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当我们崛起时

When We Rise

主演:盖·皮尔斯,玛丽-露易丝·帕克,瑞切尔·格里菲斯,奥斯汀·麦肯齐,卡丽·普雷斯顿,艾米莉· 斯凯格斯,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凯文·麦克哈尔,迪伦·沃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当我们崛起时》剧照

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7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8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9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0

《当我们崛起时》长篇影评

 1 ) 我甚至害怕写这篇文章

当我被自己伴侣刺痛于自己的透明开放,像一只受伤的小狗躺在过去的血泊里疼了很久。

我害怕于自己被抓去做电击治疗、害怕于家庭的责骂与矛盾、害怕社会人们的舆论。

当我在高中,我善于表达自己,但可能我运气太差遇不到支持我的朋友。

看到许多美国历史LGBTQ而心潮澎湃,然而我在靠近这件事情的同时,发现道路在一步步远离我。

我的思想需要更多人去支持。

钱与胆小懦弱无能无力有了太多的联系。

我们需要生小孩,我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国家正在老龄化,这确实是事实。

但是生不生孩子,我想和性取向没有关系,在男女有性生育能力的前提下,在有意愿的前提下,它们可以生它们想要的任何数量,我没有看出来有任何的问题。

我们只要能够合法稳定的活着就能够满足,这确实是中庸之道的延伸。

可是我们真的能够不被自己的性取向影响,不被自己的种族与宗教影响吗?

我还没有进入职场,不过我已经看到了不少女性所遭受的歧视,我相信公开出柜的LGBTQ所承受的不会更少。

你会因为你是一个少数而选择跟随大多数的规则吗?

这里似乎活下去的法则就是如此。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生在哪里,但是我们要使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平等,这是必然要经过的道路。

 2 ) Maybe we are all her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us.

前方剧透预警!!!!!!!

剧集名称When We Rise(2017, IMDB: tt5292622),中文译名:当我们崛起时。

这是ABC出品的迷你剧集,一共四集,每集大约85分钟。

导演Gus Van Sant(nm0001814)(Part I)Dee Rees(nm2011696)(Part II, Part III)Thomas Schlamme(nm0772095)(Part IV, Part V)Dustin Lance Black(nm0085257)(Part VI,Part VII,Part VIII)(兼编剧)这里面我们比较熟悉的有Gus Van Sant,是《心灵捕手》、《米尔克》、《我自己的爱达荷》和《大象》的导演。

还有Dustin Lance Black,他2009年凭借《米尔克》赢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奖。

他本身是同性恋,也曾经是一个摩门教徒,在这部迷你剧中执导后面三集。

内容介绍本片改编自Cleve Jones的同名回忆录《When We Rise》(亚马逊国际有售,有声书免费),是关于从1972到2015年间以旧金山为中心的关于争取女权和性少数群体权利的斗争和运动。

主要内容是围绕四位平权斗士Cleve Jones,Roma Guy,Ken Jones和Diane Jones的生活展开的。

Cleve是一位白人同性恋男性,他的主线集中在从政治和法律层面为男同性恋乃至性少数群体争取权益;Roma是一位白人女性,她主要在争取女性的权利为女性提供安全的场所,以及在承认自己的女同性恋身份以后与伴侣Diane一起抚养孩子为旧金山居民争取全民医疗;Ken作为一位黑人男同性恋,首先要争取少数族裔的权利,其次是性少数群体的权利,最终他作为一名基督徒争取了为少数族裔的性少数群体提供的庇护所并见证了Roma与Diane的婚礼;Diane作为一名女同性恋,在自主授精生下孩子之外,也一直致力于医疗工作特别是在美国艾滋病疫情爆发以后对艾滋病人的医疗看护。

这四个人的故事围绕着美国在“石墙事件”以后对性少数群体的镇压及反抗的里程碑事件而展开,直到加州通过第八法案明令禁止同性婚姻,Cleve与年轻一代的活动家们合作通过最高法院界定同性婚姻合法,Ken最终变成了一个见证性少数群体结婚的牧师,共同见证了Roma和Diane的婚礼。

观影感受每次细粉提议要看这部美剧的时候都是吃饭的时候,我总会拒绝,因为我会顾不上吃饭,而且心情沉重得没有胃口。

可能因为我比较敏感,常常看得泣不成声,四集看完大概用掉了两包抽纸;我的情绪也在愤怒、无力、痛苦和心碎中切换,直到最后一集八号法案废除,同性恋群体也有机会结婚了又再喜极而泣。

所以我也建议你,最好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观看。

因为前两天在“我们与平权”的微信群里发生了关注社会转变进程的争论,这部影片让我更珍惜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

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的努力,现在的美国才会有合法的同性婚姻,在中国同性恋才会被这么多开明的人接受,渐渐免于受到迫害。

而且现在台湾也正在合法化同性婚姻的进程中,让我们也慢慢看到了希望。

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点点发生的,它们原本不可见,在小范围内爆发或者在人们心里爆发,之后会演变成一场巨变。

但是暴力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所以四位主人公最后都采取和平的方式,创建机构与政府合作,并且与时俱进与年轻一代一起推动了最终的立法。

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生而为斗士的,Cleve原本想要去更开明开放的欧洲享受生活,直到他和朋友们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游行,他才意识到他可以跟朋友们一起在这里为旧金山的男同性恋做点事情。

Roma在她母亲的影响下,一开始就立志为女性权益战斗;她原本在非洲帮助贫困人群,并回国为女性权利而斗争,在此期间她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并开始为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而斗争。

Ken的蜕变更加困难,在越南战争时期,他作为海军为国战斗却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当他被调回美国,同性恋身份无法曝光的他在金银岛工作的时候为了寻找内心的片刻安宁而来到Mama Jose变装酒吧,刚好遇到警察来逮捕里面的变装人群,Ken看着Mama Jose他们拉起手围住警车高唱“上帝保佑我们”却含着泪退缩了,之后才开始为性少数群体斗争却受到种族及性向的双重阻碍;之后他经历了相处了20年伴侣的去世,被伴侣的亲属逐出居住了20年的住所,背痛欲绝流离失所又染上毒瘾,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在宗教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的他又开始为流浪的性少数群体建立庇护所,并成为婚礼牧师。

Diane似乎是最笃定的一个,一直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取向,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在风口浪尖的时候,她出于反抗选择自主授精生下女儿,在艾滋病肆虐的时候,她又在染病的男同性恋群体最需要的时候选择专职做照顾艾滋病人的护士。

本片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它的艺术意义。

从情节角度上说,为了涵盖四十几年里面发生在美国整体的关于性少数群体权利的大事件和主人公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共六小时的迷你剧集还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有些故事的切换和场景的衔接会有些生硬,但是当你沉浸在这些对全世界有益的改变里面,可能根本都注意不到这些问题。

/Users/joy/Downloads/MV5BNjIyMjM5MTE2NF5BMl5BanBnXkFtZTgwMDc5MTEyMTI@._V1_SY1000_SX750_AL_.jpg总结争取女权,少数族裔的权利和争取性少数群体的权利相同而又不同。

同是作为男权社会里不被承认的“他者”以及备受压迫的人群,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疲于反抗安于现状。

可是女性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并不是少数群体。

而男性与女性一直都是共存于同样的时间和空间,所以这些歧视和压迫也是缓慢地造成的,成为了结构化的传统习俗或者文化,很多已经内化到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面,让我们在被歧视的时候无法判断也无从下手。

也正因为如此,普及关于不平等的现状的知识、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才至关重要,这在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角度对两性的生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所有的改变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既得利益者不会真的想要把权力分给受压迫者,也不会主动地帮助受压迫者争取权利。

所以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做一点事,联合起来,才能够推动我们想要的改变。

年轻的Cleve曾经跟年轻的Roma说过一句话:Maybe we are all her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us. Ken在最后一集对着逝去的伴侣Michael的名字这样说:Remember that I told you that the ones who make a big show of it are the ones in trouble? Boy was I wrong. It's the ones who stood up, they were the strongest, the best of us.共勉。

下面是各位人物原型的照片和现状:Cleve Jones

Cleve仍然活跃在争取性少数群体权利的活动方面。

他也在考虑把1987年曾经做过的艾滋病遇难者纪念被子的活动继续下去。

Diane Jones(left) and Roma Guy(right)

Roma仍然活跃在旧金山的健康领域,为一些健康类的机构做咨询,并且领导多个健康领域的非营利机构。

并且她早期在争取性少数群体及女性权利方面的成果仍然在服务于旧金山当地相关的组织。

她曾在2005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Diane在去年退休以前做了33年AIDS/HIV的护士,而现在她也仍然在为降低旧金山的艾滋病爆发率而工作。

Ken Jones

现在Ken是旧金山的一位婚礼牧师,同时仍然在为争取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而努力着。

备注:-Cleve Jo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eve_Jones-Roma Gu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ma_Guy-Ken Jo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_Jones_(activist)-Diane Jones: https://www.romper.com/p/is-diane-jones-a-real-person-on-when-we-rise-her-contributions-are-significant-39887-人物现状:http://sfist.com/2017/02/28/these_are_the_real-life_san_francis.php-电影及真实人物:http://www.sfchronicle.com/tv/article/S-F-stars-in-LGBT-history-docudrama-When-We-10955458.php-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与平权”

 3 ) 看完感想

感谢网络,让人能看到如此优秀的作品。

在中国,对边缘人群的歧视和打压比较隐秘,甚少在明面上。

即使出现像剧里的暴力冲突,你也看不见,都是因为和谐与维稳的作用。

也许激烈的抗争来维护权利,对我们的参考有限。

但是,任何诉求的第一步就是发声,要这个世界听到你知道你。

这就是为什么剧里运动参与者,要大张旗鼓举牌子出柜。

这是第一步,重要的一步。

不过我们国内的lgbt也还在进行这一步。

更多的人像剧里的一个龙套那样,不参与这股浪潮,只等着异性恋的世界认可。

毕竟多数人是碌碌无为,发声说话看似简单,却需要无比的勇气。

活出真实的自我,对于多数人是口号,很难做到。

无论你是什么取向,标签,身份,发自内心的接受自己,才有机会走向幸福。

要做到这些,是需要勇气。

所以才说对许多人来说,只是口号。

历史是前进的,偶有曲折也不可能改变这一方向。

世界各地的平权运动皆是如此。

中国也是,也许是慢一步,慢很多步。

 4 ) 还没看,但看到短评有些感触

想看“当我们崛起时”,想找个好时间,好好的看一看。

看到最热的一条短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某群人就把坚定地反政治正确当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政治正确”。

仇视女权主义,痛恨LGBTQIA,歧视有色人种,尽管他们自己也是有色人种但在他们眼中自己就是万能精神白人直男,并拒绝接受甚至拒绝了解一丝他们所谓的“政治正确”所追求的平等,平等!!!shame on u,u madafaka!!!”感触颇深!

说的太好了!!!

什么时候政治正确变成错的了?

谈论女权,平权也变的畏手畏脚的?

某些人本身就是被别人歧视的一环,继续歧视比自己更弱势的人群,倘若这些弱势人群胆敢为自己争取一点应得的权利,便被讥讽为政治正确。

要挣脱出那条歧视链,就得花双倍的力气!

发出双倍的声音!

就像一颗沿着斜坡轰隆向下滚动的巨石,如果你面对它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就会被碾死;如果你只甘于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声音,乞求别人对你的一点点的认同,这就相当于螳臂当车,你还是会被碾死;必须花双倍的力气,发出双倍的声音,才能不让巨石滚得越来越快,必须抗争,才能让它减慢,甚至停止。

 5 ) One struggle One fight.

错的不是同性恋组成的这个unnormal的家庭 而是社会给的unnormal的认知。

如果没人站出来去改变去反对 一切的一切都会循环往复 当社会认可了一件事之后 社会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才会把这看成是一种与男人和女人结婚生子一样normal的事情。

这就是战斗的意义。

小时候的抗争更像是童话 长大之后则更像又现实又残酷的纪录片 这一路上充满了波折与艰辛。

白发苍苍了才能说出的那句I do这也是抗争的意义。

又热血又感动。

我们生来如此 就要爱上本来的自己 而权力理应无关种族 无关性别 无关性向的属于 每一个人。

法庭那段几对同性伴侣做陈词蛮感动的 Whe i first met Sandy,I thought she might be the sparkliest person I ever met.Over time,our friendship grew deeper and deeper,and after a few years i thought'I might be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Sandy why do you want to be married?-I want this for us. And I want chidren and our children's children.To feel like they can love who they love.And be treated fairly. -Can you tell this court your feelings for Jeffrey?-I found someone I knew I can dedicate the rest of my life to.And when you find someone that's not only your best friend,but your best advocate and supporter in life,it's natural next step to want to be married to that person.The word "marriage" has meaning.It symbolizes mayb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you make as an adult.

 6 ) 我们终将崛起

第一次写影评,有的地方说的不好还请见谅(´・ω・`)看了第一集之后就完全停不下来,一下午的时间一口气刷完了整部剧,当然因为是迷你剧所以并没有多长,触动还是蛮大的,看到国外的年轻人可以投入到牵动整个国家,以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人权运动中去,真的是燃爆(基调也是比较着眼于抗争),能够看到自己奋斗一生所追求的东西有了结果那种感觉真的难以言表。

全剧的结构比较紧凑,按照时间线排列出自石墙以来至今的美国同志运动大事记,其余不赘述,印象最深的应该是80年代初的时候,艾滋刚刚被发现,由于AIDS的传染途径,在当时理所应当地与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联系起来,而这一段,应该算是整个剧里面相对最为压抑的一段了,身边的好友,长久以来相伴的爱人,一个个地逝去,貌似所有的主角都会经历这样的磨难,类似的桥段在《平常心》里也曾出现过,当然,后者对于当时男同社群的悲惨现状以及政府不作为导致的悲剧刻画比较多一点,而when we rise,顾名思义,则更多的着眼于如何在所谓“同志瘟疫”的环境下,男同志们如何去求生,在绝境中,挣扎出一条路来。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面对里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FDA对药物的管控,同性恋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动用所有的力量,尽了所有的努力,艰辛地打赢了一场如果输掉就意味着以往的努力全功亏一篑的战争。

没错,这是一场战争——即使现在也并不鲜见的战争,科学对决愚昧,真理对决偏狭,公平进步对决固步自封,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性少数群体,少数族裔,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仍然没有大多数所谓“正常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而这些当我们想要平等,想要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呼啸而至,因为作为“二等公民”的我们——所有的少数派,正在威胁到他们名正言顺的“正常”地位,而有太多太多的政府和权力机构选择了妥协,而正是他们的不作为,我们——亟需真理的人们,依然在生存的泥沼里挣扎,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的我们,成了安于现状的产物,无法抗争,于是妥协,而when we rise则告诉了我们,要拒绝这种妥协,与其等待明天会更好,不如我们自己亲手,创造一个真正美好的,子子代代传颂的,新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畅所欲言,爱自己所爱的自由的社会,一个马丁路德金,胡适,哈维米尔克这样的先驱所希望的社会,因为到那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崛起最后,全剧的一句贯穿始终的话时刻警醒着我们——ONE STRUGGLE,ONE FIGHT

 7 ) ONE STRUGGLE,ONE FIGHT

前几天,新闻上说全球第四例艾滋病治愈者出现,于是乎,我就重温了这部剧。

同样的感动,但感受似乎更深刻了一些。

这是个关于平权与爱的故事,故事中的运动有很多,反战、全民医保、同性恋、男女平等······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似乎相较于同类型的大部分电影更能直射人心。

当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群体时,却逐渐忘却了这些人曾经做过的努力。

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样的爱情电影,热度远比WWR高。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为之努力的人不值得被记住吗?

在网上搜Cleve Jones简直就搜不到什么资讯(百度百科显示他是一个演员,没了)。

于是我就想,真的很感谢这部迷你剧,否则我不会了解这么多。

或许我压根就想不到,我需要了解那么多。

爱是不分性别的,只要彼此的爱是足够的。

我记得当cleve向一直想治愈好自己的父亲讲述自己与伴侣的故事时,父亲哭了,我也哭了。

爱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真的。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对爱的需求。

有人说,这部剧的政治色彩太浓,我不否认,因为权力是需要通过政治斗争去去取得的。

如果没有人们的强烈反对,8号提案就会一直存在,同性要求的平等就不会写在很多国家的宪法里。

现如今,还有很多人歧视LGBT,就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就曾亲口对我说过,她觉得他们很恶心?

不要觉得很惊讶。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文,公然叫板骄傲月游行。

下面的一百多条评论,都在攻击同性恋。

我真的是无语了。

我一直就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接受LGBT?

这个问题有谁知道,可以回答我一下,谢谢。

其实从这部剧中,我还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人希望被接纳。

就比如说Chung,当她妈妈问手术多少钱时,她哭了。

其实她一直想被理解,被接纳,只是社会的残酷是她不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们应支持这世上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合法权利!

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好剧,值得一看!

 8 ) One Struggle One Fight

我们只用了八个多小时,竟走完了一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之路。

那些动人的情景,那些磕磕绊绊,那些嘶声力竭的呐喊,那些义无反顾的奋斗。

(讲真,我又被感动哭了)让我更加地清楚-爱无关性别,爱就是爱。

也许听起来已经很老套了,可是,这就是事实。

属于我们的权利,没人能剥夺,我们也绝不能让"他们"夺走。

想起了熔炉里的一句话:我们努力向前,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一位微博网友@桜HANABI在我的一条微博评论下写过:这是我最不想要成为的大人,但是社会却在逼着我们想那个方向走。

我不够强大,所以没有那样的热血与拼搏,但至少,我愿意支持有这种冲劲的人们;至少,在真正值得拼的问题上,我觉得理性可以排在第二位。

是的,I WANNA CHANGE THE WORLD.

ONE STRUGGLE ONE FIGHT

 9 )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

三个主角,one struggle,one fight.Roma,一开始便投身于女权,却又害怕自己的身份,正如先在警察局大喊我不是dyke,后来马上打脸。

正如Jean说的,她不敢放手去做在于不敢真的承认自己。

这样终会以自己最在意的方式失去最珍贵的人。

之后她放开自己,用于面对,那一刻她的魅力和能力是无限的。

尽管可能会失去家人朋友的理解,但她却收获了最真最美的自己,同时也能完全的加入到平权运动中。

我很佩服她。

Cleve,从来就知道自己的性向,可也知道父母不会理解。

当在学校里被修女发现时,修女说:"你应该自己去和父母说,而不是我。

"天啦,简直了。

我看到都感动了!!

是的,这么重要的事,不应该经由别人之口,这是你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去说。

当然,当Cleve到了18岁终于鼓起勇气和父亲说I am gay.但身为心理学家的父亲竟然说如果可以,我会给你电击疗法。

唉,父母总是以自己认为对你好的方式来伤害你。

最后Cleve离开了家,去了加州,也找到了最爱的职业。

最后也获得了父母的理解。

Ken,黑人,同性恋,军人,每一种身份都能让人喘不过气。

背负着不经意害死了自己的恋人,他回到了加州,成了种族歧视纠正委员,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直到他见到了gay吧的人们手挽手,去反抗来找碴的警察时,他震惊了,决定投身于平权。

勇敢!!

年轻时的三人都让人难忘。

同时10年后的三人也让人有了新的理解。

10年后,Roma和Cleve成了平权界的领袖,而Ken,由于失去了恋人,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Roma和Cleve让我感觉粗粗地有种疲倦了。

但是内心的那种斗志依然没有变,只是他们对于这些这么多年奋斗来的成就不想轻易被推翻。

于是,他们谨慎了,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依然永不放弃,愿意拿起那个当年的喇叭,在路上大喊now!Ken从一开始的迷惘,到之后渐渐的明白要重新去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人,斗士的心永远不变。

本剧很多点都特别感动特别有感触。

记得之前Cleve的朋友要去荷兰,觉得只有离开痛苦的地方,一直去寻找认为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地方才能获得幸福。

很多时候,就是在逃避。

但是好的方法牟?

我常常也在想,走还是留下。

走,是对自己在这里的不自信,也是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勇气,但如果不勇于面对自己,在哪都一样。

记得在行尸肉心里,男主第一季要离开,第二季却决定不走了。

行尸肉心在哪都能做自己。

同时,也明白所有的平权其实是联系一起的,不论是女权,Lgbtq,种族,各种平权以及反战都是联系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family。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共赢。

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

同时也别觉得自己是和这些无关的,你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你自己可能都是这些运动的主体,只是你现在没意识到。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永远别想逃,勇敢为了这个世界而大喊而奋斗!

 10 ) 存在,为何不承认?

影片的最后,看到Roma, Diana, Cleve, Ken四个人拥抱在一起看着同性婚姻合法化,看着早该如此的人终于获得了应有的权利和自由,感触良多。

这也是整部影片里,Roma的的情绪波动最大的一次, 也是坚强了很多年的Cleve久违的眼泪。

可惜, Ken的Richard看不到这一切了,Cleve也子然一身,但是,能预见的是,未来会有很多很多光照进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勇敢的先驱者用自己的青春为后来者铺就坦途,用自己的心照亮前路,从69年的石墙暴动到15年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四十几年,这条路真的是不好走,也曾一度再次被更黑的黑暗笼罩,哈维被暗杀,艾滋病发生。

他们太勇敢了,敢直面社会的不包容和不接受,敢于直接去冲撞所谓的传统,敢于在敌意中coming out,敢于承认并说出who I am。

LGBTQ群体本就存在,从古至今,从人类成为人类开始,但是为何,对于某些人来说,承认存在,竟然如此困难?

我们可以去拥抱不同民族,可以去关爱先天残疾的人,我们甚至去保护不属于人类的其他物种,但是,为何可以漠视不同性向或不同性别认知的人,比反对更可怕的,是假装不存在。

我们保护着我们身为人的权利,但是当这些用在同性恋群体上,人可以丧失基本的逻辑,之前深圳的那次职场强奸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明明人家女孩子只喜欢女孩子,禽兽却可以用两厢情愿这个托词来辩护。

在同性伴侣报警的时候,面对同性恋这个身份,警察所表现的天然的歧视和抵触,正义的代言人如果都带着有色眼镜,那正义该由谁来维护?

除了学校这个象牙塔,还有一些包容度高的群体中,大部分国人谈起同性恋更多是一种不理解,不接受,尤其是老年人那一辈,而一旦有人表明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更多是尴尬的噤若寒蝉。

“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这是面对无视的最好的托词,好像全中国就李银河一个人急着要同性婚姻合法化一样,而一个原为老年人提出的意向监护人政策竟然让LGBT群体受宠若惊。

每次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能等自然的更替了,只能等,等到民众自然开化,等到我们这一辈人或下一辈掌握话语权,好像主动一点的事情就是在破坏社会稳定,好像社会脆弱得经不起一点点思想冲击,其实也不是经不起,是,没必要,不值得为这么一群已经边缘 了这么久的人冒风险。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我们还有更多更伟大的目标等着我们完成,我们需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于是,社会不能割裂,不能动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那其他有违传统的,更无法僭越。

当然,这一切我都能理解,所以也只是在这个没人看的小地方写写自己的日记发发牢骚。

现在的我不成熟得像个愤青,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那种戾气,用自己那空空如也的脑袋在那口诛笔伐可能错也可能没错的事情。

提醒以后的自己一句,现实的我没那么过激,就是文字这东西我一向驾驭不住,越写越激动了而已,现实中还是个温良恭俭让的新时代好大学生,优秀的干饭人。

饿了,看文献去,然后干饭!

《当我们崛起时》短评

其实就是纪录片嘛。为了看毒妈才看的,可是毒妈才演了多少分钟啊。美国的平权运动确实值得钻研一下,尤其是你国某些假平权人士,呵呵,真是瞎胡闹,甚至是搞逆向歧视了。

7分钟前
  • 说不清不想说
  • 还行

勿忘历史,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都是因为前人的抗争而得来的

11分钟前
  • 懒倦
  • 力荐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冲突需要面对……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到了召唤,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所以作为这个国家第一代漫无目的的年轻人,你打算做什么改变?” /这一切来之不易 在这片土地上我依然是抱有希望的 虽然道阻且长 但是love is powerful

13分钟前
  • thefinNga
  • 力荐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靠我们几十年争取来的

17分钟前
  • 小蝉子
  • 力荐

这部剧很好看!

19分钟前
  • Re.
  • 还行

政治分化出“不正常的人”的,恐怕也只能由政治化解。而“传统”又是如何定义了“不正常的人”的呢?

21分钟前
  • FYI
  • 推荐

一直认为每每今天当我们有权妄谈“权益的泛滥”,都要得益于前人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如40年前的那部《根》,勇于扛起大旗的ABC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去不断的提醒人们要去回望和审视历史。哪怕是教科书般的展示和情绪高昂的陈词,但这也是广播网特有的力量与令人值得尊敬的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23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怎么说呢,我看过米尔克寻常心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美国夫人,所以我看不到anything new

28分钟前
  • CathShero
  • 推荐

4/用三条线串起1969-2015近半个世纪美国同运史的重大事件,以近似传记片和纪录片的形式翔实描述在这条道路上抗争的活动家,政客,公务员和法律从业者如何用一代人的时间奋斗并最终实现目标。美国同性平权运动事实上也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革命运动浪潮最后的遗腹子,而21世纪的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注定要在沉默中羞愧。从《石墙暴动》到《米尔克》,从《平常心》到《审判八号提案》,从《马修谢巴德的故事》到《再见我的新郎》,50周年的一个注脚。最欣赏年轻cleve和roma演员的表演,最喜欢片头曲《I'd like to change the world》。

32分钟前
  • 姜荦恴
  • 推荐

看不进去,一开始就像纪录片

33分钟前
  • 赵旭丹
  • 较差

推翻8号提案的法庭辩论那段太激动人心,人生而平等,岁月增加了沧桑,但心中的怒气仍在

35分钟前
  • kitty62888
  • 推荐

C

40分钟前
  • Benoit Blanc
  • 还行

直人大概永远不会知道,你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要一生奋斗苦苦挣扎

43分钟前
  • 🐟🐟🐟
  • 推荐

豆瓣偏爱的题材,但艺术上非常刻板无聊。

47分钟前
  • 荞麦
  • 很差

时间跨度久,事件多,让剧情过于跳跃。但肯站在军人纪念碑前,镜头切换ep1,那年他和爱人都风华正茂,就已经爱得恐惧又心惊,却没想到未来原来可以更糟;直到爱人离世,青丝变白,才看到那一丝的曙光。哭到看着Cleve哭时仿佛自己都老了。世界需要知道“政治正确”是踩在死亡鲜血和眼泪上的。

52分钟前
  • 某J。624
  • 力荐

盖皮尔斯好美

53分钟前
  • .
  • 较差

正义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观念的支持,正义便是一场更为剧烈的暴风雨,将被正义照拂的人群曝露于暴力,法律只是入场券,深入人心的真正正义才是保护伞

54分钟前
  • Mr.anv
  • 力荐

美式肤浅目前看到第二集,不想再看下去了。看的真叫人烦躁。有点像样板戏

58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还行

前三集看得我热泪盈眶啊,沸腾从第四集开始有点乱,塞得东西太多了,不太喜欢了

1小时前
  • 网⃢上⃢邻⃢居😢
  • 还行

被铺天盖地所谓“卖腐”文化蒙蔽的我们这一代,很容易便忽略了在少数族群中埋伏着的真正危机。在不同的维度中,你总有机会落入少数派的分类,到时候,你期待谁来为你而战呢?

1小时前
  • de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