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真正的痛苦

A Real Pain,跳痛之旅(台)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基南·卡尔金,福田知盛,詹妮弗·格雷,库尔特·埃贾万,丽莎·萨多威,丹尼尔·奥雷斯克斯,埃洛拉·托尔基亚,班纳·艾森伯格,彼得·查赫尼埃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美国语言:英语,波兰语年份:2024

《真正的痛苦》剧照

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7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8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9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0

《真正的痛苦》剧情介绍

真正的痛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纪念逝世的奶奶,许久未见的堂兄弟大卫与班吉相约前往波兰参加导览团,也顺道探访奶奶的老家。一路上,班吉有话直说、率性风趣的性格迅速与同团人士拉近距离,令木讷拘谨的大卫既焦虑又羡慕,压抑已久的情绪日益沸腾。然而,随着旅途种种安排不断挑动班吉的敏感神经,他的狂放不羁似乎逐渐走向失序,大卫试图息事宁人,但内心的不安却席卷而来。这趟寻根之旅,能否解决彼此心底难以言说的痛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旺达在哪里?异灵灵异2002两个爱人和一只熊神枪少女第2季死神蘑菇父亲只有一个4爱在春天千年女优核力突破皮特·戴维森:我仍在纽约勇敢者的游戏2:太空飞行棋于成龙天行健最熟悉的陌生人我的野兽七号差馆校园突击魔女传消失的西德尼·豪尔杜巴利伯爵夫人灰姑娘的故事:圣诞愿望补偿战国如果烧陶的话也做个马克杯吧第二季一路繁花相送青春24秒赞助商为爱闯天涯绝命银行无考不成冤家

《真正的痛苦》长篇影评

 1 ) 主转配骗奖

Kieran Culkin横扫颁奖季最佳男配角奖剑指奥斯卡,然而主转配骗奖着实令人不耻,对其他提名者不公平,胜之不武,本届还有《艾米莉亚·佩雷斯》里竞争女配的Zoe Saldaña也是主转配。

这种行为叫Category Fraud,或可翻译为类别骗奖。

主配能随自己意愿转换的话设置主配奖区分有何意义,不如像国际电影节那样不分主配只评最佳表演,不过现在像柏林、圣塞巴斯蒂安、洛迦诺等电影节取消男女性别区分后又设立主配区分。

主配类别转换骗奖的情况在奥斯卡历史上竟然出现过多次,当观众眼瞎么,奥斯卡好歹是行业最高奖这么不专业,真是公关游戏。

拍照戏、辩论戏、墓地戏、上天台戏等制造戏剧冲突的重要情节的戏眼都在Kieran Culkin身上,将个体痛苦同大屠杀进行联结的任务也落在他身上,连Jesee Eisenberg餐桌自白戏的主角其实都是Kieran,更多是在完成Kieran的人物塑造,而他甚至不在场,由此也引出视角混乱的问题,初始与收尾视角都是Kieran,这是脱离Jesse视角的,但后续仿佛是通过Jesse视角来重点展现Kieran,尤其是餐桌戏Kieran中途退场,之后观众跟随Jesse视角离开餐厅回酒店房间,Kieran完全失踪。

片名A real pain意为讨厌的人,指的可不就是Kieran。

主角与配角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戏份多寡上,配角的重心是辅助主角完成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而此片人物塑造上Kieran的角色更立体丰满突出,他也承担着主题表达的重任,他绝对不能算配角。

 2 ) 痛苦不是缺点,别再试图去战胜它。

大家似乎已经对奥斯卡没什么兴趣了,尤其是今年。

全年电影作品的整体质量,算是小年中的小年。

颁奖礼之前,除了《真正的痛苦》和《某种物质》,别的作品我都没看过。

《某种物质》让黛米·摩尔在金球奖拿到了表演类的奖项,而《真正的痛苦》让基南·卡尔金拿了很多的最佳男配角。

尽管有人说他在这部作品中的戏份过多,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但整体上看,他的表现还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在这样一部似乎没什么大起伏的小制作作品之中。

基南·卡尔金今年43了,最早是作为《小鬼当家》中麦考利·金的弟弟为人所知,后来出演《继承之战》,拿到了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最佳男主,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那么,“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中做了一些呈现和讨论,但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

毕竟痛苦是一种私人体验,有很强的主观性,难有外在的显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兄弟两人乘飞机去波兰,参加导览团,同时去参观已经去世的奶奶的故居。

这次出行有一个前提就是,兄弟二人如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大卫有漂亮的妻子和孩子,本吉至今还睡在母亲的地下室,还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后来的情节里我们得知,本吉曾经有过量服用安眠药的经历。

也正是这次“意外”,让大卫放下忙碌的工作,促成了这次本来已经计划、但时间待定的旅行。

痛苦有比较级吗?

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更痛苦,还是对集中营里的苦难无能为力更痛苦?

是职场996更痛苦,还是失业但自由更痛苦?

是父辈的物质匮乏更痛苦,还是当代年轻人的不被理解更痛苦?

是上岸后的被规训更痛苦,还是自由职业市场的不稳定更痛苦?

实际上,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和承受能力都是独特的。

不管是生理的痛苦还是心理的痛苦,每个人所能感知的都不一样。

拿失恋来说,有的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对自己付出的否定;但也有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让下一段关系变好的必修课。

这甚至跟心态没有关系,痛苦本身就是具有相对性的存在。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比较会带来痛苦。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可能会因为看到他人的富裕生活而感到更痛苦。

但同时,比较也会消解痛苦。

经历了重大灾难的人,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感到不那么在意。

这种“不在意”异化之后,在东亚文化中极为常见。

因为有经历,可以让自己更豁达,很好;但是因为有经历,而对别人痛苦的无视,很容易转化为“爹味儿”。

很多孩子向父母倾诉痛苦时,父母常以“我们那时候比你这个苦多了”作为回应。

这一方面否定了孩子的自我感受,一方面固化了痛苦的认知,很容易让家庭陷入“自我怀疑-被否定”的恶性循环。

痛苦的不可比较提醒我们,尊重他人的痛苦体验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试图通过比较来评判谁更痛苦。

将痛苦进行比较,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痛苦的忽视或误解。

为什么比别人幸运也会感到痛苦?

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大卫说自己很幸福,有幸福的婚姻和漂亮的孩子。

但正是这种幸福感,让他在对比本吉的一无所有时,带来了莫名的痛苦。

这种比较,另一条线索就是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或许也充满了对遇难者的愧疚。

PTSD中有一类,就叫“幸存者内疚”。

亲眼看到自己战友中弹的场景,会让很多幸存者背负一生的“过错感”。

当然,大卫说自己幸福的背后,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一种被社会规训之后的自由丧失,一种对虽然在坚持但对工作意义的怀疑,一种看似情绪稳定的理性背后,说不出口的不安和疏离。

他所谓的幸福,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没说出口的痛苦,是他对本吉率真与直接的羡慕。

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这段历史,是幸运也是创伤。

最终酿化为家族隐痛。

但他们的痛苦却与祖母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大卫的焦虑源于职场压力与家庭责任,本吉的躁郁则来自对人生意义的虚无感。

这种割裂映射了现代人的困境:当个体痛苦无法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找到合法性时,它便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本吉质疑的:“经历过集中营的祖母,为何会有想自杀的后代?

”幸福,有时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悖论。

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

平衡才是永恒的真理。

而且,幸福感是存在递减性的,或者可以用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来解释。

相同的幸福体验带来的满足感会减弱,人们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而这一过程必然伴随压力与痛苦。

更何况,人们还会有对失去幸福的恐惧呢?

不歌颂苦难,但要肯定苦难的价值。

苦难作为人类生存的常态,其存在具有不可选择性。

人生本质是“累大过逸、苦多于乐”,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苦难构成生命的基本底色。

但苦难本身并非价值,其价值在于个体如何通过主观能动性实现转化。

“不歌颂苦难”体现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承认其价值”则彰显对人性韧性的深刻洞察。

真正的智慧在于:以谦卑之心接纳苦难的必然性,以勇敢之姿探索转化的可能性,在承受与超越的张力中书写生命的意义。

但有些人,提早停笔。

比如李玟。

“快乐至上”的舆论环境使负面情绪污名化,“必须永远阳光”的自我要求或许会带来另一种痛苦。

交织身体疼痛、婚姻背叛与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的她,终究没能打开这个死结。

过往的痛苦,要遗忘,还是要负重前行呢?

心理学有一个出名的关键悖论:越是试图遗忘痛苦,记忆反而越顽固。

接纳是疗愈的起点,承认痛苦的存在而非逃避,就能减少心理抗拒。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接纳情绪,能降低杏仁核的过度活跃,缓解记忆的侵入性。

“重新框架法”建议从积极角度解读痛苦。

例如,将失败视为成长契机,而非单纯挫折。

这种认知重构能改变记忆的情感属性,削弱其负面影响。

当个体将背叛经历解读为“筛选人际关系的机会”时,痛苦程度显著降低。

心理学建议我们,既不盲目背负痛苦,也不强行遗忘,而是“将其转化为可控的“经验档案”。

通过接纳情绪、重构认知、善用支持系统,痛苦记忆可以从情绪负担变为心理资源。

正如尼采所言:“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

《真正的痛苦》想要表达的,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痛苦不是奥斯维辛的集中营,也不是现代生活的焦虑,而是个体在历史与当下、自我与他者、真实与虚伪之间的永恒挣扎。

这种挣扎虽无法消解,却构成了人类存在的

 3 ) 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地狱

7.5/10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

在客观上比我们苦痛很多,却仍然幸存下来的人面前。

我们可以痛苦吗?

我们有资格痛苦吗?

一部体量很小,主题很明确的电影。

一对来自美国,许久未联系的犹太堂兄弟,因着祖母之死,念及她的来路(二战犹太集中营幸存者),一同前往波兰组团游览,并探访祖母的家。

两人一位家庭美满,拥有体面的工作和平淡幸福的生活;一位依然居无定所,完全没有任何安定的想法。

表现也天差地别,benji大大咧咧,风趣幽默,敢想敢说。

虽然看似总在冒犯别人,却不知不觉变得和大家都熟络。

在一些也许需要顾忌社交礼仪的场合,他依然完全跳脱社会规范,我行我素。

非常直白地表达他随时都在变换的丰富情感。

而David则是社会语义下最标准的社恐好中产。

礼貌木讷,不善言辞。

看着团内屡屡挑战大家底线却博得众人好感的benji,david情绪翻涌,最后难以掩盖地彻底崩溃。

而看似天差地别的二人却有着相同的来路。

二人在顶楼抽大麻时,benji问d,说小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情感丰富,为什么那个你消失了。

而d说是的我知道我小时候大吵大闹完全不像样,现在我需要为更多的人活着,我必须社会化。

仿佛是两根相同的枝桠在一个刺激之下,一个停止生长,保留自己原有的模样。

而另一个努力修剪至合时宜的样子,却让自己滋生病症,为了维持表面的平衡,每天早上吃药抑制ocd。

看似美满的人也有他的痛苦。

而在广大的大屠杀人民面前,难道现代性的痛苦,因其相对的无害性,则不能被称之为痛苦吗。

旅行途中,二人躺在一个房间,却始终无法靠近和理解彼此。

大家都深爱彼此,却最后无法打破孤独和痛苦的藩篱。

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地狱,无法挣脱。

杰西艾森伯格自编自导自演,依然是尴尬不合时宜的角色,非常适合他。

波兰的景色美不胜收,也许不够刺激,流于平淡。

但关于痛苦的比较级讨论,适合每一个擅长比惨的老中观看。

毕竟痛苦并不能够被量化和比较。

结尾benji拒绝了david邀请他回家吃饭的人提议,独自留在纽约机场进行人间观察,旅行其实什么也无法改变。

 4 ) 我也不知道痛苦到底来自哪里

大卫在晚餐时问了一个很厉害的问题,三代的犹太移民,为什么无数个生存奇迹居然造就了一个人去自杀?

两个堂兄弟的人生故事其实不陌生,比如很要好的高中朋友,性格、家庭背景、爱好都很像,都很投缘,但你会看到大学毕业后,有人正常的融入社会,成家立业,积累财富,网上晒娃,周末度假,而有些人就适应不了社会,逐渐消沉,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有个例子合适不合适,我觉得比较典型的算是窦唯。

他有音乐天赋,但他的作品没有具体的对象,也就是不够商业化。

贝多芬也好,拉赫玛尼诺夫也好,柴可夫斯基也好,这些大师并不是闲着没事儿为自己写作品,要么是给交响乐团,要么是给芭蕾舞剧,要么是给歌剧,这些作品是要被现场演奏出来给观众评价的,而且是很直接的用脚投票,你的音乐不好,格局不好,芭蕾舞剧不好,每人买票,几次以后就每人找你作曲了,你也就不是大师了。

这个电影中背景音乐用了很多肖邦,肖邦离开波兰以后,也面临这个问题,但他有艺术赞助人,他做了很少沙龙音乐,只给一小部分人听,也算不错的成果。

但是窦唯那种的,你给他商业合同,让他做一整套电影配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他可能根本就没法满足这一整套的要求,不能像配乐大师威廉姆斯一样。

回到电影里来,有句话:就像为了吃牛排,假装看不见屠宰场一样。

作为一个社会人,自我就不能排第一,大卫也想像如少年时那样做自由自在的夜游神,什么都不需要创造,就是漫无目的的游玩,但他为了得到恋爱中的喜悦,不得不对对方承诺,对方也会对他承诺,然后就是履行承诺,承诺从一样变成两样,得到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他变成了丈夫,变成了父亲,他又有了更多的承诺需要去履行,吃了牛排就不要去想屠宰场,想到屠宰场,就不要去动下单点牛排的念头。

最直观的一点是,本吉的这趟旅行有了大卫的陪伴会比没有陪伴效果好很多,但大卫真的有义务来陪伴本吉吗?

大卫其实不需要请假调整日程来陪伴本吉完成这次旅行,但他知道自己作为堂兄弟的义务,也知道作为一个孙子的义务,他也是克服了很多不情愿,只为了让本吉好过一点,尽快的走出人生低谷,看似轻松,只需要跟老板请假,跟妻子说一声,但凭什么就只有本吉是痛苦的,别人都是轻松的?

我懂,本吉这样的人如果能做到融入社会,就不会这么别扭,这也是电影的核心之意,real pain就是指的这一类人,也可以指被纳粹选择的犹太人,不同于敌我双方那样的受害者,犹太人的被大屠杀是不被国界线阻隔的,就是被选出来从人类中剔除。

各种有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算不算这样的异类,有没有人有过想法把他们剔除,他们自己就想把自己剔除,本吉不是半年前自杀过一次吗? 那么多人返回波兰去参观大屠杀遗迹,不就是想不要再重复这样的事情吗?

犹太人不是德国发展不爽的原因,剔除了犹太人,德国不是还是战败了,同理,剔除了所谓的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还是会产生,复杂的原因,也许是遗传变异,总有人天生的敏感,不能适应社会,人类总是太贪恋的关注自我,再富有也还是觉得自己穷,不愿意让渡资源去关爱自己的同胞,什么时候人类才能进化到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无比珍贵的,伤害一个,就是伤害全体。

 5 ) 痛苦没有比较级

如果早一点看到这部电影,我的年度十佳里也应该有它。

杰西艾森伯格越来越擅长表达,用最简单易懂的剧情和台词,击中观众内心。

两个堂兄弟的波兰之旅。

一个是典型的J人大卫,有时间观念,而且跟对方保持一直进度checking,极守规矩,尽力避免风险、意外和冲突。

(不得不说,真的很像我!

)一个是我眼中相当不靠谱的班吉,简直触到所有雷点。

不回复信息,随心所欲,极其散漫,是让I人很不安的性格。

但又充满创造性,在社交场合开朗幽默,能很快吸引人。

他们加入一个六人小团游波兰,这样旅行的背后又有极其沉重的历史——犹太人的苦难史。

我一直想,《真正的痛苦》是要表达什么样的痛苦。

涉及犹太人的二战经历,绝对是片中让人无法忽视的部分。

参观集中营那段,导演采取了最高明的拍摄手法。

由导游说出最简短的介绍,没有任何配乐来煽情,因为到了那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重。

它本身就会说话(导游的原话:I think you’ll find this place kind of speak for itself.)个人的痛苦,也贯穿了全片。

来自纽约的单身女人刚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来还提到她女儿一个月也不会给她打一个电话;祖籍卢旺达的黑人男子,竟是卢旺达大屠杀的幸存者;堂兄班吉肯定是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到中年还住在妈妈家的地下室,后面也提到回去以后帮朋友建房子,可见没有正式工作;主角大卫,大概是纽约小中产阶级,也许归功于严谨的性格,他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不过生活只是日复一日简单重复,并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对堂兄不满的同时,又被歉疚之情折磨。

以上这些人,他们的祖辈也是从大屠杀中的无数个奇迹中幸存下来的。

相比较而言,那对退休老夫妇算是比较幸福的,好像片中没有提及他们及祖辈的苦难(第一代移民叔叔捡家具修好后再卖钱,这对中国人来说可不算苦难)。

所以片中的丈夫,没有别人那么强的共情,这也正代表了外界一些不同的态度。

就是这样一个小团体探访、感受和交流的过程,公路片的结构,片中演绎的歉疚感,却很好地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代际创伤。

想到前人的痛苦时,班吉无法心安理得坐在一等车厢;想到班吉的痛苦时,大卫也无法心安理得。

因为有更大的痛苦,现代人就不配痛苦了吗?

因为祖母从屠杀中幸存下来,晚辈就必须一直健康乐观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现实却没有这么轻飘飘。

故事最后有点像《晒后假日》那种开放式结局,也留下《晒后假日》里同样令人不安的猜测。

大卫回到家,继续自己的生活。

班吉的痛苦,依然无处安放。

 6 ) 真正的痛苦,也许是对个人处境与现实的解离。

电影客观评价3分, Kieran的表演加0.5,个人情感连接再加0.5。

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放置在了宏大的命题与情感背景之下,有关犹太人的历史,代际创伤,寻根之旅的表达其实都十分克制。

明显躁郁症的Benji和刻意抽离控制的David,the real pain反而是一场抽离,一种隔阂,即使是兄弟之间的爱是如此真实,但是依旧无法互相理解,拥抱也无法穿透。

痛苦是独属的,无法共享的。

Benji最后坐在机场的人潮之中,两眼空洞的四处张望,无所适从,这场旅途什么都没有改变,现实依旧解离,而他的精神依旧walk on the edge,努力振作又无法拼凑起自我。

个人的挣扎无法被放置在一个集体创伤的命题之下被解答,生活失去锚点之后,不知来路,焉知归途。

感同身受。

 7 ) 烂番茄96%,开年必看佳作!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随着Netflix热剧《Y鱼游戏》第二季的火爆开播,与剧集相关的“梗”也被网友津津乐道。

有网友用剧中的“椪糖挑战”做比喻——好不容易熬过了2024年,新的一年会不会又是困难重重?

生活在当今时代,焦虑似乎成了很多人的情绪日常。

人们忙忙碌碌地去追寻一些东西,同时又在丢失一些东西。

一番拼命过后,却又发现“得到”与“失去”好像也变得没那么重要,“患得患失”早已侵蚀了本该拥有的幸福与满足感。

只剩下疯狂的“卷”和内心日益加剧的孤独,以及一声长长的叹息——生活不易。

(电影《天气预报员》截影)艰辛与苦痛,是否才是“生活”与“生命”的底色呢?

最近,一部新电影上线,主题就聚焦于此。

而且,影片名非常的直白。

乍一看,有点“丧”。

但,却又能引发观众的深深共情。

甚至,在夸赞之余还鼓励导演要一直拍下去。

莫非,这就是所谓的“说破无毒”,在绝望中寻找新的希望?

今天就一起聊聊它——《真正的痛苦》A Real Pain

《真正的痛苦》由“卷西”杰西·艾森伯格自编、自导、自演,“石头姐”艾玛·斯通和丈夫戴夫·麦卡里担任制作人。

2024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便获得“沃尔多·斯科特编剧奖”。

在今年的好莱坞颁奖季中,该片更是屡获殊荣。

先是在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评选中,获得“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两个奖项。

接着又在第82届金球奖中“四提一中”,影片的另一位主要角色基南·卡尔金拿下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谁能想到这位童星出身,《小鬼当家》主演麦考利·卡尔金的亲弟弟,如今已经手握两座金球奖(2024年,凭《继承之战》第四季获电视类“剧情类剧集最佳男主角”),并开始向奥斯卡发起冲击。

(基南·卡尔金)对于杰西·艾森伯格来说,可能很多观众的印象还停留在《社交网络》中的年轻版扎克伯格,也可能是《惊天魔盗团》中的魔术师,又或是“超人克星”卢瑟。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剧照)近几年的“卷西”已经开始投身创作,2022年其自编自导的《当你拯救完世界》就提名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

他的这部新作与前一部相比,口碑显著提升。

目前,烂番茄新鲜度96%,爆米花指数81%,IMDb7.2分,豆瓣7.4分,绝对是近期不容错过的口碑佳片。

更重要的是,本片在欢笑与泪水交织中,重新引发了我们对喜悦与痛苦的思索。

01踏上旅程大卫(杰西·艾森伯格 饰)和本吉(基南·卡尔金)是一对堂兄弟。

此刻,两人即将飞赴波兰。

(《真正的痛苦》截影)奶奶刚刚过世不久,她在遗嘱中嘱托兄弟俩回她的故乡去看看。

作为第三代移民,大卫和本吉也从未回过老家。

所以,这次旅行一方面是替他们的奶奶完成心愿,也更像是两人的“寻根之旅”。

看得出来,本吉对奶奶的感情很深厚。

和旅行团的其他人初次见面,互相介绍时,再次说起此行的目的,本吉不禁神色黯然。

(《真正的痛苦》截影)向来有点木讷的大卫却在一旁说了“实话”:是奶奶给你留了一笔钱,我们才……眼见自己的煽情被拆穿,本吉还嘴吐槽起了大卫。

(《真正的痛苦》截影)看似互相拆台,相爱相杀,其实兄弟两人从小感情就很好。

只是长大以后各忙各的,来往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了。

或许,这趟旅行也是让兄弟俩关系重新变得亲密起来的好机会。

可也没那么简单。

兄弟俩的性格迥然不同,大卫是要多“i”有多“i”,本吉则是“e”得不行。

一个“社恐”,一个“社交恐怖分子”。

相比起交际,大卫更喜欢独处。

只是,形单影只。

(《真正的痛苦》截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波兰是世界上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数量多达300万。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不陌生,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和屠杀行径,让大量的犹太人失去生命,也有不少人被迫逃离家园。

旅行团的成员多是这些犹太移民的后裔,他们来此都是抱着“寻根溯源”,也为了寻觅一些属于自身民族的归属感。

按照这样的基调,行程安排中就少不了一些略显严肃而沉重的景点。

可是,本吉富有感染力的开朗和热情,让旅程变得有趣了起来,连导游都忍不住加入了。

(《真正的痛苦》截影)而大卫呢,依然有点格格不入。

他只能充当人形三脚架,给大家拍照。

(《真正的痛苦》截影)一整天的旅程结束了。

白天的欢脱仿佛也随着夜幕的降临戛然而止。

楼顶天台,大卫和本吉聊着童年的美好和过去的种种。

共同的回忆,总能修复一些事情。

比如,日渐疏离的亲情。

(《真正的痛苦》截影)可是,看上去玩世不恭的本吉,为何眼中也有一丝难以抹去的哀伤?

那些回忆触碰了他的敏感吗?

还是说,他的情绪到达了某种临界点?

(《真正的痛苦》截影)02情绪过山车本吉说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过得“很糟”,他在心里是很感谢大卫能抽出时间陪他踏上这段旅程。

(《真正的痛苦》截影)但是,糟糕的情绪还是不可控制地喷薄而出了。

在前往下一旅行地点的火车上,坐在一等座车厢里的本吉问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住豪华酒店,坐一等车厢,难道这就是我们来寻根、体悟民族苦难的方式吗?

(《真正的痛苦》截影)逻辑好像没问题,但场合有问题。

这无疑是扫了大家的兴啊。

本吉走开了,大卫紧随其后。

本吉明白,大家只是想在旅行中收获喜悦。

但,没有人会一直快乐。

(《真正的痛苦》截影)“没那么开心的”不光只有本吉。

大卫其实也没有完全沉浸在旅行之中,他惦记家里的妻子和孩子,还要为本吉的口不择言担惊受怕。

而随着旅程的深入和对历史印记的不断了解,其他人也有了不同的思考。

这也是本片最出彩的地方,台词真的很巧妙。

借由角色之口,金句频出。

比如:「有钱对无聊的人来说,就像DU品一样」「生活,太容易让我们忘记自己是多幸运」

(《真正的痛苦》截影)「麻痹自己,就是为了不去想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就像是为了吃牛排,假装看不见屠宰场一样」

(《真正的痛苦》截影)旅行,可以让人在清空大脑缓存的情况下,重新思索某些人生的意义。

也可以说是,生活的本质。

在某一处古迹前,本吉又挑刺了。

他对旅行的定义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了解一些冰冷的数据。

(《真正的痛苦》截影)很感性,也很随性。

晚餐时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祖辈们漂洋过海,如何打拼,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说着说着,话锋就跑偏了。

(《真正的痛苦》截影)本吉认为大卫这是指桑骂槐,指责自己不上进,愤而离席。

其他人对这位年轻人倒是予以体面的理解。

(《真正的痛苦》截影)可大卫受够了。

只有他痛苦吗?

谁不痛苦呢?

我要靠吃药才能缓解强迫症,每天上班下班,生活日复一日,这些不痛苦吗?

可每个人都在如此生活,一定要去抱怨什么吗?

(《真正的痛苦》截影)一次旅行,让本吉和大卫犹如坐上了情绪的过山车。

看上去,预想中的亲情温暖与治愈正在渐行渐远。

(《真正的痛苦》截影)03旅行的意义必须要夸一夸基南·卡尔金的在本片中的表现。

那种表面欢乐,内心苦楚,又略带神经质的形象,被他演得很传神。

失焦的目光,传达出难掩的哀伤与挣扎。

有那么一瞬间,会让人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卡西·阿弗莱克。

金球奖最佳男配,实至名归。

小派私以为,本片属于双男主设定,理应入围最佳男主角。

(《真正的痛苦》截影)此外,本片的另一个值得夸赞的地方就是配乐。

整部影片都采用了肖邦的钢琴曲,古典音符穿行于剧情之间,时而柔声倾诉,时而低沉缓慢。

可以说,《真正的痛苦》是一部“举重若轻”的影片。

之所以说有“沉重”,是因为主线故事中的旅行,是犹太人后裔在回顾本民族苦难的历程。

比如,那个四壁和天花板布满略带“梦幻”色彩的房间,就是集中营的毒气室。

那些蓝色,是毒气氰化氢的残留物。

(《真正的痛苦》截影)但本片并不旨在重复这些历史的苦难。

而是把它放在了现实的语境中,用另外一群人的“痛苦”做了比照。

这些人的身份,恰恰是他们的后人。

大卫和本吉的奶奶当年死里逃生,远渡重洋。

在家族和民族的不幸面前,兄弟俩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是否就变得异常渺小了呢?

(《真正的痛苦》截影)这恰好是本片的“轻”。

它将关于人生的诸多瞬间与思考,融入一部公路风格的旅行影片。

比如,本吉的拧巴,大卫的焦虑,这些都造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程度上的“痛苦”。

甚至,本吉还绝望到尝试自杀。

可问题提出来了,又没有给出答案。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清的一点是,现实与电影之间是有差距的。

即便是再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可能都无法改变,也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更何况是“情绪”——这种非常“形而上”的存在。

因此,没有答案,也许就是“答案”。

(《真正的痛苦》截影)那么这部影片,或者说这场“旅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把影片名改为一个疑问句——什么是“真正的痛苦”?

这个问题会有答案吗?

会有,但不尽相同。

再一次的天台对谈,大卫坦言,我想知道“富有魅力”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他心里,本吉就是那样的人。

眼角滑落的泪,是自己的艳羡。

(《真正的痛苦》截影)在那之前,大卫就说过,我爱本吉,也恨他。

对于他的自暴自弃,恨不得杀了他。

大卫却又想变成他,变成本吉。

(《真正的痛苦》截影)所以我们看到,大卫回到自己家的时候,把从波兰带回来的一块石头放在了门口的台阶上。

那是犹太人的传统习俗——把石头放在已故亲人的墓碑上,表示“你没有被遗忘”。

家,代表着温馨、欢乐与归属。

但对于大卫来说,那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坟墓”呢。

曾经想要的生活,想成为的自己,已经“死”去了吧。

(《真正的痛苦》截影)影片中,有两个机场的场景,本吉说他喜欢待在那。

至于原因,可能是因为那里总是热闹非常,总有陌生的旅客穿梭于身边。

没有人会去关注一个陌生人的来处与归途。

他的归处会是哪里?

(《真正的痛苦》截影)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

没有人生的方向,对生活的不满足,是吗?

也许是,也许并不是答案的全部,也许难以言明,你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吗?

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 作者

 8 ) A Real Pain:痛苦有比较级吗

很喜欢Jesse也很喜欢Kieran所以看了这部电影。

其实看预告就能大致猜到故事的内容,但是没有想到Kieran演得这么好,相比之下Jesse的表演还是有些逊色,不过看在他剧本写得这么好的份上,这些小瑕疵可以忽略不计。

电影进入高潮是那场饭桌上的戏,一个规规矩矩,靠着焦虑药物维持正常生活的现代体面人,发出振聋发聩的疑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

如果我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稳定的工作,爱我的妻女,我要如何提及自己的心理疾病?

如果我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法忍受孤独,住在妈妈的地下室里无所事事,我有没有结束自己的权利?

和从大屠杀里逃命出来的幸存者相比,我们的痛苦称得上是真正的痛苦吗?

和大屠杀里未曾幸免的人相比,我们的存在是一种幸运吗?

参观集中营以后,可以坐在头等舱哭吗?

我们配感到痛苦吗?

我们不配吗?

谁来决定这一切?

谁来审判?

如果痛苦的感受是真实的,我该如何与它相处?

如果它不真实,那么真正的痛苦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个命题其实我们东亚小孩应该非常熟悉,就是长辈们说的那句:“我们那个年代比你们要苦得多了”,这句话你隐隐约约觉得不对,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反驳。

好像明明我们更苦啊,被抛弃的一代,时代的黑利,每天醒来连呼吸都是卷的,可是仔细想想你还是觉得不对,这是十斤棉花和十斤石头的故事,痛苦和痛苦本就无法比较。

那句话否定了你的痛苦,你也试图去否定他们的痛苦,但谁也没有权利否定谁的痛苦。

70后的痛苦和00后的痛苦,明星的痛苦和工薪阶级的痛苦,白人的痛苦和有色人的痛苦,我们好像一直都乐此不疲地比较这些痛苦,我们分析,观看,反复咀嚼,像是一定要评选出最痛苦的人,去配得上最佳痛苦奖,同时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应该得奖。

我们如此痛苦,以至于连痛苦的权利都要去争抢。

电影结束Banji和开头一样坐在机场,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段旅程并没有治愈什么,一种痛苦注定无法消解另一种痛苦。

 9 ) 我们身上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我们的痛苦

《社交网络》男主“卷西”杰西·爱森伯格编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和《继承之战》三太子基南·卡尔金合演一对生活在纽约的表兄弟,在波兰奶奶去世后踏上寻根之旅。

卷西本人是波兰犹太人的后裔,2008年曾与妻子一起回波兰省亲,片尾那栋波兰小楼就是卷西姑妈逃离纳粹前住的祖宅,他亦于去年入籍波兰。

电影的摄影师是个华沙的90后,片中有一段旁白+波兰空镜的段落,神圣与鬼魅、温存与残暴、苏式建筑与城市涂鸦并置,却完全是ins的画风。

就如同电影的BGM让人出戏,全是酒店餐厅里熟得起茧的公版音乐,可那却是肖邦的钢琴solo,历史伤疤、民族痛感与个体经验就这样水乳交融沆瀣一气。

卡尔金以高强度的、抢戏的、原始和有机得完全不像是技巧的演技扮演了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那个讨人嫌、令人痛苦的朋友或亲戚,但他只不过是诚实地对待了自己的情绪,直视着自己身上的痛苦,个人际遇的、种姓的、集体记忆的,等等。

总之,当别人痛苦时,我们都只是游客。

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有限度的,虽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证人,一个盟友,一只哭泣时用来依靠的肩膀——这些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但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才有的情感语言,难以对话。

多少手足兄弟实则形同油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两个人都想过得像另一个人一样,但卷西的电影令人动容说明了他们为什么做不到,也让我们理解了,我们身上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我们的痛苦。

 10 ) 不要过分解读,其实就是讲的某些人群

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

个人认为其实这就是一部单纯而简单的电影,只是通过公路片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而已。

电影为什么叫这名字?

很多人看完也没明白导演这么做的意图。

有说反战的,有说什么心灵之旅的,有说男主背负了太多不如意的过去才会痛苦的……最开始我也以为这部是搞笑的或者剧情曲折的公路片。

最后看完,搞得我一点儿也不轻松。

其实我觉得这电影逻辑很简单,表面看似神经质的人,其实内心极其脆弱和空虚。

男主看似所谓的人来疯,可当只有孤独一人的时候,他连自己活着的方向也没有,所以该曲终人散的时候,他坐在机场发呆。

这才是真正的痛苦。

他经历的,其实无数人都在经历,他困惑的,也有无数人身在其中,可是大部分人都能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前行。

而他,要不是通过这次旅行,话痨一样表达出来自己的某些观念和想法,甚至像个神经病一样让人不可理喻,可能他最终抑郁而终的时候也没人明白他,甚至他的结局会是自杀。

这样的人不讨人喜欢,也很难找到知音。

所以电影结局,杰西导演饰演的表弟,机场分别之际,除了能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也无能为力。

表弟回家继续自己的普通人的生活,而他,又深深地陷入了迷茫。

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自我意识太强。

在面对社会给普通人设置的种种迷宫时,大多数人选择随遇而安,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就这么活着。

而有些人,会固执地不接受,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一切,最终痛苦悲剧收场。

《真正的痛苦》短评

2.5 很小品所以可看度还成,但……作为去过三次波兰两次奥斯维辛总计呆了不下四五十天的波兰推广大使(自封),我觉着还是太美式虚假了(尤其最后放石头……)anyway Polish Film Institute 都来合作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ps. learnt a useful new word - lightweight

10分钟前
  • toska
  • 较差

Who the fuck wants to crying about everything?

12分钟前
  • Cleo
  • 力荐

很喜欢,台词写得好,表兄弟俩演得也挺好。一个情绪饱和经常出幺蛾子的p人和一个看似要建立某种秩序实际内心无根的j人之旅。福田知盛的声音确实很适合做旁白。

16分钟前
  • 伊瓦
  • 力荐

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中产白男的悲伤

20分钟前
  • geworfenheit
  • 较差

靠演员扳回来的小品式电影,还是很欣慰卷毛能用这样一种intertextual的方式,探讨人际关系中那些酸涩又无奈的命题,如同鞋里硌脚的小石子。肖邦《夜曲》贯穿和「犹太寻根之旅」的主线,冥冥中标记了文化历史的身份性,但对话痨和观念/性格/生活方式冲突的演绎,又保留了纽约男文青式的闷骚。剧作大幅留白了Benji脆弱的原因,却足以戳中许多同样渴望亲密、拥抱却又敏感瑟缩的年轻人。最后被当地人喝止在门口放石头,是个刻意又关键性的情节: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注定奢侈,就像精神上的痛苦无法被诉说,一旦overshare就面临着误解和比较,继而豁开心底的黑洞。

23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还行

BIFF2024 9# 果然还是才华满满的卷老师!一次犹太表兄弟波兰寻根路,台词和情节充满巧思,尤其喜欢开头结尾的机场场景对应以及那块石头的处理,卷老师请务必继续拍!

25分钟前
  • Xaviera
  • 推荐

Jesse在餐厅那场戏最好看了。他说,i take pills for my OCD. I move forward. 既爱又恨的感觉拿捏得好。how does it feel to light up a room? I want to know how it feels like. 那个三代移民的笑话好精彩。

26分钟前
  • 苗儿
  • 推荐

摩西和亚伦。此中或可发掘奥斯维辛-切尔诺贝利的相似性。历史的内爆产生的影响或许比我们想像中更为持久,如果说犹太人的流离困境和身份缺失(失乡)在阿克曼的电影中已经得到了最为深刻的表达,返乡的愁虑仍然持续地在犹太人的基因中代际地运作。或可发掘一条犹太电影的谱系,斯皮伯格——阿克曼——伍迪艾伦,它们在《真》后浮动。

28分钟前
  • MManuel
  • 还行

这种对白电影,还不如热辣滚烫好看,只是还有个相声演员的包袱。

30分钟前
  • 无用之言
  • 很差

很难说我真的看懂了什么,但我猜我也需要这样一段治愈的旅程。

34分钟前
  • coma
  • 还行

看完我懂了,原来片名的意思,真正的痛苦,就是导演要带给我的。u made it!!

36分钟前
  • 闸蟹大拿
  • 很差

真的很喜欢本吉这个人物。以及我认为real pain并没有指向明确的问题,更多是对生活的调侃,对混沌状态的一种白描。好片开年!

41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讲真没明白真正的痛苦是什么。跟着男主去看了一下集中营(有点像烽火集中营),那些确实是个很压抑的地方。但没看明白他们真的痛苦是什么。

44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较差

无病呻吟可以,缺心眼不成!Kaplan的表演继承了继承之战里的欠抽风格,直至在机场终被抽

47分钟前
  • 阿托品
  • 较差

有点伍迪艾伦但弃其糟粕版 一遍遍看着卷西的脸感叹岁月不饶人 @ nova 犹太影展

51分钟前
  • 模因碎片
  • 推荐

近期看过最喜欢的电影,同类会明白这是多么准确诚实的自我剖白。benji是卷的那一半自己,当旅途结束,一半我打车回到new york city温馨的家里,继续工作婚姻养小孩度过幸福的一生,一定有另一半我独自坐在机场大厅里,紧张又茫然地望向人群,手里没有通往任何地方的机票。

54分钟前
  • 直不陀螺
  • 力荐

3.5/5,片长好评,多给一星!意象化的表达很多,台词和表演都还挺精准的

55分钟前
  • 十号风球女士
  • 推荐

什么狗屎。犹太人苦难宣传片?奶奶去世吸大麻的孙子尽孝之旅?城市太复杂我要蹲在航站楼避世独自美好?结尾还特意搞几个亚裔面孔,恶心谁啊。生前不尽孝,窝在地下室吸大麻,奶奶死了内心世界崩塌了?搞笑。抑郁症就吃药,旅行治愈不了。

56分钟前
  • 王铴伽
  • 较差

在根特电影节看的,大概3.5吧,我很喜欢小卷毛,也喜欢他写的那本《吃鲷鱼让我打嗝》,但是伍迪艾伦接班人的名号,他真的接不起。这部电影感觉刻画人物都有客气,有一种浅尝辄止的讽刺和浮于表面的温情。几次冲突和转折说实话也不够奇观。视听语言比第一部电影有进步,但其实更形式感一些。唯一让人记住的就是Benji称赞小卷毛有一双漂亮的脚。

57分钟前
  • jellyfish
  • 还行

非常伍迪艾伦,文青的碎片化对话和吉光片羽的思绪,处于顾影自怜和自我探寻之间。喜欢最后结尾的字幕,真正的痛苦在独处时浮现,又在人群的相处中消散,共享一段记忆,共度一段旅程,然后奔向各自的人生。

1小时前
  • 副极地季风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