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家和
主演:蔺康靖,纪建,杨禄鹏,王莺歌,季立波,李京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简介:因为一场意外事件迫使两位主人公开始寻找那个模糊的地方,那个属于他们心中的好地方。详细 >
La CineF 获奖影片里最好的一部 颁奖典礼上导演很腼腆 说要学习法语赢得全场掌声 #Cannes2022
形式与内容之间过于割裂。
#IM 影像本体的力量!那个摇镜头太牛逼了。五千块预算仿佛在震耳欲聋地说:四大院的某些资产阶级傻逼们真该看看这个片子!!。。!PR调的甚至不是达芬奇。但瑕不掩瑜。真的。
李家和展现了一些类型片的特质,比如设计表现主义元素,对窗子颜色的使用。他明白地把故事讲一半,另一半要留在空气里,也知道在开篇给剧情打谶语。毕竟预算有限,摄影和收声都有改善空间,如果未来要拍类型片,技术团队仍需要一些专业训练。
还是没能躲开中国青年导演的通病。影像处理满分,视听语言表达很有想象力,色调、构图、景深无一不是优秀的,作为学生短片作品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厉害了。但也有些急于炫技展示,光追求形式上的东西了,忘记了将故事叙述完整,导致结尾出现时,之前引导观众遐想的镜头全都毫无意义,就只是空有画面。
好塔的镜头
其实影像上更像是无灯光简陋版的罗伊安德森,主角都是胖子(不是)。能够看出来低成本,但是更像是在这个限制下做出了风格,画面非常干净,和导演是美术生,且也是片子的摄影很相关。在同类学生作品中,全素人演员不是物品化的,达到了自然贴合,生活化说话的状态。学生剧组就应该这样的拍摄状态,简单朴实。映后导演非常实诚,分享了人鬼同框的横移镜头是后期通过裁画幅在pr做的,以及拍这个片子是为了在北京找一份导演工作。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第一份实习里,老板让我用pr放大来做推镜头的效果…的确,感觉这或许只能是学生时代才会干的事。
这一类电影的危险性在于,结束之后印在脑海的往往是图形而不是人物。整部片子对于色调的控制,总令我想起染色的黑白默片。此外,高度形式化的观感主要还是来自于导演对于画面构图和剪辑的控制,比如在房屋住宅部分的拍摄,无论近景远景都选择一些倾斜、遮挡,营造一种逼仄、困顿的感觉,不知道这种有点高度强调经验局限性的影像感觉,是否是在呼应影片的边缘人主题。确实,感觉是把一些第六代的边缘人啊,犯罪啊,与家庭关系的距离感等主题,拾掇出等待戈多式的荒诞性。于是乎,影片开头对非职业演员的强调,与其说是一种新现实主义式的或是低成本制片美学的声明,但不如是在提醒观众注意日常的荒诞性?
有几处创意点和我之前构思的剧本很相似,希望自己也可以尽快投入创作。
聪明的拍法,实实在在拍电影,太聪明太真诚太伸缩有度了
[2+]我也受够了
个人觉得1般般,构图/色彩拿捏的很棒但,故事本身,人物动机都有些单薄,有自己的调所以也能理解那些静默的时刻。我还是认为这类片子观感大于内容
我不理解.jpg
75cannes/男有地儿女有南方少女,同学们,还不知道戛纳喜欢什么吗?下次能拿了吗?
导演很真诚,摄影很讲究
2.7
一方面给人一种在炫技的感觉,一方面又觉得技穷。 @2023-11-07 16:08:45
第一遍不明觉历,绝不虚有其表。细想确实是个人认为这两年所见中国最好的短片。河北人说这是真正的河北,血泪如斯,逆来顺受。影像祷告的土地西西弗斯,每一个“上帝的弃民”的悲怆记忆。
有几幕确实好。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La CineF 获奖影片里最好的一部 颁奖典礼上导演很腼腆 说要学习法语赢得全场掌声 #Cannes2022
形式与内容之间过于割裂。
#IM 影像本体的力量!那个摇镜头太牛逼了。五千块预算仿佛在震耳欲聋地说:四大院的某些资产阶级傻逼们真该看看这个片子!!。。!PR调的甚至不是达芬奇。但瑕不掩瑜。真的。
李家和展现了一些类型片的特质,比如设计表现主义元素,对窗子颜色的使用。他明白地把故事讲一半,另一半要留在空气里,也知道在开篇给剧情打谶语。毕竟预算有限,摄影和收声都有改善空间,如果未来要拍类型片,技术团队仍需要一些专业训练。
还是没能躲开中国青年导演的通病。影像处理满分,视听语言表达很有想象力,色调、构图、景深无一不是优秀的,作为学生短片作品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厉害了。但也有些急于炫技展示,光追求形式上的东西了,忘记了将故事叙述完整,导致结尾出现时,之前引导观众遐想的镜头全都毫无意义,就只是空有画面。
好塔的镜头
其实影像上更像是无灯光简陋版的罗伊安德森,主角都是胖子(不是)。能够看出来低成本,但是更像是在这个限制下做出了风格,画面非常干净,和导演是美术生,且也是片子的摄影很相关。在同类学生作品中,全素人演员不是物品化的,达到了自然贴合,生活化说话的状态。学生剧组就应该这样的拍摄状态,简单朴实。映后导演非常实诚,分享了人鬼同框的横移镜头是后期通过裁画幅在pr做的,以及拍这个片子是为了在北京找一份导演工作。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第一份实习里,老板让我用pr放大来做推镜头的效果…的确,感觉这或许只能是学生时代才会干的事。
这一类电影的危险性在于,结束之后印在脑海的往往是图形而不是人物。整部片子对于色调的控制,总令我想起染色的黑白默片。此外,高度形式化的观感主要还是来自于导演对于画面构图和剪辑的控制,比如在房屋住宅部分的拍摄,无论近景远景都选择一些倾斜、遮挡,营造一种逼仄、困顿的感觉,不知道这种有点高度强调经验局限性的影像感觉,是否是在呼应影片的边缘人主题。确实,感觉是把一些第六代的边缘人啊,犯罪啊,与家庭关系的距离感等主题,拾掇出等待戈多式的荒诞性。于是乎,影片开头对非职业演员的强调,与其说是一种新现实主义式的或是低成本制片美学的声明,但不如是在提醒观众注意日常的荒诞性?
有几处创意点和我之前构思的剧本很相似,希望自己也可以尽快投入创作。
聪明的拍法,实实在在拍电影,太聪明太真诚太伸缩有度了
[2+]我也受够了
个人觉得1般般,构图/色彩拿捏的很棒但,故事本身,人物动机都有些单薄,有自己的调所以也能理解那些静默的时刻。我还是认为这类片子观感大于内容
我不理解.jpg
75cannes/男有地儿女有南方少女,同学们,还不知道戛纳喜欢什么吗?下次能拿了吗?
导演很真诚,摄影很讲究
2.7
一方面给人一种在炫技的感觉,一方面又觉得技穷。 @2023-11-07 16:08:45
第一遍不明觉历,绝不虚有其表。细想确实是个人认为这两年所见中国最好的短片。河北人说这是真正的河北,血泪如斯,逆来顺受。影像祷告的土地西西弗斯,每一个“上帝的弃民”的悲怆记忆。
有几幕确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