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和爸爸

我和爸爸,My Father and I

主演:叶大鹰,徐静蕾,张元,姜文,张亚东,苏小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3

《我和爸爸》剧照

我和爸爸 剧照 NO.1我和爸爸 剧照 NO.2我和爸爸 剧照 NO.3我和爸爸 剧照 NO.4我和爸爸 剧照 NO.5我和爸爸 剧照 NO.6我和爸爸 剧照 NO.13我和爸爸 剧照 NO.14我和爸爸 剧照 NO.15我和爸爸 剧照 NO.16我和爸爸 剧照 NO.17我和爸爸 剧照 NO.18我和爸爸 剧照 NO.19我和爸爸 剧照 NO.20

《我和爸爸》剧情介绍

我和爸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鱼(徐静蕾 饰)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直到高中时母亲意外去世,她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老于(叶大鹰 饰)并和他生活在一起。老于是个典型的北京油子,经常夜不归宿,小鱼十分没有安全感,但倔强的她照顾自己的生活,也不张嘴跟父亲抱怨。小鱼长大了,谈恋爱了,和男朋友结婚了,带回家吃饭。饭桌上老于毫不留情面地看不上小鱼丈夫,小鱼爆发了,把多年来对父亲不关心自己的积怨和伤痛骂了出来。老于让小鱼离婚后直接回家,不要留恋。小鱼忍无可忍,拉起丈夫就走了。一年后,抱着小小鱼的小鱼回来了。为了不让女儿这么辛苦,老于去打麻将想给女儿挣点钱,但世道和以前不一样了,已经不是当年老于叱咤风云的时代了,这天老于打麻将时被喊抓赌的人吓着,成痴呆了。小鱼把父亲接回家,像小时候那样照顾他。 女儿和爸爸的爱,是血浓于水,恩恩怨怨也不能磨灭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为人父母第六季梦回金沙城美女与怪物士兵顺溜:兵王争锋温柔时刻米小圈上学记3公主的新衣与凤行情爱画廊虎王·王者归来矶野家的人们:20年后的海螺小姐九命刑警武神黑侠战栗丛林小戏骨:黄飞鸿实习医生风云第一季屌丝男士第一季盲证塔皮上层男孩第三季爱情尤物罗宾汉暗数杀人200度机动战士高达水星的魔女第二季迈克尔·克莱顿养父碧昂丝:新生与超越神探科蓝福音合唱团

《我和爸爸》长篇影评

 1 ) 本名叫:我和王朔

理想中的爸爸,就是王朔那样,叶大鹰就是在演王朔,与现实中的爸爸截然相反。

现实中爸爸是湖南人,电影中渣男老公也是湖南人,老徐这个北京大妞厌恶湖南人可见一斑。

亲爸让老徐练字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叶大鹰说你不用工作我养你,你混一辈子就好。

亲爸充满功利,王朔给她自由让她做自己。

这是一部致敬王朔,痛贬亲爸徐子建的电影。

 2 ) 混乱

电影开端通过远镜头一边描写父亲,一边叙述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漏声色地描写我和父亲的关系,面对从未照面的父亲,我总是满腹心事,一言不发。

随着父女有了沟通,父女关系有了缓和有了感情。

这都很好,但是父亲入狱,从未去看望父亲,也没有纠结去看望,这感情表现的不通畅。

父亲出狱,我要结婚,然后离异带着孩子回来,对爸爸的感情表现得很混乱。

我是爱爸爸的,又恨爸爸经常混世出事,又担心着。

总感觉后来没有表现出来。

 3 ) 终究还是得承认血浓于水,父母恩重如山

到现在越来越满足于小小的感动,也更容易被小小的事情感动,朋友发的一个朋友圈,甚至是一句话一个镜头。

以前不喜欢的枯燥没有波澜的东西也会静得下心来去看了,看完了还说真好看,甚至有点想哭。

《我和爸爸》

一个成熟的女儿和一个幼稚的爸爸之间的故事,影片里都在笑,但是我却笑不出来。

爸爸是个没有稳定工作的社会人,一个人生活,有一帮狐朋狗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女儿一直和妈妈一起生活,高三的时候,妈妈出意外离开了,女儿到这时才和爸爸一起生活,他们不熟,女儿也不喜欢这个爸爸。

爸爸知道自己抚养女儿的义务,也没有过多的语言,爸爸的生活不稳定,甚至女儿的姨也不同意女儿和爸爸一起生活。

妈妈走了,女儿到了爸爸家,是她和妈妈以前住的胡同附近,但是这么久她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条胡同。

爸爸和朋友一起开了店,他每天接女儿放学到店里吃饭,这是女儿不熟悉的地方,还有那些小时候认识但是已经忘记的人。

爸爸问女儿:“我死了,你会哭吗?

”女儿说:“不会。

爸爸总是表面一副不屑的样子,女儿也是不需要谁操心的样子,爸爸也会关心女儿谈恋爱的事情,只是不会过多的重复。

爸爸其实也会做饭,包饺子可好看了,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必要这么有仪式感,生活里也没有了烟火气。

爸爸被警察带走了,最后一秒女儿也没有承认这个是她的爸爸。

爸爸进监狱的那几年,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住在爸爸的家里。

女儿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刚刚出狱的爸爸,女儿也没有主动上前打招呼。

爸爸出狱后,回到家里给女儿做顿饭,也是第一次见女儿的男朋友。

我也不知道这个女儿为何找一个这种男朋友,不说演员外貌,这个性格也是一言难尽。

爸爸说这个男人配不上女儿,女儿说结婚不是为了什么。

女儿怀孕以后不久和这个男人分开了,她回到爸爸的家里,晚上看到酒醉的爸爸。

爸爸并不觉得单身的妈妈有什么所谓,反倒是非常喜欢自己的外孙。

爸爸对照顾小孩细致入微,女儿也没有这么在乎。

孩子生病,爸爸也会难过,女儿似乎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似乎明白了爸爸柔情似水的一面。

女儿没有收入,爸爸和一帮朋友们赌博供他们生活。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爸爸和朋友被警察抓了,爸爸倒下了。

爸爸生病了,以前是爸爸照顾女儿,现在是女儿照顾爸爸,从之前冷淡的关系变成亲密的家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就是这样的,及时行乐,也要及时享天伦之乐。

今年到北京以后就很少离开这一小块地方了,今天终于进了城,挤了地铁,晚高峰的地铁。

去吃蟹的时候周围的人嘻嘻哈哈,戴着手套也搞得满脸都是油渍,这就是我喜欢的人间烟火气。

吃蟹一定要自己啃才有灵魂。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欢迎交流!

 4 ) 内容是王道。

以下是摘自《我和爸爸》官网上老徐对片子的概述: 我一直都喜欢贴近生活的电影。

我认为人的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

夸张的形式或许可以表达浪漫激昂的感情,却很难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细微点滴。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我的原则是:形式不能超过内容。

我要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摄影,朴素真实的设计。

第一次导演自己的片子,我意识到在拍摄现场捕捉细节甚至比在剧本写作阶段的设计更为重要。

但由于我自导自演,我失去了很多在镜头后观察的机会。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通过收集材料和组织材料这两个阶段的工作, 我意识到同样的材料经过不同的组织,可以产生全然不同的结果。

而作为导演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保持客观冷静,并能从自己的影片中走出来。

被自己的暗示所牵制, 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有害的。

看完片子再来回味老徐的这段话,那句“形式不能超过内容”的原则她的确把握得很好。

这个故事简单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父女情感的微妙点也叙述得丝丝入扣,正应了“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句话,老鱼的“混蛋”、“细致”、“情怀”,在观众们尤其是已为人父的人们看来是真会湿眼眶的。

所以片子的节奏一直保持着匀速,因为她就要平淡真诚的内容当道。

不过我不喜欢老徐自己出演的小鱼中学时的那一段,也许是她先入为主的形象气质吧,我始终觉得她演的很蹩脚,其实可以完全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样找个小女孩来演那段。

不管怎么说,还是挺喜欢老徐的。

从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之后的《情书》,电影《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到现在自己撺掇的《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她不断成长,虽然有时还有明显的XX(比如王朔)痕迹,可是她那脸淡定的微笑和自然的无所谓的态度,让人们惦念无比,甚至默默把她捧上“博客第一”的宝座。

 5 ) 相濡以沫的,才是亲人

《我和爸爸》不一样的父女情。

爸爸永远是爸爸,亲人才知道亲人的好。

叶大鹰扮演的爸爸,看似个老混混,可是心里对女儿的爱是最柔软的一块。

父女像朋友式的相处,心里互相关心,但嘴上永远带着刺。

老爸看男人的眼光也很毒辣,那个学生时代的男盆友,酸文假醋,以为可以依靠,但是感情变了,人就是陌路。

一直以为,真正相濡以沫的夫妻很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子女的亲情往往是更血脉相连的。

那是一种血亲。

其实能够真正彼此依赖,相濡以沫的,才是亲人。

 6 ) 男人是个什么样的生物

25岁以后,我突然越来越想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去爱一个人。

《我和爸爸》把我给看哭坏了。

我最佩服有一个“混蛋爸爸”的女孩子,说出“不管怎么说,他是我爸爸”这样的话来,或者说,对这样的女孩子是羡慕,对这样的爸爸是佩服——一个在普通人看来“混蛋”的爸爸,得多爱自己的女儿,才能让女儿说出这样的话来啊。

老鱼对小鱼有时候宠得有点儿“不讲理”的过头,上高中的小鱼,不知道该学文还是学理,学理吧,太辛苦,学文吧,不好找工作。

老鱼冲冲地说:“你工作干嘛啊?

我赚钱不就是为了让你想干嘛干嘛吗?

你要是想混可以混一辈子。

”——多没文化啊,多不负责任啊,多没长远眼光啊,可是叶大鹰对徐静蕾说出这番话来的时候,我真是觉得他帅呆了。

爱情都是会变的,当无数个男人说“我一辈子罩着你”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的话信得过,就是父亲。

小鱼的性格像老鱼,不悲情,不爱磨磨叽叽。

她上了大学,找了个还挺龌龊的小男朋友,毕业后结婚,跟老鱼打了个招呼——结婚兼搬迁一块儿通知,两口子就去了上海。

在上海呆了两年小鱼又大着肚子离了婚回来。

小鱼刚生了孩子又失业那会儿,也不知道老鱼上哪儿弄的那么多钱,虽然行径让人担心坏了,可是谁说这不是天底下最可靠的人呢?

他绝对不愿意委屈着你,绝对!

话说女儿和父亲前世就是相欠的,这世来还。

老鱼和小鱼的共同生活,从小心翼翼、互相试探迅速融化为彼此理解、相依为命。

血缘和亲情是那么奇怪的一种东西,不管被隔断了多少年,还是会化在血管里,洗不掉,抹不去。

老鱼年轻的时候没有跟小鱼在一起生活,跟小鱼在一起的日子,父爱横生,几乎把这些年没给的都要补上了。

他是脑溢血离世的,跟小鱼的缘份,仿佛是好好的聚,又好好的散了。

这部片子让我从头哭到尾,男人是个多奇怪的生物——他可以同时让外人觉得混蛋,让老婆觉得可恨,还让女儿深深地,深深地恋且爱着。

 7 ) 润物细无声

本周主打电影,来自徐静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我和爸爸》,很早的电影了,现在才看。

看完电影我只想说,我对徐静蕾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事业女性,她是成功的。

无论这种成功来自多少人的帮助,终究还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得来。

这一点毋庸置疑。

徐静蕾的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女性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女人的人生观,女人面对情感时的细腻、执着、坚强、隐忍。

不经意与刻意间表现出女性的另一面的独立自我,比如在爱情面前,很多时候,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我和爸爸》是个难得的父女题材,对于爸爸的爱,我真正体会到是最近这些年。

小时候总是爱妈妈多一些,认为从妈妈那里得到的爱要比爸爸多,可是当再长大一点,发现其实爸爸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温和内敛的角色。

连关爱和责备都是温温和和。

不像妈妈那样事无巨细,却精炼通达。

润物细无声,爸爸,就是有这种功力。

 8 ) 观后感

看完以后很久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心情,感动、感慨、或是感伤老于是一个对家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常年在外面和别的女人混,挣钱也没有给家里,家只是一个符号,可是害苦了他的老婆,拉扯着一个小女儿,期望着一个不回家的男人。

可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却被车子撞死了,丢下一个不知所措的女儿。

他回家里带着女儿,看着长大的女儿,估计他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可能还有忽然升起的父亲的自豪感,女儿选择和他一起生活。

他带着女儿去他常去的酒吧,在女人面前逞能,而女儿就在一旁写家庭作业。。

他不停的换女人,有钱的时候挥金如土,没钱的时候到处钻营。

渐渐的老了,身边的女人像潮水一样退下去,只有一个女人一直对他不离不弃,无论他有钱还没有钱,而他,没钱的时候才会最想起她。

老去的他对她有了一种依恋,于是他们在一起生活,可是他却明确的说我不想结婚的,他永远不会安定在一个女人的身边,即使是现在老而无钱。

最后,她离去了,找了一个安稳的老头,过上平常人的生活,因为她不是圣人,她有着一般女人对家的渴望,而她也理解他无法给她。

女儿长大了,有点恨他的爸爸,恨他对她的不管不问,高兴的时候带她一起去玩,不高兴的时候几天都不回家,像以前妈妈在的时候一样,永远来无影去无踪。

大学时她谈恋爱了,是一个乡村里的小伙子,两个人在她家的小屋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过着平常的家庭生活,虽然平凡,但应该是她从小就期望已久的。

所以她爱的义无返顾。

记忆最深刻的是女儿请他吃饭,这是一个争吵的戏份,女儿把他请回来吃饭,告诉他要和一个学历史的湖南小子结婚了。

他们发生激烈的争吵,女儿说出来一直无法喧泄的恨,说你什么时候真正的关心过我,管过我,那个时候我最需要你管的时候你哪里去了,现在来管是不是太晚了。

而男生的戏份不是太多,但他产的话中,看出他是一个阴鹜的人,他在他们争吵中,不时的加进去几句,阿姨说这是人家的家事,你一个外人不要说的太多好不好了。

他急了,说你们从我家出去,阿姨又说,这是人家的家,什么时候成你的家了。

他恼羞成怒,对她发火,说看看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他看似老实,其实自私,小气,大男子主义,自鸣得意,自以为是,看似忠厚其实什么都输不起。

所以临走的时候老于告诉他女儿,他不是一个男人,如果她要和他离婚,他要什么就给什么。

如果他要离婚,那就是她的福气,到时候不要留恋直接回来找老爸好了。

真是精到。

后来果然被他说中了,一年后,她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从南方回到了北京,身边的那个他已经不知去向。

老油子,这是女儿给他的评价。

但是他又是那么可爱。

对女儿对外孙女的爱是那么热烈,女儿回来后,他就哪儿也不去,守在家里带外孙女,女儿上班,就他一个人在家照顾小孩,他做的不错,把他一辈子的父爱都集中在这时候给他的女儿,外孙女。

他后悔年青时的挥攉,说那个时候只要稍省下一点点,现在女儿也不用去上班,他完全可以让她们过的很好。

看着女儿辛苦,他心又开始朝赚钱上面想了,做什么呢,当然是赌博最快来钱了,于是他偷偷的半夜起来,找到麻将场,为了她们他打的很专心,赚了好多钱,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其实看的心里很难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而且他为了女儿的生活,直想着要给她们多一点钱,那种奋力一搏,还有因为衰老而别无选择,无法东山再起用其他的方式来赚钱的无奈,英雄末路。

很难受,也很感动,虽然知道赌博不好,他女儿甚至因此又对他产生了恨意,说我只要你在家里,我不想再体会到被你抛弃的感觉。

他输不起所以他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常是他赢的。

但是最后因为全神贯注做牌,有人在外面大叫一声抓赌,他吓成了痴呆。

于是他的女儿不仅要照顾女儿还要照顾一个痴呆的爸爸。

   这样的爸爸,不好说是好还是坏。

但是很感人。

 9 ) 所谓碎嘴的大爱无言

我和爸爸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老徐。

应该不是太早。

起码在《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年代,我还豆丁一个,甚至不懂“爱”这个字到底怎么写。

所以纯粹是因为这部片是她第一部导演的片,才从骡子里拖出来。

电影海报也平淡得根本让人没感觉,没什么大红大紫,一点视觉冲击力都没有。

白色的底色,然后背着包的老徐和那个肥头大耳的爸爸。

跟浓墨重彩无关的电影,跟浓墨重彩无关的感情。

本来,我觉得,生活的色彩就是钝重的,让人看不出浓烈还是黯淡。

活下去,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容易的,无论是怎样的人。

就算小鱼在片子里说她爸爸,你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你老得意。

故事刚发生的时候小鱼还是个孩子,穿着土气的校服,站在窗台前的样子满好看。

然后老师告诉她,你母亲出事了。

于是她再次见过那个印象中模糊得几乎看不清的父亲。

他站在那里,问小鱼有她母亲还有没有更新的衣服。

她回答没有。

那一定是一句很心安的回答。

有个人在旁边帮她,跟她血脉相连,他是她爸爸。

他坐在死去的以前的妻面前,帮她擦脸,要给她换衣服。

他看着亡妻擦干自己湿了的眼睛。

不知道该怎么对女儿好,于是只能在厨房里做饭,奇迹一样的味道不错。

看着女儿吃饭的样子笑得一脸荡漾的光头男人,有个更简单的名字叫父亲。

然后他锒铛入狱。

似乎因为开的酒吧里有小姐。

他出来的时候,女儿已经有了男朋友,生活看似平淡而安稳。

他坐在茶楼里问小鱼自己是不是胖了,紧接着就傻傻地在女儿说了一句不认他之后,把自己的眼睛抹了又抹,留下还是抹不干的痕迹。

孩子结婚,他在一边劝告那男的不行。

她一意孤行,于是他告诉女儿,在那边不行的时候,还有老爸撑着。

你就回我这边来,我养你。

父亲对女儿,大抵就是这样的情感。

不善于表达,但是一张嘴,就是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他说那男的不行后来被现实证明了果然不行。

大了肚子的女儿从小男人那里回来,他面对自己的落魄,跑到阳台上哭。

想瞒住女儿却还是没瞒住。

于是跑去深夜里赌博,想让孩子以及自己的外孙女过上更轻松的日子。

结果反倒是他脑出血。

拖累了女儿和孩子。

小鱼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照顾女儿,两面都可以用坚定来面对时,父亲去世。

她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

看了之后,没哭也没笑。

这是个平淡的故事。

不张狂不恣意。

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些词句不华丽的文章,之所以感染我是因为什么。

因为那深情,已经不需要刻意的华丽,它贯彻在每个字里,直达内心,不需要经过另一层转手。

这电影把每个镜头都灌注了感情,像充沛的花朵的汁液,让人潸然泪下的。

父亲给孩子们的爱都是这样。

他是那么粗鲁而无条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即使那幸福跟孩子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

他自然有着年轮赠送的智慧,可是他又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硬,但是坚决。

然后在孩子们最困难的时候,陪在他们身旁。

所谓大爱无言,大音希声。

那份大爱,真的已经不需要言说。

联系在血脉中的,始终伴随着心脏跳动的爱。

带着一半相似的基因,反复提醒着坚定的真实。

长镜头用了很多次,反复追寻着老爸的身影。

最煽情的台词是,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似乎只有两个字就可以表示所有的深情所有的爱。

如果说这爱还有什么理由的话,也就只剩下这个了:爸爸。

生活不是什么多棱镜、霓彩虹。

当小鱼在已经什么都不知道的老爸面前哭完,又继续端起那碗稀饭的时候,我终于被感动得淅沥哗啦。

虽然哭对于我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事。

其实这是个爱和成长的故事。

很简单。

很真实。

很让我喜欢。

《我和爸爸》。

 10 ) 徐静蕾版《致女儿书》

上半年快过去了,这半年中国电影产业圈比较大的一个新闻恐怕便是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卖了十三多个亿,以及随之引发的退票风波。

最近十多年,中国影坛演员转型导演的案列有很多,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女演员。

从票房意义来判断,赵薇、刘若英算是最成功的,蒋雯丽、俞飞鸿、张瑜算是失败的。

于2003年公映的《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在那个中国电影产业陷入绝境的年代,女演员转身当导演,徐静蕾算是一个很罕见的孤例。

除此之外,大概只有执导了《天浴》的陈冲。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徐静蕾被媒体一直给予“才女”的称号,她不断的有导演作品问世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低成本小制作的《我和爸爸》,票房反响并不好,也没在什么国际电影节获奖。

现在一提到徐静蕾的导演代表作,很多观众可能第一反应都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杜拉拉升职记》。

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大爆发,徐静蕾的导演风格也转变巨大,《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绑架者》这些电影的票房诉求都非常明确。

不过,在我看来,所有中国女演员转型导演后拍的片子,最佳作品我还是会选《我和爸爸》。

这是一部非常朴素、真挚、内敛同时充满了细腻女性视点的亲情电影,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电影史贡献了一个罕见的父亲形象。

在影片公映的年月,已经有不少媒体注意到,徐静蕾之所以能完成这部电影处女作,是因为有不少大腕好友的帮忙,叶大鹰、姜文、张元、苏小明、张亚东、张一白都出演了电影。

犹记得当年的新闻还报道过,说徐静蕾担心片子拍完剪不出来,叶大鹰劝她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剪不出来的。

但实际上,这些大腕对电影的帮助,还真的就是演员方面的援助,真正对这部电影实质性内核的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毫无疑问是王朔。

虽然影片的演职人员表没有提到王朔,但所有读过王朔《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的读者,肯定能轻易地判断出来,《我和爸爸》中叶大鹰扮演的父亲老渔,活脱脱就是这两本书中的王朔本人形象。

作为当代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反建制人物、文化英雄,王朔在这两本书中向读者展示出了内心最脆弱最柔情的一面。

面对女儿,王朔可以有无限的宽容,无限的爱意,无限的悲鸣。

正是在这基础上,王朔再度质疑甚至于抨击了传统中国家庭结构的专制与恶劣。

王朔认为养儿防老式的养育观根本是功利自私的,“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

”从根上王朔是反对儒家伦理的,“我有了女儿后首先痛感儒家伦理有悖生活切实感受,孩子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早就抵消早就超过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

”在王朔看来,“爱是不能交换的,无条件付出,不要回报,想都不想,起这念已是罪恶……”《我和爸爸》中的老渔,屡屡向女儿小渔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为什么要工作啊?

我可以养你一辈子”。

反差在于,整天剃了个光头的老渔外在的形象是彪悍、粗犷、玩世不恭,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家庭结构中,他始终扮演着缺席者的形象。

但是老渔对女儿的爱,并非简单是为了弥补自己失责的过错,他对女儿的爱是天真无私,绝对无条件无前提的。

更特别的是,老渔拒绝扮演父亲,父亲与女儿的关系便不再是纵向压迫式的,而是平行的、平等的、滑动的,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亲人。

这种形象的反差带来的绝对的爱,塑造出来的便是非常令人意外又极端真挚动人的父亲形象与父女关系。

这是《我和爸爸》迥然于所有中国家庭电影(甚至于东亚家庭电影)的根本特质。

如此有悖于中国社会俗世伦理的形象设计,肯定不是徐静蕾的原发构思,她在采访中也谈到自己父亲的形象与影片中老渔的形象差之万里,“和我爸没有一点像的地方”,不过原发构思的“归属权”是否属于徐静蕾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徐静蕾将这原发构思细腻的表达了出来。

这依然是一部属于徐静蕾的作品。

对于整部电影的影像调度,徐静蕾明显有着自己的考量与判断,核心思想不是靠演员的嘴巴说出来的,而是依靠影像细腻地闪烁喷发出来。

叶大鹰超一流的发挥当然是父亲形象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在整部电影中的举手投足都极为自然洒脱,尤其是与女儿说话的语音语调,欢快、委屈、讨好、沮丧兼而有之却从来不曾表达哪怕一丝的威严感,实在是非常有层次感地表达出角色对女儿难以言表的无限爱意,令观者无限感慨动容。

但在其中其实也隐含了徐静蕾细腻的调度。

整部电影的视角是回溯性的,开场与结尾都是墓地,首尾的呼应完成父亲形象的封闭化塑造,但封闭在这里是主角主观化的表达,父亲的形象被内嵌于主角的心中,换句话说这是主角内心情感的蕴藉而发。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父亲的影像有着强烈的被观察、被审视甚至被凝视的意味(很多画面都是中远景),带有强烈的小渔个人情感投射的色彩。

并且为了显出追忆的主观效果,影片有大量跟踪拍摄人物行走的场景,这也是比较细腻的视觉强化手法。

墓地这场戏的构图也显出徐静蕾细腻的感触,父亲的形象处于画面边缘被挤压的位置,意味着小姨对父亲有强烈的排斥感。

而当父亲与小渔关系减缓之时,影片的色彩也悄悄发生变化。

二人在房间内所穿衣服的色彩开始趋同。

取景与构图也趋向平稳对称的效果,家庭的意味更为浓烈。

到了影片后半部分,小渔有了孩子之后,镜头逐渐趋近于人物拍摄,父亲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审视的对象,而是融于家庭的一部分。

再回到前文所述,影片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于父亲形象的塑造,这其中一些意外的场景着实令人感佩。

父亲在家中醉酒倒地,醒来发现大肚便便的女儿,表现出来的居然是极度惊喜的状态,由此可见父亲对于女儿的无私之爱。

这种无私还表现在女儿婚前与父亲吃饭那场戏,即便女儿的行为父亲极端不理解,但父亲依然不责怪女儿,与此同时却对女儿未来的丈夫视若无睹,无论他如何言语加责,父亲都不予回应。

最令人觉得意外的一场戏,是父亲打麻将倒地不起。

悲剧性的场景,却被处理得很荒诞。

这原来是张元假扮警察的恶作剧,受此惊吓的父亲却因此一病不起。

滑稽却又带有宿命感,仿佛是其一生荒诞命运的提喻。

惟其如此,更显悲凉与沉重。

我们把《我和爸爸》算作与《顽主》、《阳光灿烂的日子》、《冤家父子》一样的王朔系作品可能对徐静蕾有点不公平,但这部作品确实嵌入了强烈的王朔式表达,那种对世间所谓天经地义的真理给予实质性的质疑,没有王朔的存在,很难想象会有《我和爸爸》这样一部如此独特的中国电影。

但徐静蕾女性独有的敏感触觉,为整部电影的影像与视点选择提供了非常细腻的质地,这是到今天为止所有由女演员转行为女导演的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我和爸爸》短评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8分钟前
  • 还行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9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12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还行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13分钟前
  • 你都如何回忆我
  • 较差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16分钟前
  • 大时代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