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的女性导演,相信所有影迷第一时间想起来的都会是河濑直美。
生于1969年的她,如果从1992年的独立制作《拥抱》开始算起,迄今已有长达30年的电影创作生涯。
河濑直美1997年,河濑直美的首部剧情长片《萌之朱雀》在戛纳电影节上收获金摄影机奖,也就是最佳处女作奖,算是宣告了她“戛纳嫡系”的作者身份,此后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萌之朱雀》熟悉河濑直美的影迷可能知道,生于日本奈良的她,幼年时期父母离异,便跟随姑奶生活。
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她对奈良的深林、田野了如指掌,为其日后在电影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对于自然的崇爱奠定了基础。
《殡之森》其早期多部作品的故事都发生在奈良,直到近年才更多尝试起都市题材,但对于自然景观的捕捉和温柔的人文关怀色彩仍然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
《视觉》时间来到2020年,因疫情没能成功举办的戛纳电影节最终还是公布了一批官方片单,其中就包括了河濑直美导演的最新剧情长片《晨曦将至》。
正如英文片名“True Mothers”所示,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14岁少女片仓光因为早孕,只好通过非盈利性组织NPO将孩子交由患有不育症的栗原夫妇领养,并起名栗原朝斗。
六年过去,困窘落魄的片仓光突然造访,由此引出当年的领养事件以及领养后彼此生活的轨迹。
影片改编自辻村深月的同名小说,但从诸多细节来看,本片与河濑直美导演自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幼缺失父母之爱的她,一方面会在作品中呈现出家庭的分裂与破碎,另一方面也会常常表达对于家庭的依恋与深情。
与此同时,她也常以家庭叙事作为出发点,来抒发对于女性的观照。
将河濑直美的人生经历与其家庭题材的影片相对比,我们便不难发现,她的很多影片都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这种并不鲜明的自传性,反而更好地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微妙的情感。
而《晨曦将至》则走向了另一个层面。
本片着重塑造了两位母亲角色,同时间接地描绘了另外两位母亲,因此一共是由四位母亲作为主要对象,从而构成整体的叙事结构,当然,影片中也出现了更多的NPO组织中的“母亲”形象,作为一个更为广泛意义的重要存在。
两位主要角色,一边是无法生育唯有领养孩子的夫妻,一边是无奈放弃孩子的年轻少女。
经由故事发展,她们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主要矛盾点。
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或许便是根植于河濑直美心中的郁结,并在此幻化为对母亲的各种想象。
影片始于栗原夫妇的普通日常,尽力呈现了一幅温暖的家庭生活图景。
而孩童之间发生的一场意外,则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在孩子得到母亲温柔安抚的同时,影片却以反溯的方式让我们得知,栗原夫妻虽然向来都很恩爱,却一直未能怀上自己孩子的隐秘事实。
影片以两条时间线展开叙事,经由摄影机制造的目光,为我们审视着两位女性“作为母亲”的独特生活经验。
而影片中的绝对重心自然是少女片仓光及其所身处的环境,同时又巧妙地以回忆式结构制造出一些悬疑效果。
显然,少女片仓光的意外怀孕从侧面反映出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可以被理解为亲情和性教育的严重缺失。
她自然没有做好成为一位母亲的准备,但反观她母亲的态度便可得知,这场意外的酿成无疑也离不开她母亲的“失职”。
而片光仓在NPO组织待孕的过程,则极具象征意义地为我们展现了报团取暖的“母亲”群像。
组织的创立者浅见静恵为有着相同遭遇的女性们提供着庇护,填充着这样一群人脆弱而又充满伤痕的痛苦内心。
但在浅见静恵因病关闭NPO组织后,填充片仓光内心缺失亲情的那一块再度溃堤。
缺乏安全感的她再度游荡于这个冷漠的世界,也便由此触发了影片第一幕中所发生的事情。
经由前尘往事的充分铺垫,双方的形象已然足够丰沛,而影片最后的彼此碰撞,使片仓光的道歉显得更加令人动容。
孩子到来后打开门那一刻完全超现实风格的过曝,则说明孩子之于整体叙事的重要性;将这场戏与片仓光的两次道歉在最后时刻重叠,便拥有了更强的情感冲击力。
影片《晨曦将至》仍然延续了河濑直美一贯的作者风格。
电影伊始,我们最先听到的声音便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流声,接着是物体坠落水中激起浪花的声音,而后又是婴孩的啼哭声。
仅以声音,河濑直美便高效而诗意地隐喻了母体生育的过程。
宽阔的海面伴随着电影片名引入我们眼帘。
翱翔的飞鸟,晨曦中举目远眺的少女,令人眩目的光线,随风摇晃的树叶……在流淌的钢琴声中,画面最终悄然地从自然景观慢慢聚焦于象征现代都市的漏雨,由此才进入真正的叙事。
这几乎成为近期看过的电影中最为精彩的开场:从绝对遵从河濑直美以往的导演方法论,缓缓地转向崭新的视野,也几乎成为她今后创作方向的一次昭告。
从无限接近于自然主义的幽冥风格,到如今关怀底层的强情节叙事,河濑直美导演却仍然能够始终保持着她敏锐的感官和温柔的女性目光,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反观同类题材的其他影片,你或许很难听见如此细密而丰富的声音。
在冰冷机械的现代都市里,自然声响成为一种对抗,成为对生命的赞叹,一如偶尔闪过的透亮的光束,以感性的方式唤起我们最本真的心弦。
我想,这是只有如今已成为母亲的河濑直美才能拥有的细致感触和温暖目光。
就像影片最后那个堪称超现实的情节所试图表现的那样,漫长的镜头被黑暗充斥着,继而是无休无止的公路和疲惫穿行的车辆,以及沉默的楼宇和孤寂的路灯。
但随着晨曦悄然到来,宛如命运眷顾那般,两位母亲再一次相遇了。
那一刻,无论彼此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才是最珍贵的光芒。
作者| 德卡的羊;原创|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分细腻的日本电影,是我喜欢的那种讨论伦理、无正反方、具备思辨空间、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主体还是透视出每个人内心中善良的一面。
影片最为出色的地方就是题材的巧用,编剧贡献最大,演员表演也十分到位,而导演的叙事手法以及电影技巧运用也比较成熟。
影片的视角,首先站在养父母视角,着重表达那种对于领养关系家庭特殊的亲子情感,然后在少年母亲的视角,找到了弃婴关系中的特殊亲子情感,通过逐层的抽丝剥茧,逐步讲述出错综关系中每个角色的情感基点。
在影片中设置悬疑与反转,在养父母与亲母之间设置矛盾,同时又回转出和解,在和解过程中宣泄出各自的情绪。
影片表达出对于亲子关系的伦理侧深度解读,亲子关系,分为生物性亲子关系和社会性亲子关系,二者在一般家庭中都是统一的。
而在寄养领养或者被拐卖、被抢夺等特殊事件或特殊背景下,二者会分离。
而剧情的核心就在于分离的亲子关系中,各自的合理性、可同情性之间的碰撞与溶解。
找到角色中各自的苦衷,通过细致地表现将情绪研磨至细微之处,让观者具备对于各方的共情,然后再通过设置剧情的矛盾点,将各方情绪进行对冲,这就是此类伦理片的套路。
这种伦理思辨需要制作方的勇气,有时会面对社会的很多质疑声,所以如何表达出在伦理漩涡中各方的善意,而且回避道德上的多数群体对于善恶认知偏好,就成为成功的关键,毕竟有些电影就因为对于通常性“恶人”的过度正向渲染让大多数产生了不适感。
这种对于伦理对立方各自的深度解读,有的是采用本片寻找各自的“善”的共情手法如本片,有的采用各自利益“困局”的表述手法,有的采用特定精神状态下的人与事分离表述方式,如陈凯歌的《搜索》,有的采用的是罗生门式的表述手法,如《最后的决斗》等等。
总之,都是通过不断切换伦理视角,形成伦理之间的斗与和。
犹如片名蕴含的意义一样,导演还是想给悲情的人生一点希望。
记得上次去看早恋导致悲情结局的电影,还要追溯到房祖名和薛凯琪演的《早熟》,这部电影也给当时年少的我好好上了一趟恋爱和性教育课。
(也造成极大恋爱阴影,无语。
)影片里的广岛妈妈内心当然是善良的,也曾在生活接连重击之下,仍一心想要追逐晨光。
无奈生活确实一直很狗血,导致她最后只能拥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栗原妈妈当然是幸运的,有爱自己的老公,能领养到可爱的小孩。
虽然不能亲身生育,但相比片仓光,她的人生相对圆满多了。
幸福甜蜜的家庭,让她的心里始终充满了光,相信朝斗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人生肯定会比自己的true mother幸福光明得多。
片仓光确实不解,为什么总是自己,为什么生活就不能给她一点晨曦。
只能说,真的好可惜,生在一个真正意义家教缺乏的家庭本身已是一种不幸,加之,自己又走错了人生的第一步。
虽然平静的海面时而会给予她反射的阳光,无奈这样的光是在太短暂,犹如温暖的婴儿接力棒的创始人一样,迟早要很快离开这个人世,所以,生活给她的答案只能是悲凉的。
不想诟病什么东西,只是想说,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一定记得给这个世界一点微光,一定记得时刻去寻找这样的微光,最好还是晨曦带来的微光。
因为一旦晨曦将至,大片的光明还会远吗?
《晨曦将至》由两位女性的故事构成,结构类似《穆斯林的葬礼》,双线交织、相互接近。
一边是栗原佐都子恋爱、结婚、收养孩子,过上了全职太太的生活;一边是片仓光未婚先孕、居无定所、艰难谋生,成为了女性贫困的缩影。
然而,随着片仓光的出现和两条线索接头的牵引,影片逐渐陷入了双重悖论。
悖论之一,阶级的在场,令《晨曦将至》看似呈现了女性贫困,实则构成了对这一严肃社会命题的背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在人物设定方面,片仓光的阶级底色/家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是她个人而非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或至少是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导致她成为了女性贫困的承受者。
影片中,她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尚佳,父母反复告诫她要以学业为重,甚至在她生产之后还要让她重回学校准备升学考。
父母的“错误”似乎仅仅在于,他们一味担心女儿沉迷手机却从未关注过她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这样苛刻但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姐姐,已经按部就班进入大学,成为全家的骄傲。
姐姐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暗示,正常情况下,片仓光的人生道路应该同姐姐一样。
基于此,片仓光抗拒父母规划自己的人生、逃离按部就班的日常是青春叛逆,女性贫困作为其叛逆的副产品和必要代价,倒增添了些“光荣负伤”的意味。
其二,在镜头语言方面,那些以类纪录片形式出现的、被特写镜头逐个扫过面庞的女性,只用三言两语表达了自己的过往经历,但远比片仓光的故事更加触目惊心。
她们中,有人因父母离异而离家出走、投奔风俗店,有人在原生家庭度日艰难、连吃蛋糕都是奢侈。
可以说,是她们而非片仓光,真正与NHK的相关报道、与纪实文学作品《女性贫困》(2017,上海译文出版社)形成了互文。
但在《晨曦将至》中,她们反而虚化为片仓光的背景板。
基于此,阶级不再是底层女性认知自我的工具,而是加持片仓光主角光环的利器,一出刚露苗头的社会问题剧就降格为青春残酷物语。
悖论之二,因母之名,经历了一出青春残酷物语之后的片仓光,非但没有获得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反而迷失在自我误认中。
如前所述,在原生家庭中,片仓光无法通过扮演一个乖乖女来获得自我认同,这也是她“投身”(在一个他的身上投下她的影子)爱情的催化剂,结果爱情破裂,她要面对的则是母亲这一新身份。
Baby Baton的母亲们都没有将这个身份与失足少女的“耻感”相捆绑,其结果是,片仓光不仅认同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也就是她给孩子的信中所写“请别把我从你的脑海中抹去”),而且认同了Baby Baton的母亲这一特殊群体(也就是女性贫困的真正承受者),二者共同建构了她当时的自我认同。
更准确地说,是自我误认。
片仓光此后的一系列行动都以自我误认为支撑,比如,她把认同感投射到跟她一起送报纸的友冈知香身上,因为友冈知香与Baby Baton的一个女孩/母亲很像。
直到友冈知香一走了之,把自己的债务留给片仓光偿还,才宣告了她们不是同类,相当于彻底戳穿了之前的误认;再如,片仓光上门讨债/认亲,她换上了友冈知香的外套、把自己化妆得面目全非,这不仅是对友冈知香欺骗行为的一次模仿和变相报复,更是对从前自我误认的强化。
以上双重悖论的交汇点正是栗原佐都子和片仓光这两位母亲的相认。
经历了曲折的“寻找——误认——丧失——强化”后,片仓光被栗原夫妇感动而郑重道歉,这意味着她最初反对的那个乖乖女形象此刻再度回归。
栗原夫人认出并原谅了她,当年沉浸在自我误认中的片仓光也如同一张标签,被栗原夫人重新贴回了面前的片仓光身上。
这个结尾还顺便将女性贫困的解决之道转嫁给栗原夫人代表的中产阶层女性,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被象征性和谐彻底消解的时刻。
综上,《晨曦将至》借助片仓光的叛逆和自我误认,将女性贫困从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降格为一个特殊个例,再将这一个例降格为始终找不到自我的无病呻吟。
影片中大量存在的阳光成了俗套情节的最佳概括:有过风和日丽,也有过阴云密布,最终是晨曦将至的大团圆。
光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挑战观众的沉浸式观影体验,观众必须从情节中跳出,怪这些光将两段故事打得支离破碎。
然而,问题不是光打乱了两段故事的正常顺序,而是这两段故事本身是对现实的割裂和消解。
在这种情况下,光的出现是不是反而成了全片最大程度的真实呢?
这部电影仍然将温和的目光投向了女性。
因丈夫无精症而决定辞职领养孩子的母亲,创立非盈利组织收留意外怀孕者的“母亲”(她的孩子是住在这里的女生),和未成年受孕的孩子生母,虽然以不同的方式承担着母亲的角色,但是对孩子有着共同的珍视和关怀。
未成年受孕、不孕不育症这些原本沉重的话题,在日光和大自然空镜的运用下,沉重感有所减轻。
空镜似乎也与剧情有所呼应,但有些地方仍然觉得突兀,不懂用意。
儿歌的三次插入,都有助于情感的释放。
必须承认,女性在这个社会是脆弱易碎的,太多的危险环绕四周,能够依靠的港湾也许只是彼此。
但是,母亲的角色,好像能给每个人坚强生活的勇气和无限的悲悯。
面对不知所措痛苦不已的丈夫,栗原夫人勇敢地做出关键选择。
选择放弃人工授精,选择辞职领养,选择追寻离去的少女。
在承受了家人和社会的恶意后,小光仍然不曾被黑暗同化,选择放弃威胁领养夫妇,甚至否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希望孩子心中的那个生育他的母亲,永远是美好的。
最近刚刚看了unnatural,联想到三澄医生的这句话。
好像小光和三澄都有点宁教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坚持。
大自然空镜的插入给我一种纪录片的感觉,也让节奏变得有点迟滞。
加上啃的是英文生肉,其实剧中人物的感情并没有特别猛烈地冲撞到我的心。
结局虽然感人,但是显然有些突兀了,草草结束的感觉。
但是在看到小光离开和栗原夫人找到小光的两个瞬间,心中还是泛起忧伤或释然的涟漪。
我想我也需要试着适应不同的剧情节奏,并且这个故事的关注点,是国内电影有所不及的。
我们会听说有未成年少女意外怀孕,但我们似乎没有专门关注过这一人群此后的生存轨迹。
不孕不育家庭也是如此。
也许这样的非盈利性机构,是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强调,未成年人性教育很重要。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给这篇影评取个什么名,后来看到这电影的英文名“True Mothers”,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索性拿来当标题。
纵观这几年,有不少的女性导演的作品是与女性相关的。
《少女佳禾》中女主的叛逆令人深刻;《82年生的金智英》全面的描写了韩国女性在面对家庭时对事业做出的牺牲;《蜂鸟》也是一个青春期女生的真实写照;《热带雨》体现出没有当地国籍的新加坡女性在社会上地位的低下;除了最后一个前面全是女性导演拍的电影,我是感觉女性导演对这方面会有自己独有的视角,所以每次都会描写的很细腻。
就像一个命题作文一样,她们大多数算是及格完成了作文,河濑直美的这部《晨曦将至》算是优秀的一部了,但还是缺点什么,没有那种神来之笔的感觉。
她对于两条线的叙述确实真实又细腻,镜头语言非常到位,但是把两个线串起来的时候就有点没考虑周到了,或者说没有把握好整部影片的结构。
一开始看到接近140分钟的片长我是很慌张的,如果剧情片过于平淡又长的话就会难熬,但这部里面我没有这种感受,整部戏下来还是没怎么出戏的,内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在叙事结构方面,没有按照顺叙的方式一点一点展开,而是不断的插叙。
分隔线以下涉及到剧透!
首先描写了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小孩还在幼儿园跟朋友闹了点误会,开头像是一部家庭片。
接着却开始讲起了这对夫妇之前的事情,原来男方有无精症,无法生育,所以两个人因为这件事情倍感苦恼,接着他们在电视上了解到了一个叫“baby baton”的平台,可以领养孩子,于是去领养了一个,这时候我们都知道了,片头的那个小孩朝斗,就是他们领养的这个小孩。
如果说继续描写他们一家人发生的事,我觉得稍显的平淡了点,然而这个时候却把这个孩子的亲生母亲的经历完整的奉了上来。
然后导演开始涉及了青春期的蠢蠢欲动,没错,这个孩子就是两个无知的初中生意外产生的,从两人的热恋,到发现早孕,再到女孩被送去广岛的“baby baton”,一系列事情都告诉我们,做事要慎重,不要让冲动酿下严重的后果。
在“baby baton”的人,一类是像片仓光这种因为不懂事而早孕的,还有一类,就是在风俗店遇到一些有无理要求的客户的。
说到这里,风俗店在日本就是从事色情服务的那种。
有些女孩因为没有出路到风俗店工作,没想到会酿下这么严重的后果。
至于后来片仓光在做送报纸的工作时遇到那个姐妹,却以她的名义欠了钱还要她来还,我只能说社会太复杂,人心太险恶。
“baby baton”就像是一个桥梁,把两条线紧密的连接起来,一边是没有生育能力想要养孩子的夫妇,一边是没有能力抚养却意外怀孕的女性。
其实生母内心还是非常想念孩子的,在信中也有写“不要忘记我的存在”,但现实就是很残酷,河濑直美将这种社会现象呈现给了我们。
可以说这部电影谈及了太多的话题,女性、生育、领养、早孕、社会等等等,看的时候大家心里止不住的压抑,一个生母一个养母,加上孩子三个人在桥边相遇的时候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感,不过那个太阳光少用一点就好了,太闪了。
总体来说,影片看得人很痛苦。
监督显然想把太多的时兴元素结合在一起。
比如拍摄技巧的光,剪辑,风景。
比如交叉的双线和视角切换式地交代故事的全貌。
比如纪录片形式和完全素人采访的真实感插入。
问题是,太多了,就乱了,一个伦理片在很大程度上是局限的,观众也算是抱着这样局限的觉悟来观赏影片的,比起花式展现,可能我们追溯的东西是更为线性的思考,只需要一个态度就好,单一一点不会过分朴素,而会通透。
所以,这部关于不育家庭的选择,十四岁妈妈的人生是如何堕落的,解决问题而余力不足的组织机构的存在,这三方面的架构,以及侧面展现的糟糕的原生家庭下十几岁女孩的迷途现状,全部揉起来,反而支离破碎了。
只能说,谢谢永作博美阿姨吧,她的笑和泪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虽然我是为了arata才介入这部电影的,但他在此片中存在的影响力真的很微弱。
这部影片非常适合共情能力强大的人去看,恰好永作博美饰演的母亲也是一位共情能力强大的女人。
一个人遭遇什么境遇会得到如何的人生,终究和性格有关。
片仓光,本来的青春,在朦胧的日系滤镜樱花飘舞下本该是青春剧应有的模样,然而她的选择,被迫的选择,以及经历过后没有割舍和实现的内源感情,把她打入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你说是失足自卑也好,无法假装也好,即使换到领养孩子以后幸福圆满的主角家庭,那位母亲,也依然有着过于保护和敏感的状态,因此我们不由会试问,这种表现是因为终究不是亲生的吗?
直觉是很细微的,甚至超出本人意识的。
只是,晨曦将至,究竟立场在哪里呢?
还是没有看到。
改编自辻村深月小说,借小孩朝斗,连结了三位母亲:生母、养母及待产收容所的主事人。
河濑一改小说况味,以悬疑贯穿全片,不止跳出了血缘和非血缘关系的陈套,还推而及至不育问题、领养服务、未婚妈妈,边缘少女等,直探被社会遗弃的青少年苦况,整体格局和叙事的复杂性,远高于过去作品。
河濑融合纪录与戏剧,虽驾轻就熟,难得是平衡了批判和感性,变为不愠不火的社会写实悲剧。
莳田彩珠的演出,光芒四射,演活了一位被遗弃而苦苦求存的可怜人,闻之痛心,见之流泪。
7.4 第一次看河濑直美的片子。
从这片来看,她的风格就是超大量运用的近景和特写、过曝照明和逆光的大量运用,重情绪轻情节的叙事手法,舒缓甚至缓慢的影片节奏,这么一说,的确很符合女性或者说女性导演细腻、稳重、婉转浓厚的感觉,甚至有些段落都有偶像剧和纯爱电影的那种梦幻感和美好感。
就我个人来说,是好久没看见这么大量运用面部特写的影片了,河濑直美用这些几乎无处不在的怼脸特写和近景来展现人物内心积蓄的情绪,没问题,只是觉得用这么多其实没必要,反正我个人不是很受用。
影片故事而言,其实没多大新意,内核是不错,但具体的发展上实为一般,特别是后半段的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有些跑题,影片内容上的轻重缓急还可以把握的更好。
河濑直美和当代大部分日本导演一样,在情绪的延展上是有自己的一套功夫的,当然,别人可能更多的是运用低调的配乐和较为广阔的画面视角,而河濑直美是从一个比较“憋闷”的视听角度入手,也就是我说的大量特写与抒情配乐的运用。
从其它的评论和我的直觉来看,河濑直美就是这个风格,其他影片在形式上都一脉相承,这让我想起韩国的洪常秀导演,也是有自己一直坚持的风格,虽然我也不是很喜欢,但偶尔看到一部这样的影片,会觉得还是挺有趣的。
佐都子与丈夫工作顺利,家境殷实,关系和谐。
丈夫清和因为患有“无精子症”而法让妻子怀孕。
为此,他非常痛苦。
通过特殊收养制度,他们领养了朝斗,佐都子也为家庭而放弃了事业。
然而,6年后,一通神秘电话搅乱了她宁静的生活,原来是孩子生母找来要回孩子,要么给钱。
夫妻俩见到了生母,引出生母片仓光的经历:14岁时她与同学麻生巧真心相爱,却意外珠胎暗结,不得不将刚下的孩子送给栗原夫妻抚养,并与他们见过一面。
从那以后,她与对她充满偏见的家人断绝了关系,开始独自生活,连续遭遇不幸。
6年后,已判若两人的她重新出现在栗原夫妇面前。
在看到孩子幸福生活,被养父母感动后,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
佐都子也在片仓光最初留给孩子的信中发现“暗语”。
佐都子找到了片仓光,表示不会将生母从孩子生命中抹去。
故事讲得有点拖沓,情节断裂 。
影片要表达主旨显然不是家庭教育和育儿的问题,但是把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矛盾讲了好长时间。
夫妻两个和片仓光的故事,就好像两部影片的合体一样。
影片的结构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像岩井俊二拍的
初潮之前女生也是会排卵的,再次感叹家庭与性教育的重要性。成为母亲是一个太为复杂的选项。
3.5
我的妈呀我小时候到底怎么看进去河濑直美的,太累了,十分钟讲一分钟的事,成天大特写大逆光大过曝,只能让故事增加狗血值
简单故事空镜头,堕胎失恋要自杀,拍了《光》的阿姨一次又一次让人失望。
2021-8-29惯会用青蓝色去描写痛楚和迷惘,与之伴生的是闪闪发亮的希望。栗源夫妻摇曳特写下呼之欲出的不安慢慢发酵,到纪录片式的插叙追忆,故事叙述的意外展开,从外向内展现出奋力活着的样子
首先,能不能抛弃那个逆光,有种走火入魔的感觉,已经不是作为摄影去渲染情绪了,因为是作者导演,这是你的武器,但又不是什么漂亮或者使用高明。莳田彩珠很优秀,她比永作博美更值得拿到影后的提名,她把这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引向了幽微之处,这种幽微是河濑直美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夏天里你来到了不知道通往哪里的隧道,风带来了一丝清凉和恐惧,是对生命的敬畏,在那一刻会提醒自己,我在真真切切的活着,电影里也不乏硬性的设定,领养则要放弃工作,我觉得大可不必,虽然是剧情片,但场景的设置,机构的设置,营造出了一种未来的科幻感,在这样的失真的环境里,母亲与子女的关系的话题又去到越来越细,这是很高难度的讲述,河濑阿姨顺利完成。
3.5
对痛苦的书写常常避不开矫饰,但情感真挚与否骗不到人。舍弃更富煽动力的窥私视角,怀抱最大的善意,忠诚地记录、理解与接纳。是女性的坚韧、宽容与脆弱让她们选择彼此互助,即便无能为力,即便自身难保。痛苦之时望向夕阳残月山海鸟林,当你发现世界是属于它们的而不是你的,痛苦便如滚落的泪珠一般,离开身体,还于自然。
除了依然逆光的镜头和部分伪纪录片的技巧,这么正常的河濑阿姨一下子还不大习惯……
嗯 结尾转场略奇怪仓促;情感营造很充沛。虽然是将母亲这个话题,包含家庭、领养等;但最深的感觉还是女孩子,真的要保护好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太不易了。
不太连贯
中间神似纪录片
夜又深了,我们就这样每天恒定的生活着。现实的变化的确没有电影中命运的起伏来的快速。所以多重人生的幻想,就在影像中来完成!上述一段话与这部影片好似没任何关系,但我们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我看到很多人总是把它与《如父如子》做对比,或者说靠近是枝裕和的风格。可不同的地方在于,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角度是不一样的。是枝裕和通过温情更多的是展现人生大意。而河濑直美是关注人的内心。这两者都精彩,但不同。《如父如子》有很大程度,采用了孩子的思想与视角去思考。而此片只是成人对待这件事情的思考。这是鄙人第一次看河濑直美的片子,影像风格很吸引人。出名的大逆光镜头,如今领略了,真是挺厉害的。逆光用好,真的很美!的确有些钦佩,女导演能做到国际皆认可,很牛。看来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3rd HIFF# 主竞赛。前入围2020戛纳片单及圣塞主竞赛。河濑阿姨这次水准回升大概是因为动了真情,这个跟自身经历有关的领养故事有些地方拍得是真痛。视听风格很稳,大量逆光镜头(包括cue了前作[光]的一些地方),部分段落也用上了她擅长的纪录片技巧(宝宝接力棒那里甚至直接上了一段带采访的纪录片)。又有小半个奈良故事。剧作结构有趣,三个大闪回以一种环形叙事的方式拼在一起,也是河濑阿姨作品中首次用到这种时间线技巧。所以虽说也是在探讨“家庭的概念-血缘的力量-生不如养”这类命题,但也并不是如预想的那么是枝裕和化。整体而言还是比较适合大众口味,也回应了“少子化”的社会现实。
除了为结交平平的送报女同事还债这个情节是硬伤之外,整体而言,河濑直美这次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原以为是以井浦新夫妻为主角的电影,没想到其实真正的主角反而是莳田彩珠这个新人,演员都非常棒,着力最多表现最好的自然是莳田彩珠这个14岁母亲的角色,演的也真是恰如其分,难怪获得本年度电影旬报最佳新人,看的时候其实很容易想起日剧《14岁的妈妈》,志田未来和三浦春马都是凭后者一炮而红,这部影片中的小爸爸田中伟登出场不多,但外形也很不错;演员其实都很好,永作博美的娃娃脸真是驻颜,前半部和九年前她拍《第八日的蝉》几乎完全没变化,后半部才显出沧桑感来,表演也是很丝丝入扣了;另一个扮演象征意义的母亲,那个孩子之家的管理者扮演者浅田美代子也是大熟脸老戏骨了,表演也真好,后半部几乎完全素颜出演,更显示出角色的困境。推荐!
冷雨天看这种电影太憋屈了……至少往前10年,或许会对这样的苦情艰难不遗余力共情,但如今这个时代,任何事情都变得迅速,机械,冷血,无情,利己,效率,有时看到一点点人文关怀都觉得假的可笑,听见人道主义四个字都觉得惺惺作态,似乎目的纯良变成矜贵品质,我也确信产生这样的社会观是自己的问题,可也想不通透为何会有这样的问题——暗地里如是胡思乱想着,但每一天仍要无奈掠过无数面孔,还是尽量保持微笑吧。
演得很好!!!
2021-49。两个家庭的问题都想多说两句,于是裹在了一起节奏出现了问题。前50分钟节奏太慢,对孩子的渴望一遍一遍的交代,对后面的剧情并没有太大的推动。故事换个角度又来了一遍,到最后找人的时候咔嚓就找到了,虎头蛇尾
要素过多,仅以结构来串感觉稍显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