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为一种大众的娱乐文化,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种更高的层次上去了,尤其是电影,它已经承载了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一方面,电影也可以对公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古惑仔盛行的香港电影时代,有很多80后、90后小青年都学会了讲义气,称兄道弟;再如琼瑶或者韩剧对一代或者几代女性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
另一方面,公众的价值观对于电影的发展也有诱导作用。
比如近几年来,内陆主流电影的有崛起的趋势,这和公众的价值观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民的自黑风气不再那么厉害了,公众的存在感主要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公众的国家意识有所提高,这也导致了主流电影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总之,公众价值取向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开始步入正题。
关于这个电影,它至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电影,它与我的价值观相悖。
导演是一个强奸嫌疑犯,被判无罪,受害少女抑郁自杀,这不算玩,因为无罪,他居然还可以站在艺术的高度上公然拍一部关于强奸的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看着,还要给他颁个奖,我不能忍受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首先,不能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离我很远,我就能漠视这件事的存在,至少对于我来说,虚构的电影对于一件真实发生的悲剧永远是不值得一提的。
即便法律判他无罪,即便他真心悔过,又能怎样?
人都死了,何况活着的人还活在煎熬中。
在我看来至少他一生都不能再越过这条红线,哪怕是碰一下都不行。
黑人在问白人索要平等、自由的时候,这个黑人对那个无辜的未成年白人少女做了什么?
间接夺取了她的生命,让她的家人活着无尽的黑暗中。
在我看来,即使没有这一部电影,他至少也要活在道德的谴责当中。
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本质就是对道德的挑衅,即便是拍一部主流电影,也不可以,何况是一部涉嫌强奸、具有极其现实讽刺意义的所谓的主流电影。
对于这方面,我想说,电影审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中国有严苛的审查制度,外国也有。
如果一个所谓的好电影是揭露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只管无情的揭露,结局全是对这种阴暗的嘲讽,给观众的只是一生叹息,给不了思考的余地,只管甩出来一个凄惨的无解的题目,剩下的全是讽刺,那么这个电影有什么意义?
容你思考三分钟,这样的所谓过不了审查的优秀电影有什么意义?
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吗?
电影真的需要审核,要想挖掘人性更深处的秘密,要想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真实与谎言,我劝大家去读书。
你想要看到的东西不在那些过不了审核的电影里边,他们都在书里边。
相信大多数人的态度才能代表大众的态度,才能代表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电影看不看,我们心里有数。
这是一部经典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部经典电影我都看了不下三遍了,每看一次都有一次新的理解。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
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前半段感觉非常平淡,后半段节奏突然紧凑起来了,进入了高潮,让观众看着直呼过瘾。
导演的故事性特别棒,这部片子也是用了很久拍出来的,感觉特别用心。
影片富有真情,可以看出来导演是下了功力的。
故事也超级棒,跌宕起伏,我看起来感觉超级过瘾。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只是一个种族抗争的电影而已,看豆瓣评论却惊讶的发现很多人用与电影不相关的因素在打分,粗浅了解了一下让人莞尔,真是没有美帝的命却得了美帝的病。
如果导演涉及强奸,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他,这和作品有什么关系呢?
我并没有替导演的人格申辩的意思,事实上如果强奸是事实,而由于司法程序(如oj辛普森)而得以脱罪,我会与大家同仇敌忾甚至更痛恨之。
但一码归一码,就如被强奸女孩的自杀不能归罪于导演一样,对导演的评价也不应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毕竟退一百步来讲,一部电影并不是导演一个人完成的,前前后后涉及到几十上百个工作人员,这样的评分对他们是不是不公平?
再退一万步来讲,伍迪艾伦强奸了自己的养女,波兰斯基诱奸了13岁少女,为什么你没有这么一窝蜂的抵制他们的电影?
乌合之众是情绪化的,美国很多大学常年来充斥着体育特长生强奸女生轻易脱罪的传统,但走上领奖台依然受大众欢呼,为什么一个黑人导演拍出了不错的追求族群公正的作品就要口诛笔伐呢?
美国奴隶悲惨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很好的展现,真实的情形只会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说电影在宣扬仇恨,可是事实呢,事实恐怕只会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残酷和血腥。
但我们是胆怯于面对事实的,我们只会如同很多美国小说那样把南方种植园完美化,可惜那些优雅的舞会和闲适的下午茶,掩盖不了棉花地和小木屋里的罪过。
别人政治正确(PC)了,你跟着政治正确,别人反pc了,你也跟着反pc,你根本就忘了自己的历史和自己是谁。
这不是比黑人更可悲吗。
在全球所有的华人中,说起来美国华人其实是最不争气的,在很多国家华人都可以做到商贾巨富,甚至左右一国经济,但在美国华人这里失效了,他们给整个国家的印象是躲在自己沾沾自喜的唐人街,日复一日的开着洗衣店和中餐馆。
中餐馆开了那么多年,也没开出一家麦当劳。
以至于到现在只能安慰自己说华裔智商最高,学习成绩最棒。
基本上就是书呆子的象征,聪明,却无能,离开校园在大人的世界里,基本是被边缘化了。
当然,在美华人说起来也是满腔血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就是证明。
但是美国黑人呢,一直到60年代自己的公民权才基本落实。
如果华人因为自己的社会无能以被歧视和迫害来声辩的话,美国黑人更有为自己正名和声辩的理由,几百年被奴役的历史,一直到几十年前才在纸面上取得了平等,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和没事找事的象征。
如果你觉得委屈,也去拍这样的作品,也去积极参与现世,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舆论资源啊,可是美国华人偏不,放逐自我投靠白人,全然不计在别人眼里自己只是一个眯缝眼的奇怪家伙。
美国华人说自己被故意挤兑,黑人笑了,美国华人说自己人数太少,犹太人也笑了。
美国华人说自己是外来加入者,全体美国人除了印第安人全笑了。
只有跟母国穷亲戚比起来,华人自己才笑了。
可特么的你自己是美国人啊。
一个黑人牧师,与自己的主人相处和谐,虽然布道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施加在同类身上的罪过依然得过且过,直到有一天这罪恶也找到自己头上,一次两次。。。
上帝和圣经已经无力保护他,虽然他至死都对圣经深信不疑。
他抛弃了自己在自己族群不错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同样拿着圣经的白人奴隶主举起了屠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对人人平等社会公义的最根本追求,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是残暴和无法忍受的呢?
撕掉奴隶主伪善的面具,长达百年的更加残暴和无数罪恶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处之泰然吗?
联想到最近美国混乱的舆论形态,很难让人乐观,美国特殊论已经卷土重来,白人至上也计日可期。
印第安百万亡魂的诅咒,黑人百年为奴的血泪,美国短短几十年的政治正确还没来得及清洗这种历史的污点却又有了走向老路的趋向,那些歧视和压迫的苗头依然在鬼魅的闪烁,这种时期内出现这样的作品是很及时的,认真去反省历史才能回到历史,在这片几百年来充满罪恶的土地上,永远不缺乏追求正义与公道的人。
希望美国华人也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抛却那些傲慢和旁观心态,好好团结黑人兄弟,为自己在自己国家内的族群地位,为社会公平和正义贡献一份力量。
至于国内的中国人,就别再套近乎了!
精神美国人还不够,精神美国白人才行是吧,你咋不上天呢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
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
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我有一个好作品推荐给大家,这个电影没讲完的部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史: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2340720/_/(Steam)https://www.douban.com/game/36235484/(豆瓣)写于2022年关于《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真相——从历史到现在_哔哩哔哩_bilibili我专注于美利坚大革命背景的作品,在豆瓣坚持写了很多年的书评影评,因为不久前六月五号我莫名其妙被封了,我看到这个电影的影评区如此群魔乱舞,却不能些自己的评论,于是就决定在B站发一期视频。
这大约是自从上次评论给奴隶制势力司令唱赞歌的书以来,第二期以视频方式发布的书评或影评,顺便一提,我那一期书评在豆瓣上被删了,你们还能看到B站的视频版。
出版商给了豆瓣多少好处,去删除一个真正讲依据说实话的书评?
言归正传,我看到这个人说本片粗鄙而肤浅,剧本和导演都很有问题,这个评论的作者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他认为这个片子极具煽动性、动机不纯,因此想让这个片子滚。
他们对奴隶主唱赞歌的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态度呢,我们却没有看到他们咬牙切齿对格里菲斯的电影说滚!
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不具有煽动性,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就很纯洁?
他们非但不说滚,反而是一片褒奖,因为那个电影煽动的是反对自由和平等,这才是他们要的。
相反,他们痛恨的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灵魂,尤其是这个灵魂属于黑人的时候。
另一个影评同样咬牙切齿的说:这个电影的一些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影评还看似理性客观中立的进一步说道,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另一个影评说得更直白,他说本片垃圾,因为:本片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
我不知道这些影评的作者究竟是观影的时候选择性失明了,还是写这些正义凛然的长篇大论的时候记忆选择性丧失了。
事实上,特纳的电影里一上来就展现了“善良的奴隶主”,也正因有那么一个“善良的奴隶主”允许年幼的特纳读书识字,年幼的特纳被开了一个自由的口子,让他掌握了自由的知识,这就是特纳后来能成为带领人们起义的领袖的基础。
而在电影中,特纳从一开始想要团结的,正是一个跟他一样看起来颇有教养的黑人管家,而那个黑人管家一再拒绝加入特纳的起义。
电影里明明有他们所谓的“善良的奴隶主”,堕落的黑人(而且不止一个),他们却被影评说成没有,并以此为理由大力鞭挞本片,给本片一颗星极差的评价。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欺负那些没看过电影的人的赤裸裸说谎的影评,究竟居心何在。
这个影评还得到了大量点赞,甚至有不少打赏。
我写了那么多年影评,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打赏,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我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是想提醒一下善良的人们,如果一个国家中正确的意见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支持,而错误的意见却有资本的鼎力支持,那么发表正确意见的人就难以为继下去,缺乏正确意见的国家久而久之则会遭遇智力上的全面退化。
国内舆论这种普遍的对真相,对自由的咬牙切齿的痛恨和鞭挞,这种自我陶醉的无耻谎言,在历史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的几个例子,恰恰是美国南方奴隶制势力,以及纳粹德国,军国日本,无一例外都是以可耻的毁灭收场。
我看到一个罕见的反对这些影评的声音,他说那些影评责难的所谓问题,从《斯巴达克斯》到《勇敢的心》无不存在,但到了黑人影片,就大为人所诟病。
这难道不正是内心偏见的体现?
如果截止到此,我以为我遇见了一个朋友,但是他最后总结道,我也不喜欢黑人,但也不愿因此认同种族主义的思维。
一个不喜欢黑人的人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究竟是想骗谁呢?
还记得那些影评作者在强调什么吗?
他们也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
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对另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回复,尽管他们在其他事情的观点上看起来并不相同,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因为文章作者和回复他的人都是种族主义分子,却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分子,还要冠冕堂皇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分子。
这正是废奴主义者给你们的宝贵遗产,尽管你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察觉到这一点。
在特纳和加里森发起废奴革命并取得胜利之前,奴隶制势力会根本不会扭扭捏捏,强调什么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相反,他们会自豪地大声宣称,黑人就是劣等,奴役黑人就是天经地义。
正是废奴主义者通过不懈奋斗和牺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胜利后,把人们的道德层次整体提高了。
在那之前,当时全世界都可以毫无顾忌把他们认为的劣等种族称为野人、狒狒、猴子,对象不只是黑人,还有黄种人,犹太人,天主教徒,吉普赛人,俄国人,爱尔兰人,当然,废奴主义者无私的奉献,为这些人的自由和平等而战,而这些人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爱尔兰人作为反革命势力强烈反对废奴主义者,甚至疯狂屠杀废奴主义者和黑人,将废奴主义者称作“爱黑鬼的畜生”,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越种族,黑人才是劣等的。
二十一世纪在美国生活的华裔,提到老约翰·布朗的时候极尽侮辱之能事,这就是我在那个有五十万活跃用户的游戏开发网站被封的原因,因为我不能看到有人发表这种言论而无动于衷,我宁愿放弃自己在网站的流量效益,也要站出来反驳这种无耻言论,这给了那些本来就不喜欢我开发的游戏题材的网站管理员借口,说我破坏网络和谐,拿这个作为封杀我的借口。
人们需要知道,这就是废奴主义者的精神,无论人们有多么不理解,有多么恩将仇报,也不会影响废奴主义者坚定在正义事业的道路上走下去。
废奴主义者就是这样永远改变了世界,因此,现在的人只要还有一丝廉耻和体面,都不会公然再用过去那种侮辱性词汇来称呼他们所谓的劣等种族,而是会虚情假意声称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这种虚情假意其实也并非没有一点用处,这总归比公然宣传种族主义要好一些。
随着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一代终将不会再抱有前人的种族偏见。
这就是他们废奴主义爸爸给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当然,真正的废奴主义者也是反对父权制的,所以像日本人那样崇拜强者的人,要克制住喊废奴主义者爸爸的冲动,你们可以称呼为废奴主义者兄弟,或姐妹。
说回到那个影评,这个电影让他不由想起抗日神剧,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对此,我想问,你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是落后就要挨打?
还是更进一步,等我们变强了,就要打人?
换句话说,强者打人有理,黑人就活该当奴隶,这些种族主义者反思到最后,就只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
我发现,有些人的心胸太过宽广、善良,以至于只能看出奴隶主的好,别人稍微说点真相,就指责人家是动机不纯,撩拨仇恨。
人们总是乐此不疲说谎,连真相都不提,提也是在断章取义,以便增加谎言的可信度,还扯什么反思历史,就在反思奴隶主怎么善良了,是吗?
我想到我正在开发的历史游戏,里面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比如某些人大力称颂的仁慈、绅士以及有骑士精神的奴隶主及其走狗在堪萨斯烧杀抢掠奸污白人妇女儿童——我之所以强调是白人妇女儿童,是因为在某些人看来,奴隶主及其走狗强奸黑人妇女儿童根本不算事,连提及的必要都没有,为了让他们看清他们崇拜的奴隶主及其走狗的下线有多低,我有必要特此强调。
如果他们认为作者展现和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不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是在撩拨仇恨,那么我的回答是,很好,我就是在撩拨仇恨——撩拨对奴役和压迫的仇恨,因为人们对奴役和压迫已经如此麻木不仁。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扛起大炮轰烂片(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132982/假如说,这个人是个杀人魔王,那你应该把这些话写到他的墓志铭或是宣判词里,你电影都没看,看了新闻报道,跑来电影里给电影打一星,而且还扛着道德的大旗,可以呼吁公众不看这部电影因为导演是个强奸犯,还间接杀死了一个少女,可是你凭什么扛着道德的大旗来评价自己完全没有看过的电影,就好像你这回作文是满分,我站起来说,老师,你不应该给他打高分,因为上周他偷了同桌十块钱!
被奴役的神授意的黑人领袖,通过圣经布道,在帮奴隶主安抚奴隶们任劳任怨工作,终于在自己女人被睡,自己下一代继续被奴役压迫中揭竿而起,最终惨遭吊死且剖尸,但是失败的起义却不会阻拦历史发展的车轮。
是的,有那么多勇敢的心的相似桥段,所以有那么多浓浓的英雄主义情结泛滥。
识别一件事物的真实性,就是看他是否能站出自己阶级立场上,不只片面强调自己的正确性。
白人奴役黑人不假,也没见黑人起义是只杀地主,妇女儿童也没放过。
其实任何人,都跳脱不出自己的经历去认识世界,所以你所能代表的,不过就是和你经历相似的那群人的利益,代表全人类,就算了吧。
领导人民,必须需要方法论,这时候,活学活用就是必不可少的,圣经是可是作为统治阶层的稳定器,那么真正掌握的人,同样可以灵活展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可能是身处太平盛世,温饱思淫欲的我们,每每看到其他人民受苦,聚众集会煽风点火搞事情,就觉得舒畅痛快;看到对打肉搏,就觉得过瘾;看到为主义献身,就觉得不枉此生,尤其喜欢赴死前敌对势力的各种咒骂鞭打。
你会发现,最具力量的,永远不是支持,而是阻拦,因为有阻拦,才会有冲突,才想去挣破。
其实,通过神的旨意领导人,还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包括:和神对接,接受旨意,训练旨意,灵活应用主义包括:在现实环境中,发掘自己的阶级,发掘自己阶级所处地位,发现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若领袖死了,那作用就止步在激化矛盾处了,当然也叫舍生取义)
赛德克巴莱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说太野蛮血腥,公然宣扬暴力反抗,格杀勿论的种族复仇,这不是主流的价值观。
但是毕竟片子太精彩了,血亲复仇也非常大快人心,也就没有特别批评的声音。
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如此。
基督教教人忍耐服从,宽容,但是黑人牧师的善良之心就这样一点点被侵蚀,他发现的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暴力复仇。
就像中国的农民,他也不懂什么谈判,协议,反对皇帝只有一条路,起义。
当时的美国南方也是如此,你没法和南方贵族去谈什么改善奴隶待遇,提高奴隶生活水平,唯一的讲道理的方式,就是暴力起义。
当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暴力毕竟不是好的,得有个好的名头。
这也是赛德克巴莱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同的地方,前者是为了回归野蛮的生活,而后者是为了人的尊严。
导演(虽然有丑闻,但毕竟没有被判刑,所以舆论不应该如此罔顾法纪!
)非常精彩地展现了黑奴牧师的内心转变,他经历的苦难和悲伤,而里面的白人也都漫画式的描写,有好的主人,但最终无法抵抗白人社会的压力,而让自己的黑奴受苦受难。
黑人是美国社会的肉中刺。
谈这个话题是没有问题的,年年都有几部电影讲黑奴的苦难史,为奴十二载,撞车,某某事件,等等,黑人白人之间的罅隙真的无法弥合。
但是这个电影并不只是黑人的电影,每一个渴望自由,追求尊严的人都会有所感动。
这才是美国电影的伟大之处,普世的自由价值和人性尊严,电影做到了,就够了。
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
打个比方,就好像初出茅庐的游戏工作室一下子制作出了一部3A大作。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而且还自导自演。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在好莱坞都是老生常谈,被玩坏的题材,看这部片子很容易想起昆爷的《被解放的姜戈》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
两部电影(应该说是三部)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黑白人种之间的矛盾?
答案是:白人(林肯)签订协议,黑人(姜戈)炸掉种植园。
本片属于两种相结合的,起初白人黑人之间通过宗教达成了暂时的和解,但当主角纳克最终触及白人得底线,才不得不使用昆汀式的暴力来解决问题。
所以我才不赞同豆瓣上某些人污蔑本身为所谓“黑人政治片”,“屠杀白人获得快感”之类,以今天的价值观评判历史?
真是可笑。
试想你是他们,黑奴中的一员,你又会怎么做呢?
(话说豆瓣评分真是低的离谱让我想骂人)有些桥段其实挺俗的(关于主角的爱情),但就是感人。
比如和你暗恋的对象坐在草地上聊天,迷雾里坐着白马而来的是你的王子,采一朵花送给她……配上美丽的画面和悠长的旋律。
感动我的是什么?
想一想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为现代人所嘲笑的爱情竟然还能降临再他们身边;吃东西都成问题的年代,还搞这种小资情调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有趣的灵魂”吧。
总之,黑奴的爱情,是不该被嘲笑的。
电影场景还原极棒,总体色调阴冷。
本片较翔实地阐述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渊源,讲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不为人所知的黑奴起义。
导演在本片上映之后不久六被爆丑闻,对此我不评价。
我只希望观众不要应此怀疑这部电影的真诚。
南北战争爆发二十年前,一支小小的起义队伍,由一个牧师领导。
宗教不再是枷锁,而是武器。
他们只坚持了两天,奉上帝的旨意大开杀戒。
他们全军覆没,终被遗忘。
但他们承载着自由最初的希望。
内特派克的所作所为在这里不做讨论,电影就是电影,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无法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定罪,在这里只说电影。
有人将《勇敢的心》和《为奴十二载》与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相比,说实话,差的还远。
镜头让人觉得单纯为了制造血腥而拍摄,最后争夺武器库的场景硬伤也很多,十七,十八世纪的枪械精度是差,排队形增加火力密度还可以理解。
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是十九世纪,步枪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400米,南北战争列密集队形已经完全无法应对当时的步枪火力了。
白人完全用不着和黑人在院子里上演排队枪毙然后互殴,占领制高点就完全可以把黑人虐出翔来,而在白人死光后出现埋伏在制高点的民兵更是莫名其妙,有这火力,早干什么去了?
剧情方面,前面铺垫太长,却感觉抓不住重点,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宗教的方式暗示主角将会成为一个领袖,但是在人物成长经历方面,却又没有拍出什么可以合理解释主角之后转变的重要契机,仅仅是可以识字,会读圣经,而主角从顺从的奴隶转变为反抗军的领袖这一段又太过仓促,看不出主角是因为知识而顿悟到奴隶制度对黑人的压迫,还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而选择反抗。
而促成主角转变的事件竟然是他为一个白人洗礼,然后被主人打了。
之前看到了那么多人受到压迫,自己的妻子被强奸,都温顺的像小绵羊,自己被打了一顿就就突然忍不了了。
有人肯定会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捆草,可是我在电影里也并没有看到主角内心的挣扎和冲突,突然一下,就大彻大悟决定置生死不顾一定要造反了。
而在决定造反的时候,他的妻子,母亲,在面对这样生死攸关的事情竟然没有丝毫犹豫,也不担心自己和亲人的安危,只是说干的漂亮,简直匪夷所思。
电影定名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是为了叫板格里菲斯1915年的同名电影,而在电影里我却看不出来一个国家是怎么诞生的,电影通篇都在暗示主角就是黑版耶稣,为了终结奴隶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内特派克自己说这是一部一个人反抗一种体制的电影,说实话我看不出来这哪里反抗体制了,电影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比如白人庄园主的母亲,除了给几个苍白的特写连局台词也没有,而在主角复仇杀了庄园主的部分,则直接将这个重要的配角遗忘了,至于黑人管家,除了说几句我们都要死了,然后就走了,叛徒小孩为什么要背叛反抗军?
对不起没交代,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一度以为自己看的是删减版。
整部电影让人感到只有黑人对白人的仇杀,对奴隶制这个制度的解读倒是一笔带过。
说起美国南北战争,无法回避的就是北方军和南方军,抱歉,双方的部队都是以白人为主,而导演好像没怎么读过历史,影片最后的北方军全部是黑人,如果说1915年的那部《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话,内特派克的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一部黑人至上的宣言。
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和他想要叫板的电影一样,内核都是种族主义的垃圾。
唯一值得说的是电影对奴隶制时代黑人生活面貌的刻画了,不过即便是这一亮点,也完全比不上《为奴十二载》的全面和深刻。
艺术不应该与人品挂钩,但同样不应该与政治挂钩,这部电影的私货太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去拍摄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一味的向观众倾倒私货。
我们不应该以一个导演的私德去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私德,而通过这部电影我觉得,这导演真不是什么好人,希望不要成为另一个让·雅克·阿诺。
转场棒
电影名吓了一跳,多有自信才敢一字不改地用经典电影啊……结果太《南北战争乱世情》的melodramatic 。有些mise en scene还可以。
看的太尴尬了 不好看
真是“政治正确”。从去年奥斯卡种族歧视风波开始,这股风潮已经完全变了味一样地蔓延了下去。就跟国内恶心又傻逼的伪女权主义一样,强奸犯导演极度自恋般地将自己推至道德制高点,扭曲史实,升华自己,感动自己,恶心观众。故事拖沓,角色扁平,剧本松散,本片又名:《一个强奸犯导演的心声》。
昆汀让黑人在《姜戈》里大开杀戒,高喊:“niggar”,似乎也只是一种戏谑,而这种派克老兄,给我感觉是他完全不在意真的动几次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了,讽刺的是,电影里激发男主角反抗的动力也正是被**的妻子,动人的故事背后是虚构的历史,修改历史修改的越多,底气也就越不足。从一个到诞生走向另一个诞生,好莱坞好像也在驶向某个新的极端。
看之前抱的期望太高了
一个黑人英雄的失败
戏一场一场看没问题,连在一起看问题太多。导演是散播种族仇恨,培养激进情绪好手,您别拍电影去帮政客拍宣传片吧,大家把它理解为平权电影,其实反而种族主义者才会把片子拍成这样吧。
这部电影受到了不公的对待。
这片能够让人理解的主要还是仇恨,那些神化人物的手段的确令人不舒服,主要是太熟悉了。
时间滚滚向前,可笑的是历史总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着。
抛去导演的犯罪争议不说,只谈电影,跟《勇敢的心》没得比,比《为奴十二年》都差很多。但是,这一次失败的黑人反抗行动最终点燃南北战争的真实事迹是值得科普的。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种族,自身不强大,就会永远被人奴役。
牵强附会,你不爽砍人几刀,国家就诞生了?
电影苍白无力,人么,就不说了!垃圾
一般般
4G蓝光
有文化啥也不怕,精神的力量让穷苦大众团结起来抗争。感觉和我闷农民起义差不多,先要有信仰。
不咋地
怎么这么多跟风黑,明明是部很好的电影
我不懂为什么争议可以让大家一股脑去给1星。。一点不尊重所有参与电影制作的人的心血。至于电影本身,包括我觉得也就一般。但是很多镜头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