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兽来说,贫穷是原罪,尊严则是一道窄门。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年轻时虽贫穷,但可能性的存在支撑着尊严。
人老了后,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尊严只能自己用一副墨镜、一根烟、一句脏话吹起个薄薄的气球。
可悲的是,老兽这个时候还在寻找微弱的可能性。
妻子瘫了,他去找个年轻的姑娘,以为在爱情上自己还有机会,但实际上,他给不了姑娘什么未来,只能骗老实人的钱给她买上一件廉价的外衣。
当姑娘的肉体涌来时,他已经接不住,他的可能性超不过三分钟。
在子女面前,他觉得还有当爹的威严。
这份威严没有利益的护甲,只是自以为是。
他的狠,空空荡荡,所有的拳头都打在自己身上。
没有人瞧得起他,他所以为的“至少我有一股混劲儿傍身”,大概也只是对着镜子的张牙舞爪——它类似自我催眠,对外人无效。
老兽也没有朋友。
朋友在他眼里是几千块钱,虽然这钱他拿走了又还了回去,但这里面哪还有友谊,它只剩下颠三倒四的面子。
衰老最可怕的一点便在这里——心里还有不甘,可现实没有余地再让你折腾。
森林依旧广阔,但你已经跳不过溪流。
老兽在暗夜中咆哮,我们之所以被触动,是因为虽然我们还未成为老兽,却也不过是在更大一点的牢笼里。
我们多出来的时间,用来想尽办法打开门锁,直到70岁时,门锁依旧,我们气喘吁吁。
有时会想,只应该有一种现实主义,就是有关贫穷的现实主义。
《老兽》里的世界一度让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真正身处的现实。
所有人都过得很艰辛——老杨,妻子卧病在床,整日混迹麻将馆,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的银行卡里,只余下75块钱。
以偶然形式在片中出现的牧民,因为骆驼生病,行将失去他赖以生存的手段。
老杨妻子突然入院,给这个家庭的子女们出下了一个难题,让他们发愁的,是手术费。
也正是手术费,占据了影片剧情漩涡的中心,围绕着它,夫妻交恶,兄弟阋墙,父子,反目。
似乎没有电影比这部电影更重视钱,然而,我们却不会从片中嗅见丝毫的铜臭味。
缺钱,构成这部电影整个虚构世界的坚实基础。
从缺钱处,接续发展出了全片一个个的冲突和反转——老杨请牧民做洗浴,没钱付账,把电动车押在了洗浴中心。
牧民将骆驼交给老杨代管,转过脸,老杨便将骆驼卖给了屠宰场。
用得来的钱,老杨赎回了他的电动车,还给情妇买了一件红大衣,让她套在内衣外面给他看。
为了应对前来要骆驼的牧民,老杨偷走儿女给妻子准备的手术费,给牧民买了一头奶牛。
愤怒但又无计可施的儿女们绑住老杨,强行要他签了一份协议。
老杨报警,将儿子们告上法庭……这些剧情发展,看上去全都是不得不如此,但同时,它们又总能带给我们足够的惊喜。
而一边做着必然的事,一边又令你意想不到,就构成老杨这个人物的独特性。
的确,不论从谁的角度看,老杨都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但从头至尾,他都没有刻意去耍无赖。
作为一个赤贫者,老杨做出的选择,就性质来说,永远是在解燃眉之急。
这是一个没什么选择的人主动在解决一些事情,统统堪谓无奈之举,但又显示出挣扎的活力。
因为习惯于此,他已经丧失长视的能力,因此才会一时冲动,竟要将亲生儿子送入监狱。
从我们的无奈处,催发出我们的惊人处——这,便是那一向被人性所遮掩的兽性。
「老兽」指的不是兽的野蛮、残忍,而是兽的狼狈、辛酸。
在影史长河中,老杨以他特有的方式,遥遥呼应着那些同样挣扎着的困顿个体——《偷自行车的人》里的那位父亲,《醉乡民谣》里的勒维恩·戴维斯。
在今年的金马影展上,饰演老杨的涂们获得了金马奖影帝。
这可能一部分与影片的属性有关——《老兽》是一部故事服务于人物的影片,其情节的铺设,主要是为了展现老杨这个人物的魅力。
如《出租车司机》,如《阿甘正传》,看罢这些电影,我们记住的首先是影片的人物。
至于说涂们的表演,微妙细腻处自然是把握得还算得当,但很难说他有多么的突出。
如果说他的表演有什么创造性,那就是他同时将个性与共性兼于一身——一是他的粗粝、生猛、为老不尊,二是一个县城老头的乏味平庸。
摘去墨镜,老杨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会被人视若无睹的普通老头。
这,使他不会像罗伯特·德尼罗那样大放异彩,但却会令我们觉得更接近日常。
偶尔,他还像一位非职业演员那样表现出一些生涩和对角色的不适应。
实际上,在这部整体还算和谐自然的影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涩和粗暴的地方。
导演周子阳是一个电影新人,《老兽》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可以看得出,这部电影是依循着剧作原理创作出来的,既受其指引,亦受之束缚。
他不止一次在主情节之外插入了一些看似不太必要的冲突,以给人物造成更大的压力。
很多时候,对白显得不太自然、日常,而像是出自一部小说,为刻画人物性格进行了文学的修饰。
也就是说,导演在添加一些情节、编造一些对白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隐藏起他的目的。
正如两个传单发放员对老杨的殴打,是为了造成一种灵魂的黑夜、狼狈的顶峰。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一定就是缺陷。
这些生涩与粗暴,使这部影片具备了一些特点,仿若一些民间故事,带着当地特有的淳朴风味。
为了让影片有个性,导演在这部片里还添加了一些国产写实影片中不太多见的元素。
像洗浴中心的侏儒老板,墙里的乌鸦,路边的白马,以及,荒草树丛中行走的幽灵。
这些元素,未必见得有什么意义,但它们代表着一种自由的精神,能激发我们对电影这一媒介的热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向右转!
(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79172/周导说,他深受库斯图里卡的影响,荒诞、深刻、有力量,包括动物的元素都在《老兽》中得到呈现。
电影在鄂尔多斯拍摄,上文已经交代,这本身就是一座有超现实气质的城市。
影片中出现过很多动物,这些超现实的部分起到了帮助主题的复现作用。
比如洗浴中心的鸟,也是在困境中挣扎,它的生命和老杨一样是压抑的。
白色的视觉符号(马路边像鬼一样的人形)是在鄂尔多斯能够经常看到的,冬天一些人套上白色的袍子抓野鸡(有些野鸡是白色色盲),这一幕传达出的意向即是一种动物伤害另一种动物,同时有一种扭曲的表象感觉。
这和老杨当时的状态非常相像,他刚从法院中吵完架走出,庭前调解失败,内心因痛苦而扭曲,因此这二者也是一种呼应关系。
再有就是老杨在莉莉家里梦见的那匹马,也许是吉布森骆驼的变形?
毕竟他刚刚卖了骆驼而去讨好莉莉去了。
影院中有个高中生说,意识流并不需要被理解,那是一种感觉。
其实超现实也没有这么玄,在导演的眼中,超现实是更加深邃的现实。
更多内容请戳影评【老混蛋的兽性与人性】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979172/&dt_dapp=1
某文章称《老兽》是中国电影最快的一场床戏,我看应该叫中国电影里最尴尬的一场床戏。
《老兽》提到了相当大胆的东西——老年人的欲望。
巨尴尬。
老年人的性,有悖中国式伦常,中国人很难接受这个话题。
但是导演直视了它,并认为它是合理的。
巨尴尬。
国内作品鲜少谈及,仿佛老年人应当没有性欲(韩国人倒是敢拍《酒神小姐》)。
国人心目中的晚年状态和老兽的荒唐儿女想的相差无几:含儿弄孙(带孩子)、怡情休闲(不乱花钱)、慈眉善目(不添麻烦)。
大家习惯把这个群体当成老人,不是男人\女人,性别特征模糊了,人性需求被忽视了。
但是老兽之所以叫老兽,因为他头发白了也不愿意放弃作为男人最原始的欲望。
老兽的性是对一个年轻女孩身体的掌权,代表他在魅力和功能上仍然有生命力。
老兽对姑娘勾勾手,神态自得,显然他对自己的魅力很有信心。
这段床戏不是一笔带过的。
导演用略带自然主义的方式,拍摄“孙女”和“爷爷”的运动细节:接吻、内衣、秒射、没戴套、呻吟。
观影不适感难以言表。
贯穿全片,老兽的行为也是兽一样的状态多于活的像个“人”的时候,可谁又不是个动物呢。
老兽的全部行为动机,和他对待年轻姑娘一样,都是由兽一样的原始欲望驱动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89818/ 中国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好人物了)
做爱前要求莉莉穿上红外衣老兽去洗浴房的戏很有意思。
这是充满色情意味的场所,灯光暧昧。
接待老兽的是一个残疾人(侏儒),我想起一部叫《a sex workers journey》的纪录片,讲述专门为残疾人的生理需求服务的性工作者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人们也习惯把残疾人群体当成病人对待,给予关怀,而少有把他们当成正常人看待,他们是男人和女人,也须正视他们有性欲。
导演是不是想表达什么?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谈老年人的性?
想想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老兽梦到马。
马有性欲的象征义。
也是他忘不了往日风光,还想再驰骋。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去说老年人的性。
私以为,老年人的性一直是藏在底下遮遮掩掩的事(据我一个朋友说,广场舞是老年人的陌陌),中国式伦理使整个社会带着一张道德面具,中国人的集体道德感之强,卫道士之多,社会大众的道德批判异常严厉的情况下,道德就成了审判每一个个体的利器,人人自危可想而知。
性这件事,在中国环境中本身就是个“肮脏”的东西,性工作、婚外性行为是不正当的,老年人的性更是带着强烈羞耻感的,甚至老年人爱俏都被叫成“老不羞”。
有趣的是,那些被道德谴责的不正当性或让人羞耻的行为并不因社会道德或法律的抑制而消失。
于是构成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性生态。
你可以不止从老兽身上看到一个混蛋,你还可以看到一个人性的老兽,吃喝嫖赌俱全,不肯放弃做男人的享受,一把年纪穿个骚气的皮衣……导演把一个老男人身上你爱看不爱看的都挖掘了,包括把他让人不忍直视的性欲,摊在观众面前,我想,就人物塑造来说,我还是肯定的。
看懂这个片子需要知道些时代背景, 在煤炭羊毛的黄金年代时, 鄂尔多斯的GDP可是直逼香港的。
一下子出现了无数富豪和高楼大厦,但可惜煤炭的黄金期很短。
主角就曾经是富豪是受人尊敬的人,他的孩子也是孝子贤孙。
但没钱之后,他们都变成了禽兽。
在资本浪潮的冲击之下, 人情冷漠,大家都关心自己是否能过的更好,很在乎自己过的比别人更好一些。
而忘记了善良亲情,男主的消费行为如果是老兽的话, 那经济条件尚可的子女就是小兽。
由奢入俭难啊,真是一个不错的电影。
这篇影评,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吵架上瘾怎么办?
上瘾,在心理学的临床经验,是客体的缺失,需要马上满足。
就像烟酒,游戏网络,手机媒体,都可以马上建立一种连接,而且是高浓度的连接。
理智的讨论肯定达不到效果,需要激烈。
背后是一个孤独的人,抑郁的人,需要补偿性地填满所有的空虚寂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夫妻吵一辈子,就不分开。
这是他们最熟悉和擅长的亲密方式,通过吵架,感觉到一个客体的在场,自己不孤独。
有一天,两口子不吵了,那大概真的是要分道扬镳了。
我们常说的“杠精”,大概也包含这个因素,即时可以与一个陌生人发生“亲密”的连接。
激烈的语言,代替了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不再需要慢慢了解,从一个寂寞,甚至抑郁的状态,迅速转变为兴奋的、甚至躁狂的状态。
如果能够在现实中建立和维持亲近的关系,通常就会不再有类似强烈渴望。
包括游戏网络上瘾的孩子,如果父母回到身边,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的上瘾自然会缓解。
看待这个问题时,也要参考社会背景。
资本和商业化的发展,原有的文化基础断裂或解体,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这个过程。
在电影《老兽》里面,有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强行捆绑了父亲签下一个“契约”,他们选择了新的“规则”,抛弃了父亲。
然后父亲告了孩子们,最后一家人形同陌路。
父亲作为一个人情社会的代表,帮助孩子娶了媳妇,住进了大房子,找到了工作。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感恩,还了这些人情。
人情世故,也体现了人与人的连接和相互的需要。
当我们理想化西方的契约精神时,也威胁到中国传统的人情。
这个过程如此之快,以至于像一个“捆绑”和“强迫”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妥协和过渡的过程。
“老兽”站在他花钱买的烂尾楼里,他被困在那里了,望出去一栋栋烂尾楼,就像如今孤独的人们。
他看见谁都想吵一架。。。
我的评分:6.5影评:这电影好就好在十分的真实,把一个贫困家庭的悲欢离合,演绎的十分的真实,人性,本身就是这样。
老兽的老伴瘫痪了,他却正常出去跟朋友喝酒,通宵打麻将,去洗头房玩女人。
发现自己的子女给老伴凑得手术费3万元,放在老伴的枕头底下,就立刻偷走1万元去潇洒。
当然后来也为老伴的手术费去低三下四找自己的子女借钱。
影片中年轻时的老兽对于子女也尽心给他们找工作,对自己的一帮朋友们更是真心对待。
老兽玩耍了一辈子,晚年屡屡碰壁后,选择与老伴服药自杀,我觉得这也是挺好的。
他后半生注定享受的只有贫苦与病痛,这一点,他已经体会到了。
他潇洒一辈子,他自己将要面对是自己选择的生活。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片我给三星半在内蒙的小城里,老杨一直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六七年,二人的三个孩子均已成家立业,虽都不是大富大贵,但生活自不是问题。
打牌中看到有持刀的妇女追债,处境相同的他,说今天算球了,外面闹得厉害。
去银行ATM连张钞票都取不出来的他打电话给老赖,又没拿到钱。
出门在路上碰到牧民老朋友,得知朋友遇到了困难,请了朋友吃饭,洗澡,告诉洗浴中心小妹儿说自己的朋友是搞生态环保的,最后卡里没钱了还把电车押到洗浴中心,说了我请客就是我请。
虽说老杨先把骆驼卖了,且不论钱的来源,老杨给了朋友更想要的解决方法。
影片清楚的交代了老杨是借出去贷款的一方,暗示曾经做过生意,并有些积蓄,打电话给老赖被挂断后,再也没有找过他们,包括在急需用钱的时候,没有去追债,偷拿老伴儿看病的钱,跟孩子开口拒绝后也没有紧逼,从头至尾,包括在面对不了解情况的小女儿时,老杨都没有一句解释。
一切都反映老杨大男子主义,好面子,不轻易求人,影片外化时刻都仰着头,墨镜和烟不离手,为人仗义知恩图报,对自己的情儿也是有请有义。
这样的性格,也是最终造成老杨结局的关键因素。
写这篇长影评的主要原因是看到豆瓣上一些人在质疑说,老杨太自私,贪图享乐,把孩子告上法庭太过分,有什么资格跟老伴儿说爱她种种。
我也把我在豆瓣的唯有几次没有给了他们。
第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夫妻二人作为退休音乐教师,一直过着最体面的生活,妻子中风后,也一直是丈夫在照顾,孩子时有探望,这部片我只看了一遍,却一直记得这一幕,期间丈夫打了妻子一巴掌。
夫妻二人相爱,但在久病之下,这一巴掌是压抑情绪的爆发,也是爱的反面表达。
2014年电影《万物理论》,霍金病后,简蹲着对歪着头的霍金面前说“我尽力了”的时候,简离开霍金的时候,二人之间单纯的爱情已经不再只是爱情。
当老杨在喝酒的时候无视老婆的电话,其实就表明了,老杨已经尽力了,可作为一个有强烈大男子主义情怀的他还在撑着。
对簿公堂,大儿子的老婆是老杨给娶的,大女婿的工作是老杨给办的,二女婿的房子是老杨帮助的,却都被他们说是过去的事情,还口口声声说现在的事情要让老杨自己负责。
绑架过程中大儿子和大女婿在老杨头上弄了两个伤疤,二女婿关门直接把老杨撞到鼻出血。
至此,孩子三家都在老杨身上造成了有形的和无形的伤疤,孩子三家的忘恩负义,或者说认为一切父亲的付出理所应当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儿子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四五岁?
小女儿的孩子刚出生。
儿子儿媳在责怪老杨没给他们看孩子,大女婿怕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小女儿不当家。
可影片却告诉我们,还没有第三代的时候,老杨的媳妇儿已经病了,照顾媳妇儿且吃力,还有什么时间去照顾第三代?可老杨心里是有第三代的,拿到骆驼先去找孙子玩,给孙子买变形金刚,三女儿抱着孩子进屋,老杨转身想去摸还生怕吓到孩子。
老杨承受的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单是生理需求他只要去洗头房找就行了,他需要一个人能跟他说话,能让他暂时放下自尊,能够交流,很显然,老婆不行,孩子不行,兄弟也不行。
三个孩子自始至终没有站在老杨的立场考虑问题,唯一看起来有良心的老三,还是因为自小受到额外的疼爱。
这样看来是谁自私?
这个困斗之兽,被传单男暴揍后,接到电话说老婆的手术安排上了,他笑了,如果我没记错是影片唯一他的笑容,捡起断了的烟,闭眼深吸一口。
真正让老杨决定和老伴儿去死的导火索,不是孩子们的态度,而是病情越治越严重,老杨一遍遍的研磨药,一口口的喂给老伴儿,自己也躺在沙发上呼吸渐微。
最想让她活,也最想让她死的人只有老杨。
那些说老杨没资格说爱的,认为老杨自私的,请您也去侍奉一下久病的病人再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真不只是说说而已。
老兽,被此前许多影评的标题误导了,说老兽就是一个老混蛋,或许这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吧,但是,在我的观念中,老兽的所有做法都没毛病,他想要的只是人最基本的东西,愿望没错,环境不允许,导致行为出错,那就不能算错。
比如他想要的无非是一点浪漫,一点尊严、一点自主和一点生活的寄托,如果这些都不行,我的结论只能是他生存的环境太不人道了。
老人实际并不过分,待朋友和亲人的心意都很好,但是在中国人分外严酷的社会生活中,钱代替了温情成为唯一的润滑剂,人理应拥有的精神需求几乎都成为奢侈品,所以老人只能沦为老兽,不是堕落为老兽,而是被放逐为老兽。
老人年轻时也曾叱咤风云,对儿女有很多帮助,但时局变迁,一生积累都打了水漂,即使没有这些过往,也不能说他的需求无理。
他想请朋友吃顿饭,洗个脚,想取悦孙子,给他买个变形金刚,听进去了老友的抱怨,想给他买匹奶牛,这些愿望都没有问题,只是他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贫贱百事哀。
他伺候瘫痪的老伴六年,但有一个年轻的小三,人可以因为自身的善良约束自己,但不应该受制于外部人群的道德,人归根结底是自由的,既然他内心的渴望正当,以道德为由收缴他暮年生活的这一点微光,就未免残忍,映在手腕上的彩虹,将熄未灭的炭火,电影对老兽的爱情和欲念的隐喻很精妙。
电影展现了一个人人缺少尊严的达尔文式社会,不论亲人还是陌生人,基本的善意都欠奉,儿子女儿隔着心,女婿媳妇如仇寇,陌生人之间但凡有交集,都剑拔弩张,去银行取个钱,去医院看个病,去法院办个事,在公交上下个车,冲突无处不在,每一次交流都凸显着不平等,克扣着人的尊严,人们对身份的自觉远远高于作为平等的人的自觉。
影片中罕有的温情和对等,都来自老兽,他对小三,对女儿,对老伴,对老友,展现出不同于其它人的温柔和弹性,所以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反面角色。
老人挣扎着维持着自己是人的自觉,但你老了就该安分守己等死,不能为老不尊,这令老人对自主和尊严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反抗,最终遭到了反噬,被社会抛弃,被家庭放逐。
现在我们不需要骆驼了,曾经是牧场支柱,甚至作为种骆驼存在风光一时的老兽,最后的价值是被屠宰,掺在牛肉里卖一卖,电影最初埋下的寓言,逐渐浮出水面。
但同时,时代也确实在进步,其实电影里的多数困境又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因为物质的宽松,我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比我父母所处的时代宽松了很多,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接近老兽,因为他们老的时候有点丧失尊严,但我的父母已经不是老兽了,我虽然被老兽这部电影恐吓了,但我想我也不会成为老兽。
也许这部电影探讨的多数问题很快会消失,就像那些中国家庭伦理剧,或者说不再具有足够的现实意义,但电影对心灵不得不屈服于衰老的身体的描绘,还是让我感到恐惧。
电影的节奏大概是生活切片式的,尽量保留了日常生活的低信息量原貌,比较跳跃,但部分剧情不合理(比如莫名被打),除了主角之外的表演都比较生(按韩东老师的说法,生比油好),但主角呈现出的真实感颇令人信服。
最后比较一下,老兽要比老炮儿里的六爷真实透彻很多,虽然也有太重视子孙这种中国人通病。
后者简直愚不可及,活得装腔作势,死得假模假式。
我曾写过一篇“老炮儿是我们绝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不成为老炮儿,这点我是很有把握的,那么老兽呢,他的处境更接近于我们难以完全逃脱的困境,看电影的途中,我不止一次假设,如果我是他能怎么办呢。
也许出家和写作,逃避俗世生活大概是唯一的自救之道了。
老兽的选择当然也没错,看过电影的人会明白我的意思。
初看电影总是被这位左盟主带出戏《笑傲江湖-李亚鹏版本》,涂们先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9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这位草原王爷专业户于2021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
嗟叹,又一位优秀的电视电影人离我们而去。
一、魔幻主义色彩梦里的白马,洗脚房墙壁被困的乌鸦,行走的白色斗篷人都仿佛有一种超现实的味道。
就像贾樟柯导演在《江湖儿女》里稍纵即逝的飞碟和《三峡好人》里山顶上建筑物框架突然发射升空。
这些超现实的画面给电影增加了一份魔幻主义色彩。
二、导演到底想呈现的或者说电影呈现给我的是一个怎样的老兽首先主角老杨是一个复杂的人,是一个满身缺点的人,如果因此就把老杨关在笼子里,一票否决,我想这一百一十分钟电影也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我认为导演是带有态度的,看似把老杨描绘成一个连自己老婆救命钱都偷得老混蛋,但是又从侧面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老杨,看似贬低的一塌糊涂,实则在做一种告解,还偷偷做了升华。
人永远是个复杂的动物。
三、始终跟你讲道理的人,永远不会是好人三女婿,看似客套的尊重里面,隐藏着一颗自私的心,不仅不想给老丈人钱最可恨的居然是拿最客套的话逼走无处可去,又爱面子的老丈人,老丈人帮忙买的房子最后连一晚上都不收留,丧良心。
二女婿天天用瘫痪的丈母娘来攻防自己的老婆,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六年瘫痪的丈母娘他去照顾过几回?
自己的工作又是谁找的?
始终讲道理的人,永远不是什么好人。
大儿媳就更没不必说了。
最可恨的是三个子女,虽然自己的爸爸有错,但绝非十恶不赦的那种人。
可他们选择沉默,甚至拿起屠刀。
四、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血观音》里面的一句话: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
老兽的生存的客观环境萧条(鬼城的盲目开发)确实影响其人格发展,但这结尾太差了,怎么看都有种用社会大环境替吃喝嫖赌老无赖洗白的意思,作者确实懂得电影语法,可惜匠气太甚,有种掉书袋的味道。
看不下去的。不喜欢这样一上来就想要直击心灵的慢镜头和意图。一上来就想谈心,观众不是你朋友。不要多解释,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多的一颗给大量社会现实镜像(鄂尔多斯,经济衰退,成片成片的高耸的烂尾房,收不回来的款,贫富差距,荒谬扭曲却又无比真实的百态……)。曾经极端地认为所有和政治沾边儿的艺术都是投机倒把,然而,此时此地让我越来越相信并且尊重艺术对于现实和政治的关照之必须。
谨以此片自省,1,让演员说人话,非职业演员表达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2,整理出有合理动机的故事线再拍。3,克制使用假模假式的(本质上为了自己装逼却一点都不酷的)超现实镜头。4,以故事为主,不要为了某些场景生掰剧情。
老混蛋的故事,人老了的故事。事情没有想的那么难,也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有时候对老人还是不够理解,一味地拿我们的想法去设定,却不知道其中的苦涩。
已经看不动文艺片了。真的能看睡着。
不好看。很无趣的装逼,前半部分塑造了一个不负责任的老混蛋后半部分拼命给他加感情分,这让在生活中讲道理的我完全无法买账。剧本也不好,摄影也不对头(对不起想到了索尔之子,非常对不起索尔之子。),演员也尬,中国电影咋了。前一小时看的特别累,节奏缓慢到没有意义的拖沓。
无语!不负责任的直男癌思维,还能在结局圆一圆人设,一片乌烟瘴气的创作风气,是我不懂吗???
当观众还停留在因为这个主角很讨厌所以这部电影不好看的欣赏水平上,如《我不是潘金莲》,就说明我们的路还很长。诚然导演为了故事性和思想性忽视了很多剧作上的漏洞,但把这个已经被金钱时代所遗弃却硬要找存在感徒劳抗争的典型直男父亲形象刻画的非常饱满生动,他们是自身性格和这个时代造就的受害者
是子女口中的老不死,也是昔日洪流里的弄潮儿。是即将绝种的骆驼,也是困在墙里的乌鸦。人生已经早泄,再也无法纵欲,没了当年神勇,被时代抛扔出车窗。老杨与这个落寞的城市为伍,和寥落的霓虹相伴。戴上墨镜以为自己还是大哥,涉水而过只是糟粕的老头。鄂尔多斯正浓云密布,手腕的光恰似昨日的闪烁。
6.0·当下中国一切向钱看后遗症的展现,聪明的选择了鄂尔多斯这个城市,缺点是废篇幅过多,现实和超现实段落的剪辑有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涂门被绑的那场戏的情绪程度完全不能让人相信与后面冷静起诉的是同一个人,而且包养一个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女人、偷妻子救命的手术钱,最后却要说要死一起死?
还挺理解那种一切尽失的苍凉感,以及关于一个要面子的倔老头子在柔软之外的坚持。感觉导演还是希望追求真实感的,那么一些情节的处理(比如很重要的塞三万块钱,还有最后与Amour同样的结局) 就显得有点草率了。超现实镜头无功无过吧,甚至觉得加的有点生硬。
真实到无力和绝望的电影。我国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生活的像一块水泥地,不透气、不天然、很直白、了无生机,致死你还觉得这是新生活。当然还有高级到像《小时代》那种的吧。
现实真实虚幻虚妄
前半段由于方言和表演的问题,一直无法入戏,后半段渐入佳境,纪实质感强烈,表面在说金钱,实则在讲精神世界从富足到匮乏的状态,强硬的老兽也不得不被淡漠的世俗摧垮,在命运的流亡中摇摆不定,电影凌厉精准的现实笔调和影帝涂们撑场的精彩表演,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的荒诞,却又是无法辩驳的现实写照
被时代抛弃的人。
题材不错,人物形象也不错都蛮接地气的,但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平庸,剧作的平庸,剧作太过直白基本上在展示,就像一个故事会的小说,节奏也是很大的问题,过于琐碎和无聊,把太多时间花费在很多自以为是然而没用的手持长镜头,结尾的处理太弱了,拉低整体质量,如果剪辑成短片节奏紧凑些会更好。
这个老混蛋让我想到血与骨里那个老头
自然的演出,破败的空房鬼城。重要的手术钱放在枕头底下太突兀,似乎是为了情节发展而刻意编造的。7
初始,以为是老年骗局喜剧片;后来发现是精神文明法治片!直到,老先生乘坐蒙K牌照,前往榆林,镜头里里外外,全是空置的高楼大厦及别野!才终于知道,本剧是买不起房的导演抒情片!最后阶段,被两个塞房地产广告的打了一顿,而老先生自己早年风光时,也是地产投资界英豪,终于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