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到朱一龙老师出演以武汉疫情为背景的电影,是意料之中的事。
武汉是他的家乡,是他远隔千里也心有挂念的故土。
记得电影开机时,这部电影叫做《江城子·在武汉》。
江城是武汉的别称,“江城子”类比“武汉伢”,是很巧妙的字意。
“江城子”三个字为人熟知,是作为词牌名。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以,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我就对这部电影心生期待。
甚至几个月后,看到最终的电影名——《穿过寒冬拥抱你》,还有几分遗憾。
而观影后,当我一遍遍回味朱老师饰演的钢琴老师叶子扬,不禁再次想起了这首《江城子》。
苏轼写下这首诗的年纪是38岁,电影中的叶子扬也是相近的年纪。
不知道这是否是巧合,但我确实从叶子扬身上看到了东坡先生的乐观和豁达。
2叶子扬的出场是整部电影的气氛转折点。
气急败坏的快递员武哥“砰砰砰”地敲开了门,一句抱怨的话堪堪刹车,尾音生生折在了“美色”里。
而这“美色”的拥有者偏偏还不自知,一边跟学生们道了再见,一边对着武哥连连致歉。
温柔和相貌出众是朱一龙老师本人的“杀手锏”,换成涂了厚厚黑粉的叶子扬同样奏效。
于是,也许准备了“长篇大论”的武哥态度瞬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朱一龙老师和贾玲老师的奇妙搭配,是整部电影的搞笑担当。
喜剧人贾玲老师的表演自不必说,而长相极为周正的朱一龙老师演起喜剧来,真就应了粉丝对他本人的评价——不搞笑但是很好笑。
而这对荧幕CP让许多人捧腹又走心的基础,是互相的欣赏和尊重。
3叶子扬是格外真诚的人。
与生俱来,又或是经历了生活的沉淀,我们无从得知。
一如他的过往,离异独居几个字潦草揭过,再深刻详细一点?
没有了。
然而我们清楚明白地知道,是叶老师的过往,造就了他如今这般令人心折的模样。
.平心而论,叶老师具备极佳的品性修养。
温暖善良,君子端方。
弹得钢琴,颂得诗章,谱得乐曲,下得厨房。
对于心向温柔的人,可谓理想范本。
而对于性格直率善良却外貌自卑的武哥,几乎是一击致命。
何况,他还好看。
4但《穿过寒冬拥抱你》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叶子扬当然也不是流水线上误差为零的完美样品。
跟朋友交流观后感时,避不开的一个问题,“他的妻子为什么要跟他离婚?
”电影里没有明说,但作为观众可以猜上一猜。
或许是少年宫的钢琴老师看起来没那么体面阔绰,或许是有些板正的叶老师没能成为前妻心中“理想的丈夫”,又或许,是因为叶老师的疾病。
电影设置了四组人物关系。
比起其他组的情感稳定,叶老师和武哥的关系是一个刚刚发生的模式。
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因一份药品外送相识。
初次相见就上演了“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是有些浪漫意味的。
爱情的发展始于深入了解。
武哥了解叶老师的渠道是朋友圈,她看到了一个喜欢雪莱、热衷旅行,吃饭要摆盘的——文化人。
而观众通过反差来了解叶老师的憨厚可爱。
看起来一本正经却会在脑门上贴纸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脸写着“诚实”却在和武哥的“步数比拼赛”中用节拍器带动手机轻松取胜。
这是电影的喜剧效果,也是叶老师立体人设的展现。
5不过,可爱归可爱,叶老师的高光时光,却是悲剧基调。
实习护士晓晓的离世,是猝不及防的一把刀。
当武哥在电话中痛哭,向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叶老师第一次眼泛泪光,眉头紧皱。
我突然意识到,看起来积极乐观的叶老师还是有着痛苦的底色。
.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对于生死的认知往往会更深刻一些。
那种生命无常的痛苦不会消失,最好的方式也不过是慢慢淡化。
叶老师安慰武哥,“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在日夜更迭的那几秒钟,我们可以见到我们最挂念的已经去世的人。
”“他去世之后我真的见过他。
”听武哥不信,他又援引雪莱的诗,“奇异的晨光一旦升起,就会消融你头上的云涛。
地狱和天堂,将化为乌有。
留给你的,只是无尽的宇宙。
”“你不相信我爷爷的话,你总得相信大诗人雪莱吧。
”“等解封的那一天,日出的时候,我们在鹦鹉洲大桥上碰头。
我向你保证,你一定可以再见到她的。
”叶老师很会安慰人。
一步步地安抚武哥的情绪,用自身的例子、大诗人雪莱的话以及“鹦鹉桥大洲”的约定来缓解武哥的痛苦。
对于成年人来说,阴阳相隔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道理,但叶子扬言辞恳切一再佐证,脆弱如武哥,似乎也可以暂且相信。
6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已经敏感地嗅到了悲剧的气息。
这“得益”于朱一龙老师强大的共情力。
他不太圆满的角色太多,而作为忠实观众的我久而久之也练就了一定的观察力。
电影囿于篇幅,角色的每一次出场都须得精心琢磨。
朱老师塑造的叶子扬,在第一次出场就给我留下“出手阔绰”“病情严重”的印象,是以,尽管被后续两人的愉快气氛所感染,我还是在武哥的这场哭戏里,及时回忆起了前面的伏笔。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一龙老师大概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于是,成功把叶子扬演绎得格外让人心动的他,在电影尾声联合导演狠狠地捅了我一刀。
而“坚强”如我,还是要夸一夸这刀捅得确实好。
7电影没有赘述叶老师离世时的情景,而是用了仍旧带着手机摆动的节拍器一扫而过。
像是叶老师的生命,不疾不徐,生生不息。
.叶老师倒在解封前夕。
是因疫情耽误治疗的病人的缩影。
而由器官受赠者和他的学生一起演奏的遗作、鹦鹉洲大桥上的虚影,无疑是叶子扬“向死而生”的无声宣言。
叶老师不算圆满的一生,也因此在武哥和观众的心里,成为温暖而有力量的存在。
看到一半给的影评,看不下去了,完全不像一个期待度这么高的电影表达出的东西,剧情七零八落,且这几段感情的结合实在让人想不到搞不懂,多条剧情线的穿插也很摸不着头脑,并且把疫情这样的题材拍成这样的意义是什么,主题明确但场景太假,真实的疫情防控最紧急的时候是这样的吗,传染病型病毒笼罩下的社会是这样的吗?
并且那段搞笑的剧纯属僵硬拼凑,真是笑不出来,当一般主旋律电影来看吧,坐不住了
长记萋萋鹦鹉洲 曾许诺 盼白头 佳期轻负 天人悲永隔 红尘往来如一梦 空念远 泪难收 夜来听雨三更后 宫商咽 动离忧 子扬何在 锦书终难托 别后重逢会有时 沐晨光 浴爱河
看得出又是任务剧,看得出导演演员都尽力了,看得出肯定是真实的故事,看得出疫情的苦痛和感动,但就是不觉得好看,是怎么回事?
明明我们因为这三年都抑郁了,有多少委屈,多少害怕想抱怨,有多少压力想诉说。
故事也是听的多的不行,都不知道哪个更感同身受。
当慢慢结痂,好像就不愿意再去触碰,回忆起那些触目惊心。
灾难片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来警醒,看完会庆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哪怕挽回一点儿也好。
可这真实发生的灾难片,反而无从下手,怎么拍都不够承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那个冬天开始的死神纪元,好说歹说的过去了,尽管大萧条接踵而至,还是想庆祝一下,我们都好好活着。
转眼疫情已经持续2年了,过去这么久,提起武汉,提起2020年的那个冬天,还是不禁泪目。
记得那时候每天在家看着新闻流眼泪,恨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没有亲身体会,可能谁也无法体会武汉人民当时的感受。
从电影中看到的,或许也只是冰山一角。
《穿越寒冬拥抱你》以“小人物”展开故事,笑中带泪,发人深思。
印象最深的是周冬雨扮演的那个小护士,那样的情形,那样的处境,她依旧那么乐观。
想想如果换做是我,如果我当时在武汉,如果我…,可能我怕都怕死了。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我一定要去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吃一碗热干面,到长江大桥走一走。
这都是无数英雄为我们守护下来的。
谢谢你们,谢谢医生,谢谢志愿者,谢谢所有武汉人民。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那个寒冬的新冠疫情时期,疫情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
电影非常有技巧性地把不同故事单元打破时空地链接,所以看电影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在同一场景不同角度不同时空去发现我们都是疫情下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因为这个探索性,所以非常适合二刷,去发现,去回味。
不得不佩服女性导演在感情上的细腻表达,各位演员的演技也非常到位,朴实而富有感染力。
电影BGM的运用非常调动升华大家的情绪,点赞~👍电影没有过多地渲染疫情带给我们的伤痛,而是在疫情里大家守望相助、脉脉温情,讲述如何抚平伤痛,面对伤痛,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力,充满希望的电影,在大家的演绎下,共情,有泪[泪][泪][泪]有笑,一起走向希望❤️最后一句:愿悲伤不再,山河无恙。
满分推荐!!!
可联动电影《武汉日夜》来看,电影《武汉日夜》是真实正面地冲击,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是触及内心地直击。
高于生活艺术地呈现,放大平凡世界的令人共鸣的情感,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哭到不行 …你以为的日常,有时候也会无常……好好爱,不要留遗憾,人生,你只来这一趟……
大概因为我的家在疫情主战场,观影时脑海里有太多关于那段时期的记忆一幕幕与电影交叉上演:以为自己感染病毒而离家出走跳桥的父亲、临死前写下嘱咐女儿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字条的母亲、追着母亲遗体奔跑痛哭的孩子…医护人员把病人推出病房看生命最后那天的夕阳,前方或许会更黑暗但一定会重现曙光。
那么好的题材本应该表现得更有深度…有点可惜。
四星半!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讲述的是疫情爆发以后在武汉封城期间发生的各个小故事:出租车司机, 外卖员,超市老板,旅游公司老总, 刚毕业实习的小护士,钢琴老师, 退休医生,餐馆老板,等等等等的小人物. 电影风格比较温柔细腻,刻画出在大环境影响下,小人物们的各种求生存的故事. 整个电影最触动我的有几个点: 1) 两位老人家的黄昏之恋, 特别是老爷爷为病重的奶奶录的加油视频, 不由得感叹一句: 有生之年遇到这个的人,真好! 2) 快递员姐姐一边去取快递,一边给刚认识的小护士发语音的那段, 当小护士的照片露出来的那一刹那, 真的感到人生无常.以为年轻人比较抗造,但是还是会倒下的. 而且这位小护士还是刚毕业出来实习的, 人生才刚开始, 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真的令人唏嘘. 3)钢琴老师的逝去. 由于疫情的关系,让不少身患慢性疾病的病人也耽误的治疗的时机. 虽然老师的器官得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生命的延续, 但还是感觉到人生的无奈和惋惜.有好的地方,当然也有些带bug的地方. 首先一个就是---电影篇幅太短了!如果可以再长一点就好了. 在网上有看到了不少被删减的片段,其实都是很好的! 如果可以保留的话,那么每个小故事都会变得更完整. 现在感觉就是有些点交代的不太清楚, 有种未完的惋惜. 因此,扣掉了小半颗星....
看的点映场,武汉话版,真的特别建议大家看武汉话版,真实又充满了烟火气,还透着一股武汉方言自带的幽默感。
中等大小的影院,除了最前面的几排,基本上都满了,青年人居多,还有部分年龄比较大的叔叔阿姨们,全程观影秩序出奇的好。
不剧透,只能说不是典型的抗疫电影,基本上除了一些封城消毒的转场画面,描写的很多的是疫情下武汉人们的生活和感情变化。
更加真实的让我感受了当年那个冬天,那座城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全片最让我惊喜的就是没有所谓“坏人”,没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故意设置的所谓反派。
而且即使有牺牲,有痛苦,但是整个电影看完我感受到的是温暖,是希望,是信心。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中间有段剧情非常感动。
全场各处响起了抽泣声,我和我旁边的座位也是。
结果电影完结后灯光亮起,旁边不是我以为的姑娘,是的大小伙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去年最后一天看《寒冬》的时候,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电影的开头几乎是写实的,拍出了,疫情当时的情境。
非常的真实,非常的直击人心。
看开头我就哭了,也许是想到现在还有城市被封城,也许想到当时的医护患者,经历着比拍摄现场更加困难的经历,也就是想着哪怕两年了,当然这样的噩梦笼罩在我们心上的时候,依然会非常触动。
然后我两旁的人无动于衷。
这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出乎我的意料。
果然他出乎了我的意料。
口型不对,剧情散漫,笑点强行而老套,价值上得生硬,很多镜头也不知所云。
相比去年看过的。
《第一炉香。
》虽然很出戏,但起码是帅哥美女,画面的构图和配乐也是大师级别的。
然后到了《寒冬》,全面的拉跨。
黄渤和贾玲的演技被埋没在不知所云的对白,口号以及背诵式的台词中。
但我旁边的朋友笑得很开心。
于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他们欢乐,我觉得无趣的时候他们放声大笑。
这时候我想到隔壁老乌说的一句话,艺术是有门槛的。
现在豆瓣的很多,平分也好影评也好,确实脱离了很多大众。
他们其实并不关心这个电影说了什么故事,他们甚至也很少来电影院。
有的人可能只是想着元旦放假了,来聚一聚。
有的人可能是单位送票。
有的人可能是看见朋友圈或者抖音上有人发了短视频就被吸引了过来。
所以他们并不理解我如坐针毡的。
观影状态。
我也很难理解他们为何能把这个电影看出这么多笑点。
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如果去看爱情神话,他们会笑吗?
他们看得懂其中的明喻暗喻。
明朝暗讽吗?
这是我又想到了。
当下流行的是当下的视角,无论取得了多高的票房,用了多少的明星?
多么声势浩大的拍摄,都会过去。
只有经典,只有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受到大家推崇,经过岁月的磨练反而在放出更美妙,色彩的那些艺术,那些文化才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帷幕,也能感受到他当日的风采。
如果能卖票房又能卖口碑,那当然是最好的。
但我觉得疫情这么重大,影响如此深远的一件事情,不能拍得那么儿戏。
正是因为悲欢不能相通,所以这些作品才更加要真实,而诚恳深入又浅出的去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告诉我们卫生管理是否应该加强,疾病防控要如何的改善以及物资的发放,还有那些为了市民送物资的所有快递小哥运输人员他们经历了什么困难?
强行的感人…实在是赶人。
重温那个困难的时期,拥抱身边的人。
看之前没想到会是那么打动人心的一部作品,甚至有点想写长评了,等我缓缓,现在还是有点激动。
忘打分了,我爱叶老师(˘❥˘)
在电影院担心大家浪费电影票钱 赶紧来打分了 别看🌹太煎熬了
其实贾玲的角色还是挺令人动容。隔了一段时间看,也能看到镣铐舞蹈里真诚的一部分。其实应该先让这部上,再上《中国医生》,可能会更成功吧。摊手
不知所云
强行煽情,只能给主题加一分了
感人的是真实,不是片子。导演不太会煽情,倒是压迫感很会拍,开头看得我头皮发麻
真的很难看。。。莫名其妙的地方很多。。。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两分都给题材
演员演技都没毛病,就可惜在导演不会拍电影
太无聊了。救命 还不如看纯纪录片
真的很感动也很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的特别震撼!希望疫情能早日过去。
非常有温度的一部电影,小人物尽显大爱
朱一龙结局很离谱
救救我
新年快乐🍾️🎆,一般般吧。
年末最温暖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作痛苦,都是平凡人的小故事。女性导演的叙事真是细腻又磅礴。
感觉得到原始剧本是想写好故事线的穿插交汇那种叙事型,可惜收尾还是差了好大口气。除了部分穿插的写实场景还算可圈可点,其他的小片段也就两位老演员和中年夫妇的两条线因为演员的内核表现力,算张弛有度又有故事性。难得让我觉得黄渤得向前辈多看齐。
一星给周冬雨 一星给抗疫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