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语言
Une langue universelle,Universal Language,加拿大有个小波斯(港)
导演:马修·兰金
主演:巴哈兰·巴尼艾哈迈迪,罗吉娜·埃斯马埃利,丹妮埃尔·菲肖,伊拉·菲鲁扎巴迪,索班·贾瓦迪,萨哈尔·莫菲迪,巴赫拉姆·纳巴蒂安,达拉·纳杰马巴迪,皮鲁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波斯语,法语年份:2024
简介:找到被冻在冰雪中的现金的学生,带着迷茫游客的导游,辞职后去看望母亲的男人,三条故事线交织,身份变得模糊。 影片使用波斯语和法语,曾入围2024年戛纳导演双周并斩获观众选择奖。详细 >
像是各种风格糅合在一起,有韦斯安德森的大全景,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冷幽默,有伊朗电影的儿童片,观影过程大部分时间都是令人困惑的,最后收尾只能算是印证了文本设计上的精妙
有着漂亮的摄影,漂亮的结构,很耐看,三组人物,三段叙事在交织中带观者游历加拿大的小波斯,因一块冻结者500币的冰块而相聚,关于身份、记忆、以及游荡其间的时光倒影…
应该是胶片吧 至少是胶片色调 这真好看//总是下雪的地方似乎很容易产生这类质感微妙的故事 怪得很又有点可爱//这样看 韦斯安德森的模板确实好用 多少能像 如果是阿基或者阿巴斯就比较难学了//超级巧合地和QDY同步观影了
魁北克考里斯马基。如果衰败凋亡无可避免,那就在消极的乐观中得过且过。东北人狠狠共情了。
看过
像借用塔蒂、罗伊·安德森式语言来讲早期阿巴斯故事,或者新世代Elia Suleiman的同素异形体。
梦里不知身是客。看完后穿过国内千禧年风格的商场,一不小心走到了Chinatown,看着大大的千禧门,又何尝不是一种隐喻。
25年BIFF第二部,昏昏欲睡,最后的结局让人有一种为了这碗醋包了饺子
平遥最喜欢的电影出现啦! “让我们默哀30分钟”“我不要跟火鸡坐在一起!”“我的儿子在吃棉花糖大赛中噎死了”“广告语:我们不睡觉”。太有趣了,导演太会布景了,架空的波斯语社区美轮美奂。这种幽默的语言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PYIFF 第13部。
3.5 在韦斯安德森已经不知道要怎么拍出好作品的时候马修兰金向韦斯安德森示范了要如何拍好一部韦斯安德森式的电影。当然了,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他以展现正反例的方式完成了这节课程。
私人的即是公共的 / 已成艺术
被伊朗爆改的加拿大笑得我脑壳疼,马修·兰金真是玩冷幽默的鬼才啊!在荒诞中交织的三条故事线,让故乡变异乡再变故乡,也让成人与儿童视角渐渐趋同。最后放回冰中的五百大钞,很好守护了孩子们的梦。
新颖且奇怪,也可能预期太高,完全没get到啊这,什么语言?中东的?又混杂法语?又是加拿大小城又是魁瓜?这啥啊这,完全没get到 服了吹那么神
2024/5/2 @Club 13 和《二十世纪》比人工性和荒诞感大幅减弱,取而代之的带有自传性质(导演饰演自己)的叙事游戏。伊朗电影的诗意、魁北克的历史、温尼伯作为故乡,交织三个地点的三条故事线齐头并进并最终汇合。可惜对不了解加拿大历史的观众来说依旧不是那么友好。影片开场几乎复刻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家长制的压力,两位伊朗小女孩旅程中的一些构图和二维感推轨镜头也指向韦斯·安德森(《月升王国》)。这些元电影性质的references已在暗示,即使对白以法语和波斯语交替念出,并全部被翻译成画面中的英语字幕,结合了视与听的电影语言才是导演真正想传递的“通用语言”。
BIFF 2024 No.5|目前本届釜山最佳!加拿大爆改伊朗爆改加拿大。胶片质感绝了,影像一出来铺天盖地的grain通体舒畅。女DP大好评!严格来说剧本实际上没有新东西,嵌套混叠掰开揉碎重组,但冷幽默加乡愁就是双管齐下十分强效。绝对有致敬阿巴斯各种儿童片和拉索罗夫《白草地》(温柔版tear collection),看时联想到一秒罗伊安德森也是自然的。忍不住想伊朗如果没有遭遇()是否如今也会有一点本片的样貌——当然这是我们永远不得而知的事了。另外Lotte三厅一排不仅不断头甚至脚能伸开简直是绝佳观影位!感谢最后时刻帮我买到票的朋友我真的爱死你了😭
4.2分。虽然形式上能看到不少大师的影子,但情绪很有地域独特性啊!电影还是可以继续挖掘,不被主流看到的地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动和温情。
胶片质感,很多细节,蛮打动人的,
一则荒诞的寓言故事,很多有趣的超现实场景。虽然电影里是冰天雪地的寒冬,但看完觉得心里很温暖。
4.5 令人无法自拔的记忆迷宫,加拿大有自己的波斯裔科恩
看不下去啊,好单调啊。饶了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