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绝望,就会带去希望;哪里有悲伤,就会带去欢乐;请允许抚慰他人,甚于被抚慰;理解他人,甚于被他人理解;爱他人,甚于被爱;因为,付出就是收获;因为在宽恕他人之时,我们得到宽恕;在死亡之中,我们得到永生。
愿公义,圣洁,荣耀,满有权能的神,赐福赐平安给那些敬畏他的人们。
1、她很忙,她甚至会亲自给孩子买膏药。
她说,要把重要的事情留给别人。
2、永远不要隐藏你们脸上和眼神中的快乐,只要有基督徒的地方,就会充满欢笑3、笑容越是真诚越是珍贵。
笑容是爱的第一个特征。
4、如果拒绝接受这个世界的正常逻辑,那和完全接受同样的。
5、用暴力来对抗暴力是没有用的。
6、我们必须回到穷人里面去。
7、我们永远都不要害怕,即便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发生矛盾的时候。
8、上帝,请赐给我们世界和平,只要有仇恨的地方,就会有爱。
只要有宽恕的地方,就会有坚定不移的信仰。
9、哪里有绝望,我就带去希望。
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快乐。
让我们给他人带去安慰,而不是被安慰,去理解,远远胜于被理解。
去爱,远远胜于被爱。
这是你的,因为奉献本身就是回报。
因为我们宽容,所以才会被宽容。
因为有死亡,所以才会有有生命的轮回。
有人说,Mother Teresa 一生“除了爱,一无所有”。
写出来或许令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失笑的句子,另太多拒绝装逼煽情的清醒人嗤鼻嘲弄的句子,却多么精确简练,足以充分注解,用做修女特蕾沙这个人物最好的定语。
除此之外,可以想象,也最常被应用的定语往往是诸如“伟大”、“神圣”等字样。
都不抵这一句短评,虽然微小,但是真切、恰当。
影片是近乎平铺直叙的展开,剧情编织整理上一点小小的笨拙,却不能丝毫有损人物的完整光辉。
影片又是在一段《圣法兰西斯祷文》中缓缓结束,虽然看的是日文版本,但是字幕徐徐而出,这段祷文依然触动我心。
絶望のあるところに 希望を届けよう悲しみのあるところに喜びを運ぶの慰められるよりも慰めることを理解されるよりも理解することを愛されるよりも愛するよ与えることは与えられることだ許すことによって私たちはゆるされ死ぬことによって永遠の生命を得るのです冬末春初时,有基督徒女友曾邮来一段不明来历出处的英文,嘱我将它们译成中文好供她每日祈祷用。
虽然已经有不同版本的祷文网上流传,但是依然以自己对《圣经》的体味,重新译过:我主,求您令我成为容纳您和平的器在有仇恨的地方,撒爱的种子在怀疑之处,笃信在绝望之中,希望在黑暗里,有光亮在那忧伤之地,犹有欢畅 我主,求您让我不求别人安慰,安慰别人不求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不求别人的爱,爱别人在施予中,有所获赦免别人的罪,正如您也赦免我们的当我们死的时候,也要活在您那永远的界整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过Mother Teresa的泪水,只有她那一双慈悲眼睛,时时在饥馑,病痛,与死亡面前流露出太多怜悯。
倒是我自己,看她一袭白袍、赤足、凉鞋、缓缓徐行的身影,为之一再泪倾。
想起亦曾经让我动容唏嘘不已的另一个句子:“我越来越不爱这个世界,越来越只爱自己”。
在日益精致的自私和漠然里,无法辩解更多,也无从忏悔什么。
只能对这部并不十全完美的影片,在心里,为它打了五颗星。
☀️上帝保佑你,我怎么可以咒上帝爱着的人这些孩子都是上帝爱的结晶不怕,因为有你在这儿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只要你想就去做吧。
你可以做任何事,任何事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欢笑哪里有黑暗,我就带去光明哪里有仇恨,我就把宽恕带到哪里在我心里,我爸爸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好的人。
强壮,和善,慷慨。
我一直都很想念他其实你是牧师对吗?
我学会了怎样识别上帝的人白色象征着纯洁,而蓝色正是圣母玛利亚的颜色 上帝与我同在我要把希望带给所有绝望的人,让苦难的人们感受到主的存在,感受到他的爱。
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去理解,远远胜于被理解因为奉献本身就是回报因为我们宽容,所以我们才会被宽容因为有死亡,所以才会有生命的轮回我的心常常沐浴在一束温暖的光里,它叫至善。
因为是你温暖我的但是此刻,我想成为那束温暖的光,温热他人2019.10.10
曾经看了很多曾让我流泪的电影,也曾经以为当下的那部电影虽好但下一部一定会更好。
就象我们遇见的人,友情,或者爱情。
直到今天在上海去杭州的高铁上看完这部电影,我忍住眼泪,回到家,打开房门,放声痛哭。
多少的感动,难过,苦难,在这一刻,都渺小得如微尘,跟Mother Teresa的一生相比。
她的一生,充满苦难和斗争,哪怕在她的晚年多少人膜拜她,她还依然是那个只为成为穷人之中的穷人而存在的普通修女,从一个人抗争一个庞大的教会组织到人们心甘情愿帮助她,与她一起行善。
这与我们身边包括我自己一直喊着的去支教,去公益,那种一时的冲动,是让我们有多汗颜?
最近我的人生遭遇了很多坎,甚至想过停止抗争去做回主流社会要求的那个温顺乖巧的家庭主妇模样。
感谢Mother Teresa,我想我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更慈悲,更宽容,多付出,不求回报。
在我不能离开职场以前,无论身边的世界如何纷繁复杂,我愿自己是那个真心对人好的简单真诚的人。
而到我可以离开朝九晚五的职场的那一天,我愿自己更自由地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从爱我们身边的人做起,从不求任何回报做起。
我将日日激励自己,in the name of Mother Teresa.
影片很长花了近一周才看完多次被动容结尾神父去世哭的稀里哗啦也可能是借机释放了下许久以来的委屈最初听同事麻麻和阮老师说起过特蕾莎的能量值有700多而普通人只有200多这是一部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无感的电影没有当做宗教影片去观看对基督教也不甚了解特蕾莎的一生只有一个发心一生都在保守初心特蕾莎做事永远不是靠逻辑靠意识我想她靠的是觉知 这一秒都过不好,为何还要期盼下一秒?
这也是最近老师一直让我体会去开启的东西正因如此觉知+正念,特蕾莎是得道者天助需要什么,什么就会及时出现也就是老师常说的境随心转如此看来西方宗教的内核与东方的哲学是相通的人与人的差别,终究是能量的差别特地查了下全世界目前仍有80000万人吃不起饭想想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无论如何,试着计划做点什么~尝试“永远不要隐藏你眼神和心中的快乐去理解 远远胜于被理解去爱 远远胜于被爱”……
一部能让心硬如铁的人哭泣的电影,德肋撒姆姆出家之前的名字似乎就预示了她的命运:Agnes Gonxha,Agnes是古罗马著名的殉道贞女,而Gonxha的意思是玫瑰花蕾,虽然德肋撒姆姆没有和Agnes一样获得童贞殉道的荣冠,她的一生却都在以身心苦行的方式进入圣子在加尔瓦略山痛苦的奥迹:不但亲身接触和拥抱真实的肮脏和赤贫,还与此同时面临着比神枯更黑暗的灵魂的考验,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人类本性的伟大爱情。
她说,她在印度穷苦的街头听见人喊:“我渴”,我想许多沉浸世界虚荣的罪人,尤其是我在投入羔羊的怀抱之前,实际上,比这乞丐还要“渴”,这渴是灵魂的渴,是因为心灵的苍白和空虚,视真为虚伪,视善为愚蠢,视美为虚荣,是因为骄傲等多种灵魂的疾病和过错导致的对人间真善美的麻木,没有感受真情美好的能力,那是一条永远不会得到饱足的、注定会通往地狱的路,而姆姆用爱德的行动告诉人们,如何真正地为灵魂解渴:那就是舍弃掉一切虚荣,拥抱并热爱神贫,跟随道成肉身的脚步走向那被人践弃的黑夜,在其中寻找真光——曾经我感受不到真善美三个字真实存在,把这三个字错误地贬低成“上层麻痹底层的假口号”,可德肋撒姆姆却让人能够知道这三个字真实的重量:她说椰酥临在在最贫苦的病人们身上,如果人赢得了全世界,欺骗了全世界,却丢了这三个字,那么这人即便存活,也无异于死亡。
亲爱的德肋撒姆姆:请允许我跪下亲吻您蓝白色的纱丽,用玫瑰经祈祷的馨香给您献上一小串玫瑰花蕾,我愿追随你贫穷的脚步,弃绝虚幻的诱惑,走上去往t国的道路。
聖母媽媽最卑賤的女兒
电影《特蕾莎修女》长达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
先说她出生的地方,需要多说几句。
特蕾莎出生在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帝国领地内,一个叫斯科普里的城市,是当时帝国科索沃省的省会,科索沃是阿尔巴尼亚人聚居的地方,特蕾莎也是阿尔巴尼亚族人。
阿尔巴尼亚人是欧洲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区域中,仅有的两个放弃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的族群,另一个是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
但特蕾莎的家庭信奉罗马天主教,她的家庭为什么如此特殊,大概是因为省会斯科普里实际上以基督教为主。
一战后这个叫斯科普里的城市并入新成立的南斯拉夫,后来被划入南斯拉夫联盟的马其顿共和国,成为首府,现在独立了,因为希腊不高兴,说马其顿是我希腊历史上伟大的名字,你旁门左道的,怎么可以也叫马其顿?
所以改名叫北马其顿共和国。
特蕾莎理论上归属的科索沃省,一直要和塞尔维亚闹分家,塞尔维亚认为科索沃是自己民族发祥地,被土耳其人压迫出来的,祖坟都在那,不同意它独立,于是打起来。
到了1999年,美国和欧洲早就看不惯保持共产主义元素,和俄罗斯关系好,还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就联合起来打塞尔维亚,趁机还炸了中国大使馆,我们三名烈士牺牲。
我前年去过这个大使馆被炸遗迹,导弹巧妙地错过了隔壁的日本大使馆。
特蕾莎很小的时候,去了爱尔兰接受教会的教育,然后被派去印度加尔各答,终生从事慈善事业,帮助贫困的印度人民。
当时印度正处于英国人一手设计的印巴分治阶段,宗教矛盾剧烈,贫困、疾病流行,加尔各答又处于印度教与孟加拉区域的伊斯兰教的分界区,特蕾莎修女带领的基督教慈善团体在那里做了很多很多好事,因为她团体直属罗马教会,所以她的慈善行为被欧洲人深度看见,70年代她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也有印度人说,她在加尔各答的慈善行为,在当地并不重要,在慈善方面,很多人比她做的还要多,只不过没有被罗马教皇看见(为啥只有天主教有个教皇呢?
)。
特蕾莎是一位跨越了民族、宗教界限,毕生从事慈善事业的伟大的修女,她不远万里来到印度,把毕生献给了印度穷人,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慈善者。
而她所从事的慈善事业的基础,则是欧洲人所设计出来的印度,一个作为殖民地为欧洲贡献了300年财富的,现在分散混乱贫穷,阶层固化,内部矛盾不断的印度。
这种设计,非常需要欧洲人再派出一个慈善团体和一个圣人来帮助这里的穷人,这样设计就完美了。
我帮了你,但你也别做梦翻身农奴把歌唱。
最好,这个去印度帮助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圣人,是来自巴尔干前奥斯曼帝国殖民地的信仰基督教的阿尔巴尼亚人。
一旦被帮的国家真的强大了,快超越它了,例如东方的两个国家,那你就是它的敌人。
特蕾莎修女的事迹很让人感动,欧美人的制度设计很让人恐惧。
寂寞、孤单、孤寂、无聊,每一个人都经历着。
走在人海的潮流中,看着不同的面孔上同样的表情。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个人都寻求着幸福,可是却少有人获得。
身处潮流中,你会被一种强大的无力感束缚,你会觉得无力与这个世界抵抗,你会觉得照顾好自己就很不错了。
可是,在特蕾莎修女那,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像她那样的。
付出关爱,付出关心,哪怕是一件小事。
重要的是去做,在做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在特蕾莎修女看来,那是天主的临在。
去爱,甚于被爱。
去理解,甚于被理解。
学会微笑,在你的每一个动作里都充满爱。
我只看了18多分钟,然后就尴尬到抓狂。
我觉得这种就跟我国有“类峰”,“诸葛”,其实是众多人的事迹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变成了奇迹与代表。
而也许只是刚好她是“修女”,是罗马天主教,从而成为宗教输出的一张牌子。
她也可以是无神论者,谁都行。
因为父亲之死而成为修女,我总感觉是因为“恨”以及对人类争的不理解,而从事这行业的,而更甚于爱。
707---培训班一起看的----20100419
Lord guide us,哪里有悲伤我就会去带来快乐,德蕾莎修女打动人心,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感觉比较表面。
怎么说呢,无论穆斯林还是其他各种宗教,总会有一些丑闻出来,但我也从来没觉得过有这么宗教不好,只有恶用宗教的人不好。善用的人太少了,所以我也不对这个类型的电影有更多的善意,片子看起来还是可以的,三星质量讲故事,不温不火,值得四星的地方是原型,因为一定或多或少的帮助过许多人的,很多困难也是一定存在的,以电影质量打分多少有点小气苛刻。
不管真正的人物形象是什么,以人物传记的角度来看,中规中矩吧~~
2+3模式
那些黑暗 质疑 信仰危机 更让我觉得 这是个有血有肉真实而有情感的人
德蕾莎修女生前曾三次访问中国,要求在中国开办慈善机构,照顾“穷人中的穷人”。但是,三次都遭到了拒绝。其中一次,一名政府官员回答德蕾莎修女说:中国“没有穷人”。这句话,真的是巨大的讽刺,狗屎的中国政府。
从此以后不在开会,解散,让我们回到穷人中去。
敬爱德兰修女,不过对这部结构立意都松散的剧要打低分,其实德兰修女的故事,远远可以拍出更加精彩的篇章。我觉得好莱坞制作会更好一些。
to love,rather than to be loved
主啊,求你变化模成我,最终与你一模一样。
擺拍味好重的正能量片。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除了爱,一无所有!223-12-15二刷。
人性的高光点。
电影缺乏戏剧的冲突,人物缺乏灵魂。本片特蕾莎修女的眼睛里,有不少见到贫弱者的吃惊,应该为悲悯。
信仰的力量
自认为是一名佛教徒。不得不承认基督教的博爱要远比当今佛教所谓的布施强太多了。佛教经常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而基督徒则是爱与帮助,不是要解脱你看不见的来世,而是直接给予你实在的帮助。“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欢笑,哪里有黑暗我就带去光明”
主题很好,但是没有拍出修女的感人之处,独特之处,也没有拍出她为什么能赢得诺贝尔和平奖。
伟大的人格,平庸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