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主角为了观鸟排位爆发一场场的争夺战,到底是榜首成功蝉联,还是年轻的新挑战者或退休的老鸟夺冠?当中法宝尽出, 战略部署, 令人发笑.孙子兵法战略如: 以逸待劳,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声东击西,苦肉计 都能在片中看到.
这不是一篇愤慨的吐槽文章,只是一篇业余的影评。
我冠以此名实在是《观鸟大年》这个中文名字翻译的我很不喜欢。
美国人总会自发的做一些自得其乐的事情,观鸟就是其一。
《the big year》顾名思义中文直译“大年”,可是总听起来生硬无比,缺少了太多的内涵,我历来为英语所累,自然无法造出什么信达雅的名字,但不料一回头惊奇的发现,中国人早已造出了“鸟人”“鸟事”的伟大词语,故发扬拿来主义之精神,冠名以《鸟人鸟事》,虽然它可能被贬义的解读。
“birding"或是观鸟,这种事情自得其乐的意义大于一切,我们无需纠缠于生活价值观的宏大命题,只需明白它其实植根于每个人的小小趣味中,或许常常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各种滋味只在心中。
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理区划之中,尽可能多的看见更多的种类的鸟,拍照与否皆可,年终自己报数据,数量最多者为冠军,即“第一鸟人”。
这种比赛无人监督,无需证据,无需组织,一切皆来自自愿。
片中说鸟友们的诚信植根于他们坚信的来自于古老的一种内心信仰,如果我们中国化的翻译就是“一切凭良心”。
关键之处在于同道中人的共同兴趣架构出了一切,譬如我们常常会见到世界上最大的牛仔裤,或者是世界上最大的蛋糕等等诸如此类的世界纪录,仔细查知也许这些东西不会出自于IT精英或是金融才俊,但极有可能是一个牛仔裤设计师或是制作者。
这既所谓的兴趣,也就是胖程序员告诉他父亲的自己的小小的“hobby”。
言归正传,影片讲述了热爱观鸟的三个人,天赋异禀但囊中羞涩的胖程序员,挣扎与退休与事业的CEO和会为了观鸟做出一切疯狂举动的卫冕冠军,三个鸟人的鸟事。
本片无噱头,无情绪,无跌宕,无笑料的平铺直叙而来,中间讨论的是理想与生活与感情的交缠关系,最终胖程序员位列第二,第一鸟人继续卫冕,CEO老头第四,可是最后程序员告诉CEO,我们已经赢了,不是吗?
而冠军最后的孑然一身颇有高处不胜寒的悲壮,这本不是一出诱人的大戏,但却让人看得轻松舒服有爱,这样的观影感受本来就殊为不易了。
片子前部似乎在讲述为了你的理想是否可以放弃工作或是生活,但是到了后面当挑战“big year ”成为三人的目标是就变成了目标与兴趣的抉择,程序员和CEO都是战胜了生活的舒服走出心中的困境,尔后观鸟成为了一种类似于修行的方式,继而回归生活。
但当然他们回去发现,生活也不一样了,因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爱,亲人之爱,情人之爱等等。
而舍弃了爱的冠军,则显得多么的孤寂。
这并不是一部励志片,而是生活片。
不是告诉你在理想与现实应如何选择,而是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趣,即“love”而非“hobby”,也许可能还会发现他们不是那么的难以调和,当然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人类的理想与情感本来就是难以分开的,在人类的生活中总有人试图把他们的关系理顺,事实上作为人的思维的存在,就是基于理性与情感之上的,二者不可能分开。
这也就是我不认为此片有何励志之处的原因,置于程序员最后的报的美人归,那就类似于你本来准备去钓鱼,但是却调到了一只乌龟的那种惊喜。
同时也使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叫《加州之王》的片子,以平淡的视角讲述一个看似荒谬的故事。
《King of California》常常被人作为亲情篇推荐,当然我无异于在此就影片类型赘言,但是查理最后的选择动机中的深意,有怎是亲情或者情感可以概括的,那已经超越了人际之间的联系,而回归到了内心世界的博弈,所以当然可以说,查理最后的举动是为了女儿,但是为了女儿之后呢?这既是为了亲情同时又是为了成全自我,女儿就像是查理最后挣脱的氧气瓶,与生命紧密相连,但仍然需要挣脱。
在平淡的生活中,危机感常常会不自觉的袭来。
片中的观鸟行动即使打破危机束缚的行动,将其比喻为修行似乎背离了本身的轻松氛围,但是算是殊途同归吧。
最后看来,程序员和CEO算是成功了,因为他们知道适时的放手,冠军是另一种成功,但更决绝。
这似乎是个沮丧的结果,舍与得的博弈,我想是不需要结果的。
肯尼是2003年观鸟大年的冠军,创造了观察到732只鸟的记录。
毫无疑问,他是上届观鸟大年的主角。
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普通公司员工的布莱特就是那个胖子:热爱观鸟,拥有凭声音就能分辨出鸟的本领。
富有的经理斯图,在退休前夕,也加入到了观鸟竞赛。
三个分布在平行宇宙里的人,在观鸟活动中有了交集,忘年之交,亦敌亦友,互相竞争,这关系足够有趣。
不在最后一刻,我不知道故事最终的走向。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不被我算计,不被我掌控,就这样跟一群疯狂的鸟人,去看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同时任由故事带我向前,一分一秒都充满未知。
何谓是“大年”?
初看这个不明所以。
原来,Big Year在英语中的含义是观鸟者之间的一种竞赛。
这种竞赛的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理范围内,比的是看谁观察到的鸟类的种类最多,然后分出个名次。
Big Year的比赛可以在一个州内举行,也可以在整个北美范围内展开。
从1934年起,这种竞赛就开始风靡“鸟友”了。
《观鸟大年》,观的是一帮鸟人的鸟事。
三人决定参加这一年的观鸟大年,不过他们都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所牵绊。
肯尼的妻子在接受不孕治疗,需要他的亲密配合。
斯图的公司,在关键时刻总会让他亲自拍板。
布莱特的母亲虽然支持他,但父亲却反对,家境并不富裕,老板也不放他走。
然而,有什么始终阻挡不了三人对于观鸟的热切向往,抛弃家庭,名望,声誉,异见,很牛地撇开现实,踏上观鸟之旅。
电影多是关于梦想的故事,正是因为梦想,才让人才能从庸常的生活里旁逸斜出,让一切看上去更有意义一些。
在很多人看来,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个人的自由,但我认为,《观鸟大年》并不是一根筋地将个人的兴趣和自由发挥到极致。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愿实现观鸟的梦想,因为这要烧钱(乘坐私人飞机),烧时间(春夏秋冬),还烧感情(分手离婚家庭失和)。
到最后,三人其实还是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斯图放弃要职参加观鸟大赛,获得第四,从纠缠不断的职场回归家庭的天伦之乐,布莱特全情投入而获得亚军,也收获爱情,但肯尼为获得冠军浮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美丽的妻子。
观鸟,也是观世间百态,是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观。
在三人组合里,肯尼是一个有点反面形象的成功人物,为了继续保持观鸟大年冠军的荣誉不惜整人,比如把斯图搞得呕吐晕船,虚晃一枪和斯图、布莱特玩信息战。
三个人的关系十分微妙,布莱特和斯图后来成了朋友。
当两人决定合作战胜肯尼时,我想第一名非布莱特或斯图莫属。
结果,肯尼仍然蝉联冠军,只是这个冠军来得有点悲情。
这样的结尾,我没觉得冤枉。
这是是一部有爱的电影,影片所传递的情绪十分愉快,但也穿插着一些人生的生死离别,喜怒哀乐。
丽丝每次和布莱特说话,开口都会模仿各种鸟的叫声,让他猜是什么鸟,鸟叫声惟妙惟肖。
布莱特的手机铃声“BIRD BIRD BIRD THE WORD IS BIRD……”,喜感十足。
最有爱的一幕,当然是秃鹰求爱:雄鹰和雌鹰飞到极高处,然后一起自由落体,向地面跌落,相互手牵着手,到最后一刻才分开,三人才想起各自的情感状态。
奇异的风光和大自然飞动跳跃的精灵,是《观鸟大年》的一大亮点。
在一部电影里能看到如此多的鸟,也是一桌丰富有趣的自然知识的大餐了。
追随三个鸟人去观鸟,会发现自然原来如此奇妙,鸟类的世界这么丰富。
尤其在结尾,配合节奏欢快的片尾曲,影片中755种鸟的萌态不断变化,让人意犹未尽。
我的朋友“理想大叔”向我推荐了这部电影,他看完的后果就是,在网上拼命找望远镜,立马在当当网买了《中国野生鸟类手册》,注册了一堆观鸟网站,然后每天在微博上发图文并茂的“每日一鸟”。
我看完之后出门抬头看天,虽然不见一只鸟,但恍惚听见天空有飞翔的集结号,隐隐令我,鸟声破喉欲出,鸟翅震动欲飞。
观鸟大年 The Big Year (2011):三个主人公,一个功成身退,追逐梦想;一个倾尽积蓄,追逐梦想;一个追逐梦想,满足虚荣。
美国片的最终涵义:梦想背后不可缺少家庭,需要家人的“相互”支撑。
男主是马利和我的男主,老婆是消失的爱人的女主。
男主不知道是演技还是长相原因,总给我一种干事情很赤子之心的感觉。
成年人想去做一件无关乎功利,单纯自己想做的事情好难啊。
没钱会被人问这个事情不赚钱有什么意义去做,而且得不到支持;有钱又会被各种事务绊住而脱不开身。
但在这样情况下还是坚持去做,但又不把事情变得功利化的人真的好厉害!
男主就为了得第一,太功利从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而且观鸟的人怎么搞得那么单纯啊。
别人说自己没有观鸟就真的信了,等到他说出来观鸟才确信他是在观鸟。
明明行动举止都是在观鸟啊。
然后观鸟居然也不强求要拍照认证打卡的亚子。
好几次看到他们只是望远镜看下就好,开直升飞机去看鸟,这么大费周章,结果真的只是看了一下就走了,也不拍照录像下。
这种自觉遵守规则有点厉害的。
爸爸心脏病那块,真的好怕爸爸就这样死了,万幸结局是好的。
其实,人生为什么要每件事都要有意义有结果呢?
浪费时间消磨时间也不该被认为是罪恶的呀。
观鸟这种事情怎么能说他是没有意义的呢?
白头鹰,为它们在天空中牵手舞蹈而感动。
美洲金斑鸻,灰色渺小又普通的鸟,但却是数一数二的旅行家,为生命的奇妙而感动。
想到b站很喜欢的一个up主:囫囵黑小枣。
他们有一期大理vlog里碰巧走到了一个鸽子站,鸽子绕着站一直一直绕圈飞,飞的近的时候都可以听到鸽子扑扇翅膀的声音。
up主奶奶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
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人有想流泪的冲动,蓝天白云,一群鸽子在飞行,会让人感觉很平静但又能感受到生命的那种热情。
这是个让我惊喜的电影。
看了很多人的影评,好像没有一个是像电影中那样的观鸟人。
我是一个入门不久的普通观鸟爱好者,全职工作,非退休,普通人,在中国。
也许这部电影中很多笑点和感动以及事实对我更为真切。
首先,Big Year是一项观鸟活动,源于美国,但是现在中国也有啦。
不像美国那样搞得特别浩大,有新闻报道,还有那么多专业公开的鸟导通报信息,国内的观鸟大年更多是资深观鸟爱好者(个人或者组团)参加,每年的1.1到12.31,具体的我不多说,因为个人时间有限水平有限没有参加。
我的观鸟启蒙老师是专业做环保和自然教育,他们应该有联络网参加这种活动。
网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中国鸟类特别丰富,观鸟大年的记录远超影片的美国的700多种。
做为个人,大家会把自己的记录上传到公开的观鸟网站,国内比较有名的是中国鸟类观察网站,国外是Ebird,可以随时了解不同地方的鸟讯。
还有个更简便的方式,微博的“观鸟超话”里每天都有鸟友分享看到的鸟,很活跃。
其次,做为一个普通上班族,真的很羡慕很羡慕有钱有时间的观鸟大V。
是的,鸟不等人,特别是珍稀鸟种。
大部分鸟类是迁徙的,夏天去凉快的地方繁殖,冬天去温暖的地方越冬。
这就意味着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鸟点可以去看,夏天的青海,秋天的盐城和北海,冬天的云南,春天的弄岗和董寨....更别提在身边的各个小的区域的鸟点。
就像电影里的Birder一样,只要想看,可以追逐鸟儿的踪迹天南海北。
在春秋迁徙季,有的罕见鸟只在某地的某片树林停留2天,吸引狂热的鸟人从一个城市坐飞机过来找;台风天后鸟人们第一反应是背起相机和望远镜,去海边河边看看有没有被台风逼进来的迷鸟(Bird Fall哈哈)。
因为有的鸟真的是此生有缘才能见到。
这里面有两个片段拍的特别真实。
阿拉斯加那段,鸟人的热枕和惊吓真的是笑死了。
看鸟的地方都比较偏远和艰苦的。
我的老师说他们去云南的一次,就是在山里喂蚊子;我们去婺源看鸟那次是大冬天蹲在一个老乡的大篷车回村的。
越是少见的鸟越会在荒芜的地方出现,荒芜到打开地图都不知道怎么标记,一片空白。
但是一大群人疯起来就是很好玩,那种单纯的为了一件事情兴致高涨的傻乎乎地跑去做。
还有一段是很多人找不到鸟,就跟着最牛逼的人。
在中国就是看大爷,那些架着长焦的成群大爷出现的时候,放心一定有好鸟。
我们也经常找鸟,和大爷。
不要小看中国的大爷,他们消息灵通,呼朋唤友,设备不菲,拍出来都是大片。
所以当我看到电影的这些细节,感同身受。
我虽然只是个普通观鸟人,没钱没时间,只能用自己的周末和假期,但是那种对鸟的好奇和发现新鸟种的激动心情是一样的。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
我知道中国的自然教育是缺失的,没人教我们注意自然,我们的关注从小就是伦理道德事业发展。
我观鸟也是因为疫情期间有更多时间去了公园,偶然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就在我们身边。
进入这个世界之后,我才发现这些看起来都“差不多”的鸟有那么多不同的外表,习性,变化,故事,以及同我的自然环境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找它们很有趣,看它们求偶打闹洗澡还模仿人类的叫声更有趣。
我觉得这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吧,对纯真的热情的生命的好奇,想知道从西伯利亚飞去新西兰的斑尾塍鹬都什么时候跟我有交集,想知道倒霉的斑头鸺鹠是不是又被小鸟们追着打。
用知识打开一个世界,我看到的不再是普通的公园,普通的石头和滩涂,而是更有趣的地方,这是更高一级的乐趣。
很多人会说乐趣有很多种,相信我,对于乐趣的沉迷是因为有更深的乐趣在吸引我们。
体会不到真的有点遗憾。
此外,电影探讨的另外一个主题其实是爱好和生活的冲突。
我们都知道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选择爱好也好,生活也好其实都是生活的一个状态。
有的人就是狂热,有的人更佛系(比如我)。
电影有偏向性,那就是家庭。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极少数的狂热分子,其实爱好不会跟家庭杠上,毕竟能和家庭杠的更多是工作和事业。
人生的意义,应该不止是工作吧,不止是家庭吧。
更多是自己,我喜欢什么才决定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跟别人不一样的人。
在乐趣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比乐趣本身更有意义。
最后,在中国,观鸟环境并不好。
(为什么要说中国,因为我真的关心中国啊,希望他各方面都好啊。
)盐城的滩涂旁边好多围垦的水产养殖中心,身边稍微野一点的森林公园就有人拉鸟网,农村更是家常便饭。
观鸟环境旁边经常有挖掘机在叫,湿地在缩减。
我多希望国内能重视自然,希望更多人从低级的物质欲望中解脱出来,多看看周围的生命,看看自己的行为会对我们的伙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看它们,就像小时候那样对什么都好奇,跟臭味相投的陌生的朋友一起,像孩子一样单纯又快乐。
The Big Year整部影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布拉德把父亲独自一人留在森林里的时候,我的心都揪紧了,为他的父亲担心。
幸好,在他痴迷于寻鸟的时候猛然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行为,回头去找父亲,然后是父子并肩快乐地观鸟。
除了观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也许这点,博斯蒂克没有意识到,也许,他意识到了,但那个保持观鸟记录的目标激励着他,使其放弃其它。
对于布拉德、斯图、还有博斯蒂克三个人在观鸟过程中做出的不同选择,也许不能用对错来评价。
为了梦想,有人放弃了一切,成为卓越,但也失去最多,如博斯蒂克;为了梦想,有人付出了所有,他不是NO.1,但他收获了更多,亲情、爱情,如布拉德;为了梦想,有人终于懂得放弃,找到更多乐趣,从而人生更有意义,比如斯图。
有梦想的人,都是幸福的!
动物们从来未曾到过不莱梅 但是他们在强盗的小屋里寻找到了幸福。
长达一年的观鸟比赛,在局外人看来有些乏味甚至是无聊得不可思议。
但是对于热爱birding的人们来讲意义重大。
患退休恐惧症CEO、在职场不得志情场也失意的肥胖程序员、还有因为观鸟而造成婚姻危机的卫冕冠军。
他们都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人。
想要放下一切问题去追寻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却依然问题百出。
与其说是观鸟比赛,不如说是自我探寻的过程。
有的鸟寄居在屋檐下、有的则飞跃大半个地球。
生活有许多不同的方向,可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被人群和不同声音的夹裹中缓慢前行。
或者痛苦地迷茫着。
(就像现在的我,混乱不堪地结束了大一 感觉像是被人打得丢盔弃甲,却依然不知道这个大学应该怎么念)在观鸟的路上,人们得到了、失去了;抓住机会、错过机会;欺骗与竞争。
当他们还在为数量和名次计较时,依然没有走出这个圈,可是当朋友间冰释前嫌、父子间感情升温、爱人无奈离去、新的生命诞生、成功俘获美人心之后,生活中的问题就都消失或者被屏蔽掉了,因为他们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在观鸟的路上找到了幸福。
电影和温馨夜很浅显 道理就在那里 但是我之所以还要评论一下 是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就像踏上观鸟旅途之前的他们,我遇到了问题 我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我有一点不知所措有一点无助 我希望能够得到启迪和帮助 希望找到新的方向 希望能通过自我的勉励和寻找走出困境,我希望我也能拥有这样一段旅程 做一个找到幸福的不莱梅鸟人
观鸟只是形式,追求“自由”的精神才是本质,尤其对我这种上班族。
每年都想着攒钱旅游,却因为种种原因,比如预定的日期和工作冲突,预算不够,没有旅伴,很少能实施得下来,好不容易出游一趟,一口气把泰山,南京,杭州,无锡游玩了一遍,回来以后跟同事也炫耀了一番,却发现一个人旅游实在是孤单得很,尤其像我这种缺乏安全感的游客。
旅途中才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在影片中,观鸟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不足称道的事情,至少在Jack老爹眼里,kevin老婆眼里,stu下属眼里,也就是属于兴趣爱好的范畴,说白了不能当饭吃,不能当爱情滋润,不能当事业奋斗---但最后偏偏,Jack因为观鸟收获了爱情,stu更加体会到亲情的温暖,而bostic太过用力,走火入魔即使再渺小,再微不足道,在真正喜欢的人面前,那就是一种寄托吧,也许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可以做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得到自己“存在感”的地方。
推己及人,观鸟只是形式,我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多类似“观鸟”的兴趣爱好,比如,放风筝,弹吉他,游泳,看电影等等。
人天性追求“自由”,至少不喜欢被外界束缚,现在的人被太多东西束缚,物质上的,感情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但不能永远被这些束缚,需要适时地发泄一下,如果你讨厌你从事的工作,让你感知不到你的存在感,那么找一份工作以外的活动来证明自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说句题外话,一直觉得人活着就是在追求两样东西,“安全感”和“存在感”,缺乏“安全感”所以要有朋友,伴侣,缺乏“存在感”才需要事业,名声,财富。
写的很乱,再慢慢整理。。。
听到coldplay的viva la vida在片中作为配乐响起的时候,配合着镜头里辽阔的场景,还是感到莫名的感动。
来自各地的人们蹬着脚踏车,抛下工作和生活,在地平线上骑行。
在此刻,他们追逐的不只是品种品种的鸟类,更是自己的梦想。
简陋的宿舍,颠簸的飞机,都不能阻挡人群内心的向往。
纯粹为了谢耳朵才看的。。。
Tailor-made for birders!!!
俗套的故事
以“赏鸟”为题材的小喜剧片,金羊毛的故事原型,两个主人公在追逐观鸟第一名的路上找到了更值得去守护的东西,这是类型片的处理办法,如果赫尔佐格操刀,他只会关注为了观鸟可以去死的人,而且要真的死掉才可以。
dumb movie 又一力作= =请问你凭什么在comedy分类里。。。。。
没什么耐心看
老爷子背jack 真是苦了您了 其实我觉得立意还不错 表现也够轻松 还有无边的美景啊
我喜欢这部喜剧电影,电影讲述了一帮鸟人看鸟玩鸟说鸟拍鸟学鸟的鸟故事,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有幸可以看到北美的壮丽风景和一生中都很难见到的鸟类,三位主演各自带着自己的幽默风格走进了这部电影,并且融合的很好,虽是部“鸟”片,但最后还是回归到了生活,温馨的ENDING,当然除了鸟王。谢耳朵纯酱油
好想尝试一次,被片尾鸟儿们的照片震撼到了141213重看
以为这3个人肯定是特搞笑了 刚开始还挺失望 看着看着就套上自己感触了 所做的一切 冷淡了亲情 友情 到底值不值得 虽说从不后悔 但也会困惑 这一年在家和爸妈呆不足7天 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人物薄弱
肯尼偶遇大斑啄木鸟时的激动我能get!布莱德和爸爸在大雪里的拥抱感动得要哭了,斯图放弃功名享受“深渊”简直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啊!爱好令人懂得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谁说第二名没有收获更多?结尾的啾啾图鉴照片太好看了吧!我能认出好多!以及,啥时候能退休?我硬件都准备好了!(掰手指头算)
虽然并没有发挥出这一题材中的搞笑元素,但是很震撼。也许有些人的追求在别人眼中看来很无谓,坚持下去的热忱,勇气,决心不可不令人敬佩和感动。
真的是太平淡了……好无爆点,牛逼的是它却让我从头看到尾…没按一下暂停…
人生总是要做一些没用的事情,对你们来说可能无用,对我来说它意义非凡。我的确是一个傻子,或许你们最终还是远胜于我,可我赢得了我想要的一切,而你们却在为自己的贪婪买单。
lame....
从这部开始讨厌Owen Wilson
如此小众的生活方式和爱好都能被拍成一部电影并加以宣传,且成功使人认同和向往。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再一次得到体现。
多好的题材,如果能拍得更纯粹些就更好了,观鸟就观鸟,别扯那些别的
看到jim parsons很是惊喜,找时间重温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