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墨西哥电影,感觉像极了美国独立电影的风格。
清新,悦耳,表演自然,摄影成熟。
关键点是,主题选择的是边缘群体,非新千年墨西哥电影一贯使用的:犯罪、美国梦破碎、贩毒运毒。
最重要一点,本片几乎没有美国元素。
或许是墨西哥独立制作开始【独立】的走向?
A propósito, 对白速度适中,发音标准,几乎没有口音啊,听的最顺畅的一次西语电影。
<图片1>
看到有推荐随手买了这部墨西哥电影《行走距离》的票,不想太浪费@北京国际电影节 的好机会,顺便装个文艺青年的逼。
结果开场五分钟的时候我甚至是有点后悔的,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生活枯燥的肥胖症患者,每天从醒来到闭眼都充满着沉重的呼吸声。
感觉像是部格调压抑的法国文艺片。
但就在我还没后悔到想回家的时候,变化来了。
男主费德的妹妹和妹夫来看望他,给他看了他们旅行的相片。
以此为契机,费德想起了自己多年前也有台老式相机,他把它翻了出来,拖着沉重的身躯去几个街区外的相机冲印店,洗出了照片。
年轻时的自己和家人的脸给了他触动,他和小店员交涉,买了一台旧数码相机。
小店员保罗是个一身朋克打扮,听金属,看漫画的年轻人。
他贪财,使坏,卖给费德坏的充电器,但又良心发现,去费德家给他修好了。
因为一场大雨而停留,使他对这个孤独寂寞的胖子有了些恻隐之心。
而费德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
他向妹夫请教拍照的技巧,保罗经常过来陪他聊天,他对保罗在看的漫画产生了兴趣甚至看得上瘾介绍给了妹夫——你们知道那是什么漫画吗?
death list!
墨西哥山寨版死亡笔记233!
费德和妹夫私下讨论过自己的死亡清单上要写上谁,他俩不约而同地写了罗莎娜,费德那个严厉得几乎不近人情的妹妹。
费德的生活有了亮色,但他还有更大的心愿,在屋里拍不出好照片,他想去外面,去海滩!
他与旅游公司联络,强求妹夫和保罗背着妹妹带他去办手续,但是旅游公司用借口拒绝了他,一个200公斤的胖子,他们当然不想承担风险。
失望的费德独自一人出门拍照,等大家找到他时,他已经因为心脏病发而被送到医院了。
出院后,一向忙碌而严厉的妹妹,还是温情地照顾了他。
但他的身体已经坏到被医生限制外出了。
一个人的夜晚,他在自己的“死亡清单”上狠狠地划掉了妹妹的名字,在最上方的位置,写上了自己的。
而就在他以为生活将要重回枯燥的时候,保罗来了。
保罗说,要带他去海滩!
保罗冲洗了费德最后一次出门时候拍的照片,那是非常棒的镜头感非常好的照片。
“天才摄影师在家里也是拍不出好照片的!
”所以他要带费德去海边,甚至给他带了最新的相机和镜头。
妹夫看过费德的照片后,也同意了。
罗莎娜是唯一阻止的人,但这一次,费德自己面对一向强势的妹妹,不顾自己的安危也要坚持。
三个男人开了一天车开到了海边,费德笑得像个孩子。
保罗问:“现在我们该做什么?
”“等。
”“等什么?
”“日出。
”“日出?
”“对,日出。
”影片以黎明的海岸边三个男人的背影为结尾。
我不知道费德会不会拍到好照片,也不知道他的生活会不会再次迎来一个黎明。
也有人觉得这个结局还是蕴含着绝望,whatever,任观众去想象了。
我觉得这个戛然而止是好的。
这部影片打破了我对墨西哥电影的固有印象,既没有黑帮枪战贩毒,又没有和美国的对抗或民族意识,甚至都没有任何“墨西哥风情”,有的只是小人物的生活,平凡,不堪,但还是有温情。
每个角色都描绘得很好。
我从不知道墨西哥电影可以这样。
保罗这个小帅哥很出彩,他对费德的态度变化和他为他做的一切都表述着他内心的善良勇敢,即使他留着杀马特的发型看着山寨的漫画还偷吃费德的饼干。
妹夫对费德的善意是一开始就表露无遗的,他和保罗虽然一开始不对付(那里很搞笑w),像是瞧不起毛还没长齐的小鬼,也稍微有点固执,但他还是能接受新事物,很快就和新的小朋友相处融洽。
片中三个男人的友情很棒,但即使妹妹罗莎娜戏份较少,对她一开始的印象也不好,可她守在费德床边和之后的悉心照顾,也说明了她对哥哥血浓于水的亲情。
这片大概挺难有资源吧所以我剧透得很彻底。
不过万一有机会看到,我还是推荐大家,值得一看,尤其是喜欢小众文艺片的人。
最后,千万不能胖!!!!!!!!
千万不能胖!!!!!!!!
千万不能胖!!!!!!!!
最让我惊艳的就是这部片子的色调,非常非常的舒服,属于低饱和度的油画质感,非常棒,故事也确实温情,不是属于大哭一场的类型,却是冷静克制的一种真实的温情,很真实,是你我都会去做的故事,可能在你我以为只是一段值得回忆的记忆,拍成电影却能触动很多人,这部电影就是这种生活中的真实触动。
另外每个人物都很有意思,虽然整部电影参与演员就那几个确十分抓人眼球,各有各的想法和立场。
青年的加入以及死亡笔记的融入也给这部文艺剧情片注入不一样的奇妙感觉。
这部电影在那个时候结束确实给人感觉非常舒服,把最美好的就在这个时候,感觉还会继续讲故事,却在最精彩的时候停止了。
另外,我其实一直觉得他是部剧情温情片,当我看到黄秋生老师辛苦了的时候,确实笑出了泪水,我承认他也是一部喜剧片了
(本文有剧透,谨慎阅读)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张大户春天到了,减肥的日子来了。
3月不减肥,4月徒伤悲。
不知道你的身边是不是也充斥着各种立志减肥的FLAG。
反正张大户的朋友圈减肥、健身是这一段时期永恒不变的主题。
我也很想减肥但每次都被美食的诱惑和自己的惰性所击倒。
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默默的放下了手中的可乐。
《行走距离》
本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墨西哥电影,获得了多项国际小电影节的奖项。
豆瓣评分:8.2分
(以下内容为剧透)男主角费德是一个400斤大胖子。
400斤有多胖看看这场面就知道了,好像一座肉山一样。
费德虽然胖,但是心地善良,温和,非常的童真。
过于肥胖的身体让他行动困难,只能呆在家里过单调乏味的生活。
虽然胖和瘦都是个人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但是胖到影响健康了就真应该减减肥了。
像费德这种心地善良的人明明会有很多的朋友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肥胖限制了他,不能正常的生活,只能呆在家中。
身体也有严重的心脏病,想做什么都做不了。
为什么要让肥胖毁了我们的生活呢。
费德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周六妹妹和妹夫来看望他。
但即使是自己的亲妹妹也嫌弃他身上有味道。
这一天妹夫拉蒙给费德看了他们旅行时拍的照片,激发了费德摄影的欲望。
妹妹一家走后,拉蒙艰难的出了门。
从自己家走到巷口这短短的几十米,费德都走的异常艰难,只能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经过千辛万苦费德终于来到了年轻人保罗的摄影器材店,买了一款最便宜的数码相机。
保罗也是一个善良的年轻人,在和费德的接触中,保罗觉得这个萌萌的胖大叔很有趣。
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
保罗经常来找费德,一起吃饼干,看电视,做手工。
俩人还一起看漫画,看的居然是山寨版的《死亡笔记》,真是夜神月听了会沉默,L看了会流泪。
妹夫拉蒙也来找费德玩,费德把《死亡笔记》介绍给拉蒙看,俩人都入迷啦,看的不亦乐乎。
还让对方把自己写的死亡名单分享出来,真是幼稚死了,跟小孩一样充满了童真。
妹夫拉蒙最近在休假,不顾老婆罗绍拉的阻挠,天天来找费德玩。
保罗也来找费德玩,三人就聚到了一起,保罗和拉蒙刚开始互相看不对眼,俩人较劲,费德中间调和,最终三人都成了好朋友。
这哪里像成年人,分明就是三个小孩嘛。
让我想起了童年,我的朋友A和朋友B,他们俩个都是我的好朋友,但他们互相不认识。
我介绍他俩认识,他们也是互相的较劲,后来玩着玩着就成了好朋友。
迷上摄影的费德性格也变的开朗了,他决定走出家门,报了一个旅行团,去梦寐以求的海边看一看。
但是旅行社的人一看他的体型,就婉拒了他的订单。
失落的费德决定走出家门,去找其他的旅行社。
但是这一走,却让他昏倒在路上。
当拉蒙和保罗找到他时。
费德已经躺在了医院里,肥胖的身躯让他的心脏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费德的心脏每分钟跳120下,体积已经是正常人的两倍啦。
费德出院后,由妹妹罗绍拉照顾他的吃喝拉撒睡,甚至连洗澡都得妹妹帮忙。
这么胖的身体别说生活质量了,连尊严都没有。
这样的生活让费德非常的消沉。
为了让费德重新振作起来。
保罗又来找费德,并让他看了他昏倒前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是专业摄影师级别的。
并且给他带来了最高档的相机。
要陪他一起去海边。
妹夫拉蒙也来了,要用自己的车拉费德去海边。
这三人真跟小孩一样,一定要帮助费德去海报冒险。
这时候“妈妈”(妹妹罗绍拉)来了,以费德的身体条件为由,阻止三人的冒险行为。
三人不顾“妈妈”的反对,来到了海边。
静静地在海边等待着日出……
整部电影非常的“幼稚”,充满了童真。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保罗要跟费德交朋友毫无逻辑,没有道理。
看完之后,我懂了,这三个人都是小孩,小孩做事讲什么道理啊。
我真的好想再跟我的小伙伴们去冒一次险。
彩 蛋导演自己对电影的解读: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囚犯被囚禁在自己身体里的故事。
他最终找到了反抗的力量。
在和人们的接触中把自己从身体里释放出来。
有时候我们把自己长时间的封闭起来,这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走出来,而这只需要一瞬间就好。
我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还不足以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奇迹和经历。
我的愿望是抓住这样清晰的时刻与观众分享。
(原话是英文,渣翻译见谅)
千真万确、他是孤独的,孤独不是来自独自一人的荒宅生活,孤独的是对抗死亡时的无所适从,心有不甘。
费德的沉重的步伐、艰难的喘息、泉涌的汗水不仅在逼迫观众思考费德的状况,也无时无刻不在逼迫费德思考死亡何时来临。
电影的第一个情节是妹妹带着妹夫来看费德,而这次探望的主题叫做生命的测量。
费德看着照片里那颗巨大的树,问妹妹,她还能活多长。
手长抱住多活的短,而手短抱住少,活的长。
他知道他胳膊短,但他更知道自己不可能活的更长....所以当妹妹极为厌恶应付的说 五十年时,费德感叹到五十年的时光能干多少事。
费德是一个体重三四百斤的胖子,他的生活靠着做手工工艺品勉强支撑,他的房子破破烂烂,陪伴他的只有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和慢吞吞的脚步,他每天行走的最远距离就是客厅到卧室的区区几米
有一天妹夫拉蒙向他展示了出游的照片,这引起了他强烈的兴趣,他想起来自己也有一部已经损坏的相机,于是将相机找了出来,决定将以前的照片洗出来,可是对于一个四百斤的胖子来说,从家到冲印店的不远距离却不亚于一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归途更是艰难,他走在车水马龙的路上形单影只,但却正是这几张照片让费德走出了家门
冲印店的小哥保罗和费德慢慢熟悉起来,也认识了妹夫拉蒙,他们讨论漫画,一起做工艺品,费德的笑容变得逐渐多了起来,他也在不断的拍摄中明白了摄影对于他的意义,可能不只是爱好,更是精神上的寄托,他似乎感受到他自己的价值,他决定要订去海边的旅行团,然而订团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在保罗和拉蒙带他一起去到旅行社时,却遭到了歧视,但如今的费德离开家的距离却更远了
电影的最后,在保罗和拉蒙的陪伴下,在卡车上放好沙发,终于去到心心念念的海边,三人依偎着手握相机等待日出。
这是电影里费德走出的最远的距离
日出后会发生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但确定的是费德拥有了走向远方的能力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想走多远,当你拘泥于脚下方寸土地时,你的生活只能原地旋转,周而复始,然而当你目光炯炯望向远方的光时,你脚下的路在自然的朝着远方延伸,待你回望时,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广袤无垠。
电影中,保罗和拉蒙帮助费德点亮了远方的光,并助他前行。
然而,生活中像保罗和拉蒙这样的知己一生中又能有几人?我们是否更多的时候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匆忙的旋转?
那么如何自我救赎可能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巨大疑问?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人是否更多的是像费德妹妹以爱为名义的绑架或者是像旅行社柜员一样虽有同情却无力帮助?
这需要我们自己的思考。
但是当你身处迷茫身旁黑暗时,不论你幸运的遇到了保罗和拉蒙,还是你并不幸运,只能只身向前,你都要知道,你想走多远,你才能走多远
电影接近尾声,这句出现了多次的对白终于戳中泪点。
桑切斯先生和这位瘦瘦的小男孩因为一部破旧的相机认识,后来他用一罐饼干无意收买了这个小男孩。
故事开始,以为只是讲一个超级大胖子无味的人生,正好鼓励自己减减肥。
电影中刚开始,桑切斯先生尖酸的妹妹,软弱的妹夫出场,他们偶尔的看望就已是一潭死水中的波纹。
直到桑切斯先生开始对摄影感兴趣,他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那个被一罐饼干被收买的小男孩(啊哈,其实小男孩是被内心的善良收买的)经常到桑切斯先生家蹭饼干吃,一起看电视,看漫画。
后来妹夫也加入看漫画的行列,一起帮桑切斯先生做手工。
桑切斯先生想看海,可旅行社不肯收他,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一次入院,妹妹的态度一改从前。
桑切斯先生的小小朋友还有妹夫决定帮自己完成心愿。
“今天你又走运了”。
男孩送他最贵的一部相机,并且打算一起开车去海边。
出门前妹妹发现了,对着病重的桑切斯先生哭喊,回来我可不会管你了。
其实是怕他回不来。
终于到海边了。
故事也结束了。
嗯,桑切斯先生真的很走运。
在死寂的角落里有人点亮了他的生活,在最想放弃的关头有人为他歌唱。
这种简单的温情最容易让人动容。
那些拥有健康、亲情、友情、爱情的人,是不是更走运一些呢,所以,如果感到寂寞或者绝望,或许你该和朋友出去走一走啦。
欧美的大制作,日韩的小清新,《行走距离》这部充满着浓浓拉美风情的墨西哥温情版《海边的曼彻斯特》,让我耳目一新。
虽然电影没有想象中墨西哥人的热情似火,却将主人公生活的“尴尬”用一种温情的方式表现出来。
脱漆的墙体,杂乱的壁橱,拥挤的房间……真是平淡至极的场景,不免让人疲乏,难怪观影中,有人不买账,看到一半出去了。
可是生活不正是这样吗,人这一辈子哪能时刻在经历大风大浪,平淡大概是大多数人大半生的真实写照。
而主人公费德的生活或许比平淡更来得悲惨,过度肥胖,将他牢牢困在了深藏在废弃楼道的平房里,唯一与外界的联系,也大概只有每周姐姐和姐夫的到访。
能感受到,导演和主演们非常尽心地向观众传递着这种令人窒息的肥胖所带来的难堪的生活境遇。
尤其是费德那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声,随时都将轰然倒地的压迫感就像在看4D电影般真实。
看似平淡的情节,处处隐藏着矛盾冲突,而使费德决心走出这个陋室的触发点仅仅是因为姐夫带来的几张旅行照吗?
那个在床上辗转反侧,颤巍巍地拿起了压在箱底许久的老式相机,兴奋得就像个孩子,对房子每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角落拍了又拍的费德,其实早就悄悄重拾起对于生活的渴望了。
原来所谓平淡的情节其实是暗潮汹涌的最佳伏笔。
拿起相机的费德,重生了。
肥胖带给他生活的不便与危机有增无减,但一个一向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人的决心真的很特别,因为他更习惯用行动而不是言语来证明这样的决心。
费德重新翻出压在箱底许久的旅行杂志,拨通旅行社的电话,最后被势利的旅行社女招待拒绝。
多么见怪不怪的生活场景,我甚至麻木到不为所动,可是继续挖掘下去,真相未免太残忍。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来迁就讨好你,除非你有利用价值。
这样致郁的生活场景电影中有不少,但并不影响它的温情。
为什么说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更温情,是因为影片中的主人公费德不是孤军奋战,自始至终都有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爱护着他。
他两个朋友便是这些人当中的代表:姐夫莱蒙,相片冲印店老板的儿子保罗。
因为费德,两人从最初的敌对,成为彼此的挚友,他们懂费德爱费德护费德。
他们从毫无交集,变得默契十足,有了共同喜爱的小说《死亡笔记》,分享彼此的“死亡名单”。
临近影片末莱蒙和保罗为了鼓励刚出院颓废地躺在床上数日的费德,唱起了“悲惨之歌”,歌词大意:你的生活还不是最悲惨的,关在笼子里的狗,比你悲惨多了,只能被困在小小的笼子里……墨西哥式的幽默却毫无障碍地直击我心。
真正的艺术真的可以无国界。
整部影片大概唯一称得上反派的是姐姐这个角色。
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矛盾,实际上却是最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角色。
对于费德,她总是絮絮叨叨,总是流露出不耐烦,可是又帮费德打理着一切生活起居。
电影开头便是姐姐替费德搓澡的场景。
没有什么男女之间的芥蒂,有的只是长姐如母般的关心。
人这一辈子可以遇见很多人,交很多知心朋友,但是越长大越会发现,真正可以做到对你死心塌地、别无所求的人,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
费德的死亡名单上一度有过姐姐的名字,他恨姐姐,但比起恨,他其实在心底里更敬爱着姐姐。
费德的死亡名单上除了姐姐,还有曾经和他共事的一个女孩子,这是令他倾心了很久的女孩子,而她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费德的一句话道破了其中深意:死亡名单上的人都是我爱的人。
与其让不可预知的生活将她们带离自己的生活,还不如由自己来守护她们。
的确,影片大量的笔墨都把姐姐塑造成了一个讨人厌的角色,但并不影响影片末因为费德不顾需要静养的糟糕身体状况而执意远行,哭得瘫坐在楼道上的姐姐给我带来的心灵冲击。
或许男人和女人在表达爱的方式上注定对立。
而长姐如母,似乎全世界适用。
在莱蒙和保罗的保驾护航下,费德拿起自己的相机,等待海边第一轮初升的太阳,新的一天开始了。
我有心脏病,医生说我要减肥,但不能剧烈运动,第二点我做到了,但是第一点就……费德如是评价他的病情、他的生活、乃至他的人生。
肥胖导致的心脏病,心脏病又钳制着不能剧烈运动,不运动就肯定会是更加肥胖,这是生活给他的玩笑,虽然他忌讳、逃避肥胖这个话题,假装自己跟正常人一般,吃高热的事物,多糖的咖啡,厚厚一层蜂蜜的面包,但他就像知道自己体臭一般,知道死亡的临近。
开场画面,第一镜电影的开始便是别离的背影,死亡是心照不宣的主题。
洗碗停水
框架、边缘、裁切主体式的构图
是上图的正反打,但是构图古怪,莫名的力量把费德往边缘拉扯,那力量其实就是死神
重重框景中的费德逼仄、压抑、不顺遂,是电影开场的总体感受。
就像是洗碗时中断的自来水,费德的爱情,他那个明媚的洗衣店的同事也是如此的戛然而止。
生活的一切都由于病痛而中断。
千真万确、他是孤独的,孤独不是来自独自一人的荒宅生活,孤独的是对抗死亡时的无所适从,心有不甘。
费德的沉重的步伐、艰难的喘息、泉涌的汗水不仅在逼迫观众思考费德的状况,也无时无刻不在逼迫费德思考死亡何时来临。
电影的第一个情节是妹妹带着妹夫来看费德,而这次探望的主题叫做生命的测量。
费德看着照片里那颗巨大的树,问妹妹,她还能活多长。
手长抱住多活的短,而手短抱住少,活的长。
他知道他胳膊短,但他更知道自己不可能活的更长....所以当妹妹极为厌恶应付的说 五十年时,费德感叹到五十年的时光能干多少事。
如果说到胳膊短,能抱的少的,也没几个成年人能比得过费德费德总是知道死神在临近的,没有朋友没有爱好没有理想的时候,他对死极为坦然,所以,他比常人更不注重饮食健康。
自诩是影迷却到现在才写下豆瓣第一篇观后感。
文笔实在不佳,因此每次看到好看的电影也只能点个五星力荐。
可这部电影总让我有想写点儿什么的冲动。
因为它太普通了。
甚至没什么剧情,连如何起承转合都可以让你猜到。
但它恰巧又那么有力量,会让你对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念念不忘,包括那个旅行社的接待员。
大概她最像我们,对像主角这样的特殊人群会报以同情,但真正能去为他们做的却少之又少。
会有些许无奈心酸,而转过头我们还是要过各自的平凡人生。
可奇妙的是,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和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不是背着ta特别的包袱,走出了限制自己的那段距离。
关于人生的自救。很直观也很简洁的人设和叙事,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童话
一点都不喜剧呐
空洞且飘渺的自我感动
不懂为什么这么高分。。
&#34;费德里科·桑切斯先生,今天你又走运了&#34;
其实很无聊,千万别看
有真心的朋友,你就有了世界
一颗平常人两倍大的心脏在危险地下坠,一次花费了平常人二十倍努力的日出在拼命地跃起。
一个400多斤的胖子,喜欢捣腾相机;一个爱出风头的小青年;一个乐观爱笑的妹夫,三个男人,成就一部电影,当三人不顾“妹妹”的反对,克服困难,站在海边看日出的场景,让人泪目。电影构图真的好棒,色彩也是。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琐碎平淡,慢慢地诉说着一件事,或许有时候我们把自己长时间的封闭起来,这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走出来,而这只需要一瞬间就好。谁的心灵不孤独,享受有被陪伴的瞬间吧。
Nikon F3,你值得拥有。一部非常温馨的关于友情的墨西哥小品。电影给人的痛感,除了几百斤的体型限制了主角去探索生活的可能之外,还有一种随时要放弃人生的念头压着他的沉重。结尾三人去海边的公路上,车里放着一首歌:“那些年,只有一件要做,便是活着。” 就是希望。
3.5
很可爱
看完电影的感觉有点飘,不稳。确实有文艺片的感觉啊。不开玩笑的说,比现实生活美好,这又让我很心塞。
我是不是有些浮躁,看不进去这样的电影了
人生那么多选择 全靠放弃
等待日出就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友情就是,在你变成鸵鸟的时候,带你装逼带你飞。
太平了,连情绪都在意料中
“贺强,给老子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