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旋律电影,很多人往往嗤之以鼻。
然而近年来,随着类似《战狼2》和《流浪地球》这种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片相继问世,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口碑,又开始纷纷回暖。
可即便如此,与我们的邻居韩国比起来,差距依然存在。
比如,早在2015年,就有人叫嚣着要将《新华字典》拍成电影,
但后来却不了了之,称只是某互联网公司大开脑洞,将工具书《新华字典》注册成电影片名而已。
没想到,当我们还在纸上谈兵时,隔壁的韩国却已抢先一步,将「词典」搬上了银幕——词典말모이
《词典》是韩国今年1月上映的新片,上映之后高居票房榜首。
如果不是后来遇到创造票房奇迹的现象级电影《极限职业》,《词典》一定会收获更多关注。
豆瓣上,这部电影评分7.5。
坦白讲,给的有点偏低。
(文底有电影汁源)
该片是女导演严宥娜的处女作,风格平实且不失细腻。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朝鲜半岛。
那时的朝鲜,正处于被日本殖民的压迫状态下。
和我国的东三省、台湾地区一样,日本在朝鲜也使用愚民政策。
为了抹杀朝鲜人民的反抗意志,使其成为顺民。
日本侵略者从文化入手,对朝鲜文化进行彻底的抹杀:废除并禁止使用朝鲜语。
就连青少年的名字,都改成了日本名字。
眼见本民族文化就要被彻底抹杀,一些愤愤不平的有识之士默默站了出来。
柳正焕就是其中之一。
柳正焕出身书香门第,有过留洋经历,接受过良好教育。
和他悲观的亲日派父亲不同,他坚信“文字是民族的生命,语言是民族的精神”。
为此,他联合一批朝鲜语专家专门组建了朝鲜语协会,共同编撰《朝鲜语词典》,希望籍此复兴朝鲜文化。
阴差阳错下,他认识了时常混迹于市井的草根盲流金判秀。
和柳正焕不同,金判秀生来便处于底层。
家国大义、民族精神对他来说遥不可及,只有吃饱穿暖、有利可图才是生存下去的希望。
但生逢乱世,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身为小人物,尤其艰难。
两个本来毫无交集的人,就在这乱世之下,因为一本《词典》走到了一起。
金判秀为了生活在朝鲜语协会打杂赚钱。
面对整日埋头书本的朝鲜语专家,起初他十分不理解。
他不懂,这些书呆子为什么要用10年的时间来搜罗各地方言,然后从这些方言中挑出一种最为大众认可的读音作为“普通话”。
10年的时间,攒钱才对,攒语言干吗?
与此同时,由于阶级文化差异,对于玩世不恭、劣迹斑斑的金判秀,柳正焕也一直颇有怨言。
柳正焕如同鲁迅老先生一样,对金判秀这种身处底层的麻木的朝鲜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改变开始在两人之间滋生。
为了协助朝鲜语协会汇总方言、完成词典编写工作,金判秀将自己来自天南海北的一群好兄弟召集起来,用实践引导理论。
看着金判秀的热心举动,柳正焕也逐渐放下心中成见,用尊敬的态度重新去审视这位劳动同胞。
他教金判秀认字,帮其摆脱了文盲困境。
识字之后,一股热烈的情感,开始在金判秀血液中流淌:第一次看懂街边的商店招牌,
第一次被一篇小说打动。
他用自己质朴的语言描述这种情感——“哭也词典,笑也词典”。
文字彰显文化,文化凝聚情感,情感转化力量。
这本在艰难时世下编写的《词典》,最终超脱出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将金判秀与柳正焕越绑越紧。
一本用鲜血与使命写就的《词典》,就此诞生!
历史上的1942年,为了编纂这本《词典》,发生了“朝鲜语学会案件”,朝鲜京城因此有33人被拘,2人被拷打而死。
经过这次抵抗,本已濒临覆灭的朝鲜文化,再次燃起了熊熊烈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韩国几乎是独立殖民地国家之中,唯一一个完整回复了本国语言的国家。
关注【电影迷】,后台回复“词典”,即可观看更多福利、电影资讯等你来一起来玩转“电影迷”!
为突出被日本殖民时期朝鲜人对本国语言的保护、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日本的反抗,本片制造了一系列矛盾:1.柳代表是应该听命于投日的父亲苟且偷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整编朝鲜族词典?
2.编撰小组是应该聘用有偷盗前科、大字不识但是热情洋溢的金判秀还是应该在缺少帮手的情况下勉强维持正常工作?
3.友哲是应该救出监狱中关押的妻子还是应该背叛组织、出卖词典?
4.德陈是应该坚持学习、弘扬朝鲜语还是该劝爸爸、妹妹没了避免麻烦学说日本话?
5.柳代表是应该相信金判秀和他江湖朋友的人格还是应该指出就是这些没文化的人告了密?
6.编撰小组是应该背负骂名挂靠“国力联盟”接受日本的监管还是继续做明面上反日的文化斗士?
7.德陈是应该誓死不说爸爸的行踪还是给出有误导性但接近真实的答案?
8.金判秀是应该掩护柳代表拿着词典逃跑还是让柳代表掩护自己拿着词典逃跑?
一个个选则,无疑是一次次煎熬,在两难之间,在危机时刻,一件事有的人选对了,有的人选错了;一个人有时候选对了,有时候选错了。
影片通过阵营的冲突、立场的冲突、人物肢体冲突和内心冲突,把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把故事讲述得真实可信(必须承认部分情节还是有夸张的戏剧成分,比如金判秀朝鲜语的飞速进步)。
特别是柳代表和金判秀这对人物关系的刻画十分成功,开始两人互相看不上眼,中间还有过误解,最后不仅成了朋友,还为了词典肝胆相照。
本片开头,柳代表的包被金判秀偷走,好不容易追上了,发现金判秀抱的是一个枕头。
本片中段,学会认字的金判秀读文学读得热泪盈眶。
这一刻,他成了柳代表。
本片末尾,柳代表被警察追捕,也是抱的一个枕头。
被捕后,他学当初的金判秀说“没有这个枕头我就睡不好觉呢”。
这一刻,他成了金判秀。
任务有转换,使命也有传承。
曾经主张学日语的德陈,最后成了一位朝鲜语老师,这对他父亲金判秀来说,是一种告慰吧。
电影完成度很高,感动指数也直逼《辩护人》,有人说都是韩影的套路,我觉得说得不错,这类题材这么拍也不算高级,但把故事讲好讲得漂亮就是好电影。
起初看电影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倒也不是因为什么拍摄手法高不高级,最重要的还是好好讲故事,甭管用什么手法。
词典编撰故事我记得还有日本的《编舟记》,影片氛围和这部截然不同,但也很好看,很安静也很热血。
两部影片里的人物其实都是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才着手编撰词典的,只是这部在日殖背景下更凸显拯救和抵抗精神
很好看的历史影片,同是抗日题材,却别有新意。
再现了1942年,朝鲜日据时代的“韩国词典事件”的真实历史事件,不仅编写词典的过程细致具体,引入入胜,更重要的是艺术地塑造了两个生动的性格迥异之人物。
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要想成功,叙述史实重要,关键更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丰满、光彩,方可让观众接受和记住。
片尾字幕说:世界现存2000多种语言中,只有20多种有自己的专用词典,韩语是一个。
真是个勇敢的有文化坚持的少数民族!
网上说《新华词典》的电影题材也立项了,不知会拍成什么样子?
感触好深的一部电影,当国内不断产出《长津湖》《狙击手》这种大制作,大场景,大战争为主旋律红色电影时,隔壁国家居然用小成本以一个特殊的角度拍了这部爱国题材的电影。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历史的直观呈现,侵略者要求将这个历史抹去,引起一众爱国人士的语言保卫战,没有浓枪重炮,通过一堆方言的刻画,让观众自然代入了民族精神,虽然结尾有点仓促,但是不妨碍它的成功,至少是国内见不到的主旋律类型,感叹隔壁还是一个没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
近日,一系列古诗字词读音变化上了热搜,众多网友吐槽,我们怕不是上了一个假学,古诗词原作者要是知道自己好不容易凑上了音韵成为千古绝句,现如今却被乱改一通,怕不是要气得诈尸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的衰由读音cuī 改成了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中的斜由读音xiá 改成了xi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的骑由读音jì 改成了qí前两个光是读音变化倒还好理解,但是“骑”字的两个读音词性都不同,一人一马为一骑(jì ),千里走单骑;而当qí 音读是 则是一个动作,骑马观花。
现如今却要全面取消jì 的读音,着实让人不太适应。
而除了这些古诗词读音,还有许多常用的字词也被修改的读音,例如:“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还有说(shuì)服,现在都改成了读“shuō”……果然错的人多了,错的也就变成对的了么?
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则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
他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
不过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在网络上针对改音一事件进行热议之时,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当我们在对传承下来的文字韵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之时,韩国却已经拍出了一部关于国家民族文字的历史电影《词典》,记述了语言和文字对于民族和国家团结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尤其发人深省。
《词典》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42年,日本侵略者完全统治朝鲜,对朝鲜民众进行控制,为抹杀朝鲜人民的民族精神,日本实行全面的语言文化控制,从精神源头上进行压制。
在全朝鲜范围内废除朝鲜语的教学,学堂内必须只能使用日本语言,从孩子入手慢慢同化朝鲜的年轻一代。
而仅存的民间组织朝鲜语协会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化不被葬送,保持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生生不断息,于是他们以周时经先生未完成的朝鲜语词典初稿为基础进行继续编撰,以一己之力奉献生命与赤诚,哪怕遭遇日本军队的胁迫与追杀,也没有退缩,势必要将本国的文字传承下去。
就在这样的爱国精神的支撑之下,有无数的殉道者惨死,但仍有人不放弃,端着微弱的灯火不断的交到下一个人的手中,就为了那心中的信念和微小的希望。
电影的主角金判秀原本是个地痞流氓,在家国被统治之下也并无伤感忧患,每天就是寻思怎么靠坑蒙拐骗将日子过下去。
他是最平凡普通的人,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但也是精通人情世故的“人精”。
这样的人,不成为通敌卖国的叛徒就不错了,谁都不会相信他会成为国家民族的拯救者。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开始识文断字,开始阅读书籍之后,他的思想得到了开阔,而在明白了“比起一个人迈十步,十个人迈一步更大”的道理后,他更是幡然醒悟了文字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文字不光光是一个民族历经悠久的岁月,约定俗成的文化产物,同样也凝聚着历史发展的缩影,是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
秦始皇统一文字,就是因为文字是团结人民的重要工具,是人民产生民族认同感的交流方式。
尤其中国汉字的读音韵律感极强,多少文人墨客为能够做出优美的押韵诗句而自豪,可现如今,却因为读错的人多了就修改读音,着实有一种正慢慢丧失古代文化传统的感觉。
我们说韩国电影的厉害之处,是因为他们愿意去拍一些不在市场卖座的影片,或辛辣讽刺,或厚重阴暗,他们不惧于揭露自身民族的短板,自我人民的劣根性,所以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一个敢回望自己的民族,一个敢于发声抵抗的民族,是能够发展得更好的。
愿我们都有一个坚硬的脊骨,负重前行而不被压弯。
韩国彻底废除汉字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距今也就40多年。
由于废除了汉字导致现在的绝大多数韩国人看不懂自己国家的史书,由于全盘使用现在这种先天不足的蝌蚪文,更是导致了文学上的一片荒芜,我是从没听说过有什么著名的韩国小说或韩国文学家。
今时今日的朝鲜半岛倒是真的急需编一本中韩大字典,拍个日据时代意淫也是醉了。
估计现在的韩国导演们也是中文盲,导致对本国历史极其缺乏了解,拍的些带历史背景的影片总看的人哭笑不得。
一直很尊敬这些在逆境中做正确的事情的学者,如果没有文字和历史的记载,那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一切都可以被人篡改。
甚至就算他们足够坚持,历史也会被改写,如果上层坚持的话。
他们会想尽一切搞坏异己分子的名声,这些正常人在拷打下承认自己的罪行,他们会记录下来错的历史,最后把正常人抹去,或者遗臭万年,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
让我联想到崔杼杀掉齐庄王后,在当时的史官太史伯的笔下,记录的是:“崔杼弑其君”,崔杼让他改之为齐庄王病死,于是崔杼杀了他后,让他的弟弟太史仲、太史叔和太史季写,但是他们和哥哥坚持一样的选择,即为后世留下真正的历史,最后也相继被崔杼杀了。
这是一位史官从很远的地方跑来,如果太史季被杀了,他就继续把真实的历史写下去。
这些故事让人感动,他们的坚持让世界有了那么一点真实,谁也不想要1984中的世界,但是面对上层建筑,他们为了活下去选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去相信集体的头脑。
但我相信,总会有这些“最后的正常人”,就算被他们折磨到快死去,也绝不让出来自己民族气节的最后阵地。
但面对如此宏大的命题,我认为这部电影有过多的煽情部分,从个体的视角出发,总会带上情感的因素,唯一一点我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这些,勿喷,仅作为自己记录。
1上个周末,清明假期,于家中小院聚众烧烤。
聚众,意味着齐齐整整,少长咸集。
于是,在烧烤趴体开始之前,还得有独属于学龄孩子的假期作业环节。
而帮助我展开此篇文章的,正是孩子所翻查的那本工具书——《新华字典》。
2作为小学语文的必搭单品,《新华字典》绝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因此,当看到这样的一部电影片名时,自然也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观看起来。
《词典》。
印象中,韩国这种采用人海战术的电影海报大致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海报笑得越灿烂,影片就让你哭得越潸然。
这部影片同样如此。
3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日本殖民统治时代的朝鲜土地上,一帮朝鲜知识分子为帮助本民族抵抗日本的文化入侵而秘密搜集朝鲜方言词汇,以编著出史上第一部朝鲜语词典的故事。
已故的漫威之父斯坦·李老爷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差不多是这样:超级英雄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其能力的大小,而是在于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
事实上,不仅仅是超级英雄类电影,几乎所有拥有明显普世意义主题的电影类型都是如此。
因此,尽管《词典》是一部再明显不过的民族主旋律电影,并且剧情套路也分分钟都能被猜透,却还是让看过它的观众们不由自主地感慨万千。
而这,就要看你的主旋律究竟是怎么拍的了。
4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我们那些广受诟病的献礼片——正是这些影片,让我们开始对“主旋律”这个词儿有了条件反射般的质疑。
其实要说的话,我们也拍出过不少好的主旋律电影作品,但就好像国漫的命运一样,这类作品不知怎么地忽然就一蹶不振了。
在我看来,毛病其实很明显:缺乏戏剧冲突。
作为一部剧情长片,戏剧冲突是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即便拥有再多的偶像明星作为卡司,也会让观众们觉得索然无味。
而戏剧冲突的来源,则是人物。
5相比于《复联》而言,我为什么会更偏爱单行版的漫威超英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物。
影片中人物角色们的性格缺陷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则让故事有了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
于是,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人物思想开始逐渐发生转变,角色逐渐成长,形象也逐渐立体了起来。
正是这一与人物一同成长的过程,让观众感受到了共鸣。
在《词典》当中,亦是如此。
面相和性格都酷似二龙湖浩哥的金判秀是个有着一儿一女,却什么也不会的市井混混。
可以说,除了还算得上是比较讲义气之外,金判秀几乎一无是处——甚至连字也不识一个。
而这两点,也为其后来的命运——或者说影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正是由于为人义气,金判秀获得了狱中好友曹老师(他曾在狱中救过曹老师一命)的推荐,成功进入朝鲜语学会所在的租书屋打杂,也因此得以负担上儿子所在中学的学费。
同时,也由于他的大字不识,毫无文化修养,使得他和学会中这帮知识分子们之间的这种文化差距制造出的笑料令人捧腹,也使得他和与学会代表柳正焕之间产生的种种误会成功推动剧情。
6最终,与柳正焕代表成功化解彼此间误会的金判秀不仅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朝鲜语,更是喊来了自己在狱中认识的各地文盲帮助学会进行朝鲜语方言词汇的搜集。
比起一个人走十步,十个人迈出的一步更大。
没想到吧,小学数学里学的单位生产力应用题,竟然是一道哲学题。
而我也终于第一次直观体会到了漩涡鸣人学习螺旋手里剑时,所运用到的影分身之术的作弊经验积累能力。
不仅如此,在进行制定标准朝鲜普通话的听证会上,金判秀更是帮助柳正焕代表向在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所有语文老师们区分了“屁股”与“尻”所表达的具体位置的不同。
这一知识分子们一本正经讨论“羞耻部位”的桥段设计,不仅表达了单纯的语言文化本无雅俗之分的正确观念,也让我们明白相比于繁琐复杂的文本定义,有时候通俗的直观表达才更容易使人理解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金判秀的这些行为,与那些空有一身学识却毫无文人傲骨,并且还轻易就屈服于侵略者的所谓的“老师”们之间的对比,则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意义所在。
7关于文化入侵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我们在《最后一课》中早已学到过。
同时不仅在朝鲜半岛,在抗战时期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同样也存在着日本试图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征服目的的文化入侵行为。
这些,都是伤痛。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语言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交流工具。
正如影片中柳正焕代表告诉金判秀的小女儿顺熙胡饼为什么叫“胡饼”所展现的那样,文字和词汇当中本身就蕴含着历史与文化。
而这些所体现出来的,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其所在民族的认同感。
我们尚且不去谈论一个民族其所在文化属性的优劣好坏——毕竟首先无论如何,具有社会性依赖的人类在生物本能上是必定会需要获得某种归属感的——但总之,由于语言本身在其历史长河当中所沉淀积累下的一切意义,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母语存在的意义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容侵犯的。
也正因为如此,前段时间为了从众(那些不好好学习的众)而修改某些汉语文字发音的消息一出便受到大片的反对一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8最后,影片中还有一个地方是最令我有所感慨的。
有天晚上,刚学会看懂一些朝鲜文字的金判秀待在租书屋没有回家,他随手拿起一本《好运的一天》(玄镇健 著)读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早上柳正焕代表看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已经因为书中的剧情而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了。
原本略带喜剧效果的桥段,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影片《海蒂与爷爷》中的一处片段:
克拉拉的祖母泽塞曼为海蒂讲了一小段童话故事,然而却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把书本合了起来。
这时,海蒂央求她继续把故事讲下去。
而泽塞曼的回答,则是如此地睿智:想要知道后面的故事吗?
等你学会这些文字以后就行了。
于是,一开始厌学的小海蒂便主动学习起了那些令她头疼的文字。
是啊,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所拥有的文化作品本身的魅力,才是让人学习其语言的最大动力。
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最近一条“修订汉字读音”的热搜炸锅了!
事情源于几句古诗词…远上寒山石径斜(xia),被改成了(xie)一骑(ji)红尘妃子笑,被改成了(qi)乡音无改鬓毛衰(cui),被改成了(shuai)
某些语言专家提案,建议将古诗词这些多音、通假、韵脚字全部改成这些字原有的单一读音…真要是敢这么读!
乳酸君我的语文老师估计得罚我抄百十遍…
如此“暴力修改”的古诗读音也太尬了吧…一刀切的修改不仅没有尊重古人的创作,更让传统汉语和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大打折扣!
尽管举着汉语标准化的大旗,但网友依旧实力吐槽:“这是让文化给文盲让步…”
一个字、一个音怎么就激起了如此巨大的民意波澜?
韩国最新的一部电影道出了原因 ——词 典말모이
电影[词典]在今年1月份上映后登顶韩国票房冠军,影片讲述了朝鲜半岛第一部朝鲜标准语词典从编撰到问世的艰难历程…1942年,朝鲜半岛仍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中。
和日据时期的中国东三省那样,日本殖民者在朝鲜半岛推行奴化教育,所有学校必须用日语教学…就连人们说话、写字都禁止使用朝鲜语言!
占领土地、杀光人口、炸毁城市都无法消灭一个民族。
但毁掉语言、文化、历史便能斩草除根…一个字、一个音。
渺小之处却关系到了朝鲜半岛本民族的存亡。
就在民族语言即将被毁灭时…有一群人不顾性命的,努力编写着第一部朝鲜语词典。
山海破碎之时,唯有精神仍坚韧的活着!
故事的主角金判秀,一个不识字的草根儿。
为了供儿女读书生活而在街头偷抢拐骗,某次行窃时偷走了装着朝鲜语词典草稿的皮包…
这个皮包的主人叫,柳正焕出身书香世家的他是朝鲜语协会代表,在日军的高压统治下他依旧和语言专家们编撰着朝鲜语词典…
金判秀来到朝鲜语协会打杂赚钱。
他随地吐痰、说话粗俗、衣衫不整,浓浓的市井味儿…
因此在柳正焕的眼中,金判秀是只顾蝇头小利、不为国家生死的愚民典型,不可救药的那群人…那眼光 —— 就像是鲁迅看待国人劣根性!
而在金判秀看来,柳正焕他们的研究也没什么意义。
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各种方言收集起来,又为什么非要从中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发音…(其实就是在指定朝鲜语的“普通话”)
尽管彼此都不理解对方的世界…但是金判秀和语言协会,却意外成为了最佳搭档!
1942年时,朝鲜半岛还没有标准语出现。
朝鲜各地的方言互不相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读音、拼写、释义…而金判秀混迹街头、住过牢房和各地的人打过交道。
他的读音就像是“样本”被专家纪录,他甚至还召集五湖四海的“狐朋狗友”帮助专家收集方言…
而柳正焕也渐渐对他改观,甚至教他认字读书!
就在柳正焕主持召开朝鲜标准语大会,制定朝鲜标准语词典的关键时刻,日军也展开暗杀。
柳正焕和金判秀…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决定以生命保护词典!
而这本尚未成形的朝鲜语词典…也串联起知识分子、平头百姓以及一个民族的命运。
看到这里。
或许你也能猜到[词典]的套路了:常常被我们称为“隔壁电影”的韩国电影,非常善于把宏大严肃主题与微小生动视角做结合…大时代的大事件,往往从小人物的小人生讲起!
通过人物前后的心理变化,表达影片的主题…通常还会在影片高潮部分安排密集的煽情戏,所以也才会制造出“开始笑、最后哭”的观影体验。
[辩护人]、[国际市场]、[出租车司机]等韩国电影都是如此手法,就连国产片[我不是药神]也借鉴了这样的风格。
所以电影[词典]也没能逃脱如此套路…影片中的大时代,是上世纪日本殖民者在朝鲜半岛的高压殖民统治废止了朝鲜的语言和文字。
剧情中的大事件,是朝鲜的语言学家不畏迫害,坚持编撰第一部朝鲜标准语词典的事迹。
当年参与朝鲜语听证会的学者合影而在真实的历史上…1942年朝鲜京城因此有33人被拘,2人被拷打而死!
但因为表现“语言主题”的特殊性,[词典]也与往常的爱国主义电影那样的壮怀激励、义愤填膺不同。
它更加内秀和细腻!
语言、文字也比炮弹、鲜血显得温柔而隽永…因为语言更靠近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中金判秀一把年纪才开始认字读书,闹出不少笑话,但当他看懂街头的招牌、路边的广告时…世界对他来说耳目一新。
那种喜悦 ——就像他重新活了一遍!
更动人的是他读了一篇名为《好运的一天》的小说。
作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草包,他肯定不懂欣赏文学价值,但却更容易被小说本身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而这部小说,比喻了金判秀的人生。
《好运的一天》是韩国作家玄镇健的现实主义小说。
主人公是个黄包车夫,为了挣钱在大雨天依旧出去工作,然而他却十分幸运的赚了不少钱…但是当他带着食物回家时,却发现生病的妻子已经死了,而好运的一天也被最后的厄运所颠覆。
渺小的幸运终究敌不过大时代的不幸!
影片虽然没有交代金判秀的妻子,但这个情节隐约透露了他和《好运的一天》里的车夫有着相似的人生。
那一刻,他哭得不能自已。
抛开那些为“词典”付出的大悲大喜,影片中这段从肉身的被压迫到精神的觉醒最为动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
有了语言就能汇聚思想,而思想才能让人独立自由…体验过情感、精神、意义才不虚此生!
小人物金判秀何尝不象征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而他的觉醒也是这个民族不灭的希望…最终,他也成为了[词典]的无名英雄!
这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精神魅力,也片中那些奋力保护民族语言不被摧毁的前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样,也正是我们反对修正古诗词发音的原因!
我们拥有更悠久、更丰富的语言文化!
在过去那个同样纷乱的年代里,我们的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的传承也付出几代人的生命:在去年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文物石鼓大放异彩。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的历史,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也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被称为篆书之祖。
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了中国文物的奇迹!
而石鼓背后是梁金生一家三代人守护石鼓的人生,他的爷爷在日军侵华时参与故宫文物南迁行动。
“这一路的文物南迁,历时十六年,辗转上万里”“途径大半个中国”“经历了轰炸、流寇、车祸、火灾”“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而梁金生的叔叔与哥哥随着他的爷爷奶奶,在1949年共同护送文物到台湾,这一别就是一生。
“就以为和以前的这种转移是一样的”“没想到后来一家人就再也见不到面了,没有通信了”
而梁金生先生本人依旧致力于文物保护,用了7年的时间,将故宫南迁的186万件文物核对完毕。
那是个身体被压迫的时代,但精神的追求却格外清醒!
如今为了图方便、少歧义、容易教学乱改读音,这样懒政做派的弃中国古典文化于不顾…别说什么文化传承了,这简直就是文化阉割!
电影[词典]里最凄凉的一幕就是朝鲜族孩子在殖民教育下从小就只会说日语,而忘记了自己的母语…
在看看我们的教育…如果连母语都说不好,哪还有文化自信?
其实道理再简单不过 ——说了一百遍的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文化自毁…而是可贵的文化自知!
(发送词典有汁源)
那双眼睛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挥之不去。二村蹲在地上,恍然不知所措;旁边都是废旧的、待修的家用电器,古
多希望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三星半。有点套路。
哭得我死去活来 日本人真的太坏了 看了这片才知道原来朝鲜曾经被日本殖民了那么久
其实朝鲜和中国一样,多亏了美国一颗原子弹炸了广岛,而美国炸小日本,还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3.5
恍如北影作品,每一步都踩在旋律上,甚至有些奇幻色彩
韩国电影工业流水线。
整个剧情都在围绕这个无赖在扯淡,偏离主题。为什么韩国片老是要安排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
盏阮溪
很不错的片,主题很好,演的也不错
看看人家这主旋律拍得,我们也没少打仗,也曾被殖民,现在却只知道砸合资车……我们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实在太少了,能进课本的民族英雄毕竟有限,不要让英雄的热血被时间冲淡。黄金配角刘海镇少有的出演主角,表现依旧炫目,语言是民族之根,这个切入点也很棒
非常模式化的主旋律,和现实中韩语大量外来语的状况一对照甚至有些滑稽,不过当火不是往我们头上烧时,别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另,标准语审定的情节有点意思,但真正编成已是民族独立之后的事了,说明文化终究还是要靠政治当后盾。
盛螺遥鞍庚斋压
作为女导演的首部长篇,质量还是不错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仓促,有的地方又比较拖沓,但整体的完成度还是挺好的。把日本殖民时期韩国爱国人士为了延续朝鲜语不顾牺牲自我的故事。最后还是挺感人的,父亲死了,留下的词典是一个民族血脉和爱的传承。虽然还是挺套路的爱国主义电影,但不像我们拍的那么刻板无趣装伟大,而是嬉笑怒骂中有泪,演员演的真是好。
题材很不错,剧情不够紧张。
非常喜欢。题材太好了,语言是民族之根本,词典编撰既有文人对知识的钻研推敲,又包含了各地方言中对国家土地人民的热爱。爱国主义不分阶级,几十个人的一步就是民族的一大步,有笑有泪的诠释,看的热血沸腾的同时又引人深思。以及刘海镇真是一个神奇的演员!
一个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语言都能丢弃的话,怎么去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的荣誉?这是一个对民族文明的保护,对民族精神的崇尚,换句话说,就是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在精神层面上的自尊心的保护。所以在没有解决温饱安全等问题之前,去强制要求别人维护它保护它也是非常艰难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好纠结啊这种问题)。但是也是会有很多人会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存亡去奋斗。好感人啊,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邮差,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也在出一份力呢。(PS.以前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美好。但为什么现在的你们变成了这种不堪的了呢?一群人不能代表一个群体不能代表一个民族。但民族羞耻心需要整个民族去承担被他人唾弃的啊,能不能为你们的国家省点心啊?)
昏昏欲睡的破玩意,只有主角丑到心惊
日本有《编舟记》,韩国拍出了这部以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操作为主旋律且感人肺腑能叫我一个外国人看了都动容和钦佩的的《词典》,那《新华字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