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影院很清净,和北包场看这个电影。
检票的时候,检票员告诉我说,这片子很感人,很写实,虽然只看了最后一点儿,很想从头看一遍,买票没错,一定值得看的。
很少听到检票员这样说。
看完了也有一样的观感。
这样的电影,应该很适合十元百姓场、敬老院专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播放。
我是说,真好。
有这样平和心的电影,如今真不多了。
电影的基本构架,应该就是日本的那个描绘一个情境的节目,台湾的那个老年摩托骑行广告,几个心灵鸡汤的段子,和若干公路片的影子,也许还有杀手不太冷、飞越疯人院(这个没大有)。
台词有的过于小品化。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
如今很少有这样的国产电影,在故事的结尾回到朴素的感动。
在老人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次冒险里,有的人回到童年,有的人回到救赎,有的人回到完整,有的人回到佛光满面。
老人们演得真好啊,可能他们都没有演。
演老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
也许什么人都能在里面观照到自己的老年吧。
也许能看到自己的以后,也许还看不到。
平和的眼界,非强力所能打开。
去年说过,《龙门飞甲》尽管诸多不足,但武侠味够足;《金陵十三钗》尽管制作昂贵,可惜人味缺失。
而这个电影充满温情的老人味。
最难得的是朴素的真。
真难得,好难得。
尽管今天是母亲节,但影院也只给这部好片排了一场(而且还非黄金时段),200多个座位稀稀疏疏仅坐了10来个人。
人虽少,观影时却大都感动得哭了,不时能听到抽泣声。
陪父母去的我泪点较低,100来分钟的电影,泪腺几乎没消停过,忘带纸巾,只手频频抹向眼角(这时看向老妈,发现她也是一样的动作)。
对现在的很多成年人来说,老人们真正需要什么,似乎我们很少关心,连已经挤压得足够短暂的陪伴时光,都往往习惯性地“错过”。
记得电影里老人院的院长这样问其中一位老人的家属,“你有没有算过这样一笔账:以你我现在这样的年龄,各自的父母活得再健康也就还有20年的生命,但你我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却远比这个少,总共加起来只有十几天,一想到和他们在一起只剩下二十天不到的时间,我就……”老人们需要的当然不是金钱,也不是被放在老人院里得到医护上的照应,他们只需要我们抽空去陪陪他们,听听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
古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可对于“飞越”了老人院的这些老年人来说,应该是“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才适当吧。
他们的笑容,真的挺美的。
在我看来,好的电影不必深刻,道理有时候是越简单越好,直白明朗如抬头向西所见之夕阳,几许感动是余晖对我们身心的照护。
让人感动、引人自省,这样的一部电影,足矣!
此片大指,在于宣扬孝道,使父父子子,各有攸当,于今浇薄之世,亦可贵矣。
然则费时二钟点以观此剧,不必胜于读论语孝经数篇。
观者落泪于影院,见善而心恻,或者曰,「我必爱吾父母」,及其趋出,复返于逼仄之屋,归其日用持生之事,辄忘之矣。
動之以情,期不可久,其来也疾,其去也速。
若世皆私己而不亲亲,我将何以处之乎。
吾独慕古人之道,修古人之行,奈何世皆以我为迂徐。
是亦难为矣。
吾必尊父,然后吾子自尊我矣。
吾必敬长,然后幼者自敬我矣。
吾必好学,然后吾之后生亦勉然向学,此躬行之化,不待教而成者也,故天下之道尽在吾躬。
能无慎乎,能無慎乎。
首先表个态,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给了它五星。
看完电影之后我耐心读完这部电影的影评,很大一部分观众给了不太高的分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影评人。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对他们针对此片的批评表示不能同意再多,比如说影片的“理想化”以及各种煽情段子的堆积。
这些注定它不能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或者我说得太高了,它甚至不能成为一部杰出的作品。
但是这些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看的影片,也不妨碍我喜欢它。
上两个月奥斯卡颁完奖的时候,看了看《纳德和西敏》。
跑到豆瓣上一看,这评价非常之高。
但是说真的,在《纳德和西敏》的观影过程中我差点睡着。
对于这么文艺范的影片,我只能说,我是真的不懂艺术。
对我个人来说,我的审美情趣基本上就是只能停留在这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层次上。
我觉得感人是对一部影片最好的褒奖。
就算一部影片非常具有深意或者在技术上有创新,如果它不能在某些层面打动我,即使我觉得它是部很好的作品,我也不会向其他人推荐。
好作品与好看的作品,往往并不是一回事。
而我倾向于,后一种。
《飞越老人院》,我觉得可以算是好看的电影吧。
影片的整个剧情结构完全迎合着观众,在该煽情的地方也使劲煽情。
影片开始十多分钟之后,我几乎可以把后来的所有剧情全猜到。
但是就是这样的俗套和预想之下,影片的后半段还是让我几度忍不住哭了起来。
不管烂俗不烂俗,能让我专心致志看下来,又能感到我的影片,我就是喜欢的。
如果观影的时时刻刻都要想着艺术价值或者直指现实什么的,这样也真心太累了。
《飞越老人院》绝对绝对不是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
如果以现实的指向性来评价它,那么它肯定只能是一部不合格的电影。
老人院的情况,想必你我都多少了然于心,理论上来说不会存在这样一群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老人,更别说他们还能揣着满怀的梦想去踏上舞台。
老人院的生活,《桃姐》也许才是真实的反映:一群神智有些失常的老人呆呆地坐在电视机前面等待步入死亡阴影,又或者半身瘫痪一般地斜斜依在扶手椅上,流着口水看着眼前人来又人去。
香港老人院尚且如此,我们天朝的呢,你我都懂。
《飞越老人院》让我想起了台湾的一则广告,讲一群老年人不顾年事已高,带着朋友及妻子的遗照,骑着摩托车环岛,最后去到海边看日出。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那个视频,打出的广告词是“人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的答案谁也没有办法给出,或许它的意义就在于寻找我们活着的意义本身。
回到影片,一群老年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最初想把它称为理想,后来想想好像理想仅仅是其中一个老人的,剩下的人更像是为了走出老人院,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而设法偷走出老人院,去“超级变变变”的舞台表演。
就在这样一场路途和表演的过程中,化解了家庭几代人之间的怨结。
从上面简短的描述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部影片是两条线串起来:一是一群老年人追寻自己的价值,二是家庭伦理叙事。
严格地说,第一条是明线,第二条是伏线。
这一群老人的激情其实完全是年轻人情感的投射。
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做出的努力,不正是年轻人也需要的吗?
朝九晚六的城市流水线的束缚,何异于老人院?
拿我身边来说,有不少朋友在工作郁闷的时候都会想要辞职或者要一个长假,过一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和冲出老人院至少在初衷上有很大的相似。
再看看这一群老年人,充满着活力,岁月在他们脸上刻满皱纹,却完全看不出对他们心理的影响。
这一群老人,让我感觉到纯真得像是一群孩童,他们几十年的过去仿佛也在时间洪流中被冲刷干净。
如果把这些演员换成十来岁的少年少女,剧情都可以完全不用改,(这样的话这群孩子的出走就可以以帮助一个患病的孩子实现愿望为目的,同样完全可以推动剧情。
)就变成了一出《飞越孤儿院》。
这样的人物不免有些理念化和模式化,但是看着这样的一群人,不知怎的,总觉得很愉悦。
或许正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年轻的影子,看到自己。
年轻的时候不去追寻,难道还要真的到老来拖着沉重的身体再去看这个世界?
另外说说这部电影的段子的堆积。
比如院长和钱先生说起,仔细一算,大家陪伴父母的时间已经很少很少;比如说“那树上是什么呀?
”“那是麻雀。
”“那树上是什么呀?
”“那是麻雀。
”“那树上是什么呀?
”“那是麻雀。
”这样说教一般的现成段子在某个程度上证明了编剧和导演能力的不足,但是我还是被这些段子感动到了,特别是“麻雀”那一段。
好桥段不怕用,用得好,它就已经成为了电影本身的一部分了。
电影中最大的缺陷也许是父子两代矛盾的消弭显得很唐突,我甚至没有看出感情的拐点是在什么地方。
所以在家庭伦理叙事这条线上,实在说不得是成功的。
而这一点,于整部电影来说,我个人认为算是瑕不掩瑜吧。
镜头也是这部戏不得不提的地方。
在他们离开老人院去天津城的那一段,路边的景色让我有种仿佛是在看美国电影的感觉。
大片大片的金黄色原野,蜿蜒的河水,映衬着蓝天和白云,还有牛羊徐徐行走。
在海边看日出那一段,一群老人并排着坐在沙滩上,初生的太阳映红了海水,老周就在这样的安详的景色中枕着老太太离世。
生命的浮与沉在这一刻交汇,宁谧之间流露出的情怀无法用言语表达。
镜头还特意给了老太太几个大特写,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和眼神却都清纯得如同初生的生命,沧桑的岁月仿佛完全被遮蔽。
这毫无疑问是理想化的,但是,我喜欢这样的想象。
生命总是得有对美的想象和追寻,才能美好而温暖。
仅仅是那几个特写,都已经打动了我。
就像我喜欢看动漫一样,美好的想象是我对抗这个世界的方式。
最出乎我预料的,是配乐中那首“白龙马,脖铃儿急”。
这音乐第一次在影片中响起,那欢快又明晰的节奏,让我不禁笑出声来。
后来一群老人站上舞台正式表演的时候,这首歌又响起,可是情景已经完全不一样,配上这么欢快的儿歌,又让人觉得无限的唏嘘。
这样一首歌,又是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再一次印证我的观点,这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作品。
最后重申一下,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我依然非常喜欢它。
它借着一群老年人来讲述了一个本应该是属于年轻人的故事。
总结起来其实七个字足以概括了:千金难买一回头。
张杨糟蹋了一个好题材。
怎么讲?
没HOLD住。
换句话说: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看预告片时就有种种隐忧,当一切呈现在大银幕时,这种过火的处理手法进一步被放大,以至于到了失衡的状态,不禁要对电影打几个问号。
导演的本意是好的,以至于当我在创作老人题材的剧本时,看到《飞》这样一部关于老人的公路片架构梗概时,初始是略微有些嫉妒。
在公路片类型尚未系统建立匮乏之时,张杨继2006年《落叶归根》之后,又一次尝试并试图升级公路片,以老人院里的老人为主角的电影在近几年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以一种看似黑色幽默的商业娱乐片出场时,这种人物类型构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新鲜而刺激的。
影片从开头老人出走时,台词就显得很“傻”,到了老人住进老人院时,尤其严重。
编剧有侮辱观众智商之嫌,恨不得是韩国长篇电视剧灵魂附体,拖沓乏力。
但聪明的是,导演很好地用了麻将梗与老人间的集体娱乐运动转移了注意力。
但问题还是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物内心细节作为铺垫,导致所有人的表演更像是过火的魔术,它几近癫狂,肢体语言与台词夸张至极。
远景摇至近景,紧接着跳接到脸部大特写。
人物的塑造不立体,不透明,陷入一种暧昧的虚假。
这并不是艺术风格、类型迥异的问题,同是描写老人院的老人,《桃姐》中叶德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与人物内心气质相吻合的,这种感情的传递建立在尊重观众智商的基础之上,与观众的情感神经相勾连。
但《飞》中的老人却像是打了鸡血的模子,玩飞越玩超车玩炫酷都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细节相割裂,更不意味着说说笑笑哄哄观众开心就可以偷懒作弊了。
台词写得太满、太白,外在的戏剧张力虽夸张放大, 内在的张力却严重不足,导致整部电影浮于表面。
老人这一群体,更需要内心戏的铺陈,内在情感的传递。
不光是张杨,第六代其他导演也有类似的问题,张元尚未上映的新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顽疾,“戏”过于外化,不执迷于内在的建构。
现代好莱坞也好,意大利黄金时期的情节剧也罢,他们的“戏”绝对不是皮毛,而是深入骨髓,牵扯神经。
可惜的是,他们年近五十还没有深谙其理,依旧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也不无道理。
作为公路片,地理空间的概念也很模糊。
《西风烈》《无人区》至少是能有一个大体的地理空间概念,但《飞》的空间是概念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这则故事准确发生在什么城市,它大致在中国北方,汽车奔驰在调成美国西部旖旎风光的内蒙古大草原,没过多久就向现代化的天津迈进。
就像是本片的故事与剪辑,它的空间感也是极度跳跃不连贯的。
不仅是空间,时间也是模糊的。
时间的暧昧导致人物的错位,人物的错位加剧了故事的虚空。
不知道是张杨有意使之乌托邦化、超现实化。
被编剧轻而易举解决的戏剧冲突,在空荡的角色躯壳下,演绎出一个活生生的变形计。
说了那么多,还是希望张杨能上点儿心。
他从《爱情麻辣烫》《昨天》《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一路走来,不变的依旧是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关乎理想跳脱藩篱的思想,是这种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接地气的口碑,所以不希望它一点点被诚信透支,中国观众不是傻子,进步的速度不比中国每年的银幕增加数慢。
当然,清一色的水军请不要道德绑架,这跟尊老养老爱老没半点关系,对于这里面出现过的那些中国电影史上从第三代到第六代作品中的老演员老导演,我可比你清楚。
1. 等我老啦 也像他们这么酷 就好啦!
2. 姥爷膝下全是女孩…他缺个儿子缺个孙子啊…3. 有泪点4. 嗯哼<图片1><图片2>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就是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感觉。
本来是帮助一个卖保健药品的来做主持,中间坐诊的环节,我给叔叔阿姨们放电影,但很明显叔叔阿姨们对这个不感兴趣。
好几个喊着打牌,于是我自己把这电影看完了。
都是老戏骨,最爱的一段是俩老头儿吵架。
我可能到了一定岁数了,所以,对煽情的部分,看得不是怎么专一。
不过老了老了,还是要过成老周那样的,自娱自乐,瞎鼓捣。
倚老卖老神马的,肯定让人讨厌吧。
希望我能快点成长起来,带我的父母,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快有钱,快有钱!
少来夫妻老来伴,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
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
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
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1. 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
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 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
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只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
这句台词无非是表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因此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
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 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
“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
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直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 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
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 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后来,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
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乐。
7. 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
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后,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
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一定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这次是豆瓣组织的免费观影活动,作为组织人,我很早赶到影院,欣慰的是友邻们也零零散散得来了,虽然没到齐,但是大家观影的心很真诚。
片方来的时候,没说几句之后就开口问我有没有结婚,他的态度很和善,但我心想我有没有结婚和你有什么关系呀才聊几句?
他后来的意思是说,这片最好是结婚的夫妻,或是热恋的小情侣来看比较好,很温情,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说实话,我期待极了,准备好了纸巾,也不去洗手间了。
影片开头给人感觉是不错,导演张扬设置的每个冲突点每个铺垫都很乖,让人生不了杂念说不看,也不会有想睡着打鼾的念头。
其实在影院看片是很考验人的耐力的,如果影片不好,你只有垂下眼皮的份儿。
如果影片优秀,那你会忘记时间匆匆。
我回来之后就和朋友说:我打三星吧到四星之间,绑上道德、精神、孝道什么的,它就不会是烂片,但是如果纯从电影角度来看呢?
那抱歉,我不是电影专业出生,看过的电影也不多,但对比那些细节丝丝入扣,最终又能让我长吁一口气回味无穷的影片来说,这部还不能算是好电影。
我给它比较假的简介是,一群老愤青们的老清新。
从排练麻将牌那段开始再到后头的公路游,有些镜头的确比较有味道,但是就像扎针灸,始终没让我觉得扎在了那个准确的穴位,只是一直在穴位周围徘徊,隐隐约约的酸麻胀,泪点呢总是来的不是时候,刚准备掏纸巾,音乐就结束了,刚准备拍个照留个念,又觉得拿出手机对好焦又没什么意思了,还有,蒙古包直接画面转到天津那段,速度快得太冲动。
有些细节是很禁不住敲打的,你若仔细看的话,它绝不是现实的,但是我很擅长为这样的电影辩护,影片一开始,个个老人都是容光焕发情绪高涨亢奋的,这点就不大符合暮气沉沉的老人院的风格,这哪是养老院?
分明就是幼儿园嘛!
可你转念一想,老人们也说得不错,他们一直在对自己表白,对家人对院长表白,但是在遭到拒绝之后,他们就打算背水一战,豁出去了,所以自然统一一条战线,(这点很是闪光,很打动人)就和小孩们的小团体似的,平常无论多么散漫,对打的时候总是特别心急火燎特别想赢,因为目标一致嘛。
我不是老人,我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变老,但是看看我周围的老人,再想想前段时间看的桃姐,张扬明显把老人们年轻化了,或许说他是在借老人之名想要说些什么。
那么,把老人们都变成精神病呢?
幸好,他怕老人们过于年轻态过于乐活调皮,所以老孙得了膀胱癌,老葛大便失禁?
最后老孙演完了超级变变变就功成名就得合眼了?
突兀,慢慢偏离了轨道,却又没完全出轨。
完成一次梦想,张扬用的力过了。
影片出现许多大牌,都是主演来的,但大多一两个镜头,甚至有的连台词都没有,让人怀疑ta出现的意义。
可是你看看满屏幕的老人,你刹那心就软了,掉牙的、瘫痪的、失忆的、疯癫的、腿脚不利索的、脾气暴躁的,你再看看周遭的世界里,有多少老人,也是这样,辛苦一辈子,操心一辈子,多么渴望也能实现悄然若现的年轻时的梦想,他们大多逞强,其实是那么强烈地希望有人关心与体贴,他们不需要钱,只需要真心对待。
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遗憾,因为,当你们在阴阳两相隔的世界里的时候,你会发现连想念都在牵动着你的每根神经,你到最后悔连怀念都不要去怀念。
飞越老人院的片名取得很成功,甚至有让人惊艳的感觉,内容也能对得起片名,但就像是一盘红烧肉,酱油搁了,没放糖,糖撒了,料酒没倒。
从头到尾看似不拘小节,实际上用心了,但就是有点大大咧咧。
结构紧凑,但太飞扬跋扈。
母亲节就要到了,没必要带老人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但请抽出您宝贵的时间,多陪陪他们,有心,每天都将会是老人的节日。
每天,都可以排练超级变变变。
本是充满新意的剧情,成也老人,败也老人,因为他们被梦想完全镇压了。
少了一味料,生活。
开篇沉闷迂腐的气息真的吓到我了 这就是人老了的状态 难以自理 毫无生气 每一天的心态都是等待 等待死亡 有时候真的觉得人变老很可怕 再也不复当年的年轻力壮 看着流哈喇子大小便失禁的自己该多痛苦……更有没良心的儿女寒着你的心 像他们说的 谁会真的心疼你 人老了 只能自己疼自己了……喜欢这帮老头子帅气十足的打群架的感觉 喜欢他们的老当益壮的霸气 喜欢老周坚强不屈的性格 为了梦想 可以打起12万分的精神 人这一辈 活的还不就是个精气神还不就是个梦想 劳苦一辈子 真的该为自己打算打算 看看一直向往的山川河流 走走一直想去的海岸 与奔马一起驰骋 和年轻小伙子们玩玩车叫叫板 多好 这样的万年才叫颐养天年 这样的生活才叫无憾 我想 我老了的时候 也一定要保持这样一颗年轻有梦想的心 要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活出我的精彩和潇洒 不要浑浑噩噩的度日如年 我要飞 我要自己找乐子 还有就是我一定不会让爸爸妈妈过的不开心……
浪费了好题材,真让人难过。学不会克制感情,台词写得太白,第六代自始至终学不会内心张力的流畅表达,多流俗于人物表面,情节发展与剪辑没有走心,导致一种尴尬的脱节。与桃姐相较,孰高孰低观众一看便知。感情铺太满,最后懒散的特写升格彻底击碎了我的耐心。张杨,你能上点心不?第六代的原地踏步。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本来想骂人来着,但是看在这么多老演员的份上——我能说脏话么?
矫情做作。要不是那帮老戏骨苦苦撑着,整个电影完全就没法看了。情感的流露过分直白,每每配乐一来,便是煽情时刻。且,并未搭建起养老与育子之间的沟通平台,完全依赖“差不多到挂了事情该解决了”的生拉硬扯。
生搬硬套。。
如若青少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老爷子老太太们就是幽静的夜空和璀璨的银河。无视什么仿拍、疲劳了的人文关怀、死磕老年人题材等等等等,放下成见,让这100多分钟,温暖你。
活到老,梦到老。
有着韩式温情片相似的通病,借台词说教的痕迹过于严重。没有《桃姐》那般的内核张力,没有《喜丧》对真实的入木三分。浮在空中的无根抒情难以动人,流于表面的傻白故事像艺术人生。如此怠惰题材的不走心创作,对于老演员们来说也是种辜负。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今年国产片的诚意之作,关注老人生活,有情怀,接地气。我们已经跨入老龄社会,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片子节奏还算稳,有些说教和煽情,——不过蛮喜欢最后那幕日出的排演。老人们的演技叫人叹为观止,不愧是有生活的人。
老人的演员都很好,为什么一到年轻演员那里台词表演都不好了呢,要不是年轻人的表演不给力,就五星了!
听名字就是一部烂片,
前面很喜欢,中间是公路,后面开始煽情(听爷爷给你讲个老梗哦)我就出戏了。。。。。不过这个可以说明中国的电影终于出了大片这个怪圈了嘛
演员给5星 剧本负3星 另外啊 明明是从北京到天津 怎么他妈就去坝上了啊
诚意够,水准就全靠老人们撑着了
模仿日系电影的痕迹很重。。。其中一颗星给那几个客串的老戏骨吧!
开始以为又是一部老男孩题材,后来才发现不止这么简单啊,那七男一女的组合,是在向《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致敬啊。。。
我觉得你们挺酷的。
如果真是感动的话,也是因为联想到了自己和爸妈,影片本身的硬伤太多,剧情根本站不住脚,说教痕迹太重,幽默的地方又觉得很诡异。
生硬,刻意说教。凭这样的影像掌控力,你能指望从众多好莱坞片子里拉过来俩年轻人给上一课?
宣发都用了600万,票房是350万,也许从商业意义而言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然而刻意、生硬的温情,经不起细推的细节,这些“可怜老艺术家们”,在这种假模假式的“文艺片”壳子里搞出这一套,又会有谁想看呢?不过,在众多真正的国产烂片中,这样的作品已经算是有诚意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