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同义词

מילים נרדפות,字旅巴黎(港),出走巴黎(台),Synonyms

主演:汤姆·梅西耶,康坦·多尔迈尔,路易丝·舍维约特,乔纳森·布迪纳,贾迈勒·莱泽阿尔,加埃尔·拉埃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以色列,德国语言:法语,希伯来语年份:2019

《同义词》剧照

同义词 剧照 NO.1同义词 剧照 NO.2同义词 剧照 NO.3同义词 剧照 NO.4同义词 剧照 NO.5同义词 剧照 NO.6同义词 剧照 NO.13同义词 剧照 NO.14同义词 剧照 NO.15同义词 剧照 NO.16同义词 剧照 NO.17同义词 剧照 NO.18同义词 剧照 NO.19同义词 剧照 NO.20

《同义词》剧情介绍

同义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约亚夫(汤姆·梅西尔 Tom Mercier 饰)是一名以色列退伍军人,他非常向往法国浪漫而又开放的风气,于是只身一人来到了巴黎,结果却惨遭打劫,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一对艺术家情侣卡洛琳(昆汀·多尔马尔 Quentin Dolmaire 饰)和艾米勒(露易丝·谢维洛特 Louise Chevillotte 饰)向约亚夫伸出了援手,令他免于流落街头的厄运。 经此一劫,约亚夫决定彻底放弃自己的国籍和身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国人。他拒绝再说母语,通过背同义词的方式学习法语。很快,约亚夫就发现,卡洛琳和艾米勒虽然对自己表面友善,但其实是在利用他。约亚夫在战场上的悲惨经历成为了艾米勒创作的养分,而卡洛琳则试图通过约亚夫强壮的身体来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性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第五季做自己的光电影GIVEN去海边我杀了妻子胭脂雪重生爱人乡村爱情之象牙山行善记警视厅生物股长异星女物语旗舰野狗海上嫁女记重见天日黑天鹅湖狙击目标都市寓言我想谈谈给我庇护命运石之门0婆家娘家紧急呼救:孤星第一季一直游到海水变蓝OMG!我爱你...但不合时宜州官传奇妖幻三重奏咒怨:完结篇宝莱坞太太们的闪亮生活第二季邱吉尔:好莱坞年代最完美的离婚犯罪现场调查第十一季

《同义词》长篇影评

 1 ) 「不语052」失语现实

文化冲突的议题,宛如战争与人性。

语言是最浅层的表征,也是最深沉的阻隔。

影片的确不是常规叙事的故事片,评价两极化应该是必然的。

而在国内各网站此片介绍之曲解和偏离,也的确成就了另一番文化冲突之相。

柏林今年的“先锋”之选固然有商业和人脉的背景因素,但此片的确值得讨论。

语言的学习是成长的记忆也是主角身份重塑的方法之一。

语言在影片中表现并非突出和连贯,可能是不懂法语的我无法感知。

由于镜头集中于人物个体叙事,略扭曲的台词表达不仅掩盖了本就碎片化的地域特征,还创造了一种画外音般的存在。

这就使得影片的表达更艺术化。

重塑的缘由并未在开头被清晰描述,而主角体内深藏的文化认同与现世的对抗被一次次狰狞而扭曲地呈现出来,这一点,新人演员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

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困难的,影片试图通过逃离原生的不可能来探讨隐藏在社会政治原因之下的人性根源。

故事依然带有部分导演自传属性的影子,而从深层挖掘文化传统,配合音乐、画面与镜头语言的表现力,颇有学院派的感觉。

罗马雕塑般的躯体和英雄故事的信仰塑造了典型的主角形象,也造就了在自我抗争中极具讽刺的悲情结局。

我的眼中,导演为文化冲突的议题打开了一种混沌表述方式,其内核是异文化的根源性对抗。

值得反思的是融入并非现实,而是更严峻的分离。

这大概是除了艺术性表达之外,我觉得柏林愿意给到最高奖的原因之一。

最后的最后,8.5分,对了,我也想要一件好大衣。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2 ) 以场刊3.0的最高分拿下金熊的影片

一句话影评:首先给出一个词,然后去寻找它的同义词,然后再去找这个同义词的同义词,而到最后找到的那个词语,其实已经与最初的那个发生了偏差。

十月份了,世界各地的电影节都已经接近尾声,备受瞩目的欧洲“三大”也在月初交出了全部答卷,先是奉俊昊拿下了韩国首座金棕榈大奖,后是DC漫改作品《小丑》问鼎威尼斯。

或许很多影迷都在疑惑为什么今年类型片备受欧洲艺术电影节偏爱,因为欧洲“三大”不确定的评审阵容,凭此来判断潮流走向还为时尚早,相反今年柏林金熊倒是最符合人们的预期,获奖作品是一部相对很“艺术”的艺术电影。

那今天就来聊聊这部以场刊3.0的最高分拿下金熊的影片——《同义词》。

很巧的是,不管是《寄生虫》、《小丑》还是《同义词》,它们某种程度上都是一则当代寓言,只不过前面两个更偏向类型化,解读方向相对更加集中。

而《同义词》则是一部让观众很难共情的电影,电影是以完全个人化的视角叙述移民的文化认同,甚至主人公的部分背景经历改编自导演的亲身体验,直接影响的受众面并不大,影片的作者性又以高级知识分子视角展开,是一部切入角度非常多样,难以概括标签化的电影。

这类电影差不多已经是我目前鉴赏能力的极限了,下面浅显的照葫芦画瓢望大家见谅。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来自以色列的男主拉夫出于对生活环境的厌恶,只身来到法国,放弃母语希伯来语的他努力学习法语(背诵同义词),渴望融入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这仿佛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文化认同问题,但就像我前面说的,这部电影让绝大多数的观众都无法共情,虽然这是一部艺术片,但影片中是没有“人”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导演是用大量我们司空见惯的符号完成了其多义性的表达。

电影中的符号组合分为两类,分别为句式和范式。

句式结构表明镜头在线性和时间秩序上的不同安排会导致不同意义,类似最简单的蒙太奇组接:一个小孩哭的特写,一个小孩笑的特写,一只猫走近的全景,通过改变镜头组接的顺序就能达成截然不同的效果,法国新浪潮时期就有艺术家进行过更深入的实践。

(具体是谁我忘了)第二种则是范式结构,它是非时间性或者空间性的,符号会通过联想产生意义,偏向心理学的研究。

比如提到一个老人摔倒了,我们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他会是孱弱的,可能还会拄一根拐杖。

所以符号通过句式结构和范式结构的组合可以无穷无尽的意义,符号学也提供了一种电影中意义产生的方式,但因为符号学的研究不具有可重复性,即每次对项目的重复不一定会得到相同的结果,符号学不被认定为一门科学,而是属于文化。

抽象一点,《同义词》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人怀着对符号的憧憬,通过改变语言,学习符号(同义词)的方式想融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去,结果却被这个文化催生的、不自觉的符号彻底打败。

当我们看到《同义词》中男主拉夫一无所有、食不果腹的状态时,根据符号的联想难免会对他产生同情,但接下来的赤裸镜头中,他在观众面前展示了完美健硕的男性躯体,就像希腊神话中英雄的石雕(拉夫本身是一种无性征的表达,他在浴缸中被救出也颇有仪式感),又会给人一种臣服的压迫力,身体语言抗拒了所谓的同情。

从拉夫的遭遇和他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很难有什么共鸣,但从电影中“身体”和“语言”两个核心概念联系到导演拉皮德风格化的视听语言,我们就能瞥见摄影机与个人叙事间的共鸣。

《同义词》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导演拉皮德是以一个以色列移民的身份从跨文化的经历中吸取养分,在电影中既有对本国文化戏剧化的嘲讽,也通过一组暧昧不清的“三角恋”关系完成了对法国社会的敏锐洞察。

电影开头拉夫焦急地走在法国街头,摄影机与他达成了微妙的晃动关系,在个人化的叙事中,摄影机的运动是人物心境的外化表现。

当拉夫以一个外来者身份第一次闯入巴黎时,摄影机也是一种游离的状态,当他碰巧进入一所公寓,居无定所的危机暂时解除,摄影机也转入平静。

然而故事的戏剧性往往是与角色背离的,就像拉夫刚刚进入房间的固定镜头一样,灯在景深处被打开,然而过了一会儿他却在一个离观众更进的位置出现。

摄影机不定游移只是拍摄了拉夫的移动,而进入新公寓后他的衣服却戏剧化地被人偷走了,角色只能被困在陌生的公寓里。

就此,一无所有的拉夫在法国社会中开始了他的身份认同之路,并在首尾两端以身体和语言的两个核心概念完成了回环。

一对法国情侣埃米勒和卡洛琳发现了浴缸中昏睡的拉夫,他们率先注意到的特征是拉夫割过包皮,卡洛琳产生了肉体上的猎奇心理,于是她迅速遮住了拉夫的下半身,而埃米勒则产生了对异域文化的猎奇。

(割包皮是犹太教和穆斯林的割礼,属于重大人生礼仪)

(致敬到世界名画《马拉之死》)埃米勒是个三流公子哥作家,拉夫为他讲述的以色列异域故事给他提供了灵感,而他则也向拉夫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拉夫的从军生涯是他厌恶本国环境的重要原因,所以他的讲述也不失为一次自我治疗。

来到法国的他拒绝说母语希伯来语,拉夫对法国未必有多强的向往,但语言是人身份中唯一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的部分(哲学层面),拉夫通过两种语言的强硬转换来彰显他对改变旧有身份的决心。

然而主角拉夫的向往并不在于获得一个法国身份那么简单,他忠于一个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影片随后展现的是理想化的身份认同并不能在法国实现,而他也无法真正与本源文化划清界限的双重悲剧。

在与同乡的交谈中,拉夫说到自己非常崇拜《伊利兰特》中的赫克托尔(特洛伊王子),然而在尚武善战的民族性影响下,他的以色列同乡断然表示那个英雄被阿喀琉斯绕着城墙追杀,是个懦夫。

而他以为在古希腊文化被广泛认同的法国,一定可以彰显人道主义的光芒。

所以当他成为一名保安后,在瓢泼大雨中高呼不能让以色列同胞淋雨的宣言,全然不顾条例规定,结果就是被公司辞退。

影片中拉夫只说过两次希伯来语。

一次是去上移民培训班,傲慢的老师要求每个人用母语唱自己国家的国歌,轮到拉夫时他是以朗诵的方式“唱”完国歌,且没有听从老师的话及时停下。

同时镜头给了一个极具富有侵略性的特写,言外之意非常强硬,只有我才有资格摒弃并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其他人无权过问。

然而在上一堂课朗诵法国国歌时,他又特意要求加大音量,法国《马赛曲》中描述的血腥的暴力革命又触发了以色列尚武善战的DNA(拉夫临时加入的动作也是母文化影响下的节奏),外国文化外壳下依然残留着拉夫渴望割舍的母文化。

身体和语言两个核心概念是紧密相连的,拉夫走投无路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去当裸体模特。

变态“艺术家”要求他躺在地板上做出淫秽的动作,还要用希伯来语讲各种污言秽语。

这里原住法国人对待拉夫的态度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对身体的好奇和对异域文化的猎奇,出卖身体的过程和说出母语是同步进行的。

拉夫讲母语的同时夹杂了几句“我在这里干什么啊?

”,显然也是对自己扮演异域形象,被人侵犯、物化的无所适从。

在侵犯发生后,“艺术家”又找了一位来自黎巴嫩的女孩跟拉夫搭戏拍淫秽视频,结果却以两国冲突为由对他不理不睬,拉夫透过屏风(类似门缝)观察了女孩一会儿后就逃跑了(主观镜头)。

之后跳切,直接接到了拉夫在街上偶遇埃米勒,拉夫提出要回自己向他讲述的故事,被拒绝后拉夫再也敲不开埃米勒家的门了。

影片一系列的剪接传达的涵义是:当拉夫认为自己已经与法国人熟识,并开始融入主流文化环境时,法国人自始至终只把他当成消磨时间的玩物,他紧接着就会撞上不可逾越的文化壁垒。

埃米勒根本没有觉得他的故事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他的写作就是中上层阶级虚无主义的体现,卡洛琳只对他的身体感兴趣,说他只是个陪自己“玩”了六个月的小伙。

拉夫最后大闹圣母院只是西方文明“规劝”外来者失败后引发的极端反应。

演奏者用乐音试图掩盖拉夫提出的控诉(譬如法国是个民主的国家),就像之前拉夫低着头走在街上背诵一系列同义词来掩盖嘈杂一样,两类符号鸡同鸭讲,完全没有和解的可能,(虽然是概念先行,但《同义词》不是提出和解的假想并解决它,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两类文化符号不可能和解)就像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被一堆同义词形容一样。

虽然《同义词》的受众面注定不会太广,它关心的欧洲时下也跟我们八竿子打不着,比起看这部片的价值,我更推荐大家去欣赏拉皮德这位导演的才华,文本与影像一脉相承,导演能力恐怖到无死角,期待他接下来的作品。

 3 ) 文化异域之极端冲突

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烈的作者性表现手法也非常的反传统 并不为了讨喜观众在娱乐性上做丝毫的妥协 影迷朋友对于影片的评价更是表现出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还是烂番茄网站的新鲜度和爆米花的评价更为直观由影评人给出的烂番茄新鲜度指数达到86%而由观众给出的爆米花指数只有33%这意味着67%的观众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当然 如果观众都是看过影片的各种解读再去观影个人觉得爆米花指数会大大的改观的影片中很多台词和情节的描写带有深刻的隐喻或直接的批判 单单是从“一个以色列人在巴黎”这个故事背景已经给人一种关乎各种文化符号的想象空间在了解影片之前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影片导演一个生活在巴黎的以色列人:那达夫-拉皮德拉皮德承认剧本是根据自己的经历编写而成参与剧本创作的还有他的父亲老拉皮德和剧中男主角约夫的经历一样 拉皮德在以色列服兵役后 到特拉维夫求学 工作 差不多在2000年的时候 拉皮德来到巴黎生活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逃避“以色列式的命运” 那么他讲的“以色列式命运”指的是什么呢?

随着故事的展开 我们会慢慢了解的和影片男主的境遇一样 拉皮德在巴黎早期的几年没有身份 靠打零工为生 他从自编自导短片开始逐渐走上了大银幕 注意:虽然他在巴黎生活多年也掌握了非常流利的法语 但最终使他成名的依然是让他有身份归属的以色列大银幕拉皮德在2014年拍了他的第二部长片《教师》描写一个幼儿园教师发现了班上有个具有非凡语言天赋的男孩 为了保护男孩开发他的潜质与世俗观念和教育体制 以另一种极端方式比如绑架 进行消极抗争的故事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 2018年好莱坞翻拍了这部影片 这是对拉皮德作为剧本原创的肯定拉皮德说那个对语言有着超级想象力的男孩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这一点从影片台词中可以得到佐证请看《幼儿园教师》中男孩儿随口而出的诗句:一头公牛独自站在后院 漆黑一片深邃的蓝色眼睛 他看着我喘着粗气努力的活着同义词中艾米勒的作品:一切旅行 机械性的继续一切的开端 却又虚无而愚蠢……优雅 润饰着反叛的异教徒从上述语言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男孩随口而出的诗句是无意识的但却和同义词中的艾米勒却有着近似血缘关系一般的语境为了重现当年 自己操着半吊子法语 只身来到巴黎的境遇拉皮德在男主角的选角上是煞费苦心的他没有找法语希伯来语双语的演员来装生涩的口音而是把整个剧本翻译成希伯来语 寻找土生土长的以色列青年最终看中戏剧学校中不会法语 但很想学习的汤姆-梅西耶 最后梅西耶出色的完成了男主角约夫的演绎这正是拉皮德想要的表达:男主约夫并不了解法国只是在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兼容并蓄 自由博爱的乌托邦而当他觉察到无法找到身份的认同感时自然而然的与现实法国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下面就让我们来play这部影片 看看这个以色列青年来到巴黎后的故事影片一开场就营造了一个内心炽热现实冷酷的窘境对法国对巴黎怀着高涨热情的以色列青年约夫初到巴黎 因为经济拮据偷偷跑到一间待售的高档公寓中洗澡不料背包和衣物全部被盗 陷于尴尬境地的约夫得到了富裕阶层的巴黎情侣艾米勒和卡罗琳的救助由此开始了三个人既是友情又超越友情的暧昧关系约夫从心理上否定以色列的一切他拒绝讲希伯来语 下定决心不再回以色列他积极地背着法语词典里的同义词 努力提高法语水平 希望尽快与这个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融为一体 得到身份的认同 摆脱“以色列式的命运”他甚至有死后葬在拉雪兹公墓的远大理想著名的拉雪兹公墓埋葬着近二百年来对法国社会有着巨大影响的名人约夫穿着艾米勒和卡罗琳送给他的衣服拿着艾米勒施舍给他的欧元去书店买词典时顺手偷了三张卡片 一张是拿破仑一张是美国涅磐乐队主唱科特-卡本一张是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梵高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物的结局拿破仑是砷中毒而死 科特卡本是在巴黎演唱会现场失声后不久 在美国的家中开枪自杀 梵高也是在备受精神失常的困扰后开枪自杀导演是在暗示着约夫最终的结局么让我们继续往下看约夫每天被词典 学习着法语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下流的 污秽的 恶臭的 粗鄙的 可恶的 可憎的恶心的 愚昧的 狼心狗肺的以色列读到这类贬义的词汇时 他自然的联想到以色列而艾米勒和卡罗琳眼里的法国却是乏味 无聊 空虚 荒谬 死气沉沉约夫认为 巴黎除了美丽 女人 辉煌还有更加深刻的本质艾米勒则说 腐烂 平庸 和其他城市一样约夫提示着自己 在没有达到目的前不要抬头看巴黎这座充满诱惑的城市 即使是路过壮观的 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然而每个人注定离不开的 是现实约夫也要生活 他一定也尝试过“纯法国”的工作但最终他得到的工作机会却是以色列使馆保安通过保安工作 约夫认识了以色列人米歇尔和阿洪 如果说艾米勒和卡罗琳是影片中的法国标签米歇尔和阿洪就代表了以色列米歇尔是尚武主义的代表 他的膨胀来自于武力阿洪忠实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 无比的相信国家媒体他告诫约夫:报纸上说 欧洲就是阴险之人的老巢 尤其是法国 他憎恨犹太人对犹太教的不忠 他说:电视上说了 犹太人用别的帽子盖住了无边小圆帽约夫和阿洪一起坐地铁时 阿洪忽然发神经似的哼着以色列国歌 充满挑衅的走到其他人的面前逼视着对方 而对方却视若无物 甚至都没有正眼看他老烧觉得这个情节堪称经典 它生动的展示了以色列的“苦难史洗脑”教育造成的心理自卑 以及被荒谬放大的民族主义 与一种“集体无意识”社会状态的滑稽对比米歇尔和阿洪秘密组织了对抗新纳粹的袭击活动在约夫和艾米勒讲着希腊传说中的英雄赫克托尔时阿洪在秘密行动中被杀 影片没有表现阿洪袭击活动的惨烈也没有交代为什么阿洪的行动会失败 只是用悲情英雄赫克托尔的故事讽刺以色列文化中 胜者为王的扭曲观点虽然约夫对以色列的一切充满厌恶但他把自己在以色列的所有故事讲给了艾米勒艾米勒却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和你分享我的人生乏味无趣约夫和艾米勒的同性关系一直是暧昧的但却从没有跨越式的进展反而和卡罗琳 这个艾米勒眼里的荡妇谱就了一段说不清楚的激情插曲 艾米勒心里清楚他们的关系想就此帮助约夫解决入籍法国的问题就点明了 要约夫和卡罗琳结为夫妻约夫如果和卡罗琳结婚 就有资格申请入籍于是他参加了公民入籍培训 课堂上教师用简单的对错 讲解着抽象的价值观这样的培训引起了约夫的不适也许他觉察到这和以色列的人生课堂没什么两样在被要求唱自己祖国的国歌时约夫严肃的用超出标准分贝的声音高声朗诵了以色列国歌歌词 完全不理会老师的叫停也许艾米勒毕竟心有芥蒂故意回避了去市政厅帮助约夫卡罗琳办理婚姻手续在坚持了很久毫无灵感 空虚乏味的毫无建树的写作生活后 去了父亲的工厂参加管理会议 这也代表艾米勒最终对现实做了妥协约夫因为让雨中排队的人群进到使馆造成混乱丢掉了使馆工作 之后他先后做过两份工作一个是裸体模特 他被摄影师要求做出丑陋下流的动作但是要用希伯来语大声叫出来第二份工作是参加一个角色扮演的视频录制而导演故意安排了一个来自黎巴嫩的巴勒斯坦女孩和他演对手戏可以想见这两段工作经历对约夫心理上的折磨加上艾米勒态度的冷漠 使约夫的心理承受达到了极限在参加卡罗琳的演奏会后 约夫找到后台的卡罗琳失态的对她咆哮 我要停止这一切 我感觉艾米勒已经受够了我也无法忍受你演奏给艾米勒的音乐尽管约夫诋毁甚至仇视着以色列的一切但以色列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早已在他的灵魂深处打下烙印 演唱会后约夫和为卡罗琳打抱不平的男乐手打架 凶恶地逼问乐队成员一些对与错的问题就心理动机来讲 叛逆的约夫与坚定爱国的阿洪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影片最后的场景充满着冷酷和绝望约夫一次次撞击着艾米勒和卡罗琳的大门但这扇门对来自异域的约夫 似乎永远的关闭了约夫沦为两人彻底的精神流浪者身份的融入 文化的认同似乎是每一个移居异域的人最为关切的话题约夫来到巴黎 是满怀希望和信心的就像导演拉皮德所讲 我的法语越好我就越容易被当作一种异域文化的符号约夫拒绝自己的以色列身份 试图忘记希伯来语但是他能找到的工作 无一不和他的母语有关约夫拒绝了父亲带他回以色列父亲的一句话似乎定义了语言对个体身份的意义:一个人拒绝自己的语言 就等于杀死了自己的一部分影片通过约夫 暗讽了以色列的“苦难史洗脑”已经成了等同宗教狂热的社会性教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已经成为以色列人的思想桎梏和生存标签另一方面 以男主角自身形象作为映射对以色列面临的国际政治 宗教 民族关系 国土等领域的争端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影片的表现形式是反传统的大尺度展现男性身体 而对女性身体讳莫如深也没有任何画面展示巴黎壮美瑰丽的一面而是用手摇镜头 跟拍男主角的外景视角大部分是主观的 连巴黎圣母院约夫也只是忍不住快速的抬头看了一眼长焦 晃动 视角狭窄 街道色彩灰暗这使约夫的芥末黄外套十分的抢眼 反差极大切换到客观视角时 就好象整座城市都在警惕地审视着这个外来人我们回头再来看米歇尔召见阿洪商讨袭击活动时阿洪问米歇尔是不是带约夫一起行动米歇尔说“不 他可是一块好料”这是不是预示着 约夫在确定无法得到身份认同后会转向另一个极端呢?

如果是那样约夫的结局会不会呼应三张卡片上人物的命运呢?

影片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还是让观众给出一个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答案吧

 4 ) 同义词:漂浮的能指

(本文删节版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同义词》不好懂,场景独立,情节荒谬,形成观影的巨大障碍。

它显而易见的一层内涵指向身份认同,甚至欧洲现在的难民问题:要挤进那个高大上的文化,你还要放弃多少?

但本文不在宏观层面讨论这些,而想提供另一个观影视角:关注镜头语言的多义性,不将《同义词》看成一个第三视角的叙事,而看作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主观文本。

它绝不是对一个先行主题(移民问题也好,文化冲突也好)的反复絮叨。

当观众将约亚夫的故事简单地视为一场四处碰壁的逃离和对“文明社会的虚伪”的批判时,事实上也只是将约亚夫视为一个提线木偶。

而影片最中心的设定是,约亚夫是一个对文字极有天赋,极为敏锐的人。

他能用陌生的词语组织出有画面感、感情和力量的故事,而小说家埃米尔却淹没在文字里,写着陈词滥调,词语在他手里恹恹没有生气。

影片使用大量第三人称主观视角,摄像机跌跌撞撞地跟着约亚夫,一会儿紧跟着他的长腿,一会越过肩头胡乱张望街景。

这固然有传达初到巴黎初用法语阶段内心好奇和冲动之意。

但更多细节似乎允许了更具主观性的解读。

影片开篇,约亚夫进入一个空荡荡的大房子。

大房子为何空荡荡的?

当他走出浴室,以滑稽夸张的姿势摔倒时,是真的如此摔倒,还是这一幕已经过文学夸张?

让我们设想约瑟夫在写作中,或在回忆中,像个埋藏在大房子里的幽灵,不动声色地观察那具名为“自己”的身体的慌张丑态。

几次在塞纳河旁的会面,都是双方呆板地走进画面,镜头呆板地停留在侧面,人来车往,塞纳河化身为前影像时代的机械舞台,人物的呆板对话犹如背台词。

强烈的舞台感暗示了窥视的视角。

埃米尔和卡洛琳是否存在?

还是约亚夫的想象?

想象他们年轻、美丽、有同情心、格调高雅,想象他们一个因为没经过社会毒打而缺少创造力,一个则欲望爆棚,随时随地都能激情发作。

埃米尔和卡洛琳——法国——不是别的,正是约亚夫欲望的投射。

片头,约亚夫赤裸地摊在浴缸里,宛如《马拉之死》。

埃米尔和卡洛琳出现了,解救了他。

这是一次新生,还是想象的起点?

此后,穿制服的以色列大使馆工作人员,妖娆的夜店女郎,都是脸谱化的形象。

约亚夫在纸醉金迷的夜店人群中爬向我们时,仿佛在舞台上爬向观众,同我们互动。

镜头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间的摇摆不再指向对观众之凝视的挑衅。

它招呼我们走进一个真假难辨的文学世界。

约亚夫一直在讲故事,主动讲故事。

讲给谁不重要,只是讲述这件事本身要有一个听众,假想一个也可以。

影片正是这样从西红柿肉酱面的鸡毛蒜皮渐渐进入一个又一个仪式:拍摄色情录像,窥私的仪式;上移民必修课:建立共同体的仪式;音乐会:涤荡的仪式……淫秽和高雅是同义词。

仇恨和热爱是同义词。

以色列和法国是同义词。

接近尾声时,约亚夫再次经过圣母院,周围依然空荡荡。

他抬头,镜头狡猾地绕着他摇了一圈,构图中圣母院高耸不见顶,仿佛下一秒就会笔直地砸下来。

随后猛然切到大全景,约亚夫渺小如蚂蚁。

此类断裂充斥全片。

客观视角和找不到主体的主观视角间的错位使意义漂浮了起来,观者在这一漂浮中不得不开启思考,因为他无法代入约亚夫,也无法单纯代入路人甲。

他无法代入一个确定的主体,只好随着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境一起漂来漂去。

赛义德在《东方学》的开篇引用马克思的话“他们无法表达自己,他们必须被表述”来概括东方主义:“东方”被视为一个不具有时空流动的静止体,僵死地在西方对其的表述中成为“东方”。

《同义词》构筑的情境则是,外来者主动用一种异国语言表达自己,试图建立新的自我。

影片给人的观感似乎是,随着异国语词不断蚕食母语语词,约亚夫的自我认同逐渐消解,直至崩溃。

但是,如若主体本就为空,自然也无从消解。

当约亚夫用用连珠炮般的各种贬义词形容以色列时,我们无法分辨约亚夫是通过构成的句子来学习词语,还是以学会的词语表达他的以色列的体验。

但我们无须分辨。

学习语言即是将自身构建于一个符号体系之中。

连珠炮式的同义词构成了一个处于漂移中的能指链。

每个同义词构成了一个能指,他们的关系并不是由一个主体“以色列”,或“法国”来决定的。

相反,能指间任意的秩序才构成“以色列”或“法国”。

并没有一个作为不变主体的法国或以色列去承纳这些同义词。

约亚夫仅仅是用法语的能指链取代了希伯来语的能指链,他欲望的法国并不存在,他无所适从。

他必须不断行走在巴黎的街道(或者任何地方),嘴里吐出一串串同义词,不断消解,不断建构,周而复始,无从逃离。

拍摄色情录像一节,拍摄人要求用母语描述感受。

坚决讲法语的约亚夫只好向资本低头,用希伯来语嘶嚎。

此类录像的观众期待真实的反应而非表演,将欲望投射到异域男子的肉体之上。

约亚夫看似成了欲望的客体,其实也只是能指链上的一环。

表面上看,以色列是一个“给文明以岁月”的文明,而法国则是一个“给岁月以文明”的文明。

实则,两个文明并无本质差别。

倒不是因为法国社会拒绝约亚夫所以法国是“坏”的。

现实地讲,即使约亚夫只会说两句“你好”、“再见”,也有可能当个kebab小哥什么的,进入路人见面互相致意的和谐中。

约亚夫漂泊的内核在于,他不能接受的不仅是强制兵役,而是作为一个符号体系中一环的生命。

他追求的超出时髦的概念“自由”,“浪漫”或“左岸”,而触及溢出其外的可能性。

他用身(强力冲撞)和心(文学创作)对抗之,一路拼杀。

我们当然可以将约亚夫结尾处的撞门视为他的失语,因失语被迫回归身体之力,我们也可以解读为约亚夫从未失语,他文学化了一切,来了一出撕破法兰西伪善面纱的脑内小剧场。

这种颠覆和不确定性正是《同义词》影像的魅力。

赫克托尔可能本来只是在阿基琉斯阴影下的名字,但当荷马写他绕城九圈、不再逃避、迎接死亡时,他成为约亚夫的英雄,文字构建的丰富意义漂浮了千年。

相似地,当投射出约亚夫这个形象的拉皮德导演,用文学语言探讨语言的诡计,用影像冲撞影像的权威,进而将观众也抛进这场漂移时,电影便为哲学思考提供了可能性。

 5 ) Never The Second Moon

He daren't to look up the sky, he daren’t to see the same one.NomadismScarcity of the recognition of Israel, he came to France, the country is the synonym of liberty, equity, fraternity. As a member of the nomadic tribe to plunge into the territory of freedom., he worships french is the god's tongue and bought the french dictionary as the bible to take everywhere. He stands on the crossroad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ecome a hybrid. Israelis have the tradition of nomadism, they have a great aptitude to adapt to a new environment. Nostalgia maybe never in their dictionary and the identity never exists in their ideology, they can leave when they feel the intension between their mind and the outside circumstance and they will back when they tired of strolling. The civil war is the catalyst for the host to make the pilgrimage to France, like the other countries' refugees, he wants to start the new life from scratch. Saving money for daily expenses and do some disgraceful jobs to maintain break even. H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 refugee in nowadays' Europe, eager to have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IntruderThe ideal is one thing but the reality is another, Even though he tried his best to live in France but always be an outsider exclusive from the western democracy. He was the inferior citizen (even not account a citizen at all) who can't get any recognition. Then the struggling guy becomes an intruder as he participated in the Isreal army to vanquish the enemy. He met the other Israel guy who had the same job with him and became the intimate comrade. they drunk in the club chatted with the locals, on the subway they sang the anthem of Israel, But no one, had any reactive and respands, they show how isolated and be neglected by the surroundings. What they can do was joined the divinity organization and smash the new fascism to resist the indifference and prejudice. The lack of respect makes him irritant and bad tempers, he grumbled in the public and shouted to his friends. The more he feels disappointed and cheated unfairly the more he would transient to an intruder to fight back.NudeLife is nude from the beginning, but our body became a political one when we grow up. To the philosophic perspective, nude is the purity and away from any social restraints. When we join the social life agenda our body is not only reflective of our biological flesh but also what France philosopher Michael Foucault's concept "bio-politics" and Italian philosopher Agamben‘s concept "bare life". The functional of society is to discipline the citizen in it and let them obedience to the creeds of it, so our life in begin as the white paper also the "bare life" to the mechanical entitydisciplined all the social norms, all the body and mind are being surveillance and regulated until to the death. So nude is the primitive also the ultimate status for us.In the movie, the host is nude when he came to France, all the outfits and inner mind are transplanted by the new game. He had nothing only his looks not bad body, the masculine muscle physique is his first and only bucket of gold in there and also the reason why the couple wants to rescue him from the danger of death. What he can take advantage of is to use his stories to satisfy the guy's writing inspiration and his succulent body for the girl’s mental orgasm. He also wants to cater to the eccentric hobby of the producer because his body is the only treasure he has and make the swap with the material life. Nude is the ticket for him to have the qualification to live in the country.When he sang the anthem of France in the classroom with all the other candidates to take the preparation to 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When he eligible to marry the girl and got the eternal residence right to live in the society, hardly can he feel any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So he got insane in the music hall and asked the questions what he recited in the classroom to the public but only gained the same silence as he experienced in the bar and metro. His body can be and only can be the merchandise in the country but his soul would wait in the outdoor forever like the movie's ending.We will always hold an optimistic view about the globalization and immigration, we think we are the open-minded human can embrace everyone regardless of their nationality, religion, race, gender and sexuality, culture is the bridge to let us admire the diversity but also is the door to exclude us truly accept the diversity.

 6 ) 我再次出生了,但……

沉睡在浴缸里的约阿夫,赤身裸体犹如初生婴儿,失去了所有行李、睡袋和衣物,弃绝了祖国、母语和家人,跌跌撞撞降临到这个城市。

电影的开头是伴随约阿夫疾走的主观视角,街道被近景解剖只剩下潮湿的地面、匆忙闪过咖啡馆和面无表情的人脸,时而切换到主角行走中急促摇晃的手臂和头颅,在空气中冲撞前行。

躁动不安的镜头在主角闯入一栋公寓时,开始变得平稳而清晰起来。

这显然是个过于宽敞的高档公寓,发现约阿夫的公寓主人都被这具不可思议的身体所吸引,将他从冰冷的浴缸中救出来。

像巴黎大多数的中产者一样,这对年轻情侣衣食富足更追求生活的深度,一个在写作哲学中操演晦涩语句,一个排练双簧管和性自由,这些特质让他们更感兴趣约阿夫强壮身体和家国背景,并乐于帮助添置衣物。

巴黎意味着什么,自由精神的高地,历史悠久的古都,文学传统的圣城,艺术的殿堂还是浪漫的街道、新桥、塞纳河和圣母院?

当约阿夫穿戴起巴黎富家子给他准备好的衣物,匆匆遁入街头时,却像清教徒一般拒斥这座城市一切浪漫的诱惑,他拒绝抬头去欣赏美景,也无心眷恋文化遗产,而是痴迷于学习法语词典和大声重复单词。

他住在简陋漏风的公寓中,用最便宜单调的食物果腹,专心致志地将自己从以色列人的标签中脱节出来。

他以自己的方式游走巴黎,开头狂乱的主角视点反复出现,场景从客观的平静切换到了主观的躁动,巴黎令人称道的风光被刻意模糊和切割,那是约阿夫沉浸在自我中的时刻。

他将自己吞没在法语单词大量的描述性词汇和同义词中,迫切甚至病态地驱使自己成为法国人。

他用繁复且粗俗不堪的词来描述以色列,剥离身份的过程犹如自杀。

就如约阿夫的父亲所言:“一个人拒绝自己的语言,就是在杀死一部分的自己。

”在第二部长片《教师》中,拉皮德就从诗歌的角度关注到言语和语言的关系,以及现代希伯来语继承古希伯来语之外的人为色彩。

二十世纪后的人为重建,使语言所共轭的是更有目的性也更固化的宗教民族意识形态。

而现代希伯来语缺乏形容词,因此在描写的过程中就用比喻的方式,诗歌中充满灵光的隐喻来源于此,但对生活的感性认知也会受到阻塞。

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结构主义,最早指出社会与语言系统的关系。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

约阿夫大量地背诵形容词,在把自己赤条条地抛掷进法语世界的深海中,也是在扼杀犹太文化孕育下的约阿夫,一个以色列国籍、使用希伯来语、服从国家法律参军的自己。

而国家和母语从未远离,如影随形。

以色列领事馆的同僚表达出对穆斯林的敌视和鄙夷,拒绝任何中东面孔和伊斯兰名字入内。

在他用法语讲述的故事中,在以色列从军的生活片段时不时冒出来,而他从军队本身的严肃性上抽离出了荒诞感,温柔缱绻的法语香颂激励士兵练习练习枪击,性感火辣的《哈里路亚》撩拨退伍军人好斗的男子气概。

身在法国的同胞也从不忘记犹太民族的骄傲烙印,在巴黎用希伯来语与路人对峙,明晃晃地带上犹太帽、咄咄逼人地哼唱国歌,压迫性地与巴黎人直视。

在民族遭受到毁灭性伤害的多次战争后,军国主义和民族荣耀,虔诚信仰和文化自豪成为以色列人武装自己的一道铠甲,在保护犹太人身份的同时,也形成了极端强硬和蛮横的意识形态。

就如约阿夫所钟爱的赫克托尔的故事,在父母亲讲述的版本中,特洛伊第一勇士的悲剧结局被阉割,而永远停留在他保家卫国、奋起献身的英勇气概的回响中。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盲从附和,年轻生命难免在个性自由与家国命运间困惑摇摆。

毛茨在《狐步舞》中曾刻画过驻守边陲的士兵百无聊赖又诙谐可爱的一面,也揭示过集体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压倒与个体命运的荒唐脆弱。

我们的主角约阿夫是同样充满幻想的天真少年,在战场上把机关枪和弹夹想象成小提琴和琴弦,将愤怒的公牛一角看作是独角兽,并深深迷恋赫克托尔的传奇。

但无论他多么努力地用优雅的法语连珠炮似地蹦出一个又一个深奥词汇,却从不能真正地融入巴黎。

这个城市贪恋约阿夫的美色,消费他的身体和异域风情。

他成为了埃米尔和卡罗琳开放关系中对双方都有诱惑第三者,埃米尔更是试图从他的故事中来挖掘自己平乏可笑的深刻;摄影师在镜头中逼迫他用羞耻的姿态呐喊出肮脏的希伯来语字句;他在夜店派对中寻觅食物,身体本能的狂欢取悦了追求享乐的巴黎人;当他加入法国国籍时,大声念出了《马赛曲》中的暴力字句,而与以色列国歌的嗜血程度相比毫不逊色。

约阿夫搬到法国是为了逃离以色列,而这个新的国度所展示出并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和自由包容的繁华,更是阶级分裂和虚伪浮夸,他终究不是懵懂无知的新生儿,也厌倦了穿插在情侣之间的困惑,那些对于他身体和身份的双重盘剥更是让他愤怒。

他竭尽全力的挣脱却是徒劳,抗拒被巴黎的黑暗吞噬,更加无处可逃。

他无法摆脱自己的身份,也无法割裂犹太传统,甚至对卡罗琳喊出了“一个妻子能这样对丈夫说话吗?

”的大男子主义式怒吼。

再次离去时,埃米尔没再给他打开门给予一个告别的拥抱。

约阿夫用自己的身体狠狠冲撞向这扇门,却不能冲破巴黎的伪善面具,也撞不出自己内心的犹太壁垒。

 7 ) “相似”与“相同” - 绝对距离

在朋友的推荐下去观看的《同义词》,带有一些预先好评来看,不过对于评分这件事来说,我还是很苛刻…引入巴别塔的概念,上帝让我们说不同的语言,是为了防止我们能畅通无阻地沟通,以防人类团结一体建造通往天堂的高楼。

可想而知语言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上帝造就的沟壑岂能让轻易填成平路。

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用很多非常接近的词语来形容同样的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系形容相同的物件,学习对方的语言与对方交流,但这样的尝试犹如两条无限接近但不相交的线,当两条线越靠近时,越能感受到两条线的疏离,“语言”或许充当了这种距离的介质,至少是之一。

影片中男主用法语和用母语的以色列亲人在异国视频聊天时,两种语言迅速将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疏离;还有拉夫遇到的这一对情侣,他从全身赤裸到接受他们的物质帮助之后,看似穿着相同来源的服装,但也无法跨过自己身份的边界;甚至他不断摒弃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故事断断续续“移植”到别人身上,充满荣耀感地唱法国国歌,与法国人结为夫妻,也无法脱离自己的原本的身份,甚至让他更认清自己的所属… 如此刻意分离和接近的也印证了“相似”和“相同”的绝对距离。

但其实无论他作为本国和异国身份,都是不自信的,甚至说这是我所认为的不可逾越的距离的根本来源…我认为作者将这样的民族概念引出,作为出发点是成功的,选题也是值得让人深思的。

但倘若影片以这样的事件和设定来定义种族间的分离和不可融合性似乎有点太挑明了,有种过于清晰的单薄,力没有用到更合适的地方,同样的物体失去了空间的厚度,哪怕中间只是空气。

在阐述不同东西的相似性之前,相信人们会先研究不同东西各自的属性和属于本身解释,而当明白各自的含义之后,相错的那一小段距离也许不可言说,但已然区分,或许这是我认为更理想的一种叙述方式。

 8 ) 关于归宿的哀歌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焦虑与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以色列人的宿命。

男主角刚去了自己向往的法国,就被洗劫一空。

一对姐弟救助了他,他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拒绝再讲希伯来语,他认为背大量的法语同义词,可以使人感觉他已经融入了这个新的世界,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为了找工作,获得一份收入,不得不去做模特,在镜头前边自渎边用希伯来语说不堪入耳的话……男主角有一种懵懂的、幻想的气质,他由身材健美的汤姆·梅西耶扮演,而这部电影正是这位演员的处女作。

这也是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第三部长片,故事也正来自他自己的一些经历。

电影的影像风格极为优雅,性感,似乎有一种暧昧的情愫荡漾其间,不过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这些情愫要么没开始,要么没结果,就如同男主角和法国的关系。

一切都是诱人的,但似乎他乡还是他乡,而故乡也是他乡。

我们只记得那一件黄色的风衣,在城市的各处走来走去,似乎要走出个结果。

这多像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定位。

答案是什么呢?

没人知道。

 9 ) Yoav,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流亡

再议《同义词》1、《同义词》是个环状结构,男主角从无所归属再到无所归属,完成了一次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循环。

这大概是片名synonymes的另一层含义。

2、《同义词》的镜头和剪辑是没任何强目的性的,第一个手持镜头过分强烈的晃动直接告诉我男主角一段漂泊的结束,和他内心对未来的极度不确定。

当镜头展现男主进楼上楼时,镜头直接快速的从一楼扫到高层,再转场室内,干脆、粗犷。

所以整个电影显得轻巧、直接而充满艺术化的奔放。

3、“同义词”的象征含义是极丰富的,它不仅仅指男主角拒绝使用母语这一行为,是男主不断喃喃的很多词语的对照,是以色列和法兰西的对照,它是用“语言”这个最简单、直接的人类工具来代表“文化”,这表现在男主角的身份设定,以及男主不得不使用母语时的愤怒上。

虽然电影看起来像是移民、难民题材的表达,导演不直接把男主设计为难民也是慈悲的,成全了这部电影的格局。

因为难民的问题本质依然是你和我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它想借此拆穿并反思法兰西当下文化矫情背后的空洞,以及西方自以为优雅的得意和骄傲。

4、《同义词》时刻表现出反Border立场,在影片里表现为,室内、墙、门、栅栏。

男主住房屋顶甚至有个洞,这象征着打破了边界。

男主高喊no border(不记得原话了)很有感染力,最终结局也很有力量,在此我不剧透。

结尾一度让我眼睛湿润了,它以情绪化的面目站在民族主义的对面,又引导我们对民族国家进行开放的客观的思考。

相信真正国际主义者都会爱这部影片。

(语境:民族主义作为民主社会的附生物,已在西方制造了大量的冲突和精神壁垒。

这部电影的创作语境是先于东亚现下社会状态的,因此或许东亚观众并不会理解男主逃离祖国的动机。

比如热爱祖国的观众,肯定更想对男主角说声“呸”。

)5、在我的观影经验里,《同义词》是极少有的用男性身体去冲撞既有社会体系的影片。

在大多数导演作品里,包括这一届柏林电影节里,很多导演(甚至包括女导演)在拍摄男女情欲关系时,喜欢故意绕开男性身体,而把镜头给到女性身体的局部,有的在表达观点时甚至刻意对准女性,《伊利莎和玛瑟拉》还表现出对女性情欲的猎奇和过度渲染。

在这点上,《同义词》是有突破的,显得意义非凡。

这说明,裸露的电影很多,但露和露不同,《霓虹牛》导演新电影《超神》的裸露就很平常。

6、Tom mercier虽然是个新人,他的表演非常精准,他的身体就像是整部电影的杠杆,一个象征。

他的举止也因此达到最纯粹化境界,甘心成为导演表达主题的载体,而我们作为观众则甘心臣服在男主的身体之下。

我们和导演创作动机之间,隔着一个Tom,他和这部电影是一体一面。

7、《同义词》的哲学设计相当强大,男主角被偷得连一条内裤也没剩(这是开头,不涉及影响观看的剧透),这跟我们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方式是契合,我们每个人都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赤条条而去。

影片用这个情节,直接把男主打回婴儿状态。

8、男主角的穿衣也很讲究。

他一直穿一件黄色大衣,在他身处的环境里是醒目而格格不入的。

男主穿西装的情节,却又代表他觉得自己仿佛被法兰西接受(包括开始质疑并愤怒前)。

男主两身衣服是理解电影的重要标志。

9、配角人物设计成系统。

男主来到法兰西,却处处碰壁。

一个摄像师利用他的肉体,他不恼,却因为一个黎巴嫩女助手的话而伤心。

同来自以色列,激进的伙伴仿佛让他回到了故土。

男主的心境变化是被一个一个人物来推动的,而不是肥皂剧情节。

他关心所有人,这让他比他的身体更有魅力。

10、关于男主和这对小情人的关系,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可以作很多解释。

但很明显的一点是,男主赤裸的完美肉体把两人都征服了。

男主和男配小哥之间的暧昧,包括后来女配的投怀送抱,都在小情人看到他强壮的身体时埋下因果。

11、这也说明,建构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所谓追求高雅的姿态里的情感,是多么不堪一击。

12、男主和男配小哥的羁绊来自于男主的故事。

有很多迹象显示,男主对男配产生了不止于金钱的情感依赖,男配是他的倾听者、故事交付人。

故事是私密的。

我通过导演这种表现来分析他的潜意识,会注意到这其中关于同性倾向的流露。

身体美(男性雕塑)本身就有古希腊式性别哲学的影子。

13、我们也不难理解男主和女配之间的关系,至少那两场情欲戏都规避掉了温柔的成分。

总之,男主把不情愿的性欲交给了女配,把记忆交给了男配。

14、我觉得它像《弗兰兹》,并不是因为二者故事或者风格像。

其实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它俩都很轻巧,主题很宏大且开放(不像《鬼城事件簿》这样的电影答案只有一个,显得余味不足)。

在两部电影里,同性情欲是暗自涌动的,没有像很多同志片那般以“性向身份”来强调取向认同,它跟异性情欲一样自然而然的发生。

它表达出情欲不存在性别border的倾向,这跟我对情欲流动性的理解是一样的。

(注解:关于男主和男配是不是同性情意,是基于细节的推导。

但该片不是一个LGBT题材的电影。

该片只是呈现出一种情欲的无性别状态,这是与它反思border存在的立场相一致。

)15、身体的美,不管什么性别形态的美,是情欲产生的“第一眼”要素。

在情欲的动物性和情爱的崇高之间,人类一直在用美所代表的文明努力驯服前者奔向后者,艺术家是引领崇高的美学先行者。

身体的美本身不是肉欲的,而是崇高美的形态之一,这有点罗丹理论的意思。

拉皮德做到了。

(注解:跳脱出本片内容,来看导演借用男性裸体进行表达这一创作行为。

)16、男主角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流亡者。

这是个荒诞的悲剧。

17、当我迷恋男主角的身体的时候,我在这面情欲的镜子里,照见了自己被父权劫持的样子。

18、但显然,我对他的认同,也意味着我在反抗。

 10 ) 那个人好像一条狗

“慷慨也是有限度的。

”对难民的同情与无限的慷慨,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

为何这种帮助看起来仍然像是白人至上的居高临下的捐赠与施舍?

同一个班级里的犹太人和台湾人高唱马赛曲,高呼自由和前进。

这是正确,还是荒谬的可笑?

不同成长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态度。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登台对垒,但下台后却发现我们仍然坐在一个教室里。

“把钱花在教育,而不是宗教,因为没有宗教。

”老师在台上如是说。

“我们应该结束了。

”“什么时候,现在,还是结婚以后?

”“被献祭”的白人女人与犹太难民说。

片子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但片子本身和角色个人没有魅力。

最后的他不再是那个温和得连动作片都拍不了的小孩(一个连父母跨国来看望他都只想着要与家乡撇清关系而残忍伤害父母的臭屁小孩),释放了从他的“英雄”那里习得的无礼与狂暴,他说的话正确与否重要吗,几乎不重要,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失去了“难民”这个特殊身份,成为一个狂暴的丈夫、男人、其他种族者、外来者,只像一条落水狗。

法国人连不尊重这条狗都显得优雅,只用音乐将他驱逐。

他们是优雅的,伪善的,这两个词汇,哪个放在前面都可以。

最后,一下一下的用身体的撞击,却始终撞不开他的捐助者的大门。

同他在政府当保安时一样,高喊“再也没有边界了,没有边界!

”,然后被法国人抓走,丢出去。

永远没有真正的平等,你想假装自己融入他们,就要跟他们一样优雅、伪善,欺骗自己。

你也不愿意回家,不愿意面对那你所唾弃的故土。

但是,你戳破他们的面具又换来了什么呢?

旁观者只觉得你好像一条狗。

《同义词》短评

不好看!后面不知所云,不就是老生常谈的身份认同、移民问题。有很多亮点,比如开场不同房间不同色调甚至看出了不同时间的切镜头,很喜欢几处爆裂的音乐,比如女主在男1男2一起听歌时猛地开关灯,摄像机镜头也跟着剧烈上下摇摆。每次整段切镜头都是声音延续超出画面,一开始还有新鲜感,后来就觉得无趣了。大鸟不错,为什么类型有同性???

7分钟前
  • 我也不在乎
  • 较差

一开头全裸,还很大,很香艳。又见木馒头,看来森海在欧洲很流行。男主是以色列难民,逃到法国,无处落脚,洗澡打飞机的时候被偷了睡袋和行李,变得身无分文。好在一对年轻男女善良给了他财物。他想留在法国,于是经常自言自语在练习说法语,男主迷之行为和言语,疯癫的感觉。

11分钟前
  • hayden
  • 较差

浮夸。就是说很快成为消费品么。艾米勒消费了他的故事,卡洛琳消费了他的肉体,媒体或社会消费了他的身份。

14分钟前
  • 当局
  • 很差

(8.4/10)不止一次让我想到《方形》。不过剧本要更好一些。那达夫·拉皮德用有趣的小桥段展示出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即“本地人”和“移民”(注意是移民不是难民)之间的关系。移民用贬低自己祖国的方式迎合本地人的好感和关心。甚至表现得比本地人更加“本地”。片中男主多次赤裸。而本地人永远衣冠楚楚。移民用一切方式证明自己已融入新的国家。以至于自我麻痹到令人发笑的程度。却在获得新国籍之前迷失了身份。因为在本地人眼中移民永远是外来面孔。你可以是炮友但不会是丈夫。本地人对移民的故事失去兴趣。移民发现“外国”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最终本地人用高雅的古典乐压盖了质问。用紧闭的房门迎接拜访。移民身上永远背负着处于两种身份间的尴尬和矛盾。并失去自我认同。说到底。谁又比谁更虚伪呢。

19分钟前
  • K45P3R
  • 力荐

我发现了,法国片对于我来说,70%是说不上不好但看完也没啥感觉的,10%是有意思的,20%是不知所云觉得无聊的。这部刚好是那20%(

21分钟前
  • Tomoki.S
  • 较差

想成为法国人的疯狂以色列人。如果视为反战片,三角恋这角度也太特别了。

22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还行

3.5 属于有几段戏我看的要睡着但又有几段戏觉得异常精彩。一个人真的能通过不说母语而改变自己的身份吗?片中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和对法国普世价值的戏虐让人深思,带给人的思考比电影本身有趣

25分钟前
  • verrückt
  • 还行

非常喜欢,摸在地毯下的那个钥匙让他丢失了所有,他以为找到了一扇打开的门,到头来那扇门从不会为他而开。

27分钟前
  • 水片
  • 推荐

廖尔:哪里有同性

32分钟前
  • 酸斋
  • 较差

观影情绪:哇露了!👉什么鬼👉哇夜店戏拍好好👉神经病啊👉模特裸戏棒棒!👉莫名其妙👉结束了。以色列反战小哥在融入过程中被利用拒绝的故事,隐喻外族融入过程中,所谓的“文明”不过是糖衣炮弹,接济也是抱着虚伪的目的,外族一旦极端发声便一脚踢开。PS:恭喜拿到金熊奖,和去年金熊一样开场几分钟就有大屌看。

3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在传达限制上面,其实跟前作《教师》很接近,两部都有着负载人物视点的摄影机取景的限制,甚至流落巴黎的男主角都跟那个诗人小孩同名,叫作Yoav. 他从身体/语言/思维来摆脱旧身份,获取新身份,最终既无法将自己拔地而起,又摧毁了彼岸形象,太挫败了。(亟待重看)

38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编导尽情消费了男主角的裸体,迎合观众窥视欲,片子却没有情色意味,或者说是先挑逗观众,随即顾左右而言他。一尊忧伤而行走的大卫雕像(由他的翘臀联想到)?也不是。一件鹅黄大衣从头穿到尾,笨拙的以色列前士兵(法语倒好得难以置信)自愿流落在巴黎,一头困兽。故事语焉不详,人物心理动机缺乏交代,结果是只见编导的愤怒。这种冷冷的、抽离的获奖片近年似乎很多。因为启蒙精神、人文主义在我们时代凸显的理想与现实落差,才有这么多愤懑在艺术上的体现?在符号化的一幕幕之中,我看不到原创精神,反而深深怀疑编导怀着投机之心。

39分钟前
  • 遠濤
  • 还行

我建议柏淋退出三大

43分钟前
  • NormanRockwell
  • 较差

很痞的拍法,很狂野的自我展示(肉体与精神的生猛以及莽撞),剪辑手法很硬核。总体而言,不喜欢这种直白强硬的寓言电影。

46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Nadav上一次是诗,这一次是字典。虽然设计感有些重,但是那些被讲滥的话题(移民问题、身份认知 etc.)和令人不安的真相(PTSD、以黎冲突 etc.)都在调度下有了新的角度和讨论。并且始终跟随Yoav的愤怒、焦虑和离开,投入到故事中去。PS 这个电影拍得忒“gay-baiting”了一点,那些“finger play”那些裸露那些和Emile看得人有些脸红,甚至产生了自己是不是太骚了的疑问。

49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A+#我仿佛经历一次culture shock。语言-身份认知的二元关系处理当下欧洲问题。披上另一种文明的外衣努力自我建构身份无果,他人视点的“关闭”留下徒劳的撞击-一次注定失败的接受询唤,巴黎的本质在哪里?法国是否是又一个以色列?但影像太野了,运镜和影像质感的突然转换是同样被狂暴情绪笼罩着的,很吸引人。

54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力荐

鈴木忠志:我認為一個所謂有「文化」的社會,就是將人類身體的感知與表達能力發揮到極限的地方,在這裡身體提供了基本的溝通方式。而一個「文明」的國家也並不代表是一個有「文化」的社會。文明源自於人類對身體機能的需求有關,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或許可以解釋為人類為了擴大、延展身體的基本功能,比如眼睛、耳朵、舌頭、手跟足的機能,所做諸多努力的結果。譬如望遠鏡、顯微鏡這些儀器的發明,就是人類渴望想要看得更多、更盡力地去激發視覺功能的結果。這些為擴大與延展身體機能努力得到的產物,其累積的效應就是「文明」(中略) 為了趕上時代潮流,它所導致的惡果之一,就是人類將「身體機能」和「肉體感官」拆開,當人們根據動物性能源,而產生的自然溝通行為變弱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感知與各項功能也都已歷經了戲劇化的轉變。

55分钟前
  • 何阿嵐
  • 力荐

4.5 让人想起新桥恋人。同义词绝对是今年最有想法的电影之一,尤其是和苏雷曼的《必是天堂》放在一起,就会清楚地感受到拉皮德技高X筹,意识到他是如何透过镜头运动、场景构建以及身体本身来表达他对异国文化更深层次的想法。遗憾的是这些想法虽然贯穿但并不太有机,整个电影虽然具有内在的完整性,情节上却显得有些破碎。

56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这片为啥有lgbt的标签啊???有字幕我还是看的难过,哎。

57分钟前
  • 仰望星空不好吃
  • 还行

大家被welp一连串菜名骗了,男主念白的思路最能类比的应该是猹先生说粤语。

1小时前
  • 本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