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没有预设地看这部电影,Louis Garrel饰戈达尔扮演得惟妙惟肖,如出一辙。
从爱人的角度阐释自我和自由的形式,用戈达尔的电影拍戈达尔,用演员的使命拍摄和传达敬畏。
这部像是《中国姑娘》的外传,延续章回剪辑、对色彩和肌体之美的不遗余力的刻画,但继续对政治艺术的讨论难度不小,并拉进现实维度的观照。
《中国姑娘》开启戈达尔政治电影的走向。
戈达尔认为,电影的唯爱主题是情感的独裁,无法产生真正的革命。
对年轻人的喜爱与宽容,让戈达尔对革命真义有更深的理解,也多一分苦衷,至少戈达尔不会利用他们,但也因此未建立起群众基础,甚至失却爱的基础。
轻蔑与敬畏之间,有时只有一线之隔。
有一种革命者的孤独,是用政治拒绝了全世界。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或因年幼,涉世未深,看向戈达尔的眼神里是不解和不舍参半,敬畏之上,爱慕未满,她需要的是能带她打开眼界,又支持她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做个总是去照顾对方心情,却很难共鸣和直面问题的乖巧花瓶,被丈夫推着行程和思想的傀儡妻子,妄谈革命。
虽被革命的形式所执迷,也逃不过被爱情中的人性所困惑,这也是后期戈达尔电影始终围绕的两个主题。
所幸,电影提供了比演讲更适合戈达尔发声的表达方式。
不了解戈达尔的生平 只是觉得看着蛮好玩的 调侃和情绪的控制也恰到好处 我觉得不错 看到评分这么低 评论里也不外乎都是说导演没资格调侃戈达尔 电影与戈达尔本身经历不符之类的 我只想说 呵呵 你们选择把戈达尔摆上神坛是你们的事 但你们不仅自己要对着他上香磕头还不许别人说他一句半句的不是 这就不太好了吧毕竟这片子只是个喜剧片 符不符合事实也并没那么要紧吧?
人家也没打着纪录片的名号啊~到底戈达尔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是怎样 也不是每个观众都想要真正去了解的 大多数人不也只是想看个热闹而已嘛 因此导演极尽调侃 突出一下戈达尔的自我 戏说一下戈达尔的情事 到底又有何不可?
我倒也没有想说这片子有多么多么好 只是想说 个人崇拜情结还是稍加收敛比较好🙃还有 说导演想拿这片子来黑戈达尔的…也真好笑 人家至于这么费尽心机的专门拍一部电影出来黑你们家男神戈达尔么 少在那边阴谋论了 导演也最多不过就是耍个小聪明 塑造了一个自我矛盾冲突明显 观众喜闻乐见的剧中人物罢了 只不过这个人物碰巧跟史上某位导演的经历雷同 碰巧也叫戈达尔 也许换换思路 这么想想 大家的精神洁癖就会好很多了
戈达尔的第一位太太是安娜·卡里娜,女神级别的,他们合作的《法外之徒》、《随心所欲》太经典了,特别是《随心所欲》完全就是戈达尔对女神的赞歌,众多的安娜·卡里娜的脸部特写,抽烟、跳舞、站街都拍的纯洁、诱惑、以及美。
戈达尔的第二位太太是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他们结婚那年,戈达尔37岁,安妮19岁,好吧,这是全世界不安份男人找女人的共同喜好。
影片《敬畏》就是以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拍的就是戈达尔的第二段婚姻。
《敬畏》拍的很好看,反正是我最近刷片里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不只是描述他的婚姻,还刻画了戈达尔对自己的一场革命。
37岁的戈达尔已有世界级的声誉,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种电影的风格,但他却要走出他的舒适区,去进行对自身的改造,比如他走上街头去参加“5月风暴”,比如他公开表示“自己以前的电影就是一坨屎”。
又比如他敢于无畏的演说自己的任何观点,“今日的犹太人就是昨日的纳粹” 这种唯“政治正确”为处事标准的人有几个敢说?
真的,戈达尔很牛逼,有多少人能功成名后去这样的颠覆自己,搞得众叛亲离也在所不惜。
看《敬畏》真的很明白戈达尔为何能拍出《精疲力尽》、《蔑视》等等杰作,那些随心所欲的镜头、随心所欲的对白,随心所欲的结局,以及对商业化的藐视,如果没有他的个性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
《敬畏》的精彩还在于电影本身非常有趣,有对戈达尔本人的各种深刻揭露,还有各种对于电影究竟是什么的各种探讨。
比如夫妻俩人在家里全裸着谈论“电影中的裸戏”那场戏,有趣极了。
影片里戈达尔在婚姻里对太太的嫉妒与吃醋虽然有点可爱,但是是真愚蠢和偏执,所以他毁了他们的婚姻。
男人的野心、压力,愤世嫉俗,对爱人的忽视,这些对婚姻来说就是毒药。
和最爱的人争论真的无意义,那些残忍、刻薄、无情的对话更是对婚姻来说就是毒药。
好吧,我对这部片已说的太多,这也许是真爱的表现
《敬畏》是由戈达尔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两本传记《勤学的一年》(Une Année Studieuse,2012)和《一年后》(Un An après,2015)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两人从相识相知、到互相赏识、到政治理念上不和而关系崩裂的过程。
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曾凭借《艺术家》获奥斯卡最佳导演。
我身处多伦多,在最大的北美观影盛会的多伦多电影节之地,有幸采访到了阿扎纳维西本人。
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制作导演,擅长拍喜剧片和家庭片题材,拍摄技法上他很高的造诣对70年代电影改革时期致敬。
Michel Hazanavicius《敬畏》是由戈达尔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两本传记《勤学的一年》(Une Année Studieuse,2012)和《一年后》(Un An après,2015)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两人从相识相知、到互相赏识、到政治理念上不和而关系崩裂的过程。
新浪潮奠基人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安妮眼中一定是又爱又恨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世人眼里是神秘而令人向往:胡兰成与张爱玲、徐志摩与陆小曼,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尽管这一对对有情人都未能走向美满,但他们的结合是在过程中塑造了美好的果实了。
19岁的维亚泽姆斯基凭借名导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初登大银幕。
第二年,她旋即在戈达尔的《中国女人》中出演,影片反映了196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出生的年轻人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践行革命,她还出演过戈达尔的《周末》和《一加一》。
而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人戏外的关系。
(可惜的是,2017年10月5日,安妮·维亚泽姆斯基因癌症不治,在巴黎去世,终年70岁。
)用戈达尔的拍摄手法去拍摄戈达尔是本片很有趣的亮点了,唯一和戈达尔自演自导的影片不同的是真实性的剧情(出自其前妻女性视角的)和绚丽的彩色画面。
从技巧旁白、对着镜头说话、到生存哲理和精神危机的主观探索、着重人的情绪和心理上都有着惟妙惟肖的致敬。
1968年五月风暴事件爆发,法国群众在政治理念上的盲目本能和冲动、以及人们对当时二战后物质富裕导致的精神空虚困惑,正好致使当年戛纳电影节暂停。
17年《敬畏》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有种重返故地的意味,揶揄之下也是面向60年后的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好的献礼了,回顾这半个世纪的变化与发展,我们离那一批老新浪潮电影大师们并未走远。
《敬畏》五月风暴问:影片标题《敬畏》的含义是什么?
在电影预告中,您运用其他很多形容词去评价戈达尔这个人,比如:无法分类的、反传统的、有毒的、革命性的,为何选择敬畏的?
米歇尔:因为《敬畏》(Le Redoutable)在法语中的含义时而褒时而贬。
这个标题和我小时候电影标题很相似,类似于让-保罗·贝尔蒙的电影,比如《夺命太阳下》(Le Magnifique)、《野岛真情》(le Sauvage)、《不巧得了一枚共和国勋章 》(Le guignolo)、《危情谍影》(le Professionnel)等。
为了形成反讽效果,我取了这个标题。
问:为何选择戈达尔作为拍摄题材?
他对你的电影有很大影响吗?
米歇尔 :我是对戈达尔第一任妻子安娜撰写的书着迷的,她是《中国女人》的主演。
我受到书所动容,拍摄了《敬畏》讲述安娜与戈达尔的故事。
我没太去了解戈达尔的生平,是书让我去叙述这部电影。
书展现了戈达尔左倾政治倾向、毛主义,和法国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
现在这个年代要信奉毛主义是很难的,成为毛主义也不现实的。
我不可能做时代错误的过程,我更少去叙说其政治倾向,保持距离,也就是说更少地的在按照历史进行绝对参考。
书是一部非常女性主义的作品,以一个恋人的视角,我怀疑所有这一切都带来了...她爱上了他的事实,找到一个电影、政治和爱情间的平衡。
我们更少地用评判的眼光看待整个过程我们对他保持同情心 。
很多人在五月风暴中也革命,但他们没有变成毛主义,也比较谨慎;戈达尔却变得极其严肃,成为革命的崇拜者,认为以前的电影作品不值一提,对朋友极其恼怒,他完全改变了电影的作风,他摧毁了周围的一切。
这也是安娜离开的原因。
现实中的二人问: 让-吕克·戈达尔有欣赏过本片子吗?
您是否有咨询让-吕克·戈达尔本人去拍摄本片?
米歇尔:完全没有。
当然很多人问起这个问题。
现在让-吕克·戈达尔独居于瑞士,我告知了他并把电影副本发给了他。
他以前想看电影剧本,我发给过他。
然后我提议他看下剪辑,建议他等影片在瑞士放映的时候来看一下。
问:电影在除了传记式的记录戈达尔关键转型期之外,电影技巧上是有效仿的,是出于什么动机采用这样的手法?
米歇尔:因为这也是一种讲述戈达尔的方式。
戈达尔创新了很多电影表现方式,他的电影展现很有自由度。
我们对戈达尔电影的印象大部分是停留在60年代,我很喜欢那个时代,因此我创造的是我们记忆中戈达尔电影的样式:会有黑白画面电影、题词、拿摄像机的人、字幕从一幕中出来等等这些形式的表现,用同样形式的电影表现向他致敬。
《敬畏》中的戈达尔和维亚泽姆斯基问:电影中的反讽意义是?
米歇尔:因为首先戈达尔本人就是个非常搞笑的人物,也是个一个不太守规矩的人。
我觉得用遵守常规表现很奇怪,也该工不守陈规和复杂的方式表现。
因此有讽刺意味,把它置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下等等。
问:能谈下演员的选择?
米歇尔:路易·加瑞尔(饰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是很优秀的演员,他父亲导演菲利普·加莱尔是横跨法国“新浪潮”与“后新浪潮”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特殊人物。
路易小时候就做了喜剧表演,因此他的魅力与戈达尔紧密连接, 人们很喜路易·加瑞尔在其他电影中小有疯狂的表演。
问:下部电影计划?
米歇尔:我计划做一个家庭喜剧电影, 很棒的,像Pixar。
我喜欢做个人的电影,喜剧很受欢迎,不无聊,有趣。
(原载《虹膜》)作为一个戈达尔影迷,当这位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与第二任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情事,被法国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搬上银幕时,我不仅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我对这部去年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敬畏》之所以毫无期待,有两个原因。
首先,所有对戈达尔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影迷,都知道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卡丽娜,才是他的一生挚爱和灵感来源。
两人的合作,催生了戈达尔最具影响力的几部杰作:《随心所欲》、《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阿尔法城》;而两人之间疾风骤雨般的情感关系,也如同八点档肥皂剧一般既狗血,又精彩。
所以如果一定要把戈达尔人生中的某段情感关系搬上银幕,那么最合适的选择,显然是他的第一段婚姻,而不是他与维亚泽姆斯基之间较为平淡的关系。
我对《敬畏》难以产生期待的第二个原因,源自它的导演人选。
戈达尔这个同时引发着敬畏和蔑视情绪的文化人物,显然值得被人们讨论,但我不相信哈扎纳维希乌斯能为这种讨论提出什么有见地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他一直是个平庸的导演。
哈扎纳维希乌斯最擅长的电影次类型,大概是戏仿类电影。
他的成名作《OSS-117之开罗谍影》,是对007系列电影的恶搞,而让他问鼎奥斯卡的作品《艺术家》,则是对无声电影的戏仿与“致敬”。
然而他对经典文本的戏仿,只是停留在过家家层面上的低龄游戏;他通过对影像的把玩与复刻消费了原文本,却对原文本的内在逻辑毫无反思。
他的戏仿电影既不具有梅尔·布鲁克斯对文本进行解构的破坏力(《灼热的马鞍》、《新科学怪人》),也不具有戈达尔与斯科塞斯对文本进行重构时的独到见地(《筋疲力尽》、《纽约,纽约》),甚至不具备伍迪·艾伦忠于原文本精神内核的真诚态度(致敬《婚姻生活》的《丈夫、太太与情人》;致敬《野草莓》的《结构爱情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他抛弃戏仿路线,拍摄气质严肃的“原创”电影《搜寻》时,他所面对的处境,竟然是无人问津。
而《敬畏》的温吞表现,再次证明了他才能的平庸,和原创力的匮乏。
当《敬畏》的剧情进行到第五分钟时,我已经能理解哈扎纳维希乌斯为什么要把1967到1970年之间的戈达尔,作为自己影片的男主人公了。
因为当时自视为政治激进分子的戈达尔,正在狂热地信仰毛泽东主义等左派思想,而哈扎纳维希乌斯想要通过《敬畏》,尽情地嘲笑他。
哈扎纳维希乌斯可以嘲笑戈达尔吗?
当然可以。
处于激进时期的戈达尔,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很荒唐。
这位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导演,想让自己的电影接近“工农阶级”,但他想要接近的观众根本读不懂他精英化的电影语言,他们最喜欢的恰恰是他厌倦与蔑视的美式电影。
于是他通过电影来闹革命的理想,就此成为了空中楼阁。
但《敬畏》的问题在于,它对戈达尔电影所处的语境,以及把他推向激进主义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环境,完全缺乏关注。
戴高乐执政时代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法国政府在处理阿尔及利亚问题时的殖民主义态度,都是让左派知识分子对现存体制充满失望,最终走向激进的原因。
不过在《敬畏》中,所有这些时代背景,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
哈扎纳维希乌斯眼中的戈达尔,仅仅是一个因为深陷中年危机,变得荷尔蒙分泌失调的中二病患者。
这个角色为了寻回往昔的青春活力,娶了个比自己小了接近二十岁的年轻妻子,成天混在大学生的政治辩论会中,却因为完全抓不住辩论重点,被年轻人嫌弃。
至于原本也是位左派青年的维亚泽姆斯基,则在《敬畏》的镜头中变成了对戈达尔惟命是从,毫无个人意志的花瓶角色。
然而在现实中,恰恰是这位少女的激进与勇敢,让戈达尔把自己对革命与青春的憧憬,倾注在她的身上。
这是两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真正基础,但它同样没有被《敬畏》所表现,因为哈扎纳维希乌斯太陶醉于自己对戈达尔的恶作剧式嘲弄了,以至于他完全没有看到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微妙之处。
而影片的选角,也称得上是败笔。
两位主演路易·加莱尔和斯塔西·马汀,与戈达尔和维亚泽姆斯基都谈不上形似。
在精神还原方面,他们就差得更远了:加莱尔表现出了戈达尔的坏脾气和粗鲁无礼,却没能表现出戈达尔的旺盛精力和他略带顽皮的机灵劲儿。
而马汀在整部电影中只是安心地待在男主角身边,尽到了一个花瓶的职责。
在我看来,戈达尔在六十年代末的挣扎,显然不是缘自中年危机与内分泌失调,而是一个电影语言革新者所必然会面临的困境。
当你在个人创作生涯的前几年里,一直在把电影媒介的可能性推向极限,如今却发现现实世界与政治生活所发生的变化,要远远胜过你所谓的艺术创新时,你该作何选择?
是接受自己手中媒介的局限,安心地做一个守成者,还是彻底打破电影的边界,将它与抗议运动、教学行动、政治思潮和时代精神,通通融为一体呢?
戈达尔选择了后者,他迎接了挑战。
虽然他在“革命时期”拍摄的电影过度理论化、艰涩无比,且带有说教气息,但它们对于电影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依然充满了想象力。
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犬儒主义代言者——哈扎纳维希乌斯先生,则用一个老祖父般包容的目光,嘲笑着戈达尔的反资本主义/反好莱坞理想;至于他自己的电影是不是空无一物,他倒是完全不在意。
其实戈达尔根本不是圣人与完人,哈扎纳维希乌斯哪怕对他的档案素材多下点功夫,也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摸不准戈达尔的死穴。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生前接受采访时,便讲述过如下的一段往事:1968年6月,让-吕克在我面前和特吕弗吵了架。
让-吕克想去中止亚维农戏剧节的举办;特吕弗则与帕索里尼站在同一立场上,因为后者曾说:‘我没法支持和工人阶级出身的卫兵们作对的中产阶级学生。
’当时我们在特吕弗制片公司的办公室里。
让-吕克生气地说:‘我本来以为你是我的兄弟,可你却是个叛徒。
’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单单是这段一百多字的往事,就胜过浪费了观众一百分钟的一整部《敬畏》。
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328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新作《敬畏》(这个译名不够好啊,应该翻成“革命时期的戈达尔/1968年的戈达尔”之类才能抓住重点嘛)在今年戛纳之前普遍不被媒体看好,被认为是扑街片的最大热门之一;但在经历了史上最长排队(之一?
)之后,推迟了45分钟才开始的媒体场放映却,出乎意料地让全世界记者在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掌声中心满意足地离开(为啥没有标喜剧!!
)。
其实我看到一小半就觉得此片处处惊喜,看到一半就觉得70周年纪念金棕榈大奖非本片莫属——本片对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吐得一口好槽,真是十分欢乐;但又因为手法比较复杂,大概有几位评委很难明白片中的槽点,估计更get不到本片的笑点和精妙之处……所以大概顺水推舟发这么一个纪念奖是最平衡的选择。
影片根据戈达尔的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Anne Wiazemsky)的自传《一年之后》改编,讲述戈达尔从拍摄《中国姑娘》之后政治倾向愈发激进,最终与妻子分手的故事。
故事看上去是部普通的传记片,但阿扎纳维修斯在影片中完全挪用或戏仿戈达尔惊世骇俗的电影手法,堪称最大的惊喜。
影片分为十个以小标题字幕卡开始的段落,并包含一段“尾声”,片中则不时就蹦出一些戈达尔的技巧,比如跳切、变速、突然变成负片、间离性旁白、不匹配的字幕(以表达人物潜台词)、声画对位式的配乐、音轨混录的各种突然变化、材料的混用(如超八摄影机)、没事儿就打破第四堵墙,并且直接挪用如《中国姑娘》中的横移镜头,甚至让扮演戈达尔的路易·加雷尔直接说出“我又不是戈达尔,我只是个扮演戈达尔的演员”这样让全场会心大笑的台词,可谓是一部有关戈达尔的自反式传记片。
除了这种戏仿或者自反的典型后现代手法之外,影片最具喜感的部分就是对戈达尔“小资产阶级性”的嘲讽。
影片从前妻的角度,把戈达尔塑造成一个善妒的、控制欲极强的、难于交往的、夸夸其谈的、刚愎自用的、自视极高的、极为情绪化且极为自恋的“天才”(与影片开始安娜描述戈达尔的那些美好的词语完全相反)。
从这个角度看,本片在戈达尔和安娜的关系上,事实上构成了一个失败的皮格马利翁故事:戈达尔试图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去塑造或者调教安娜,但最终他失败了。
而失败的原因在安娜看来,是戈达尔在事业上的自负与自恋,同时也是在两人关系上所要求的极度控制,并完全无视安娜的情感与需求。
但影片剧作的高超技巧就在于对调子或曰“尺寸”的精细把握,因为安娜逐渐认清戈达尔的“渣男本质”之余,对他仍然崇拜得无以复加(“你是伟大的戈达尔”);从这个角度出发,阿扎纳维修斯很好地用一种揶揄而并非刻意丑化的方式写出了戈达尔的复杂性:这包括他对自己“不再年轻”这一事实的恐惧以及导致的不自信和控制欲;因为思想愈发激进而陷入的创作焦虑——包括对自己得意之作《中国姑娘》受到恶评的“恼羞成怒”,对自己此前作品的勇敢否定却不得不面对路人、粉丝和同行(甚至包括贝托鲁奇)更加喜爱他此前《筋疲力尽》《蔑视》等作品的事实而感到的无奈;因为被“革命小将”们频频打脸而进一步强化的自我怀疑;以及综上所有因素而导致的脾气反复无常和与朋友交恶……
影片把戈达尔思想和艺术创作的激变时期与1968年红五月(连带着当年在开幕式上就闭幕的戛纳电影节)的社会背景,以及戈达尔与安娜的情感危机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更为难得的是,阿扎纳维修斯非常准确地再现了戈达尔这一时期的思想困境。
这包括他对电影的资产阶级属性的反思,以及他要从电影语言到创作方式全面革新电影的勇敢尝试以及失败过程。
阿扎纳维修斯成功地揭示了因为戈达尔本人的局限性(用我们熟悉的批判话语来说,主要是无法摆脱他的阶级属性,比如贝托鲁奇指出的“你根本不了解工人阶级,只是对他们抱有幻想”),他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革命电影必然失败——正如法国1968五月风暴必然走向失败,但他成功地革新了电影语言——正如五月风暴留下了从社会运动到批判理论的丰富遗产。
虽然关于戈达尔如何改变了电影并不包含在影片故事文本之内,并且结尾从安娜的角度来看,维尔托夫小组的《东风》完全是一部不可理喻的失败之作,但戈达尔在电影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显然是不言自明的、或者是未曾说出已然说出的事实,是并不需要安娜或是不知戈达尔为何人的普通观众认可的事实;而且本片采用的复杂形式(甚至包括这种嘲讽的调子),恰是对戈达尔的丰功伟绩最直接的赞美和歌颂。
所以这部影片最终完成了两种彼此分离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叙事: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盲目崇拜著名导演并嫁给了他的年轻女演员,从亦步亦趋到发现他的偏执与嫉妒难以忍受,同时逐渐自我意识觉醒并离开了他的故事;而另一个需要大量电影史知识与背景的故事则是伟大的戈达尔在孤独地自我质疑并尝试完成“创造一种新的电影”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最终悲壮失败的故事——比《八部半》更令人扼腕叹息。
戈达尔的举动无异于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但安娜所谓的觉醒也不过是离开戈达尔的革命电影,去担任一部意大利软色情片的女主演(简直嘲讽到了极致)。
最终影片唯一的主角当然还是近乎小丑的戈达尔(忽然想到如果能用40岁的伍迪艾伦来扮演这个角色会多么的出彩——当然路易·加雷尔真的完成得很好,他的敏感、脆弱起码值一个凯撒奖或是欧洲电影奖的影帝提名),而最高级的喜剧正是这种在嘲讽之余令人难过,主角令人发笑却又引人同情的喜剧,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同时又有着极为精致和高级的形式,还难得地能引入电影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反观无比重要的1968年——跟这个一比,其他的简直都是噱头。
硬要说点遗憾的话,大概最主要的是对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只能通过广播报道来交代,而并没有再现(实话说片中对五月风暴的再现已然很棒了);同时并没有对五月风暴的终结极其后续影响,显得不够完整——当然这一点也可以理解成戈达尔最终的逃避。
片尾戈达尔在意大利探班时候的企图自杀一方面有点太情节剧化或者说是矫情,另一方面也使得结尾欠缺一个视觉上有所提升的场面;而最后落到《东风》上,其实也有点力度不够,如果稍稍往思想上面翻一下可能会更好。
但言而总之,本片的完成度甚至比《艺术家》更高,关键是它更为欢乐(居然还有专供中国的笑点),一扫前几日的疲惫,我差点手一抖就拍出个本届最佳……
这是我看的第N部路易•加瑞尔的片子。
他在上一部作品《圣罗兰传》里饰演伊芙的同性情人——一个拥有迷人眼神、散发着强大荷尔蒙的美男子。
两位男主角流连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在放荡不羁中将自己燃烧殆尽。
在这一部作品里,主人公戈达尔头发稀疏,五官棱角分明,黑框眼镜内镶嵌着两颗无神的眼睛。
在看到人物的第一张正面特写时,我几乎以为这就是戈达尔本人。
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路易·加瑞尔。
让他来演戈达尔,是个相当聪明的选择,因为演员和人物原型有相同的眼神。
加瑞尔对于人物性格的演绎,与之前的几部作品太过于不同。
毕竟戈达尔本人也是超级与众不同的,如何从细微之处表现思想上的锐利、不随大流的心态以及一闪即逝的敏感,是很考验人,然而他都做到了。
就人物而言,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特性往往也预示着在种种场合的叛逆。
影片聚焦了戈达尔这种性格中更多负面的部分,他陷入热烈的讨论中,就会选择性地忽视身边的妻子。
他被激进的思想捆绑,一心想着抛弃过去,乃至否认自己的作品,一意孤行跟同行和观众决裂。
在海滩度假时,对妻子的热情也不管不顾。
这种性格真的很讨人厌。
与女主角的美丽、真诚相比,戈达尔看上去自私自利又愚蠢。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戈达尔是一个如此令人生厌之人,那为何女孩在一开始对他投怀送抱?
所以至少在价值判断上,我感觉作者对戈达尔的态度是客观不足,偏见有余。
五月风暴时期,戈达尔和他的妻子在校园、游行队伍、首映礼现场以及海边探讨问题,耳鬓厮磨。
人们热切争论革命思想,人人都渴求反叛。
戈达尔是其中一名战士,只不过他更加不拘一格、更偏激。
一个人挑战全世界,甚至连妻子也无法理解他。
这是深切的孤独。
戈达尔行走于孤独之中,在结局错失了美好的爱情。
可惜了,影片呈现了这种孤独的结果,但是却鲜少交代戈达尔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他战斗在各个场合,和各种人争论,我们看到他的狼狈,看到他的傲慢,但是在人群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他到底在想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有没有软弱的时候?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导演和编剧务必将人物的过去交代清楚,但我在看完影片后的感觉是,对戈达尔没有同情。
即便他是主人公,我依然对他没有好感。
不管怎样,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有点不够全面了。
影片对于战斗精神,对于“革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戈达尔正好是典型的研究切入点,成为了他们表达、吐槽的工具。
导演啊,编剧啊,你们真敢玩,不怕戈达尔来你们家查水表吗,哈哈!
女主角纯天然的脸庞和身体真好看。
喜欢开头的长镜头,女主起床,一丝不挂,拿着抱枕遮住身体来到厨房和戈达尔共进早餐。
两人都没有说话,脸上带着笑意,他们接吻、拥抱、在面包上抹黄油,收音机播放着关于“敬畏号”的消息。
法国人拍片子用很简单的镜头语言,干净简洁,不加修饰。
简即是多,不加修饰即是美好。
(又是因为短评下不下了只好写在长评区了,算不上影评,几句碎碎念而已) 1. 好像不踩两脚这个片子显不出自己看过戈达尔哈我自己带着并不高的预期,看完倒是有点喜欢上这片子了,它拍出了长久以来我对戈达尔的一个直观印象:革命在他那还就是请客吃饭,就是一边喝着咖啡抽着烟,一边跟漂亮姑娘吹出的牛逼。
同时它也拍出了我对戈达尔的一个终极疑问:假如疙瘩觉得别人都是傻逼,那有没有可能他自己也是个傻逼尼?
或者客气点说,他也有犯傻逼的地方和时候?
2. 这片子有简化、矮化、庸俗化的倾向吗?
就算有,那又怎样呢?
耍一耍疙瘩当年玩过的小伎俩,那又如何呢?
渎神了?
不管戈达尔自己乐不乐意、承不承认,他已经被摆在神坛上供起来很久了,用(至少那个时期)戈达尔会用的语气说,他戈达尔的命怎么就不能革了?
3. 看到(路易·加瑞尔扮演的)戈达尔一脸疑惑地抱怨中国那边居然讨厌《中国姑娘》,说我拍得一坨翔,天知道我笑得有多开心4. 我特别好奇,疙瘩本人宅在瑞士的家里,有没有看过这片子呢?
这片子以后要是能出戈达尔的评论音轨,那绝对无敌。
5. 我原以为斯塔西·马汀的肉体是全片唯一的精华,看完之后要改口说那只是最精华的部分而已了。
我的天哪她也太好看了,不禁遐想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么标致的肉体是什么效果——IMAX最好,对了,高达对IMAX会作何评论?
好奇 again。
文 /賴勇衡《高達:革命性改變》(Le Redoutable) 的導演米修.哈薩拿維斯(Michel Hazanavicius)在一次座談會上說,他並不對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着迷,其實並非想拍一齣有關高達的電影。
[1]Godard is not GOD-ard,高達並非高達雲端的電影之神。
[2]不論他多有才華和抱負,都只是個普通人。
這把一個享負盛名的大導演、無數影迷的偶像拉下神壇的想法,成了一齣喜劇的好題材。
《革命性改變》改編自高達第二任妻子安妮.維雅嬋絲基(Anne Wiazemsky)的自傳《一年之後》(Un an après),講述1967-68年間高達在藝術及政治上轉型的困境,以及他和維雅嬋絲基的愛情故事。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這部電影:(一)這電影不是為高達而拍,維雅嬋絲基才是電影的中心,她主導了叙事觀點;或(二)影片裡的高達沉溺於自己的政治和藝術事業難題,對妻子和朋友變得冷酷無情,哈薩拿維斯正是要對這個「以高達為中心的高達」保持批判的距離,並從中產生笑話。
《革命性改變》跟哈薩拿維斯叫好叫座的前作《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同是有關電影的電影,男主角一樣要面對時代轉變及電影藝術轉型期的困頓。
電影風格表面看來大相逕庭,《革》彩色有聲的,反覆利用間離效果;《星》黑白無聲,大部份篇幅都是默片,最後迎接有聲歌舞片的興起。
事實上,兩者的手法相似,是導演賣弄小聰明的方程式:故事談及哪個時期及哪個類型的電影,便利用那個時期及那個類型的電影語言來戲仿。
哈薩拿維斯拍這些「關於電影的電影」,目標觀眾顯然是藝術電影或電影節圈子的小眾市場。
沒有看過高達作品的觀眾看《革命性改變》,大概只會看到一個不懂愛人、被慣壞了的大孩子,不會看出導演借用或戲仿高達當時期的電影風格,趣味會大打折扣。
對於高達的忠實影迷來說,面對導演把年近九十仍銳意實驗創新的電影藝術家「當佢死咗咁嚟拍」,感到不是味兒──尤其當他們看到高達試圖(為情?
)自殺的虛構情節 [繼續閱讀......]
你想像电影一样是不同的,你会搭错车,进食,购物,没有旁白,但是如果你爱我,一切就不一样了。
真写意,记者招待会都是在山林风谷中。
短发与毛毡帽我觉得他们只是不接纳我,但我本来就只是一个报复自我的物化。
我想象捧着一束花,呆呆的看,但我并不知该放到哪里。
想着早起的哀怨,也不过如此罢了。
世人的尴尬境地放到哪里,纵是旁观者自己开心和丈夫一起苦闷?
独自抛下逃跑对吗?
今天不太顺利,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上文第一句,背后好像是几个法国人,椅子靠背很松,倾斜度很高,试图调整未果,身后女人不久后换了位置。
我不是一直是一个把不舒服扼杀在摇篮的人吗?
奇怪。
感觉在看恶搞喜剧
能看到加瑞尔的毛毛虫真是太幸福了。“啊喂,不要戴浴巾嘛!!”
这个导演到底有没有点自己的本事
女主的颜真的值得舔一舔
2.5 高達本人似乎不喜歡這部片子,我也看一半就睡到不醒人事,我比較想看高達和Anna Karina的故事!模仿《已婚女人》的片段好不自然,乳白色的色調倒挺像《中國姑娘》。
导演用戈达尔风格的影像构建戈达尔的影像(新闻、漫画随意插贴,超长推轨横摄,音画非完全对位,红蓝黄色块铺张,打破第四面墙),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走下神坛,醋意浓浓的戈达尔,这让那些用散落碎片捏塑起一个他们自己一厢情愿想让其成为那个戈达尔的影迷们感到了侮辱,但这可能就是真实的戈达尔。
各种戏谑恶搞自黑,但好玩之外也没什么。汀妹全方位无死角地美啊。
戈达儿是疯狂的,但不是如此可笑
5.5。以戈達爾的技法反戈達爾本人當然不可謂無甚意義,但米歇爾仿製的戈達爾技法對其完全以故事和人物設定為導向的諷刺內核關聯甚微,而真正成為了浮於表面的娛樂化噱頭。
戈达尔肯定不喜欢,粉丝肯定不喜欢,我喜欢。“电影为什么要跟生活不一样?”
“戈达尔”日常小品,有趣至极,反正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
是最喜欢姐的一个时期。一直追完了敬畏宣传期。总是这样,对一个电影前期了解过多会影响观看体验。然后忘记标记。
可是令我着迷的还是80年代后的戈达尔,也是在数次自我革命自杀后重生的JLG himself. #革命之用#
不过是一个偏执的人杠上了人性的鬼打墙,两星都是给的斯塔西仙女。
全方位地惹人厌(女主找斯塔西马汀演到底是怎么想的
感觉这导演不光不把戈达尔当回事,更不把自己当回事,呵呵也挺好的
想法很好
Louis和Michel都觉得五月风暴要拍的话,应该是喜剧的模式。so,戈达尔的喜剧版风暴。形式运用各种新颖独特,也用了很多戈达尔的拍摄方式。如果由Anne的讲述,两人关系的分崩到最后《东风》时表现的政治还是电影的抉择,政治的戈达尔终究退位给电影的戈达尔。有趣的诠释~
看得我目瞪口呆... 我靠疯了吧,现在生意那么不好做只剩下消费新浪潮了?无脑小清新剧情放一边,这怎么选得角啊,不是随便把一个法国男人的头发剃成地中海就能演戈达尔了,就算是加瑞尔也不行... 整个把戈达尔拍成了一个愣头愣脑的二百五。用女性瘾者女主演安妮更是可怕,全程一个畏畏缩缩的表情活像一只过度受精的绵羊,恍惚中还以为是在看日本漫改。最搞笑的是戈达尔尚未作古,导演竟然如此明目张胆地意淫其私生活,扒下了新浪潮最后一条遮羞的大裤衩,也是勇气可嘉。
以戈达尔的方式调戏戈达尔,关键在于还能调戏得这么生机勃勃灵性十足。。。尤为可贵的是,敢于在大师们活着时就尽情调戏,真是为世界文艺圈开了个里程碑式的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