生活和文化,让我们这些身在印度的人十分“感同身受”,如果大家想了解真实的印度,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世界在变,人在流动。
这种环境中,各个地就像个容器,人是否能做到融进去,那就看此人是否能跟液体一样让自己适应新的容器,摆出一个新的形状。
一个来自美国的男人,第一次踏上印度土地上时,带着惊讶,甚至是惊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文化碰撞是难免的。
乡愁之际,给前女友打电话,本想只要点安慰,却得到的是冷漠。
被自行车撞倒之后,看到报纸上的汉堡包广告,疯狂地打车去孟买,想要去“相对接近文明”的城市感受久违的家乡快餐,最终却只买到味道不正宗的素汉堡。
在快餐店里,一位美国前辈的提醒之下,如梦初醒:既然自己改变不了这个跟“西方文明”出入很大的、有着5000文明的亚洲古国,为何不尝试让自己适应呢??
彩色斑斓的颜料节中,街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别人拿颜料袭击的目标,这间接说明了印度社会的包容性。
Tod 从躲避,到愕然,再到欢乐地回击,那就是他对印度社会对自己包容的回应。
在圣河水里洗澡,那就是从肉体到精神的一次洗礼。
衣服是脏了、湿了,但是心灵干净了。
因为世界是平的。
在puru的帮助下,换衣服去工作,穿的竟然是宽宽松松的印度传统服装。
虽然不及西装正式,但是穿着身体会舒服。
允许员工任意装饰自己的办公桌,允许神像在办公室出现,不再反感公司周围悠闲散步的牛。
自己也多一份包容,心里也舒服。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特点就如同汉堡包,重上的是简单快捷。
人与人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家人间联系也甚少,男女关系也相对比较随便。
一个人就能吃的完的汉堡,更多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默默吃完。
看似独立潇洒,但是孤独。
而以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就如同米饭,可以跟不同的配料搭配。
不管是房东家里吃的精致餐具里盛放的,配有咖喱和汤的“豪华”米饭,还是在贫民窟居住的“电路顾问”大叔家门口吃的,仅配了鸡蛋和煎饼的米饭;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分享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化解很多没必要的误解。
对于同样一件事,大家表达感情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
就像tod 以为被偷的手机,被那个大叔家的正太(tod 送了笔和颜料的小男孩)花心思画了花纹并慎重地还回去一样,没有thanks a million, 但是有一家人的真诚感激。
语言不通并不是怠慢的理由。
世界上的每一颗爱心,都需要被真诚地爱回去。
不经意间的小小的鼓励造就了个优秀员工。
对文化的充分尊重和一些阴错阳差的缘分让这个优秀的员工成了tod 的软肋。
可能看过同名电视剧的朋友会有点失望本片里的asha 不如电视剧里的漂亮迷人。
但是,这个asha在我看来毫无逊色,甚至比电视剧里的asha更有魅力。
因为这个asha更有职场女人的坚韧范儿和最重要的东西:“第三只眼睛”。
人是没有第三只眼睛的,但是如果能有它,就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那么什么才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呢?
是爱情?
还是未知的未来?
还是每一个决定的得失?
一个开放式结局。
外包服务被调到上海,印度的这一切都结束了。
回到了西雅图的tod给自己泡了杯跟印度的一样放了很多糖的茶,并在美国国父之一的富兰克林额头上也贴了个“第三只眼睛”。
此时此刻,印度正太给他的装饰的手机来电,想起的是asha给他设置的宝莱坞音乐。
他会心一笑,影片结束了。
不知道 tod 和 asha 的第三只眼睛会看到什么。
训练口语,you talking to me ?美国人的习惯说法,简化,快速。
来,带点杀气。
偶你吃定我了。
训练完毕,印度人也安排了对todd 训练,想印度的卡拉汉一样载歌载舞。
难为他了。
为什么印度的女主角看起来那么难看?
老外的审美确实不同。
中国的丑女也同样的畅销海外。
对印度人,大约也是如此。
美国电影确实比较赶得上时代,外包这才谈了几年啊,就上电影了,如果是中国还不知道何时呢,指望张艺谋,冯小刚拍这样的主题,不现实。
除了女主角长得像忍者神龟,这是部不错的爱情轻喜剧,当然不止爱情而已,否则就太无聊了。“外包给中国了”“一份工资可以请二十个人”
比同名情景喜剧好看,但是剧情浪费了世界是平的这样各种内涵深刻的主题
纯粗浅印美文化差异碰撞片 女主都不愿选个漂亮点的= =
因为是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国家,总会有很多小惊喜
能感觉到 Indians son alegres
也就这样吧😒………
谁能告诉我苦逼的美国佬是怎么爱上酷似凤姐的女主角的???
对描述文化冲击的电影总有种又爱又恨的情感,爱的是那种文化交织中透露的不安,不解,还有解读过程中的啼笑皆非;恨的是他们总喜欢抓住细枝末节不放,夸大文化中的习惯问题,落脚点放在异乡人接受这种习惯而不是相互迁就.此类影片很难处理,而迷失东京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怎么做到?很简单,将文化冲突放在次位.
本以为是讲外贸的。。结果。。。。随时受不了!!!!
这名字翻译的。。。看来跟歌词没啥关系。。。
男主还不错的,女主果然很“凤姐”。完全无法理解帅哥你怎么就看上凤姐了,你还夸她漂亮,情何以堪。总体来说没有电视剧版有意思,不过也很温暖,应该是比电视剧版的更贴近印度的现实。但是演员实在……(除了男主)
剧情很俗套 感情线只能说很美式吧…
...as a IT man, feel sad...,but this is a good movie.
最后有点猥琐 - -
剧情很不错 男主角还挺帅气的说`` 四星半 不过女主角实在是符合不了审美··
有点恶心,别的呵呵
男女主角都沒電視劇的好看 笑料也還是電視劇版的多得多!!!
分明是一个印度凤姐的上位史!
只是想感受cultue shock 却惊讶的发现todd和toad .....而且挺真实的。
有点爆米花电影的味道,但还算挺好看的。但美国公司把call center总部从印度搬到上海,可能吗?能讲流利英语的廉价劳动力 在国内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