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牛人众多,鄙人不敢造次,小心翼翼捧上幼稚影评。
晚上看了一部电影网站一年前就在推荐的法语电影< 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翻译成中文叫做《余生的第一天》(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your life),片名很吸引我,因为这句话曾在《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的开头出现过,于是抱着好奇的态度按下了播放键,一如法语片细腻的感情描写,影片以时间的递进和不时的倒叙细细的向我们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成长,讲述着爸爸妈妈和三个孩子的故事。
70、80、90,三个不同的年代,包含着时代背景下孩子们不同的成长阶段,童年的单纯美好,少年的叛逆不羁,青年的放肆随性,三个孩子演绎得淋漓尽致,引起观者深深的共鸣,似乎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曾经属于自己的影子。
矛盾贯穿着整部电影,父与子,母与女,兄与弟…这些矛盾一次次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掌握着电影的节奏,快而不失平稳,杂却不显凌乱,让人觉得长长的120分钟不多不少,恰恰刚好。
片中的大哥成为长子,父亲对其的态度让他很压抑觉得自己并不受重视,父子的关系一直很僵硬,18岁时上大学学医的他便选择了逃离这个家,宁愿跟古怪的祖父住着小小的阁楼,也不肯在周末回家吃一顿家庭聚餐。
“父亲,你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在他的婚礼因祖父的突然去世被父亲取消时,他愤怒却又失望地说出了这句话,就像得不到糖果的小孩儿,他一直希望父亲给他肯定给他鼓励。
他爱他的家人,当母亲因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迷茫着找向他时他静静的聆听,当妹妹被别的男生欺负时他勇敢的当着骑士,当弟弟在他婚礼上稍显无理的要求他重复刚才没来得及听到的誓词时他爽快的答应,他也爱他的妻子,那个第一次见面就对他大声抗议的女子,他有苦恼,工作的压力,与父亲的时好时坏的关系,我想,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在父亲面前表达自己的爱,如同他的父亲。
弟弟是个长不大的小孩,没有长子的压力,他与父亲的关系好很多,他和父亲谈论摇滚一起参加吉他比赛并遇到了心动的女子却又屡屡与她错过,他和祖父一样有着品酒的天赋,父亲一直耿耿于怀没有从祖父那儿学到的品酒知识,他却轻松的获得。
因为祖父的去世和感情的受挫,他逃避着选择了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无视着母亲对他不争气的埋怨,却又因母亲在追赶离家出走的妹妹而遭遇车祸后突然醒悟,剪去了一直留着的长发,重新开始了在餐厅品酒打工的新生活。
如果说弟弟是所有角色中感情最纯真最简单的天使,那么小妹就是他的相反面,一个堕入地狱的天使。
她故作坚强展开身上所有的刺去伤害周围爱她的人,尤其是她的母亲。
其实她并不想这样,她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她敏感脆弱渴望被爱。
小时的她很善良,家中唯一的老狗死去她会伤心祈祷很久,渐渐的,年少的无知和冲动让她对爱情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被爱而伤,然后选择了最堕落的方式去惩罚自己,抽烟、堕胎、彻夜不归,她讨厌母亲关心的方式,心中的苦闷只能记在母亲送的秘密日记本里。
电影中三个孩子属她的片段最多,那些充满压抑的灰色情节,那个如此美丽的天使,在看着自己洁白的羽毛一点点被染黑时的无助和不安,让我这个同龄的女生也不禁对她心痛不已,庆幸的是,和哥哥一样,母亲的受伤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她和曾经伤害过她但一直被她深爱着的Eric最终走到了一起,片中的结尾便是父亲去世后她的怀孕,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幸福泪水积满了眼眶,也给予了观者们无限的希望和感动,终于,不会表达爱的黑天使再次回到了天堂。
母爱如水,父爱似山,这句中式的形容在这个法语的世界里似乎也能得到很好的诠释,片中的父亲是整个家的灵魂支柱,他的爱很深沉,他与自己父亲不和谐的关系让他不知如何向自己的子女表达爱,这点好像是家庭中所有人的通病,原来父亲才是影响孩子们最深的人。
祖父的死刺激到了父亲,在整理遗物时父亲才发现自己一直误解着祖父的爱,然而一切都无法再弥补,后来突如其来的绝症让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勇敢的踏出一步来修复这个残缺不全的家庭,他做到了,他试着去戒掉伴随一生的烟瘾,隐藏了知道妻子未遂红杏出墙的秘密,缓解了父子的关系,带着对妻子的不舍和对家庭所有人的爱安静的离开…还有母亲,这个曾经把家庭当做自己全部世界的女人,她的委屈她的不甘又有谁知,儿子的不合作、女儿的不解和咄咄逼人、以及丈夫的忽略让她感到绝望,所幸车祸唤回了所有人,而丈夫的不久于世又让她措手不及,她捧着丈夫的骨灰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到了充满回忆的海滩,一点点把骨灰洒向了湛蓝的大海,脸上的表情是释然的,不必恸哭流涕,所有的爱都深深的埋在了心底,留在了只属于他们的这片海…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your life,在看完了电影后我才略微理解这句话,余生的第一天,潇洒的活出自己,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爱。
我很喜欢充满温馨亲情的电影,例如前不久看的Robert De Niro主演的《天伦之旅》(everybody is fine),年迈的父亲在母亲去世后不顾身体的病痛只身前往各地寻找四个儿女,旅途中有喜有悲,但状况百出的他们却一致告诉父亲everybody is fine,最终父亲与子女们重新找回了失散已久的爱,不管你身在何方,家永远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Robert De Niro一如他在《拜见岳父大人》中精湛的表演,本片的父亲更加的真实可爱,一处处细微的表演都会让人感动不已,加上德鲁·芭比摩尔(Drew Barrymore)和凯特·贝金赛尔(Kate Beckinsale)的完美配合,五颗星向大家推荐《天伦之旅》附上最后老萝卜在片尾的台词:Your family is making its way in the world,and you can be proud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achievements.And,if you were to ask me, I would have to say in all honesty, everybody’s fine…everybody is fine.最后,我不得不说《天伦之旅》的片头曲
关于家庭的电影总是让人深思,看到争吵就像看到昨天歇斯底里的自己,看到和解就会酝酿怎样去跟妈妈说对不起,看到结局就会想跟每一个家人说我爱你,说无论过了多久我都希望你快乐。
但等到片尾曲结束,你从电影中抽离,再次面对家人的时候,"对不起"和"我爱你"却再也出不了口。
这部电影中几乎囊括了家庭中的各种问题,长子的分离,次子的拖延症,小女儿的成长与叛逆,父母人到中年的感情问题以及父亲与他的父亲之间长久的分歧。
一瓶红酒、一条破洞牛仔裤……似乎什么都能让人争吵起来,但谁都知道真正的原因跟红酒、跟牛仔裤什么关系都没有,那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积攒起来的对抗,年轻人总是怀着幻想说喜欢,成年人总是面对现实说应该。
年轻人永远都不会听信经验之谈,即使因为错误的选择摔得头破血流也会咬牙坚持,等走完这一程才知道生活的样子,等他再回头讲述经验的时候,他也变成了跟他讲经验的大人。
而他的孩子,也会说出他当初说过的那番话。
生活根本没有什么真理,有的只是不同年龄的人。
只是家庭虽然琐碎得令人奔溃,却仍然有那么多人愿意投入其中的原因,或许就是不管有什么分歧你都会在家人有需要的时候站在他身后甚至护在他身前,不管有过怎样的争吵你都能在对上家人投来的目光时笑着冰释前嫌,不管经过了多久的分离你仍然能在家人围坐的餐桌上感受到片刻温馨和安宁。
或许在无数次的争吵和和解之后大家终于看开了生活的琐碎,了解到彼此的珍贵,这个家庭终于守得花开见月明,携手平和得面对生活,也不失为一个大团圆结局了。
想想在你死去的时候能有人捧着你的骨灰撒向心向往之的大海,因为闻到你生前的气息而泪流满面,又何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父母对我的爱和付出,但我总是无法面对父亲的否定。
从争吵到逃避到理解,我成长得特别慢,甚至到了今天我依然试图躲在精神的舒适区,希望不要去为生活琐事烦恼,不要去苛责家人,不要为毫无意义的事情而出离愤怒。
妈妈说我永远长不大,我倒觉得我自己看开了很多事情,不再为一点小的得失影响自己的情绪,而是学着去珍惜亲人、朋友,珍惜能为自己和身边人带来快乐的每个时刻。
电影里爸爸说能养育三个孩子,见证他们的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我不确定我的父亲是否也有感受到这样的幸福,只是我希望他有,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的某个时刻,我都希望他能因为这个家庭而欣慰。
也希望所有在家庭琐碎中的父母和子女,都能从中感受到哪怕片刻的幸福。
我很庆幸在这样的夜里点开这部电影这是我整个寒假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了最喜欢父亲这个角色,喜欢父亲的特写:父亲的嘴,父亲的笑容;喜欢父亲的身板,喜欢父亲在吃饭前都会问唯一的女儿:手洗干净了吗?
父亲的领带,父亲衬衫的材质和颜色以及他面对自己的死亡的那份温柔很真实,更多的是真挚。
电影,也就是艺术,我认为艺术就是将现实加工成“美”的东西,呈现出来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美”,首先是演员颜值高,其次是在电影里出现过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让人喜欢,都让人讨厌不起来,都让人很舒服。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儿子得知母亲出车祸走到病房丝毫不掩饰对父亲的不满,面对母亲却又马上,马上换上暖心灿烂的笑容,笑容会感染,我也笑了(嗯…大儿子360度无死角的帅)一家五口,都有缺点,但是五个人,都在改变,都在变好。
可能我们每个人不论经历了什么,不论此刻是好是坏,内心深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变好的吧,所以这样的电影容易产生共鸣。
影片呈现了很多个“余生”,我记得余生的解释是“灾难后存活下来的生活”(不知道有没有记错)“余生”这个词未免夸张,但是效果不错;小女儿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余生的第一天……电影还有多个小标题相连接;多次用“离开”来强调人们的改变 (……)既然是“改变”,那么必然有旧事物的逝去和新事物的诞生 人的态度如此,生命更是如此每一部电影都像一段人生旅程,从电影开头到结束就像在凝视自己的出生到死亡,看不同的电影就像在经历不同的人生,这部电影更贴切,我看到的是普通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成长
讲述亲情和成长的电影,大概要成为天使爱美丽和两小无猜之后我第三喜欢的法国电影了。
这个发生在这个普通的法国五口之家的故事,在所有国家的所有家庭中都在上演。
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分离,迟迟结束的叛逆期和终于懂得的成年人的责任,因为好奇匆匆给出去的第一次,因为渴望自由而感到窒息的家,担心失去性吸引力而惶恐无奈的中年。
其中非常还原的法国几十年前的流行也非常有趣。
没有想到三十年前法国就流行过破洞牛仔裤了。
中间妈妈阅读女儿的日记和女儿隔空段话的部分让我想到金智英里面金智英突然被代入妈妈而懂得了很多自己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妈妈的事情。
作为孩子,最容易忘记的就是父母是和我们一样有感受和苦恼的人,大概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总是被父母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已经习惯了从父母那里索取,忘记了父母也会有烦恼和脆弱。
大概所有人都觉得父母过于操心让人烦躁,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只有当父母倒下的时候,才会恍然顿悟父母不是无所不催的,也是需要体谅和关心的。
那个大概就是真正成熟,开始承担责任的时刻吧。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话,父母就好像屏障一样隔开在我们和死亡之间,只有当父母逝去了我们才会发现我们距离死亡是这样的接近。
其中小女儿第一次体验的性经历拍的也很妙。
小女儿在十六岁生日决定交出自己的第一次,男友脱光了上衣先进了卧室,小女儿跟着进入,关门的时候,看见儿时的自己站在门外,一脸恳求的仰望着16岁的她,好像在祈求她不要这么轻易的下决定。
最终大女孩还是关上了房门,鲜红而黏稠的血从紧闭的房门底下流出,一点点逼近小女孩的脚边。
妙的是,望着流向自己的鲜血,小女孩耸了耸肩,挑了挑眉,然后就走开了。
因为好奇草率的交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并没有留给自己最喜欢的Eric,不过这是成长痛吧,永远是鲁莽又青涩的,让人有些遗憾但是又不会后悔。
应该是一部不同年级看都会有不同感受的电影。
高兴可以这么早遇见她。
跟着豆瓣买的电影日历,这是20180101推荐的电影,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人的一生浓缩在两个小时里,很欣慰的是有了孩子。
家庭没有每时每刻的幸福,没有职业可以每时每刻的幸福,没有完美的男人,没有完美的女人。
甚至没有永远的仇人或是爱人。
血缘的纽带如同带有魔力总会相斥相吸却不会永远分离。
33岁的我也许每天都是The last day of my rest life,but I want the first day from now on. 珍惜每一天,珍爱每个家人,做好自己,从容淡泊。
蛮喜欢的,好像一杯温开水。
发现自己笑点真的很低也蛮怪的。
我印象最深的剧情还是妈妈玛丽撬开女儿弗洛尔的日记本,一开始是笑着读的,然后开始逐渐随着弗洛尔写的东西变得有些崩溃和悲伤,因为她发现她女儿连打胎这件事都是瞒着她和好朋友一起去的。
弗洛尔消失两天后淋着雨回来,站在门口环视一圈她妈打扫过的房间,质问她你为什么在我房间里,她妈立马怒火上涌反唇相讥说你到底去了哪?
最后弗洛尔摔门说再也别进我房间,我讨厌你。
她妈用食指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没有回应,失落地离开了。
还有罗伯特愤怒地指责他父亲说你从来都没有看到过我,母亲去世后你选择忽视我,家里甚至连一张我的照片都没有。
直到他父亲死后,他才在他贴身的钱包里发现自己泛黄的童年旧照,已经在那放了很久。
还有拉菲回想起自己六七年前参加比赛,遇到一位怦然心动的教吉他的女老师,在回去的路上难过地说她甚至连个再见都没说,然后就在口袋里摸出了对方的电话号码,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风从车窗外吹走。
六七年后又奇迹般梦到那串号码,兴奋又语无伦次地打过去以为能重拾缘分,结果电话回过来还是说你打错了。
不知道什么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了解,有时人与人间这种隔阂,连血缘都无法打通的那堵墙。
其实电影是很平静和温情的,我只是出于个人经验对这几段印象深刻。
他们仍然是一个家庭,再怎么争执不休也是相爱的。
喜欢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有点高傲的爷爷 想念着自己逝去的妻子 每样旧物都能让他触景生情 貌似对儿子很不关注 其实把他小时候的照片偷偷放在钱包里 教孙子品酒 诉说着对孩子他奶奶的思念 最后死在大孙子婚礼的当天 笔墨不多 有意思的老头一直在抽烟的爸爸 偷偷的帮女儿点烟却又告诉她其实抽烟不好 给儿子的比赛支招 在他的演出中忘情投入 指责爸爸对自己的不关注 却在看到他钱包里的照片后懊悔万分 也因此跟大儿子产生了矛盾和隔阂 最后爸爸说 看着你们长大 是我一生看过最好的演出 中年危机的妈妈 在大儿子的办公室里脱光衣服要求整形手术 跟小儿子一起上大学只是为了不在家里寂寞 担心着女儿却又总是忍不住吵架 觉得自己没有魅力了于是有点没自信有点慌乱 妈妈很焦虑 更年期的女人可能都有点焦虑固执的大儿子 在狗的安乐死问题上坚决的态度就凸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跟弟弟的争吵 对妹妹的保护 和对自己婚姻和沉沦的质疑 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因为婚礼问题跟爸爸长时间的冷战 一切却又在一次巧合的乘车中化解 也许家人没有真正的隔阂 误会之下就是血缘的纽带自由散漫的小儿子 一直点儿浪荡的样子 对很多事情都不在乎 终于在爷爷去世妈妈车祸之后开始认真叛逆的妹妹 小时候很乖巧 可是很不幸她的青春期赶上了妈妈的更年期 于是无止境的争吵 妈妈为了追赶离家出走的她出了车祸 她在病床边握住妈妈的手 从此好像一下子过了叛逆期 又变回了那个清纯可爱的女孩喜欢这部片子的叙事方式 用五段生活微妙地链接起来 矛盾和争吵 关怀和温情 每一个角色都那么鲜活果然是法国电影 不刻意煽情却也让人感动 很多地方戛然而止 也让人回味虽然爸爸离开了 但是妹妹怀孕了 这个家庭马上就要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 周而复始 平淡而真实
知道怎么走吗?别担心走错了路?你走错过吗?突然间 发现自己迷路了,周围没有人盼着能看见辆出租车?或者这就是家庭的力量。。。
举重若轻的化解着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很多时候的冲突或许都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之后却又碍于情面,可是血终究浓于水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真的这一段的对话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父亲巧妙的回答足以打动所有人看完这个片,尤其是最后的那些零散回忆的片段往往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有那么多看似迈不过去的坎儿实际上都只是余生的第一天的开始就像面对黑白喜事究竟是应该缅怀过去还是应该庆祝当下的幸福或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生活不会因此而停滞关于爱情,关于老去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痛苦和不安这一切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或者这个片儿太理想化但真的生活中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当一家人重新坐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时间所冲淡。。。。。。
(芷宁写于2009年5月22日)关注家庭生活的法片总以细腻自然的笔触暗涌出繁复微妙的情愫,在叙事时,每个生命体所需面临的问题一个也不少,如生老病死、矛盾隔阂、迷失叛逆,却都以相对淡然恬静的手法真切再现,不激烈,不造作,也不故作深沉。
显然这些滋味也没放过《余生的第一天》里的这家人,在导演雷米·贝桑松的解构下,故事呈现出可人的原味,有如微风拂过水面,带来些许漾开的波纹和水晕。
演员的表演舒展自如,仿佛水过无痕,却能将心绪的千山万壑全景再现,如当家庭矛盾被激化或和解后,大都经由围坐餐桌的这家人的几句言语、几个神情就已达意,颇有水到渠成之感。
尽管借用家庭录像带的手法已被很多影片用过,然而用在这部影片里似乎很妥当,伊始晃动的手拍就令专属于家庭的暖暖气流扑面而来,继而主创们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和再现功力便汩汩而出,其中不乏细腻动人之处。
如父亲罗贝尔(雅克·甘布林饰演)死后,母亲玛丽-让娜(扎布·布雷特曼饰演)将他身前的工作载体——TAXI默默地罩起来;再如,母亲独自坐在副驾驶座上,将父亲的吹气腰垫置于鼻端下方,并打开塞子,心醉地眷恋着那里面存有的丈夫的气息……片中所述的家庭事件较琐碎,所幸采用了灵活的光影语汇来梳理整合,如个人事件与家庭故事的交织并叙,表现主题意图的画面叠加,涌动情境的个性化对白,营造氛围和心绪流露的应景配乐(顺便一说,该片的OST不俗,既贴合剧情,还具备角色所经历过的时代感),于是该片结构看似跳跃而随性,实则内里清晰,主要选取了五口之家生活中最重要的那几天交汇呈现,并加以流畅的剪辑,使得影片内容充实且具有相当的观赏性。
在1988年8月24日这天,杜瓦尔家的长子阿尔贝带着家中18岁的老狗去人道安乐,此时有着艺术家气质的次子拉斐尔也刚18岁,小妹费洛尔在狗狗坟前说道:“没有你,从此这个家再也不会像原来一样了”。
这话也像是对大哥阿尔贝说的,已工作三年的阿尔贝选择了离家独立生活。
入夜,阿尔贝在小家、拉斐尔在老家,同时重复着电视播出的一部老西部片的对白,此时一段记忆被接入,少年时兄弟对此片台词动作的模仿——这段充满生活气息的回忆,令影片顿时弥漫出生活和感怀的味道。
接下来影片跳转至1993年12月3日,这天小妹费洛尔(黛博拉·弗朗索瓦饰演)16岁。
这是注定晦涩的一天,费洛尔从女孩成为女人,却经历糟糕,大哥和父亲起了争执,还打了二哥……影片用一个颇具意味的场景表述了小妹彼时的心路,当她正要关上卧室门时,眼前幻化出了还是小女孩的自己站在门外看着她关上门,并在门外看到血从门缝底下溢出……这天,费洛尔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余生的第一天”。
成长的苦闷和酸涩是必修课,现轮到了费洛尔,这不是化个烟薰妆、穿着颓废就能轻松混过的时段。
二哥拉斐尔也曾搬出去独立过,在遭遇心碎后就撤回了家,在影片即将结束时终又搬了出去。
许是该角色性格拖拉的缘故,他的历程也在不同时段以倒叙或插叙的方式来体现,一见钟情所得到的电话号码,需得借助多年后的陡然想起才能付诸实践,然而打过去却已是物是人非。
祖父的去世和爱情的无望,让拉斐尔颓然到差点“像个婴孩”。
有关母亲的境况,其实一直出现在所有家人的每一天,只是对她于衰老的恐慌多了点表现。
当然,她通过日记本了解到女儿经历的章节,被拿捏的更为出彩一些,也是影片的动人处之一:母亲从那些逐渐从明朗走向阴颓的文字里,从女儿隐瞒着的经历中,如失恋、堕胎,了解到不被家人所知的费洛尔。
而导演也将费洛尔的种种遭遇依次填充在同一个空间里,每次出现都带着深深的伤口或决绝的神情,其中母亲犹如看到堕胎后的女儿席地对坐、落泪并无助地问她“要将它放到垃圾桶里吗”的场景更为惊心。
父亲罗贝尔的故事也穿插在家人的每一天,而他的心结还沦陷于和自己父亲的隔阂中,在老父亲离世后,罗贝尔才发现了那份“明贬实爱”不善表达的情感,心绪产生了难以言表的变化,于是当长子婚事遭遇祖父去世,关于婚宴是否继续的问题,成为了这家人最大的争端。
影片在最后一天里着墨于罗贝尔,当开了30年计程车的他打算退休时,这位生于1945年的男人却要以55岁的年纪离开人世了。
就像生命中的那些如常和无常,罗贝尔和长子和解于去世前的四个月,次子此时也已走出了阴影,做起了餐厅葡萄酒推介,而这项品评红酒的技艺曾是罗贝尔抱怨老爸不肯传授给他的,老头却传给了孙子。
小女儿终于走出了苦涩,收获了爱情,懂事地为父亲送上护腰气垫……似乎人类家庭总在重复着类似的戏码,如代代必有的亲子隔阂,有时候对子女难以讲述的事,却能和孙辈轻松谈及,为人子女时,总讨厌父母的出言贬低和强势干涉,可一旦升级为父母就又不自觉地变得嘴苦且强势,“家庭是扼杀感情的机器”,还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实际上,兼而有之。
有死亡必有新生,这是生命的规律,目送母亲将父亲的骨灰洒向大海后不久,片尾,费洛尔拿着验孕笔,感触良多,此时Etienne Daho的一首《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响起,歌曲亲切温和、略带忧伤又蕴含希望,籍由观影的余味,能一直听下去,直至字幕结束。
(若听片尾曲Etienne Daho的《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33002462_d.html。
)
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一句话:“你总是喜欢把所有事情都拖到第二天,你不能再这么拖了,因为再拖下去,你的余生就不够你用了。
”因此基于我这个拖延症晚期人群很想改变自己的心,我点开了这部电影,想知道这部电影能不能改变我一点。
初衷是这般励志,可看到一半我才发现这是一部法式家庭喜剧电影,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在看完之后对它的喜爱。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家庭 家庭里有五位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以及最小的妹妹,和我们所知的法式电影标签一样,其剧情浪漫、将细水长流的家庭生活描绘出来却不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其细腻得如浓厚醇香朱古力酱的拍摄手法让人不想按下暂停键,哈哈哈 单纯对我,这是我喜欢的电影。
电影分别从5个主人公身上各选取了标志着他们余生起点的事件来描述。
首先是哥哥,他的余生第一天是从他将陪他一起度过10余年的狗狗埋葬并搬出自己生活了18年的家,遇到自己的一生挚爱伊始;接下来是当时处于叛逆期的最小女儿,其余生第一天从和渣男有了第一次性爱,结果极速被甩开始;弟弟从面对爱情到来拖延而导致爱而不得开始,妈妈是从面对衰老,缺乏老公和孩子的关注和爱护开始,而最后的父亲则是从生病之后开始。
电影是以时间线对5个记忆片段来描述,虽是间断的故事,但整个电影却不显得断断续续。
电影以事件发生的早晚顺序将5个故事串联在一起,将一个家庭中所会经历的“生老病死”全都囊括其中。
从小时候家里到处充斥的欢声笑语到我们逐渐长大,开始拥有自己生活,开始打拼事业,开始结婚。
对于爸妈来说,家里从5个人,变成4个人,再到3个人,后来最小的小孩也长大了,离开了,又只剩下了自己和相敬如宾的丈夫相互扶持。
这时丈夫得了癌症,那个和妻子相濡以沫40余年,参与你成长的那个你最亲近的人去世了。
大概是因为它描述的是大多数家庭的一个轮回,所以我这么喜欢。
总有一天作为孩子的我们会长大,会离开,总有一天,父母会老去。
时间就像传送带一般只能向前走去而不可逆,看到电影中父亲身患癌症去世那天,哥哥刚做完手术正在休息时接到妈妈的电话,弟弟是工作时接的电话,而妹妹则是和伴侣在床上欢愉听到妈妈的留言。
爸妈曾经是我们的全部,但现在却只剩这么一小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叭
余生的第一天 (2008)8.42008 / 法国 / 剧情 家庭 / 雷米·贝占松 / 雅克·冈布兰 扎布·布雷特曼
平凡人的一生。
一个法国家庭的变迁史,由几个段落组成,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平淡,有点琐碎,看完之后,却觉得剧中的人物和细节都值得玩味,因为他们的处境,总有触及你我的地方。
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任何开心的或是悲伤的经历 汇成了整个家庭中父母的爱和所有家庭成员的回忆
都长这么帅让我怎么能不给高分呢
还是幸福的一家
欠一篇观后感
那是一种超乎想象的表现力,流出房门的鲜血,妄想的摇滚乐手,小青年们的日子简单却又缺少经验,母亲试图改变,父亲竭尽全力维护家庭的和睦。总之,一副中产阶级的嘴脸青春。
一起去看沙漏吧
如此温暖 怎能不动情
法国电影不多的没有描写爱情的电影,挺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失去,也不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一家人,更需要彼此的理解跟关爱。
看过开头就猜到结尾的俗套故事。一个无聊家庭的互相折磨。
前面太悶了..
一个家庭的成长、成熟与领悟,幽默中蕴含真情,诚挚动人。
反正。我不喜欢
说实在,不是很喜欢。感觉一般吧。关于生活、亲情。但又太于留于表面了吧。
好无聊的说
他们从出生开始,相爱、相互憎恨、相互咒骂,叛逆、争吵、出走,互不相见。然后,还是因为爱,他们又相视一笑地冰释前嫌。电影细致入微地诠释了家庭中那些复杂、纠缠的情感,它们让你痛苦、也让你高飞。父亲说,最好的礼物就是看着你们长大。谁都知道,这背后有多少爱与痛,但这就是人生。
又一最爱!!!!!!!!!!!!!!
他们吵架时我跟着大笑 他们悲伤时我跟着哭泣。好听的配乐 尤其令人动容的结尾,仓促而突然其来的四个月后的事情。回归家庭亲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