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生活裹挟着我们的灵魂,在每天无穷尽的虚空中,我们单调着而麻木地生活着,似乎总在期待着什么,来缓解一下我们不堪的局面,我们需要一点刺激,或是辛辣的东西来填充我们的精神虚空。
也许,你需要去酒吧喝一杯啤酒,也许,你需要邂逅一个人来谈一场恋爱,也许,你需要的只是一部黑色电影。
今天推荐一部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导演的黑色电影《预言者》。
《预言者》不是新片,他甚至不是平常所见有着英雄光环的犯罪片,它带着些许法国腔调的文艺独白,是一部带些哲学思辨和道德探讨的反类型黑帮片。
男主人公马立克是个社会边缘人,判处6年徒刑,有着一般阿拉伯血统的他,不受科西嘉人待见,阿拉伯人也不接纳他,入狱之初他饱受各帮派的欺凌。
身份错位的他,无法准确的将自己归类,但他管不了这么多,活下去才是他必须要一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所以也不管什么人生目标,也去他妈的信仰,只有活下去,他的生命才有意义。
所以,当监狱里科西嘉黑首领把刺杀的任务强行指派给他时,他别无选择,不接受先被杀的便是他了。
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善于利用自己模糊的身份,马立克游走于不同的人群中,很快便寻觅得了出路。
最终最终他成为法国黑手党的头目。
事实上,马立克是个像极了我们的普通人,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懵懂青年,不断学习和努力,成长为了一个真正黑手党大佬,和我们的区别只不过是他的生存环境被替换到了监狱里罢了。
我们和他马立克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活在牢笼里,我们不断去抗争,或许能改变现状,但能改变命运的走向吗?
《预言者》比起一般黑帮片而言,它更关注个人的成长,关注一个普通人面临生活的压力和选择。
虽然影片时间155份略显长了点,但如果你对人物的关注超过情节,细品,就会尝出一些味道。
最后的开放式的结局,我比较喜欢,甚至有点小惊喜。
导演没有去肆意的渲染甚至是给我们关于马立克成为大佬后的生活的想象,只是将此刻的心停留在家的温暖中,却让人感受到了丝丝温情和美好!
接近写实风格的一部监狱片,对监狱内部的腐败刻画得比较深刻,地下秩序虽然耳闻已久,但当从屏幕上亲眼见到,还是觉得有些不寒而栗,难怪早就听人说过,在国内,有一些事是普通人绝对不可以做的,其中之一就是坐牢,屏幕之上的监狱生活已经如此让人恐惧了,更不要去真正触及到那真实的地下秩序之中了,那将是绝对不会像《越狱》等作品表现的那么浪漫。。。
虽然影片比较出色,可惜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和大量的政治,种族因素,再加上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法语,很难让人对此片整个放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度集中的精神。。。
男主法国年轻演员塔哈·拉希姆表现非常抢眼,很多段都需要他一个人的独角戏来撑起整个场面和气氛,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而且表现很成熟,丝毫不像一位影坛新人。
在第22届欧洲电影节上,他凭借本片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多少弥补了戛纳没有得到该奖项的遗憾。。。
一个新来的年轻囚犯,偶然机会卷入监狱派别纷争,弱肉强食的环境,懦夫也必须做出选择。
男主麻利完成任务,遂成为老大身边马仔。
待摸清毒品网络后,男主舍我其谁,正如《教父》里的白兰度,给了对方一个无法拒绝的答案。
随后男主势力壮大,出狱那天马仔们开着豪车在监外迎接。
影片的戏剧性在于一个心地善良、一心悔过的人面对监狱的荒唐处境,一步步走上黑道且最后成为老大,却依然充满爱与温情。
成就男主事业的是隐忍与勇敢,所以这不失为一部好的励志片。
手上沾有血算个屁,洗干净,陪家人安安静静过日子才是真男人
19岁青年马利克(Tahar Rahim 饰)因参与犯罪活动被判刑六年,在监狱里,他很快因自己的一半阿拉伯血统被监狱里囚犯最大势力科西嘉帮派领袖卢西亚尼(Niels Arestrup 饰)注意,后者强逼马利克刺杀一名阿拉伯犯人,马利克完成了任务,在监狱生涯中得到卢西亚尼帮派的保护,但科西嘉人依旧嘲笑他愚蠢的阿拉伯血统,而阿拉伯人则说他是科西嘉人的走狗。
一年后监狱转移部分科西嘉犯人,卢西亚尼势力大减,视学会了科西嘉语的马利克为眼耳,同时马利克在监狱学校中补习不辍,学习外语。
三年后马利克在卢西亚的帮助下获得假释,得到白天外出工作的机会。
马利克在帮卢西亚尼干活的同时,借助监狱中获得的关系涉足大麻生意,获利颇丰,他亲近监狱中的阿拉伯人帮派,最终挣脱了卢西亚尼的控制,出狱当天就有小弟开着三辆车跟着。
“如果没人罩着,你以为自己能活着出狱吗?
”嘴里含刀片是门技术活。
多学几门外语是何等的重要,正是马利克明锐的观察力和精通三种语言使他能成功周旋于各帮派之间培养自己的势力。
法国黑帮老大即使在监狱里一样如鱼得水,呼风唤雨,就是监狱长也只能俯首称臣。
两个半小时的片长觉得冗长了,精彩度不够,更像是纪录片。
本片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名字,所以看的时候就一直不自主地将主角和这中东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貌似在我看来,只有把主题上升到国际政治般那样的高度,才对的起这名字,或者还是我想多了?
也许真是我想多了,但作为学着阿语,念着法语,每天看着中东欧洲热土的交杂的新闻的我,这种联想也许也是合理的吧。
近几年来,好像优秀的法国电影在形式上都是非主流,基本是稳定的手持镜头,长焦,加写实的风格,金棕榈奖电影《孩子》、《高中课堂》,还有《小上尉》都是如此。
这样的电影还有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关注超过情节,所以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尝出一些味道,而不会感到沉闷。
毕竟人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嘛。
《预言者》镜头用得非常舒服,晃来晃去不觉得头晕,长焦的质感也不错,不过除了车内杀人的戏,以及几处小范围曝光,也没有特别之处,走的是手持拍摄的传统路线。
说说内容。
这个译名不太好,我认为应当译作《先知》,默罕默德就是一个Prophet。
”先知“的含义不仅是预知未来,更是通过这种能力引领受众的人,一个政治领袖。
整部电影以“先知”的角色为核心,所有情节都是他这个人的延展。
他的经历是一个政治家的成功范本。
从最早杀死同胞,苟全于科西嘉帮的保护之下,到逐渐利用各派关系,狱里狱外施展拳脚,壮大自己的威望,到最后一举消灭科西嘉帮,让狱中的阿拉伯人获得尊重,他所扮演的就是一个阿拉伯人领袖的角色,而他身上,也明显地具有政治领袖的特质:能够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巧妙调动各方关系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做事冷静而无情。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对政治领袖、黑帮首领,还是江湖大哥,那就是:自己牛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自己牛逼是为了让自己人受益。
这就是领袖与暴君的区别。
以往的黑帮片、监狱片着力于塑造大哥如何牛逼,而这部电影更深一层,讲的是监狱中的政治,以及一个作为领袖的先知。
六年牢狱,对比那些10几、20几甚至终身监禁的,显得短暂得多;对于外面世界行走的人来说,却又相当漫长。
但是在这六年,你能学到的却远远超出在外六年。
监狱就是个大熔炉,各色人种混杂、各种帮派林立,如果你只是个无依靠的小人物,求生、寻死就不是你说了算了。
你看,哪怕转移进来仅仅10天的人,也能被杀掉,可见有多黑。
咱的男主角虽然不识字、也缺少社会经验,但也懂得保命最重要,即便为了生存,第一个任务竟然是去杀人。
在这枯燥的环境里,还要不断受到周围人的欺压,如何让自己还能保持乐观呢?
想象力就显得很重要,他幻想中陪他说话的是谁……竟然是被他杀掉的人,脖子上还挂着刀口,却抽着大烟,始终陪伴左右。
男主角很少笑,但是在想象中的幻境里,他会笑了很开心,只有那才是无拘无束、才是最美好的。
当然他也不可能真的是预言者,要不然他早算出自己的未来,哪还会被抓来坐牢。
在这个大囚牢里,你根本无法预测自己的下一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住自己的小命。
但是你可以学习,学知识、学文化,更能学道理、学经验,在历练中成熟自己。
入狱的时候是个无人关心的小罗罗,等到六年后,已然是一方老大,这是用他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拼搏,再加上一些运气换来的。
虽然他最终是个毒枭,但这个过程并不比打工爬到总裁位置要容易,是经历生死的,小命早租借给阎王爷了。
这部电影虽然很负面、也很黑暗,但口碑很好,原因应该还是视角的独特吧。
不光能见到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还能全景展现这个阴暗角落,罪犯与罪犯、罪犯与狱警,有说不完的故事、剪不断的线。
不过影片节奏有些缓慢,需要些耐心的,2个半小时用了2天才看完。
最近开始喜欢上了那种手提摄像机拍摄的电影,于是有了对于《预言者》最初的喜爱。
人人都说这是一部有关坚持信仰,净化灵魂的电影,但我眼中的马里克却只是单纯的在两个阵营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
他不被穆斯林接受,更被科西嘉人所排斥,他被卷入这一切的最初甚至只是因为别人和他说了一句需要他KJ的话。
导演没有任何引导观众的意思,也不打算拔高男主角,他只是讲一个故事,是非善恶都由你们自己评判。
雅克·欧迪亚甚至让一开始死去的瑞比以幽灵的形式反复出现在男主角周围,以表现这件事对于男主角的影响。
这种手法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但是如何让出现的频率精而不滥,这个度却不是每个导演都可以掌握好的。
另外,法国导演的细腻也着实让人佩服,单单凯撒得知自己将失去手下时,那一扭头的落寞,接着就是铁窗外的枯叶。
我要是法国凯撒奖的评委会主席,我也把最佳导演奖颁给他,你能想象吴宇森展示这种孤寂吗?
只怕是窗外飞舞的白鸽吧?
说说新人塔哈·拉希姆,他所扮演的男主角,性格中有着胆小,怯懦但也有着坚强和执着,看着那张稚嫩的脸,我想很多人多半就以为这正是演员本身的性格吧。
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青涩、初哥所带着的紧张,也不是老演员的那种游刃有余,很难说他身上究竟是种什么在吸引着你。
让我想想,上次有这种感觉是在看到谁的时候?
也许是《霹雳先锋》里面的周星驰……还有一个更让我感兴趣的演员是扮演凯撒的尼尔斯·阿莱斯楚普。
盛气凌人、藐视一切、孤独落寞……这么多情感居然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虽然有一点点那种老油条的习气,但是这个角色真的被他演绎的很完美。
好莱坞的制片们在等什么?
难道真是传说中那种对法国演员的惧怕?
在这部披着监狱片外衣的电影里,我们所更多看到的是人性的挣扎。
或许这部片子并不适合每个人,但是他应当被铭记。
另外有个题外的话,每次看完法语电影都会让我重新问自己一遍,法语究竟哪里好听了?
乌鲁乌鲁的,就像含着枣核说话。
片头少不经事的文盲少年,片尾纵横捭阖的黑帮头目,这就是监狱这个极端社会实现的蜕变。
随着“四十天四十夜”的夺权成功,海耶布的灵魂也消失了,或者说马利克不再需要这个灵魂化的自我。
人性决定命运,还是命运改变人性,或许更多的是互为因果吧。
这类纪录片式的电影,总让人看着就纠结。
欧洲电影一贯的风格,比好莱坞少些浮华,多些脑子,或许是传统,亦或者是自尊心使然。
电影讲述19岁少年马力成年后来到成人监狱,服刑六年内所发生的故事。
初来乍到,马力只有50法郎,藏在鞋里被狱警没收。
在狱中受人欺辱,后被只手遮天的科西嘉团伙利用,被迫杀害了刚入狱的阿拉伯人。
被杀者的话语刻在马力脑海中,“你不识字?
这里有学校…我可以把书留给你,你随时可以学。
”之后马力开始跟科西嘉人混,同时开始在监狱学校学习语言和经济学,过程中结识了阿拉伯人利逸,成为好友。
夹杂在科西嘉和阿拉伯人之中,马力自我意识逐渐清晰,当吉普赛人大麻贩子质问马力为谁做事时,他回答“我为自己做事。
”于是对内马力对科西嘉头目凯撒唯命是从,以争取假释日与凯撒的人脉,对外则保持中立立场,与朋友利逸联手操纵大麻生意。
六年后,马力在狱内狱外都有了自己的势力,不再屈从于凯撒淫威,成为好友利逸孩子的教父。
“预言者”贯穿电影中:比如后来被杀阿拉伯人出现在马力房间,在屋里预言窗外操场上正在发生之事;在伯恩纳卓殊车上看到警示牌后马力喊出“有动物”,结果被当作预言者博得信任;最后一场枪杀未干掉马卡奕,预言在自己关禁闭的40天,可以让他们双方互相残杀;出狱时,马力又见自己入狱时藏在鞋里被没收的50法郎,想到年少时的浅见,露出笑容。
从屡屡失败到料事如神,马力经历了什么?
鞋子被抢走,被强制杀人,信仰遭到诋毁,这一切使他成长,当别人沉醉于大麻和名利之中,马力学习语言和经济学,运用知识帮自己获得朋友和生意。
老师说得没错,硕博加一起也有7年,从学校出来后我们会成为什么?
是否能比马力在监狱六年获得更多?
除了专业知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否足够,方向又是什么?
这些个迷幻元素意识突变塑造这预言者的独特气质。所以难忘。
看半小时放弃
too long
什么是先知?制造未来?还是预见未来?
故事流畅,运镜非常娴熟,非常好看!
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
情节乱,节奏慢,臭长。
监狱版教父,探索版黑帮,浪漫版犯罪。
法国版少年教父成长记
過目即忘
没看完……不太好玩的样子,没兴趣继续了
完全没感觉
无趣
不喜欢的类型
当罪犯也得有信仰有价值观这样你才能混的下去,没有这些东西乱抢地盘乱杀人,最后你会变得一无所有,不要杀黑帮同性恋,如果你这样做了他们的鬼魂会无时无刻的跟随着你,直到你杀4个黑帮异性恋他才会放过你。
才发现他是花里面的那个
看地有些压抑
小阿监狱成长史
真的没看懂,我大概不适合拉帮结派
1968靠情节取胜,却什么都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