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还奇怪分为什么这么低,原来是因为结尾。
包括之前的改编也是,太差强人意了,大概就是卷面明明58分,看着可怜和字真的很好看的份上给的60。
主要说说改编。
首先是很好奇为什么用柔角切入,挺没个性的一个故事,不过大概也就是由于中规中矩才被选中做虫师工作的范例吧。
类似的以特殊职业为题材的电影,一般都会以这样一个比较日常的案例来先使观众熟悉角色的职业。
不过这种简介其实是很见功力的。
如《盗梦空间》范例直接带出重要角色齐藤,也因此而为之后的情节奠定了可能性,如果剪掉,后面肯定有看不懂的地方。
以及如《十一(二)、(三)罗汉》或者《偷天换日》等一些列大盗片,最开始也会有一点大盗的小偷小摸说明人物身份,这种开场一般有很强的观赏性,剪掉也行,就是有些可惜。
反观《虫师》的开场柔角这个故事,虽然有那么点感人,不过绝对不至深。
这倒也没什么,比较一开始就来情感高潮也不好。
但是其实,如果电影能按照漫画或者动画的情节走,也不会是情感高潮。
因为动漫的剧情重点并不在母子情感上。
本来,治好“阿”的方法是源于自身生命力量的,并非电影里的抹杀小孩子对于去世母亲放不下的思念和模仿。
从普通电影的角度看还可以,比差强人意还要好不少,可是作为虫师的死忠粉,真的是要忘记动漫里母亲的遗憾,生命的声音,体内的火山大地才能忍痛撇着嘴说出个差强人意来。
总而言之,《虫师》的电影改编失掉了动漫的内涵,同时也是精髓,最与众不同的东西——就是其中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表达方式。
电影版首先消灭了《虫师》本来表达出的生命的东西,自然也就没了思考,而且是完全消灭了,一点不剩。
《虫师》电影的内涵其实和类型片全无二至:放下死去的亲人,克服自己、发现自己的挑战,无法开始死于摇篮的淡淡好感,一生一次足以的追寻,以及还命的报恩(是这意思吧……结局我也不太懂)。
虽然放在类型片中也算是稍有创新思考,但个人认为这也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光酒喝上一小口也够你半个灵魂永生。
所以失掉了生命表达的《虫师》基本就是一个治愈系的怪谭故事。
虽然温婉,但是少了玄机和置身于黑暗之中的宁静。
最明显的就是奴伊的结局。
虽然也是相忘于江湖,可是发光的虫真能洗掉污泥吗?
不如在黑暗中永生,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而且奴伊最后的狰狞疯狂,实在让人不适,太伤动漫粉的心了。
生命本不该如此的。
说严重了,《虫师》电影版没有对原作的尊重,甚至没有对“虫”和“生命”在敬畏尊重。
全仗导演技巧不错,可惜对原作的理解和改编笔力实在捉急,或者说还是不愿意花心思去弄吧。
实在可惜。
不太了解日本演员,但是小田切让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很酷的,他在虫师里面也酷酷的,白发一盖,嘴巴一撇,矮油……颇为放荡不羁。
而银古其实应该是温和、自由又心细的郁而不忧吧。
小田切让有点冷而不傲,所以他不太适应演银古吧,但是又不知道谁来演比较合适,这种气质的人会当演员吗?
不知不觉写了不少,说实话,丢了精髓真让人觉得编导挺呵呵的。
不过看过我是很多年前看过动漫,这两天看了电影,觉得还行,又看了动画觉得呵呵。
只能说实在可惜……感慨没用,只好给低分了。
不好意思……
延续了原著的幽淡氛围,小田的银色白发,与原著中的银古如出一辙,相似度颇高。。。
不过我最想说的还是编剧的功力问题。。。
原本看过虫师的动画片的,动画采用的是段落式叙述法,描述旅途中的虫师银古的所见所闻,有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而成。。。
整合成一部2个多小时的电影的确不容易。。。
又要剧情能够连贯在一起,实在很考验编剧的改编功力。。。
但是,看过后,我感到很吃惊,不仅不会让我这个看过的人感到不明白,我像之前没看过虫师的人,也能够看懂。。。
而且,把银古的由来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电影中,实在是精妙。。。
银古——原来是一个父母死于洪水的小孩子,被另一位虫师收留,那时的他叫做阿善,看得见虫的他,在池塘边看到了那些只有一只眼的鱼。。
收留他的虫师想哄他走,可是他不愿意离开,在那个夜里,他们遇上了名叫永暗的虫,永暗吞噬了他们,为了救他,那个虫师抠出他的眼睛作为交换,他终于逃离了永暗,但是他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并把自己以能够吞噬永暗的虫银古作为自己的名字。
故事不断穿插着小时候的银古,和长大后的虫师银古,过去的经历和眼下的经历重叠在一起的关键就是记述虫师杀虫故事的小姐。。。
一切都如冥冥之中有安排一样,他又重遇当年的那个虫师,记忆一点点回到了身体里,光明与黑暗互相搏斗,过去与现在交缠看过后,有那么一点点淡淡的忧愁,典型的日本风格。。
其实很喜欢原著的那种淡墨绘画风格,独眼白发的银古,孤独一个人走在旅途中,总是那么淡淡的。。
幽绿的山川,河流,生命之源光脉,奇幻的故事架构,都是这部漫画成功的所在,有时会感叹为什么中国人就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呢?
从小刻板的教育,束住了我们的想象力。。。
而日本的小说漫画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来,解决我们心灵的饥渴。。。。
这片很险,如果再多点投资的话,搞不好会成日本闷版的《无极》。
我发现日本人特别爱把抽象的东西给具象化,并且惯以神话的形式。
题记:有些事物无关乎时间,无关乎生死,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浪,总能在某个境地触动某些人的心灵面对所有的未知和异类,对其予以敬畏,观察及认同。
不!
这种看法完全不符合我们作为动物的本性,本性的选择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提防,如此作为动物的个体才得以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但,文明,人类世代才智的结晶同时也是万物之道赠与人类的礼物,让人类能逐渐抛开自己的动物本性,得以用更近似于道的视角做出评断。
So,面对未知和异类,如何应对?
以本性的恐惧还是以超然的敬畏。
『虫师』通过主角银古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电影版的『虫师』更像是原著长卷故事的目录,只是为我们提起了一个故事的大纲,更多细节的解释都蕴含在了原著的『虫师』里。
但即便是作为大纲,也不仅包含了精彩的剧情还给出了更多原著中并不凸显的答案。
所以在电影中不仅能体会到原著的风韵,还能透过大友克洋导演的视角体会出更深的意味。
电影以黯淡的色调开始,似乎是要讲述一个虫师的传奇故事,形态怪异的虫和病人,很容易让人产生畏惧,但当你看过银古(小田切让)坚定而乐观的眼神之后,会觉得这一切发生的如此平静与自然,哪怕被虫包围缠遍全身也丝毫没有恐惧的感觉,这便是电影为了增加戏剧感而用的抑扬的手法吧(动漫版则完全是清新的感觉)。
伴随着电影里不断出现的闪回,除了描述银古的背景之外,也为最终的结局做上了铺垫。
至此电影都与原著保持着一致,但如果不对原著进行修改,电影里将无法出现高潮甚至结局,所以大友导演对原著做了富有想象力的扩展,演绎了一场虫与人激烈对抗与依存的故事。
但如果没有最终的结局,电影只怕仅止步于一部富于想象力的作品,并不能得到更多的体悟。
结局中,当银古与nuyi最后见面的时候,这回到起点无法抗拒的宿命正映射着生命洪流对每个个体的约束,这约束有关乎爱,有关乎生死,有关乎遗忘,有关乎解脱,但无论美好与否,我们是否能接纳它并心安理得?
见到太多的人不断扭曲自己试图与这约束抗争,总期望能跳出这约束,但回头一顾,我们也只是知天命尽人事而已,you deserve it,中文中并没有deserve这样的一个词,表示你可接受并只能接受的意味。
银古最终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宿命,完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交汇,白光闪过,带走了nuyi一生永暗的痛苦和对爱的执着,也带走了银古对与过往的纠结和疑惑。
人生行进到如此,生死已不再是未曾体味的过往,冷暖也不再是纠结自己的欲望,银古放掉了最后的遗憾,将自己的爱与过往留给了与自己宿命依依相存的虫,完成了nuyi最终的虫葬。
至此,银古带领我们找到了一个答案,对待未知与异类,我们可以选择敬畏,而无需畏惧。
但这个选择就是正确的么,如果我们都只是顺应正确的答案,为什么还总是会有痛苦与彷徨,因为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我们总会忽略到一个巨大的因素——“我”,我是谁,是动物,还是文明,我应该归属于哪一个类群,如果不能定位到自我,选择就只能是盲目的。
我是只动物然后选择文明的做法或反之,都是显而易见的错位,但问题往往就复杂在我们的存在状态往往是动物与文明之间的游离,所以我们无法像戏剧里虚构的人物那样,简简单单的做出选择而得到一个往往是happy forever的结局!
so,我是谁,往往才是选择的核心,下至个体上至国家民族,而被选项本身更像是无关乎对错的存在,是的,你在做一道全部是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在面对这宏阔的生命之场时,银古对待爱情也只能是淡淡的一笑而已了。
淡幽(苍井优)的存在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银古,她的美好就像她的戏码一样,在这条宏大的生命长河中只不过是默默的陪衬。
爱情亦如自由,都无法成为生命的全部。
那么,当我们了解了自我接纳了宿命之后,还有什么能作为生存的原因呢?
电影里大友导演,没有像原作中那样平平的带过这个答案,而是在最后一份中将它呈现了出来。
银古葬了nuyi之后,又背起了行囊,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深山,继续走向了未知的远方,这就是最终的结局也是最终的答案——将生命交付于未知的探索。
亦如康德所言之“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ps:这部更像是续作的电影,如果没有看过原作的话,在情节的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所适从。
sungine2010.11.16
就电影来说,大友克洋把故事构建得很完整——来自光酒的生命,生命的记忆,生命个体的执着和寻求。
电影同动画相比,气氛不同,这是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
电影为莫名的阴鸷的氛围所笼罩,在音乐的选择上和动画更是相去甚远。
动画的配乐由增田俊郎操刀,赋予了画面仙子一样的气息,诠释着生命的灵动,但因为其实故事底本的关系无论电影或动画在主题上都有阐述生命变幻无常的意思;银古在动画中是一个沉淀往事、静看尘世的大叔形象,而在电影里增加身为主角的戏份,人物喜怒哀乐等情绪都让出了发挥的空间,甚至成为影片叙事的情感线。
电影里银古在寻找自己的过去,他参与整个故事主旨的构建。
动画里的银古是旁观,用他的旅行去串联整个故事。
大友克洋建立一个关于生命的价值观——对于过往的执着,和执着带来的悲感。
然而对于执着动画表面上所呈现的清新风格的动漫迷来说,这部改编电影唯一可取的大概就是请来了苍井优。
我以为改编得挺有导演的个人想法,这是挺好的事。
《虫师》的动画自然是珠玉在前,每集一个小单元的清新小品,以及随时烘托的BGM都让给它增色不少。
赞美的话没必要多说,它确实太优秀了,这些都直接导致看过电影版的同学们纷纷口诛笔伐之。
没错,音乐方面确实逊色不少,失去了看动画时的那种贴切和流畅,反倒显得有些不自然。
就拿我来说吧,我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老是在想这个地方在动画中的音乐云云,怎么到了电影中竟落得如此田地呢?
万幸的是ED还可以听一下,也只是听听而已,不能再头脑中留下什么更为深刻的印象了。
再说说编剧方面。
没办法,原作就是一个公路电影的集合,如果到了电影在来此一遭难免会惹人生厌。
如果这两个小时零五分钟的片子就是个拼盘,那多倒胃口啊。
所以编剧挑了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片断加以整合,且不谈他整合得多好,至少没有带给观众过于零散的感觉吧。
其他的可以少,银古的身世绝对少不了。
至于其他的那几个片断也还好,如果仅仅和动画相比那确实还是有些不对胃口,看看人家导演就知道了,现实主义的,难免会在片子里头看到一些不那么美丽,甚至有些丑陋的东西。
比如个人感觉奴伊的声优就怎么听怎么别扭,没了动画中的成熟与洒脱不说,光是那个冷冰冰的装腔作势就多少让人感到不快,还有在奴伊遭受苦难之后声音是应该处理得难听一些,但依然很造作,不够真实。
再看看寻找彩虹那个章节,除了奴伊这条大线索应该算作第二条很重要的线索了。
在这个章节的结尾没有了动画中那种给人心灵强烈震撼的独白,也没有后话,诸如在某个洪水泛滥的地方来了一个工艺精湛的造桥匠,给当地老百姓的造了一个奇特而牢固的桥等等。
换以在等来了一直找寻的彩虹之后的沉默,以及坚定地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开始走向未来。
这一点为此片平添了一分来自现实世界的温情,个人对此尤为推崇。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便是已经有同学提及的哑巴。
他最后那个费尽全力的嘶叫更是动人心魄,仿佛预示了奴伊和银古的末路。
他们都太过完美,怎么能在现实世界里受到更多的侵染呢?
靖州的四围是连绵的山群,这座小城宛若翡翠王冠中镶嵌的珍珠。
孤绝而纯净。
这里有两种行径最为神秘的人:特务与苗蛊。
在这个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小城,也许最不起眼的一个人就可能是以上两类人中的任何一种。
日本电影虫师也许只是对蛊术进行初探性质的一部电影,毕竟银古只是一位对虫性的探究者而非操控者。
如果这部电影代表日本对自然界虫性的最高理解状态。
那么苗蛊将会让日本虫师们目瞪口呆。
首先,在基础理论上,关心这一课题的人不管日本虫师还是中国老苗,都承认,自然界的虫类是各种具有强大意志的力量体,这不同于更飘缈朦胧的灵鬼之说。
这是一种可以表达的力量,真实存在,只要得当,也可以控制,这种力量其实也试图与人类看似独立的意志相融合,最后人虫一体时,谁也说不清是谁控制了谁,正如练习苗蛊的黑苗人,他们与自己的蛊之间并非从属关系,强大的,能理解人的意志的蛊虫从它们的角度来看,它们只是寻求与人的一种共生关系。
而苗人炼蛊,据说是出于自身的各种需求,从宏观上保证蛊虫与自己的特殊生存环境的平衡。
所以当这种平衡失却时,会产生反噬,即养蛊人被自己的蛊虫以特有的方式吞食掉。
这种特定的共生关系平衡的达成就是虫与人之间的协议,被描绘得神秘一点就是一种巫术。
苗蛊的形式相当之多,虽然在中国,人人谈蛊色变,但个人认为,没有比炼蛊的黑苗人更热爱自然,努力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了。
这也应该归为一种道,虫道!
当智慧的人类与虫的习性相融为一时,天知道会产生些什么神奇的力量。
而从何获得这些虫的力量,它们在哪里?
如何聚集,又如何沟通为己所用?
只有苗人知道,日本的虫师知道。
话又说回来,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虫性难以捉摸,即神秘可怖又美丽深徊。
人性亦然,你了解一个成为利益团体后的人的人性吗?
谁是它的操控者?
他们之间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潜规则?
操盘人在违反规则后一样被下属或合伙人反噬掉。
这种苗人与蛊之间的原则一样在人类社会里通用。
最普遍的炼蛊术描述如下:苗人取五毒(青蛇、蜘蛛、蝎子、壁虎和蟾蜍)各若干置于同一个瓦缸中,用纱布蒙住埋入地下,念咒七七四十九日,取出瓦缸,缸中唯一存活的虫即为蛊,苗人将蛊炙干研粉,并种一小部分在自己身上,其它用于放蛊,中蛊人或疯狂而死,死时腹胀如鼓,或意志丧失,任放蛊人摆布。
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用人类社会的规律来解释,比如一个公司,聚集了许多很有才能的人,这些人日复一日的相处,斗争和妥协,总会有一个人被选出来成为CEO之类的,特别是CEO不是老板本身之样的公司,CEO就更像一种蛊了,蛊的作用是迷惑人心,操纵别人,是人操纵人的一种介质。
现在来看看,是不是越来越像了?
好,现在在来看人类社会的各个单位,它们的运作规则是不一样的,但总体会产生一定的效应,对其他社会团体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就好比苗蛊中不同种类的蛊,操控的方式与炼制的方式不同,在宏观上对人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但各种蛊混合作用,苗人就很容易达成自己的愿望。
据说炼蛊的苗人很少有好下场,不是被反噬就是绝子绝孙,这就好比在人类社会团体利益平衡总有被打破的时候,不管是多么高明的人物,如果他违反了自己与团体间那看不见的契约,就会被反噬掉。
据说中国的首富都逃不出牢狱之命,从胡雪岩到黄光裕。
就像放蛊的苗人,善终的人极少。
也许当一个人企图控制某个局面,从而努力平衡各股力量时,其自身就是最强大和最脆弱的交点。
实话说,我是冲着JOE去看的。
为了看这部电影,事先我补看了虫师的动画。
银古的气质和JOE有些不一致,不过卡司那么强,苍井优、江角真纪子都是很不错的女优,所以觉得应该不差。
看到一半时就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原作的优点全没有了,整部电影主体散漫,颜色晦暗,尤其是江角真纪子的角色,本该是个让人感动的人物,结果只觉得这个女人可怕又可悲。
唯一让我满意的大约就是JOE的造型吧。
和苍井优角色间的淡淡暧昧,简直不伦不类。
结论就是,这是一部失败的漫画改编的电影。
比《SHINOBI》差得多。
也有可能是虫师不适合电影化的缘故。
2小时的电影看完,有点发呆。
说好,似乎不大对头;说不好,似乎也有点过分。
挠着头想了许久,只好说:漆原友纪和大友克洋的属性有点相冲吧。
安安静静看了一小时十分钟,原本以为就这么将将就就、平平安安地过去了,没想到……没想到忽然就变成了恐怖片……真是无语了。
一部电影有一条主线不是什么需要非议的事,选择奴伊作为主线也是很有心思的,但,为什么就是这段加进去的剧情,让人看得特别别扭呢?
原本干干净净的画面,忽然变得泥泞不堪;原本白发素颜的女子,忽然变成一口黄牙还边说话边从脸上掉泥巴——假设那是泥巴而不是腐烂的肉块之类;原本淡然从容的生死自若,忽然变成至死不灭的刻骨执念……喂喂,大友,你一定要把宇宙玫瑰变成空间垃圾站是不是?
(见《彼女の想いで》,失去爱人的女歌手沉湎于回忆中无法自拔的故事)或许“执”是日本文化里最有共性的东西,于是大友也就粗率地选择了用一个“执”字作为他与漆原衔接的桥梁了。
可是,那样的话,太看不起《虫师》了吧。
应该还有一些更从容、更坚韧、更宽厚的东西的。
从“一直在听着和母亲听到的一样的声音,动听得让人心颤的声音”,到“被死去母亲的声音所缠绕着,不得解脱”,爱从追忆,变成了束缚了。
不打算过多谈论情节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蕴涵的变化。
纵是别人的酒杯,浇的终是自己的块垒,或曰自己能理解的领域。
中国的编导如是,日本的,自然也如是。
稍微提一下演员和造型,毕竟这是动漫改编的电影。
银古的死金鱼眼大概很难由真人来演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不过,原本应该斜斜叼着淡巴菰的男子,忽然变成拿着小烟袋的欧吉桑,虽是为多余剧情所做出的刻意变更,可怎么看都很古怪呢。
但同样一件道具,让奴伊拿着,慵懒的斜倚于树下,漾漾水光映在身上,却又是洒脱得很了。
淡幽小姐穿着和服,右手斜搭着左手侧身聆听的姿势,很是优美;而换上劲装,挥舞筷子的身姿,也允称飒爽;最美的,自然是清风朗日下的灿烂笑容了。
有个人物却是尴尬得很,不知道该不该提。
我说的是那个哑巴,本不属于《虫师》世界的人物。
可是,那种无声的嘶吼,却是痛澈人心。
最后,无论如何,看着“虫”在现实世界“出现”,始终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音乐方面虽然无法令人满意,却也不是不努力的缘故,珠玉在前,是命定的无奈。
漆原的作品由大友来导演,最终就是水彩画泼上油彩后的效果吧。
而有《虫师》动画版在前,大概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不幸了。
2007.08.01附记1、《Monster》、《十二国记》、《此时此地的我》、《虫师》,四部我最喜欢的日本(TV)动画。
2、漆原友纪应该是mm吧。
搜索的话经常看到“漆原友纪先生”的字样,不过,我们还是相信wiki上的记录吧:女性。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C%86%E5%8E%9F%E5%8F%8B%E7%B4%803、彼女の想いで,《Memories》三部曲之一,大友克洋代表作,没看过的赶紧去看。
————————————————————————我的blog:http://wp.onoffer.us/————————————————————————
哇~~长腿姐姐在里面好帅气哦!
一把长及腰际的银色长发,素色和服(是和服么?
还是浴衣?
哈哈~搞不懂。
),修长的身躯,低沉的音调,冷静的话语……再加上长腿姐姐那超级无敌完美的演技~~!
啊~啊~快要把我杀死了!
>_< 奴伊选长腿姐姐果然选准了人!
好眼光!
说实话,我觉得整部电影都做得不错。
不过令我好惊讶的是,豆瓣的评分大部分是“还行”而已,更甚认为之“较差”,所幸的是没有“很差”。
满腹狐疑之下看了前面几篇评论,终于得知结果。
原来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冲着动画版的宁静舒缓来看电影的,自然拿她来和动画版作比较。
那么,认为电影不怎么样的确不足以为奇。
毕竟动画版真的做得很好,况且电影版是由大友洋克这大师级的人物来做。
从这边来看,会令人觉得失望便是理所当然。
不过……我是看动画版看到一般后跑去看漫画原著,看完原著以后,再才跑回来把剩下的动画看完。
所以,我比较的对象主要是以原著为准。
呵呵……大家视角不同所致~。
在我看来却又是不一样的风景。
真是一幅好光景呀。
一来,非常忠于原著。
包括各个细节。
居然连那些好恶心的“哞”和“啊”都做得一模一样的恶心。
呕……还有就是那个被“啊”寄生了的小女孩,真如漫画中一般。
二来,电影把奴伊和银古两个人的结局改写的好完美啊!
没记错的话,原著里面奴伊是自愿在永暗里面消失的。
只是消失以前救了年幼银古,那时候银古还叫作“善”吧。
我记得故事到那儿还让我伤心了好一阵子。
因为奴伊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
但是电影里面不但没让奴伊消失,还安排他们俩重逢。
真好!
可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这电影美中不足之处,还是有的。
其一就是银古小时候和奴伊在一起的事情太过轻描淡写了,没交待清楚。
使之不足以让观众见证他和奴伊之间的感情其实是很深厚的。
我觉得,其实这里应该加重笔才对嘛!
其二,银古说没办法对淡幽说喜欢那里……呕……好恶哦~!
的确,人家漫画里面淡幽是对银古有那么一点点,可是银古只是把淡幽当妹看好吧,况且你也把淡幽那一点点夸得太大了吧?!
恶心死了……这故事压根就不是走这线路的,硬是添上去,真是的!
最后还有就是,小田切这个银古也太帅了点了吧?!
哈哈……记得看漫画的时候,一开始时觉得银古蛮吓人的,只是后来慢慢习惯了才好。
ps:结局没看懂……银古消失了,是因为要用他自己本身驱走奴伊身上的永暗的缘故么?!
奴伊曾说过,银古身上藏有“银蛊”……不过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一部蛮不错的真人版。
我对真人版的要求好高的哦!
哈哈~~
對原著意念的提煉尚可。視效不夠清晰完美。
能不能没星……就算有优我也无法忍受
我曾见永暗。
小田的造型很好看,像乐队主唱,不是gingusang的感觉。
沒有看過原漫。
原著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动画之一,悠远宁淡又偏执着几分寂寥,大友克洋其实很努力地在重塑这种感觉,但就和大多数改编一样,电影往往很难还原动画的意境,特别是日漫的精妙,可这是窠臼诟病,难以跳脱。(大叔还是一样帅得勾魂呐,握拳。)@微影迷
。。。不得不说凡是电影翻拍除非特效特别出彩不然总是不伦不类。
这作品不错的,不要黑他当然,一定要拿动漫比较多话,就不好说了至少我觉得大友克洋还是很努力的还原此作
浪费了苍井优的美。
觉得苍井优还不错~
我真的睡着了。
故事真有想象力啊~引发对原著的兴趣……
特效特别棒
喜欢小田切让,也喜欢这个画面,就是虫什么的……有点恶心
人物造型很扯
比很多真人版好太多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如果米有江角
失望。。。
原著太强大。大友克洋自己世界观下的故事也还是很不错的,别有一番情绪。至于画面,你们这些不识货的动漫迷,可知这烧的胶片有多高级!?
202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