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瓦》这部影片看似是勇敢的尝试,但落幕之后却不免让人感到失望。
思路新颖,手法陈腐,导演似乎只是为了那点禁忌的“醋”包的这顿饺子:表面上似乎在探讨社会问题、道德困境,但其实质不过是敏感题材遮蔽下的平庸。
女主精湛的演技无疑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但其难以拯救影片在叙事上的苍白。
导演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时显得过于怯懦,仿佛生怕真正触碰到痛点,便急忙为主人公铺设了一条相对平坦的“救赎”之路。
完美理由的妈,诚心忏悔的爸,光圈开大,放起悠扬的钢琴曲,仿佛世间所有伤痕的抚平都能如此轻易。
导演并未真正深入探讨社会的复杂性,给主人公安排一些不痛不痒的人物困境,便急不可耐的带着她走向救赎成功,选择用一系列看似美好的视觉符号来掩盖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达尔瓦》是一部思路新颖但执行乏力的电影。
在面对禁忌话题时,它缺乏真正的勇气和深度,最终沦为一部被题材和女主表演所支撑的次等之作。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也仅仅是女主角的出色演技,而其他一切都只能算是失败的修饰。
她很彷徨很紧张 没有人跟她解释任何事情 她只是低着头抬眼看 像一只受惊的鹿急迫地穿上黑色蕾丝边领口很深的衣服 害怕地发抖逃跑也要穿着高跟鞋这个男工作人员好没有耐心!
给我换个女的来啊耳环 项链 裙子 好像很稚嫩又好像过于成熟从她的视角打量周围 镜头和眼神一样在抖动她以为她是个女人 其实只是个孩子“为什么要穿这个 为了让你高兴吗”从来没有自己挑过衣服 她真的像个芭比娃娃 最后还是穿上了别人说好看的那条衣服逃到萨米亚身边她仔细端详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大包厕所的门被撞得感觉马上要碎掉了 很像谁被困在里面挣扎 她在门后用头猛撞门 一下又一下为什么要说是勒索 为什么要恐吓她很仔细地化妆 练习微笑 在他进门的前一秒脱开羽绒服露出镂空的露背裙 他连头都不敢抬起来他说这是真的 她变得愤怒又彷徨如果他坚持不改口呢他捡起被她丢掉的羽绒服慢慢地给她披上 她好像又变回一个小女孩阳光从她的脸上划过 屋子变得明亮了这个女的工作人员很尊重她 没有直接打开柜子 也没有强迫她一个客人就是三支烟的时间她被烟呛到的样子很像小孩 烟让她哭出来她终于摘掉了耳环这个小女孩好坏!
打她!
她突然融入了收容所 在草地上转圈的样子很美 好温暖 她叫她教她走路别拆散她们她送给她漂亮花裙的时候我还有点害怕她用注视她爸的眼神注视那个工作者我也有点害怕这个讨厌的男的注视她我也害怕糟了 她好像就想看到他嫉妒 她好像只习得了一种打量男人的眼光她骂她 他把她掀倒在地 好突然…能不能来个女工作人员啊!
她还是个小孩 躲在柜子里抱着小熊毛毯 那一丝阳光她把自己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 披着小毛毯躲进了邻居家 坐在穿着公主裙的邻居小孩旁边 她问她是受伤了吗 她说是的 腿上的丝袜都是被树枝划破的口子她很敏感地总在观察别人她和妈妈交谈带着萨米亚的问题 原来她没有要带她走 上法庭,她重新穿上萨米亚的外套她紧紧盯着他 他不敢抬头她好像还是有点困惑 伸手握住妈妈的手
影片讲述了被父亲侵害,并且被灌输了畸形的性与爱观念的女孩,被社会救助后的故事。
女孩起初无法正确认知事实,不明白父亲的“爱”是错误的。
她拒绝社工的帮助,质疑所有人的观点,依旧按照被父亲教导的行为方式去生活。
万幸导演给了女孩一段好的友谊,一段好的社会帮助关系,给了她母亲。
当然坚韧如她,她自己是帮助她最多的那个人。
全片的视角很明亮、干净,配乐和无台词的画面反而饱含情绪。
印象最深的是,女孩连夜从救助站跑回家。
在一片狼藉的空房子里,她穿着不合年纪的成熟礼服,抱着兔子毛绒枕巾坐在衣柜里。
当阳光从柜门的缝隙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开始了本应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生活。
虽然短短的88分钟让“灾后重建”看起来过于容易,但是我真切地希望,真实世界里的受害者可以这样坚定地走进阳光里,也希望少一些无辜的灵魂历经地狱。
《达尔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
影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音效,展现了达尔瓦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达尔瓦的形象让人同情,她的经历让我们反思家庭和社会对于性侵犯问题的态度,引发我们对于道德、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达尔瓦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让人们思考了爱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和冲突。
这部电影无疑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剖析,也是对社会的一次有力批判。
1.33比1画幅去除了无关紧要的环境信息,把镜头最大程度集中在了达尔瓦这个令人心碎的人物身上,手持摄影摇曳出细腻的呼吸感,银幕外的人得以与角色共振。
创作者意图有时候真的一目了然,有人会假借正义之名,实则以猎奇视角消费受害者,也有人满载真诚的社会关怀。
80分钟片长里没有一个镜头会让人心生疑窦,所有细节都在悉心呈现达尔瓦在被父亲性侵和洗脑多年后留下的伤痕:成人化的装扮,倔强又迷茫的眼神,得到男社工一丝关心后习惯性地讨好和性暗示,被推开后的无助和羞耻。
面对女同学猎奇地、侮辱性的提问,达尔瓦大打出手,而福利院的小伙伴们却为此击节叫好,开酒庆祝。
这是她少有的露出微笑的时刻,虽然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在那些同样不幸的孩子的绝对支持下,她似乎终于感受到一点人的温度。
她放下戒备,开始和黑人女孩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原本会是如何走路的。
因为她一直以为女孩子走路,从来就应该摇曳生姿。
正是这些令人悲悯的细节沁入心底,让影片具备了非凡的感染力。
达尔瓦和黑人女孩一样,在初时陌生人时都有无端的敌意,需要在他人的善意温暖下逐渐重构对道德的认知和对人的信任。
随着她剪去长发,与母亲和解,与被欺骗摆布的过往告别,她走上生父的庭审现场,影片戛然而止。
整个故事只是达尔瓦初回社会的微小截面,片段化描摹出她从与世隔绝到掌握基本社会认知的过程。
我们不知道她未来要面对怎样的成长经历,也不知道禽兽父亲的审判结果。
导演根本不关心正义有没有到来,她只关心希望有没有起点。
影评微信公众号:CarmeloJervis
达尔瓦是我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作品,整体的观感非常惊喜,超出预期。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混乱喧嚣的场景,警察闯入这个“家庭”,强行带走了男子。
因为观看之前大致了解过一些内容,知道这是一对父女,但是在开头的这场打斗戏里,达尔瓦一直叫喊父亲的名字,事后我回忆起来,这部片里她是否从未称呼她父亲为爸爸。
喧闹之后就是一段检查戏,达尔瓦身穿不合时宜的服饰,即使在医生面前也拒绝脱下,从这里开始到打人事件之前,她整体的身体语言都是紧绷的,不像一个小孩,而像个突然被抛入陌生环境的成年人。
这一点个人认为是很巧妙的,导演确实思考过一个远离常识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离开她所熟悉的环境可能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她会佯装冷静,会不安,会假装服从。
即使父亲被逮捕,达尔瓦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按照她父亲所培养她的那样生活。
这个时期她自己是没有理解到她身上发生过什么的,她跟心理医生的对话直接表现了这一点,而导演把她置身于好几个基本是同龄人汇集的场所,比如收容所和学校,通过对比,体现出了她的异常。
我很喜欢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社工,很难说他们在达尔瓦认识自身,重建自身生活秩序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决定性作用。
很久之前修读过一部分社会工作课程,从这个方面看的话,本片中的社工真实地过分,毕竟大家都不是超人,这只是一份工作。
他们有在帮忙,但是这不是一个温情的小孩受到成年人的伤害,于是用另外成年人的包容和爱解决一切的故事,这样就太俗套了。
本质上来讲,这是达尔瓦离开父亲的控制,自己第一次地去思考自身问题的故事。
她曾经对她父亲教给她的一切深信不疑。
但是通过与同龄人相处,在收容所生活,她自身对于她父亲的教育产生了疑问。
夜晚用手电筒在被子里悄悄观察自己的身体那一幕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她在恐惧同学口中提到的病,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这是否是她第一次具有所谓的身体意识?
视觉效果来看,被子隆起的部分好像一个发光的蘑菇,又像一个小小的帐篷,在没有其他光源的夜里是如此的显眼。
题外话,光这个意象在本片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十分明显,基本到了导演想要表达这个孩子的思想在发生一些转变,但是又不想絮絮叨叨直接讲出来的时候,一些光就会出现。
比如夜里观察自己身体的光亮,在车后座闭眼时候脸上移动的光斑,缩进衣柜睡觉时候缝隙里的光亮。
达尔瓦的一切认知基本都由父亲构造,被强制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后,通过心理医生与社工的言论,自身在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疑问,最终好不容易见到一面的父亲在她面前认罪,到这里为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如何使旧理念倒塌”的逻辑链条,以达尔瓦把出言不逊的同学暴打一顿为标志。
但是问题在于,认识到了旧理念的歪曲并不意味着已经准备好了面对新的生活。
可以看到的是在收容所的朋友萨米娅要去新家的时候,达尔瓦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倒退。
她重新穿上蕾丝服饰打扮地像个成熟女人,不拒绝年长的孩子超越边界的亲密,甚至于向中年男社工示好。
这点也是十分现实的。
实质上在心理问题的康复中,倒退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强奸案的受害者是儿童的情况下,存在一定可能,受害者在此后也无法处理自身亲密关系问题,遇到刺激便习惯性其转化到性缘关系中去解决。
达尔瓦在片中的表现就属于此类,很大程度上她很有可能难以分辨年长男性的情感。
爱不止一种形式,可以是友爱,关爱等程度较低的善。
如男社工愿意开车接送她,愿意陪她学习,她沮丧的时候会拥抱她。
但达尔瓦此前并没有任何面对这类复杂问题的经验,缺乏分辨能力的话,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她可能直接把男社工的好意理解为求欢,回到性缘叙事中来解决问题。
后续她一个人回到自己曾经的家中,蜷缩在衣柜睡了一个晚上之后的转变,个人认为属于导演理想化的一个处理,突兀谈不上。
达尔瓦今后的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她的母亲已经有了别的孩子与男友,她需要加入一个新的家庭。
萨米娅去了别的地方生活,学校会怎么样也不知道。
她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够多了,如果在此处她不能具备一些理想化的勇气,影片可能会在迷茫中落下帷幕。
到结尾达尔瓦剪了短发,她父亲的庭审终于要开始,可以说很快过去就将与她挥别,新的一步何时踏出还未可知,但是她已经准备好面对。
可以说影片选择给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充满希望的结尾。
看简介深深合胃口,途中数次像被空气攥紧喉咙达尔瓦像飞舞的蝴蝶,跳跃在波浪蜷曲的发梢“语言”作为利刃,深埋“优雅”的腐臭土壤,无数个我们是织成达尔瓦的破碎丝袜但你不是任何人的欲望客体,不是洛丽塔,不是公主裙,不是闪着光的口红和精心盘起的头发,你的生活就在旋转的闪闪草地上一望无垠,只要反击,打烂他们的电脑和鼻子几个:抱着玩具熊关上柜门邻居公主女孩是另一个自我福利院永远的温暖和包容“Samia,很美的名字”女性导演处女作,主演妹妹也是素人,从镜头到表演都细腻到心颤,希望能看到更多作品
太喜欢了有感而发,短评字数超了,全是剧透,只给自己看。
大概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这么细腻真实克制的影片了。
与其说是简简单单对恋童癖的控诉 女孩破茧成蝶进化史,更是女孩们的群像史。
达尔瓦干净的像一白纸,所有价值观生活常识都来自她的禽兽父亲。
懵懂的小鹿眼睛看着五彩缤纷真实的世界的时候,是该多么害怕和无助,固执的坚持她认为对的事,竖起她尖尖的刺,锐利扎向所有人,一视同仁。
黑人小姑娘萨米这个人物也太丰满了,她是可恨,嘴欠的问题少女,任性不服管教。
可她太可爱了,她用她的方式强行破开达尔瓦的壳,拉着她体会最真实的世界。
笨拙教着达尔瓦世界的规则,可是她也是孩子呀,她也不怎么懂呢。
女孩子间真实友谊,就是会矛盾会拥抱彼此。
好笑又温暖。
有的人说达尔瓦转变突然,我不大认同。
达尔瓦融入了正常生活吗?
真的理解她父亲的错误吗?
不见得。
她选择忍受寄宿男孩子拥抱,过界的去拥抱男社工,都暗示着她的伤痛还在,她并没有真的理解爱是什么。
知道什么不对和理解爱是什么中间大概还有一个宇宙的差距。
但是无所谓啊,她鼓起勇气面对前路,面对自己过去,有人会紧紧握着她的手,教会她爱是什么。
如果我不怕淋雨,那一定是有人为我撑伞!
最后的最后,给samia ——2023.4.21天幕彩云 BIFF 13
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帅气的西装,这本是《那些年》里的一句歌词,却是达尔瓦长久以来的生活,在她的意识里,已经完全否认了自己十二岁的现实,她一直在父亲为她编造的世界里,笃定不移。
面对把她和父亲分开的人,她充满了愤怒和恶念,这些人在拆散一对相爱的人,他们太坏了。
影片没有刻意去批判作为娈童案的始作俑者,而是用达尔瓦扭曲的是非观,来对所有人讲述侵犯未成年人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伤害。
(对于父亲,甚至镜头都没有给到几个,他真的不配出现在达尔瓦纯真的世界里。
)达尔瓦干净的眼眸,犹如森林里的小鹿,面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又惊疑不定,(摄影好评,多次的晃动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达尔瓦内心的慌张不安)她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别人对她的友善,面对男护理的安抚和体贴,她两次要用身体去回馈,这一点真的很悲伤,一个天真烂漫的年纪,手法却熟练从容犹如千帆过尽哥熟女,这一切甚至都不需要思考,只是下意识的身自然反应。
一直比较排斥关于未成年被侵犯的电影和书籍,那种充满黑暗的,无助的的感受,会给我带来很大的不适,这个世界原本已经很不幸了,没必要再去阅读别人的痛苦。
点开《达尔瓦》之前甚至不清楚这部电影的内容,网盘里存货实在太多了😂,幸好没有错过。
这是一部值得院线引进的作品,理性被更多人看到。
达尔瓦出现的第一瞬间我甚至没反应过来这就是故事中仅有12岁的女主角:浓妆,蕾丝吊带的衣服,黑丝,盘好的卷发。
不只是外貌,眼神和状态处处让人感觉这不是个还未到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
她挣扎着叫喊着对方的名字,却不称呼对方的身份“爸爸”。
撕心裂肺的程度全然不像孩子离开父母,而是情人被迫分离。
故事慢慢推进,她的经历被从他人的只言片语里拼凑,从社工的问题,从收容所的孩子嘴里,从学校同学的嘲讽挑衅里,从律师从医生的描述中。
她是一个被父亲困在家里被驯化被塑造的角色,她没有属于她的年纪的一切却成为了一个被臆想出来的性客体。
被捏造出来的情感和逻辑根植在她的内心,形成了一套独属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方式,这是可怕的,也是令人震惊的。
于是当我们看到最终作为结果呈现的达尔瓦的时候,奇怪的感觉才会穿过屏幕冲击到观众。
女性导演的视角温柔也存在于“不展示侵害的过程只展示结果和重建”。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转变:从抹掉口红,摘掉耳环,换了衣服,散下头发,到最后用自己的发色留短发和母亲出现在法庭上。
每一步都代表着她修正的曾经错误的想法,慢慢成为自己而不是父亲制造的玩物。
她拥有了朋友,面对了对自己不友好的人,慢慢意识到和男性的关系及行为的边界。
从柜子里走出来面对世界的时候我想她也明白了曾经是痛苦的,违心的,也愿意走到阳光下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成长吧。
这个题材近几年被反复提及创作,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成长中的引导和伤害产生的伤痛的治愈也是预防疗愈的重要部分。
电影展示的重要部分就是这个女孩子如何在并不算完美的治愈环境里慢慢转变的过程,社工和朋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接纳,宽容,引导,激励,每个过程都会微小的影响她。
我也感激达尔瓦本人的温柔善良,她积极的融入学校,她对室友的感激和关心,这些宝贵的品质也是她能克服自己的重要因素。
力量不只是向外抗争,也是向内的原谅和遗忘。
每个女性都是独特的 不应该被任何人束缚
相比于《情人》、《洛丽塔》,甚至《杀手莱昂》,本片的尺度都确实太小了。这是一种可能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爱是一个很好理由,但不能解释一切。尤其是是针对人类社会。科学角度讲,可能这是一种返祖现象。但伦理角度确实无法认同。本片出彩之处可能就在于不去重现犯罪过程,而是重在治愈和重建过程。
基本没有任何说服力,没有人物只有被剧作建构起来的木偶,只展现了议题和跳跃式的节点与结果。
咋法国啥破事都有
邪恶的艺术老逼集团已经开始了拍给恋童癖看的以探讨邪恶恋童癖为话题的电影然后又是法国人在干这种话题运用的事
3/10
政治正确片。
将视角对准如何治愈创伤而不是创伤过程,是人道的。
让人心里极度不适的电影,吃了苍蝇的感觉
访谈电影,纪录不是纪录片,教育不是教育片,剧情如同一瓢洗锅水,不好看。45分钟弃。
受虐儿童内心的挣扎完全都没有拍出来,就卫生间撞了几下头,离家出走了几次,回归正常也太容易了吧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同学丢一张纸屑,那是制造恶业;我们捡起一张纸屑,这是累积善业。
不喜欢这样的题材,对女性不太友好,看完心里不适。
从性客体出走的女孩,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学着分辨伤害和爱。这部电影比较优秀的点在于聚焦儿童性侵可以不用刻画恋童癖的心理成因和私密欲念,不用呈现受害者被侵犯时的无措与痛苦,导演懂得在保持题材尖锐性的同时充满关怀。
尽在不言中。留白比直接的揭露更合适。可能是篇幅所限,小女主最后的蜕变略显生硬。
比禁室培欲更残酷、无情和沉重。残酷的是,被害者被洗脑到恍然不知完全甘愿;无情的是,施害者是亲生父亲;沉重的是,被害者面对罪孽却一而再再而三袒护。导演乃至作为其处女作来说,高明之处在于,把如此让人狗血抓狂的背景设定,以看似轻松平和的笔触来做减法描绘,把更多可能的想象留给观众。
女孩探监时忽得站起,扒掉羽绒服,露出蕾丝连衣裙的时候,7年的禽兽残害历历在目。转变的有些生硬,我想这个思想上的阴影是跟随女孩一辈子吧。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达尔瓦是个男孩呢。
3.5 BJIFF /MOMA 女孩跳舞那段被打动了。有时候电影可能整个成片只为一场戏和几个moment存在就足够了。
不理解
第一次完整的看到这种以被害人为第一视角来拍的恋童癖的片子,几乎完全没讲犯罪人的任何东西,既真实又深刻,被害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包括一开始被洗脑到失去自我到最后找到小伙伴和找到自我,看的让人觉得揪心又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