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打开了一本赴日交换生的日记本,记录着这一年的众生相,随着男主的视角线索去探索日常接触的各种小人物背后的故事,由一件件很小很真实的事情串联起整个剧情。
围绕着“离开的、留下的”,用凝练的台词,巧妙的冲突,把匆忙都市中疲于奔命的小角色的各自半生自然而然地展开叙述。
每个角色之间的感情交叉也安排的巧妙,展现了除了爱情、亲情外,还有很多复杂的羁绊,他们没有血缘的连接,没有爱情的纽带,没有年龄的界限,凭借着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惺惺相惜,可以在一个屋檐下生存,可以在住院手术的时候给予守护,在各自贫瘠而疲惫的生活中相互依偎。
每个人都像那尾不同而孤独的锦鲤,暂时性聚在一起取暖,然而大家都有自己的路要坚持走下去。
本来可以打四星,一星扣给厨子在地铁上被诬陷性骚扰的剧情,消费女性在公共空间对性骚扰的恐惧,甚至进行嘲讽,只为渲染男厨师的疲惫老实,最大败笔。
为了宋宁峰想看的片子。
我近几年迷上真人秀,跑男之类的不喜欢,喜欢妻子之类的,再见爱人很喜欢。
和看电影不一样,类似看电视剧,比之还更有参与感。
但我不想参与网上讨论,最讨厌辩论类的节目。
好,解释了我为什么喜欢宋宁峰。
但是我没有看过他的剧,我不认为他有什么好的演技,包括郭柯宇,好像豆瓣上有谁说他们之前就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我还瞎想,说要不他俩演一部戏,看能撞出啥火花,原来人家早就认识。
其实齐溪的片子我也没看过,听说最近有点火,张婉婷一天到晚提到她,你说夫妻俩辛辛苦苦上个节目,把前妻给捧红了,我也是醉了。
所以好奇就随便翻了个片子看看。
这片子给我看得着急,我知道它应该有日剧的风格慢,但是东拉西扯不知道怎么就是按耐不住的想,为啥还没结束。
要是没有宋宁峰支撑,我是看不到最后的。
倒不是说他演的好,是出现的太少了,不看到最后我应该没有发言权。
剧情散乱,无非海外讨生活很不容易,还想讨论生死的问题,应该不是年轻导演所能把握的内容。
演员们也就那么回事儿,连我喜欢的张艾嘉也就那样。
两个亮点:一个是万师傅那个演员有点意思,一个是女服务员伺候老年痴呆的母亲那个无奈的嫌弃。
其实好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而且隐隐提到很多厉害的人生之痛和无奈,但是就是没耐心看下去,或者说没有让人想看下去的理由。
闷片很难的,就像我之前说的,杨德昌的我能看,侯孝贤的就看不了。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2021)7.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亘 / 齐溪 谢承泽缘来相见、缘尽再见。
影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讲述了留学交换生李小李赴日留学一年间的故事经历。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和中华料理店的同事们和大学老师莉莉从陌生到熟悉,每个人都在异国他乡、冷暖自知的困局中,彼此理解、相互成长。
影片取材导演李亘大二期间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最初导演给这部电影命名的是《渊野边》,因为原本这个电影里发生的故事就是在渊野边,这是日本东京比较偏僻的一个小地方。
最终改名的原因还要从电影里演员们在歌房里唱的一首歌《无言的结局》说起。
歌词是这样的:“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
”李亘在被采访的时候说:脸上不会有泪滴,不代表心里没有难过。
他这句话,没长大的孩子是不会懂的。
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南国亭里一位女员工对李小李说:“做杏仁豆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糖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
”这句话也隐喻了生活的智慧、中庸之道。
影片一直都是淡淡的表达、淡淡的对话,导演做到了将这种淡淡的风格淡淡的呈现给大家。
故事里一群中国日在日漂的日子里,为了生存努力,为了生活选择,一次次转身,一次次告别,没有眼泪的告别就是成人世界大多数时候的状态。
但告别是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面对的课题,也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催化剂”。
每次告别以后,我们有可能失去一份习惯,同时得到一次成长。
如果,你不赶时间、不需要惊喜,那么这个淡淡的影片能送你一份温情。
我喜欢前后呼应的电影 在结尾处有照应的电影结尾的东京塔也好 绿植也好 还是离开的人再次出现电影在讲离开 小赵离开的时候 男主说我们可以回国再见 小赵笑了笑走了 好像小赵经历了那么多之后这种再见是没意义的了?
英国的那一年 我们一起吃饭一起买菜一起玩 可是回来后呢?
约了很多次再见面 还会见吗 不会了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 再见面会如初 可是要见面好像没有什么必要了电影中小赵离开了 那个奶奶离开了 中年男人离开了 还有男主离开了人越来越少 之前的南国亭也没有昔日的热闹男主在超市蚊子声的叫卖 到最后走在街头突破自己 是因为有人需要他吧看电影的时候在奶奶离开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为什么我总是会为老年人感动呢 可能是经历了那么多 他们还在一起就很难得了吧 所以会为之感动?
也许是看到生者还要继续生活 那种心疼 无法言说奶奶的好闺蜜去世了 好像到了奶奶这个年纪 身边的朋友爱人都相继离开 我不知道她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她在想些什么 如果是我真的会很难过 奶奶好像看不出来 而且身为子女的我们也不会去问 我们很少去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好像在我们的眼里他们什么都可以接受 事实如此吗?
再说到中年女子管唯 姐姐不容易 要切到子宫 手术的时侯宋哥不在 至少她看不到她在 她一个人扛了很多 又不善示弱 她过得比较辛苦吧 在电影里她总是笑哎 而且笑的很治愈
这是一部日系电影,无论是从拍摄地点还是叙事节奏,但不一样的是电影打破了一直以来日影和动漫带给我们的日式阳光滤镜,展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旅日华人生活像。
主角李小李像是一根线,由他在日本的经历串联起了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并缝制出一幅完整的旅日华侨日本生活图景。
在这个故事中,有迷茫女青年邱邱,中日混血,被父母双双嫌弃,一直爱慕邱邱,最后被遣送回国的“问题青年”赵青木,坚强勇敢不惧病痛的南国亭老板管唯,一家三口分居三国的黎莉莉,和母亲生活的爱笑日本中年女服务生,相濡以沫的日本老夫妇,还有长期和妻儿分离的“小气”厨师老万,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李小李获得了成长,从一开始羞于在超市穿着螃蟹装吆喝到最后走上街头为南国亭打气,他的内心在成长。
虽然电影的最后,纵使有千般不舍,他还是要走,但是李小李收获了珍贵的礼物—回忆。
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句台词,一句是管唯说初来日本的时候立志绝不看别人的脸色,结果到了南国亭之后天天看别人脸色,还有一句是邱邱对李小李说大家都不需要他的时候他来了,现在大家都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要走。
其实生活就是无奈的,不管你想不想要,该来的总是会来,而人和人也总是要面对分离,就像王菲有一句歌词:相聚离别都有时候,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但我们相识过,并肩过就好,没有什么是无法释怀的,就算是99%的黑巧,也总能品出一些回味来,冬天过了,又是春天。
东京,渊野边,南国亭。
镜头里的日本总有着令我神往的特质,阳光,海岸线和纵横交错的有轨电车编织了日本独有的温润与和谐。
就像无法抗拒是枝裕和以及与是枝裕和相似的一切,《如果》的各个方面都深深吸引了我。
电影以一个交换生的视角描画了年龄、身份与性格各异的群像。
漂泊无定的店长,背井离乡的青年,相依为命的夫妻,他们或纠结于一段未被定义的感情,或沉溺于一段难以启齿的暗恋,或小心珍藏岁月啃噬的记忆,或独自担下突如其来的告别——名为孤独的黑洞里,每个人都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徘徊,也在无声的陪伴里分享微薄的温暖。
电影中的人们就像困在缸中的水产,一众黑里鲜红的鱼,在水一样的生活里被不同的孤独包裹,于目光交汇时交换注视,再不留痕迹地转身告别。
影片最后的站台,李小李带着朋友们给予的珍重,微笑,拥抱,挥手,冬天的风暗示着离别,也预示在下个春天期许再见。
那些介于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人和事带着感同身受的亲昵与恰到好处的疏离,在摄影机时急时缓的移动或停留中,瞥见生活的一角,亦暴露出我生命难以接触到的侧面,相似或不同都足以平静地观照自己。
于是我想到过去。
那些曾经彼此交换的情感和小心经营的关系,最终都像短暂交会的列车,带着路过时扬起的风,宿命般地驶向不同的目的地。
若我的生命中有一家“南国亭”,我们并非是其中的员工,而更像来来往往的食客,于特定的时间分享带着烧肉和清酒味道的香甜空气,酒足饭饱后,便推开大门,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的生活里。
我愈加发觉孤独是必然,用更加松弛的心态去顺应生活的常态。
我尽量维系若即若离的关系,以陪伴者的身份自居,全部的期望只是当曾一起同行的人想起时,伴随的是一段还算美好的回忆。
我深知相遇意味着离别,也知细水长流,你我终会与所有的孤独和解。
-或许是末场的缘故,直到片尾字幕放映完的最后一秒,影厅也只有我一个人。
我在工作人员礼貌而焦躁的注视下匆匆离场,路上看到导演写的一篇自述,其中写到他拍摄电影期间所经历的一些故事,他说男主李小李对标着他自己。
于是我打开豆瓣,把评分从四星改到了五星。
然后回家写下这些说不上来算什么的东西。
想到可怜兮兮的排片和空荡的放映厅,觉得惊喜,又觉得遗憾。
当下依旧是电影业的寒冬,其中有太多无能为力的因素。
但我始终在期待,在生硬的煽情和昂贵的视效之外,能够看到更多镜头背后的真诚,让更多的人看到电影并非只有一个样子。
最后是影片结尾很打动我的一段对话:“春天就要来了。
”“是吗?
”“一闻就知道了。
”一闻就知道了。
杭州百美汇嘉里中心组织一场导演映后观影畅聊活动。
这是刚从上海回来隔离在家的导演@李亘 ,一晚上,从九点半聊到了十点半,还没有歇息的意思,每个影迷都带着3个以上的问题来突袭。
这是文艺没有圈的组织者,风子。
感谢他,我问了几个小问题,还拿到了邱邱的签名照还有印有口红的杯子,甚至还有ysl的口红。
可太让人惊喜了。
同样,风子问导演的几个问题也非常犀利。
我想,导演其实拍完这部戏就放下了其中的人,就是难忘这一段小小的陪伴,就像每个人都是驿站,有一个念想,每年可以回去看看她。
最让我喜欢的是理惠,明明那么辛苦,照顾那么多人,还要打好几份工,半夜吃一碗“高级牛肉便当”再继续打工干活。
导演说,理惠在现实生活已经和妈妈一样,像一只蝴蝶,飞走了。
这是邱邱的台词,99年的她可真的太美了。
最美的一个名场面就是在酒吧打工,陪伴老板的朋友扔飞镖,在每个酒杯上亲吻的那个妆容。
这句台词出现在 暗恋邱邱的小哥遣送回国,李小李终于告诉了邱邱转达的话,邱邱的回复说“我只会往前走,不会转身,也不会回头。
“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潇洒,如果都可以如此轻易放下,走的轻快,那么人生就不会有那么故事了。
可我们还是不断选择放下,才可以走的久。
导演在映后说,那个陪伴他的哥们(也就是遣送回国小哥的原型)只看了一半久匆匆离开去参加儿子的满月酒,他心里生起了一丝不痛快,可更多的是宽慰,这句台词,其实是导演要说过自己听的。
记录这么多,整部片子,很哀伤,让人无奈的哀伤。
因为所有人都在离散,都在分离。
虽然说分离时候会装满了爱,可我还是会怀念平淡无奇的陪伴啊。
也就是这种哀伤和沉默的爱意,才会让这部片子更像是日式是枝裕和的风格。
关于片名,导演说过于长导致被许多人吐槽。
我刚开始也以为这是一部和那些豆瓣4.8分一样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剧情神剧,看完才知道和爱情没啥关系。
甚至,有淡淡的九十年代mv金曲风。
可不是吗。
我妈当年在卡拉OK里唱的,“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脸上不会有泪滴。
“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还要回到上个星期。
重看路边野餐,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电话号码,奇怪的是这是我第三次看这电影,为什么前两次没注意这串号码?
如果有看到,按照我的风格,是一定要加个微信试试的,打电话就算了,毕竟我也没有表可以修。
没想到微信居然真的存在,并且通过了,当然觉得很好玩,激动得马上给朋友讲了这件事。
看他朋友圈,应该是个执行导演,我现在都没还没搞清楚他叫什么名字,干脆备注成花和尚。
最近几天花和尚朋友圈都在宣传这部电影,上映了后自己跑去电影院看了。
买的周一下午场,选座的时候以为自己包场了。
摸摸索索赶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始了几分钟,发现订的座位后面一排坐了一个男生,就我们两个人。
赶到座位坐下,正好在他的前面,一想到最近重庆的疫情,我想了想,往前坐了两排。
但是一坐下,就有点后悔,感觉自己这样会不会有点冒犯呢,明明已经坐下了啊。
但再坐回去,显然不合适。
百丽宫的座椅真的很不舒服,脖子很难受,电影后三分之一我都是在扭来扭去中度过。
最后电影结束,我们都“默契”地等到报幕完毕,灯光亮起才走,清洁阿姨老早就等在入口处。
想想其实还蛮奇妙的,和一个人陌生人看了场电影。
其实电影,还不错,鲤鱼旗,是日本在五月五日男孩节这天会悬挂在自家门前的一种装饰。
导演挺幸运的,遇到圈子里一些不错的老师,能把自己成长的故事拍出来,并且反响还可以。
成长,还是群像,确实是很纠结的问题,但我是觉得解决得还不错。
把小李当成主视角,去发现周围的人,都那么鲜活。
成长又不能闭门造车,透过群像,反而能更好地反射出自己。
凭自己是很难去证明自己的吧,我想。
非常工整的生活影片。
尤其摄影,质量极高。
画面均衡,空间关系利用细致,日常场景中的线条美看得人很舒适。
在工整中随着剧情融入混乱的意向,把事儿化进点线面中,日常的琐碎有了程式。
演员的表演自然随之流动,让感受获取的密度有了不同维度的交锋。
这还是李亘导演的处女座。
赵一龙导演选角也非常贴合。
齐溪、谢承泽、宋宁峰、牛超、邱天恰如其分诠释错位地「细则cp」,讲究分寸中追求契合。
100分钟时长,把大部分人心里追求的关系,很难得的,讲得清清楚楚。
觉得这应该得益于,他们几个本身是老朋友,影片中也携带体现。
搭档间的情绪互相給得亲切,在日本的疏离中多了点老北京的自来熟。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又名「在生活中远离的我们,在生活中重逢的我们」「寻求和生活共处的我们」「生き返るにふさわしくない人々」「人生の中でしか出会えない人々」「人生の中での別れや再会です」整片活色生香,北京和东京融合的画面感有了,我很喜欢很喜欢。
这就是我想学的摄影呀,太灵了 「细则」如果,细则具像。
如果,我也可以被像素化,我的细则应该无法被镜头捕捉。
意外地具身认知似乎push我走向寻求一切「严密」契合的关系。
生活被空间结构充满,这结构自然流淌,缺乏剧情。
繁琐地,消耗我。
但生活泡在大海深处,海面上波涛汹涌,偶尔远眺又惊觉这剧情是太满,只能留意主线。
主线又是如此跳跃,地理空间内每一个文字都串联无数时空的起伏。
晦涩的剧情,无法再费力地用文字描补还原。
或许,这里开始,需要互給分寸了。
今天是大笨蛋,输出文字的程式好像也披挂了今天过量的水汽一般,把所有思绪沉重地压直板浮不起。
也许就是这样,这座城市才会需要我吧。
「契合的关系」「色彩」
契合的表达,不仅在于冷暖的搭配,还在于颜色过渡上制造了分区的充分延伸感。
「红」「白」「靛蓝」「黑」「熹微白」「红」「灰」「灰绿」「青绿」「青白」「灰白」「线条黑」而在日常关系的表达上,似乎只需要注意「黑」「白」二色,互相以什么形态渗入。
「线条黑」和「熹微白」也许是最能代表「管唯」和「小宋」意识的原生色。
管唯看似像顽石一样牢固的形体,生活却一直通过压抑她的空间,汲取她的能量。
她踩着自行车,路过了小区外的一片墓碑,躺进医院的病床上等待一个子宫的希望。
这就是她所有故事的侧写。
小宋忧郁的外表,模糊了观众感知他丧失共情的心,就像「熹微白」听起来如此妙,却不如进入到墙壁的白色亲切。
当小宋遇见管唯,是白色和黑色装进了箱子和窗框。
平行的空间关系中,互相渲染出不同的形态。
一侧浪漫一侧写实。
这是生活的真谛吧,诗意潜藏在发现的眼睛里。
而在李亘的处理下,黄色调,混乱和线条的分区,也让皮肤和环境融贴。
在这一幕里,最吸睛的不是明暗,是哪怕视线特意的从交锋中错过,两人的意识在空间中的交流,被李亘捕捉放大具像化表达了出来。
他就像桌上那瓶老干妈?
是老干妈吗?
很香。
美味。
他的思想也像那啤酒,晃一晃出来的泡沫都是精华。
傍晚的橘色,提早降临「李亘」片子拍的是那一年交换留学和打工的经历,里面的[李小李]对标着我自己。
最开始写剧本是按成长故事写的。
写了好几个月……我好像也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初心或某种仪式感,就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只有回到渊野边回到南国亭,才能笃定看到那些画面长什么样子,每个人物又该做些什么。
我是最熟悉那些空间的人,那里是我的主场。
——十字路口一部好电影的实现,要捕捉满足创作的更多时空连续。
故事的记录者长时间投入剧本创作,其实是行使自我意识投入地改造一个空间内的结构关系。
表面上似乎只形成一部电影,也许李亘再回到渊野边,会发现那里正在发生的故事,越来越多地靠近《如果有一天我会离开你》。
「契合的关系」先讨巧犯个懒?
努力也码不出表达自己心意的文字,我完全被物理空间镇住了需要养一养新空间,灵感的实现需要点时间带来的时机,可以的吧?
疯狂截图学习,也开始会找空间。
刚搬到新的城市时,我和丈夫喜欢拿着拍立得在街巷里走走停停,偷偷记录下某个人物的瞬间。
有时候被那人吸引,甚至会常去蹲点,以期拍到一个精彩的“续集”。
在陌生的环境里,目光变得警觉而好奇,想象力被异质的氛围激活,在脑海中为那些擦身而过的人填充好一个又一个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导演旅日回来后的作品,细节繁多,若有海外生活经验,便能轻易从这部虚构的作品中触摸到真实的情绪质地。
你能感受到导演像整理拍立得相片那样,将自己曾看到的、经历过的碎片,耐心修补,稍作渲染,由点及面,最终连缀成一部完成度颇高的故事片。
它带有强烈的私人回忆色彩,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是旅日华人生活的一个侧影。
片中主角李小李是交换到日本的大学生,不是留学,不是工作,亦无结婚定居打算。
和片中其他华人相比,一年期限十分暧昧,既没有长到足以和这座城市产生骨血相连的记忆,也没有短到如一场轻飘飘的旅行。
因此他身为异乡人的落寞感是淡淡的,对东京这座城市的爱憎也是淡淡的,加之他身处东京偏远之所渊野边,因此他对东京的观察,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由直觉引导的观察,微观而琐碎。
导演估计是日剧日影的忠实爱好者,色调、配乐和叙事都有明显的日剧风——细碎而平淡,微微丧气,却又最终走向温暖治愈,就连齐溪的短发造型,也和许多日剧女主角颇有几分相像。
我很喜欢那些看似没有来由的闲笔,比如鲤鱼旗被风吹得几乎打了结,男孩在蓝天下扛着单车过天桥,打扮成水兵月的女孩“调戏”羞涩的服务生……它们均匀地分布在电影里,赋予了电影一种真实又浪漫的触感。
故事的轴心在一家叫“南国亭”的中华料理店,出场人物很多。
除了主要角色李小李、邱邱、赵青木、管唯和张艾嘉扮演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举重若轻的配角,比如大厨万师傅、宋哥以及餐馆里来来往往的食客。
然而人物并不杂乱,亦不赘余,即使寥寥几个镜头,也能感受到创作者为每一个角色都创作了一篇丰富的人物小传,他们有粗有细,也有留白。
我并不觉得导演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渊野边的人物群像,他们更像是导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是他私人记忆的拾取与串联。
电影中最富魅力的角色或许就是唯姐了,逞强的外衣下包裹着巨大的脆弱感。
她来日本多年,四处打工以维持生计。
她想拿到永居,却屡屡被拒,暗示男友宋哥想要结婚生子却得不到回应。
更没想到年纪轻轻子宫出了问题,医生说恐怕不是良性,她拼命想要抓住一丝丝生育的可能,只为“和一个真正的亲人永远生活在这里”。
男友反问:“难道我不是吗?
”她沉默着不说话,那片沉默里装满了海外华人无法派遣的孤独。
到底要不要拼了性命去孕育一个孩子?
没有孩子的一生是可以接受的吗?
南国亭里的两位常客展示了命运的另一种分支。
这是一对老夫妇,常常来店里用优惠券消费最便宜的拉面。
老婆婆会先尝一口豆芽,若豆芽太老,便会提醒牙齿不好的老爷爷将豆芽挑出。
他们没有孩子,因为老婆婆年轻时子宫长了肿瘤,为了治疗而丧失了生育能力。
他们相互搀扶着消失在东京的人群中,小心翼翼又亲密无间,似乎和其他老夫妻没什么两样。
赵青木身上背负的则是有关身份认同的沉重议题。
他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结合生下的孩子,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间。
他自尊心极强,坚持说日语,坚持让别人唤他的日文名字,拼了命想要在这个国家找到立足之地,唯独面对暗恋的女孩邱邱时,他才愿意暴露出来自中国西南部的乡音。
李小李就穿梭在这些人和事中,他的形象越来越淡。
他观望并试图介入那些人和事,产生了一些作用力,但最终还是如一缕风拂过水面,荡出一圈微波后又复归了原始的平静。
电影原本的名字叫《渊野边》,定档后改为《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乍看让人误以为是青春恋爱电影。
直到影片后半段,才感受到这看似松散的结构,实际上始终都有一个主题贯穿,那就是离别。
而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恰是离别的各种形态。
老爷爷与老婆婆相濡以沫数十载,最后剩一人留在世上。
离别是阴阳两隔,是料理店赠送的杏仁豆腐从两碗变成了一碗。
先离开的那个人是幸运的,另一个要独自走过人生抛物线的最末端;对于邱邱来说,需要送别的是过去的自己。
她的人生已经驶上了一条无法掉头的道路,只能硬着头皮跑下去;张艾嘉扮演的大学老师,一家三口分别身处三个国度。
于她而言,离别是常态,是必须习惯的日常;而赵青木的离别充满了讽刺与悲剧色彩,比任何人都更努力想要留在日本的他,却被遣送回国。
他以自己最不愿承认的方式,离开了朋友和这座城市……圣诞夜南国亭的员工聚会,成为了全片的总结。
离别的惆怅,以及漂泊的海外华人的辛酸,都凝结在寥寥几句台词里。
“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过两年要把家人接过来吗?
”“以前有这个打算,现在不敢想了。
”“他们不愿意来吗?
他们应该愿意来吧。
”一年交换期转瞬即逝,李小李也终于要告别渊野边了。
唯姐送他去机场的路上,像长辈般责怪道:“一年了一点长进都没有。
”李小李在这一年内当然是有变化的,但并非所有的青春电影都要去扣“成长”这个主题。
成长就意味着离别啊,意味着小鸟远走高飞。
在这样的语境下,“没长进”反而变成了一种期冀:我希望一切都维持现状,一成不变,这样我们就不用经历分别,不用经历那些伤感。
从服装判断,李小李离开日本的时间应该是冬天,但电影却以春天时他在理发店外与老爷爷的寒暄做结。
这种时间上的错位让人联想起雪莱的名句,给故事增添了一层浪漫的隐喻,弱化了现实的残酷色彩。
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漂泊的孤独灵魂终能迎来暖春。
“春天要来了,一闻就知道。
”这的确是适合放映在春天的电影。
散文式日式电影。淡淡的孤独,平静的温暖。老夫妻那条线让人一瞬间就可以掉眼泪。另外我很喜欢张艾嘉那条线。看完之后我反而觉得《渊野边》这个名字会更好。
漂亮话讲出来的苦难+唯美精致的画面,只感觉到银幕内外的人都在装深沉,导演对准的似乎是我好苦难,我好优雅,而不是生活本身
2022.03.12 两星给明明和老奶奶作为剧情片 叙事稀烂偶有物哀或温情的小故事 但瑜不掩瑕油腻造作不说人话唯一中肯的是那句“全程弱智的感觉”属实是自知之明了年收入只有区区百万的父亲患鼻咽癌住院所以不得不打工 一片孝心 但亦有何不食肉糜的酸味
日本每年都生产100部这种新导演模仿是枝裕和模仿侯孝贤杨德昌电影的电影。
挺舒服的,最后看到李小李拿着单子在街上叫卖还是挺感动。人生的经历里,虽然一年的时间不长不短,但有这样的缝隙去感受,还是很满足并且值得铭记。看到导演以及演员的自述,创作的态度和背后的故事还是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励。
看不到重点。
留学生(交换生),一个可能在疫情后被污名化最多的群体。面对困难重重的归路,唯有拥抱眼前的陌生。他们漂泊在遥远的国度,又多么像是自己家乡的弃儿。在这个时刻有一部作品选择对准海外的他们或许并不是最理想的时机,但足够令人感动。接过的打折券没能用出,免费的杏仁豆腐没有了一同品尝的幸福。嘴里无遮拦地甩出抱怨,母亲头顶的蝴蝶还是飞上了女儿的衣衫。需要和离别总会有冲突,但我们珍视的,永远是那些生活抚过的痕迹。原来,窗外,那天是真的真的看到了东京塔……
故事太淡了,像一杯没有任何味道的白开水,看完一点印象都没留下,也不知道导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每个人物塑造的如此单薄。
北京电影节有什么了不起,哼!
7/10.男主以交换生的身份在东京待了一年,故事讲的就是他在这一年中所认识的中国人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过的事。本片导演李亘是李雪健的儿子,本片应该就是根据他的经历改编的,片中讲到男主的父亲得了大病,所以他才出来打工,我隐约记得李雪健好像得过什么癌症,当然现在应该早就治好了。片中的那些在东京打工或者留学的中国人其实过得都不好,酸甜苦辣,种种问题,他(她)们可能就是有不得不出国的原因,但是辛苦的打拼也看不到未来。影片的人物比较多,主线不太清晰,有点散文化琐碎化,也没有高潮。演员们演得都不错,谢承泽有点木讷,牛超和邱天演得更出色一些。
真的好看,轻盈又灵动。讲述了各种状态的孤独,不论身在异乡,还是儿女双全,其实都是孤独的。邱天好美,但张姐更美啦。另外幕后阵容太强了,从音乐到画面都是高级质感,所以导演处女作能有这个水平也合理。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日本老太太对着镜子对女儿说有鬼,衰老带来的孤独感真是致命。
2022/03/11,怀着看日式治愈风格电影的期待一个人来看的,看到大约最后五分之一无趣到开始玩手机(即使看某些院线尴尬喜剧片我都不会中途玩手机)。在套路和意料之中的剧情下,不能渲染出一点共情,实在就让人看不下去,可能这是年轻导演结合个人经历幻想出的一段感慨吧,可惜太浮浅了,还有些个不走心的说教。各种人物关系表达得清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片段够打动人。
就我個人的觀影經驗和真實判斷而言,該片得到國內影評諸家近乎齊聲的鼓吹和叫好,甚至獲讚為“完美處女作”,十分可疑。影片的問題容錄惠子的評語:“單論彆扭的台詞就無法打動觀眾,電影話劇分不清楚,口語與書面語混在一起。用魚的消逝代指人的變化,效法《入殮師》結果卻非常割裂,意象的使用太過生硬了。沒有任何意義的情節過多,也沒有起到‘散文詩’的效果,不是‘淡’,是‘乏’。大咖雲集也沒法拯救太弱的劇本,……這種能力不足卻被硬捧太令人生氣了。”2022年3月11日20:50於CGV北京路7號廳。
散、乱、伪日式。两🌟给齐溪和宋宁峰。
电影完成度挺好,把人在异乡的无奈和漂泊感都拍得能感同身受。在无助里找到未来的零星希望,这一点非常日剧。放在整部电影调性里看,几个日本配角都比主角几个演得“自然”。另:男主角是平替版(林更新+李现),除了张艾嘉还有毕赣的叔叔呢~又是想去日本旅行(去日本生活可能真的满憋屈)的日常。
太压抑了,看不下去了
观后感:产生一种原来做导演和编剧这么简单的错觉
平平淡淡,但很温暖,也有那些动人的时刻,每个异国他乡留过学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
平平淡淡地讲述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
不知道到底讲了什么故事,不过我也想去做一年的交换生,年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