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基本单位是人,随着核心人物离世,家也跟着离析,宅邸转售,文玩出让,变成支票,兑给毫无恋栈、忙于眼前的后辈们。
这即是法国电影《夏日时光》(L'Heure d'été)的走线。
我看到明丽的海报又或者有点阴恻的官网时,完全想不到像l'heure、l'été这么阳光的字,可以传递那么无奈的意思。
后来才明白,所谓点状时辰(l'heure)而非连贯时间(le temps),大抵有物以稀为贵的含义,因为短暂,所以即或浓炙的夏,也是一洒绿荫下的凉薄,仅供追怀,不能良久。
我想倘使美国人做这个电影,也许会力挽狂澜,让主人公以无限的恳切,挽留行将失去的家园;然而法国人不,就是要贴笼现实,一路惨淡下去。
这在我这样的观者,也不是没有一点触动。
我小时候视以为家的奶奶家的老宅,早已不再。
那时候我几乎总是一气跑上二楼的,怕底楼的黑暗,怕自己的影子。
殊不知,黑黝黝的影像,原本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之后换了灯火通明的大厅,反而无处遁形。
十八岁以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新房给我的陌生感,来不及涤去,又空落一段时间,接着发酵,以至于直到现在,我去揿电梯时,都不知如何挪脚,深怕一下子踏空。
而老宅的窗前,原来拂着梧桐叶,有我流口水睡着过的电话间,有小叔坐卧下围棋的小屋,有爷爷的书房,而今,统共变作酒家了。
我们的家,原来大得可以开酒家,这也是我哭笑不得的后知后觉,然而我始终没有做一轮食客,连那条街,都能避则避。
留不住物恋,索性跟着龟缩起来,这也是我一直的处事方式。
电影对感情的表述,是十分内敛的。
对老宅邸最割舍不得的大哥弗雷德里克,连丧母之痛,都在仓促的刹车声中宣泄而收勒,弟弟妹妹主张变卖分家,他默然无语,叼起一根烟,躲进云雾深处,悄悄落泪,镜头所至,只不过黑色的背影。
据说由查尔斯.贝尔林(Charles Berling)饰演的这个角色身上,附套了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个人经历,他在拍片之前,同样失去了母亲,是以对“永恒与幻灭”,别有一番认知。
贝尔林在《内莉与阿赫诺先生》(Nelly et Monsieur Arnaud)里出演过,我觉得眼熟,却依然等到翻演员表,才对等号。
随后看阿萨亚斯执导的《情感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终于有点明了,为什么阿萨亚斯那么倚重这个演员,他总是不动声色、不外显宣张,情绪总被压熨得平展展,而这正是生活里人们惯常的态度。
家庭的滩涂,弗雷德里克无力拯救,他那个不情愿又无力回天的木然表情,将戏路的方向慢慢推出来。
我以为不大成功的,倒是塑造小妹的朱丽叶.比诺什(Julliete Binoche)。
在allocine上,我读了一些她的角色解释,可以说演一个有点叛逆、艺术眼光独到的小黑羊,对她并非难事。
可是我感到需要倚重她的解释,才能看清这个角色的恋家情绪,而不幸的是,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身边并没有谁来贴耳解释。
阿萨亚斯似乎有些王家卫的营造,松松剧本里,留给角色很宽的自由余地,或者说,演员有时候需要自导自演,贝尔林那部分,也许看得比较紧,比诺什,则只剩务实铁硬的一面了,她的另重情怀,实在太过模糊。
这部电影,据说原是受邀为庆祝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廿年所做,然而成品不止融入了阿萨亚斯的家庭经历,好像也实在没对馆务歌功颂德,虽然俯瞰奥赛大钟以及一层那零散而现代气息丰沛的著名布局,几个大特写是一定少不了。
阿萨亚斯的细腻之处,反而在于他不单单针对人,同时也刻画了物的漂泊。
比如靠近收尾处,一行人跟着导游餐馆家具部,有年轻后生,抄着手机与友人约会,对当下弗雷德里克家里舶来的藏品书桌,毫无好感,全然应付了事。
与此平行,弗雷德里克和妻子现身,他们看到玻璃橱中自家的花瓶,弗雷德里克很感触,觉得这花瓶仿佛被拘禁了,它理应放在当风的桌上,注入清水,植入鲜花,那样才叫做它的自洽生命。
作为感念,他把另一尊同等名贵的瓶子送给了忠心的老佣人艾洛依斯,后者并不晓得花瓶的价值,却事实上日复一日,帮它实现着命运延续。
是以这样的处置,完全跳脱了对物的尊隆,仿佛人的遗落,更外延到了物的辗转,乃至叹息。
这轻微的一笔,让我想起以前看拜亚特(A.S.Byatt)的小说《迷恋》(Possession,A Romance)时一直挥之不去的想法:固然连着“罗曼史”,这个题目可做爱之占有来解,可是possession也围绕着物--书里面是手稿、情书的争夺:是应当随着主人隐没在旧宅,还是该掘出来,电子化,曝晒天下,英美两派的做法截然相反,读者亦能感到两种情绪在拉扯。
换言之,糅进灵魂的物件,哪怕理应不朽,它也可能已经人性化,不可能没有一点愁的。
我在电影《夏日时光》或毋宁说“追忆夏日时光”中,又一次触到这一点点无处安身,家在何方的清愁。
正所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伤怀的,岂止是人呐。
图文链接:http://ciyunw.blogbus.com/logs/57728134.html
阿萨亚斯的一种回归,源于自己母亲的去世。
开放式的家庭,中间还残存着上一代的小秘密。
维系家人和希望的是情感还是物什。
“你回信了吗?
”“我忘了。
”老管家和花,没有花的花瓶死在博物馆里。
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奶奶说,我会带自己的孩子来。
”两人翻过高墙,跑向深处。
和侯孝贤的“红气球”同属某博物馆计划。
三区字幕有保障。
此片其实挺难贴标签。
亲情?
重点在财产上。
爱情?
隐约在话语间。
家庭?
重点还在那份祖产上。
于是先抽出最明显的那头。
这首先是一部让恋物癖严重如我者眼睛看得眨都不眨的片。
那个玛瑞秋的书桌啊那个玛瑞秋的玻璃柜啊那个现代主义的壁橱啊那个像指纹般碎裂(艾德玲语)的托盘啊那两个谁谁谁的长方形的东洋浮雕的花瓶啊和另两个透明的看似普通实则质地绝好的1870年的花瓶还有那些保罗的草图素描摔碎的雕塑还有那两幅被卖掉的但是让老大念念不忘想起来就心痛的柯罗的画还有那个前有院后有庭绿树环抱郁郁葱葱玲珑有致的大祖屋!
就这样一份庞大的待价而沽的祖产。
对我而言。
其价值归结于“养眼”二字。
看看全在了。
对母亲Hélène而言。
其价值在于“回忆”二字。
这些东西都是与她有关与哥哥保罗有关。
她走了。
把回忆带走。
所以财产随便子女拍卖。
没有一点不舍。
对老大Frédéric而言。
其价值在于母亲的记忆。
而和他自己本身无关。
所以他舍不得。
但也坚持不了。
(也许两幅柯罗的画有个人欣赏价值在)对老二老三而言。
价值就全在钱了。
对博物馆的估价人员而言,价值在于“玛瑞秋”“贝蒙”“1870”“1900家具系列”这一串数字。
最后各取所需。
走的走。
散的散。
家具变成了展览品。
真委屈了这些宝贝的实质。
老大夫妇在博物馆看着已经变成展品的书桌花瓶壁画。
感觉怪怪的。
“恩。
也许提高了它的价值。
”妻子如是说。
Frédéric却说“在自然光下插着花,才是花瓶的意义。
否则花瓶会绝望寂寞。
”那么书桌呢?
碗柜呢?
壁橱呢?
从进馆的那一瞬都死了。
就连保罗的那些从未发表过的草图,离开了他“最后的激情”——Hélène的珍藏,也死了。
绝望寂寞而死。
再多无关人士的瞻仰也救活不了。
当然,被老管家抱走的那个花瓶得到了善终。
影片的最后和影片的开头一样。
年轻的孩子在屋里屋外乱串玩耍。
只是开始的时候主角是75岁的老母。
主题是回忆。
基调是家庭。
结束的时候主角是老大的女儿。
主题是青春。
基调是。。。
摇滚。
大麻。
跳舞。
男孩女孩。
物是人非。
连祖屋都死了。
不过幸好。
最后的最后。
加了一幕。
老大的女儿牵着她那个“非常谨慎”的男孩。
翻墙而出。
离开了吵闹的祖屋。
来到屋外瞬间宁静的青绿的树林。
摘果子吃。
看樱桃树。
女孩说“以前保罗舅舅就是在这个角度画的摘樱桃。
”然后跑到树下。
再然后和男孩手牵着手隐没在一片绿色中。
瞬间觉得,当初的海伦和保罗。
也就是这样在这片绿色中。
画画。
嬉戏。
成长。
消失。
这是他们的伊甸园。
幸好。
他们的伊甸园仍在。
那是最后一幅活的画。
并且生生不息。
正值夏日,然而风急雨骤,抱着暖宝宝,看个片子,仿佛这样可以轻松一些。
选片时,以为夏日时光会是一部慵懒、轻松的片子,当然也有对朱莉叶.比诺什的信任,然而剧情一如法国文艺片那样却沉重、冗长。
对于电影,哪怕节奏缓慢,留白甚多,如果叙事完整,人物鲜明,我还是能安安静静看完。
贯穿电影始终的赫连那,出场并不多,电影更多以她子女的视角展开。
一开始的情节设置在赫莲娜的七十五寿宴上,她并不太开心,生日提醒她时光流逝,她将不久于人世。
于是,她忙着给大儿子交代后事,说起她的藏品和弟弟保罗,她总是显得滔滔不绝,絮叨地让大儿子极其不耐烦,甚至粗鲁地提醒她,她之前已经讲过无数次了。
赫连那就是一个孤独、善忘的老人。
一个老去的艺术家。
对于赫连那来说,一生最重要的是弟弟保罗,其次是她的艺术及其藏品。
她与丈夫关系不好。
用大儿子的话说,他父亲性情古怪,面对才华横溢的姐弟是自卑的。
所以当丈夫去世,她就改回娘家姓氏,也就与弟弟所姓一样,此中有深意吧。
舅父保罗像是神一般的存在,虽然去世已久但依旧笼罩着这个家庭。
母亲压抑着自己,也压抑着儿女,完全是一种精神负累。
她自己在老年最后一次演讲中,毫不避讳她与弟弟的情事,可见她很坦然,虽然无法亲自对儿女诉说。
而她的律师则十分明了,最后得以跟大儿子说他见过他母亲与保罗在一起的神情,他们都是彼此的灵感和激情,之前与弟妹争辩,母亲与舅舅清白的大儿子才彻底释然,可能大儿子才是最爱母亲的吧,所以才在离家不远的巴黎安居,以便照料。
心有它系的赫连那与子女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作为一个母亲,她对儿女的生活显得漫不经心。
对大儿子的经济学不感兴趣,对女儿的小玩意也不大瞧得上,而到中国谋生的小儿子更是不值一提。
都像他们的父亲,无足轻重。
长子被父亲逼着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经济学,虽然在经济领域有所建树,也已出版著作,但是打心底里不认可这个领域。
从他对画作的喜爱上看,他之前的理想应该是画画。
他埋怨母亲没能明白他的心声。
可能她认为长子要多担待一些,从事艺术风险太大。
唯一继承母亲艺术创作事业的是女儿,却因为无法超越(这可能是子承母业最大的风险了),她不愿意心平气和地欣赏母亲给她介绍的艺术品。
忿忿地说起她的高分毕业作品,也不过借鉴家里银制品的创意,她并没将艺术当追求,而是将艺术进行商业化运作。
是的,母亲和舅父是她无法逾越的高峰,她只此一途。
母亲去世后,她欣喜地挑拣着母亲生前答应送给她的银制茶具和托盘,也是满脸欣喜,她与这个家也没太多感情。
小弟甚至对舅父没有记忆。
他可能本能地回避艺术,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到中国拓展事业。
从他第一个提及出售母亲留下来的遗产以及动作之快,快到让大哥意外的时候,就知道,他对这个家最是无感。
所以无可避免,这个家在母亲去世后将支离破碎!
大儿子是唯一想要维持房子原状,保留藏品,将房子作为夏日聚会的场所。
然而远在美国和亚洲发展的弟妹觉得毫无必要。
因此艺术品捐赠,拍卖,房子卖掉,对于母亲、舅公、父亲的记忆也荡然无存,没人想要了解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将家庭生活过得如此不堪,令人唏嘘不已。
最让人唏嘘的还是,那些捐赠给博物馆的母亲遗物。
在博物馆放置于不起眼的地方,观光客驻足的不过是震馆之宝级别的展品,而赫连那留下的捐赠品不曾引起游客的任何兴趣。
这些曾是陪伴了她母亲的创作生涯,现在何其冷清。
忽然有些明白赫连那在生前不愿意处理捐赠事宜,而是说这些应该留给她的子女处置。
她心中所想是原样保留吧,博物馆对于她也是冰冷的所在。
在跟长子安排后事是也曾暗示,在家族中留存部分。
是的,博物馆里的小物件,其背后的故事,随着拥有者的逝去,他们的意义也在消解。
也许,对于赫连那来说,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老仆应大儿子的请求,拿走的那只以为不起眼的却价值连城的玻璃瓶,应该会在它的有生之年永远插着母亲最爱的紫色花。
唯有老仆对女主人的感念,是质朴鲜活的。
也只有她会流连于人去楼空的老房子,女主人的墓地。
稍感欣慰的是,家人中,叛逆孙女要求在即将变卖的房屋中开一次夏日party,在后院中,她对男友说起与祖母的约定,唯愿对她的怀念能久远一些。
一些平淡的片段,关于死亡,关于告别,关于继承,关于三代人。
母亲提前安排后事时早就料到她去世后儿女的抉择,忧伤必定是这一段的背景色,不论怎样理性地看待死亡,当生命即将消逝,也意识到一切能证明存在的事物将零落各处,只留下终将褪色的回忆,是无法不感到忧伤的。
即使这样也难掩母亲的优雅本色,不论是死前举办的展览,还是对叔叔保罗的爱慕之情,优雅是一种气质,和对错无关,和他人评判无关,但似乎和孤独有关。
一同成长起来的人终会有不同的人生,留在法国的长子,去北京工作的二儿子,定居美国的女儿,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方向决定了他们无法达成保留老房子的一致意见。
拐弯抹角表达想要卖掉老房子的决心反而惹人不快,“无法从中获益”就显得坦率得多也正直得多,情感未必比金钱高贵,虽然选择卖掉母亲的遗产好像不可避免会被冠上自私,贪财,不念旧的帽子,但这是继承人的正当权利,只要不虚伪就本不必接受指责,当然二儿子和女儿也算不得虚伪,只是结果不符合情感上的期待而已。
至于孙儿一代,祖母逝去的悲伤会萦绕在心底一时,但音乐、聚会、爱情才是主旋律,老宅最后属于主角们的时光里洋溢着年轻和欢笑,下一户搬来的人家也许会留下属于他们的三代回忆。
三代人的不同表现恰是一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缩影,每一个阶段所珍视的不同,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有所珍视,都面临困境,也都在留下印记。
继承会侵蚀感情的纯洁性吗,如果死人将带走她生前所拥有的一切,是否儿女对其的怀念会如保姆放在墓前的那束花般朴素。
大儿子和妻子在博物馆看到母亲的桌子,不无感叹地说这些东西只有摆放在家里,自由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才动人,但我想这只是因为曾经摆放着桌子的场景里有他的情感寄托,其他人在哪儿看到这张桌子都不会产生异样的情绪。
说到底物或者说艺术品没有感情,只有风格,人从中体会到的感情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投射。
世上只有两种感情,一种是和活人交往产生的,一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不论是回忆,做梦还是憧憬。
这是法国人伟大的艺术。
整个影片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娓娓道来的叙事。
几乎把故事片拍成了纪录片。
一个古老的家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子女分散到世界各地,三个子女,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巴黎。
老祖母去世之后,乡下的老房子无人可收。
更加荒谬的是,老屋子里的东西子女也很难继承。
因为到处都是艺术大师的作品,家具、插花的瓶子,都价值连城,如果自己保留,需要上交一大笔遗产继承稅,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捐给艺术馆。
演员们几乎就是人物本身,完全看不到表演的痕迹。
绵绵的叙事,漫长的回味。
(芷宁写于2009年1月14日)曾尝试过转型惊悚片的法国导演奥利维埃·阿萨亚斯以一部舒缓柔曼又发人慎思的《夏日时光(Summer Hours)》,再次表明了他在细腻叙事、影像语汇方面的长处,而这部含义绵长的影片总给观众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气质,观后颇有眼目清雅却心生凄楚的感觉。
阿萨亚斯、这位曼玉前夫显然还善于将人物生活和自然环境适宜地融为一体,展现出惯常化的一面,从而令两者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相互依存感,而片中每一处场景,每一个画面,甚至包括人物常态都隐约流露出浓郁的法国文化气息,更为难得的是,虽然影片的主题关乎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但导演却不带任何主观引导色彩,而是将其客观呈现,其中滋味自有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思考荡漾开来。
因受法国奥塞美术馆的邀约和资助(其邀约资助的另一部是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影片的故事情节自然和文化艺术有关:一个法国家庭,母亲海琳独居在乡间大宅里,守护着其伯父、著名画家保罗·伯斯艾的画作和艺术藏品,海琳的子女们则顺应当今全球化的趋势,又被工作羁绊,居住在世界各地,除大儿子弗雷达一家(查尔斯·贝尔林饰演)住在巴黎之外,小儿子杰乐米一家(杰瑞米·雷乃)在中国发展,女儿艾德里安(朱丽叶·比诺什饰演)则住在美国。
影片始终将文化艺术的传承问题不温不火地展露在观众面前,其间不乏观念的抵触,但都温和沟通,并持续着彼此间的那份理解和亲情。
海琳在75岁生日的那天和长子弗雷达有一段深度沟通,她认为孩子们无需成为叔祖父艺术品的守墓人,他们有自己的事,不会有时间来照顾这些另一个世纪的小古玩,她死后,艺术品收藏可以捐给博物馆,保罗的画作、练习本可以出售,房子也可以。
比之生活在海外的弟弟妹妹,弗雷达起先很想守住祖辈的珍藏和留有童年回忆的大屋,但无法如愿,杰乐米和艾德里安都有他们的生活,杰乐米更需要钱在北京买房安家,“因为奥运会,房价贵得惊人”,最后少数服从多数做了决定,该捐的捐、该卖的卖……将过去的一切永远留在回忆里。
弗雷达和新一代之间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当他对一双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女说,“这两幅柯罗的油画将来会留给你们和你们的堂兄弟,以后还可以将它们留给你们的子女。
”儿女们听后不为所动,儿子甚至表示他是新生代。
或许过去的种种对于新一代而言有着太多陈腐过气的味道,他们忙于叛逆不羁,忙于国际化,还在片末于出售的老宅里开了个大Party,曾经充满着艺术氛围的房间里走廊里堆放着啤酒、杂物,年轻人们忙于吸大麻喝啤酒听美国嘻哈跳劲舞……“很多事情都将随我而去,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故事,那些遗产,只是些东西,我不想他们为此烦恼”,这是海琳对相伴多年的老佣人埃勒维兹说的话。
海琳死后,埃勒维兹对伤感的弗雷达说,“你母亲猜对了,她死后,房子会被卖掉。
”海琳死后,埃勒维兹曾来过老屋两次,最后一次,她隔着玻璃窗一间一间地浏览着屋子,并在曾经战斗过的厨房外多逗留片刻——那里已然面目全非了。
影片始于孙辈们在祖屋前树林中的奔跑、嬉耍,夏日的欢快和两只大狗的奔前奔后,仿佛一段短暂而难忘时光。
当生日宴完毕,海琳送子女离去后,那拾级而上的落寞身影,令观众对即将远去的一切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困惑。
片尾,新生代们在祖居开派对,孙女和其男友跑向绿色葱茏的树林,突然她哭了,有关逝去祖母和祖居夏日的回忆让她落泪,她说祖母小时候采摘水果的那副画如今挂在一个收藏人家里。
在表演方面,主角们不露痕迹的个人表现力为影片增色不少,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自然本白的叙事气场,令影片的氛围十分舒服怡情,而他们对人物角色的心态把握更是举重若轻,如查尔斯·贝尔林的弗雷达,他属希望传承的那类,当他最终在博物馆里看到曾经的自家物品成为“柜中物“时,他感到它们被囚禁了,他的悲伤似乎来自于更深一层的心理溯源。
著名的朱丽叶·比诺什此次以一头金发示人,她饰演的艾德里安是个满世界跑的物品设计师,她的生活和工作一样繁乱,于是,很多祖传藏品对于不安定的她而言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当她找到母亲留给她的祖传托盘和茶具时,却又难掩欣喜之情。
镜头画面中的夏日虽然欢快惬意,但总给人一丝微微的凉意,那满目绿色、盛开的野花、泛着波光的池塘,似乎也带有一丝淡淡的愁绪,影片的笔触细微而柔腻,仿佛没有所谓的情节起伏,却以绵密而极具生活化的对白营造出典型的法片味道。
“很多事情都将随我而去,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故事……”,有些事物似乎注定要湮灭的,而如何传承本国文化似乎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即便就这个意义而言,《夏日时光》也是一部值得细品玩味的影片。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8350796_d.html
记忆像是一座山谷不断被削成平地,再过不了多久,我想童年的任何回忆都会模糊的连自己都不愿再提起。
老家的房子,人去楼空,一片狼藉,没有姥姥忙前忙后收拾墙角的花,更没有曾经小小的我透过玻璃向窗外张望的渴望眼睛,没有花,也没有草,一切就像新被压出柏油马路。
看完《夏日时光》,我突然觉得整个夏日的午后,不管是园内还是园外,都逐渐老去了。
时间沉淀下的细枝末节开始风干,最后变成一抹尘埃。
有的人,注定像过气的骑士,虽禁不住扼腕叹息,却终还是被时代陈列和淹没了。
《夏日时光》开始于一场聚会。
孩子们四处赶来,齐聚一堂为庆祝母亲75岁的生日。
那些天,大家簇拥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下,谈笑风生。
经历的那些安静和不安静的人与事,过往的那些孤独和不孤独的是与非,统统丢在一边,至少现在,大家看上去一派平和,甜美的就像一首田园诗。
就连细碎的小东西都在这个相聚的夏日,这个宁静的夏日闪闪发光。
母亲收藏的多个花瓶,第一次出现在母亲与大儿子的对话中。
母亲畅谈了自己的身后事,大儿子莫名诧异:死!?
距离您还太遥远!
到了第二次,母亲却走了,老仆人说:你妈妈无法忍受房间里没有花,她说花瓶里没有花形同死亡。
话毕后安静的老仆带走了一只留作纪念。
到了第三次,当兄妹对着家具藏馆橱窗里的花瓶时,突然想到妹妹曾经带走了另一只。
原来他们的命运也和这对花瓶似的,各有各的归宿,各自各奔东西。
一个人的晚年孤独和苍凉,大抵就是片中母亲的体会。
母亲在某个午后,坐在躺椅上,一直坐到夜色降临,目光闪闪,悲伤而又叹息,陪伴她的那些花和花瓶,也都一起静默在最后的时光里。
母亲心中也有一段段往事,或悲或喜,却来不及忧伤,就已近暮年。
母亲心中还孕育着对这个家族的一切想念,一切规划,但却过气的在孩子们眼中如同游戏。
既然如此,母亲唯有坐在藤椅上继续遥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属于自己的一整个时代过去了,记忆的细枝末节也被真空和抽离,就像母亲的那座老房子,房子里的风景画,石膏像和收藏品,点点滴滴记述着母亲自己的青春,而这种青春却将要失散,终成了孩子们口口相传的寂寥故事。
影片结束时,一大群孩子出现在老房子里,曾经仅仅属于母亲的安静变成了年轻人的躁动,蹦迪,酗酒,吸毒和密会,一堆一堆的新人类,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母亲走了,带走了属于她的时代,也带走了整整一代人的田园之光。
背负着’垮掉一代‘名头的新人类,无论是继承遗产,还是传承精神,都充满了矛盾,过去的一切,以及那个时代,就像是些天方夜谭,活在眼前,活在当下,妄图用时间打磨现实。
最后不得不提提导演Olivier Assayas,正是他用反思的目光,才遗憾的表达出对现实的隐隐不满,和对传统被废弃的愤愤惋惜。
’时间如水消失于沙‘,用来消耗的时间!
断裂了过去和未来的时间!
竟看不到人心的隐约忧虑吗?
影片真实到感伤,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如何在生前安置好身后事,应该是件重要的人生大事。
上一辈的人生故事、积累和相关物品,除了能够变现的,其他的种种,就算是当初的主人万分珍惜的,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在乎,哪怕是从小养育长大的子子孙孙们。
人死如灯灭,一切如风而逝而已。
不过,就算人性代代如此,毕竟还是有那么少许人记得往日的时光的美好,往日相处情谊的珍贵,如此,短暂的一生也便值得了。
人生在世,没有钱的确是寸步难行。
但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余,还是要保留些许人性的温暖。
所以,很喜欢影片中的老仆人,大儿子让她选取一件纪念品,她选了自认为很普通的一只花瓶,因为那是她以前服侍主人的时候每日插花的花器,看到这个花瓶,她就能忆起主人曾经的模样,以及和主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他们是真的贵族。
满屋的古董,大师的艺术品并没有被他们像贡品一样敬奉着,而是散落在他们生活里的日常,一什一物,信手拿来。
母亲离去,儿女们面对遗产没有争抢,更没有迫不及待,先人的精神得到传承,他们是贵族,更是精神贵族。
大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在片中朴实无华,没有星味,也不需要星味,他们的故事就是法国一个普通人家的家常……
法国的家庭温馨电影
卖一间很多古董的老房子。小妹居然是比诺什。
花瓶是有生命的,当有花插在里面。房子是有生命的,当有人住在里面。
3.5.。朱丽叶比诺什非常不适合金发,看着太别扭了。。。夏天快来吧!
老房子的珍贵
人生的结束与传承,悲哀又带着希望。★★★☆
法国夏日家庭糟心事
CC
母亲其实什么都知道……
美好注定失去
现代化和新世界成形后历史的瓦解、传统的瓦解乃至父权的瓦解。行将就木的祖母,处于夹缝的大哥,受大格局引导的弟弟妹妹,以及站在流行文化语境中瞻望传统的青年人一代,一根渐变的链条平淡地被拉伸、铺展、稍有碰撞。只有三次老仆人的描写出现了很抒情的配乐,可见导演对古典主义家庭除了有所怀念,更多则是一种悼亡的情绪的表露。
北京奥运会让房价飙升,连定居帝都的Jérémie都hold不住了;要在纽约结婚定居的Adrienne也知道自己回到乡下小聚的机会肯定不多了;巴黎的长子到能时不时回去,但是没有拥有共同回忆的人一起在庭院里聊天喝咖啡,房子留下来又有什么用呢?现代的重心在亚洲和美国,古老优美的法国已然垂垂老矣。
时光她不停的流
首尾不错,其实中间也可以,衔接上还有精进的余地……
花瓶是有生命的,当有花插在里面。房子是有生命的,当有人住在里面。
8.0/10。以一个大家庭的母亲去世前后的遗产处理/分配问题为线索讲述大家庭的成员们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不同选择/碰撞。主题关键词包括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影片运用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缓慢平淡的叙事节奏、美而素淡的高水平摄影美术营造了生活化的(诗意)氛围,但作为主情绪电影本片却用群像叙事(问题同质于《河流》),扣1分。
三星半。自然随性,像生活纪录片。荷叶银盘,玻璃花瓶,密叶,丛林,池塘,浆果,矮墙。平淡而时有点缀,恋物者或可一阅。这类风格的片子,更喜欢《小小的白色谎言》
大人们变得这么现实,又是理所当然又是很伤感的事。小女孩不情愿的心理,跟父亲怄气,在充满回忆的池塘边哭泣,一切都要被出售了。海报好骗人,做的这么美好。
景色不错,故事一般
看了N久,终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