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Lee,李·米勒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安迪·萨姆伯格,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玛丽昂·歌迪亚,乔什·奥康纳,安德丽娅·赖斯伯勒,诺米·梅兰特,詹姆斯·莫瑞,塞缪尔·巴奈特,恩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3

《李》剧照

李 剧照 NO.1李 剧照 NO.2李 剧照 NO.3李 剧照 NO.4李 剧照 NO.5李 剧照 NO.6李 剧照 NO.13李 剧照 NO.14李 剧照 NO.15李 剧照 NO.16李 剧照 NO.17李 剧照 NO.18李 剧照 NO.19李 剧照 NO.20

《李》长篇影评

 1 ) 禄来弗莱

平庸的电影。

李本身的人生很精彩,仅仅是描绘战地摄影是不够的。

我希望能讲述她作为摄影师本身的人生历程以及那些被后人铭记的照片(翻看她的照片,很多都能令人深思)。

而且在和罗兰在一起之前,不是和一个埃及富商有婚姻?

这个人生节点怎么被略去呢。

再说句题外话,电影里出现了很多禄来,看型号应该是Rolleiflex Automat 6×6 Model RF 111A。

至今我最爱的胶片机也还是禄来双反。

虽然全方位都不如别的相机,它只是最适合我用的。

在片中有关相机的细节,需要诟病一下,禄来拍摄的快门声音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速度声音不一样,战场很多低光照情况下我猜快门应该低至1/8秒,全片的快门声配音没啥变化,是个中速的声音。

另外二战期间,柯达最高速的卷Super-XX感光度也仅200。

那个年代,想要低照度的拍摄只能迫冲了。

还有个疑问,二战时期若要从事战地摄影,135胶卷相机无疑是更好的选择,那个年代虽然仅仅只有旁轴相机可选,而且旁轴结构设计的限制最多只用得了90mm的长焦,也足够了,可选的相机并不少,比如徕卡的巴纳克系列,蔡司依康以及福伦达。

相比禄来双反,135的优势是快拍以及避免频繁的换卷(一卷36张远多于禄来的10张),而且体积更小(参考徕卡IA之类的同时代相机)可以携带多个镜头,比禄来一个75f3.5固定镜头好不知道多少。

片中的出现的很多战地男摄影师都用的徕卡和蔡司135机器。

何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地摄影低头取景拍摄太不安全了,故而只适合在安全的地带拍速度慢的摄影。

罗伯特•卡帕说的(指战地摄影):如果你拍的不够好,说明离得不够近。

在这里无论男女,致敬战地摄影师们,以及那些甚至为此献出生命的人。

 2 ) 本片未能达到Lee从战场上发回的任何一张照片所抵达的深切与透彻

她是《Vogue》的模特,是曼·雷、毕加索、罗兰·彭罗斯的缪斯,被认为是世界排名第七的摄影师,二战时被派往战场,是第一位报道布痕瓦尔德和达豪集中营的记者。

结婚后成为家政女王,儿子对她一无所知,只知道她一生都在厨房里酗酒、抽烟和发胖,直到死后,儿子才从藏在阁楼的6万张底片里窥见母亲的半世芳华。

如此妖冶疯癫的一个人物,被凯特·温斯莱特“拷贝”上了银幕,电影复刻了Lee多幅传世之作,其中之一当然是在拍摄了战场地狱般的景象之后,她躺进希特勒的浴缸里摆拍,将小胡子的照片推到一边,在浴垫上刮掉靴子在集中营沾上的泥巴。

这是Lee一生的隐喻,一个因被凝视成为传奇的女人,选择了专业从事暴露别人,同时隐藏自己的工作。

肥温演出了Lee的粗鲁、严峻并且坚韧,也让我们也初识了一个已经被摄影界遗忘的了不起的女人,但也就仅此而已,电影在将镜头推向Lee的“特写”时,却失焦了——观众至少想要知道Lee是谁?

她为什么做她在做的事?

以及这些事对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但电影却在所有的弯道都转向的安全、保守的叙事,首次拍摄故事片的导演,好象被主题的严重性吓住了,Lee的生命火花在恐怖的战场失去了敏感,永远皱着眉扮演Lee的凯特为此项目投入了8年,看得出激情与力量犹存,但却因谨慎失去丰富,因紧绷失去了灵感,电影未能达到Lee从战场上发回的任何一张照片所抵达的深切与透彻。

 3 ) 女神新片!毕加索为她作画,在希特勒浴缸里洗澡!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她是万众瞩目的时尚模特,是《Vogue》杂志的摄影记者,是毕加索的缪斯女神,也是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收藏家罗兰·彭罗斯的妻子。

(毕加索与李·米勒的合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她美丽又风趣,与众多艺术家有着互动。

但是在二战爆发后,她毅然决然走上战场,成为前线唯一的战地女摄影记者。

在她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战争中最直白的残酷。

只是她没有想到,拍摄战场残忍一幕的过程让她在晚年成了令儿子避之不及的人。

米勒曾这样评价自己“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是个魔鬼。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女性李·米勒的故事——《李》Lee

除了凯特·温斯莱特担纲主演外,安迪·萨姆伯格(《神烦警探》、《棕榈泉》等)、玛丽昂·歌迪亚(《两小无猜》、《大鱼》等)和乔什·奥康纳(《德雷尔一家》、《上帝之国》等)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也倾情加盟。

影片是根据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彭罗斯撰写的传记《李·米勒的一生》改编,全面地探讨了米勒作为战时摄影师的职业生涯。

(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安东尼·彭罗斯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很暴躁,整日躲在厨房里烹饪,酒精是她的兴奋剂。

正是如此原因,安东尼总是刻意躲避着母亲,心里也始终怀着怨恨。

直到母亲去世后,安东尼的妻子在阁楼上发现了6万多张底片,以及2万多张印刷品,他才发现母亲的另一身份,也开始真正了解母亲的一生。

(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她曾风情万种、才华横溢,她也曾穿梭于炮火之中,亲眼见证了战争的血腥,她拍摄出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战争照片。

(1946 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无家可归儿童)但创伤后应激障碍却困扰了她整个后半生,那个高傲、自信的,总是在追求生活意义的李·米勒,变得意志消沉,她拒绝了所有采访,几乎对过往只字不提,她将自己掩藏起来,渐渐地也放弃了摄影······于是,带着忏悔与震惊的安东尼(乔什·奥康纳 饰)与母亲之间展开了一场隔空对话。

(电影《李》截影)李·米勒(凯特·温斯莱特 饰)曾是华丽的时装模特,是艺术家们的女神,是天真少女,可如今年过三十的她只钟爱摄影,和闺蜜们在度假地打卡拍照,饮酒说笑,生活对她来说就是寻欢作乐。

(电影《李》截影)但随着二战的开始,战争的阴云也逐渐在李跟她的艺术家朋友间展开。

度假结束后,与罗兰·彭罗斯(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饰)一见钟情的李,跟随他去了伦敦。

(电影《李》截影)但彼时欧洲已处于战火之中,两人在巴黎的那些朋友纷纷转入地下,只为了躲避纳粹。

虽然伦敦暂时相安无事,但局势也是越来越紧张,每个人都开始尽自己的一份力,男友罗兰每晚都要去做空袭守卫。

好在李的无所事事并没有持续多久,她应聘了《Vogue》杂志的摄影师工作。

1939年,闪电战降临伦敦,李每天四处奔走,记录着被炸的底朝天的房屋、街道,以及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在这期间,她还结识了《生活》杂志的戴维·谢尔曼(安迪·萨姆伯格 饰),两人成了好拍档,经常配合一起拍摄。

(电影《李》截影)但是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者,李受到的歧视无处不在,女记者只有非军事区的采访权,眼睁睁看着戴维被请进军事重地区,自己只能去勤杂区。

(电影《李》截影)不过即便如此,李依旧感受到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一位在战时民间组织服役的女飞行员告诉她:「你的工作,她让我们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

这天,她向自己的上司奥黛丽·威瑟斯提出,她想要去欧洲战场。

虽然上司对她的想法表示认可,但英国人的规矩,女人是不能像男人那样上战场的,而且没有军方许可,即使她去了也给编辑部发不回来任何关于战争的报道。

(电影《李》截影)李被这破规矩气的直骂街,没想到搭档戴维的一句话提醒了她。

最终,李以美国人的身份成了一名特约战地记者,前往军区。

(电影《李》截影)一开始他们一行人先是被带到后方休整地,之后则会根据不同情况被派往战场,不过,只有李除外。

长官要求她在后方拍拍伤员,以及每天要做很多场手术的医生、护士就行了。

虽然对如此赤裸裸的歧视很不满,但李没有多做辩解而是开始认真工作。

她拍下了疲惫不堪的护士,为受伤严重的士兵拍下了他“ 最勇敢”的照片,也拍下了在手术中一名士兵被截掉的一条腿。

(电影《李》截影)事后在访谈中,她说,那个场面真是太让人害怕了······最终,由于李的“优异”表现,她被派往了真正的战区。

在法国,在德国,在不同的国家,她留下不同的战争镜头。

她在轰隆隆的枪炮声中记录下了凝固汽油弹在圣马洛战役中的首次被使用。

(电影《李》截影)记录了纳粹集中营里堆成小山的无数尸堆,李镜头下的他们双眼深陷、皮包骨头,早已不成人样。

还有死里逃生,眼神中一直透露着惊恐的小女孩。

以及因为自杀协定死于家中的纳粹军官和家人们。

(电影《李》截影)除了拍照片,李也会写战争报道,但她时常无从下笔,因为要表达的那种真实实在是太残忍。

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早已远超她的想象,哀鸿遍野、恐惧、饥饿,在集中营里看到的更是一个牲人和兽人的世界。

在如地狱一般的战场上,她第一次感受到,命运的负担竟是如此沉重。

有时候她想跟搭档戴维聊聊关于心中的苦闷,但还没等说出一句话,喉咙就先干涩了,最后只是无力地张了张嘴······

(电影《李》截影)但讽刺的是,李冒死拍的那些照片,并没有被《Vogue》杂志刊登出来,原因是内阁认为,「这些照片会让人们不安,人们需要继续前进」。

怀着无比的愤怒,李来到杂志社,剪碎了自己提供的所有底片。

面对上司的阻拦,她拿起桌上的一张照片颤抖着问:「继续前进?

这个小女孩,在死亡集中营里,被QJ和殴打,你让她如何前进?

她怎么前进?

(电影《李》截影)说着说着,李内心的痛苦再也没办法抑制,是啊,她怎么前进?

而她又该如何前进?

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李说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秘密。

在她7岁的时候,受到了一位所谓“家庭朋友”的侵犯······

(电影《李》截影)《李》讲述了一个美国摄影师李·米勒的故事。

影片中展现了女性在一些行业中受到的挑战和困境,但李·米勒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任何男性同行差。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坚定有才华的女性。

片中还原了她坐在希特勒的浴缸中拍照片的经典一幕。

事后她才知道,拍摄当天恰好是希特勒自杀(1945年4月30 日)的那一天。

作为当时第一批到达希特勒公寓的人之一,李曾说,拍完浴缸照片后,她洗了澡,还睡在了希特勒的床上。

(在希特勒浴缸里的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战地记者的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她拍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经典照片,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对生活再也没有往日的热情,总是情绪不稳,且变得压抑 ,她不断酗酒,这一切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儿子。

(电影《李》截影)安东尼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母亲总是不快乐,脾气不稳定,于是随着年龄渐长,对于母亲他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但看着母亲拍的那些照片以及所写的报道,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误会了她。

在影片结尾,安东尼的母亲向他展示自己一直收藏在盒子里的,关于他第一次剪下来的头发、他的第一张画还有为他读过的故事书 ······但是他一抬头,母亲却消失了,看着散落满地的照片,看着自始至终只有他一人所在的屋子,他知道,这场“谈话”只不过是他的幻想而已,好多话涌在嘴边,最后只化作淡然一笑,母子俩终于得到了和解。

(电影《李》截影)李的儿子曾说过,母亲的衰落通常归因于她在战场上目睹的可怕景象,但她遭受的性 侵 犯可能也是根源。

当时无助害怕的李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但母亲告诉她,这件事永远不能说出去,因为它太羞耻了,而作为摄影师的父亲,则在女儿被恶 魔 侵 犯后经常让她为自己做裸体模特。

(电影《李》截影)对于外界的质疑,这位父亲曾这样解释说:“我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疗女儿的羞耻感······”从那以后,李开始变得叛逆。

(毕加索笔下的李·米勒 图片来源于网络)李·米勒曾这样评价她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完美拼接。

」但从时尚模特、摄影师学徒、时尚摄影师、到战地摄影师记者,她不甘愿只做被框钉的艺术,她始终在追求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每一段经历都迸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源于网络/ 图片Toffee / 作者

 4 ) 美丽的女人

我喜欢凯特温丝莱特,不仅因为漂亮,演技出众,还因为她的最突出的一项才能~选片,她所出演的影视没有水准之下的。

《李·米勒》,二战中一位罕有的女性战地摄影师的传记。

影片的魅力或者说女主角的魅力在于再现了一位兼具女性温柔细腻和男性勇敢坚强品质的美丽女性。

有两种审美观:一种认为男人就应该像男人,女人就应该像女人,简言之:男性应该突出其男性气质,反之亦然。

另一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活出所有的气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凯特温丝莱特在本片中成功地做到了后者,塑造了极富魅力的现代人的形象。

 5 ) 海外影评

著名摄影师艾伦·库拉斯的导演处女作,改编自米勒之子安东尼·彭罗斯回忆录。

在母亲去世后,他在阁楼上的一个盒子里发现了她的一批作品——包括大屠杀的惨不忍睹的照片,这才了解到她的英勇事迹。

这部电影的结构有点像帕布罗·拉雷恩的《第一夫人》 ,1977年时已上了年纪的米勒以访谈的形式向安东尼讲述自己的一生。

故事围绕着李·米勒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展开,从战前到二战期间,再到战后的回忆讲述,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

影片对二战时期的描绘尤为深刻,例如李·米勒与大卫·E·舍曼搭档在前线拍摄的情节,那些如截肢手术、烧伤士兵、巴黎解放以及集中营惨状的画面,不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传递。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说:“《李》通过这些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苦难的时代,其对战争场景的刻画细致入微,使影片具有强烈的历史质感。

”温斯莱特将李·米勒刻画成一个时刻保持戒备,反抗性别歧视并且勇敢见证生活百态的女性。

她的表演富有层次,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故事。

《综艺》杂志评论道:“温斯莱特的表演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她的存在让李·米勒这个角色从历史的尘埃中鲜活地走了出来,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波动,无论是面对战争的残酷还是生活中的性别挑战。

”在影片的情感表达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像李·米勒与被德国士兵引诱的法国女孩之间的互动场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情。

这种在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思考。

《帝国》杂志指出:“这一情节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它展示了在战争的大环境下,人性的善良与宽容如何与战争的残酷和仇恨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对那个特殊时期的人物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李》这部影片也并非十全十美。

在叙事节奏上,某些情节的过渡略显仓促,使得故事的连贯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但总体而言,这并不影响影片所传达的核心价值。

《李》通过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表演和深刻的故事内容,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二战故事,以及对人性、性别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尽管存在一些小瑕疵,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观看的优秀电影。

 6 ) 凯特·温斯莱特:李·米勒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

凯特·温斯莱特拍了很多部电影,电影《李》是她拍得最艰难的一部电影,也是她投入最多感情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她第一次当制片人。

《李》这部电影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九年的时间,夸张一点说,如果没有凯特·温斯莱特,这部电影很难完成。

凯特·温斯莱特之所以为了这部电影付出那么多,是因为她被这个故事的原型李·米勒打动了。

作为二战中唯一的一位战地女记者,凯特·温斯莱特认为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书写了女性气质:意志力、力量、勇气、同情心。

自从凯特·温斯莱特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她就一直等待有人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却迟迟没有等到。

其实,在这期间,的确有很多人打算把李·米勒的故事拍成电影,可是都被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拒绝了,因为这些导演看中的李·米勒身上的标签“男艺术家的缪斯”、“顶级时尚模特”恰恰是李·米勒最讨厌,一生都想摆脱的男凝“标签”。

通常说一个女人是某个男人的“缪斯”,也意味着这个女人是这个男人的情人。

不管她激发了这个男人怎样的创作灵感,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始终是男人,而不是这个被看、被当作客体的女人。

所以,“缪斯”这个词是一个被动词,而且带有严重的性别歧视,这个词并不是对一个女人的赞赏,而是对一个女人的贬低。

而凯特·温斯莱特也同样厌恶这些加诸在她身上的“男凝”标签,所以她和她的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决绝这种“男凝视角”,所以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她是谁谁谁的缪斯,她是谁谁谁的情人,她是怎样美貌怎样前凸后翘的顶级模特。

电影《李》完全采用一种女性叙事,女性视角,电影一开始就是从她作为一个摄影师给人拍照开始。

因为李·米勒说“相比被人拍我更喜欢当一个拿起相机拍别人的人”。

这说明,李·米勒是一个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女人,是一个主体意识非常强烈的女人。

比起“被看”,她喜欢做一个主动去“看”的人,所以,她拿起照相机,去上战场,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真相,哪怕她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通常的战争片,都是以男人的视角讲述,而《李》这部电影以女人的视角呈现战争,作为少有的战地女记者,李·米勒告诉你,在一个女人眼中,战争是什么样的?

李·米勒在通往前线的路上却遭遇重重阻碍。

因为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战争,就像男人不让女人插手政治一样。

同样作为记者,《LIFE》杂志的大卫·费尔曼和李·米勒一起去军队采访,李·米勒却被拒之门外,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但是李·米勒根本不管这一套,她反问“为什么女人不能去前线?

凭什么男人来决定这一切”。

作为这个世界上人口一半的性别,李·米勒从未将自己排除在这个世界之外,而是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中去。

带着这样的反问,她一路前行,像一头猛狮一样,根本没有人能真正阻挡她。

早在战争前夕,李·米勒就在关注这个世界的局势变化,等到战争一爆发,她就跟《VOGUE》的主编说,时机成熟,赶紧派她去欧洲。

作为一名时尚杂志的记者,她根本不关心什么发型和服饰,她更关心这个世界的动向和走向。

等她好不容易拿到了美国记者通行证到了军队,又被告知女人不能参加新闻发布会,更不能去前方战场。

于是李·米勒一边拍摄受伤的士兵、医生、护士,一边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去前线,最后她终于来到了前方战场。

战争远比她想像的恐怖的多。

因为女人不是嗜血的动物,所以她们对暴力更敏感也更反感。

所以,她在第一次在枪林弹药的战场上奔跑时,她害怕的要死,整个人一直在颤抖,但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她还是不顾生死的想把眼前的这一切暴行记录下来。

对李·米勒来说,战争最恐怖的莫过于她在达豪集中营看到的一切。

当法国的战争结束后,李·米勒从朋友口中得知好多人人失踪了,而当时没有一家媒体提及此事,大家只报道胜利的消息,对胜利背后的真相置若罔闻。

李·米勒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她继续追踪真相“那么多人消失了,他们去了哪里”。

带着这些的疑问,她来到了达豪集中营。

在达豪集中营,她找到了那些失踪的人口,在一间间牢房里,在一节节火车车厢里,成堆成堆的尸体,在死去之前,这些人已经瘦的皮包骨头。

电影里这一幕是最恐怖的,比我看过的所有集中营的影片拍摄的都要恐怖。

而我深知,真实的场景远比这可怕的多。

李·米勒就在真实的场景中,跳上了一辆火车车厢,拍下了这些受害者的惨像。

此时,她不仅仅在记录真实,也在凝望类恶的深渊。

因为她拍照的时候,她从不看镜头,而是直视拍摄者。

也就是说,她不通过镜头看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直视这个世界。

她因为直视恶的深渊的这段经历,后来得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她后半生一直在用食物和酒精疗愈自己,效果甚微。

在他人眼中,她成了一位情绪化的人,一位难以相处的母亲。

她深埋了自己的这段经历,直到死后,他的儿子安东尼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曾是一名目睹战争真相的战地记者。

至于她为什么对这段经历闭口不谈,原因很复杂。

刚开始,她把自己在战场上拍到的照片寄给杂志社,但是却没有发表,因为她的上司接到通知,不能在公布这样惨烈的照片,因为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人们的生活要怎么继续?

如果人们不能直视战争的的残酷真相,也就不可能真的从战争中吸取教训,那么战争将不可避免。

现在的世界局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李·米勒在战争中另一个切身的感悟是“为什么男人把女人排除在战争之外,却要女人来承担战争的恶果?

”。

在电影《李》中,玛丽昂·歌是一位家庭妇女,她没有主动参与战争,却成了战争的受害者。

她的丈夫和儿子被纳粹杀死了,她自己被纳粹关起来强暴了三年。

三年前,她还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女人,三年后,李·米勒再见到她时,她成了一个眼神黯淡、精神错乱的女人。

在战争中,即正义正义的一方也夹杂着很多不正义,这种不正义却要女人来兜底。

同盟军解放法国后,李·米勒看到一个美国士兵不顾法国姑娘的意愿,试图强奸她时,她跑过去,愤怒地赶走了这个傲慢的士兵。

这个士兵认为他们解放了她们,就能够享有女人的一切。

在战争中,明明向德国投降的是法国男人,战后,他们却把这一屈辱强加给法国女人,他们把那些被迫跟德国人发生关系的女人拉到街上,公开进行“荡妇羞辱”,好像他们多正义似的?

明明主动向德国人跪地求饶的是这些男人们?

而遭受侮辱的却是女人们。

战争中,女性受害者中,最触动李·米勒的是一个在达豪集中营的八九岁的小女孩。

当李·米勒穿着士兵制服突然出现时,这个屋子里的所有女人都露出一副紧张的表情,于是李·米勒扯着自己的头发,示意自己是女人时,其他女人都放松了警惕,继续吃面包可是这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还是害怕的不行。

李·米勒走过来的时候,她一直往后退,直到退无可退,整个人蜷缩在墙边瑟瑟发抖,在李·米勒多次示意自己是女人,一直让这个小女孩感受到来自同一个性别的安全感时,她才安定下来,继续吃面包。

这种只有从女性性别感受到的安全感,是因为她们曾经遭遇被男性性别深深伤害。

李·米勒从这个小女孩极度恐慌的眼神中,一下子就看出她曾经遭受过男人的性侵犯,这种性侵犯给她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因为李·米勒自己也曾在七岁的时候被一个男人强奸,而这段经历给她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童年创伤。

也就是说,不管在战争之中,还是在战争之外,女人一直都是各种暴力的受害者。

而只有在女性叙事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受害者的身影。

这也是李·米勒这个人深深打动凯特·温斯莱特的一个原因。

尽管在电影拍摄中,极力避免一切“男凝”的镜头,在电影之外,李·米勒还是无法摆脱“男凝”。

不信,你现在搜索一下李·米勒,最醒目的依然是“谁谁谁的缪斯”、“谁谁谁的情人”、“谁谁谁的妻子”、“超级模特”、“美人”这样的字眼。

在采访中,尽管凯特·温斯莱特一直在讲李·米勒作为一个女人如何突破界限,成为一名战地女记者的故事,她在八十年前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她是女人中的女人。

结果她刚说完这段话,对面的男主持人就说“她是超级模特,她很性感”。

这就是“历史照进现实”的写照。

电影里,男人谈起李·米勒的模特生涯时,意味着男人关注的是她的“胸和屁股”,电影外,男人只关注李·米勒的“胸和屁股”。

半小时的采访,这个男主持人一半时间都在往李·米勒的“胸和屁股”上扯,真可悲,好像除了这些,他想不到其他的,真怀疑他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更多文章,见公号“时空记1994”

 7 ) 她的一生是女性抗争史!

在我的女孩榜样的她们系列有写过她,了解关于李完整的故事更能体会到她作为女性先锋面对不公的抗争精神。

🌟李·米勒(Lee Miller)🌟米勒曾身处深渊,又一次次拯救自己于水火,她不甘被定义,不断重塑自我。

她的身份多重而精彩——摄影师、超现实主义者、战地记者、模特、甚至是一名美食厨师。

每一次职业转型,都是她主动选择的人生升级。

🌟出身即地狱?

她偏要杀出一条血路!

米勒的童年可以说是暗无天日,年幼时遭受性侵,不仅身心受创,还因此染了病,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学业。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父亲还逼迫她为自己拍摄赤裸照片。

这意味着,米勒的少女时代几乎是在不断被剥夺界感、被凝视、被物化的环境中度过的。

🌟但她没有让自己沉沦。

19岁的米勒开始闯荡纽约,迅速成为最抢手的高级时装模特,风光无限。

直到有人未经同意把她的肖像作为了高洁丝卫生巾的宣传。

🌟在那个年代,月经还是不能被公开讨论的”禁忌"。

米勒也成为了第一位在生理用品广告中亮相的真人模特。

由于这个禁忌角色,米勒很快就失去了所有工作机会,模特事业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她也厌倦了时尚界对模特的极端物化,她曾直言:“我宁愿拍照,也不愿成为照片中的人物。

"这句话,成为她人生方向的转折点。

🌟 二战爆发后,米勒投身新闻摄影,深入前线,不仅拍摄战火中的残酷现实,更聚焦战争中女性的无名英雄主义。

🌟她的作品打破了对女性的性化和物化,记录了女性在战时所做的英勇工作并拍摄她们。

她高举女性同胞,庆祝她们为赢得战争所做的一切。

🌟她拍下那些清扫被炸毁的街道,取水做饭,在工厂工作,用双手支撑家庭、支撑社会的无名英雌们。

她让全世界看到,女性从来不是战争中的背景板,她们不仅是幸存者,更是建设者、战士。

🌟从被物化的模特,到掌镜记录真相的战地记者,李•米勒用一生去对抗性别歧视、挑战社会规则。

她不甘被“凝视",她最终成为观察者、讲述者,她掌控了自己人生的叙事权。

 8 ) LEE @Sydney Dendy影院

不知是不是受《菊石》的影响,看到凯特温斯莱特这张脸我就想起菊石里她和罗南的对手🎦。

之前在墨尔本见艺仔的时候,我俩走在墨尔本CBD的路上,还讨论过近些年看过的姬情电影🎬哪个比较好。

我自己比较喜欢《燃烧女子的画像》,艺仔说她对这个没什么感觉,更喜欢《菊石》。

当然我们都知道她心里的最爱是《卡罗尔》,which悉尼圣诞月有些电影院会重映,不知会不会去。

Kate在这部电影的饰演的主角风格,竟然和《菊石》有点像,都是偏tough,对自己专业和擅长领域十分热爱,很坚持理想的人。

这部电影的情节也比较cliche,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情节,印象最深处是当Lee发现自己的照片没有被采用时,去报社疯狂找自己的胶卷🎞️,开始疯狂用剪刀✂️剪的画面。

虽疯狂但又无比真实。

影片结尾简单致谢了历史真事,其实是可以去影院看的,没有不好,但也非特别出众。

和我一起看的两个中年男性,合理怀疑他们是gay couple。

 9 ) 妈妈年轻的时候一定也有梦想吧

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妈一直扮演着一个暴躁母亲的角色。

从小到大,无论我做什么事,似乎都不能获得她的认可。

她一边喜怒无常,忍不住对所有人发泄情绪,一边又不遗余力地对所有人好,几乎将自己所有精力都用来维护家庭的正常运行。

她最在乎的似乎全是我和我爸不在意的小事,比如衣服怎么叠最整齐,公交车怎么坐最省钱,家里哪个亲戚帮你修了个碗,你要记得电话致谢等等。

我总是觉得,就是因为她太在乎这些小事,所以才永远无法摆脱焦虑,才会陷在无法控制的暴躁情绪中,搞得所有人都不得安生,但我从来没想过也许这些都只是她被迫接受的生活而已。

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转变,因为我妈从退休以后开始经常旅游了。

我也和她一起去过几次国外,我基本还是很宅的人,每次旅游到后面几天,我都累得迫不及待想坐上回程的飞机,但我妈总是很开心,热情地和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交流,用手机计算器和小贩讨价还价,甚至不想回家。

当然,心情好了,她回国之后也会对我和我爸态度更平和。

我想,如果我妈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另一条路,有个实力过硬的家庭支持她走南闯北,也许她会活得更快乐一些吧。

妈妈和爸爸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爸爸会把年轻时的梦想存在心里,适合的时候会告诉他的孩子,而妈妈呢,经常日子过着过着,自己就把曾经有梦这档事彻底忘了。

这部影片的结尾,当安东尼抱着母亲的照片,幻想Lee跟自己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母亲”地时候,我能共情到他不是在怨恨母亲,而是很难过,为什么妈妈见过这么多人间惨剧,却狠狠憋在心里,从来不跟自己诉说。

我很难替Lee解释,但是从Vogue主编那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猜得一二,people need to move on,人们需要向前走。

如果年轻的时候用尽全力也没法替被强暴的女孩门发声,那年长之后又何必突然提起呢。

更何况后来,犹太大屠杀已经有无数的记者在报道了。

战争结束后的1950年代,正是社会把女人赶回家庭的年代,那个年代的Vogue上开始刊登属于家庭主妇的穿搭。

我没有研究过Lee的生平,只是从电影看,她后来大概还是循着社会规律,回归家庭了。

电影花了大量篇幅拍她如何在战后从法国一路开车到德国,拍下许多恐怖照片,在希特勒公寓里搞怪,却从没拍她在和丈夫幸福生活中生下孩子的画面。

如果她的照片全部发表出来,她穿越前线的事迹被其他记者写成故事,那她还会不会变成那个所谓不好的母亲呢?

 10 ) 凯特温斯莱特无与伦比的演出

李·米勒,一个勇敢坚韧,直率热情,温暖如同太阳一样的女人。

有一天尘封已久的记忆盒子被翻起,我们透过她的照片,看到她在那个女性重重受限的时代,扛起自己的照相机,义无反顾投入战场,因为她要拍摄战争,她要见证战争中的女性,她要记录她们,不要忘记,不能就这样轻飘飘地放过那些伤痛和罪恶。

太美了。

这个女人那熊熊燃烧的生命力。

仿佛可以点燃一切。

即使如此,她也被战争的罪恶烧伤。

经历过那一切的人不可能回到最初。

———凯特温斯莱特的演出,震撼人心。

我好喜欢她脸上的绒毛,眼角的皱纹,下垂的胸部,永远充满故事的眼睛。

我好喜欢她满是灰尘的头发,沾满泥泞的靴子,藏满黑灰的指甲,哭得发肿的眼眶。

我好喜欢她醉醺醺的大喊,皱着眉头抽烟,忍住眼泪拍照,为自己绝妙的主意大笑又在拥抱中哭泣。

绝赞演出。

《李》短评

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动人之处足够忽略其他,看到了好几处从来没有在以往战争片中看到的女性角落

4分钟前
  • 噠水果酱
  • 力荐

寡淡平和,想是因为视角是个体的而不是历史的所致。虽然少了些戏剧性,却成就了李作为女性从奢美自由到枪林弹雨环境中自我诠释和释放的理想实现,从外至内的美丽重建。片子的另一重价值,见证了凯特从泰坦尼到朗读者到本片的演技定义,跳脱了岁月蹉跎,定义了完美女性的概念。

9分钟前
  • 哗啦啦
  • 推荐

女性导演女性编剧拍摄的战地女记者的故事,导演的名字和照片让人看不出导演性别,豆瓣能不能换一张照片

14分钟前
  • 七七
  • 力荐

一般咯,在当今拍战争相关既想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又想不显得投机说教反正是挺难的。演员光听也能听出差距,温温说美音没口音,四哥一说英音我就想笑

17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作为传记电影非常平淡,但凯特始终是个好演员。女主原型李米勒可能比凯特还要光芒耀眼;纪录摄影,真是一个好的见证者。

19分钟前
  • 小礼歌
  • 还行

战时经历拍得走马观花不深刻,很有份量的人物缺乏见地的取材,但凯特是完美的。马良演配角倒是没想到,和凯特同框闪回奥斯卡夜

23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好看!

27分钟前
  • 💚
  • 力荐

曾经她的腰平取景器里尽是放浪形骸,直到希特勒的铁蹄碾碎所有的岁月静好。从此胶片里再无活色生香,只有血肉模糊的现实。她如此刚烈,又如此倔强,宁愿亲手抹杀掉那些藏在闷罐子车厢和希特勒浴缸中的真相,也要将余生活成一个迷。

3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凯特算女明星里衰老速度慢的了,还没太下垂。果然国外女人对于喜欢的男性需要遮起来自己的奶子和身躯,对于无感的人随便露,国人正好相反。电影记录了一个记者的改变历程,灵魂蜕变,找到自己的过程。

35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还行

片子是普通的战争创伤片,有些事情你看过了就再也无法视而不见。记录一个月没上电影院在土耳其的老影院偶遇。

38分钟前
  • 虎齿剑
  • 推荐

TIFF23@ScotiabankTheatre. KW制片+主演+攒了一众卡司, 映后导演等嘉宾对她花式夸

39分钟前
  • 西南北
  • 还行

很强的cast但感觉浪费了,期待有一些戏剧冲突但都淡淡的,想传达的女性叙事也流于表面…三表哥倒是惊喜转型,妆造真的很daddy

40分钟前
  • 一只橘聚居
  • 还行

中规中矩,但演技扎实

43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即使是一流的制作和表演,也很难把影人的激情无损传导进观众心里,这几年传记片的局限很明显。Winslet的气场随年纪呈几何式膨胀,群星璀璨的卡司里,Riseborough最亮眼。

48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期待喔👻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看!明天。。明天下午或者晚上!。。Kate宝刀不老!记得微博有个人说Blanchett更像个模特,演Carol的大魔王或者Blue Jasmine里歇斯底里的人,戏就窄了,而Winslet就,好像什么角色都能驾驭。

52分钟前
  • 末度行吟
  • 还行

战地记者的职业多么光辉,罪行需要被记录并揭露。但是政府拒刊,因为要稳定民心,要避免disturb people ,人们要move on

54分钟前
  • Vow
  • 力荐

《美国内战》所缺失的都在这里,非常老派而扎实的传记片,男性主导下的战争,除了牺牲数字和阵地局势,还隐藏着巨大的惨痛深渊,总是被淹没在胜利的喜悦中,无论性别还是职业,李的身份都让她更为敏锐的发现战争背后的残酷和可怖,也更加执着于对苦难的关怀,以男性身姿前往战场,又渐渐在这之间回归女性妆容,最终在希特勒浴缸中赤身的一幕恰似某种蜕变与新生,却是付出格外沉重近乎一生的代价,一个见证者、记录者和殉道者,背负下灾难与牺牲的绝望,传递警示与希望之时,人类才终将在反省中进步,而非忘却,儿子与照片等遗物之上母亲亡魂的对谈这一处理,宛如一场告解的安魂,她终于解脱,归于自己的影像之中,成为了过去,却又被永远铭记。

5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索然无味

1小时前
  • 穆兰M追剧
  • 较差

拖拖拉拉 唯一亮点是肉丝的大灯

1小时前
  • 塔利班班长
  • 较差

选择了一种最过时又保守平庸的拍法,看似讲了很多但是看完又让人感觉什么都没讲,剧本制作都很一般。而且所谓偏女性主义的叙事也根本没有给片子加分。

1小时前
  • VincentP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