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遭了歧视,不去管就好了;你受了排挤,装看不到就好了;你穷,是你不够安贫乐道;你弱,就老老实实待着。
*国人甚至在电影里都失去了想象的权利,身边永远生活着一个道德警察,头上永远有虽迟但到的官爷。
在一个无法真正讽刺的社会里,《二手杰作》通过讽刺弱者完成了一种特殊的“救赎“,那就是认命。
这无疑是爹们最想看到的结果,用两个字说的话那就是”别闹“。
委屈可以,难过可以,但是别添乱。
在一个强者无法被讽刺的社会里,导演发现讽刺弱者依然可以带来笑料,还能兼具宣教的功能。
弱者必然不善于利用人情和物质的规则,所以一旦想要挣扎,就会带来巨大的滑稽感。
如果导演能为弱者设置一个激发式的困境,让弱者不得不有所行动,弱者讽刺电影成立的条件就有了。
马寅波和马墨是一对弱者父子,爸爸受同事欺负,儿子受同学欺负,电影开篇的半小时几乎都在反复确认这个事实。
接着导演安排了“激发式困境”,也就是马墨坠楼,“缺钱”和“救子”这两座大山一下就把马寅波的弦上紧了,使他不得不站起来和命运抗争。
但导演在这个困境的设计上犯了迷糊,一方面马墨坠楼的原因十分猥琐,根本不是可以幽默的素材,另一方面半夜在学校爬楼偷拍这件事本身又特别超现实,于是片子开始有一种笑不出来的荒诞感,像极了马墨“傻x+流氓”的人设。
坠楼让马墨完全成为了导演的工具人,因为观众从马寅波和潘东妮身上完全感受不到悲痛。
马墨好像只是暂时去参加了一个夏令营,过一会儿就会返场。
马寅波自导自演的遗书跳楼戏码十分粗糙,编剧首先以成人视角意淫所谓的“文采”能扭转同学们对马墨的看法,然后一边展示着校长和其他老师的伪善,一边又草草缝补一个“全员善人“的段落结局。
前一秒校长还在发愁“自杀“和”流氓“都不好听,后一秒得知霸凌的他却突然悲天悯人起来,使得医院里的道歉和解成为可能。
这个转向让故事之后的发展柔和了很多,主角们又可以过家家了。
点到为止的恶到底是在服务什么自不必说,但导演嘲笑而非讽刺的意图是很明显的——马墨的意外始终是被他的“社会地位”所定义的,导演并没有解构这种成王败寇的逻辑,反而是以一种奇观化的视角旁观马墨的“翻案”。
潘冬妮与杰西卡:一个硬币的两面潘冬妮是社会规训的家庭代表,也是弱者困境的人格化身。
当马寅波没有获得世俗成功时,她的回应是鄙夷;当马寅波成功投机时,她又本能地想要“悬崖勒马”。
这正是儒家价值观的一套正反打:既要你上进,又要你安贫。
弱者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就来源于此,好好走正路被欺负,稍微越线又被各种道德狙击。
潘东妮在和马寅波的互动中永远一副嫁鸡随鸡、相夫教子的传统女人形象,两人之间除了夫妻恩义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情感,低俗的性事笑料更加凸显出这段关系的无味和贫乏。
虽然不会奢望导演能够通过性别视角的考验,但仍旧惊讶于其能将女性角色设置得如此刻板无聊。
杰西卡这个角色,完全就是为了配合马寅波而出现的。
KTV包房的戏份杰西卡被用来反讽马寅波的清高,签售会的火爆证明了马寅波的失败,最后跳楼的情节成全了马寅波的救赎。
KTV的戏份中,两个弱者走到了天平的两端,互相照射出对方的不堪,作为食肉者的书商反而神隐,又或者说是躲藏到了摄影机后——导演的视角其实与书商的非常相似,既嫌马寅波清高事多,又觉得杰西卡这种低贱的陪酒女大谈写作十分荒唐。
签售会部分的重点完全在马寅波失败和刷榜的骚操作上,并没有对杰西卡有任何更加深入的呈现,而骚操作也稳如预期地被机械降神打断。
到了跳楼的情节,马寅波的人生大课强调最多的就是“不要管他们“,根本没有对陪酒的道德正当性做出任何讨论。
选择堵住耳朵而不去问为什么,如此犬儒主义的表达也能放到一部所谓讽刺电影的高潮结局处,只能说导演和肉食者们实在是同气连枝,这也暴露了整场弱者讽刺的本质其实是一种顺民的规训———好好负重前行,别给爹爹们添乱。
马墨:权力脑的夺舍在善恶有报的中国电影逻辑里,恶人必须得到清算。
对于马墨而言,坠楼算是清算了他之前偷拍的罪过,这也意味着,如果马墨在苏醒后继续作恶,就必须为他找到新的报应。
由于导演已经预设了一个大和解的结局,剩下的时长明显不够再为马墨安排一个报应,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马墨从良。
然而马墨从良会面临另一重的矛盾,那就是很难解释他对许思思态度的转变。
昏迷前马墨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爬窗偷拍,证明了他对许思思是何等地执着。
醒来后马墨摇身一变成了无欲无求的忧郁王子,执念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冠冕唐皇地成为了许思思的偶像。
许思思怎么可能崇拜一个伤害过自己的人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她被导演的“权力脑”夺舍了。
这种权力脑有两个层面的特征,其一是以社会地位取代道德标准,合理化光鲜化一切上位者的行为;其二是面对偷拍这件事展现出的“男性逻辑”——偷拍既不引发经济损失也没拍到裸照,那对于我许思思而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为什么说这是一套男性逻辑?
因为导演完全没有意识到偷拍这件事所隐含的性别权力结构上的倾轧,自然也就不明白“伤害”从何而来。
这同样是一套权力逻辑:在权力系统中尊严无关紧要,唯一需要捍卫的是向下的威严。
马墨的偷拍并不伤害这种威严,自然也不会对权力脑造成伤害。
能被上位者利用,这简直是权力脑求之不得的事。
二手杰作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揭露并不等于讽刺。
在常年自我阉割的氛围中,摄影机后的人对表达的艺术拿捏得已经炉火纯青了,说的东西都是场面,站的位置才是真的,只可惜这种屁股决定的脑袋的思路看客们也很清楚,再怎么包装,还是能感受到座位上的余温。
忍不住,必须发表我的厌恶中和一下。
剧情垃圾,角色不行,情节不敢苟同。
无语、白眼、和冷笑伴着于和伟的无能狂怒和郭麒麟的恬不知耻此起彼伏。
如果是反讽何苦最后还要搞个大和解结局,而偷拍狂还能考上电影学院。
他包容偷拍女同学的行为、为儿子这种行为开脱,但他最后和自己和解了,真是好讽刺!
他满口的文学、文学却在借他儿子的名字出书、自欺欺人(退一万步讲一个“跳楼”高中生“借”他爸的文章备受关注能说明他爹的文采是颗糊了屎的金子没被看见吗?
你俩都不在一个年龄层水平线上你心里没点数?
),但他最后和文学也和解了,真是好讽刺!
自欺欺人毫无羞愧之心,但他最后是个好老师!
他还在天台劝人别轻生,那一段他哪里是劝人,不过是劝自己,别的角色还成了他顾影自怜、自我和解的工具,就这样一个爹最后还告诉我改编自“最伟大的父亲”,好伟大!
好会恶心我!
人有时候就是会花钱吃到屎的,我认栽。
很难不怀疑是在恰烂钱和洗钱。
两分是给讽刺,这样的一个idea。
郭麒麟饰演着跟踪狂。
让人恶心。
一点惩罚没得到,完事儿还平白无故获得女性的仰慕和众人的推崇。
明明他的爬楼偷拍行为是证据确凿的,也是整个片子的起因。
结果故事的动机却是给他洗白。
自己也并没有任何反思,父母也并没有任何教育。
与此相对应的是玛丽苏,他明明只是在KTV工作,陪酒也是挣的辛苦钱,并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暗示,说他在从事卖淫嫖娼这样的违法犯罪活动。
甚至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身份的转变,但结果却是,因为他的上一份工作要获得社会的唾弃,父母的咒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是说非要搞男女对立,但你自己看看你搞的什么玩意儿。
于和伟那条线也就是主线稍微好了那么一丢丢。
好歹他算是一个什么有点追求的人是吧。
所以即便主线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偏执认不清现实,认不清自己,也可以美化成对梦想的追求。
至于其他角色,小女孩是个伤春悲秋的无脑文青,妈妈是儿子爬楼偷窥“那又怎样”,其他男性角色多是蝇营狗苟之辈。
说实在的,这些配角都成功一点,坏就坏了,明明白白。
文/梦里诗书根据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改编,《二手杰作》本身也是一部二创电影,但让人意外的是电影却并没有拘泥于原作的剧本,而是作出了大刀阔斧的改动,相较于原作,这部电影不仅有着本土化的贴合,更平添了一份带有讽刺意蕴的黑色幽默。
不同于原作,《二手杰作》最为巧妙的一个原创在我看来,就是没有把电影的核心放在父亲的“伟大”上,也没有让儿子在电影中因为窗外偷拍的意外而死去,这样的好处在于因为没有无可挽回的悲剧,电影能从始至终都维系住幽默的氛围,与此同时,电影也可以借由儿子的意外,去用更为调侃的方式展现父亲替儿子代笔遗书,意外爆红后被虚荣名利所迷失的心智。
由此为引的展开,《二手杰作》所讽刺的不仅仅是因“遗书”而走红的马寅波父亲,更深入地揭示了在这场因遗书而意外爆红的事件背后的每一个人。
从劝马墨退学的校长,到曾经对他的作品嗤之以鼻、如今却将他吹捧至上的出版商,他们前后反差的本质都是渴望在这场自杀风波里从中获利。
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如何,显然已经不再是评判一个作品能否出版的决定性标准。
马寅波半生的出版梦想,竟然是依靠儿子的意外而得以实现。
这一切,无不令人深思。
如果说电影的上半场有原作的加持,那么下半场,尤其是儿子马墨苏醒后的部分,则是《二手杰作》真正独立的创作舞台。
面对利用儿子出名的父亲,妻子却不希望儿子一再被利用,所以公然向媒体宣布了儿子从此封笔,但渴望依靠成功的父亲,却依旧觉得可以靠自己的才华写书,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无情的打击,电影到这里,一股荒诞的讽刺意味应运而生,明明都是同一人写的作品,冠以自杀儿子的名字便能众星捧月,而以自己的名字写书则被另眼相待,这种落差本质上,何尝不是这个社会唯“流量论”的产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将这种写实的荒诞风格贯彻到底。
纵观全片,一面影片最后的落足被局限于了自我和解,另一面电影并没有掌控好人物和节奏。
全片所有的焦点被过度集中在了于和伟饰演的马寅波身上,但对于由郭麒麟饰演的儿子马墨这一角色,影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深度。
这使得马墨在电影中给观众带来的只是一个荷尔蒙过剩、有着偷窥欲的工具人少年,缺乏内心世界的丰富展现和人物性格的立体塑造,这一问题在电影其他的角色上也都普遍存在。
就观感而言,《二手杰作》讽刺有余,力道不足。
当流量打造的所谓热点大行其道,以至于人们不再真正关注事物本身的真相,这种荒诞其实就是对当下现实的讽刺。
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追求?
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事物本身的价值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虚荣?
耐人寻味。
《二手杰作》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讲述了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在50岁生日时,以奇怪的方式圆了自己的作家梦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和幽默,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电影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温馨又幽默的世界,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电影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拍案叫绝。
特别是在描绘父子关系方面,电影的表现手法既有趣又感人。
电影的配乐、摄影和特效都相当出色。
配乐与电影情感的契合,使得观众更能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起伏。
电影的摄影也很好地捕捉了每一个重要的瞬间,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特效的使用更是给电影增加了一份奇幻色彩,让整部电影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演员的表演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
于和伟的精湛演技和他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使他在电影中扮演的父亲形象栩栩如生。
而郭麒麟的表演也同样出色,他扮演的儿子充满了活力和好奇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讽刺喜剧嘛,不怕骂全片都是非讨好型角色,是缺点也是优点。
首先说缺点吧,角色的不讨喜,马墨猥琐,马寅波虚荣,老师校长出版社圆滑等。
这种角色上的道德缺陷,注定带来的是电影外的争论,马墨应该是会被骂得最狠的,“男凝”“说教”这是这部电影该承受的,当然也挑起了矛盾也有了话题,有了话题自然就有了...
二元对立,配角都很脸谱化,为什么被讽刺?
因为你不好。
除了妈妈潘冬妮的角色没有被讽刺,其他所有角色几乎都被狠狠按在地上摩擦了。
以及很商业化的节奏,很商业化的推进,很商业化的反转,很商业化的高潮。
导致这部电影促成了商业化的讽刺喜剧界文艺复兴,是好是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打了五星,值不值,是不是讽刺,也取决于各位看官。
然后说说优点,讽刺喜剧,最重要的是什么,讽刺。
这部电影都做到了,原版不是一部喜剧,但本土化改编做到了,讽刺了文学的虚假,家庭教育的悲哀,刷单带货的虚无,流量为王的悲哀。
这些讽刺的对象不能代表全部群体,但讽刺能代表我们想看到的黑暗的那一部分。
讽刺喜剧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将那些社会问题戏谑化,看似微不足道,也的确能博人一笑,但其实静下来思考,等着你的便是无尽心酸。
说马寅波撑起了整部电影不足为过,追逐所谓“虚荣”的癫狂,看似只是文学的悲剧,其实更是人生的悲剧。
与妻子吵架离婚的那段戏,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值春风得意的男人回到家里,脱离虚假的社会后面对真实家庭的反应。
他不想承认自己成功是“投机”,就像不想承认自己无能一样。
与《坠楼死亡的剖析》的争吵戏有点相似,虽然差得还是有点多。
在争吵中逐渐撕开脆弱的伪装,但这是单方面的,是由潘冬妮主导的,因为他确实是住着老丈人的房子,教书育人多年确实没有学生喜欢也没有优秀的职称,投稿多年也确实没有出版社认可,也确实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不足。
自尊,一个中年男人的自尊,特别是刚刚得到了“虚假”成功的满足之后的自尊,不容许被否定,这就是为什么后面马寅波像疯了一样证明自己。
反转后马寅波追逐保安的那种无力与绝望,哪怕是真相大白,但那时又有谁会相信你。
追逐的保安,为何只是一个保安,他也有自己的梦想,有过人的能力,但他也只是个保安。
这又是为什么?
你也是自己的二手杰作吗?
你也只能在泛泛芸芸中借自己梦想慰藉自己吗?
也只能问自己了。
在骂你,也在骂我自己。
梦想,望文生义,追逐了一生,可能也只是梦,只是想。
最后美好的结局,是马寅波醒来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细看镜头的表现就会发现结局像是一场刻意的梦。
正如他所说“跳楼”改变不了什么。
在网络舆论上,评价跳楼者脆弱精神失常的人,远远多于那些花时间去了解跳楼起因的人。
其实在马寅波摔下去那一刻起,在响起《像我这样优秀的人》起,电影就已经结束了。
最后的结局以及滚动字幕的彩蛋,只是为了顺应整个电影市场的潮流罢了。
该骂,我讽刺我自己。
总体上来说,电影有点虎头蛇尾,前半段远好于后半段。
据说是翻拍外国电影,也因此有好几个部分在本地化的过程中就显得特别拧巴,例如对媒体环境的夸大和臆想就非常的胡扯淡,还有医院的各种相关元素也是不切实际的[捂脸]于和伟倪虹洁郭麒麟等人联袂演出的一部荒诞讽刺轻喜剧,影片开头看到坏猴子出品几个字就知道电影不会太差,事实上电影质感不错,只是全片调色都有点暗沉有点啡色绿色发霉的感觉,这又是为了哪样呢?
这个确实没想明白[闭嘴]电影的摄影剪辑配乐都可以算是一流,夫妻二人几段吵架用的手抓机拍摄,隐忍到位贴切,展示出导演的专业素养[强]影片各处对韩寒的调戏是最大的笑点,郝云毛不易的歌曲选用又有着画龙点睛的高妙[鼓掌]硬挑刺的话,影片悲大于喜,荒诞大于讽刺,执拗大于逻辑,比例略失衡,导致影片结束时很难用莞尔一笑来画句号[坏笑]影片的女二那个小女生,真是形象声音演技全方位翻版薛凯琪,选角最大败笔[抠鼻]另外,为啥那个“青文学大赛”口型对不上,全是后期补配音的?
[闭嘴]电影原作叫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现在改成了二手杰作,这个名字我完全get不到想干吗,不点题不喜剧,倒真有点符合那个绿了吧唧的色调,轻喜剧带出了惊悚片的味道[擦汗]最后夸一下倪虹洁,她的演技越来越好了[强]
看完《二手杰作》,我的感叹是,这也太有梗了吧?
看的过程里,周围的妹子不时发出大笑之音,足以这部片子的喜剧性和观赏性。
故事并不复杂,开头便将主人公马寅波的困境展露无遗——一个力不从心的中年男人,做着一份味同嚼蜡的教师工作,好不容易把儿子弄进了重点中学,结果儿子连续留级两年。
学生不喜欢他,他也没从这份工作里得到什么荣誉感。
在这种处境下,他进入了“月亮与六便士”的永恒话题之中,他想抬头看看月亮,想冲破这种庸常生活的禁锢。
马寅波不断地投稿,不断地把稿子送到出版社,希望获得青睐,从而一雪前耻,走向人生巅峰。
结果,等来等去,却等到了儿子爬女同学窗,意外坠楼变成植物人的悲惨消息。
一边是躺在病床上的儿子,一边是高额的手术费,另外还附加整个学校对其儿子马墨是不是偷窥狂的猜测。
在走投无路的环境下,他铤而走险,想了个偏方,就是以儿子的名义写一封自杀的遗书。
没成想,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之后,就再也关不上了。
当“我”不再是“我”的时候,幸运之神才眷顾“我”这个剧情设置得太巧妙了。
碌碌无为的马寅波,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出书,结果他的作品最终能红起来却是借着儿子马墨的名气红的。
而马墨又是怎么红的呢?
第一,因为他年轻;第二,因为他跳楼了。
当时就感叹,什么世道啊,跳楼才能出书?
这就说明,在这个浮躁的环境里,曾经清高的图书业和作家们也被迫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那就是制造一个人设卖点要比书本身好不好看重要。
同样的一本书,50岁的马寅波写,那就是毫无出版的意义。
而马墨写,那就是天才少年,横空出世,笔触老辣。
这里面的讽刺性太强了,也展现了图书业和文学圈热衷于造神,造少年天才的荒诞现象。
可能是太熟悉图书行业和出版圈了,所以看到那些编辑和书商的时候,脑子里有对上一些号,虽说大部分图书公司的老板并不像电影中那位那么奢靡而虚伪,但其实有时候内核是差不多的。
市场是逐利的,它不关心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永远都想追捧那些更有市场价值的。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开公司就是要赚钱的。
这几年看的喜剧很多,但如此辛辣讽刺现实的,很罕见。
我觉得好的喜剧一定是有笑有泪的,最好的喜剧是你明明已经笑得不成样子了,但你知道它的底色是悲凉的。
当曾经追求的理想幻灭了,我们该何去何从?
在电影里,马寅波代替儿子马墨领奖,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话筒却两次滑落,导致他没法说话。
出书给了他巨大的虚荣感,他陷在自己是知名作家的幸福之中,巨大的泡沫包裹着他,让他忘乎所以。
他舍不得离开这一切,因为在他脆弱平凡的生活里,这是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
即使他每天只能在阳台写作,即使他没有钱,要住在岳父给的房子里,即使他的儿子可能智商有问题,但他觉得只要他能出书,就能证明自己,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荒诞的几何公式。
就是把做一个普通人和做一个作家两件事放在了一个对立面去考虑。
电影提出了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普通人的一生值得去过吗?
如果当作家(变得不普通)只是大梦一场,那么你要如何面对你自己的生活?
当毛不易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也暗暗在心里跟着唱了起来:“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可能是太想“赢”了,马寅波不舍得到手的荣誉,于是他自费给自己出版,还找了做假销量,冲榜,搞所谓的发布会,但实际上呢?
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他以为自己掌握了规则,实际上被这个世界的规则砍得七零八落。
在理想幻灭后,他想到了“死”,我觉得结局在这里的设置还蛮巧妙的。
就是安排他去救另一个想死的人。
在终极的问题面前,他得以回顾自己的一生,到底值不值得。
在那一刻,他不再是作家马寅波,而是老师马寅波。
说实话,那个瞬间,我忽然觉得老师这份看似平淡的职业有着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救一个算一个。
于和伟你太会演了,配角团也全员演技在线好的演员是不受角色束缚的,于和伟既能演绎枭雄,也能沉下来,出演马寅波这样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
他把马寅波的胆小、懦弱,在取得了一点成就后又陷入疯魔的样子演绎得惟妙惟肖,用一个专业术语说就是有层次感,能让你产生一个巨大共情,觉得他演的就是你身边的某某某。
在片中,饰演马寅波妻子的是倪虹洁,这个角色也很妙,她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女性角色,虽说家里是缺钱的,但在选择站在真实还是站在骗局之中时,她选择了站在真实里,也是她,最终加速了马寅波的人生幻灭,但又从侧面使一家人从这场弄虚作假的闹剧中给解脱了出来。
再来说说张子贤吧,他真的是黄金配角,特别会演绎那种你上班时惹人厌的“同事”角色,他在片中演的是一个特会见风使舵的语文老师,这个角色也使故事看起来更加讽刺与可笑。
马墨暗恋的女同学许思思其实也很值得一说,她有点儿像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一个缩影,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觉得只有文学才能抒发自己的心绪,觉得会写东西的人就是天才。
她对马墨前后态度的转变对比也颇值得玩味。
在影片里,豆瓣也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豆瓣小组,第二次是说豆瓣网友通过对比,发现两本书的作者行文风格相当类似。
看的时候有一种照进现实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或许,只有在豆瓣的生态环境里,作家、文学编辑、文学爱好者这个场域才那么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作为豆瓣ER,没有理由不去看这部电影啊,它是解构,是自嘲,也是对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的一次回答。
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引人深思。
今天小乔要谈的是看了很久了的《二手杰作》其实小乔本来想看《困兽》的无奈,放粤语版的那家影院真的是太远了真的很爱吴妈
抱着看喜剧电影的小乔,去看了《二手杰作》可是笑不出来,甚至觉得委屈难道真的只是在庸人自扰之
王子昭导演许渌洋 刘晓丹 王子昭联合编剧于和伟 郭麒麟 倪虹洁 许恩怡 张子贤等领衔主演豆瓣评分:6.7分,推荐指数五星院线正在热映
接下来内容涉嫌剧透,请谨慎阅读于和伟饰演的男主马寅波,人到中年很多都力不从心面对漂亮的老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别的不说,倪虹洁身材是真的好家里还有一个令人头大的孩子高一复读了两年,功课依旧跟不上同事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力有问题
郭麒麟饰演的儿子马墨,看起来智力确实像是有问题的样子郭麒麟为了这个角色付出蛮大的呀变得又胖又丑,差点认不出来了
马墨喜欢班里一个女生,经常拿着手机偷拍她许恩怡饰演的许思思,就是被暗恋的那个女孩许思思根本不喜欢马墨,甚至有点讨厌
马墨还是一如既往的跟踪偷拍许思思甚至爬到了女生宿舍楼上去偷拍不知道是不是太激动的愿意,坠楼了一下子昏迷不醒了
儿子被定性为流氓,作为父亲的马寅波自然觉得丢人他连夜挥发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儿子写了一封“遗书”把不学无术的流氓儿子,包装成了阴郁公子一封情绪饱满的遗书,更是让他变成文坛冉冉新星
马寅波甚至借助儿子的名气,把自己没能出版的作品出版了甚至还成了畅销书一下子火了拿了奖,有了粉丝,还赚了很多钱
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他的作品终于有人认可了接着儿子的名字抒发着自己难以抒发的情感
他开始流连于酒吧,他依旧趾高气傲以为是自己的才华终于被发现了
他以为自己终于被看见了他以为所有的喝彩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可是妻子告诉他,书火是因为儿子,而不是他
他为了证明自己,找到出版社为自己出书可是出版社却拒绝了他,转头就为玛丽苏小说出版他愤怒的咆哮:你们不是为了文学!!!
最后马寅波自费出版了自己的另一部作品事实却是无人问津反之原先KTV坐台小姐写的玛丽苏网文的签售会却是门庭若市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是病了,病了很久了!!
可是他还是没有放弃,组织了一个打榜小队以为有观众看到,就会被认可却被说是抄袭,被说成是儿子代笔他感觉委屈和愤怒,却又无力似乎忘记了,这不是他为了面子而造成这样的吗?
被抓,被误会,被骂他开始反思,开始认清现实他烧了自己的书,他到天台喝闷酒
在天台上遇到了那个网文女孩因为出版社用她之前的工作来炒作现在女孩坐台的事被所有人都知道了,羞愧的想要自杀在天台马寅波语重心长的劝说着她,何尝又不是在劝自己认清现实,活在当下切勿“庸人自扰之”
这个电影和毛不易的《像我这样的人》真的很搭毛毛的歌声一出来,内心就五味杂陈鼻子酸酸的,想要哭却哭不出来明明觉得委屈,却又理智的告诉自己“认清现实吧”
马寅波为了救那个女孩,掉了下去很幸运没摔死,却火了马寅波真的还活着吗?
小乔觉得他死了,活着反而是最大的讽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改变
这是很难得的一部,完成度很高的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看似荒诞却都🈶有迹可循的真实案例全员演技在线尤其于和伟老师,具象化的表演出了什么叫做“庸人自扰之”
最讽刺的是彩蛋,假模假样的把出版社搞了下去
可是有一部分观众看不懂,真的很羡慕他们他们一定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吧学会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做一个泛泛之辈,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挺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2023年都快要过去了,女人在电影里还是只能当只会穿情趣内衣拯救阳痿老公并乱发脾气通通摔门的家庭泼妇,还是只能当脑残一样追求文学活在梦里的癔症人,还是只能当干三陪所以在村里抬不起头且在夜场普通话都说不囫囵但陪了两回KTV就能遮蔽真正的文学男人的玛丽苏写作大手。
“伪大”的少年作家偷拍洗澡之后准备就寝的女同学,如此夸张的违法犯罪,最后也淹没在“人生荣誉认知”当中。
可见《二手杰作》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有多低能。
海明威被黑,豆瓣小组被黑,《铿锵三人行》被黑,电影学院被黑,文学被黑……所以犯罪偷拍行为是为 puppy love 皆可原谅?解救陪酒女是为本土文人的终极梦想?原作拍得有多好,翻拍就有多糟糕,从另一个角度看:“本土化得很成功”。PS:如果安排儿子休笔后去开赛车,兴许片子能加一星 : )
绝望的文盲可以不用积极表达自己空洞的内心和指点社会的欲望,看了真觉得可怜,这辈子活在世界上一定很难吧,活该的。拍高中生的情节里放这么多低俗的色情“笑点”,到最后都还在开脱偷拍的事实。怎么?跟厕所偷拍的畜生共情吗?我只能用抽象形容这部电影,现代互联网热梗杂糅大合集,像是只会玩烂梗的失败人士才能写出来的剧本。对比原作梗概,这更是中国化极其失败的烂作,照搬美国的青春期恶臭行为放在国内,加上对整个中国社会隐藏的恶意,非常符合我对三本艺术生的刻板印象。满清裹脚布请离新中国远一点,两小时的男凝和荡妇羞辱,干脆找孙吧的人来团建狂欢好了,顺便找洁宝打个广告😅把无知当做讽刺,那副洋洋得意的嘴脸隔着银幕都能看见。
比预期好一些,本以为就是各种文化界的讽刺笑话,但竟然完整流畅地讲了一个关于理想/现实冲突、关于家庭/亲人束缚的故事。故事的构成甚至还蛮复杂的。世俗对人压抑伤害,把人逼出问题,就是它“有问题”的地方。片中的故事背景与媒介环境,总让我想起十多年前《萌芽》《最小说》还火的时候。当时还有人盯着读书畅销榜、买纸书,新概念作文大赛如火如荼,天才式少年作家年年都有,争议也从未停歇。
难以相信导演只有三十多,这得是从互联网还没发明的时代穿越过来的吧……
明白了,你不想陪我搞文学,你想去搞哲学。我脑子里的鲍德里亚在发笑
讽刺文学有个特点,通过夸张甚至超现实来构成主框架。但你看,这夸张却成为了如今的现实。
建议补拍悬疑结尾:马寅波死了,马墨继续拿他爹作品署自己名出版,也不失为一种子承父业。🚬
有意思!
澡堂偷拍女生 甚至还爬楼偷拍女生在宿舍 居然能他妈叫雅好???还能以此为梦想 考电影学院???依我来看 他还不如当马墨作家呢 比混吃等死的猥琐男有意义多了
失真影像。以一种失真的语言去直陈讽刺,观感比郭麒麟许恩怡那条线还令人不适
侮辱文学,也侮辱电影,更侮辱这个世界
如果没有结局医院的戏,我认为将是绝杀。马寅波从天台掉落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艺术,再多一幕都是不完美。但从情感上,我们又希冀每一个迷茫而善良的人获得美好结局。“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天台的释然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知识分子的风骨不是在穷困之境体现,而是在历经磨难后看清自己的本心。
因为成绩一直毫无起色,加之对摄影艺术的热爱,马墨最后考取了电影学院😂
天道酬勤终有时,道路且长戒焦躁。
男主死了才是最好的结局
拍的不好,或再抓马些,或就写实些,都比现在这个风格大锅汇的常规商业剧情片要更不耽误这个剧本,尤其结尾太沉重、太独角戏了,盲猜跟男主做监制有关。最后点一首《顽固》送给马老师~
就一学生作业水平,懒得讲
看到字幕才知道是翻拍,搜了下原片才发现把masturbation而死改成了(跟踪和)偷拍女生坠楼,也就是说写遗书的动机从掩盖个人行为变成了掩盖犯罪行为,哦 高一留级两年十八岁应该成年了吧,怎么规避审查忘记改掉了呢。与国产院线脱节太久,只能说作为长片首作这导演资源真是不错
这电影前面还行,越往后越煎熬。从立人设造热搜,到刷单造假,再到东窗事发,最后自我和解,到底是反思虚荣还是反思文学,到底是怜悯文学还是嘲笑文学,一时间有点恍惚了。
毛不易一唱我眼泪就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