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疫情期间看的,全球一片恐慌和压抑,隔离和关店让人心烦气躁。
影片像是给饥渴旅人发了瓶水,感觉挺好,只是影评一直没写。
十九世纪的西部是蛮荒狂野的,今天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没有了马贼和强盗,可是有病毒和资本、市场竞争啊,新时期的马贼和强盗只是穿起了体面的外套,左轮手枪换成了资本和自定的游戏规则,只是更体面更高效率的掠夺而已。
在这个荒蛮世界如何生存?
影片通过一对落魄的老幼组合提供了一个答案:我们依然可以充满善意温情和希望的态度去面对这个荒蛮世界,虽然是那么的悲伤和无奈。
影片和《不可饶恕》、《大地惊雷》、《送乡人》一个套路,姑且叫西部现实主义吧。
在这个真实西部,导演不再关注和演绎上世纪那种虚构的一言不和拔枪就射的牛仔英雄好汉,而是回归生活,展示普通人群的西部生活状态,同样感染力十足。
影片上映时间确实挺好,正是席卷全世界的一场灾难时期,在这个病毒肆虐的世界,影片至少给了大家一点温暖和希望。
人类其实就是是靠这一点点希望才从丛林山洞走到现在的!
前一小时,小妹子好野好烦。
生死之交后建立起深刻信任,渐入佳境。
类似经历过就很代入感,看着也会有些情绪沉浮。
两人感情不同,而细腻入微是交叉点,心境的交相辉映与点染。
相同语言是为了达到心心念念的共同小空间,眼里有对方。
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达到这种感觉却不是语言。
所以一大一小真也无所谓都是雅思7分才行。
最后镜头同姓Kidd很微妙。
如果置于更广泛的社会语境,性别置换到母子,是女性的坚毅,却失去双方柔软的和谐。
社会结构在我的感知系统起了作用,男性的守护与女性的纯真,是稳固的美感。
喜欢棕色系镜头,感受到了西部在阳光下的静美,远离粗糙。
妻子的墓地很美
终于 相望
❤️❤️(以上图片来自本人截图)
首先从整体套路上来看,看完就觉得像是西部片风格类型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莱奥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基德上尉的人物设定太像了,同时又有一个小女孩上路,虽然情节的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又杂糅了西部片的风格,有精彩的枪战情节,也有策马狂奔的豪放,但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不伦不类了。
回到男主汤姆汉克斯,确实演技没得说,虽然一把年纪了,但是对演技的打磨愈加纯熟,小女孩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感觉这个故事拍的没那么出彩甚至于觉得这个故事没有拍的必要,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世界新闻》也许是在影射些什么,但是剧情中却一闪而过,感觉像生怕过不了审一样,重点仍然是在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女孩之间的公路片。
最后就是电影的结局给人会心一笑,一个新闻上的笑话,甚至可以一扫一天的不开心,这样也挺好。
🤗
其实,欣赏这部电影需要观众熟悉背景。
这是在4年血腥内战之后,一个参战老兵的回归之路。
导演和编剧没有在最开始就强调这个背景,是个重大失误,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节奏。
直到最后,Cap. Kidd回到家乡,和朋友短暂的聊天,我们才从中了解到他的背景,以及整个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这个背景很重要呢?
那是因为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伤亡最大、最惨重的战争(仅次于二战,但是考虑到武器装备,南北战争远远比二战惨烈),超过了以前和以后甚至是越南战争的伤亡。
这几乎就是美国建国史上的“国殇”。
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故事里的种种人物表现就合乎情理,并且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然,南北战争的初衷,是关于奴隶制的辩论诉诸武力?
是为了维护合众国的统一?
是北方资本主义抢夺南方廉价劳动力?
一场复杂的战争,但是对于参与其中的平民百姓,就像Cap. Kidd,战争中没有获得什么,只有损失,甚至损失了一切。
任何战争都是如此,是对普通人的一次人为的掠夺和摧毁。
这是汤姆·汉克斯新冠肺炎病愈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按影片类型,算是一部西部土路片吧。
因为影片背景设定在1870年,那时候的美国别说高速公路,连普通的柏油公路也没有。
讲的是基德上尉退伍后,找了个职业,挨村挨镇给大家伙读新闻,每人收十美分。
是个勉强维持生活的工作。
走村串户过程中,路遇一个失散了家人的十岁小女孩乔汉娜,交给政府,政府忙着战后重建和驱赶印第安人,没工夫管,他只好带着乔汉娜走了400英里,备尝艰辛,交给了她唯一健在的亲人。
“新闻”这个选材,可以说是非常有趣的切入点,彼时通讯闭塞,居住在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忙碌碌浑浑噩噩,但是偶尔会有一个读报人来此,带来全世界(看上去其实是全美国)的新闻,让大家能在闲暇之时一瞥这个世界的剪影。
这种“读新闻”的意义在本片中有了几次升华,开始只是带给人民要闻,但是后来在红河谷的那次读报中,南北方民众在内战后的隔阂被显露了出来。
纵然我们已经有了便捷的接入世界讯息的手段,在越发赛博化的世界中,我们又是否有能力打破当下的信息闭锁和认知局限,看到真正重要的“大新闻”呢?
影片主要说了两句话:一、她两次成了孤儿;二、这是审判,是对我所见所做的事的审判。
两次成为孤儿对于主题的表达堪称绝妙,女孩在原住民报复白人的战斗中全家被杀,成了孤儿,但是原住民收留了她,把她养大,她成为一个融入原住民社会的白人女孩。
然而她又在白人屠杀原住民的浩劫中再一次失去了家庭与“亲人”。
孩子两次失去亲人,而且是敌对双方的亲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一种欲哭无泪的悲哀,对战争声嘶力竭的控诉。
第二句中对男主在战争中所做的杀戮的惩罚和审判这好理解,但为什么还有所见呢?
所见的就是战争中人性的泯灭,更重要的是暗示白人对美洲原住民的侵略和屠杀。
这是一个格局很大的片子,主题就是控诉战争,控诉战争的残忍和愚蠢,战争中没有赢家,卷入战争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曾经的《冷山》也有类似的深度和力度来剖析和控诉战争,但是本片又加入了对原住民罪恶侵略、屠杀的忏悔和思考,虽然女孩的父母也被原住民所杀,虽然Mr. Farley说他们面对的墨西哥人、黑人、印第安人也在实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但白人终究是侵略者,毕竟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和平的生活了数千年。
虽然Captain Kidd说我们到了新的地方就是想开垦种植,只是想在这里生存。
没有人向往战争,但是战争还是发生了。
影片的结尾也是非常有意味。
两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受尽痛苦、沦落天涯、了无生趣的人走到了一起,Captain Kidd担起了抚养Johanna的责任,两人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了。
这完美温馨的右派大结局其实表达的愿望是Captain Kidd代表的白人和 Johanna代表的原住民冰释前嫌,共同和睦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白人也认识到了他们祖先曾经对原住民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开始忏悔,并且补偿。
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
What we lost will never be returned to us. The land will not heal. Too much blood. The heart will not heal. All we can do is make peace with the past and try to learn from it. ——from
世界新闻:生活的意义至关重要,是一切生存的动力源泉,绝大部分的意义都来源于为他人活着,形成了彼此情感的依托西部、公路、冒险、小萝莉与大叔、汤姆汉克斯,所有的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注定这不是一部一般的电影。
汤公一把年纪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作品,实在是可歌可泣。
相较于以往西部片的辽阔,壮观,这部片子则更多的是黑夜、压抑、紧张。
虽然我知道公路题材一贯的套路都是欲扬先抑,想用前半部的压抑铺垫后半部的释放和升华,但是整部剧在前面的阴抑还是持续的太久了,要不是靠着对汤老的信任,我都坚持不下去了。
电影在50分钟的时候终于进入了阶段性的高潮,前段阴冷、隔阂的大叔与小萝莉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第一次站在了一起,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了对彼此的拯救。
临近电影结束的的最后几分钟并没有像其他的公路片一样,看到一个跌宕起伏的完美结局,参与的双方都得到了心灵的升华,如此的局面让前期的铺垫所带来的的压抑无法释放,有种强烈的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过,导演并没有到此为止,还是仁慈的临了来一个大转折,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期待。
对于个人来说,生活的意义至关重要,是一切生存的动力源泉,绝大部分的意义都来源于为他人活着,形成了彼此情感的依托,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这种情感纽带不断的得到传承,以此为载体,串起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
汤汉斯出品,品质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故事其实一句话就能讲完,一个心灵枯萎的大兵,在孤独的西部路上,搭救了一个苦命的小孩儿。
一个平凡的故事,也有其伟大的地方,只要你愿意去发现。
再加上汤汉斯的演绎,故事忽然之间就有了可以沉醉的地方。
和汤汉斯演对手的小女孩,一点也不差。
有那么一瞬间,感觉甚至还超越了汤汉斯,真的是演技爆棚。
一个西部的故事,和“世界新闻”有什么关系?
在电影之前还是比较疑问的,即便是看完了整个电影,也没觉得和“世界”有什么关系。
但是,在故事里头,还是可以领略一下老美的“发家史”。
俗话说,资本主义的积累就是一部血泪史,看起来一点也不假。
在老美蛮荒的西部,更是如此。
汤汉斯作为一个读报人,传递的其实不是新闻,而是一种信念。
这个信念,最终救了他自己一命。
而在西部痛苦扎根的开拓者,一边痛苦的和周边的人类纠缠,一边痛苦的思考着这无谓的厮杀最终走向何方。
故事其实承载了太多的思索和自省,在为生存而战的过程中,太多人好像也没太多的机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如今,老美可以闲暇以待,正确的面对这一段历史,虽然我等只是隔岸观花。
说点有趣的事情吧。
汤汉斯作为读报人,在各个“部落”之间游走,读的所谓“新闻”,大概也新不到哪里去。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听,而且还愿意花钱听,这个意识不得了。
在我大天朝,以郭老爷子为代表的大咖,为对付“白嫖”可是废了不少心思。
还有一个新鲜的事儿,在故事的最后,汤汉斯读了一则新闻,说的是“死”去的人在棺材里头呼救,最后竟然还救了回来。
这事儿发生在当年医学不发达的时代,其实一点也不新鲜。
甚至当时某位老美的总统,在嘱咐身后事的时候,都特意交代,一定要等等,一定要等等。
雨夜,大河水涨,倾泻奔流,印第安部落在对岸迁徙。
所有的声音被雨声,河流声覆盖。
所有的身影也被雨幕挡成了剪影。
在天地一片昏黄中,这些剪影如电影旧片一样闪过,是故去的梦,是另一个世界的神。
这些剪影再次出现是在一场沙尘暴中,只打了个照面又向远方走去。
就像上尉说的“只有向前,一直走下去”,因为来路毁了,家园没了,世界也早就崩塌了。
上尉和乔安娜的世界也是如此。
小女孩在河边的哭喊让人如此动容,想到自己曾经失去过的信仰,失去过的人,如今也是隔着大河,无法碰触。
上尉的情感只藏在心里。
他读着新世界的新闻,带着旧世界的头衔,身边还有一个强行从自己的世界被拉出来的女孩。
这些人物形象的代表性指向性鲜明到不需要看完电影,就知道主题。
但是,其中的情感共鸣是一点一点、在电影进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因为人们对爱的渴望更亘古不变,所以电影才是个美好的结局。
这是汤姆·汉克斯新冠肺炎病愈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按影片类型,算是一部西部土路片吧。
因为影片背景设定在1870年,那时候的美国别说高速公路,连普通的柏油公路也没有。
讲的是基德上尉退伍后,找了个职业,挨村挨镇给大家伙读新闻,每人收十美分。
是个勉强维持生活的工作。
走村串户过程中,路遇一个失散了家人的十岁小女孩乔汉娜,交给政府,政府忙着战后重建和驱赶印第安人,没工夫管,他只好带着乔汉娜走了400英里,备尝艰辛,交给了她唯一健在的亲人。
有一个细节,虽然无关紧要,但影片介绍的很简略,影响大家的后续观看。
就是关于乔汉娜的身世。
我也是看了好几遍才略微明白了。
乔汉娜一家是德国移民。
在得克萨斯州的卡斯特罗威尔安顿下来之后,乔汉娜的父母想买点便宜土地,于是又到了鸟不拉屎的荒芜之地,盖了几间小木屋,开始创业。
谁承想这里是印第安人祖居地,和白人早有宿仇的印第安人二话不说,杀了乔安娜全家,只留下乔安娜一人随同他们的部落一起生活。
这是1864年的事情。
六年后,乔安娜已经忘了自己的母语,熟悉了印第安语言和他们的生活习惯。
此时,打完仗的美国联军开始收拾印第安人,建立了印第安保留地,将这伙人驱赶到那里,并由此发现了被劫掠的乔安娜。
于是派了个马车夫送乔安娜回卡斯特罗威尔的姑姑家。
可没想到半路上碰到一伙种族主义者,而不巧的是这个马车夫是个黑人。
于是,黑人被吊死,乔安娜逃跑,直到被基德发现。
对基德来说,照顾乔安娜本不是他分内的事情。
他交给政府,政府不管。
找了个托管班,却又管不住她。
而基德自己,如他所说:“完全不懂怎么照顾孩子,既没有照顾的欲望,也没耐心。
”到了这时候,其实基德已经尽到他的社会责任了。
之后的事情他完全可以撒手不管。
这事要是叫咱们看来,又要说一通“本分、情分“的陈词滥调了。
可是最终基德还是决定要带乔安娜一起上路。
这个决定并非是如公交车上让座那样所能够轻易做出的。
他明知道前路崎岖江湖险恶,可仍然毫不犹豫的去做了。
他所尽的是一种道义责任,对他来说这并非是突发的热血沸腾,而是一以贯之自然而然的举动。
其中的动机则来自于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基德的职业是念新闻。
这在当时的美国也是一个很新奇的工作。
基德每次在读新闻之前,都嘱咐大家远离琐事,眼光放开。
他看到报纸上这些“一行一行的字排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故事”,他就是在和大家讲故事。
这和咱们的清朝初期那些走街串巷的鼓书艺人的性质差不多。
所不同的是,那些鼓书艺人是奉旨行事,是为了教化和驯服民众。
而基德除了为稻粱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现代文明。
他所面对的民众和咱们那时候麻木的人群也是不同的。
这些移民和移民的后代很早就接受过文明的熏陶,他们所需要的是开拓眼界,了解世界。
而基德自己在读新闻的过程中,也在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他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对老托利命令他读那些折磨和杀害印第安人的“新闻”,他拒绝了。
并险些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1870年的美国,文明的曙光已经照亮了这片土地。
可是,在种族问题上,这里仍然处于蒙昧时代(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仅仅出现在独立宣言中。
如影片中所说“殖民者为了占领土地而杀害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为了抢回土地而杀害殖民者”。
普通民众自然看不到那些宏大的事件和罪恶的起因,他们所感受到的只是身边的细节,以及被杀害的亲人。
于是认定这些红毛匪徒都是些野蛮人。
可对于在印第安族群中生活了多年的乔汉娜,她认定的仇人是那些驱赶了他们的美国联军。
拒绝进入白人的世界。
直到她重返幼时的小木屋,看到墙上遗留的斑斑血迹,她才明白了杀害她父母和妹妹的人正是哺育她长大的那些印第安人。
然而,当基德和乔汉娜在穷途末路时,遇到了迁徙的印第安部落,却慷慨的赠送给了他们马匹。
这些情仇恩怨使得乔安娜迷惑不解。
基德其实也一样。
他只好劝说乔安娜,也是试图说服自己:“我想带你远离痛苦和杀戮,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别回头,向前看。
”而此时的乔汉娜却用印第安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要继续前进,你必须首先要记住。
”记得在五十年前,我曾经胡诌过一首“采桑子”。
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几缕伤情,不了伤情,辜负桃花耀眼明。
”这里所要表达的是和基德一样的情绪。
可是乔汉娜所说的不也同样是令人深省吗?
犹太人不会忘记纳粹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巴勒斯坦人同样也不会忘记他们被以色列人驱赶出世世代代的家园。
达拉斯的人们不会忘记印第安人的劫掠和亲人的被害,而印第安人同样也不会忘记他们曾经施恩于移民的宽厚举动,换来的却是那些号称文明的白人们无情的屠戮。
我们可以不去纠缠过去的一切,可以抚平深深的伤痕,可以忘记捅向亲人的一刀,可以忘记仇人的模样,但是我们要探寻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浩劫?
人类互相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残害?
影片中在被吊死的马车夫身上,挂着一张恬不知耻的宣告:“this is a white man’s country!
”时至今日,许多美国人仍然这样想。
并且通过各种方式炫耀着自己种族的优越感。
依靠权势和武器去欺负他们认为低人一等的“贱民”。
所以,历史是应该永远记住的。
记住是为了不再发生,记住是为了前行。
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健忘的。
影片中饰演基德的汤姆·汉克斯总是疲惫不堪大病初愈的样子。
或许编导赋予角色的性格就是如此?
饰演乔汉娜的海伦娜·泽格尔表现的非常出色,话不多,她的各种情绪却通过她的演技充分表现出来了。
她的眼睛会说话,从她的眼睛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欢乐、愁苦、惶惑、愤怒……。
本人评分:7.0。
70min 套路
汤姆•汉克斯版的大地惊雷吧
太稳了
电影频道;艺术影院,译制片,音效差了很多,石林中枪战的镜头有点熟悉,后面一段却真没看过,西部片,讲感情;在一个识字不多、消息不流通的的世界,到处去读读报纸,让人了解外面的世界,还是很受欢迎的
中规中矩,汤姆汉克斯有点漂流记那个味,这回是在美国大陆上漂,带个小姑娘一起漂。
剧本太平太稳,Greengrass顶级动作导演的风格发挥不出,去年Hanks主演的Greyhound倒更像是一部Greengrass作品。不过到后面还是进入了故事,还有读报人的设定也有点意思。
老好人专业户汉克斯这次跑到西部大荒野上,依旧是让世界充满爱的节奏。
味同嚼蜡…reading news all around倒真是不错的职业。
产品-12/26/20 at Starplex Ridgefield Park 12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比较真实地再现重建期的南方的电影?(《乱世佳人》一类的谎言不算)“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并不新鲜,但是编导在情节里注入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小女主是不会讲英语的德国移民,父母被印第安人杀害,印第安养父母又被美军(?)杀害;没有神枪手大英雄,只有经历了战争失去了一切的身心俱疲的老兵。但是结尾有点过于浪漫了。
一部美国内战后南方的社会浮世绘,用了公路片和西部片的手法来表现,北军与南方居民的普遍冲突、保守粗俗又坚守价值底线的红脖子、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冲突与交融,描绘出一幅战败但怨气难平、机会蓬勃又生存艰辛的南方,身份错位与不同群体之间的互相凝视表现出某种超越身份认同的普世价值
talkshow
故事皆在意料之中,魅力在于不知因何,我全程看完了~也许,需要一颗被治愈的心吧!
中规中矩,有题材类似的《大地惊雷》珠玉在前,这个卡司感觉不应该拍成这样。
和上一部片一样,有好演员但故事不行。多松散的故事,人物间的情感线无法打动人。穿越于乱世间的读报人,本来是多好的故事。
全片都在讲隔阂,语言的隔阂、亲情的隔阂、种族的隔阂、信息的隔阂,而汉克斯作为一个因为参战而良心终日受到谴责的退伍老兵,在护送被一个几乎被印第安人同化了的小女孩时,无意间承担起了修补这些隔阂的责任。作为西部类型片,在剧情上的确乏善可陈,汉克斯和小女孩的感情增进过于迅猛而缺乏足够铺垫,片尾那句“you belong to me”的台词也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禁让人疑惑起小女孩之于汉克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但比起留在一个毫无亲情的家庭中,让小女孩跟着汉克斯离开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吧。
大叔讲了一路的道理,小女孩两句话就说服他了。
确实比较枯燥,视觉效果也比较糟糕,汉克斯为什么要演此片?
平平淡淡
关于说书人起源的马路电影。身份独特,行为正确,永远好人,却也就因此流于庸常。绿草地本来也就拍庸常东西啊,可其他那些至少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