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是监护人

我是监护人,落地生,Anchor Baby,Model

主演:尚语贤,王砚辉,林靖喆,田原,查尔斯·胡斯托,戴夫·罗德里格斯,鲁思·巴里,亚历山大·卡尔森,Ambrealys,Archita Barot,Victor Barranca,Richard Bergman,Ralph Bracco,Marina Cat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我是监护人》剧照

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1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2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3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4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5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6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13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14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15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16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17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18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19我是监护人 剧照 NO.20

《我是监护人》剧情介绍

我是监护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石路(尚语贤 饰)从美国留学归来时,她发现自己与父亲(王砚辉 饰)之间的关系因为他的再婚和转移关注到新家庭而产生了显著的隔阂。这种情感的疏离为石路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她试图通过在职场上的努力寻找自我价值和归属感,却在此过程中遭遇了签证危机,使她面临着可能失去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机会。在这个走投无路的时刻,她意外地接到了多年未曾主动联系的父亲的电话。他请求石路帮助他的异母弟弟科迪(林靖喆 饰)赴美接受丙型肝炎的治疗。出于对弟弟未来的关心,同时也是为了借助美籍弟弟的身份来获得短期工作签证,石路违心地同意了。 在科迪到美国的过程中,石路不仅是他的姐姐,更成为了他的照顾者。科迪对她的依赖和需要慢慢唤醒了石路对家庭的感情,让她体会到了久违的亲情的温暖。这段经历逐渐改变了石路的价值观,她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必须在坚持个人梦想和承担家庭责任之间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寡妇都市童话假期保姆忘尘月最后的晚餐在那白雪皑皑的季节地铁惊魂亲爱的孩子们我不讲理吗?第二季异界之门情迷芭塔雅废柴联盟神雕侠侣花筐赛博朋克:边缘行者最爱今日天空,我却无法言明盾牌第一季特别行动少年远游说的就是你2分歧者3:忠诚世界通勤营救爱了散了成绩单上的金敏英太空救援风骚律师第三季传奇办公室第一季假面骑士极狐越野英雄危机密布

《我是监护人》长篇影评

 1 ) 作为女生,完全感同身受。

作为女生,完全感同身受。

关于同父异父的弟弟:如果“逃避”成为父亲处理亲子关系的极限,作为前妻的孩子女主角,恐怕也只想通过尽快独立来完成成长。

“我爸的儿子”生来拥有的女主的父爱,甚至女主的房间。

不同于很多想要选择怨恨的当事人,女主通过最终去除的了因为“上一代人选择”带来的对“下一代人相处”之间的偏见,完成了和重组家庭的和解。

因为他的拥有和我的失去都是下一代人的“被动的不可选择”,而下一代人唯一的主动权就是选择如何面对,如何完成必经的成长。

关于事业:女主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开始为了尽快脱离“缺爱”的原生家庭,一门心思只想提高职业技能,却恰恰因此抗拒拥有情感的生活。

这一点也最终成为了职场上的绊脚石。

对于一个努力坚强的女孩,仅仅是完成技能并不该被标榜为成功。

缺少对情感的知觉和直面,永远不能抵达成长的终点。

关于父爱:已经成年的女主需要的不是父爱的弥补,因为她完全可以克服情感缺失带来的负面情绪。

她真正在意的,从不做任何表达的父亲,终于有一次,了解到她的不易,在意到她的感受。

仅仅如此,就够了。

那么,所有的所有,所有的负面情绪,所有的不安处境。

那些我能够真正坦然面对,然后平静接受的。

都让那一刻愤怒着的我,最终成为了下一个温柔微笑的我。

 2 ) 真正的交流需要勇气

我童年的记忆全都是姥姥的身影,是她做饭时围裙上的味道,是她回家时温暖的拥抱。

每天幼儿园放学后,不等姥姥进门,我就立马催促她换衣服,赶紧下厨,姥姥做的炒饭是我一辈子都吃不厌的食物。

姥姥年轻时是名手术医生,退休之后还被返聘回岗位任职,囿于时代的技术,有时上了手术台,一站就要十几个小时,但每次她下班出现在楼梯口时,我全然感受不到她的疲累,因为她总是带着笑。

姥姥是我见过的最自律、最坚强的女人。

她从小就教育我要乐观,要坚强,我也照做了。

彼时乐观是轻松的,是单纯的。

进入青春期后,我开始慢慢发觉“坚强”二字变得复杂又难以捉摸,与此同时姥姥也罹患癌症去世。

我看到很多人像我一样在面对家庭、情感、学业、工作等发生变故时,都会不自觉自我打气、自我消化、自我安慰。

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出发点,优先自我排解而不是向他人求助。

如今社会鼓励大家自信、独立、外向、乐观,在这样大环境的价值观取向下,求助是示弱,是无能的体现。

所以坚强是优点。

但坚强一定是优点吗?

石路是一个被坚强所困的人。

她长此以往对自己伤痛的压抑导致她感情上与外界隔绝,不承认自己对亲情的需要,更何谈追寻和治愈。

坚强时常是一柄双刃剑。

长此以往在伤痛面前用理性压抑感性层面的需求,这些未能表达的需求就会逐渐积压并最终化为一只猛兽,吞噬自我。

该如何在坚强和示弱面前找到平衡正是我创作《我是监护人》的初衷所在。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如何学会和自己和解并自洽的故事,也是一次我对个人成长比较私密的探索。

我时常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对情感需求的表达———真正的交流是需要勇气的。

如何能够卸下伪装,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有时是困难的。

当人类还是呱呱坠地的婴儿时,一切的需要都依靠最原始的哭声去索求,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像被上了无形的枷锁,要不要坦城以及如何坦诚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我思索的方向。

而这也正是影片中石路和父亲遇到的困境。

石路害怕得不到原生家庭的关爱以致从未对父亲表达过她爱的缺失,父亲不想在女儿面前示弱,以致从未在再婚之前表达过单亲父亲的无奈。

做为一名创作者,选择电影也是因为它是我的语言,是一个可以让我和更广泛观众沟通的工具,每部作品也都是我在自己生活某一阶段为之所困的一个问题。

我将石路的故事呈现在银幕上,是想抛砖引玉和观众一起探讨曾经受过伤害的人如何去学会自洽。

我喜爱茨威格的小说,倾慕李安导演的作品,不论什么媒介,这些作品中总是充斥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人的极大同理心。

这也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去打破边界,去掉标签,包容理解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

制作独立电影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从剧本、到融资、到选角、到拍摄、到宣发,每一步都会有一个或多个时刻项目险些崩塌,但幸运的是,大家在黑暗中不曾放弃希望。

电影上映前夕,我特别想感谢一下一路走来所有陪伴,支持,信任我的伙伴。

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曾数次经历理性和感性的冲突,坚强与破防的抉择,这样的每一个时刻大家都在陪伴着石路去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电影是我们全组人员给观众的像亲人一般温暖的拥抱。

希望大家可以去感受它的温度,也能让坚强破防一次。

 3 ) 比较满意4星吧

海南电影节#HIFF2020尚语贤的表演真的很打动人,情绪感染力很强,特别是影片后半段人物内心变化掌握的很好,情绪张弛有度,未来可期,期待新作品!

喜欢这个电影,人生体验非常感人,代入感非常强!

总体比较满意,给4星⭐⭐⭐⭐⭐⭐⭐⭐⭐⭐⭐⭐⭐⭐⭐⭐⭐⭐⭐⭐⭐⭐⭐⭐⭐⭐⭐⭐⭐⭐⭐⭐⭐⭐⭐⭐⭐⭐⭐⭐⭐⭐⭐⭐⭐

 4 ) 写实、感动

整个看下来很不错,很写实,很感动。

其实现实生活中在无论是在海外工作、还是异地工作都不是那么容易功成名就的,奔波、忙碌、孤独是常态换来的可能也只是一般的生活。

虽由于自己工作问题无奈照顾弟弟,因自己缺少家人陪伴关爱不会照顾别人到慢慢照顾关心弟弟这个相处过程中间演员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的很真实,很感动

 5 ) 由恨转爱

看完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内容都是关于女儿和弟弟的故事……事实上,缺少关爱所造就的性格往往是一种偏执的独立,充满了冷漠和隐忍,此种状态下,很难在前进中做到坦然,因为心内盛装着旧日的怨恨。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苦痛往往会收获通透。

现实有太多人困在那份执念中,无法静下心来思考。

我理解这种情绪,但只有学会和解,才能重塑自我。

回到影片,导演非常重视情感的流露,也没有所谓夸张的情节。

当失意降临,烦心事不断袭来的瞬间,整个大脑嗡嗡乱作一团,让人感同身受。

尽管故事只会朝着治愈的方向发展,尽管明白没什么惊喜可言,但正是因为那份生活中可见的真实,才会让人恍惚着看完。

 6 ) 小制作的精品处女作

🎉 整体感受有幸参加了公映前的路演点影,居然发现这是一部近几年少有全程无尿点的电影,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因为全片剧情紧凑,衔接过渡丝滑,小桥段小设计也都无懈可击。

更惊喜的是三个演员表演水准让人实属意外,自然到位。

最后,全片配音和音乐也近完美,真的很难相信这是一部中国导演的处女作,而像一部纯熟的好莱坞影片。

🎞 印象深刻的片段全片最强烈的两个泪点,一是姐弟在公墓谈心,二是父女在儿童保护机构被问讯。

都是punch内心的片段。

当我们卸下各种伪装和防备,最后发现对身边的人其实很多话你不知道如何说出口,这可能是中国人的性格弱点,导演通过透过第三人,来对对方表达内心的设计,真的是绝妙。

📝 喜欢的台词哈哈,相当Thank you和肉龙感觉要火!

遗憾虽然整体感觉不错,但是后半程还是略显仓促,前期埋的线有点起太快。

其实一直很期待石路最后如何找到一个点,去完成最后的设计,期待是超出亲情,上升到人性层面的一个最高级的点,可惜四合院的想法好像有点来历不明,其实我觉得如果回到和墨西哥一家人和解,然后echo男友姐姐说的音乐,Love和欢乐,最后带出设计的源泉可能更显自然!

 7 ) Notes

作者小小年纪能把握到很细腻的、多面却又同源的情绪:一体两面的sense of entitlement与羞耻感,与之伴生的欲望、不宽容,急躁与慕强。

在设想女主“应该原谅”上毫不含糊,没有用任何借口来模棱两可,了不起。

与家庭关系和私人生活上的情感如此饱满,令姐弟关系上的几次情感冲撞,以及女主的debate和转变做得都利落。

与之相对的,是工作/身份这条线上,身份/融入的必要讨论还差一口气。

我直觉最后如果女主先回来,反而会更好--比如回来了,再获得工作签证。

比现在的天降奇兵要多一个层次。

虽然作者把“照顾弟弟”作为character want,但套在外面的大的want是获得身份,照顾弟弟是一个子集。

作者可能是做了取舍,但对观众而言,观感就是身份这条线没有得到妥当解决。

如果说“获得身份”的want所相对的need是get rid of this sense of entitlement,那就应该有一个主动的beat of letting go。

现在工作和亲情两条线没能协同上,毫厘之差,可惜。

that said,看的时候哭了半场。

虽然工作线还是不够扎实,但那些情绪片段,为了一个身份的屈辱、期望和不甘心,都扎了老心。

而任何非曼哈顿的景象也都太勾起乡愁了。

这情感波一下下的都打在老夫的心脉上。

评论这“很tisch”的,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一种形容,可能是看tisch校友片太少了。

tisch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统一的风格...

 8 ) 专访《落地生》导演敬然:有时弯路反而会带来美丽风景

7月29日,入围本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的影片《落地生》在上海影城进行隆重的亚洲首映。

作为导演敬然的首部长片作品,《落地生》从家庭关系入手,聚焦文化差异下的都市女性,探讨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缺位、归属感以及成长孤独等命题。

影片细腻、流畅、感性,真诚动人。

首映当天的傍晚,暑热未消的时候,结束了新闻发布会的敬然导演接受了书本的采访。

虽然略显疲惫,但聊到电影她依然直率、认真、健谈,积极地回应我的一些所指尚欠明确的问题。

采访的最后导演坦言,“我是一个挺执着的人,想要什么就马上去执行,在执行的时候就是不愿意走弯路,但有时候弯路反而会带来美丽的风景,最后发现其实没有所谓的弯路”。

“这部影片有一个感情上的结局就够了,事件上怎么着对于女主角来说真的不重要了”。

采访排版/卿云摄影、视频/宜家狮子EFG整理/卿云 EFG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书本:导演您好,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准备这个作品呢?

敬然:初衷肯定是跟交流相关,比如有时候父亲的爱传达不到女儿那里。

这个也不止于父女关系,也有可能是母女关系,也有可能就是人跟人之间,有什么造成了交流的错位。

《落地生》就通过家庭解释了这个交流错位。

很多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是因为他没有表达这个需求,就包括这个女儿她不是得不到父爱,而是因为她没有向爸爸表达过她的需求,爸爸也没有向女儿表达他对女儿的付出。

对这种交流的错位可以通过增加透明性来解决。

很多人不愿意示弱,认为表达需求可能是一个弱点,但我认为表达需求并不是脆弱和能力不足的体现,反而是一种勇敢。

书本:在创作的过程中,您是通过什么思路表现这个想法的?

敬然:你是在问我怎么写剧本嘛(笑)。

我首先想到的是父女关系有裂痕,但我不想拍一个苦大仇深的父女之间得不到爱的那种故事,我想找一个轻快的方式去呈现之前的问题,所以,我就想到了姐弟之间关系的碰撞。

弟弟拥有姐姐所没有的,然后在姐姐最慌乱的时候突然来了这么个弟弟,等于是在情感与生活层面,又为姐姐制造了一层困境。

这时候姐弟之间的碰撞其实展现的是父女间的伤痕。

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很多的辅线,比如姐姐真正需要成长的地方是学会示弱,那这个示弱除了可以在弟弟身上体现也可以在别的地方体现,就像是她和罗德,或者她和同事的关系。

这些辅线慢慢添上去,就让这个故事慢慢变得丰满。

弟弟、罗德和工作上的事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去刺激她成长。

弟弟没有直接指出石路哪不对,但弟弟带给她一个新的实际上是来自于父亲的视角,这是一个很间接的刺激。

而罗德就是语言上指出石路哪里不对,又通过在工作中石路自己犯错,方方面面去展现一下人物成长。

书本:剧本在之前就获得了不少奖项,这有没有减少影片进一步推进的困难?

敬然:之前的奖项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安心,因为我第一次写剧本,我想看一下影展和观众的反馈。

当有反馈时,我会知道自己的改进方向。

创作是一个过程,时时有一些专业的反馈是有好处的。

书本:第一次和国内的实力演员王砚辉老师合作,这个缘分是怎么建立的?

敬然:其实和王砚辉老师还有语贤的合作是同步的,因为这个戏的主要冲突是父女冲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父女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说我有了语贤才能有王砚辉老师,我有了王砚辉老师才能有语贤。

我写的石路是一个非常有攻击性的角色,她给自己搭了一个很高的围墙来设防,那在这种情况下,她跟爸爸的交流就是以攻击的方式。

这时候如果父亲给她回馈一个攻击的东西,那就等于产生了交流。

但你不能让她产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一定是一个柔柔的不正面冲突的性格,我就觉得王砚辉老师特别合适,完全可以塑造这个形象。

这么匹配出这个化学反应,我还是很高兴的。

书本:在和王砚辉老师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如何?

双方有没有存在一个磨合期?

敬然:我觉得我学到了好多东西!

王砚辉老师的戏是集中拍摄,他在走的时候给我的建议都很有用。

因为我第一次导,有时候很怕我要的东西不够,就会每场戏都要的很满,王砚辉老师就说,“电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其实你可以每场戏不要的那么满”。

后面有几场重场戏听取了这个建议,跟我剧本想象的稍微微调了,我觉得特别有帮助。

电影整体剪起来的情绪是靠一个积淀而爆发,而不是说靠单场戏。

另外,王砚辉老师诠释一个父亲,他本身就是一个父亲,他能代入很多父亲的视角,是我当时剧本上想的没有那么细腻的。

还比如作为一个纽约的外来人,像“领导”、“相当thank you”这样的都是王砚辉老师自己加上去的、对影片质感有提升的台词,一下子外来者的气质就出来了。

书本:王砚辉老师本身是一个儿子的父亲,在他其他大部分作品中诠释的也是儿子的父亲,而这次他尝试了女儿的父亲角色,在这上面你和王砚辉老师有没有特别的沟通呢?

敬然:王砚辉老师一上来抓这个角色就抓得很准。

我写的时候确实想过这个,我想儿子其实需要的更多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女儿更多需要的是父亲的陪伴。

王砚辉老师一来就叫语贤“丫头”(笑),这么着语贤也就很快入戏了,就是说他凭借他对角色的理解就直接到执行那儿了,我看到的是他的执行,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非常加分。

书本:那么您觉得语贤在这部电影里整体的表现怎么样?

敬然:语贤真的是特别的真诚,而且她执行度非常地高,我要一个什么她能很快地给到。

我对她的表演还是很满意的。

书本:我听说在片中素颜表演是语贤自己提出来的。

敬然:对,语贤以往的荧幕形象都是很夸张化的,非常类型化的那种角色,我们商讨过,应该是面试的时候吧。

语贤看来,石路就是那种放到生活中,没有人会注意到的普通女孩,因为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平常不照顾自己的姑娘,素颜的状态也很符合这个角色。

所以语贤为了贴近这个角色,就提出了素颜出演,这种情况下就很符合角色嘛。

代入角色方面,这个人物也的确就是写的她那个年龄段,她有很多真实情感的代入。

书本:给我印象很深的是王砚辉老师和语贤在儿童保护组织的那场戏。

那场戏应该是两个角色的第一次和解吧,两位的表演也很好。

可以跟我们简单讲讲那场戏吗,您是怎么设计的,有没有达到您预想的效果?

敬然:有,那场戏是拍得很满意的。

当时拍摄时间也比较紧,但那场戏我留了好多好多时间,就觉得一定要做对。

然而没想到那场戏特别顺利,真的两条就过了。

那种属于强情绪的戏,我觉得演员有时候第一条甚至比第二条要更准确,更真情流露。

其实那场戏剧本上的设计反而不难,因为它是一个外放型的东西,如果你冲突建立好了,表达那个冲突就行。

相反我觉得之前有几场戏那种建立冲突,像姐弟的戏啊,通过姐弟去展现父亲,那反而是非常困难的。

那场戏唯一就是说王砚辉老师表达的度,因为父亲是一个不会表达的人,这样一个人真的要开始表达的时候,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真的把他逼急了才会让他这样去表达。

所以那场戏的设计就让儿童保护组织的那个人给石路问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英文的,父亲这个角色听不懂,翻译坐在旁边也不翻译,因为石路听得懂,那我们当时镜头就只给父亲,要通过父亲的焦虑来说明这个事情的严肃性。

当时上中文字幕我都想过要么就不上那个字幕了,就是让观众跟着父亲走那场戏。

等到父亲开始抒发自己的情绪,女儿眼里看到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这样一个其实是对她有关爱的父亲,视角就会换到女儿的视角。

书本:父亲的情绪方面,其实也是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敬然:对,父亲不会表达,但他重新建立家庭,对女儿其实也是有愧的,他那些话其实也是说给女儿听,也是说给自己听。

书本:我注意到您之前的真人短片和这部长片中,在拍摄比较关键的情感冲突的时候您喜欢用浅焦,把人物放在前景,虚化掉背景的方式拍摄。

这是您有意采取的方法论吗?

敬然:对,因为我的短片和这部片子都是以人物出发嘛,所有的事件都是根据人设来的,而人物我处理的是一种孤独的情感,所以我就想让人物和周围更有一种距离感。

书本:甚至比如说正片最后一个镜头,语贤走出那个机场的门,拍摄方法也是把机场的景物虚化掉。

敬然:对,那个时候是石路全片第一次喊出“爸爸”,她第一次意识到亲情的重要,那个时候她脑子里都是这么多年浪费掉的和父亲本可以交流的时间,所以那一刻,她所置身的周遭环境是什么都不重要。

我就把所有东西都虚化,想让大家听语贤走出去的时候的脚步声、哭声以及机场的嘈杂声。

但是后来作曲来了一首很美的歌,那首歌还非常地合适,把哭声全部都盖掉了。

(笑)所以说一开始那个虚焦是为了听脚步声设计的,但是后来换成了歌,歌词也很对,就一个道理嘛。

总之虚焦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对家的思念,从一个没有亲情的人到亲情爆发的这么一个状态是最重要的。

书本:所以后面彩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非常温暖的,北京的大全景,非常有感染力。

敬然:对,对,而且我是北京长大的嘛,都是一些我非常有感情的地方,立交桥,过街天桥。

书本:我特别注意到您对北京和纽约这两个城市的色彩呈现有很明显的对比,如果现在您谈一下对这两个城市的感受,您会怎么概括?

敬然:北京真的就是有家的感觉,它不是一种记忆,它是一种感觉,过街天桥、四合院儿,所有东西都是贯通的。

而纽约就是割裂,一个人一个公寓,非常个体化。

纽约那种快节奏让你觉得你如果没有目标感的话有一些内疚,而北京因为有家人在这儿,生活可能更随机更丰富一点,一天很快就流逝掉了,我也不用去想到底干了什么。

书本:我们来聊聊小演员吧,林靖哲。

他是这两年非常受关注的一个小演员,您是怎么引导他的表演的呢?

敬然:哎呀靖哲就不用了,他那个履历比我长太多了(笑)。

关于靖哲最难的一个点是,纽约规定八岁以下的小孩儿现场拍摄每天不能超过四个小时。

靖哲拍摄的时候是六岁,他的戏又多,同时因为语贤和王砚辉老师是集中拍摄,靖哲的戏就都堆到了后面,我们就需要他很快地入戏。

靖哲自己调动情绪是极快的,他很懂得怎么调动情绪。

就比如说,他真的很喜欢去乐高店,他如果上午去乐高店了,往往下午调动情绪演哭戏就要比平时慢一点,这时候他自己就会提前调动自己。

书本:我想对小演员来说,哭戏可能还不是最难的,而是比如说他在罗德家门外听到姐姐和罗德的对话时的那个反应这种,会不会更难一点?

敬然:其实不是,那个很好调动。

靖哲最大的特性是非常自然,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懂事儿的孩子,那种单纯和懂事流露给镜头就是非常地自然。

靖哲最有挑战的其实是英语,这个要特别感谢靖哲妈妈,私下辅导了很多。

书本:印象很深的是靖哲后来在公墓那场夜戏的表现。

敬然:那场就是早上去了乐高店(笑)。

但那场戏因为公墓要求很严,很多地方不让打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准备,现场拍摄的时间被压缩得极短,就只能要求靖哲马上入戏,没有时间调动,其实挺难的。

而且那场戏我也要了很多,范围也要得很广,因为担心后面剪的时候有布光这种技术上的问题,我就从抽泣到小哭,到大哭等各种动作全都要了,到剪辑的时候再挑。

书本:说到那场戏的光,那场戏的光是很有设计的。

敬然:对,因为我们说石路是一个很设防的人嘛,但是宝宝是一个弱者,你在弱者面前就没有必要很设防了,所以那场戏是第一次她周围的墙塌下来。

体现在布光上我就不希望有太多对比色,想要说红色、绿草地、橘色这些一定是要贯穿在一起的,而等到到儿童保护组织进来的时候,就要在光上体现一个外界的刺激,来打破这个气氛。

书本:您之前的短片Fish Stew和这部《落地生》都有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亲子关系的关注。

我们也知道,在中国的家庭片的范畴中,之前已经有前辈导演持续地关注这件事情,比如九十年代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

您觉得您的作品是否也在这个脉络中,继承了前辈导演的某些视点?

敬然:我觉得视点这个东西是继承不了的。

我特别喜欢李安导演,我考到纽约大学也是因为李安导演在那儿念过(笑)。

我喜欢他的原因就是他的视点很独特,但他的执行又很商业,他能把自己的一个独特的视点传达给观众,让所有观众都能理解这个独特的视点。

我想做的方向肯定也是这个家庭片方向,但我觉得视点是属于我的。

是我的个人情感和经历导致我会有这么一个视点,比如对归属感的视点,至于执行方式当然是可以借鉴很多很多成功导演的执行方式。

书本:您曾经作为story artist参与过蓝天工作室以及Reel Fx的几部动画电影,您能给我们普及一下在美国的动画工业中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位吗?

敬然:比如说一千人完成一部动画片,就会有十个到十五个storyartist,我们从导演或制片那儿接收一个片子,我们十到十五个人就一起开会拼出一个故事,把它画成分镜的形式,用电影语言表达,再剪成story reel。

所以其中的工作就包含了剪辑,包含了表演的设计,也包含了编剧,每天都在想怎么执行故事,就是一个导演很好的训练营。

书本:您完成了从story artist到导演的身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您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敬然:Story artist需要的就是大胆,你越前卫越好,哪怕想到一千个想法,扔掉九百九十九个,只要能剩下一个也是成功的。

而导演不一样,导演有成片的进度,所有的部门都在跟着你走,而且经常是在摸着黑走,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那个探照灯。

所以你要决定什么时候可以去尝试,而什么时候要收住。

这是我觉得最本质的区别。

书本:回到影片,影片中女主角雄心勃勃,把进入大企业的工业环境作为全身心投入的目标,然而受挫,甚至因此失去了关爱他人的能力,导致陷入了全面的危机,从而引发了可以说是影片最核心的情感冲突。

这样的设置是否与您自身的经历有关?

敬然:事儿不是真的,但情感肯定是有。

大学那个时候在国外嘛,自然的问题就是家人不在身边,比如说感恩节的时候大家都回家吃火鸡了,我就只能蹭别人家的火鸡吃(笑)。

很自然地,你少了那么一部分,你就会找其他东西去填补,那你在找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努力了,就不是自然的过程了。

抛开书本记者vs《落地生》导演敬然

 9 ) 《我是监护人》:女留学生与父亲的和解

现在对于19.9元促销的电影,每周只要有多少,我都想去看看,当然也不是不挑,而是看阵容或者题材,有兴趣的就去看看。

本身是想去看看巩俐的《兰心大戏院》和许鞍华的《第一香炉》,可惜他们没有19.9元的活动而作罢。

《我是监护人》这电影看到有王砚辉,对他还是有点印象的,算是一个好戏之人,女主角其实不熟。

这电影主要是讲述一个女留学生因为父母的离异,跟父亲关系,因为自以为的关系破裂,而顽固的坚持己见多年,靠异母弟弟过来治病的间隙,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重新理解,修复了父女关系。

大部分剧情都是发生在纽约,一开始女主角就是去面试一家跟建筑设计有关的企业,而且对这家公司的信息非常的熟悉,应该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像是不上这家公司,就不打算工作了的劲头,然后等待面试结果。

面试完后,就匆匆忙忙到了一个中餐馆,原来是给这家餐馆送外卖的。

与刚才的面试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着就是王砚辉饰演的她的父亲,来到纽约找她,父亲也是因为电话联系不上(被女儿拉黑),才经过纽约警方的方法,找到了他的女儿。

多年不见的父女,也不知道是什么大事,非得跨国来,原来是因为父亲的新家庭生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异母弟弟,患了丙肝,也不知道是不是国内不能治还是怎么的,反正最后来了美国。

这个病是可以治好的,只要是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坚持几周就可以了。

不过女主似乎不乐意,但是恰好这时候求职的单位来了电话,说是有2个面试者,需要给3个月试用期,问题在于她的签证还有几天就到期了,也没办法获得工作签证,就不得不被驱逐回国。

这时候她想到了,异母弟弟是在美国出生的,要是以监护人的身份,就可以获得新签证,美国签证规则,不懂,反正电影里边是这么说的。

为了获得签证然后去自己的理想单位上班,被迫答应,治疗这几周期间跟自己这个弟弟一起生活,也算半照顾他吧。

一开始之间互相不太熟悉,可能有些小冲突。

女主角白天工作不能在家,留着弟弟一个人在家,弟弟在家无聊,有天恶搞,专门到她打工的餐馆点了巨额外卖,送货过来的,就是她的同事,一个暗恋她的外国人,这外国人告诉我们,在美国让一个孩子独自在家是犯法的,要是被人发现了,是要被儿童保护协会收走监护权,因为女主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实在没办法兼顾,就只能冒险。

外国男主利用跟这个弟弟的契机,想拉近与女主的关系,经常来她家,弟弟也不能独自在家,所以给他安排一个类似于托儿所的地方吧。

开始我在想这娃娃这么多点就能会学英文么?

还真是,英文似乎还不错呢,能跟大小孩都能沟通,比我们很多读了多年英文的都厉害。

但是呢,小孩子还是不太高兴,吵着想回家,姐姐就拿出一个自己做的原型家庭的模型给他看,忽悠着不成熟的弟弟,对了,刚才还忘了说,姐姐为了获得签证,弟弟可不乐意在这陌生的,不过弟弟对这个外国有个史塔克情结,也就是钢铁侠情结,他相去看看史塔克大厦,所以姐姐就忽悠他,哄着把他留下了,父亲就回国了,还给了几万块费用,至于什么作用,不言自明。

用模型哄了一段时间,不起效了,又想到了史塔克大厦,说弟弟才1.28m,要1.3m,才能进史塔克大厦,这就导致了弟弟去打篮球,一下加剧了病症,原来丙肝是不能剧烈运动的。

弟弟进院,还是让姐姐有点担心,开始有了一些些姐弟感情了吧。

恢复了后,双方生活在一起算是更加融入在一起,有了点点家的感觉。

工作这边,老板开始让两位新人一起设计养老院的项目,最重要的项目——美术馆暂时不让她们参加,先试试养老院设计,看谁的设计更好,再决定谁留下谁离开。

开始女主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有信息,还对对手的设计,觉得一般般,但是还是给与鼓励,觉得自己能稳进。

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但最后却落败了,设计的养老院方案给各位大佬讨论的时候,说她的太过于冰冷,甚至有点像是墓地的感觉。

这边男主角也邀请她们姐弟去参加他姐姐的生日会,可能女主忙着忘了都把晚餐吃了,不过男主都过来了,弟弟说可以再吃一顿,也就去参加了,生日会看着非常的温暖欢快,真的有一家子其乐融融感,非常的温馨,不过女主的面相实在难以融入,被男主姐姐关注到后,发表了一些言论,互相发生了争吵,主要表达的就是女主太过于自我甚至对普通老百姓的平凡快乐生活,有点鄙视,代表着失败,等等一些让女主难堪,也可能是说到了女主的痛点。

男主和女主在家外的一些对话,让弟弟听到了,就是说让弟弟留着就是为了获取签证,然后去理想的单位上班,毕竟也生活了几周了,弟弟听着难受就离家出走。

大家都到处找,父亲也抓紧速度到了纽约,都着急的到处找。

实在找不到的,能想到的地方,都找过了,最后都动用了儿童保护协会还有警方帮忙找。

似乎电影都容易留下一些线索,比如这次用的就是写日记,没想到弟弟也有写日记的习惯,里边说到了一个地方,也就是有一次姐姐带弟弟去一个她常去诉苦的地方,还是许愿的地方。

尽快赶过去,然后开始说了一些自己的心里话,感动了弟弟,不过没用,弟弟似乎太不信,最终被儿童保护协会和警方带走了,要让女方证明是不是具有监护人的资格,否则无法带走弟弟。

接着出现的画面,就是保护协会,女主和父亲都在,说女主不照顾孩子,失责,然后父亲的一段话,说的很真挚,说是自己离异,把重心都放在了新家庭,对女儿缺了关怀,让一个孩子在国外留学,父亲的责任没做到,这些真心话,也算是把父女之间,这几年憋着心里的话,一口气说了出来,有些话,可能就是缺乏一些沟通契机,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非得几年不见面,就这么互相折磨,虽然大家都知道,可惜就是不愿意自己开口,非得逼急了,才能说出来。

相信这种父女,还有父子,或者母子母女都有,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几句话的事情,就能化解的,让双方的感情升华,但就是不肯先说出口,或者东想西想的,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父母与子女之间,难道真的有隔夜仇么?非得这么互相折磨,不到危机或者生命关头,就是不能畅聊,能畅聊的算是好的了,有些一辈子都没机会了,因为可能有人已经先走了。

父女的和解,让女儿的心中对家庭的理解了新认识,让她对养老院的设计更加合理,让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人性化,而不再是冰冷,然后提交给公司的方法打动了老板,本来都已经离职了,最后公司还是给她电话,让她留下来工作去参加美术馆的设计。

在没有出后面的结尾之前,按理说这样的结局其实不好的,因为从电影的主题来说,父女修复关系后,应该会一起回国的,本来还说这个结尾烂掉了,不过很快就打脸了,稍后出现了所谓的”彩蛋”,一个月后,女主回到了家乡,还跟弟弟在一起,但没父亲在场,可能父亲很忙,或者导演的意思……我也不太懂了。

 10 ) 《我是监护人》:亲情问题的破解,从表达爱开始

近期,在《长津湖》《沙丘》《007:无暇赴死》等一众大片夹击下,有一部关于家庭关系的影片上线,这就是由尚语贤、王砚辉、林靖喆主演的电影《我是监护人》。

该片上映5天,豆瓣评分7.2的成绩在这个档期来看比较亮眼。

导演敬然更在2020年凭借该片入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影片上映后,在各个平台的网友评价也都不错。

1父女、父子、姐弟,纠结的家庭关系影片着力构建的就是“父女”“父子”“姐弟”这三对关系,同时这三组关系也都暗合了片名中的“监护人”。

父亲是两人天然的监护人,而为了获得签证,姐姐石路又成为弟弟科迪的监护人。

石路的亲生父母离异,她在年少时就独自出国,在国外打工学习都是靠她自己。

可是这样的情况下,父亲瞒着她在国内悄悄再婚,还多了个弟弟——无疑,这对父女的关系不会太亲近,甚至可以说是疏离、冷淡的。

而同一位父亲,对自己的第二个孩子科迪却显得十分上心,事无巨细地照顾安排,甚至还想让本就在国外的女儿石路照顾生病的弟弟科迪……当时,石路因为要拿工作签证,所以才被迫接受了要代为监护弟弟一段时间。

随着剧情推进,这对姐弟在争吵中磨合,在磨合中关系愈发亲密。

姐弟俩有很大差异,却也有很多相似。

石路独立坚强,事事都尽量依靠自己;科迪前期对姐姐和父亲都有非常强的依赖。

开始两人“水火不容”,但石路还是尽量包容弟弟,随着两人相互适应,两人渐渐相处成亲密的姐弟。

弟弟跟姐姐的生活环境不同,跟父母的关系不同,对生活艰难程度的理解也完全不同。

因此,弟弟会因为分离焦虑和姐姐哭闹,因为想见到钢铁侠而做出任性的行为。

但两人依然有相似之处。

姐弟俩都在某种程度上被“抛弃”,姐姐是因父母离异被送往国外,弟弟则是因姐姐失误而走丢。

但两人最终不约而同地在墓园过了一夜,弟弟也相信姐姐的精神寄托“尤金”能给他带来力量。

2关于家的探讨值得留意的是,影片中出现了好几次回头和不回头的细节。

父亲把弟弟托付给她监护离开美国时,石路毅然决然地往前走,没有回头;与之相对比的是,弟弟科迪不断回头看爸爸,爸爸也不舍地从车窗里探出身子。

送弟弟去托管班的时候,石路依然没有回头。

对于从八年级开始就在美国孤身一人学习、生活的石路来说,过早的独立,早已让她养成坚强自立、不依赖任何人的性格。

这样的她,也自然习惯了分别,习惯了身后无人守候,习惯了“不回头”。

直到影片情节到达高潮,弟弟走丢,爸爸从国内赶到美国。

他不懂英语仍然执意自己去寻找儿子,而石路建议父亲休息并等警察消息。

但是父亲执意去找儿子,石路无奈追了出去。

这又是一个父女背道而驰的时刻,但这一次石路选择了回头,回头和父亲一起去寻找科迪。

而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弟弟科迪跟着爸爸回国。

石路作为那个目送家人离开的人,身份与之前发生了对调,这一次她一直目送父亲和弟弟离开,而忍住内心悲伤不回头的是父亲。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明显的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那就是石路做的自己家的模型。

从石路和弟弟的交流中,也能拼凑出一个曾经独属于她的幸福、温馨的家庭。

为安慰想家的弟弟,石路拿出那个被不断摔碎又重新拼接的家的模型,显示出石路内心的纠结,对家庭温暖可望而不可及。

而弟弟科迪看到家的模型,却将家的新构成自然而然地说出来,曾经属于石路的私有领域被重新分配,也象征属于她的幸福也被分割、被稀释。

对于曾经的家,石路不再有归属感。

在那个时刻,家的模型,只能寄托回忆,无法看到未来。

但好在,在影片结尾,她重新找到了家的意义。

从角色处理来看,尚语贤挑起女主大梁,角色完成度不错,而且纯素颜出镜。

面对弟弟时的纠结矛盾,她也很好地诠释了一方面她需要弟弟的身份来帮助她留在美国,但她对弟弟也绝非冷酷无情,相反她会主动关注弟弟的身体健康,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

实力演员王砚辉的演技也很自然流畅,演绎起这个“中国式”父亲来游刃有余。

这个父亲看着强硬有些偏心,但在认识到自己对女儿缺少关心后也能及时转变。

导演在塑造他的转变时,也没有过度煽情。

林靖喆饰演的弟弟科迪则顽皮可爱,虽然是小演员,但自然本真。

《我是监护人》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确实反映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海外留学生的生存情况、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关系、父女两代人的误解隔阂、青少年的成长……

影片更从石路的视角,借由她的工作和生活两个角度,探讨家庭关系中的相互信任和依赖有多重要。

石路从养老院项目中得到感悟,美国老人住在养老院,而中国老人则住在四合院里,得出结论“可能大家都习惯自己照顾自己了吧”,这也是独自打拼的石路自己的心境。

而经历过一系列事情后,与弟弟关系变得更亲密,与父亲也解开了心结,这时候的石路意识到“坚强有时候也是一种缺点”。

能主动表达对家人的依赖和需要,这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枢纽。

电影也给观众一些新的解决思路,在与原生家庭相处的过程中,如何调节关系,如何在自我释怀的同时,学会成长学会包容学会爱。

欢迎关注戏客微信公众号@戏客Seeker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我是监护人》短评

作为导演处女座惊喜连连 感动不断 最尴尬的成长经历让石路长成了最拧巴的女招待和建筑师 但即便是最坚硬冰冷无坚不摧的史塔克大厦 也需要一颗充满温情的「超级心脏」 敬然——会关注这位NYU毕业的女导演

10分钟前
  • M酱
  • 推荐

就还挺好的 美东小留多少有流些共情泪

14分钟前
  • 99bu88
  • 还行

这就是女性导演想表达的?对原生家庭原谅?能做到不恨就不错了。有本事,你把爸爸这个角色换成妈妈来拍?剧里都是女性,看她们怎么纠缠,还能不能拍出父爱如山来。她妈妈不是也在她8岁的时候抛弃她了吗?也是三婚了,也有孩子了吗。也不知道是拍成长还是拍悬疑,两个北京户口,生个美国儿子,亲妈又在南非,看男孩是富二代的做派,看女儿是童养媳的状态,一家子也太混乱了吧?就这,还有个拉美裔帅哥追求,到美国去搞少数民族大联欢呀!?

19分钟前
  • alan3396815
  • 很差

感情的表达让人动容,如果可以选择,希望女生们不要一味地选择坚强,直面自己的内心

24分钟前
  • 过不思过
  • 推荐

#SIFF太失望了。一切都是那么刻意和生硬。台词特别不口语化、不自然,每一个画面都有种为了存在而存在的感觉,为了推进情节故意制造矛盾。毫无惊喜。

26分钟前
  • kkkkk🐉
  • 较差

从剧本就开始接触的项目,成片有太多的惊喜,国内很少这类写留学生的片子能拍的如此细腻,情绪也很流畅,王砚辉老师戏真好!留学生感触颇多,敬然导演和制片人姐姐非常棒!真的推荐!

30分钟前
  • 李大米
  • 推荐

喜欢那段奋斗与不奋斗的表达

31分钟前
  • Pegasus
  • 还行

超过预期。很喜欢这个大巧不工的剧本。自以为是的孤独里,是没有别人的,只有自己的执念、妄想和孤注一掷。可是去理解别人,才是理解自己的开始,才会形成所谓的个人风格,以及真正的孤独。当你最后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一定是你不再去孤注一掷的时刻。

32分钟前
  • 秋痕踏拓
  • 推荐

同父异母姐弟在异国学会沟通与包容,父亲缺失的形象也在最后一刻重建,女儿与之达成和解,虽要离开美国,但拾回了亲情。剧情略显老套,几处地方拍的倒也有人情味。尚语贤的首次女主,以前的角色都太功能性了,这次有突破。

3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女主不行 导演技巧不行 摄影都会慢几拍 太顺了 因为纽约加一星

37分钟前
  • ミエ
  • 较差

谈不上很好的电影,但还是有感动在里面的。最后的结局是和这个社会和解了,也算是放过了自己吧。可是,她和别人和解了,谁曾在她最需要安全感的时候给过她温暖呢?母亲抛弃她,父亲重组了家庭,她也失去了独有的一份爱。她从没吃过父亲做的饭,父亲却能给同父异母的弟弟天天做饭。16岁,她就知道自己只能独立,再苦也要用双手双脚去拼没有人帮忙,那么辛苦的做一切也是为了能当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她是为了签证才利用照顾弟弟,可父亲何尝不是为了弟弟才又重新联系她呢?最后,所有的错还要归咎于她。真的,看得异常憋闷,为什么就必须要和社会和解?她做错了吗?但,也许,和解了,也是她放过了自己吧。

40分钟前
  • 际观
  • 还行

很糟糕,女主演技就是不行,台词功底很弱,说话完全是没有节奏令人感同身受,所有的情绪都是一样,还有身体语言。镜头切换跟玩一样,毫无节奏,另外开场十分钟强行共情,大量音乐使用,故事情节还行,不算特别好,但是故事转换成视听语言却别扭,大量的空镜。完全是一部学生作业,导演支撑不起。唯一算是安慰的王硕辉。

45分钟前
  • 九唔搭八
  • 较差

三星给那些不得不背负家庭责任的伟大姐姐。 之前看我和姐姐那部就觉得糟心。最后强行团圆更是 呃…….

50分钟前
  • sharonbaobao
  • 还行

呃……分三次看完,总是差一大口气,剧情拼凑的莫名其妙

52分钟前
  • 叁贰三两
  • 较差

情感转变十分牵强,和解不如不和解,留在纽约的话即是要建立自己的家,建筑师还没有觉醒。父亲转变了吗?似有若无。弟弟病好了没交代模糊,但是弟弟的英文能力忽高忽低,令人费解。

53分钟前
  • Danniel
  • 较差

七分,处女作而言及格了。问题就是其核心的姐弟关系到底是怎么变好的?这一段缺乏更有力的表现。导致了情绪很大,很MV,但有点莫名就好了之嫌疑。包括打针和吃饭段落(当然arguably人和人就是靠吃饭打针也可以增进感情)优点是尚语贤的特写可以说撑住了镜头,其他的就没什么了。题材不太接地气。英文台词的部分写的落地。

54分钟前
  • 姜曼
  • 还行

導演有長期海外學習電影的經歷,但作品的節奏和質感粗劣如諸多國產電視劇,悟性如此者,建議不要浪費電影學院寶貴的錄取名額和外匯。女主角的原生家庭(包括其產物弟弟)起初被處理得極惡,卻在無任何動機鋪墊的條件下强令主角同後者“和解”,近乎是要求觀眾只能對此作“人性本善”之類的理解。更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至少試圖如《推手》《刮痧》《別告訴她》般討論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作品,影片在文化立場上存在相當的偏頗:例如美國成熟的監護人審查和兒童保護機制,被簡單地處理為冷酷地阻礙親情延續和家庭團圓的反面因素;早已為中國人所拋弃的大雜院文化,被從歷史的垃圾箱裏翻出,設定為被美國人稱讚和豔羨的東方生活方式,這不僅不現實,還可以說是“强行文化自信”。希望本片在票房上仆街:將這樣水準的新人製作者逐出,當為電影市場必要的苛刻。

58分钟前
  • Bork
  • 很差

一场计划之外的重逢换来一次意料之中的重聚,血浓于水,落地生根。

60分钟前
  • 稀罕叫啥叫啥
  • 推荐

能感受到导演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喜剧元素也挺好。但有时可以用画面说明的东西没必要用台词说。lu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孤独的人,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自视清高,认为有些关系没必要维系,没有意义,自信也自卑。原来放到屏幕上看这么令人讨厌。所以最难的其实是让观众理解lu,她真的做了好多蠢事,给别人添麻烦(真的不讨喜....没法共情主人公让我有些出戏。比如去朋友家被惹毛那段我就有点懵逼....

1小时前
  • 姥法斯
  • 还行

常规故事剧情,看片头猜结尾毫无悬念

1小时前
  • 甜面儿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