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起意想去billie eliesh演唱会 刷了一会儿没刷到票打算去MSG的box office碰碰运气 路过就被路边搭帐篷的粉丝吓到 到了问了问没票就转头去隔壁amc看smile 2了 没想到错过的演唱会在电影院补上了大半 极其直白又颇具艺术感的血浆镜头 夹杂着pop star唱唱跳跳 轻轻松松把我吓得半死故事很少见的围绕一个年轻巨星展开 她光鲜亮丽的出现优雅地给粉丝签名 为了马上开始的巡演负伤努力排练 晚上回到家纽约华丽的夜景和空荡荡的高层房间衬出她的空虚和孤独 深夜作痛的伤口让她去找老朋友开止痛药 却不幸成为了smile这个诅咒的一环 电影中每一次城市颠倒的镜头 都预示着一次混乱的开始 女主的灵魂其实已经被带入恶魔的世界 很多糟糕的事情其实都不再是真实的 而是恶魔为了击垮女主得到她的肉体躯壳而制造的梦魇 女主和去世的男友毒驾自己死里逃生男友却在面前惨死的不堪回忆 身为巨星时刻担心自己被人发现毫无隐私的窒息生活 亲生母亲所谓为自己星途付出一辈子的道德绑架 都成了击垮她梦魇的养料 初中一整晚熬夜看完电锯惊魂全集 自认为对恐怖片血浆片的承受能力都算强 遗传厄运 咒 都可以比较淡定看完的程度 这部却能在几个瞬间让我害怕到几乎掉眼泪 后来意识到 我只是完完全全代入了女主全部的不安和焦躁 她被恶魔抓住弱点肆意玩弄 一次次当众出丑 周围人时不时出现的诡异微笑 被捉摸不透似真实似幻觉的虚虚实实淹没 误以为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混乱和崩溃 随着女主终于被一点点击溃心理防线 我此时显得过于强大的共情力也让我陷入一种极度脆弱的状态 此时的任何一个jump scare 都比平时来的更加有力 当女主唯一可以依赖信任的朋友Gemma一个电话打来表示自己才收到她的留言 女主小心翼翼看向身边那个正在一边开车一边关切看着她的”Gemma” 毛骨悚然这个词从未如此贴切过 结尾恶魔得到了女主的肉身作为寄生 而台下的每一位粉丝都因此进入了smile的诅咒 结束后我窝在座位上很久都无法平静 心里又闷又憋 想哭哭不出 女人的尖叫夹杂各种让人不适的诡异声音组成的片尾曲在播放 我盯着根本没吃几口就毫无胃口的爆米花 不敢看旁边戴着帽衫的其他人 生怕他们转过来的脸是夸张的微笑… 恐怖片爱好者大多对jump scare过多的作品不屑一顾 但我认为这部的跳吓有很妙 女主是唱跳歌手 排练歌舞的镜头出现并不奇怪 但很多次这些镜头显得有些过长 当你开始有些出戏开始思考有必要要唱跳这么久吗我是不是在看演唱会啊的时候一个jump scare突然出现 威力意料之外的大我说真的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女主收到陌生号码的视频点开play播放 镜头转为第一人称将放大的手机屏幕作为主角 视频里的人对着黑暗的角落呢喃 there, can you see? 你情不自禁睁大眼睛想要看清楚的时候 再给你一下 这手段卑鄙到让人想起那种看起来是个普通短片突然蹦出来个鬼的恶搞视频 恨的人想对屏幕竖中指 又不得不服 不像是第一部 观众被带着随主角去一起揭开关于smile这个玩法的设定 smile 2在开始的时候大部分观众已经了解游戏规则 此时如何依然能让剧情扑朔迷离 扣人心弦 其实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剧情 音效 导演的镜头语言 巧妙的虚实结合 包括女主情绪张力十分丰满的演技 缺一不可 (一个小彩蛋 skye riley在spotify可以搜到 仿佛一个真实存在的歌手 很喜欢new brain这首)
电影中的音乐表演片段很美,这是在其他恐怖片里少见的。
女主的造型让我想到了Lady Gaga。
女主的巨星,然后和巨大的生活落差让我想到了邓紫棋之前的抑郁状态。
他可以视为是一个公众人物。
面对自己的过去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夸张和扩大了的负面情绪。
一伙人跑到思凯家就好像一剪贴画,还挺适合做壁纸。
她妈就是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控制欲很强,劝说他女儿去一直表演也在有自己的利欲熏心。
用他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和经历。
她说用这些牺牲一切来支持自己女儿的演唱事业,这其中当然掺杂了她的个人成分。
到最后因为电影的呈现还是给观众,然后观众是分不清什么时候是她的幻觉,什么时候不是。
这里其实已经有一些审美疲劳了。
母亲的死其实只是加剧了女主尽快解决真正的根源性的问题,是一种让催化剂让女主去尽快找到那个老头儿。
所以母亲这里起到的是一个工具性、功能性的作用。
然后就是明明都发生了杀人的案件,但是她却只想自己处理但不出所料又处理不好,这也是很不合逻辑的地方。
可以视为精神分析影片来看,还有一部是《幻影凶间》。
抢警察枪这段好像有点不真实。
警察真的会放任不管吗?
反反复复的切换,虚实的界限已经被模糊。
破肚开膛,然后蹦出一个血呼呼的人形状的生物,想起某种物质。
重复的单调的比较刻板的一个恐怖气氛的元素来塑造。
还像怪奇物语里的大boss那种感觉。
而且鬼怪的这个模样呢,也就是人的变体吧。
女主感觉更适合当一个歌手。
而且之前老头不是告诫过女主吗?
就是这个邪恶之物,他是要看到宿主在目睹者面前死去那么才会有新的养分,现在在演唱会期间,成千上万的人都是目睹着,所以这就意味着什么呢?
邪恶之物会不断的发展下去,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定。
近些年无论是高概念电影,还是恐怖惊悚片在创意和表达上的油尽灯枯都是显而易见的,更别说二者结合的产物了,基本都是一些自恋创作者仅仅为了博眼球的平庸之作。
《危笑》第一部当时之所以成为巨大爆款,也正是因为其颇具吸引力的基础概念。
令人产生不适感,甚至恐怖谷效应的笑,其实是人类潜意识里共同惧怕的元素,但是如何利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和设计将这一概念最触及观众心理防线的方式展示出来,其实是很考验创作者的。
第一部将“危笑”这个设定写为童年梦魇和畸形原生家庭阴影的象征以及具象化表现,“危笑”者在女主角生活中的出现,代表着被搁置多年的心魔重新回潮,女主角不得不直面破碎的过往(难以直视的危笑),和恶魔抢夺身体的主导权。
但坦白讲,这种将恐怖设定和主角B故事扣合对照的方式屡见不鲜,电影在恐怖类型元素的运用上也差强人意,尤其是被严重诟病的无逻辑跳吓堆砌,手法的笨拙让《危笑》第一部的成片质量很难称得上高水准。
而第二部无论是在主题表达、社会指涉、类型技法上都有了非常显著且成功的提升,影片也从B级cult片升咖为成熟的准A级电影。
首先在“危笑”的象征意义上,电影不再局限于前作的小格局叙事,而是捕捉娱乐圈中已然约定俗成的假笑共识,将受到诅咒后的不得不笑,和为了名利扮演人设时的不得不笑相对应,让被假笑所束缚的歌星女主角直面危笑背后的恐惧。
其实或揭露,或批判,或讥讽娱乐行业内所有人披戴虚伪面纱的现象,但其实话说尽了无非也是对于贪婪、伪善、造神运动的泛泛之谈,实际没有什么太大意思。
本片主创显然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因此虽然全片所有的惊悚桥段设计都围绕女主角因为娱乐明星所获得的梦魇展开,但是电影却不曾屑于说教、指点江山地谈论对于当下娱乐行业的真知灼见。
而是专心于对恐怖和暴力本身的刻画,用突破观众承受的类型奇观,无形中完成文本以外的表达补充。
(在此必须拉踩沙马兰的《陷阱》)
而惊悚场面的设计,本片相较于前作也进步了许多,最显学的方面当然是不再完全依赖跳吓的画面与配乐,靠一惊一乍让观众打起精神。
导演不再会因为同一场戏内一个恐怖元素的重复凝视而不自信,也不再使用机械化、功能性的配乐辅助视觉传达(当然也是经费充足之后请得起高水准配乐师了)。
影片中大量利用画面中的镜子、镜面、反射面制造主视点之外的不安感,在所有女主角独自念白的场景中,几乎都有这些丰富画面细节的元素出现,以似有意似无意的方式入画,挑逗式地提醒观众,是否在下一个场景里,其中就会映射出惊悚的画面。
影片中大量无声的、静默的、去环境音的设计也很精彩,虽然在电影中忽然出现的无声场面主要也起到邀请观众一起屏息凝气,提高观影临场感的互动作用,但是一般常见于体育片燃点爆发前的慢动作蒙太奇中,往往预示着正面的高亢情绪即将喷涌而出,希望观众可以摩拳擦掌,为下一刻的欢呼雀跃积攒能量。
而本片多次让观众将这种“屏息凝气”的代入感回退到“倒吸一口凉气”的感受中,危笑者幻觉的出现可以是无声的,这反而更贴近女主角被反复折磨、几近疯魔之后的心理状态,无法摆脱、无能为力、反复被侵扰、如溺水般难以逃离的窒息感瞬间扑面而来。
而“危笑”的出现时机,以及出现方式,相较于前作而言,也和电影的主题,以及人物心境的转变更加扣合,“危笑”这个总概念在全片中的符号分野,执行得更加严肃和认真了。
女主角被危笑毒贩的自杀传染梦魇这个设计乍看平常,其实很有趣。
女主角现实中噩梦的开始正是因为一年前的毒驾,事件导致她同为明星的情人死亡,自己的身体也多处烙下伤痕,难以恢复到全盛时期,轻松完成唱跳业务。
但实际上,车祸之后女主角已经成功戒毒,重新联系毒贩只是为了购买超剂量的止痛药,来扼制身体的伤痛。
她再次将自己出卖给娱乐圈,出卖给他者,重新用牺牲自己健康的方式服务公众,满足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才是真正的“毒瘾”。
而这种“毒瘾”的回潮,才是女主角梦魇的真正起点,被娱乐至死的绑架才是“危笑”背后真正的恶魔。
在毒贩自杀后,恶魔先通过几次制造僵尸毒贩的幻觉的方式提醒女主角,如果继续如今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圈这个真正的魔鬼做交易,才是真正苦难和危机的开始,但是女主角拒绝相信,拒绝承认,拒绝直面自己的本心,拒绝拷问畸形的生活为何如此。
因此,梦魇接下来相继“上身”了她签售会上的支持者们、她交通事故后绝交的闺蜜、她死去的明星情人、为她勤恳付出的助理、操纵并逼迫她的经纪人母亲,以及最终以一年前车祸现场的自己本人的方式压轴出场。
这一切危笑的载体,都是构成、搭建、围困、压迫女主角成为如今她自己都无法喜欢,无法认可的自己的人。
梦魇让她们虚伪的面貌极致展现为“危笑”的模样,也是对女主角的暴力唤醒,如果不敢以最坏的预期揣测他们参与自己的人生,给予自己认可的真正缘由,如果不敢承认他们也是大娱乐时代中唯利是图的贪婪者,那么此局永远牢不可破,女主角也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救赎与自由。
但女主角被长期PUA导致的软弱,以及其实已经明显出现的抑郁、躁狂带来的潜在自毁心理,都让她只向内摧毁,而不向外发泄和拷问。
恐怖片中常见的逻辑bug是,主角明明已经遭遇了非常严重的鬼怪侵袭,但是却格外能忍,以至于最终事件无限升级成难以解决的模样。
而本片通过大量细节解释了女主角为何在已经遭遇了如此严重的幻觉侵扰的情况下仍然不向外界求救。
不仅是因为明星的完美人设不容有瑕,以及吸毒前史的存在会让别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她是旧疾复发,导致复出计划搁浅。
影片给出的内在原因是,已经被娱乐圈规则驯化的女主角完全丧失了向她人表露真实感受的能力,并且产生了程度极深的内耗情绪。
拔头发当然很具象,而且也符合本片的身体恐怖片定位。
但砸浴室,吞玻璃,以及最后(幻觉中)脚底扎入玻璃渣后依然驾车。
都是女主角习惯性向内毁灭的佐证。
看到本片中浴室的场景搭建,以第三幕“共生体”的设计,以及片尾最后大底的执行,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今年另一部爆款恐怖片《某种物质》。
《某种物质》将浴室选定为全片最重要的场景,不仅是因为在此空间内完成幻体、展示裸露更合理,自己家中的浴室也是每个人最最私密,可以完全独处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和自己对话,因此在自我凝视所产生的焦虑发生时,在此地诞生出一个“世另我”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同时,浴室也是梳洗、化妆的空间,是自我凝视程度最高的空间,甚至到了不得不凝视的地步。
《某种物质》中女主角赴约老同学前越描越黑的化妆戏也是发生在浴室,而《危笑2》中女主角在浴室的躁狂也是因为繁琐的化妆品难以整理导致的(被“服美役”困住),其中女主角的浴室甚至连地板都是镜面的,更是女主角不得不时刻被动审视自己,自我消耗的程度大大加深。
两部电影最终的落点也都是,女主角最大的恐惧本身都是自己的另一面,都是自己的人生可能派生出的另一种可能。
而相较于《某种物质》中对于年轻女主角纯反派的单薄塑造,其实《危笑2》中天花板上坠落的“战损”女主表意更丰富一些。
因为其实在回忆的闪回片段中便可知,车祸发生之后的瞬间,其实就是女主角的“梦醒时刻”,她曾在巨大的痛苦面前不得不被拉回现实,直面血淋淋(物理)的现实,直面被娱乐行业扭曲(物理)的自己。
但结局我们是知道的,在一年的“调理”之后,因为一切对女主角的盘剥和操控再次渗透进她的生活,她再一次选择重回娱乐圈这片坟场,继续“染上毒瘾”。
因此,在现实的痛苦无法击碎女主角的逃避和逆来顺受之后,“危笑”这个概念神出现了,用更加严酷和惊悚的手段将女主角笼罩和吞噬。
除了女主角家中“危笑”大军群魔乱舞的街舞式动作设计之外,在女主角工作时的戏份里,还有很多精彩的符号使用。
例如影片反复拍摄她巡演的出场方式,是从一个茧状的机械装置中登场。
这一造型自然是“信息茧房”的具象化表达,茧房是追随者、同行者和上位者共同为女主角搭建的(双重),整个行业生态是如何让女主角在被动中被形塑成他们所期待的角色这一过程也被完美展示了。
因此,本片结尾的设计在我看来着实比《某种物质》高级很多。
女主角以为母亲被危笑控制自杀,结果却发觉是自己产生幻觉杀死了母亲,其实本来(如果不是梦中梦的话)是一个女主角终于听到了危笑的感召,被动反抗且成功的时刻。
她终于杀死了该死之人,击碎了茧房的一面墙壁。
但接下来她的所作所为却正是印证了,为何她会被困于幻境,无法真正夺回身体的主导权。
在一次反抗之后,她却依然选择了自毁的方式结束梦魇,她找到神秘民科,希望使用非常危险的自杀式方法终结痛苦。
说明她显然并没有真的觉醒,在外耗和内耗之间仍然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闺蜜也是在她说出目的地之后现形的)。
女主角完成彻底的自我否定与毁灭的动作也和《某种物质》撞梗,都是用粗粗的针管扎进身体(此前反抗母亲的开端是拔针)。
不同于《某种物质》的养成系自毁,《危笑2》中女主角打下一针后很快就被带回了现实,逃避可耻且没有用,梦魇给出的机会已经耗尽,所有的路都已经走到头(舞台),除了在现实中自尽已别无他法。
于是,在女主角的视角中,一年前差点有机会脱离既定的生活方式,获得自由的自己再次出现,她撕开女主角自己不愿直视,不愿揭开的,被娱乐行业烙上的伤疤,其中生出了巨大的怪物,将自己吞没。
而后,现实中的女主角完全被危笑控制,她对观众们露出机械且恐怖的“职业假笑”,机器人一班举起话筒,作出要演唱的姿态,这是所有凝视她的人最喜欢的她的样子,但如今却变得如此惊悚。
紧接着,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将麦克风砸进了自己头颅,将危笑传递给了在场凝视的所有人,这是堪比《咒》结局力度的一幕。
女主角在被梦魇夺舍之后,这具身体终于拥有了正确归因问题的能力——我快要死了,但最该死的另有其无数人。
导演在全片中都抓住所有危笑时刻,竭力展示身体恐怖的残忍度、血腥度,疯狂放大自残的痛感,但却在电影最重磅的一场戏放弃了展示,转而将镜头对准台下的观众,这显然是非常强烈的作者表达。
即便台上所发生的事情再惊悚,观众们再恐惧再尖叫,却还是忍不住凝视着这一切目不转睛,这一幕的惊悚性要远超对于血腥暴力场面的刻奇性展示。
正是这一幕在揭示,本片此前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何发生的。
最后,如果要展望这个系列的未来,除了娱乐行业,假笑最盛行且被默许的场域就是政坛和服务业了,只不过如今川普当选,他的嬉笑怒骂倒大概都是真的,那便应当把镜头对准第三产业的螺丝钉们了。
外卖员每天甚至会被企业APP定时定点地提示,上线进行假笑服从性测试,以及假笑礼仪的完成度。
他们每天面带危笑地敲开每一扇门,门背后的人又何尝不是形塑危笑,自得其乐的更加“该死之人”呢?
而且这其中的伦理问题更加复杂,相较于可能可以分出是非对错的娱乐行业问题,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并非是由于哪一方的强烈主观意愿导致所产生的,服务享受者也是相对无辜的存在。
尤其是如今服务行业暴徒也屡见不鲜,通过从事服务行业报复社会的现象亦有,对于被服务者而言,那些微笑其实是不是真的也是一种危笑,也很有探讨价值。
但总归,在这个大家越来越难以发自内心地笑出来的时代,《危笑》这个系列用非常锋利和直观的方式将笑的多重维度剖开,形成的现实反思,其具有的价值或许比看起来大很多。
颠倒的城市划开了幻象的边际,诡异的微笑放射出死亡的预警,狂饮的瓶水吸干了浑身的精力,血色的回忆杀害了脆弱的自己。
想让我维系一段残破的婚姻,我便扭转方向盘至谷底;想让我与旧友和解,我便日夜做着互伴的噩梦;想让我登上舞台巡演,我便站在台上危笑,向全世界表演一场他杀秀。
奇诡的配乐和整洁的画面给人以《某种物质》之感,贴脸的镜头塞满整个屏幕,也把恐怖感全塞给观众,被数次jump scare惊得心脏骤停,虽说玩多了没意思,但要真出了还是会被吓着。
本片的叙事诡计玩得很妙,通过幻觉蒙蔽现实,在观众深陷恐怖的同时平添悬疑色彩,亦真亦幻最为致命。
且深入剖析女主心理,并通过危笑将其外化,人物立体,不只是部骇人的恐怖片,更是部揭开娱乐圈内幕、揆诸明星内心的剧情片,很有意思。
危笑2 (2024)7.02024 / 美国 加拿大 / 悬疑 惊悚 恐怖 / 帕克·芬恩 / 娜奥米·斯科特 罗丝玛丽·德薇特
2024的“年度莫选”惊悚恐怖电影盘点比以往来得早了一些。
万圣节已过,未上映片单也仔细梳理了。
因为即将进入圣诞档合家欢季节,估计不会有其他新作品杀入前十名了。
除了《灯塔》导演罗伯特艾格斯执导的《诺斯费拉图》,我还是很期待的。
不过这部要等到12月25日才上映,估计今年无论如何也是看不到的了。
下边10部惊悚电影凭借独特的气质和诡异的剧情特效,在类型片里又向前探索了一大步。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题材丰富的同时,给惊悚片带来了久违的新意。
《断魂小丑3》(好片指数65分)令人毛骨悚然的邪恶小丑再度回归。
经历了小丑的万圣节大屠杀后,幸存者西耶娜重建破碎的生活,希望走出惨剧的阴影。
临近圣诞节,正当他们准备欢度佳节的时候,小丑阿特回来了。
一场新的噩梦即将开启,别以为圣诞节就必须合家欢,没有一个节日是安全的。
血浆片在我的观影排序里是有点low的,没什么技术含量就纯恶心人。
可是像《断魂小丑3》这样纯粹的重口,偶尔来一部还是挺提神的。
血浆虐杀片爱好者不能错过。
延续了前作的惊悚风格,杀戮场景又有升级。
很多观众对前作可能没印象,那也很正常。
脱胎于2011年的恐怖短片,2016年的首部作品预算只有3.5万美元,是纯粹的小微制作。
《断魂小丑2》预算提高到25万美元,票房拿到1500万,IP开始小有名气。
到了这部,影片200万美元预算,全球票房突破8700万美元,是以小博大的最新范例。
短板在于故事创新性匮乏,套路感满满。
《致命录像带:超越》(好片指数 66 分)影片依旧是伪纪录片形式,将多段惊悚故事拼接。
警察进入古宅寻找孩子,却遭遇神秘生物。
印度狗仔队发现宝莱坞女星其实并非镜头前那般光鲜亮丽。
遭遇外星人入侵的几位好友,设法从高空跳伞中幸存……
一个个脑洞大开的诡谲故事,都以录像视角展开,每个段落都不简单。
伪纪录片虽然嫁接过多种类型电影,但与恐怖电影适配度最高。
影片不但真实有代入感,多故事多题材架构也避免了审美疲劳。
《致命录像带:超越》则是这个小众系列里,近期最好的一部。
当然缺点也显而易见,这样一部短篇集缺乏连贯性,少了铺陈和矛盾升级。
《非礼勿言》(好片指数 67 分)路易斯和本带着女儿在意大利度假,结识了和善有趣的帕迪一家。
结束了假期后,帕迪一家又发来邀请,请路易斯一家去他的农场做客。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龙潭虎穴。
2022年丹麦电影《非礼勿言》虽然结局垮塌,但在圣丹斯电影节放映后还是引来不少关注。
仅仅两年后,《伊甸湖》导演詹姆斯瓦特金斯的翻拍版就上映了。
《非礼勿言》本质上跟《新鲜》和《求救眨眨眼》很像,这些反派会跟主角玩个游戏,静静等他们上钩。
前边表现得越有耐心,后边就越变态,用这种反差让猎物绝望,观众从中获得快感。
这部特别的地方在于猎人是整个家庭,更有迷惑性也更出人意料。
《凶兆前传》(好片指数 67 分)1976年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凶兆》也算是恐怖经典了。
并且影响了后面很多“魔童”类电影的诞生。
《凶兆》说的是美国驻罗马外交官的妻子在教会医院生下死胎。
他接受神父的建议,领养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婴儿,假装是自己所生。
随着孩子长大,邪恶的力量在他体内不断生长。
《凶兆前传》基本上交代清楚了恶魔达米安的诞生之谜。
这部前传宗教神秘色彩浓郁,惊悚桥段契合系列基调。
虽未全然突破前作框架,可凭借扎实剧情、对恶魔元素的巧妙运用,在系列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
不但能满足老粉期待,也可以吸引新观众入坑。
即便抛开“前传”身份不谈,作为独立的惊悚电影也是完全合格的。
《咒物寻踪》(好片指数 68 分)丹妮在偏僻的乡间别墅惨遭杀害,嫌疑人也在案发后不久死掉。
一年后,丹妮的双胞胎妹妹达西拜访丹妮的丈夫泰德,以及他的新女朋友雅娜。
达西自称通灵,并深信姐姐的死另有隐情。
她这次出现正是要给姐姐报仇的。
这是一部小成本的爱尔兰恐怖片,剧情相对来说很简单,悬念铺得也比较直,甚至全篇都没几个场景。
虽然故事层面做得一半,但氛围营造得不错,特别是片中的几处跳吓,还是挺可怕的。
电影全球票房突破百万美元,获得了评论界广泛的点赞,烂番茄拿到了惊人的96%好评。
《破墓》(好片指数 71 分)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家庭周围,持续发生奇怪的超自然现象。
著名的年轻巫师花林和奉吉一路追查,在风水师尚德和入殓师荣根的帮助下,在韩国某个偏僻村庄揭开了恐怖的真相。
韩国恐怖片一直很有想法,近年来也是佳作频出。
这部《破墓》结合了恐怖桥段和日本恶灵,故事一气呵成,角度新奇。
无论影片场景、演员的表演,还是电影的完成度,都堪称精良。
可惜前后有点脱节,没有做好风格统一。
日本鬼即是故事亮点,也是难以融合的部分。
《夺命微笑 2》(好片指数 73 分)当红女歌手一年前遭遇严重车祸,男友当场死亡,她也受了重伤,不得不暂停音乐事业。
在目睹了一场诡异自尽后,身边开始出现各种诡异微笑的人。
她直到自己也中招了,她的生命进入了最后倒计时。
延续第一部“午夜凶铃”式的诅咒传染的杀人模式,但观感上《夺命微笑2》要比第一部更好。
节奏和故事都更胜一筹。
除了中间有点拖沓以外,几乎达到了类型天花板。
不同于榜单上其他的血浆片和身体恐怖片,这部影片是更适合大多数观众欣赏的惊悚恐怖电影。
虽然依旧用了不少违规的跳吓招数,但在心理恐惧的把握上十分很高级的。
片尾反转还行,只是走向比较容易预判。
《异形:夺命舰》(好片指数 74 分)一群年轻的太空殖民者厌倦了采矿殖民地的沉闷生活,决定冒险探索一座废弃的空间站。
他们本想偷走休眠仓飞往其他星球,不料遭遇了宇宙中最危险的异形。
在《异形:契约》票房不及预期后,前传第三部被搁置下来。
空档期二十世纪影业对这部外传电影《异形:夺命舰》开了绿灯。
故事线在《异形》和《异形2》之间,主角换成了五个年轻人。
设定上更轻巧,青春恐怖片的独特气质与系列里任何作品都不一样。
细节上致敬前作,满足老粉的需求。
故事上简单直给,叙事紧凑惊悚感十足,又吸引新时代观众。
虽然难及前两部的开创性,可是凭借高水准制作让这个老IP又支棱了起来。
特别是影片一刀未剪国内上映,取得了意料之外的票房成功。
续集《异形:夺命舰2》已在筹备。
《魔鬼深夜秀》(好片指数76分)1977年,深夜脱口秀节目《夜猫子》收视率不断下滑。
面对压力,主持人杰克决定在万圣节夜推出一期特别节目。
为了吸引观众,他与制作人不断挑战禁忌,邀请了能与亡者对话的灵媒、超自然心理学家等吸睛嘉宾,企图在节目现场将一名被附身的女孩体内的恶魔召唤出来。
影片创意非常好,结合伪纪录片和伪真人秀风格,节奏推进恰到好处,把恶魔交易的故事讲得异常真实。
结尾戛然而止,确实差了点意思。
不过70年代的影像风格给电影加分不少,复古美学越看越叫人喜欢。
《某种物质》(好片指数 77 分)好莱坞巨星无法面对自己的衰老,使用了某种黑市药物,竟然分裂出了更年轻美丽的另一个自己。
经过了短暂的蜜月期,老去的躯体与年轻的分身越来越对立,对于年轻的渴求让她的躯体加速衰老,甚至变得扭曲畸形。
电影界已经很久没有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身体恐怖片了。
《某种物质》凭借高概念设定,讲了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故事Sue的美好肉体与恶心血腥的画面形成强烈对比,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外,也让观众产生心理不适,是近年最疯狂的惊悚故事。
虽然涉及了男凝、容貌焦虑等话题,可惜都没有深入。
2024 年无疑是恐怖电影大年,各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惊悚故事占据银幕。
恐怖类型片依旧是最能够以小博大的题材,但今年出现了一些投资巨大、质量上乘的影片。
随着观众对于恐怖桥段的熟悉,更多电影从全新角度出发,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惊吓体验。
希望未来,恐怖片领域续写“惊” 彩篇章,持续挑战观众心跳极限。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盘点2024年其他类型佳片,诚邀小伙伴们持续关注。
和第一部一样,Jump scare略多,却又合理。
歌手女主见到的诸多幻象,比如腿部受伤、各种微笑脸等,以及因为这些幻象而产生的的反击行为,比如撞倒主持人,杀死母亲等,都让观众感到讶异。
本片真实与幻象交织,营造出的惊悚氛围不错。
但邪灵还是过于强大了,女主遇到男护士,从抗拒他的医治方式到主动寻求医治,可见她的心理转变过程。
名望、母亲的生命都被邪灵毁掉,所以她要奋力一搏,试图控制自己,但最终失败,还是被头脑中的邪灵控制。
女主最后在舞台上变成微笑脸,表明她的一切努力都白费,给人深深的绝望感。
我觉得女主在冷库等待男护士是真实的,随后邪灵现身、与女主直接搏斗则是幻象,接着女主登上舞台,以及在舞台上变成微笑脸并自杀,都是幻象。
但这样的话,邪灵没找到新的寄宿体,第三部不知道怎么编,除非这个女主还未真实死掉。
假如女主在舞台上变成微笑脸是真实的,那他微笑自杀被那么多观众看到了,岂不是很多人都要被邪灵寄宿,这和之前的设定有矛盾。
虽然,今年好莱坞电影整体水平不咋地,但是恐怖片却出了几部口碑大作:《某种物质》《异形:夺命舰》《诺斯费拉图》还有这部《夺命微笑2》
一个月前,不知道哪里来的消息,有人说那部重口味身体恐怖片《某种物质》要上映了。
然后很多人都不信《某种物质》这样的电影会登上内地大银幕。
又开始传什么“要上映的不是《某种物质》,是另一部恐怖片《夺命微笑2》”结果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看来谣言不攻自破了。
要我说,这两部电影都没有上映的可能性。
《某种物质》尺度太大,太重口味;《夺命微笑2》涉及妖魔鬼怪了,审核不可能过。
《夺命微笑2》是《危笑》的续集。
第一部小成本的《危笑》取得了2.16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是名副其实的黑马。
今年的续集《夺命微笑2》也取得了比第一部更好的口碑,电影豆瓣评分7.0,对于恐怖片来说,这个分数算高了。
这部电影的宣传也非常的搞笑,电影发布了正片开头7分钟,你必须“对着屏幕一直微笑”,不笑画面就暂停《夺命微笑2》的女主演是娜奥米·斯科特,她曾经出演过迪士尼的真人电影《阿拉丁》里的茉莉公主。
这次的《夺命微笑2》可以说是娜奥米·斯科特的主场,她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主角,她饰演一位女歌星斯凯·莱利。
斯凯·莱利的造型有点参考LadyGaga。
这部电影里女主的唱跳都是她亲自上阵的。
娜奥米表现的非常好,电影还出了她演唱的几首歌曲。
演技上,娜奥米也很好的演出来女主的那种精神失常的状态。
这部《夺命微笑2》和《某种物质》有种异曲同工的感觉。
两部电影的女主都是明星这个身份,都有严重的焦虑,都在为最终的表演做准备,最后都是在大舞台的中央以悲剧结尾。
电影延续了第一部的设定,存在一个微笑诅咒,被诅咒的人会出现幻觉;诅咒的人死后,目击者会继承这个诅咒。
这个诅咒在第二部里是真的无解,电影呈现出一种克苏鲁的感觉。
克苏鲁神话描绘了一个远超人类认知的宇宙,其中的神祇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善恶,它们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不可名状的恐怖。
女主拿诅咒完全没有办法。
《夺命微笑2》的女主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她药物成瘾,但为了形象不能告诉任何人。
没有药后,她只能找药贩子买药。
结果药贩子已经被诅咒了,他在女主面前自杀。
结果女主也被诅咒了。
被诅咒后,女主的生活越来越奇怪,各种反常的事情出现了。
她开始出现各种幻觉,粉丝见面会上,所有人都对自己露出诡异的笑容。
在开会念稿子的时候,女主出现幻觉,她看到了自己出车祸去世的前男友。
这个前男友的演员是雷·尼科尔森,是著名恐怖片《闪灵》里“Here is Johnny”的杰克·尼科尔森。
父子俩长得还挺像。
女主因为幻觉,生活一团糟。
在家里,她看到陌生人,结果发现是幻觉。
闺蜜出现,结果女主发现闺蜜突然漏出诡异微笑,一切都是幻觉。
电影用非常精彩的专场来体现女主的精神状态,观众和女主一样,完全分不清女主是在现实还是在幻觉里。
在医院,女主和母亲起争执,结果母亲也露出了微笑,母亲在女主面前自杀了。
结果女主发现凶器在自己手里。
女主情绪崩溃,逃出医院。
唯一的希望,是突然联系女主的神秘人。
他之前向女主和观众科普了诅咒的设定。
不会开车的女主找到神秘人。
在一家废弃的餐厅里,神秘人告诉女主,可以通过手术让女主假死一次,这样诅咒才会消失。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女主再次出现幻觉。
她向自己注射镇静剂,但是自己依然醒着。
不过最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幻觉。
女主根本没找到那个男的,她在床上醒过来然后一直到登上舞台,中间的剧情都是幻觉。
女主穿着之前那件自己不喜欢的戏服,站在舞台的中央。
在女主的视角里,那个诅咒的实体出现了(长得有点莫名的可爱是怎么回事)。
女主在舞台上死了,台下所有观众都看到了女主的死亡,所有观众在这个时候都被诅咒了。
这个结局是真的疯狂,细思极恐,你可以理解为,全程都是女主精神失常,最后女主在舞台上自杀了;也可以认为诅咒真的存在,女主死后,所有观众都被感染了。
还是得感叹一下,女主真的惨,没了男友,没了母亲,闺蜜是假的,最后神秘人的希望是没有的。
电影成本2800万美元,目前票房1.36亿美元,可以说是票房大赚。
电影应该还会出续集,第二部结尾那么多人都看到了女主的死,第三部怕不是要全面疯狂!
真的非常期待
收听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3eef1b8d1233fb0decde0f见缝插针聊一部观感十分惊喜的资源片,近期所有的院线片相关节目将随后陆续上线,敬请期待。
主播:Aki剪辑:Aki内容后期:Aki文案:Aki镜面计划是一档由独立影迷共同创作的电影评论播客。
我们试图用拆解一部电影的过程来重构与它的连接。
节目每周三更新,分为「解剖」和「速通」两种类型。
镜面计划会坚持鼓励所有真实的表达,用观点激发观点,也欢迎一切讨论和批评。
【欢迎关注我台同名微信公众号和豆瓣账号】商务合作+V:jmr116916
时间轴:00:00 01:16:影片信息介绍01:16 16:49:影片详细讨论提及影片:《危笑》《某种物质》
女主去毒贩子同学那里买止痛药,结果同学露出了一个诡异的微笑,之后便用健身哑铃将自己的脸砸烂。
女主在家中似乎看到了恐怖的事情,女主向闺蜜求救,而闺蜜却正好站在了门口,声称是一个小时前女主给她打了电话。
颁奖礼上,女主看到了死去的保罗微笑地站在自己面前……看到这里,我以为这一切都是女主嗑药之后的幻想。
毕竟女主购买的止疼药是从一个毒贩子手里买来的,而且维柯丁本身就具有成瘾性。
但随后,一位神秘的老者找到女主,声称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恐怖的录像带。
等等,这个情节熟悉吗?
《午夜凶铃》?
美国之前拍过一版《午夜凶铃》,均分6.0,没有拍出日本原版的精髓。
众所周知,美国恐怖片最不缺的就是血浆。
血浆版午夜凶铃,能好看吗?
不过今天,梗姐要跟大家介绍的电影,名叫《夺命微笑2》。
第一部叫《危笑》,成本只有1700万,但是却在北美获得了1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在全球的票房达到2亿。
第二部整体评价虽然高于第一部,但感觉观众还是对欧美的恐怖片太宽容了。
若论恐怖程度,不如《小丑回魂》,若论内涵,也不如《某种物质》。
整体看下来,很像“午夜凶铃”版的“寄生虫”,也很像“寄生虫版”的“午夜凶铃”。
总之,元素太多,是一个大杂烩,但具体想表达啥呢?
感觉什么也没讲明白。
01电影里的恐怖元素很多,核心是“诡异微笑”的诅咒。
女主的同学刘易斯对她挤出了一个诡异的微笑,然后就疯狂用铁饼把自己的脸砸烂。
从此之后,女主的身边就出现了许多对自己挤出诡异微笑的人。
诡异微笑就像病毒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
刘易斯也是被感染者,他去毒品交易点取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男人杀了毒品交易的老大。
那个男人在杀人之后,口中一直念念有词:你不能死,你死了东西传递给谁?
啥东西?
看到后来发现,刘易斯在死前拍摄过一个视频,在视频里,他推开了一扇门,然后电视上在放着一段录像,就是在影片开头演的那段。
看到这里都非常《午夜凶铃》,但实际上,录像带也就出现了这么一次,还非常隐晦。
刘易斯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感染上了微笑病毒,而这种病毒就像寄生虫一样,寻找宿主,并且会发生人传人的现象。
好了,《午夜凶铃》又变成了疫情片。
后疫情时代之下出现了好多这种类型的片子,各种僵尸片、病毒片……看都看腻了。
这种病毒传播的模式,其实是恐怖片非常常见的一种叙事模式。
日本经典的恐怖片《午夜凶铃》《鬼来电》都是这个模式。
但是日本恐怖片拍摄的镜头简直封神,演员的动作都在挑战身体极限,那个看着是真的疼。
而欧美就只会用血浆堆砌的方式让画面变得很恐怖,但视觉的冲击力其实减弱了心理的恐怖感。
话说回来,微笑病毒在女主目睹了刘易斯死时就传给了女主,所以她后来产生了很多幻想,但是好像她传染了身边所有的人,她却是最后一个死的,真是女主光环啊!
我甚至都有那么一阵恍惚了……是不是她嗑药嗑大了才有的幻觉?
然后她身边的人都是她杀的?
想象一下,当你身边的人都对你露出诡异的笑容……这确实挺恐怖的。
要是我有那个力气,估计也会抄起身边的铁饼砸过去吧!
02若说恐怖、吓人,这部电影确实胆小慎入。
梗姐算是恐怖片发烧友吧,小学就在看恐怖片了,阅片无数,但还是觉得最吓人的是日本,欧美的都是小儿科。
日本的恐怖是直击人心的恐怖,而欧美的恐怖都在视觉上。
“微笑”系列的恐怖元素还是挺瘆人的,除了欧美惯用的一惊一乍的伎俩以外,也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
比如闺蜜开车带女主逃跑,然后女主接到了闺蜜的电话……并且声称两个人其实一年多都没有来往了。
那么最近一直联系女主的是谁?
这个地方还是挺瘆人的。
有时候分不清画面到底是女主幻想出来的,还是现实发生的。
毕竟女主的生活本来就很抓马。
女主是一名歌手,这已经不是好莱坞第一次拍摄娱乐圈的事情了,之前的《某种物质》聚焦的也是一名模特和演员,展现了娱乐圈光鲜亮丽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巨大的欲望。
《某种物质》里很多镜头都是女主幻想出来的,尤其是当2.0版本的身体透支之后,就出现了生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问题。
那么《夺命微笑》里的一切是不是女主幻想出来的?
毕竟她长期吃止痛药,而这种止痛药的副作用可能就是会让人产生幻觉。
而且她还亲眼目睹了好朋友刘易斯的“自杀”,虽然后来解释了这个好朋友是被病毒附身,是那个恶魔杀了刘易斯。
所以颁奖典礼上死而复生的保罗也是被附身的,找她签名的微笑粉丝也是恶魔附身的,后来在病房里自杀的母亲同样是被恶魔附身的。
可是看到最后,那个告诉女主有恶魔存在的神秘老人,竟然也是女主幻想出来的。
他声称会有办法救女主,就是在她的脖子上注射一种药物——个人感觉应该是某种镇定剂。
然而当女主等着老人帮自己注射的时候,老人却神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所以这一切会不会就是女主自己幻想出来的?
她的化妆间是被她弄得乱七八糟。
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的闺蜜吉玛也是自己幻想出来的。
而一直给她发短信聊天的人,同样是她自己幻想出来的……
这么一想,确实细思极恐。
03第一部《危笑》讲的是童年梦魇和畸形的原生家庭,第二部升级调整,聚焦了一位光鲜亮丽的歌手,讲的是精神焦虑与巨大的压力。
有人认为,第二部的主题更加升级,内涵更深刻的。
但梗姐反而认为,第一部说的是普通家庭,虽然传统,但比较具有普适性。
而第二部非要聚焦一个大明星,她的焦虑和困境谁又能感同身受呢?
她的设定是,好莱坞的摇滚女神,拥有很多粉丝,估计得对标Lady GAGA了吧?
但是她却是个瘾君子,虽然一年没有吸毒,但是周围人都不相信她,包括她的母亲。
当她出现极大的精神焦虑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她复吸了。
而她出了车祸,肚子上、腰上都有疤痕,时常会疼痛需要止痛药,所以跳舞的动作常常跳错,这也是导致她精神焦虑的原因。
当然也有沟通问题,她的母亲看得出来比较强势,并且总是道德绑架她,PUA她说自己是为了她放弃了一切。
而女主也在一年前失去了她最好的闺蜜,两个人始终没有联系,孤独也导致了她精神紧绷的状态。
还有颁奖典礼的提词器的落款是已经去世了保罗,随后保罗就站起来露出诡异的微笑。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是站在演唱会的舞台上,所有人的挥舞着荧光棒,让她微笑。
就像《某种物质》里的结尾一样,因为“微笑”就是对女明星的要求,无论她们心情如何,身体如何,在观众面前就要永远面带微笑。
这恐怕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吧?
微笑能杀人,微笑很瘆人。
对于明星来说,微笑似乎变成了束缚和枷锁,而死亡像是打破这种枷锁的解脱。
而在最后,女主用手里的麦克风自杀。
按照影片的设定,女主相当于把这种微笑病毒传播给了所有在现场看她演唱会的观众。
那么传播的范围更大,这可能一场席卷全美的微笑病毒。
第三部、第四部有得玩了。
比起1全面大升级!!!
制作层面上好了太多,而且不同于一代对鬼来电的拙劣模仿和无趣的怪物形象。
2做出了更多个性化的诠释,以区分开。
而且学习了必须得学习的《死神来了》中的一点——这种模因发生过,有人要告诉他们怎么解决这件事。
而且比起一个个塑造等于没有的刻板人物死去,毫无疑问,有着完整的故事核去塑造、有着人物弧光的人物被肉体剥削,无疑加多了一层情感上的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我更乐意看血浆片,因为血浆片看完即忘。
虽然说《危笑2》女主的故事也没有很新鲜,但刻画还是很细节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母亲控制成长起来的女孩的历程、看到她滥用药物、看到她勇敢反抗。
能靠给自己洗脑短暂摆脱控制、咬断怪物的手指、毅然自杀,这些都是最近的恐怖片里我们才能逐渐看到的。
这样的恐怖片,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更吓人,因为我们会同情女主、因为女主相较真实。
唯一有点遗憾的大概是我以为会贡献出像《感恩节》里商场那段混乱场面的戏,但是并没有。
让那么多群演都准确地诡笑,镜头拉远,我内个,那绝对能成为经典镜头呀。
歌舞+恐怖片+重剧情的融合也还比较初步,没能玩出什么新花样,这点也是比较遗憾吧。
但怎么说,这毕竟是一部宁愿稳一点赚大钱的商业片而不是独立电影。
7分。情节基本复制前作。来了个制作升级,大明星,大舞台,大血腥。女主演技杠杠的。最后主角和怪物在舞台上,让我想起了《某种物质》。
所以她挣扎了这么久、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刻,还是不配获救?
这部还不如上一部,这部前摇太长,剧情太散,很多无意义旋转倒置镜头与长时间特写。也就最后结局有点意思,这是恶魔嫌一传一太慢了,所以才找上这个流行歌手用她身份在演唱会上一传万千嘛。
3.5星,惊吓部分倒是没有很出彩,但是整个剧作比第一部流畅了很多,欺骗观众的障眼法,最后的怪物造型可以是今年最佳之一了吧,Naomi Scott的表演也是加分项。但遗憾的是一味地塑造女主的疯癫与不被人信任反而拖累了观感,而且有些剧情衔接处理偷懒,直接就是幻觉接幻觉,障眼法用太多了也不好,但还好舞台部分救回了一点观感,但是不给Skye的死亡特写,就在观众尖叫那位结束会更好,以及期待第三部了,毕竟那么多见证人了。
第一部里满满当当的lore在这一部里全都变成了泯然众人。惊悚元素做得不错,但是爱第一部的心在这里被完全杀死了,尸骨不存。也挺搞笑的,尤其是车祸的无数次闪回,气都气笑了。
算这几年真的能看下去点恐怖片了。
飞速生长的导演。从技法和文本上都比第一部好太多了。但正片被拖得有点冗长,巧思可以更仪式化。倒是开篇凯尔加尔纳衔接上一部的戏更紧迫好看。尼克尔森儿子cos老爸真的笑没了。期待后续的有效反杀。
原来盯上sky是为了大范围传播
车祸之后的女歌星,虽然看似又有坚强外表,但是实际创伤后遗症严重,只能依靠药物维持,同时不得不进行巡回演出赚钱。一切都是由残缺碎块组成的躯体,结果遇到卖药贩子惨死眼前,从而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无法分清现实和幻觉,在晚会上的独白深刻体现了艺人的艰辛和身不由己,最后在舞台上彻底疯狂,自杀身亡,并把微笑病毒传递给现场每一个人。
以女歌星为新主角继续延伸夺命微笑的故事,第一部时大家会被这个新的概念吸引,第二部看得出来主创也是想和第一部有所不同,所以更多的描写是从女主心理出发,直击内心的伤痛,以至于让观众会觉得这部更像是心理惊悚片。后半段当护士大哥现身开始解释的时候,本以为故事会转变成对抗死神来了的剧情,最后看来导演还是刹住车选择了闭嘴留白,把想象空间还给了观众,这样子第三部是不是还能继续拍下去了。
两部都是辣鸡
蛮唬人的,如果没看过《未麻的部屋》、《黑天鹅》、《真心话大冒险》、《它在身后》……的话;但还是远超预期,尝试严肃叙事与复杂调度是做续集该有的进取心,trauma与媒介影响作为恐怖片更古不变的两大元素继续扮演主角;喜欢女主的表演(她的造型大概是致敬跟她合作过的小K),喜欢一黑到底的结局,喜欢“伴舞进攻”的单场戏,至少这一切都比前作更有巧思也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今年已经在《某种物质》和《陷阱》里看过更好的处理方法了
荣膺进入个人年度恐怖片TOP5。和《某种物质》形成隔空互文,一反传统,聚焦心理惊悚,JUMPSCARE用的还比较有刺激感,玄而又玄的恐怖谷效应增添很多想象空间,对血腥场景的把握让观感再次升级。
holyshit! shut up! give me 3! 相比某种物质的器官异化带来的强烈不适感,危笑2的安全感信任感剥夺更加带感,草木皆兵,深陷绝望,非常劲!所谓的解法只是个trick,给你一点点希望再剥夺才是正理,舞台上开花足够绚烂,这样玩下去,完全可以变成下一个死神来了系列,下一部给更多的解法和希望再摧毁,期待啊!
Im aware that what I'm about to say is going to sound completely insane, but Lewis didn't kill himself. He was systematically infected, possessed and then murdered by some kind of metaphysical being.
禁毒教育片?跳吓的一点也不高级,没有了第一部的惊喜。
(热带风暴无处可去只能影院打发时间)幻觉的叠加
这个系列能把美式血浆和心理惊悚结合起来,故事也讲得有板有眼,殊为不易。相较第一部,这个续集在惊悚程度和叙事节奏上似乎都略有逊色,但这个故事倒也传递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恐怖:娱乐圈光鲜表面背后可怕的苍白与空洞。在一惊一乍之余,还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怖片已经不多见了。
期待能在大银幕看一遍
不明白这种三流恐怖片,纯粹制造血腥恶心,没有任何意义的片子为什么能上7.5分,不入流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