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的前面,尽管有许多颠倒黑白的叫嚣自身受到侵害,滑稽荒唐的不愿百姓罹难受苦,以及常惯的军国拟人狂热,和贯穿全片的反战败的逆天悲壮,但也只是如同看小丑一样嗤笑和鄙夷,毕竟是类人的常规操作,一番慷慨激昂自我感动后迎来死宅盛世。
可在影片最后,阿南惟几的老婆在阿南尸体旁,用骄傲和告慰的语气诉说着儿子的英勇,直到:“在常德时,他也去钓鱼了。
”我天灵盖一阵冲顶。
他为什么在中国的常德呢?
他为什么能在战火中的常德钓鱼呢?
他为什么在异国他乡的常德死去呢?
我们去别国烧杀抢掠,践戮人命,无恶不作,最后惩罚来临时却不能接受,感到屈辱和愤怒:“杀人还要偿命,作恶还要受罚,还有王法吗?
”我请问呢?
这是人类吗?
怎么,受害者念叨几句就是被仇恨洗脑,施暴者叫两声屈还成了理性客观?
看到许多一几年的短评影评,有说别带着民族情绪,要关注电影本身的,有说战争之下都是受害者的,还有为这些“悲剧英雄”惋惜感慨的。
甚至还有说想象自己是个外国人看着其他国家最后发生的事儿,不就平静很多了。
只能说每次看到逆天sb发言都会感叹人类物种的多样性。
有的人对民族认同感强,选择牢记历史,铭记苦难,有的人自己家的痛不关我事,别人家的惩罚圣母慈悲,这是不同人类物种的认知不同,没招儿。
但那些倒反天罡被日子文化折服的精神日子人。
我只能说,为了你们的狗命考虑,s3赛季如果真的到来,千万别跑到人家那去。
且不说你这是赌马押驴赢,你就是上赶着一心给人家当狗,就冲人家这个“反战败”的思想觉悟,再发病赌一把前正好拿几个脑袋祭旗。
本来想说“反战败”的,说白了就是贼心不死,只是挨了两弹,毕竟本土没被正儿八经的揍过,不是一个感觉。
对了,最后一句。
s3露头就秒。
骗你的,不露也秒。
哭?
哭也算时间哦。
很好看🐹🐹🐹🐹🐹🐹🐹🐹🐹🐹🐹🐹🐹🐹🐹🐹🐹🐹🐹🐹🐹🐹🐹🐹🐹🐹🐹🐹🐹🐹🐹🐹🐹🐹🐹🐹🐹🐹🐹🐹🐹🐹🐹🐹🐹🐹🐹🐹🐹🐹🐹🐹🐹🐹🐹🐹🐹🐹🐹🐹🐹🐹🐹🐹🐹🐹🐹🐹🐹🐹🐹🐹🐹🐹🐹🐹🐹🐹🐹🐹🐹🐹🐹🐹🐹🐹🐹🐹🐹🐹🐹🐹🐹🐹🐹🐹🐹🐹🐹🐹🐹🐹🐹🐹🐹🐹🐹🐹🐹🐹🐹🐹🐹🐹🐹🐹🐹🐹🐹🐹🐹🐹🐹🐹🐹🐹🐹🐹🐹🐹🐹🐹🐹🐹🐹🐹🐹🐹🐹🐹🐹🐹🐹🐹🐹🐹🐹🐹🐹🐹🐹🐹🐹🐹🐹🐹🐹🐹🐹🐹🐹🐹🐹🐹🐹🐹🐹🐹🐹🐹🐹🐹🐹🐹🐹🐹🐹🐹🐹
日本最长的一天 (2015)6.72015 / 日本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原田真人 / 役所广司 本木雅弘
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日本这个国家在二战最后投降而不是继续所谓的“玉碎”,都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然而真实的人和故事往往十分感性。
影片中展现是一个从军国主义的感性角度看待的这段历史,影片从这个角度对“终战”始末进行了还原。
请不要会错意,我认为本片在还原历史这一点上,既不“客观”也不“忠实”更不“老实”。
如要要比喻的话,它更像是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招魂幡,仔细感受一下,幡下亡魂的阵阵阴风就会吹拂你的脸颊,受害者与加害者的鲜血也会在你脚下汇流成河。
影片从美、英、中发布的《波兹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刻无条件投降”开始。
采用了分段叙事将故事分割成更易于叙事的段落,也能强化影片想传达的信息。
和1967年的同名老片一样,片中的人们各有纠葛,但都是效忠天皇陛下与为国殚精竭虑的正人君子,即使东条的形象也只是稍显固执而已。
本片找来本木雅弘饰演裕仁也是颇具心思,礼仪师的奏鸣曲中暖男大叔为原本相貌不甚雅观甚至有些猥琐的天皇陛下加分不少,温柔的声线更是让银幕前的人都对他是位仁慈心怀天下(日本)苍生的君主信以为真。
裕仁的仁在影片中体现得十分充裕,他是一个喜欢海洋生物学、对日本特有的植物如数家珍、对民众受苦而万分煎熬的人,一个被战争被时代所裹挟而身不由己的人。
诚然,世界上又有几人超脱,几人不被环境和他人所影响,但是将他身为君主的责任无限的淡化而不停突出其无奈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客观的叙事方式。
影片在粉饰和掩饰上的功力绝对得益于日本人善于纠结细节的特点与深厚造诣。
67年的老片中的一段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当时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针对《波兹坦公告》的记者招待会上使用了“默杀”这一用语作为回应。
67版就抓住这个略显暧昧的词语,企图衍生出日本的投降意愿因为表达含蓄与翻译不准确而曲解,最终被原子弹“误炸”。
15版影片运用了同样逻辑的悲剧叙事,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开明君主与一群正直臣下领导的国家最终在强硬的外界武力下过于踌躇与矜持而增加了本国与本民族的痛苦,而最后君主冒着自己被“当作”始作俑者而挺身而出终止战争的故事。
影片故事讲完后,我们来看看招魂幡下的黑历史。
在军国主义者看来,终战之前日本并未可轻言战败,当时还有700万的海外部队。
他们眼中的黑夜恐怕要从关东军的一夕覆灭和两枚原子弹开始。
但事实是日本民族的黑夜从明治维新打出攘夷旗号到奉行大东亚共荣的纲领就已经开始了。
他们用从白种人手中解放亚细亚其他民族为口号,用残暴侵略来夺取其他民族的资源乃至生命的行径,早已将日本拖下了深渊。
长达几十年的黑夜终于在付出了千万人的鲜血之后,随着二战的结束迎来了黎明。
只可惜战后接管的美国人又亲手为这个黎明笼罩上了层层重雾。
不光是在日本,美国国内敢于对对日政策与天皇战争责任提出不同意见的学者也同样收到打压。
David Bergamini着的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中收录了大量的力证,可作者却从此遭到围攻。
不过美国已经在变了,曾着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2004)的学者Herbert P.Bix在去年又在纽约时报的论坛版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裕仁:幕后操纵者而不是傀儡》的文章。
不过日本还在有毒的迷雾中徘徊,战后又七十年过去了,还拍出这样的主流影片就是明证。
日本宫内厅编纂《昭和天皇实录》花费了整整二十四年,直到去年九月才得以完成。
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帝王的实录其实是记录性的史书,照理在现代特别是有计算机帮助编辑的时代不应该花费这么久编纂。
日本政府与史官想必也是为这位天皇如何定性而头疼。
同样是Herbert P.Bix教授,当时还收到邀请为这部实录做评论,不过日本人附加了不能讨论裕仁在二战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条件,气得教授立马拒绝,并发表了头先提到的文章。
日本作为国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对于日本政坛中的左翼右翼,这都是一个终极问题。
“成为正常国家”这根胡萝卜就像是雾霾中挂出的一根胡萝卜,政治人物依靠嗅觉只能找到这条出路。
最近的安保法案就是一次新的“正常化”尝试。
虽然成为日本正常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军国主义化,不过右翼的安倍政府依赖的是怎样的思潮来推动法案就再明显不过了。
庆幸的是,七十年的反战文化终究还是会浇灌出光明之花。
席卷日本的百万人反安保法案的抗议行动,包括一万五千多名学者教授参与,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等八十七所大学结成“百所大学声援活动”。
京都大学的声明写到:『战争,始于防卫的借口。
战争,瞬间便失去掌控。
精神,不应是被操控的对象。
生命,不应是被摆布的棋子。
大海,不应被军事基地侵占。
天空,不应被战斗机的噪音污染。
我们愿活在以催生新知为荣的『特殊』国度,而不愿活在将流血当作奉献的『普通』国家。
为了维护和创造生存的场所、思考的自由,我们必须首先阻止权力的跋扈。
』 日本的真正黎明将在这些声音传达到每个民众的心中之后悄然到来。
虚伪的天皇和爱国主义的反讽——看《日本最长的一天》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裕仁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发布“停战诏书”广播的历史背景。
这个电影采取相对诚实和相对理智的态度,展示当时的日本政府承认战败的过程和动机。
之所以说“相对诚实”,是由于其中很多情节都有史籍可查;之所以说“相对理智”,是由于其中不只是陈述事件,也对事件的缘由进行了解释。
——有些观众觉得,必须把裕仁和当时的日本政府描述成禽兽不如的样子,才是“反战”。
不过,这种态度似乎还停留在以貌取人的层次上,并不属于认真对待历史的态度。
因此,要认真地反思那段历史,看看这个电影是有益的。
“历史是面镜子”,这是个常用的比喻。
这面镜子其实照着所有人,并非只照着所谓的敌人。
在和野兽撕咬的时候,不要像野兽一样,把理智远远抛开。
之前在1967年,已经上映过这个题材的电影,片名即《日本最长的一天》。
旧版名副其实地展示了1945年8月15日发布“停战诏书”广播之前一天的过程,也就是说叙述以“宫城事件”为核心。
“宫城事件”指的是当时日本陆军的一些中层军官企图阻止日本政府发布“停战诏书”的军事政变。
在旧版里,裕仁天皇几乎没有露面,只是做了几次发言。
真等于回避了对裕仁天皇的批评。
与旧版不同,2015版的《日本最长的一天》(又名《天皇在八月》)展现了裕仁天皇面对战败结局的态度。
裕仁的态度,可以让观众比较明确地理解当时铃木内阁为什么会抵住压力去贯彻天皇的决定。
这也展现了裕仁天皇的虚伪。
与领导者的虚伪对应的,是那些狂热的“爱国主义”军官的可笑和可悲。
他们自以为试图延续战争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实际上做的却是害国的事情。
1- 虚伪的裕仁天皇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从1945年4月组建新的内阁开始。
为了更好地操作内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决策,裕仁天皇选用铃木贯太郎当首相。
然后,铃木贯太郎选择阿南惟几为陆军大臣。
他们两人都是军人出身,并且最重要的是对裕仁非常忠诚。
当时日本政府中有两种战争态度,即投降和战争到底。
支持战争到底的主要不安定力量来自陆军。
陆军参谋部的一些“爱国主义”青年认为即使全民战死,也不能投降,战斗到最后就是“爱国”,投降就是害国。
他们美其名为“玉碎”。
陆军的统制派军官甚至认为,如果天皇不听陆军的意见,那么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国体”——颠覆天皇权力——来实现战争到底。
在影片中,东条英机就属于统制派。
东条英机训诫那些陆军参谋部军官的时候,把“效忠天皇”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效忠天皇”是完全服从天皇;广义的“效忠天皇”就是不惜发动政变来改变天皇的决策。
这等于说,东条英机让那些军官做好发动政变的心理准备。
这时候,影片出现了可笑的一幕。
东条英机问那些军官有什么想法。
有个军官却说“无论如何努力,亦不及神灵”。
这句话相当于说在大势所趋之下政变并没有什么用处,几乎否定了东条英机刚才的说法。
怪不得,东条英机会惊讶地说“纳尼”?!
为了让陆军力量不至于失控,阿南惟几被任命为陆军大臣。
这样有很大好处,一方面阿南惟几给陆军的形象是坚定的战争支持者,这样让那些陆军参谋部的军官能有认同感;另一方面,阿南惟几对裕仁非常忠诚。
影片中并没有夸耀阿南惟几的战争才能,相反,影片里的一个参谋军官明确指责说阿南惟几害死了很多人却得到了宽恕。
影片中,裕仁“关心”阿南惟几的儿女婚礼的情节,并不是为了展示裕仁多么仁慈。
裕仁这样做,只是为了稳定这个陆军大臣的忠诚。
这是一件非常虚伪的事情。
可以说,正是裕仁把阿南惟几推向了不义的地步,把阿南惟几当成工具,以实现天皇家的利益。
在两部《日本最长的一天》中,阿南惟几都是里面最显著的悲剧角色。
他按照忠义的价值观,选择了最痛苦的自杀方式。
我觉得,这里并没有什么美化战犯的嫌疑,毕竟,敌人也是人,也是按照受限于现实的人情来行动的。
裕仁的虚伪根本表现在,他实质上并不关心国民的死活,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我们并不能期待坏人总是明确说自己是坏人,这是妄想。
对政客权谋相当熟悉的裕仁,当然会说他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决定迎接和平。
但是,他实际上做的却是号召全民不惜“玉碎”,以维护“国体”——即天皇统治。
在这个号召下,日本军进行了大量自杀式袭击。
军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死亡换来的只是天皇家族能有更好的谈判条件。
在停战谈判问题上,天皇的内阁和“爱国主义”将士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是如何维持天皇统治的“国体”。
为此,他们不惜以死掉更多国民为代价,推迟签订停战协议。
当时的日本政府在“默杀”波茨坦宣言的同时,实际上也“默默杀害”了更多的人。
当然,权术(政谋)就是这样,对于每一方而言都是残酷的。
单纯地妖魔化裕仁,大概也是没有多大必要的,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权谋。
他不是神,也不是妖魔,或许你可以说他是怪物,但他却还是人。
《日本最长的一天》试图把裕仁展示成一个人,还展示了裕仁对动物学的兴趣。
有人可能会觉得,没有把裕仁天皇塑造成可鄙丑陋的怪物,是非常可恶的一件事。
然而,现实就是会有这么可恶的事情。
裕仁对动物学的兴趣大致而言并非虚构,他确实进行过生物学研究,曾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有个英国人写的《非凡的生物学家》一书中都有裕仁(昭和天皇)的名字。
实际上,人们没有必要脱离现实地去看待一个罪人,即便是裕仁这样的大罪人。
非要脱离现实地看待罪恶,反而让人们误解了罪恶,以为罪恶就总是明显展示成罪恶,明确承认自己是罪恶的。
人们看到的罪恶,很可能是反讽的,也就是说它展示为“正义”。
比如,“爱国主义”在这个影片里也是反讽的。
那些企图谋反的军官,他们采取的是“爱国主义”的名义,事实却并非那样。
名义上的“爱国主义”与事实上的爱国,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2-“爱国主义”的反讽《日本最长的一天》中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当时很多军官在“爱国主义”情绪中变得疯狂的情节。
似乎,很多忍不住咒骂日本的观众会觉得这么演,是在赞扬那些日本军官。
这样看实在是不必要的。
难道,敌人就不能有“爱国主义”情绪吗?
似乎,正是因为敌对双方各自热爱各自的国家,所以才会战斗得那么激烈;敌对的双方都把自己人当人看,把对方当禽兽看——正是如此,战争才更加惨无人道。
实际上,这个电影里的那种“爱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愚昧和非常愚蠢的。
他们在必败的结局面前,进行妄想般的挣扎。
作为胜利方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贬低,而应该“以史为鉴”,应该警惕,避免会像他们那样疯狂和无奈。
《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后半部分讲的当时陆军本部的几个军官谋划控制天皇的“宫城事件”。
他们试图通过说服近卫师团,控制宫城——即天皇居住的地方——避免向外界发出停战广播,以陆军为主导,继续进行战斗。
他们无法接受停战的决定,因为他们一直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作战到底”,“一亿玉碎”之类的。
这些信息都是裕仁天皇传达出来的。
不过,那些军官不知道,裕仁并不是真的要作战到底,他这样动员国民去送死,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个更好的活路。
自杀式袭击就是对美军的威慑,当然,美军也不是来传播福音的,各种轰炸,原子弹,燃烧弹,都用上了。
在平民大量死亡的时候,裕仁在考虑怎么能维持自己的权威。
那些军官如果能够清晰地认清时局的话,那么将会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在大量平民和底层士兵去送死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安稳地留在后方。
然而,可悲的是,他们早已经被政客宣传出来的“爱国主义”热情给蒙蔽了。
他们也不知道,在裕仁能够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已经不需要那种战斗到底的“爱国主义”热情了。
相反,在政客目标实现了的情况下,那种战斗到底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会成为祸害。
为了发动军变,那些军官一方面需要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认可,另一方面还需要近卫师团(负责宫城守卫)和所属的东部军的支持。
这些军官从陆军大臣的表现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以为阿南惟几支持战斗到底,但实际上,陆军大臣只是为了稳定陆军中的不安分力量。
《日本最长的一天》中有个情节,当内阁已经确定了停战诏书如何表述的时候,阿南惟几还打电话欺骗那些试图谋反的军官。
这一段和《日本帝国的衰亡》一书中的描述几乎差不多。
陆军的高级军官不支持军变。
但是,阿南惟几的说法却给了那些军官根本没有根据的希望。
另一方面,东部军和下属的近卫师团也不支持军变。
所以说,这帮被盲目的热情所驱使的军官,非常可悲。
1945年8月15日之前的晚上,当叛变军官想要去劝服近卫师团的长官森赳中将的时候,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把这一段演得颇有戏剧性,不仅可悲,而且可笑。
森赳中将是一个“好学问”的人,外号“和尚”。
为了能说服森赳,叛变军官还专门让找来了能讲些道理的井田中佐。
面对那些跑进来劝说他叛乱的佐官,他说:“你们先来听听我的人生观吧”!
电影里并没有真的让森赳讲什么人生观。
不过,按照《日本帝国的衰亡》这本书的说法,森赳确实讲了半小时的人生观和宗教。
这样无非是拖延时间,那些叛变军官坚持让近卫师团长立刻叛变。
最终,赶来的疯狂军官把近卫师团长杀掉,伪造命令,包围了裕仁居住的宫城。
那些叛变的军官觉得,裕仁之所以会接受停战协议,那些内阁官员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这些军官而言,首相等人是“不爱国”的罪恶政客,只有他们这些丧失理智的年轻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所以可以看到,这些军官和士兵疯狂地想要杀掉那些内阁官员。
不过,当时的铃木内阁,应该觉得他们自己才是“爱国者”。
内阁官员站在国家运作的层次上,考虑的是统治如何稳定,国土如何不至于分裂。
平民死多死少,虽然是次要的,但是不能到了危害统一的地步。
当时有官员认为,苏联对日本宣战和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弹,给日本投降创造了必要条件。
之所以这样想,似乎是因为这些外界威胁可以保持国民的凝聚力,从而继续维护天皇统治的“国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推翻沙皇统治,应该是个危险的警示。
狡猾的裕仁,为了在战后维持自己的统治,选择了最能代表自己利益的首相。
按照封建的理解,“国体”即天皇。
“爱国”和支持天皇被混淆成了一回事。
不过,按照文献记载,当时的日本社会和政府并非都这样看待。
当时有官员就向裕仁表明,作为天皇,裕仁也要承担战败的责任。
维持天皇统治不等于维持裕仁统治,那么为了承担责任,裕仁退位,是必要的。
然而,裕仁并没有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无论他说出多么虚伪的话,他仍然是不义之人。
“爱国”与“害国”就这样被混淆了。
那些发动“宫城事件”的军官,对“爱国”的理解太肤浅了,他们并没有站在现实的国家整体的层次上去看待国家利益。
是什么导致“爱国”变成了“害国”呢?
似乎,答案很明显:视野太狭隘。
那些肤浅的“爱国”,似乎还停留在非常原始野蛮的“人生观”,他们只是看到肤浅的“对立”,却没有看到“统一”。
或者可以说,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失误的根源。
那些人生观错乱的人们,把种族和文化上的对立看成了超越一切的天理,为此疯狂。
即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很多战争和对立仍然在延续这种失误。
现实就是那么讽刺。
很多人都确实需要些“人生观教育”。
那样的“国体”荒谬吗?
“爱国”和“害国”被混淆了吗?
可惜,在国民的认同面前,荒谬也会成为合理。
欣赏樱花经常和日本文化联系起来。
樱花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国民性质。
樱花往往是成群来欣赏的,个体在里面显得微不足道,个体被淹没在群体之中。
这样:随群,成了值得欣赏的品质;离开群体的个体,就会被抛弃。
其实不只是日本,许多封闭的社会,也都有这样的特点。
“群体即正义”,有时候显得那么合理,有时候,又显得那么荒谬。
在《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中,陆军大臣的办公室挂着“走人狂,不走人狂”的句子,也是对这种状况的描述。
理智,很多时候需要细致领会,但是,疯狂,却非常容易传染,最后整个群体都疯狂起来了。
《日本最长的一天》非常准确地传达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活动。
新版超越老版的情况确实不多见,很多时候能接近老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可以持平似乎就是奇迹了,但这部2015的一天却是一个很大的意外: 在演员的表演上,老版的无疑是三船的阿南最为抢眼,但是和新版役所广司的阿南比起来单薄、平面了许多,这个不是演员三船的问题,而是导演冈本的诉求所致,老版总共用了157分钟,新版只得136分,这足足21分的差距,到头来却是新版的给人印象更深刻,人物刻画更来神采,可见,原田真人和冈本喜八之着力点有很大不同,这样说已经对冈本很客气了,其实是老版使用更长的篇幅却只取得一般的效果,新版之阿南妻子篇、阿南亡子篇、阿南侍卫篇,均是老版所缺乏的,尤其是切腹前阿南掌掴部下一场更是点睛神笔,这一笔比老版升华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还有天皇的塑造,老版只是几次露出了戴着白手套的手,而新版突破窠臼,顶住压力,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人的天皇,这个改变非同小可,其含义也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非常符合当下世界范围内此类题材电影之科学、进步的做法,日本历来视天皇为神,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尤其是涉及1945八月份的电影里可以正视天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之前的《军阀》倒是露过正脸,但那死板+闪烁的正脸,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和只露白手套其实没什么区别。
而新版一天如此刻画天皇,这样的勇气是绝对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刻画要比原先的反复播放原爆的画面之反省来的更加的彻底,更加的有力,天皇不是神,是人,人的缺点他都可能具有,所以,发动战争这样的人类罪行在他身上也是可以发生的,也是不应该逃避的,享受皇室荣耀天皇来,抹脖子切肚子就军人来扛,这不太合理 说白了,老版只注意到了还原事实,新版则是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丰富了血与肉,赋予了精气神,直面了是与非,这个新版不仅要好于1967的老版,而且说是所有日本二战电影里最为深刻最为精彩的一部也不为过更多老K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老KK影
电影的怯魅:看电影经常会有一种自我鼓吹自我激励自我洗脑的情绪,比如看那些风光纪录片,会被引导自我感动了。
至少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希望被感染被震撼被感动的倾向。
这个电影也让我下意识,或许我想着切身去体验日本人最长的一天,希望能够被那个“伟大”时刻震撼到。
然后我就悄悄被电影引导着。
突然,我想我是中国人啊,我干嘛要去理解他们日本人呢,至少不该去代入二战日本的情绪,比如电影里面笑谈长沙战役,如果我跟着电影走我应该跟他们一样哈哈哈大笑,但是长沙战役他们杀戮的可是中国人啊。
然后就端正了对这个电影的态度,减少自我感动。
突然也发现了看电影的一条新的思路,没有必要被电影带着走,我们看电影,也是为了理解世界感受世界。
前段时间看了韩国的政变电影,南山的部长们和首尔之春,拍的那个紧张刺激,让人如临其境,本来也还想自我感动的,发现竟然是一场失败的政变,龌龊的政变,也不知道如何情绪了。
看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让人佩服的还是日本这个民族,大和民族仿佛顶天立地,哪怕危险临头也井然有序。
哪怕在最危难亡国之际,也是团结避免分裂,筹备国家再次复兴,可遇见日本复兴在未来历史可能还会出现。
而大韩民族太那个儿戏了政变搞得跟东南亚那些国家差不多,现代社会下依然有很多丑闻,还有堕落糜烂资本盛行的韩风。
好像把韩国说的一无是处了 。
中国呢?
我们这个国家如何呢?
我们的特质是什么?
有什么特质能让我们再度复兴?
初稿,后面再整理。
俞天任写过一本《天皇的皇上有五颗星》。
麦克阿瑟这么看当时的日本的:“一个国家和国民,像终战时的日本人这样彻底屈服在历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日本人所经历的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败北,武装兵力的毁灭,产业基地的丧失,也不仅仅是国土被外国军人的刺刀所占领,而是几个世纪以来被日本人以为不灭而坚守着的日本式生存方式,因为这次的战败而连根拔去了。
”经过战争的涅槃,看看今天日本的成就,难道就没有中国人好奇日本是怎样的民族吗?
看过此片,你就会明白,原来日本人从人神天皇到普通百姓的素质决定了这是一个令人尊重民族。
日本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惯有的那夸张到狰狞的表情和让人作呕的大义表演 其实这恰恰反衬出其一直以来对历史观的虚无与无责任感的社会价值体系 它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很细腻光鲜(初看起来让人感动 细细想来确实虚假到让人作呕 一群傻×整天抱着真善美的梦想发神经)在历史的反复中 人的力量(意志)是有限而被左右 唯有在个体所谓的每个人坚信的大义光明中寻找生存的意义 因此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被“理解”乃至于被“同情” 一切的责任 一切的苦难 都由某种形而上的“世间”力量(如天皇制)或者至上伦理(忠君)所承担 实则每一个人都承受不起善恶公理的尺度的审判 由于知道内心的空虚与懦弱 他们更紧紧地绑在了历史的战车上 毫无畏惧而充满生死决绝 此间 责任伦理的意识泯灭(战后的“一万亿个忏悔”)一切都可以被原谅 一切都可以被理解 甚至还嘶喊出苦难委屈的暴怒 (战败不认罪的日本人开始为自己的大东亚梦想抱屈 为自己遭受原子弹攻击喊冤)真是可笑又恶心
对于1945年8月的日本来说,手里的牌根本没有烂到需要做出无条件投降的选择。
只有畑中健二、椎崎二郎等政变派军人才是真正纯粹的爱国者,连陆军大臣阿南也因为考虑到天皇裕仁的个人尊严而妥协了。
日本的天皇体制在战后是有被废除的可能的,所以说内阁所有政治家几乎没有绝对的爱国者,不过他们虽然十分不负责任最终却又幸运地赌赢了!
假如裕仁天皇最终被以战争罪审查,估计当时的日本至少会有十数万政府人员自杀谢罪,而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几率大约是百分之40吧。
铃木总理、陆军阿南等人的提前自杀也可解释为努力不够或心有愧意吧。
所以总的来说日本政客真的是缺少自身的民族精神。
看电影名字和简介本以为是一部日本对战争反思自我的电影,结果一看却是一部借反思之名渲染军国主义精神的电影,为了让电影看似中立不惜贬斥东条英机,而且还高举为国为民的大义旗帜,其实更多的是在讲述拥有“日本战神精神”的士兵在这场投降中受了多少屈辱,甚至把两次原子弹的爆炸的惨象都草草带过,写的好像这些士兵把这些痛苦全都承受了,把“不屈”的士兵描写的大义凛然,把追求和平的人描写的苟且偷生,把侵犯他国领土说成荣耀,把别国的反抗回击说成无耻,影片里面描写日本狂热军人的镜头太多,而且描写得都太他么壮烈!
大有渲染军国主义英雄气质的嫌疑!
影片虽然一直在说日本高层虚心投降,但是总感觉有一个声音撕裂屏幕扑面而来:我们投降只是一时的无奈,我们还会再回来的!
总之这是一部披着糖衣的不折不扣的日本右翼炮弹电影!
需要我们警惕!
前半部的节奏非常好,后半部分为了营造政变的紧张感剪切和叙述也显得非常紧凑,导致有些搞不明白人物和发生了什么事。这部剧上映的时候正好在日本旅游,本来打算去电影院看的,还好没去,整部剧的语速都快得吓人还有好多措辞上的讲究估计没有字幕会更加看不明白了。
三观不正
新版不亚于旧版
这不比《首尔之春》好看?抛开民族情感,影片拍出了日本当年欺负大清李中堂写下的那句——「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感觉。日本人真是头铁,内阁为天皇投降讲话措辞挣得面红耳赤,愤青军官妄想发动新的「二二六」以下克上,本土决战。
这部和老版比,是改走逗逼轻喜路线了么,一个个都忍辱负重,人畜无害的天皇,背锅侠阿南。。。
这也把昭和天皇美化的太过分了吧。。。役所广司气场好强大!
「天皇无责任,是终战不是战败。别国的伤害无人在乎。我们为国奋斗。日本也是受害国,不是我们的错,都是战争的错」,看了多年日本二战片基本是这态度,有时觉得这个民族也挺可悲。国产历史片偶尔博眼球不可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淡忘淡漠和回避症结所在才可怕,且随时间流逝只会越来越甚。
6/10
不得不说,天皇被过度美化了
矛盾的描述已经那段迫人心扉的历史。
去掉立场,纯当科幻片看。电影本身非常棒。
政治正确,日本就这样了
本片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要是了解日本二战后期历史比较模糊这段电影
看来问题的角度果然不同!这与电影本身没有关系!
冲冲冲,不要停。小倭寇快快来
役所广司和三船敏郎演了两次相同的角色,连片名都一样。然而这版比旧版差远了,缺乏张力那股军国主义分子的狂躁没有表现出来,总觉得他们不是那么的想策划兵变,阿南惟几的死也没有老版带来的震撼。翻拍的不是很成功。
历史总是残酷,也算拍出了日本人中“菊与刀”的分裂人格
比起老版差太多了,和原田真人导演的另一部历史片关原之战一个毛病
洗呀洗,洗白白
鬼子的国体倒底是什么鬼?倭鬼昆虫记?完成近代化的国家无论如何乱都不至于溃……而其时我们的国家却如同沙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