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之后,看似平静下来的世界实则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更严密的管理体制,以求一扫恐怖组织,而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内战,以及越来越残酷的大规模虐杀。
美军上尉谢泼德不断追踪一直存在于背地里的神秘男人约翰·保罗。
电影整体一般,画面一般,可能动漫会更好看一些。
首先夸一下导演是做过游戏设计的,所以电影里的装备设计很有趣,尤其是空投仓的设计。
整体的还原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说的肯定仅仅是针对编剧和导演没有瞎特么乱改这种态度的肯定。
接下来说一下为什么一般作为一个经典小说的电影化,无论在镜头,场景,人物表情刻画上都很一般,相对金敏的东京教父和盗梦侦探差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其实非常过分,毕竟编剧是吃现成的,世界观,人物角色,剧情链接都已经摆明了,叙事方式却还在用这种极其简单的两个角色对话引出故事走向,非常偷懒,真的是非常偷懒。
举个例子,假如宫崎骏或者金敏的动画片用这种简单的镜头会怎么样?
红辣椒坐在虚拟酒馆说:哎哟,这不是粉川老哥嘛,又来啦,来来来,坐!
我给你掰扯掰扯你这老是做梦是咋 回事,然后俩人逼逼叨直到电影结束。
《盗梦侦探》完结巴鲁见到希达落下来说:大妹子醒醒,俺知道你胸口这块石头咋回事,来来来,听我给你讲。
俩人坐在矿山逼逼叨俩小时电影结束。
《天空之城》完结真的是很没意思,说话谁不会说啊,坐下来聊呗,但是身为动画电影,虐杀器官并没有用到镜头语言去叙事,很苍白,很商业,很无聊,白瞎有个这么牛逼的小说给你们做后台。
虐杀器官。
Human——自我屠杀的种族/物种。
以站在善一方出发点的特种兵作为叙事者,深入属于恶一方的走上歧路的学者。
从善向恶深入,解析出恶和屠杀的来源和多隔层面。
而不是单纯的善恶对决。
最终也是给学者的恶予以了一个善的理由。
是否有天国或地狱?
善良的土壤里会诞生出恶之花,似乎这是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唯一的解答。
被用科技抑制自我情感的特种兵,是行恶之手。
使用思想的刀刃——“语言” 改变他人情感的学者,是行恶之脑。
选取的几个地点,捷克印度非洲维多利亚湖,都是世界大战著名的屠杀地点, 印度不太了解。
剧情节奏紧凑,地点不断切换,借助不同角色人物之口来讨论的话题也非常现实性。
各个讨论的内容都非常吸引眼球 挑拨人心,是流淌出的灰紫色瘀血。
卡夫卡,warlf假设,语言模因,大脑器官,信息化ID,一锅炖的很入味的大杂烩。
一方面日本拍这种能挺客观,也黑美国一把。
但是,加入日本南京大屠杀是不是更好?
呵。
也许人类根本无法相互理解,只能相互影响。
好莱坞战争动作片风格的动画,偏写实的画风,行云流水般的枪林弹雨,各种高科技的科幻设定。
这种风格的影片看多了的话应该还是会审美疲劳的,感觉偶尔看下还是不错的。
有很多动画或电影中都会提到维护世界和平的极端方法,如《心理测量者》中的犯罪指数、《少数派报告》中的预知犯罪、《FATE/ZERO》中的“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想法等等。
而本片中引发屠杀使得世界上的一部分地区获得和平的想法,虽然荒谬但是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仅靠语言就使得他人拥有杀戮的想法是可能的,但是不会对所有人起作用。
姑且不谈片中提到的纳粹,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拥有强烈信仰的宗教徒们打着解放圣地获得救赎的旗号,前仆后继前往东方杀死异教徒。
刚开始的一两批人可能还是真的是为信仰的原因踏上征途的,但是之后渐渐撕去了“高尚”的外衣,仅仅为了掠夺而杀戮,甚至攻陷了拥有同样信仰的盟友的君士坦丁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中东一些国家持续不断的“圣战”、制造恐怖袭击的邪教等等。
可能有人觉得以上这些东西看起来与身处和平环境的我们很远。
那么,政治家煽动民众的演说、传销机构、鸡汤文、“不转不是中国人”等日常的文字语言呢?
虽然像科幻片中说几句话就洗脑的情况是不现实的,但是语言确实能在潜移默化下影响他人。
然后是靠在他国引发杀戮,保证本国的和平是否可行?
我觉得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其实现的和平是短暂的、低效的。
在存在恐怖组织的国家引发动乱可能确实能让恐怖活动的注意力维持在这个国家内,而无暇去其他国家搞事情(当然如果某些国家充当正义使者要去参一脚的话,被报复也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和平国家内原本不安定的情绪和想法也会转移至国外,就像历史上有些国家之前还在内乱,当收到侵略后又同仇敌忾将内部矛盾转移至国外。
说其短暂低效是因为这种做法只考虑了杀戮战乱的前期,后续的难民等一系列问题都没考虑,而且公众也不可能长期把注意力一直放在国外。
就像某些品牌爆出一些问题引发全民抵制,一段时间过后可能民众又选择性忘记这件事情继续用这个品牌的商品。
所以动乱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扩散,然后波及原本计划是和平的国家。
最终导致全世界陷入混乱,不再有和平可言。
我觉得这部电影至少不是让我看完只觉得“好看”的爆米花式电影,看完能引发一些思考才是其趣味所在。
1、以前一直想不通,那些搞大屠杀的人是怎么下得去手的,心理变态的终究是少数。
这部影片中的情节触动了我,仿佛一瞬间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工作”;“这是任务”;“我也没办法”。
被语言、主义麻痹良知;用客观理由掩盖愧疚。
人原本就带有屠杀基因,只是被良知掩盖。
2、自由与安全,好比天秤的两端,此消彼长。
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状态?
我喜欢语言所持有的力量。
语言能够改变人类这一事实既可怕又趣味无穷。
有些人因语言而动怒、有些人因语言而哭泣,语言左右着、甚至时而支配着人类的感情和行动,这太有意思了。
——伊藤计划《屠杀器官》2017年2月3日,《虐杀器官》的全面公映宣布了“伊藤计划三部曲”正式落幕。
至此,伊藤的所有科幻小说(《虐杀器官》、《和谐》、《尸者帝国》)都相继动漫化,可喜可贺。
日本影片《虐殺器官》作品类型:科幻动漫主要演员:Clavis(中村优一主役)、John(樱井孝宏主役)、Lucia(小林沙苗主役)故事概述:讲述美军上尉Clavis在接受“追查John Paul”任务后,自身思想意识上所产生的一系列转变上映时间:2017年2月3日在日本上映
作为伊藤的处女作,《虐杀器官》散发的特殊风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漫迷前来膜拜。
今天笔者借着这篇剧场版影评,也想与各位分享一番此作的魅力与缺憾。
I,伊藤计划开山之作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无论文法、条理,还是思想、境界,都比后两部要得体、深刻。
当然我们不用吹毛求疵,将本作与正统的科幻巨作相提并论,毕竟形式上、内容上、思想上都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与参照性。
II,惊人的画面表现力冲击力+震撼感。
作品监督在影片的视觉上,做足了功课。
血腥、露骨的枪战实录,残骸断臂的战争场景,满目疮痍的街道城市,一幅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仿佛将观众带到了杀戮之地,很残酷,很真实。
阴暗的色调,激烈的战斗片段,拳拳到肉、刀刀见血、枪枪爆头的暴力美学镜头,一次又一次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那些血腥度爆表的画面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III,剧场版与原作的差距原作的论调相当精辟,主题广博、不狭隘!
如:”战争与和平“、”信任与欺骗“、”约束与自由“、”反恐问题“、”语言力量“等等。
可惜不知何故,小说中某些关键的观点、论调在剧场版中平白无故地消失了,准确的说是被草率处理、一笔带过了。
打个比方,小说中一直提及的”语言力量”,由语言引发的各类情绪,动怒、哭泣、欢笑...;被语言所支配而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及语言与杀戮的相互关联。
这么多核心内容,在剧场版中却被“冗长”、“反复”的对话取代,完全无法展现原作的深度与隐意,单从这点来看,笔者有些小小的失望。
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文学的意境很难用影像画面准确的把握,有些出入,在所难免。
IV,作品的深意①战争的源头在影片中,我们随着画面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战场,战争的结果使每一个人触目惊心。
可是是什么导致战争的发生?
有人说是“John Paul”、有人说是“幕后黑手美帝”,但是在笔者看来是“人性”。
人性之恶导致了所有的冲突,矛盾、虚伪、善变,憎恶、狂傲、暴力,诸多情绪都会诱导冲突的发生,而冲突的最高级就是“战争”!
②自由的含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什么“自由”?
什么又是“真自由”?
这是影片中提出的第二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常人看来,没有约束就是自由,这个观点与剧中的Clavis不谋而合。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
生活在被各类监视器覆盖的城市中、一举一动都会被电脑自动记录下来,这样的人生称得上“自由”?
不!
这只是有限的自由,而非真自由!
那么何谓“真自由”?
(影片中同样给出了答案)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人们得以自由。
③语言的力量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从古至今,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效力与日俱增。
它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人的情绪,甚至可以左右一个地区的局势。
所以,渐渐地谎言诞生了,花言巧语将人们的眼睛蒙住,未来的方向不再清晰!
正如剧中Clavis的好基友一样,至死都在错误的“迷宫”中随人摆布!
可悲。
④爱的精髓、精神的归宿John因为自己的孩子、妻子在核爆中身亡,精神开始“暴走”;Clavis看见自己所爱的Lucia被杀,悲伤万分,与基友同室操戈。
因为逝去的”爱“,处于不同状态的两人都选择了同样的暴力手段去反馈自己遭受的一切,当”爱“的力量转变成”恨“的愤怒,人们失去了理智!
人们的精神支柱开始垮塌!
看到这个场景,在下不禁反思一个问题,何谓”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圣经》哥林多前书13)可是当”爱“消失之时,人们应该依靠什么力量去支撑自己脆弱的心灵?
是精神?是寄托?是信仰?正如影片最后,主角的独白一样”失去所深爱的东西之时,一定会是新世界的开始“,什么寓意呢?
即使天地废去,那可以使我安歇之所长存!
”安歇之所“何解?
信仰的力量!
写在最后。
《虐杀器官》不单单是一部科幻题材的作品,更是一部影射当下世界风云变幻、极具思考性、现实性的檄文!
值得每一位观众,用心思考!
导演★★★☆☆(改编比较一般,原作的一些要点没有get到)声优★★★★★(日本声优绝对佩服,声情并茂)剧情★★★☆☆(对话太多,冲淡了丰富的哲理性与思考性)视效★★★★★(大片水准,够暴力血腥)音效★★★☆☆(ED真心带感,BGM比较一般)推荐度★★★★☆(伊藤计划的第一部,必须捧场,不过科幻度不高,思想性太强)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这种战争中终于还是发生了。
哈马斯朝以色列区域射火箭弹,以色列人往巴勒斯坦区域射导弹——不但炸毁了新冠医院,炸死了新冠医生,还——打电话通知。
没错,打电话通知,这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战争。
将巴勒斯坦人描绘成反LGBT的保守分子,通过一系列尊重差异的方法,进行攻击。
电话通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像拉康的例子“要钱还是要命”。
电话打完,你是要继续待在你的房子里,还是跑路,从而获得在这场“无害的战争”中的位置——反正没炸死你嘛!
美国国防部长支持以色列捍卫主权。
他也是个黑人,就在一年前这个国家还因为种族主义问题陷入分裂当中。
民主党支持的温和组织在暗中篡取运动的主导权和“尊重警察”,与此同时警察工会在系统的研究针对运动的战术。
或许他们支持的是这样的表演:你大可以上街游行,示威,你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你不能伤害别人!
要尊重差异!
资本主义收编的方式并不是单纯的异化——仿佛把人变成没有思想的机器(或者像只要唤醒人们,就能获得解放一样的启蒙思想,这两种想法不过是一体两面)——正是因为差异,语言才得以作为一种形式发挥作用,尽管似乎改变形式就能改变语言的整体,但是这只不过是将他者作为变量而考虑和引入。
所以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着被商品化的风险,也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着财阀撑腰,但是资本对此总是来者不拒,一旦运动放弃了从生产关系上对社会予以变革的立场,那么无疑是在削弱自身的力量(除非是不得已的策略),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
看到电影名,就让人满头问号,“虐杀器官”是动名词结构?
还是形容词+名词?
观影的过程,发现所谓“虐杀”,其实更贴切是指“屠杀”(这在中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
而“器官”……他意思是指代“语言”……但“语言”怎么能称为“器官”呢?
……(细胞组成组织,组织组成器官,器官组成系统,系统组成个体。
“语言”跟“器官”有何共性??
)至于剧情,没剧情。
全片只为了表达一句话:语言能引起屠杀。
为了要让这句话从角色口中说出,硬是凑出了一部片。
影片的全部过程就是:捉约翰——约翰逃走了——捉约翰——约翰逃走了——捉约翰——约翰死了。
(哈?
)全片推进全靠嘴炮,各种自说自话。
动作场面、血腥暴力场面也并不出彩。
(之前看了《生化危机:复仇》,里面的近身打斗场面行云流水很精彩。
)主要角色的行为背后也毫无逻辑和目的性——约翰,老婆和孩子死了,之后就变成散播屠杀种子的人。
嗯,是因为深爱着妻子,所以失去爱妻之后产生的反社会行为吗?
NO,爱个屁啊,老婆死的时候他在哪里?
——正跟小三在外国PaPaPa。
露西亚,约翰的小三。
帮约翰设陷阱捉了男主角,这是站约翰一方了吧?
NO,后来重遇男主角她变成拿枪指着约翰。
(你一时一个样到底是站哪边?
)男主角,一直刻画成没感情的士兵,冷血执行任务,杀小孩毫不手软,后来却老是追着约翰问——露西亚呢?!
露西亚在哪里?!
非常幼稚。
你是丢失了心爱玩具的小孩子吗?
如果是跟露西亚有过一Ye情所以产生了爱,那还能说得过去,但事实上却并没跟露西亚经历过重要事情……所以人物的逻辑动机完全说不过去……影片格局很大,舞台是全世界,引用的句子爱用卡夫卡,播首音乐也要告诉你那首是贝多芬的《月光》。
看了开头还误以为是很宏大的剧情展开。
然而……只有空壳,在文艺、全球性的外壳之下,是小学生构想世界大战的那种程度。
想起伊藤计划的另一部片《尸者帝国》,一开场塑造世界观就已经违背经济学规律,而人物逻辑、剧情也是相当让人无语。
虽然剧情难看,但《尸者帝国》在动画制作层面做得相当出色,有精致的画面、动画。
至于《虐杀器官》,缺乏让人赞叹的地方。
知乎上有人说“伊藤计划三部曲都不适合拍成剧场版动画”。
我没看过原著,可能小说真的不错吧,以上的评论都只是针对改编的影片。
真正格局大、发人深思的动画电影,我推荐《乐园追放》、《苹果核战记1》。
比这部片好太多太多了。
(有一篇影评把本片的嘴炮推进剧情类比得很好,经他这么一比较,你就明白本片差在哪里——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15320/)
首先,我要说一下关于原著小说和电影中部分细节的差别首先是电影中在格鲁吉亚被暗杀的前准将是由精神失常的艾利克斯打死的,然后主角杀了艾利克斯。
在原著中那个前准将是由主角为了执行任务而打死的,而艾利克斯回国后因为自己的宗教信念以及自身的悲观心理而自杀的并不是由主角杀的,而且在执行任务时艾利克斯也没有失常。
还有一点原著中主角母亲因为车祸而昏迷,通过纳米机器人维持生命,但是出于植物人状态不会清醒也没有思想,所以主角选择了让医生停止母亲的生命供给机器人,结束了母亲的生命,这一点在电影中虽然没有出现,但是这个事件对于主角的心理有很大影响,让主角不断思考究竟活着与死亡的界限是什么,陷入昏迷的母亲已经没有了思想,她是算活着还是已经死了?
自己让医生关闭了母亲的生命供给系统,这么做是对还是错,是那个肇事司机杀了母亲还是自己杀了母亲?
在原著中还有很大的篇幅在描写主角的梦境,在梦里主角看到了所有被自己所杀的人,其中自己的母亲也在内,这也让主角一直感觉是自己杀了母亲。
最后有一点,是我自己的推测,在原著中,约翰说明了屠杀文法对于单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流通是没有作用的,只有在一个庞大的群体之间反复使用这个文法才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
但是在电影中,艾克利斯在执行任务时被屠杀文法影响而出现了失常的状态,而艾利克斯并不属于格鲁吉亚这个群体,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屠杀文法对于个体也是有影响力的呢。
而主角在后期所做的一些决定,是不是也是受了屠杀文法的影响呢,主角的行动或许已经被约翰安排好了原著结尾主角通过学习约翰留下来的关于屠杀文法的笔记,在接受军事法庭审判时在美国境内传播了这种文法,美国开始陷入了种种内战。
主角曾经质问约翰,为何要散布屠杀,约翰说是为了保护美国,那么有没有可能约翰也是为了复仇呢,约翰的妻女死于恐怖分子所投掷的核弹下,那么他对于恐怖分子肯定有很深的怨恨,而在周边动乱国家散布屠杀气氛,引起内战,是不是也是约翰对于恐怖分子的复仇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美国应该也是约翰的复仇目标,因为小说中提到了,美国在禁止暗杀条约颁布后各发达国家就开始采取国家强制介入和国家公然以正义的角色发布战争这种手法来参与别国内政了,而正是因为这种强硬的手段才招的恐怖分子的不满而在萨拉热窝投下核弹的,那么美国应该也是约翰的复仇目标,但是约翰的屠杀文法就是在美国研究的,美国高层对于他的研究很了解,而且他也是美国的通缉犯所以很难在美国肆意传播这种文法,所以他在和主角的交往中暗地影响了主角他每次在和主角对峙时都没有立马杀了他,而是和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而且在电影中主角受屠杀文法的影响更为明显,就像之前说的在电影中这种文法对于个体之间也是有影响的,所以主角和艾利克斯一样被屠杀文法干扰了判断力,而且主角作为暗杀者每次行动前都会进行心理辅导和人工用纳米机器人覆盖脑中同情和良心的部分,长期以来使主角的心智也变得冷漠,使约翰更加有机可乘。
在最后威廉斯杀了露西亚后,主角更是失控的说你才应该死在这里,而威廉斯一直是主角的朋友和战友,但主角最后不假思索的和他刀剑相向弃他于不顾这种做法不正是和开头艾利克斯的做法一样吗,不然我是很难理解主角这种突然变成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女人插朋友两刀的做法的所以主角接下来的行动表面上是为了那些受战争文法迫害的国家鸣不平,让美国也自食其果,但实际上完全是按照约翰的安排进行的,受屠杀文法的影响主角成为了第二个约翰,在继承了文法的使用程序后开始了对美国的屠杀,而约翰,也完成了对美国的复仇。
还有就是在电影最后,约翰像是和主角约定好什么一样,然后自愿被主角枪毙了。
在小说里则是主角带着约翰逃走后和来接应的特遣队会和,然后其中一名特遣队队员还没等主角开口说话就把约翰杀了,并不是主角杀得,而这也让主角对美国的这种毁尸灭迹一手遮天掩盖真相的做法更加感到不满。
所以在小说里主角最后的散布屠杀更像是一种出于自我意识所做的决定,而电影中则更倾向于是被约翰影响后才做的决定当然这些部分是我的主观推测,希望大家有所指正
《虐杀器官》这部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不尽如人意,但是论思想核心却不乏一些有意思的探讨。
本片提出了三个可以探讨的话题,一是语言塑造思想,二是取舍于自由与安全,三是自保的人性。
要展现语言对人造成的影响,本片除了些花里胡哨的特效外,印象深刻的还是两人吃披萨看橄榄球赛时,威廉姆斯的那句“没办法,这是我的工作”。
两次出现,观众得到的信息完全不一样,别说克洛维斯,连观众也被影响了。
自由与安全的取舍不多说,本片也是浅尝辄止。
自保的人性比较有意思。
为了生存而牺牲他人,国家安全的代价是破坏他国的秩序。
但人又是矛盾的,在划下和他人界线的同时还得满足作为人的道德观念、抹去自己的罪恶感。
个人可以用工作等等理由蒙混过去,把自己体制化,一切罪恶皆归因于更上层的决策。
上层则分成好几个部分,相互推卸责任,不过这些上层团体本质上又有多大区别呢。
这么一想男主的举动倒有种不破不立的意味。
但是到了下一步作品《harmony》,构造了一个任何人无比重视任何人的生命的社会,总的来看人类命运相互分享也不是啥好主意哈哈。
故事太复杂,不体贴。观众只是想坐下来随便看看,没心思跪下来欣赏。
废话真的多,画面还可以。。
海报有游戏的感觉。希望片中的支付方式早日普及,出门购物无需带现金,刷指纹就可以了。超市自助购物,无需收银员,无需排队。真方便呀,连手机都不用带。很写实的风格,尤其是场景、建筑、道具,光感不错。就算解决了关键人物,下一个接手人还是会马上出现。到底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就算不相信神,地狱依然存在。期待此动画改编成FPS游戏。人类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我想看虐杀,结果通篇都是讲大道理?
故弄玄虛的偽科學題設下對扭曲與病態的的洗白,卻美其名曰對人性與自由的探討。
再年轻点三观还没健全的我可能会喜欢。冠冕堂皇的洗刷自己的罪孽,不管是男主女主反派都挺奇葩。真不亏是贤者时间啊,偷情完才开始有道德底线,搞笑呢。。。
我需要再去看看书
过于无聊,废话实在是太多,每个人都要讲一大通废话,还tm都是中二病晚期的废话,看的实在是头疼。2倍速看了半小时,改为了3倍速,最后改为了4倍速看完了,强迫自己看完试图去了解这玩意到底想讲点啥,最后发现这电影没有一句话一个镜头是值得看的。
字幕不好,没啥意义
观众也跟男主一样听约翰得卜得卜说了那么多,但观众走出电影院却并没有打算让自己人互相残杀,所以编剧你实在太不成功了。仅靠一些语言去驱动群众杀人,我们通常管这个叫邪教,你不用包装成科幻题材骗钱。最后,声优的报酬下降了吗,每个人说话都象机关枪一样在念稿,这种日语最让人受不了。
对于很多自以为懂的人,建议有了更深的对人性、对社会、对世界的了解之后再来评论,还在秉持着意识形态教育的框架下做出肤浅的评论,这本身就是没有深刻理解现实与理念交互的核心矛盾,其实,很多评论已经表明了他们自身的立场何为。
虐杀器官和语言学虚无缥缈,但每每爆头的血溅和变形的主观视角却是实实在在令人发怵,加上微笑语气的冷漠让人凉背。有一点陷于教说而轻视了一些核心行动逻辑。氛围感有点像《攻壳机动队》,或许是攻壳机动队的精神前传吧。
反恐,失去一定的隐私自由,脑神经处理过的战士,语言激发人类的残虐本性…分5-6次才好不容易看完
从前看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如此:诸如睢阳保卫战中吃人守城的做法,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现代社会会在口头上反对,实际上却仍旧照做。而这,便是我们如何活下去的,这便是伊藤计划的小说里和现实中主流世界里的人们如何活下去的;即使电影里挑起了相当有力量的反思,但电影和一切文学却又是毫无力量的。因此,我们大概会按照这种思路,选择生存而非良心,大概一直如此吧。
中二到爆,和同类型的反乌托邦动漫相比没有可比性。作品中虚构的“虐杀器官”现实可行性等于0,啰啰嗦嗦一大堆哲学、文学等乱七八糟的知识(或称炫学)略嫌烦,且这堆哲学内容要施以与科技同样效果的影响力,我觉得简直是不可能的。追捕某人的俗套故事,场面也极其荒谬,究本质恐与抗日神剧无异。
几乎所有事情都做错了的电影。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满分。
注释里的每个字都认得,连起来就看不懂了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掉书袋水平居然还可以&日式中二臭依然存在但是少见的涉及现实的政治军事并且有一些思考&可惜最后还是半吊子
虽然能接受“屠杀文法”这种设定,但是反派一个人靠着屠杀文法把那么多国家忽悠瘸了这种情节我是不接受的。而且男主是怎么爱上女主的啊?莫名其妙的。
没帝国那么烂 但还是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