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埃德-哈里斯,他刚出现的在火车中的那个镜头让我难忘。
也许是德军的制服实在是太帅了,也许是 埃德-哈里斯太帅了。
因为喜欢他,所以对他对立面的求德洛就比较排斥了,不用说还有一段是在我看来没有必要的3角恋。
剧情二战期间,一个乌克兰的农村小伙瓦西里相应苏联党中央号召入伍,被派往斯大林格勒。
在惨烈的战场上,瓦西里凭借从小打猎学来的枪法,狙击了几名德国军官。
此刻的苏联,也迫切需要一名名族英雄鼓舞士气,于是瓦西里被宣传成一个“神枪手”,受到全苏联人民的追捧,女主塔妮娅便是其中之一。
于是,瓦西里顺利成为一名出色的狙击手,他的战绩也让德军闻风丧胆。
为了对付瓦西里,德军派出了自己的神枪手康尼上校。
康尼的狙击术明显更胜一筹,射杀了瓦西里的不少战友,很大的打击了瓦西里的信心。
在一次狙击中,瓦西里的枪不慎散落,只得躲在一小块遮蔽物后面不能动弹,幸亏塔妮娅搭救,才捡回了一条命。
于是,瓦西里和塔妮娅相爱了。
之后,塔妮娅在执行撤退任务时被“炸死”,同样爱着塔妮娅的丹尼洛夫心死,帮瓦西里引出了康尼而自己被杀死,愤怒的瓦西里最终开枪打死了康尼。
持续180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结束,瓦西里最终找到了受了重伤,躺在担架上的塔妮娅……评价1. 德国人侵略残暴,苏联人卫国也相当残暴,前有敌人主动出击,后有自己人枪杀逃兵。
新兵们几乎是被押上战场的,都知道这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战争,除了硬着头皮去送死,还能怎么样呢?
2. 战争中的爱情挺感人的
3. 影片中的狙击战挺刺激,看得人惊心动魄;
因为每周四要加班到晚上11点的缘故,所以总爱找些电影来看,以此打发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一个人的难熬时光。
可是常常要为看什么电影类型而发愁,喜剧片吧?
又不想一个人在办公室傻乐;恐怖片吧?
等下还要摸黑回家,算了吧。
问问各位兄弟,回答严重一致:要不来个日式爱情动作片?
这个真不用,哥表示很蛋定,谢谢(主要是很早就开始接受熏陶,到现在有点审美疲劳)。
忽然想起之前看过的《谍影重重》系列,渐渐回味起那股神经紧绷,最后忍不住大呼过瘾的感觉。
于是百度了一下特工片,又发现大家的回答无非是《碟中谍》之类经典,都看过。
最后又想到那部《生死狙击》照样也非常紧张刺激,于是又百度关于狙击手的电影。
先是看有人推荐《双狙人》系列,耐着性子看了半小时之后,恍然发现,cao,又是以前看过的,我还说嘛,怎么这么眼熟。
翻来覆去,发现一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是《兵临城下》,于是就决定看这部。
这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俄国狙击手瓦西里和德国顶尖狙击手尼格上校的相互较量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可以看成是狙击手里的《王牌对王牌》。
影片一开场的战争就不禁令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战。
源源不断的年轻生命被送上前线,还没来得及真正踏上战场,去经历一番炮火硝烟,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去战场的路途上。
战争的残酷毋须多言,电影中对社会主义的偏见或者说诋毁也轮不到我去评论,整部电影所透露出来的关于人性、人生的探讨我也不会去深究。
回想起来,最打动我的,还是当中正反两位主要人物的较量,以及男女两位主角那真挚细腻、感人至深的爱情。
回想起来,整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戏。
有朋友也许会笑我,好嘛,你小子前面还在装斯文,原来还是对这些片段印象深刻啊。
大哥,你是了解我,这么“精彩”的剧情,我是不会错过的。
呵呵,开个玩笑。
这场激情戏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不随便,对,很不随便。
不像其他好莱坞片子里的老美,刚认识说了不到几句话,下一个镜头一切,就到了两人的旖旎时刻。
在《兵临城下》里,两位角色是从很早就开始相互欣赏,真心相爱的。
在电影里有几个镜头,我个人觉得非常好。
男主角瓦西里打伤了尼格上校的手,回来后大家一起喝酒跳舞那一段,瓦西里和女主角塔尼亚坐下交谈,说在战争里,还能活着,回来就值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
之后二人深情对视,我当时想,下一步肯定是接吻了。
事实证明,我错了,中到了其他太多好莱坞片子的毒。
他们只是对视,之后缓缓的移开视线。
什么叫做永恒?
我相信在他们对视的那一瞬间,就是永恒。
彼此心照不宣,又不肯说破,却又难以抑制这满腔真爱,在内心深处喷薄而出,那一瞬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震撼人心。
因为有了之前二人感情线索的的铺垫,接下来的镜头就是激情戏了(这点倒是比较符合我传统的爱情观,呵呵)。
男主角睡在士兵堆里,女主角悄悄地走来,轻轻地躺在男主角身边。
接着就是那样非常自然的,亲吻,相拥,抚摸,脱衣......全然不顾周遭一大帮睡着的士兵。
屋外轰隆隆的的炮火、周围士兵的翻身咳嗽、女主角雪白的身体、男主角通红发烫的脸颊,全然享受着这沉浸在爱里的愉悦。
在飞到云端的那一刻,男主角轻轻捂住女主角的嘴,让她不要发出声音。
那一个镜头,女主角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摄人心魄。
这一幕,诠释了什么叫做水到渠成,诠释了什么叫爱到忘我,也诠释了男主角之前的那句,活着就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
激情戏这种片段,我看过很多了。
可是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激情戏,能令我为之揪着心,摒息静气,甚至脸颊微微发烫,继而由衷为他们感动,这期间,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去想一想其他杂念。
爱情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在战争面前,又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可正是如此,方能显得其珍贵感人。
他们的爱情,就像炮火废墟之间的嫩芽,看起来虽然脆弱,但假以时日,谁能保证说不可以长成树木参天?
就像泰戈尔说的,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
我想,爱情也当是如此。
电影的结局,是温暖美好的,瓦西里击毙了德国的狙击手军官,苏联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最后一个镜头是瓦西里在医院里和爱人塔尼亚见面。
有人说,这个结局是败笔,因为这样不能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造成的伤害。
也许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一个温暖的结局,更能抚慰人民的心灵,更能让人们向往和平,远离战争。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现实里的瓦西里和塔尼亚,因为阴错阳差,都以为对方死了,没能在一起。
塔尼亚终生未嫁,瓦西里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成为了一个工厂的主人,实现了他的愿望。
由此看来,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
电影里,赫鲁晓夫说,伏特加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鱼子酱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时间,我们没有。
这,也许就是人生吧,生命短暂,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珍惜所爱的人。
考研归来,惯听了辅导班里头的扯淡,又经过真实阵仗的洗礼,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确实大有长进。
这番屁话权且作为下边屁话的头响。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聪明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
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这句话放到今天,只消稍微想想无比繁荣却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流行歌曲、肥皂剧、言情小说……都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生理基础之上,再滥情的人也无妨深情慨叹: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花花世界里,根底下流淌着臭不可闻的东西,并且底下愈加污秽不堪,顶上就愈加花开烂漫。
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思想,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但惯见了世间被情欲所塑造的崇高与渺小,再清心寡欲的人也不由想探探 “爱情驱动生活”的品质,于是便有了亚当夏娃的现实映射、于是便有了“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酸腐梦呓、于是便有了钱钟书关于围城内外的不朽思辨。
我看《兵临城下》,最深的震撼来自于丹尼洛夫政委牺牲前说的一段话,其中的紧要之处摘录如下:"Man will always be man. There is no new man. We tried so hard to create a society that was equal, where there'd be nothing to envy your neighbor. But there's always something to envy. A smile... a friendship. Something you don't have and want to appropriate. In this world--even a Soviet one--there will always be rich and poor. Rich in gifts... poor in gifts... rich in love... poor in love."假如生活在communist社会里,我爱的女孩却不爱我,自己还会是“具有极高思想觉悟的communist new man”么?
如果这也算一个矛盾,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不失为推动communist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说起“爱情”就不得不提及“人口生产”这词。
(大家千万不要紧张,以为接下来我会介绍广泛流传于大学男生宿舍里的AV见闻。
我不是那种善于调动感官的人才。
)所谓的“人口生产”在其最主要的方面应该是指把蒙昧的婴孩加工成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的系统工程,这其中包含了个体成长的养育成本与文明开化的教育成本等,在商品经济中它们构成了劳动力价值的前期投入。
生产人口的能力也是一种生产力。
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力越高,个人分工就越加细化,以至无暇包办后代成长所需的一切工艺流程,是以人口生产也愈发社会化。
在现阶段,人口生产社会化就表现为涉及孩童抚育的家政服务与迅速发展的教育产业;但限于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力,这些还远没到“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绝大部分生产过程还是由被生产人口的直系亲属以家庭为单位独立完成,爱情有利于维持人口生产者关系的稳定,于是作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很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简言之,爱情是对应于人口生产力的一种生产关系。
我不知道往后头走,乌托邦小说中描述的情况会不会出现;但在这后工业化时代已然浮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就是,爱情所维系的家庭屡屡出现裂痕。
当年蒋中正公一头把儿子送苏联学习,一头痛骂“共产共妻”;若果如辅导班里的“京城名师”所言,“蒋经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比在座的哪一位都高”,想来蒋公也是看到了一些端倪。
顾名思义,屁话的特点就是云里雾里;好比没经过爱情滋润的毛头小子阔论爱情能按需分配、爱情不能按需分配,绕来绕去结果发现这都会成为伪命题。
但愿这番云雾能为旁观之慧眼所消解。
这两天沟通工作的时候发现一问题,3月份上的片子,一堆各国进口片,极有“无良杂牌军”的感觉……而且名字都是四个字儿四个字儿的,我给人家打电话说事儿的时候,都得先对着影讯核对一下信息,要不极容易说错,《古墓迷途》和《孤煲惊情》、《极限空间》和《不要回头》、《舞动青春》和《非常舞者》、《孤胆拯救》和《天地逃生》……都是搭着伴儿来的,除了各种熟悉这些片子的人,谁能分的出来谁是谁?
要是个大片,我还能说就那个谁谁谁演的,但是一堆老百姓没听说过的俄罗西片 西班牙片 法国片 这我能说的上来谁,ok我是个影迷,所以有可能我认识里头的演员,但是普罗大众基本上都不认识啊~不知道这些片名都谁起的,没有任何能吸引眼球的地方。
估计我得都看全了,才能分出来谁是谁。
我对批片本身没意见,我一直希望能在大银幕上尽可能多的观赏到不同地域的电影,我也相信,这些影片当中不乏很优质的影片,韩国影片虽然前段时间有点低迷,但是作为亚洲电影类型化商业化的一个典范,韩国电影有挺多值得中国电影借鉴学习的地方。
法国电影一贯的人文浪漫情怀,艺术气息浓郁,在我们的市场上不多见。
俄罗斯电影工业说实话不是很发达,但是之前也出过《守夜人》这类的猛片。
但是本来这些片子宣传就不够,片名又很随意的起,弄这些扣得谁脑袋上都能叫的名字,一起手基础就不好。
像美国的大片场排片,片名都是反复推敲定夺的,为什么,因为观众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片名是给观众第一印象的东西,就像两人初次见面,你穿着朋克装,或者穿着粉色小纱裙,别人就大概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人,会对你有印象,也有可能对你产生好奇心希望进一步交往;但是您穿一工作服,这一个大厅里,百八十人穿这样的工作服呢,人家可不也就扫一眼就过去了,回头谁还记着你……还有些影片就更可惜,本来里头有几个名演员,引进之前大家还都听说过,然后一引进改一个莫名其妙的谁都没听说过的名字,毁了……像之前裘迪洛的《兵临城下》,多气派一名字,结果正式上映的时候叫《决战中的较量》……谁给起得倒霉名字,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写抗美援朝的纪录片呢……唉,扯这么远,无非一开始也是从工作中的不便引发的小牢骚,但是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今天把问题提出来,也未见的说的都对,而且我也知道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有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我也是真替这些片子着急……
如此多评论,我也就摘录点罢,很经典的台词是这段:“人终将是人,不会重新有个同样的。
我们如此艰苦地想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在那里,你不用去羡慕你的邻居。
但总有值得羡慕的东西。
一个微笑,一份友谊,一些你没有却又想得到的。
在这个世界上——就算是联合成一个国家,也都永远有贫富之分。
有天赋的人,没有天赋的人,有爱情的人,和没有爱情的人。
”还有,印象最深的是这段:战营中的激情以及佟丽娅的雪白圆屁股...........................嗯,我也是男人,没办法做到视而不见...........................
一部没有俄国人参与的讲述俄罗斯英雄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一部巨著是由德国/爱尔兰/英国完成的呢?
我想,或许爱国主义的阵营不同,但是对于战争,英雄,人性,爱情,在哪一个阵营却都大同小异。
有关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希特勒重蹈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覆辙,采取东西两线作战的时候,德国的大部分将领都是不赞同的。
可惜这位元首太过自信,固执的撕毁了所谓《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用大炮和飞机给了斯大林一个很大的surprise。
斯大林认为德国侵犯苏联是迟早的事情,但不会来的这么早,虽然他在二战中完成了一个出色的统帅和领袖的责任,但是他的这次误判也导致了苏联在德国侵犯之初的失利。
甚至在德国已经对德宣战的时候,斯大林都还没有立即认为他可爱的希特勒弟兄已经等不急了。
对于最初苏联西线的失利,这个错误的判断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西线那时候很多军队还在整编,武器弹药等等也都还没有供给充足,所以一路失利,顺便提一下,西线那些苏联指挥官也够倒霉的,基本上全部以叛国罪军法处斩。
这个有点像影片一开始所说的,连枪支都不够,只管叫士兵向前冲去送命,退回的便会以叛国罪论处。
最初苏联的失利也让希特勒非常的得意,他居然就觉得自己可以轻而易举的先搞定东方再去会他在西方的敌人——英国(喜欢打着独立自由民主旗号乱叫嚣的法国人已经早早投降了)。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坚守,拖死了德军,从此德国被迫两线同时作战。
至于苏联人民是怎么拖垮了德军的,我实在是阅读甚少,不敢乱讲,仅从帝国主义丑化共产主义的这部电影上看,有一部分是被逼着去跟德军拼命的(犹如前边所述),有一部分是为了保卫家园(比如萨莎和他的妈妈,还有塔尼亚),还有一部分我想他们的gift就在战争中吧(比如瓦西里),还有迫于斯大林同志的淫威(天哪,他不会从地狱里翻出来迫害我吧)。
没有人喜欢战争,也没有人喜欢在战争中去充当英雄,然而战争是冷酷无情的,从不会因为你不喜欢他就从你身边悄悄走过。
所以这时候you have no choice。
有关英雄瓦西里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的出现,不仅让苏联红军的士气得到鼓舞,也让苏联人民重新点燃了希望,从这个角度说,丹尼洛夫是深谙心理学的(有知识就是不一样哦)。
英雄对于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模范,一个榜样,更多的是一尊神。
在信仰稀缺并且危机四伏的国度和年代,基本都是英雄辈出。
普通人跟伟人的区别就在于在绝望中的态度。
举个例子说俞敏洪在郁闷和贫穷的教书生活中能看到希望,在绝望中创办了新东方,成为海淀首富,这要是换成我,肯定就在郁闷的穷教书生活中郁郁寡欢的沉沦下去了。
这就是区别,伟人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我们不能,于是更加伟大的人要给我们创造希望,这就是英雄的诞生。
瓦西里如同斯大林格勒的保护神,每天他都能歼灭很多敌人(史实记载大概是平均一天6个),而且这些人很多是德军的狙击手,有一个这样的神在那里,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比如今天有个可恶的德国人欺负你了,你可以想象明天他就死在瓦西里枪下,瓦西里是不会放过他的。
同时,你也会想到,瓦西里是个出身平凡的人,凭借对于共产主义的信念(以我的经验估计是这样宣传的),成为英雄了,我也会做到的,有志青年毕竟在什么时候都还是有的。
一个英雄足以让全民族沸腾。
顺便提一下,还记得刘翔吗,据说回来参加政协会议了。
作为英雄,瓦西里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高兴的,荣耀呀,光宗耀祖啊,还有调职的好处,从两个人共用一把枪的部队到狙击小组。
慢慢的,人们对他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迅速干掉那个德国专门来打他的狙击高手康尼。
德国英雄对阵苏联英雄,对于生死攸关的苏联来说,这场胜利的意义非常重大,更别说他们的对阵也正好是两个阶级的对阵,所以这场胜利提一个高度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也会有重大的意义。
出身贵族的猎手(人家打得一般是鹿)对阵出身农民的猎手(一般打狼)。
我们的苏联英雄不可能在赫鲁晓夫同志的淫威下说自己扭了脚掉头一脸痛苦的看着斯大林格勒他那些fans就离去,他只好实话实说自己不行。
可是作为英雄红军的他岂能说不行就不行,只有一个人有资格说一个英雄是不行的,那就是塑造英雄的人。
于是硬着头皮上呗。
可见,当英雄也不是好玩的,由此可知,每年那几千万美刀的广告费一定也不好赚。
瓦西里最后的胜利基于爱,但不是基于粉丝团的爱,而是基于对他真正关心的人们的爱。
5岁的他因为错过了那匹狼而让他的马损失掉,他痛哭着对爷爷说原谅我,原谅我。
若干年后的他却因为没有及时的打死他的德国对手康尼而让他心爱的人们一次次的受到伤害,他不想要再说forgive me了。
英雄来的快去的也快,瓦西里到战地医院找塔尼亚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认出他是个英雄了,可我想这或许才是瓦西里想要的生活。
他只是富于射击的天赋而已。
有关人性我曾经以为战争中的人是泯灭了人性的,要不为什么人类会有那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和对无辜平民丧尽天良的伤害?
从我微薄的阅读中得知,原来日本人入侵的时候,依然有人每天上班下班,买柴米油盐,教育子女,情侣约会,战争中人们却还能保持每天的生活。
他们很顽强,可是不这样又如何呢?
人性本是这样,追求安逸平稳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瓦西里宁愿和他的爱人在一起好好生活也不愿做一名英雄。
杀死康尼后的一个镜头不是在赫鲁晓夫那里邀功行赏而是去医院找他的爱人塔尼亚。
丹尼洛夫这样用共产主义武装自己头脑的人居然欺骗萨莎的妈妈他叛变了去德军那边了,因为他认为这位妈妈宁愿知道自己的孩子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不论站在哪个阵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丹尼洛夫还几次假公济私的把塔尼亚弄去安全的部门,保护自己喜爱的女人。
他最后的死,更多的死于一种绝望吧,就如他说,即使在苏联,也有贫富,有人富于天赋,有人穷于天赋,有人富于爱情,有人穷于爱情,和眼前的瓦西里比,他既穷于射击的天赋,又穷于爱情。
他无法用天赋和爱情诠释自己的生命,于是他打算用死亡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康尼浑身上下散发的贵族气质,让你无法把他同一个嗜血的刽子手联系在一起。
康尼交出他的名牌的同时也交出了一枚十字勋章,他说那属于他的儿子。
如果不是战争,也许康尼正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德国的某个森林狩猎,他的儿子一如他一般优雅整洁冷静从容。
然而这些都不得而知。
康尼对于瓦西里,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棋逢对手。
塔尼亚得知瓦西里在险境之后奋不顾身的去营救,以及她看到萨莎尸体后的狂乱,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让她失去一个自己爱的人更难受了。
很多人在网上抱怨现在的女人善变势力,但我实在要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女人,她永远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换一份坚贞的爱情,而你给得了吗?
影片开始的阶段,那些懵懂的脸孔刚刚被送上战场的惊恐无助以及求生的渴望在影片的推进中已经不复存在了,影片的后半段能够看到的是,大家把每一天都当作世界末日来生活,及时战争中,也爱并快乐着。
你无力选择远离战争,你只能选择在战争中快乐的过活未知的每一天或者悲伤的悼念未来的死亡。
那个瓦西里跟着的狙击小组的一个老狙击手一边讽刺着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一边用生命捍卫着他们的共产主义政权。
其实,当生存的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理想都只是个P。
(要不说我们是P民呢,就是没理想呗)人性在战争中泯灭了,人性也在战争中闪烁。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人性呢?
人性应当是自然的流露,不要尝试着把人性逼出来,那扭曲的东西,已经不叫人性。
我终于明白,在大逃杀中显现的并不是我们真正的人性,在集中营里犯下累累罪行的人们也绝不是人性催使。
好在我们回到了人性自然流露的年代,让人性毕露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
有关爱情有的人富于爱情,有的人穷于爱情。
丹尼洛夫所谓的富于爱情的人是那种总能够得到爱情的人吧。
其实爱别人又何尝不是爱情呢?
爱情让丹尼洛夫违背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他没有得到对等的爱情。
爱情始终是需要呼应的。
当你在这边大声疾呼,而对面没有人做声的时候,那个中的痛苦又岂是对面的人能体会?
康尼问萨莎,瓦西里有爱人吗?
萨莎说有,她就在这里。
康尼问她爱他吗?
萨莎说爱,他们一定会结婚的。
爱就是那种东西,藏也藏不住,一眼便看穿了。
康尼问萨莎的时候,我心里嘀咕,难不成的他打算抓来人家的恋人要挟?
(我心理比较阴暗)然而始终康尼都不知道塔尼亚,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导演这一段的安排是告诉我们康尼对于瓦西里的惺惺相惜。
塔尼亚在得知瓦西里遇到危险时,奋不顾身的去救他,对瓦西里的爱让她克服了恐惧。
其实相比于失去恋人的恐惧,其他的恐惧又算什么呢?
一个女人总是可以爱一个男人等一个男人如此。
塔尼亚说他的父母死的时候至少在一起,他们一定愿意死在一起,如果不能和你一起活,那么我宁愿同你一起死。
当你打开我的心门时,你又何尝知道,随着你的离去,那扇门或许就永远的关上了。
丹尼洛夫死的时候以为他和他的爱人能在同一个世界了,那一刻他应当是幸福的了。
可悲的是我永远知道我们要分成两个世界了。
有关电影让-雅克-阿诺非常能够发现男性的美,《情人》中,他能把梁家辉的那种成熟的男人魅力发挥到极致,在《兵临城下》这样一部男人主导的电影中,他的特长再一次发挥的淋漓尽致,不论主角配角,不论大人小孩,不论帅与不帅,在他的镜头里都是魅力十足的男人,他富于发现美的天赋。
Jude Law在他的镜头下那种小资气十足的文艺小生的感觉全无,剩下一个俊美聪慧勇敢善良的士兵。
Jude是我的type,我一直惊异于上帝怎么把他造成一个深邃而俊美的让我发疯的男人,现在我更是感谢让-雅克-阿诺把他塑造成影片中的样子。
其他几位配角也都个不逊色。
饰演丹尼洛夫的Joseph Fiennes身上那种儒雅聪明的内涵全都被挖掘出来了。
还有演德国狙击手康尼的Ed Harris,那种沉稳老练以及贵族优雅的做派都表露无疑。
演员和角色的感觉非常的对味,让我无法想象还有谁能够把握这些角色。
虽然我喜欢Jude但我不得不说,我觉得本部电影里的两位男配角的演技都要高于我们这位男一号。
另外影片一开始的那种晦暗一直到后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有了起色才开始有了转变,一座城市在战争的蹂躏下废墟的景象真是触目惊心,而开始的狙击布置在那个百货商店更是强烈的对比,百货商店的旧貌还能通过那些残垣断壁依稀可见,战争的残酷在这里毋庸多说。
这种色彩上的运用让我想起来辛德勒名单,这部人类电影历史上的巨著。
最后说一下瓦西里是真有此人的,只是,真正的瓦西里是念过书的,在做狙击手之前是个会计,后来苏联解放以后,曾经当过一个什么制造厂的厂长,瓦西里在电影里对塔尼亚说,他想进工厂,他曾经看到一个工厂老板的样子,他想做那样的人。
后来又笑笑说不可能的,塔尼亚说你怎么知道不可能呢?
真正的瓦西里最终就做了那样的人。
会计是不能小觑的哦。
看到快结尾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落泪了,纵使让我落泪的调调和《辛德勒名单》中人性的光辉是相似的,但我不免还是落如俗套。
我自己宁愿把它翻译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我这里,这个名字更有英雄气概,不过电影表现的不只是两个民族战争,阶级战争中的正义与信仰,更多的是太过冷静的再现事实,让人感觉,这电影不是美国的,不是俄罗斯的,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是德国,英国,爱尔兰联合拍摄的片子,怪不得有说不出来的滋味,既不温情,也没多少激情,感觉既是客观,有多少有点阶级色彩。
瓦西里是前苏联的英雄,他的好枪法被一位政委发现后,被神化成英雄似的阻击手。
对于几乎陷入绝境的前苏联来说,太需要这样一个鼓舞士气的英雄。
瓦西里的自我意识从蒙昧到清醒,他的爱人塔尼亚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的伯乐那位政委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我认为对瓦西里来讲,倒是他的敌人那位德国上校一步步的点醒了他。
使瓦西里在彼此间的对抗中由稚嫩,弱式走向了沉稳,优势,最终站在上校可见的方位击毙上校。
这是本片中两人对峙过程惟一的一次“面对面”的较量,也是最后一次。
怎么样去评价瓦西里并不重要,他不过是个青年,不过成长中的青年,他的好枪法,他的爱情,他的智谋,他的胆量都在战斗中得以运用。
从被荣誉包围开始时的骄傲到面对对手后的不自信,又到了如何在沙查被害中冷静控制自己而取得最终的胜利,都是他个人的成长过程,不过这个背景太过残酷,一场以数万人命为代价的战争。
从我个人的角度,很喜欢德军的那个上校的表演,他表现出来的沉稳完全符合他的经历,阶级,所处的位置,承担的任务。
可我想知道他对沙查是否又半点的感情,或者说仅仅因为沙查是孩子,而对沙查留有一丝的宽恕?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他告知沙查不要离开家,他内心深处想原谅这个孩子的“背叛”。
可他把沙查作为诱饵要激怒瓦西里,又有些说不通了。
整部电影的场景到处都是残破的建筑,钢筋,水泥,看起来似乎为废墟,可构图并不混乱,废墟强烈的刺激了感官。
冰冷的,坚硬的废墟。
似乎也从某种程度上传递着这场战争的残酷但必胜的信息。
再说到文章的开头,最让我感动的,是沙查的母亲在码头上给沙查留下的那张纸条,并亲吻它。
能感动人的应该是最本质的人性。
而本篇中少有的远景镜头就有沙查被吊死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视觉暂时停顿,但情感无限延伸。
从这点上说,这部片子远远没有《辛德勒名单》更震撼人心,更出色。
关于历史,我们一直保持敬畏。
我们可以从很多途径了解那些惨痛的战争史,譬如:珍珠港偷袭、敦刻尔克大撤退等。
而这些冰山一角的战事也不断在现代被各大导演影视化,董哥这次介绍的就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电影——《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于1973年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制作成本6800万美金,于2001年在世界各地上映,全球票房总计9600万,票房表现较为一般,但不能否认它的精彩。
导演是让·雅克·阿诺,曾执导过中国内地知名电影《狼图腾》。
俊男靓女的演员阵容也是赏心悦目:演技与颜值兼备的裘德·洛,曾出演过《布达佩斯大饭店》、《惊奇队长》;
很会挑剧本的艾德·哈里斯,他是《楚门的世界》、《美丽心灵》、《地心引力》等一众佳作的主演;
美丽温柔的雷切尔·薇姿,因出演《木乃伊》、《康坦斯丁》等商业大作被世界观众所熟知;
双目炯炯有神的约瑟夫·费因斯 ,代表作有《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莎翁情史》......
回到电影本身,它基于纪实小说和真实历史而创作——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这个著名战役中,苏联和德国两个顶尖的神射手之间的斗智斗勇。
故事开篇就把镜头对准了神射手之一的瓦西里(裘德·洛饰)。
他从小和祖父在乌拉尔长大,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他精准的好枪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他应征参军入伍,在经过德军的各种狂轰滥炸下,终于从乌拉尔抵达了两军战场——斯大林格勒。
而他一手好枪法在刚到斯大林格勒的那几天就得到了完美展现:百发百中,一枪毙敌,在几天的战斗里就单独狙杀了40多名德国士兵。
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苏军文宣部的军官丹尼洛夫(约瑟夫·费因斯 饰)。
于是,丹尼洛夫就为他进行了宣传:在报纸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神枪战绩。
一时间,瓦西里成了军中的神枪英雄,苏军的士气大涨、斗志高昂。
不过,闻风丧胆后的德军也派来了他们的顶尖狙击手康尼少校(艾德·哈里斯 饰)。
他是德国“措森狙击学校”的校长,弹无虚发。
瓦西里的神枪之名引发了他的极大兴趣,德军也有意让他抗衡并消灭瓦西里。
而战场外,坦妮娅(雷切尔·薇姿 饰)出现了。
这个让瓦西里和丹尼洛夫同时迷恋的飒爽女狙击兵,让这对朋友产生了心事隔阂。
战场内外,瓦西里一方面要照顾坦妮娅,一方面开始了和康尼少校的神枪对决。
故事就讲到这里,影片很多内容值得去观看、去感受,接下来就来看一下这部电影的两大看点吧。
一、真实历史改编这部电影改编自纪实小说,均来源于真实事件。
1942年,希特勒率领德国军队正在疯狂进攻苏联,以领导者斯大林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格勒”陷入一场恶战。
真正的历史就如同本片的开头,德军几乎是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向斯大林格勒扑来,海陆空三军如狼似虎地进攻、蚕食苏军的地盘。
德军在先进武器的帮助下,轻而易举摧毁苏军的抵抗。
不过,上帝选择站在了苏联这边。
它给了德军恶劣的天气和供给线断裂等问题,却给了苏联军队一个神枪手。
同时,在苏联“战斗民族”本身的顽强不屈、家国精神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德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至此,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转折点,打破了德国军队不败战车的神话,在牵制住德军的同时,扭转了二战的整个战局。
观众们完全可以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二战时期更多的历史细节,以及这位神枪手为苏联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
因此,片中神枪手瓦西里的历史原型——瓦西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更是值得一提。
不同于影片的改编,这个历史原型出生于普里乌拉利耶乌拉尔山脉,经常跟随父亲和哥哥一起进山打猎,12岁时便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在当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的神枪战绩引起了团长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
校长亲自授予扎伊采夫一枝带瞄准镜的狙击手步枪,并要他挑选10来个战士组成狙击手小组,专门负责射杀单独出没的德军。
他们经常在德军的伙房、厕所附近打埋伏,有时也潜伏到德军阵地前,专打德军炮兵的观察仪、坦克的了望镜和德军军官,有时一天竟能消灭几十名敌人。
当他的记录接近100时,他作为苏军中的典范事迹而成为苏军宣传部门的重点。
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取得了击毙149名德军的战绩,至二战结束时,他总共消灭了400名德军。
二十世纪50~80年代的美苏冷战时期,苏联还曾大力宣传过他的英雄事迹。
二、战场:小细节为主,大场面为辅对比其他的战争电影,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小细节众多,大场面穿插其中。
这样做的优点是:在刻画更多历史细节的同时,兼具了战争的残酷。
先来讲一下大场面,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开篇,德军空投炸弹,炸毁了海面上众多前来支援苏军的救兵和船舰。
这个开篇简直可以匹敌《拯救大兵瑞恩》,同样让人惊颤。
两军对峙时的混战交锋;不断出现在斯大林格勒上空的飞机;苏联人民群众大撤退......虽然大场面数量不多,但依旧可以看清楚战争的大局势:德军基本占优。
而飞机、坦克、大炮轮番登场,也给足了相当的排面,依然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战争的血肉横飞和生灵涂炭。
再来说说小细节,此处的大部分内容都放在了两位狙击手的对决。
战场之外就有一处地方展现了康尼少校这个神枪手的老练。
他不断接近与瓦西里熟识的男孩沙夏,透过他来了解瓦西里的行动方向、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等。
全方面地查询瓦西里的资料,意图就是知己知彼后的百战百胜。
导演抓住了狙击手这一类士兵的演绎核心,当双方旗鼓相当时,心理战尤为重要,技术次之。
还有一次对决细节是在一栋废弃楼房里的双方较量。
此时,瓦西里几乎陷入了绝境:不仅暴露了视野,还有镜子辅助康尼少校观察动向,仅有一块大石头作为护盾,狙击枪也被摔到了可移动范围之外。
让他突出绝境重围的是一面玻璃和照进房屋的一束光,他利用它们干扰了敌人的视野,并射伤敌人使其暂退。
这个地方对人物情绪的捕捉实在高超:两人按兵不动,又同时警惕并保持自信,这才是高手间的对决。
不过有一处则让董哥印象格外深刻,就是开头瓦西里的那段“五杀”。
瓦西里倒在战死的一对苏军尸体上隐藏自己,伺机而动,当空头炸弹声响起,他便开枪,一击毙命,连续输出下,五发五中。
这里最特别的是节奏,他在隐蔽自己的同时,还利用炸弹声来掩盖掉敌人的听觉和警惕。
而节奏相间的炸弹声也给了他更集中的专注度,来进行高速的连续射击。
此时的他就像一个狩猎者,当猎物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出手了。
巧妙的是这里他们正是处于绝地逢生的危机时刻,不免让观众提心吊胆,忘了呼吸和眨眼。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战争电影:背靠真实历史,它极大程度上还原了斯大林格勒战场的前后局势;
以瓦西里的前半生为主,但不失战场的正面描述,也没有把各种不合理的光环附在主角身上,没有把战争片拍成传记片;把主线集中在两位顶尖狙击手的对决中,却没有模糊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甚至是整个二战的大局观......
狙击,战争,人心,政治,每条线都塑造得极为扎实。
回到现实,历史真实地发生过,就容不下假设。
人们曾以各种方式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当世界级战争真实发生时,谁又能保证独善其身呢?
于是,和平才成了今时今日世界人民共同维护的话题。
青石编辑部|董哥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可能是第三次看《兵临城下》。
这部片的神奇之处在于设计了一个“套娃”叙事结构,或者V字形结构:(由大到小)二战—斯大林格勒—狙击战—宣传战—嫉妒心。
前二者是历史背景,狙击战是中心点,后二者是剧情的内在动力。
狙击战设计展现出技术性的经典品质。
宣传战(包括小孩的利用与被利用)、情欲和嫉妒(顺便黑了一下communism教义)才真正让这部片闪闪发光,因为计谋、人性高于大历史,高于单纯的竞技。
PS.,1 三角恋的设计非常赞,女主瞪大眼睛的演技超一流;2 几个人合起来打一个孤独的老头(老狐狸),总有点胜之不武…
表面看似是两个狙击手的较量,实则是人性的较量,胜利的获得来之不易。
那个老头被爆头太写意了使命召唤5里的中士运气好多了德国皇家狙击学校,吓
十年前的商业片,放到现在来看的确有点旧迹斑斑。但扣人心弦的狙击戏,壕沟里的性爱戏都拍得相当有水准啊!五星全送给Rachel的大PP。
8.2分是怎么来的,从来没见过这么渣的战争片,剧情狗血,表演肤浅,情节更是经不起推敲。
如今我已枪指天涯,从此无牵挂。原来我一生戎马,康尼为你杀。可怜的间谍小孩,不听主角话的猪队友。苦命战争鸳鸯,痴傻情敌慷慨就义!!13年想看隔了五年,时间就像裘花的发际线随风飘逝!!!
CCTV6看的,好早了没什么印象了,好像里面有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和蕾切尔伍兹.........
背景很宏大,却只为描写一个一个人小小的人性.小sacha却显得那么伟大..女主角還活着让结局沦落成了爱情片-_-!
一部二戰為背景蘇聯對抗德國的電影。只不過一群英音演紅軍太不真實。JL神槍手嘛硬漢子。Weitz是知識型美女。Fiennes也不錯。共產主義就是要喊口號樹模範都是被黨被國家被領袖所利用。
对比看国内的阉割版《决战中的较量》,就知道什么叫“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
意识形态不同,所以黑苏联黑得太惨,美国片子一个人也要努力救回来,轮到苏联直接射死自己后退士兵。二战苏联贡献巨大,红场阅兵直接送上前线,这些牺牲的人到了电影里居然被黑成这样,那是一条条命。只能说从古至今掌控话语权更重要。一星给裘德洛的美貌。
用英语是硬伤,片子真实感直降若干百分点;没有疯狂杀敌的快感;女主竟然被流弹片弄死,太不科学了,不过最后还是光环爆发;竟然是裘德洛……再扣
苏联曾经是有一名叫瓦西里的著名狙击手,好了,没了,这片唯一与历史能对上的只有这个名字了。包括电影里瓦西里的出身和经历都是完全子虚乌有的跟历史上本人完全不一样,真想不到就这篡改历史肆意妄为的垃圾片子,硬生生脑洞出苏联督战队杀自己人这种脑瘫情节的垃圾片子,甚至压根根本不是讲苏德战争,而是讲导演自己白日梦里意淫的事,就这居然能这么高评分??我真是呵呵了
又想面面俱到,又力不从心。乱乱乱。
1、异性恋误国,最后还不得靠基友舍身引子弹。2、此片搁现在分分钟就进同人文热门区了。3、美成裘德洛这样,别说中年发福变残,就算一生只美足六十秒就够回票价,美一秒胜过普通人平庸一生。
严酷的战争模糊了每个人。能看出来些许政治倾向。德国军装很有型;我怎么觉得魔王他弟跟男人搭戏永远一副搂搂抱抱的强攻架势,哪里是情敌明明是基友!rachel还是很美XD
本片是以美国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拍摄的一部反映前苏联为国战争的电影。电影中虽然物质细节做的很充分,但是还是有很多偏见性的细节暴露无疑,但这也是美国人的高明之处,不知不觉就影响了你对苏联(主要是俄国人)的看法。并不断的强化固化,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意识形态的宣传。
美国人的苏联故事会
所见最好的关于狙击手对决的片子..没有之一
娱乐性超过历史意义,不用较真。
本片的意识形态宣传到了令人作呕的程度,我实在受不了欧美主导下战争片以我为主的表达形式了,欧美人自己拍二战大多是《血战钢锯岭》《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这种对法西斯惨无人性的控诉,对战士英勇无畏的赞颂,一到拍苏联红军,没看过历史书的还以为纳粹是英雄呢,苏联才是法西斯,再次说明电影只是某些人眼中的宣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