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黛玉传,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这剧在拍摄时全部采用了实景,虽然制作不大 ,但也算是一部良心剧了。
黛玉传以黛玉的视觉来拍摄,这就决定了这部剧在黛玉死后的戏份着墨不多,好像只有1-2集这样。
而且部分人物的结局与原著《红楼梦》有较大出处,当然是高鹗续写的那部分。
1.祖母对黛玉的感情在剧里体现到了极致,即使是濒死之际,贾母也是心心念念这最疼爱的孙女,续写的红楼贾母对黛玉前后态度转变地太过生硬! 2.平儿的结局,贾府败落,平儿被富商买走,不知所踪。
她临走时不是对自己的前途惴惴不安,反是跪求小红希望她有办法去搭救巧姐儿。
凤姐在剧里好像是心灰意冷跳河了?3.小红和贾仁最后反倒是为了巧姐而奔走,狱中探望宝玉,寻李纨商量办法,确保拒绝了! 对,就是拒绝,这是我非常不满意的地方! 虽然李纨守寡半生,受了不少冷落,她自知贾府无再盛的可能,自私地为自己的孩子谋划,虽然情有可原,但总归是太过冷漠无情。
4.探春对姨娘的感情。
说实话看小说的时候探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厉害但又很势力。
她曾说过,她只要识得老爷太太就够了!
她对自己的母亲兄弟都太冷漠,甚至是骨子里的嫌弃。
剧里探春出嫁前夜,特地去探望生母,得知母亲睡下,吩咐贾环不要打扰,嘱托幼弟好好上进孝顺母亲,临走时窗前跪拜.....这一系列的举动都只是出自于一个女儿姐姐的本能,很催泪。
当然剧里的姨娘和贾环没有书上那么不堪。
4.剧里宝玉对宝钗没有肌肤之亲,真真正正做到了对黛玉的钟情。
剧里宝钗最后在城外等着自己的夫君,却不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她没有孩子,更等不到像书里描写的那样“兰桂齐芳”,她很悲剧,但也是幸运的。
喜欢实景 ! !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都说林妹妹去世时,没说完的话是宝玉,你好狠 ,我却觉得是宝玉,你好好的。
因为绛珠仙子下凡,本来就是要用一生的泪水,来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在贾府真正抄家前去世,免于颠沛流离任凭宰割的悲苦。
黛玉也是真正开悟的人,她知晓时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却不巧作笑脸故作姿态,虽嘴不饶人却善良无比,因为她虽体肤柔弱却有玲珑之心。
屈原的《少司命》里有一句诗词: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他们本就是仙界之神,会在天上再次相聚,看似生别离,实则次次新相知;看似有缘无份,实则真情切切,振聋发聩。
我们这些俗人,又有多少人拥有真正的爱情呢?
不过是拿别人突出的优点,填补自己的漏洞,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有漏洞,若欲求不满,便是分崩离析,高举真情的大旗,实则手里拿着的是利益的武器,却又以为自己是付出了款款情深,不容别人有一丝清明。
再说回《黛玉传》这部剧,私以为是整个剧组太过自谦,在我心里可以与任何版本一争高下。
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因为种种原因在心中比出高低,但是这种好的艺术作品,实在不愿意去随意比较,或许因为我小时候看到的就是这部剧,长大后再看,才会对他格外偏爱。
我以前还告诉别人,87版《红楼梦》以前叫《黛玉传》,火了之后才改叫《红楼梦》,现在想想真是闹了一个大乌龙。
现在看完这部剧算是圆了一个小小执念,因为被熟识的87版,一直让我自己以为是小时候看到的,但是又感觉不一样,现在终于是找到了答案。
今年真是特别的一年,我放下了过去桎梏自己很久的事情,音乐、学历、种种行为、种种选择,因为知道命运不会安排我去走弯路,终会让我走到想走的路上去,而现实也在一步步践行我的想法。
在我高中接触到《红楼梦》时,因为这本书而爱上读其它书,因为林妹妹而找到情感归宿,她是那样敏感、细腻、善良、聪明、才华卓然,既是我素未谋面的知己,又是我执着追求的榜样。
在看到陈晓旭老师生前说黛玉去世时的心理状态,竟然是和我同样想法时,是真的感动,不枉我身边人说我像她,不枉我抬高自己把她视为知己,不枉我端正自己把她视为榜样。
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自视清高,这世界上,有情人易得,知己或许至死也不能遇到一位。
黛玉虽无言,却实守本心,是出世入世的哲学家,是真正得道开悟之人。
可能是预算和年代原因,整个服化造有些简陋,但跟李少红版相比,起码可以接受。
个人觉得最大的槽点是化妆。
尤其是眼妆,所有女性角色都画出了浓浓的夜总会风。
连林妹妹都是浓眼线配苍蝇腿睫毛。
这演员本身虽然婴儿肥没退,但气质是贴合的,无奈妆面太脏太重,严重遮盖了林妹妹的仙气,好几场的服装还出现了清朝旗装高领盘扣,弄得林妹妹整个脖子都不见了,婴儿肥更加明显,一副营养过剩的样子。
另外可能演员都是选秀出身,缺乏演戏经验,很多演员演技都很尴尬。
几个主要配角的选角也有问题,大丫头们普遍不够漂亮,娇俏不足木纳有余,相反倒有个婆子长得和刘涛有几分相似,要是好好扮上说不定比晴雯还靓。
连袭人都比晴雯漂亮,这是不科学的。
尤家姐妹面相年龄太大,二姐年纪都和尤氏不相上下了,看起来至少孩子都十几岁了。
三姐演员整容痕迹实在让人无法忽视。
湘云虽然顶着双丸子头,看起来还是比宝姐姐大了好几岁。
这些演员和角色不贴合,看起来尤为出戏。
再说马天宇,演技拙劣,完全无神就算了,整个状态太娘了,太太娘了。
我可以理解为了突出少年宝玉的天真,需要少年化处理,但少年化绝不是娘。
贾宝玉虽然长在脂粉堆里,还有同性倾向,但他绝不是娘炮。
这个宝玉完全就是个姐妹。
粉丝勿杠,杠就是你对。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好剧。
故事线清晰,逻辑合理,尊重原著且有自己的理解。
能明显感受到导演和编剧是读过书的,并且是理解了故事内核的。
尽管有各种不足,但并不影响观众进入故事。
我相信如果资金充足,演员选择空间再大一些,会更好。
这一版比之87版,剧情更为完善,基本是按照一百二十回原书拍的,也更为浅显易懂,适合没有看过原著的人。
紫娟是最喜欢的一个,这个紫娟尤为更甚。
合府上下唯一一个全心全意只为黛玉着想的。
从让薛姨妈替黛玉说亲,到慧紫娟情辞试忙玉,到不肯配合掉包计,再到为黛玉守灵扶柩,终是不肯原谅宝玉,不愿再见宝玉。
大观园题诗、桃花诗社、海棠诗社、菊花诗社、芦雪庵联诗、群芳夜宴行令、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凹晶馆联句、秋窗风雨夕、旧帕题诗等,名句频出。
最后的繁荣,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暗暗道出黛湘两人的结局。
王熙凤那么聪明强势的人,自贾母病重后便失了倚靠,夹在婆婆和下人之间两头受气,试图阻止过金玉良缘而未成,最后因旧账被休回金陵,路上投水而死。
正是太虚幻境判词中投水的美人。
贾母对黛玉的喜爱,直至病重塌前也不肯同意金玉良缘,无奈病体沉重亦是无力阻止。
王夫人真是通篇的佛口蛇心。
逼死金钏还冠冕堂皇的开脱自己,抄检大观园,撵走晴雯致死,为图薛家家产和私心偏王家,使掉包计害黛玉含恨而终,宝玉疯傻险些猝死,宝钗嫁而不得。
这一部是最能体会到宝黛爱情的,平日的特地照拂自不必说,尤其二人最后一面,宝玉牵起黛玉的手帕的一幕。
既避讳又情深,一生一世一双人。
宝玉娶亲与黛玉病逝同一时间,宝玉得知黛玉已死立刻便撅了过去,只是到得地府阴司得知黛玉并不在此,若要再见必须人世修行,因此才醒转过来,最后出了家,此生皆是为黛玉而活。
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之间的情缘,生生世世无穷无尽。
妙玉给了刘姥姥的一个茶盅被卖,引出妙玉犯官之女的身份,致使贾府因窝藏罪犯再次获罪,却也因妙玉在忠顺王府的求情而获释。
真的是因果循环。
李纨不肯救巧姐,这是没想到的,“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一陰一骘积儿孙。
”倒是刘姥姥倾家荡产赎回了巧姐,“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ps:这剧贾母和元春本是《上错花轿嫁对郎》的齐家老太君和杜冰雁,当年《上错》和87红楼还是同一个造型师。
这种缘分也是很奇妙。
虽然去年无意间了解了《黛玉传》,但是我已经看了好几遍,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我希望《黛玉传》能上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剧,喜爱这部剧,诚意之作,可惜没红。
演职人员为这部剧付出了许多心血,虽然不能说是完美之作,但小成本制作,也很不错了。
编剧对红楼有独特的研究,他没有照搬原著,而是博采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最后5集上。
最后5集,我看着看着就直掉眼泪,演员们的表演是如此真实,不做作。
能认识才女闵春晓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特别是她对黛玉梦的付出真的让人敬佩,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我相信我以后会常看《黛玉传》的,支持《黛玉传》!
《黛玉传》22大泪点(按剧中时间序)(1)宝玉与黛玉面对面泪眼相望。
催泪指数:1星(2)尤三姐拔剑自刎,柳湘莲追悔莫及。
催泪指数:2星(3)尤二姐吞金。
催泪指数:2星(4)贾琏手抚尤二姐遗物,睹物思人,失声痛哭。
催泪指数:4星(5)平儿拿出体己作尤二姐丧资,贾琏把尤二姐遗物交于平儿收存做个念想。
催泪指数:2星(6)宝玉探视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的晴雯,晴雯与宝玉互换肚兜,生离死别。
催泪指数:4星(7)宝玉与黛玉的最后一面,宝玉与黛玉共同手牵着同一只手帕行走,终于未能牵手到最后……催泪指数:1星(8)探春远嫁前与贾环告别,嘱其孝顺母亲。
催泪指数:3星(9)探春到赵姨娘窗前跪拜喊“娘”,含泪而去。
催泪指数:4星(10)贾府第一次被抄,贾母拿出平生所有之财物,赐予众儿孙,并对贾赦说自己并无偏心。
催泪指数:3星(11)黛玉临终对紫娟说自己的身子是干净的,嘱其自己死后好歹把灵柩运回南方去。
催泪指数:4星(12)黛玉临终时哀呼“宝玉,你好……”,含恨而终,众人皆大哭。
催泪指数:5星(13)宝玉挑开新娘盖头,又惊又痴地说:“坐在那里的是谁?
林姑娘到哪里去了?
你们不是和我闹着玩的吧?!
……”催泪指数:4星(14)宝玉在葬礼上昏倒,几天之后在床榻上睁开眼睛,嘱众人把自己和林姑娘停放在一处,生死都要在一起。
催泪指数:3星(15)宝钗横下心来对宝玉说黛玉已死,宝玉昏厥,一心向死。
催泪指数:2星(16)贾母临终前嘱咐宝玉和贾兰用功读书,孝敬父母。
催泪指数:3星(17)贾母临终时寻找黛玉,王熙凤谎说黛玉重病不能前来,贾母大叫两声“黛玉”,与世长辞。
催泪指数:4星(18)紫娟送林黛玉灵柩回南方,宝玉匆匆赶来,紫娟未等宝玉走近便硬下心来吩咐“开船”……催泪指数:2星(19)王熙凤在被休回金陵娘家的船上回想起在贾府的种种风光过往……未几投水而死。
催泪指数:1星(20)贾芸与小红到狱中探望宝玉。
催泪指数:5星(21)刘姥姥到狱中探望宝玉。
催泪指数:2星(22)宝玉被释,走在夜晚清冷的大街上,仿佛看到林黛玉在船头与她回眸作别……催泪指数:5星
众人云若是曹公笔下红楼的结局,必会是中国名著中最为悲情的作品。
现仅以电视剧《黛玉传》之结局,谈谈粗人心中的感触。
如有哪些内容有伤原著大雅,还请大家见谅,有何意见也欢迎大家佐证。
《黛玉传》大胆的结众家之言,观后倒觉得高鹗笔下皇上大赦宝玉中举之云云尤为可笑。
真道是一切事皆有因果,引刘心武老师妙玉罪家之女之言,成窑五彩小盖钟为线,呼啦啦地大厦倾。
后五集却确过于紧凑,自然也有许多纰漏,但也算差强人意了。
晴雯因诽谤含冤而终,虽兄嫂一段有悖原著,但宝玉杜撰芙蓉诔一段也算情真意切。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染病而终,虽不似高鹗所写,但想香菱也算是书中从始的一条线,结局未免有些轻描淡写,总觉得有所欠缺。
探春一段写的倒是尤为感人。
前写赵姨娘辱亲女,探春满怀委屈,后写探春远嫁海疆,姨娘本欢心为亲女儿梳妆,却未见的最后一面,探春窗下痛哭,一声娘叫断看官肝肠。
父母之命不可违,仅此一句,写尽了封建家庭无尽的悲凉。
王夫人为了保住家业,亲上加亲,调包一计,只害的香消玉损。
但片中此处却写得近似矛盾。
贾母既对黛玉的疼爱丝毫不减,知道黛玉香魂散去,一声黛玉,寿终而去。
这就不解,为何明明最疼的是这两个孩子,却在这两个孩子的终身大事上不再用心,冷眼旁观。
哪怕含愤而终也对的起这木石前盟啊。
谁又不会对黛玉的死心有不甘呢,昨日仍会交心感慨世事无常,知心不语,幸福犹存,今日却一天人两隔,愿还归天,欲哭无泪。
但想想既然是写书,又怎会不有个来去皆因缘注定呢,黛玉一去,贾府被抄,又有哪个女子有的好结局呢,呜呼悲哉。
片中宝玉甚至连黛玉的灵柩都没能看到,好似把“宝玉,你好……”的潜台词硬搬了出来,好狠,好无情……未免过于悲切,船夫竹竿一敲,黛玉从此再与贾府无任何瓜葛,挚爱一生,生死却不能相送。
宝钗一节权当篇幅有限,演的未免过于简陋,此处不表。
妙玉一处演的却真是大彻大爱。
云空未必空,妙玉对宝玉之情不尽言表。
宝玉落狱,后从蒋玉菡口中得知,卿竟已不惜以洁净之身陷那淖泥之中,换得有情人自由之身,那双幽怨的眼神又再次浮在了宝玉眼前,痛心不已。
袭人倒也是善有善终,本同被贩卖掳走,却得优伶相救,相许一生。
片中最后刻画最可怜的莫过于凤丫头。
贾母寿终,权归邢夫人,染病在身,家里又一无所有。
机关算尽了,反算了卿卿性命。
无权无势,所有人又都冷眼旁观。
一面带病料理着老太太丧事,一面却求着下人做事。
昔日光景全然不在,只留得回金陵娘家木船上的一丝悔恨。
有人道是恶有恶报,可谁能无过,三春湘云又做错了什么,为何也如此悲惨。
哎……只道是十二钗生的飞琼尤羡,世也难容。
玩笑,玩笑而矣……其实片中无处不在彰显因果报应。
凤姐过寿,唯独大嫂子那份十二两银子凤姐漏过不给尤氏(此处未见有人深究,不知在下这样理解是否妥当),再加上李纨一心只为兰儿,守寡过日,却怎想得为救巧姐竟一毛不拔,守寡之人,槁木死灰,枉与他人作笑谈。
而前只因收留小红,帮了贾芸,待姥姥不薄,终使巧姐脱离苦海。
而事发缘由又何尝不是刘姥姥把哥儿赏他的杯子卖掉而起呢。
世事皆有因果,孰能预料,焉知祸福。
宝玉从狱中出来,从温柔富贵乡到尝尽世态炎凉。
失魂落魄,人已空空,只可怜那金簪深埋残雪,纵然是举案齐眉,他却忘不了世外仙妹寂寞林。
片中结局唯一那句欣慰处无不是绛珠草那:“我已用一生泪水还了你灌溉之恩,如今在警幻仙姑处等你,日后一同逍遥同归仙境。
”何不像西方人所说的我们都是罪人,人来一世是为受苦,受尽了,还是要去天堂的。
佛语亦云,人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败之中,所谓无常。
而我只信得那一切皆要善始善终,红楼终归一梦,不要只顾着悲金悼玉,人生再是无常,我们仍要笑以对之。
写于2012年5月27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KTV房中,若飘出这一曲《葬花吟》,实在是不应景,却是我爱唱的曲目。
今夜,经历了黛玉、贾母、凤姐等之死,大观园散了,整个繁华的家族荡然无存了,仿佛只是一夜间,绽放的百花全部凋零了。
以前也看《红楼梦》,不论是旧版还是新版,都坚持不住,唯独这次不舍终结。
以前还觉得红楼里的主角们很可爱,惹人疼,现在怎么觉得鲜有喜欢的,他们的日子过得跟井底之蛙一样,无趣无趣。
生个贾宝玉和生个蜡笔小新差不多,都是头疼的小娃,堂堂男子汉也偏爱女红,有点恶心,扶不上墙。
整天是宝玉黛玉轮流着生病,或是一起生病,古代人不敢病,一病就差不多要准备后事,而且谁也没办法,只能在跟前哭天喊地叫着病人的名字。
但唯独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些主仆之间的感情,都是多么忠实啊,很让人感动,最最喜欢的是贾母的丫头,名为鸳鸯。
金陵十二钗为太虚幻境的仙女,投胎到人间,所以,仙女本得不到平凡人该有的幸福,才有言谓自古红颜多命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天仙派遣到人间的过客,都会很快地仙归了。
从小我就常常想,我要死在最美的时候,那样即便是死了,也能保持着人形的美丽。
如此强大的家族,为何也那么轻易就衰退,我一直记着凤姐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场就说过的一句话——盛极而衰,想必她是整个家族的预言者啊,可惜落得这么个下场。
哎,人世间,不外乎一个情字,我同黛玉一样,一直在等待,有时会对着左边的空气,痴痴地盯着,笑得入醉,说几句话,仿佛他就在旁边……
觉得非常失望,廉价风扑面而来,先说这个黛玉吧,病如西子的姿态一点也看不出来,没有气质,宝钗长得倒是好看,但是完全不是大家闺秀的样子啊,眼神里就透露着奸猾,不由自主让我联想栗妙人。
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宝玉了,没有宝玉的贵气,觉得很娘,宝玉是我最喜欢的红楼人物,他有着最火热的赤子之心,他对万艳同悲的姐姐妹妹们都深切同情,最重要是他有着内心渴望与现实之间的精神挣扎,这些马天宇全都没有演出来,我觉得演员完全没有读懂红楼梦。
所以演出来的也绝不是曹先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样子。
总之,很失望。
看过的几个版本中服化道最寒碜的,而且,为啥黛玉那么黑?
马天宇真的当得起宝玉一角
还可以吧,比新红楼好很多,不过也比红楼梦差很远。
就翻拍名著来说非常好了,特别是宝玉看得很可爱
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对红楼完全不熟悉,都不做功课的吗。元妃(两颗星给我爱的小李琳)1.黛玉刚进贾府没多久,大家就把她和宝玉在一起挂在嘴上,真的醉2.凤姐那么手段狠辣的人,事情都做了还一脸担心自己倒霉的表情…太多了,吐槽不完就这样吧
宝玉,黛玉,宝钗的选角,最起码是可以的。
服化道都挺简陋的,演员大多数时候演的一般,有的片段还挺贴的。
贾宝玉太娘,服化道太差,完全跟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搭边。
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看起来很违和的感觉。大概是这个宝玉脂粉气过重?或是黛玉不够柔弱。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什么时候,能再拍出一版好的红楼梦呢。
除了一些台词上错误,以及内容上偏跑题,其他大体还是不错
漂亮
马宝玉还是可以的,宝黛之间不比现在古偶剧甜十倍?
居然看过 完全是为了闵春晓
比红雷梦略好一丢丢
分数很低 但相比鬼楼梦要好很多。。至少马天宇还耐看,林妹妹演的也不错
介个,看过介个的人还会给新版红楼梦差评咩?这个都差得没边了……要演技没演技要长相没长相要风景没风景……
这版真是好看,集数不多,剧情紧凑,虽然服化道无力吐槽,但是剧情满分,演员们演技在线,现在来看依然引人入胜~~最后几集从晴雯死开始,哭死了
人丑、妆丑、扮相丑,娘炮的宝玉,神经兮兮的宝钗,没下巴的黛玉。剧情解读肤浅…看的我都醉了
新大陆
剧情很烂,宝玉太娘,这个宝玉的脂粉气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