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意味着我写不长。
比较糟糕的片子容易被吐槽,所以我写不出什么有趣的东西了这次。
但是对于星际旅行的粉丝来说,只说两个字:去看。
特效做得很不错,吞吞同学向我形容瓦肯星被黑洞吞噬的时候用了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在这样的景象前,突然觉得生命很绚烂。
”(后来吞吞同学又说:你心中有基,必然会看出一部太空赤壁。
)但是我没有!
虽然从十几年前我就觉得科克舰长就应该和史巴克一直呆在一起对伐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夫妻双双把家还你一口呀我一口亲亲热热小两口……好了打住,我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
反正电影满好看的,作为商业片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系列片,已经合格。
你可以为了航行太空的梦想去看,为了儿时心中的情结去看,为了Sheldon去看……我知道有人看到企业号的名字就要哭出来了。
还是《星际旅行》这个译名最嗲,人生是一次旅行,我们住在星星上面。
Live long and prosper.
特意在父亲节这天自己放松去看IMAX版的星际迷航。
在电视里已经看了N多季了,还下载了前十部电影版本。
因此当上个月第十一部盛大公映好评如潮之后,俺很兴奋,又有点近乡情更怯的犹豫。
早早来到影厅,上一场刚结束正在放字幕,俺就挑了最好的一个座位。
坐了十分钟,等冗长的字幕走完,进来俩打扫卫生的把俺轰了出来,只好跑去看《UP》的开头,那朵白云和那只鹳太搞笑了——可是半天还没到正题(就跟俺写的这篇影评一样)。
俺很担心自己的宝座被人捷足先登,于是连《UP》都不看了,跑到第十八号影厅门口硬挺着。
陆续来了很多人,越发觉得自己的硬挺策略是正确的。
一开门放狗……唔,是放闸,俺第一个冲了进去,霸到当初就瞄上的那个天皇宝座,憋足劲等销魂两小时吧。
…………过了两个半小时,俺看完了,怅然若失地走出影院。
是我跟不上时代了,还是这年头人都没啥盼头了?
当年《STAR TREK》里那么博爱那么PUSSY价值那么不分种族性别地球外星天顶星的理想都哪儿去了?
是啊,ZACHARY的扮相很ZUN,西蒙一如既往地搞笑,ANTON的口音幽默,周约翰身手矫健,克里斯还跟个绿女人上床……这些元素都很娱乐;超曲速传输,黑洞理论,还有奇点(嗯,是念JI点还是QI点,这是个问题)都很科普……当然,当然,最让人称道的是工业光魔打造的超级CG,在IMAX穹型屏幕下,太太太壮观了,还有1200WATT的音响……可是,我怎么看来看去,都是一个衣阿华州的红脖子浪子回头拯救地球的扯淡故事呢?
好莱坞这样的电影太不少了,从《壮志凌云》的汤姆克鲁斯开始,就有这样惹是生非的天才少年,这次唯一不同的是他没把女一号泡到手,但他仍然到处花痴,连手都被药物打肿了还不忘跟女护士抛媚眼儿。
不是SPOCK那样的宅男,没好好读过书,真学起来比谁都牛逼,就因为他爹很牛逼?
直觉胜过逻辑,所以花痴男胜过刘海男?
《STAR TREK》不是《太空堡垒》,没有那么多科学无用论。
真正的《STAR TREK》是人文的,严谨的,精确的。
所有的关键情节都太轻易了:SPOCK轻易就交出了船长职务,KIRK轻易就得到了它;大红球轻易就被SPOCK抢走了;尼禄船长轻易就被打败了。
整个易如反掌,一个星球被灭了也就是那么大点儿动静?
联盟就派了三艘船来打打酱油,真不明白《星球大战》里费老鼻子劲造个死星是为什么许的?
所有的背景被删除得太厉害了,枝枝蔓蔓没有了,错综复杂的星际也变成了光溜溜的电线杆,就看KIRK一个人爬上爬下了。
就他这点儿成长的破事也说了俩钟头。
唉。
这是JJ的《星际迷航》,不是俺的《星际迷航》。
我也要服役!
當掃地婆都好!
Doctor Who的Tardis是總統套房待遇所以幸運的人很少,那這邊的頂多是貴賓房,我總能去了吧?!
Spock太精彩啦!
男主么雖然一直開著主角模式但是對我來說還是雞肋!
所以沒有撒子感覺!
不過男主他爹我一般都是會控的!
啊!
靠譜的男人真好!
某演員真是資質太好啦!!!
Sylar的時候真變態啊真變態,可是一穿上Spock的衣服(我得承認我實在是太口水啦!!!
)就……眼神純真清澈如同初生啊!!!
小演員也很可愛!
(男主童年的小演員無視……倒是豎拇指搭車的龍套很有范兒)好了花癡告一段落……這是部商業片子吧,我沒有看過該系列電視劇,因此也許有很多地方應有共鳴而沒有。
總之我覺得這片子裏面讓人深思的地方幾乎沒有,但是它就是很好看,而且情節上沒有硬傷。
(這幾年見過太多大片情節上有硬傷的了。
)那麼既然它讓我這麼開心了,5星是跑不掉的。
另:感謝BBT這部電視劇我愛死那手勢了
5月初才在北美上映的《星际迷航》在IMDb上评分为8.5,Top 250: #64 。
这个评分搞得我今天坐进电影院的时候怀着无比的崇敬,之前朋友告诉我,你要是死忠fan的话这片子能让你高潮迭起,光是见到Spock青涩的少年模样就会掉下泪来,看到“USS Enterprise”的标志更会屁滚尿流了。
可惜我不算是铁杆“星fan”,没那么兴奋。
看完后觉得J.J. Abrams剪片子确实挺牛的,镜头的独特运用,光与影和面部细节的融合都很有未来味道,片子很不错,但是没有不错到上映才一个月就进了Top 250。
仔细想想估计是被那帮死忠fan们一个个无理由无条件的10分给忽悠了。
大片看完了,高潮余韵中,咱还是来把严肃的,寻一寻《星际迷航》系列背后的精神本源。
“我们选择登上月球。
我们选择在这个十年内就登上月球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艰难。
”——约翰·F·肯尼迪1962年9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总统肯尼迪说了上面这番话,宣布全面推动美国登月计划,14个月之后,肯尼迪遇刺,7年之后,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
同样是在六十年代,66年,一部名为《星际迷航》的电视剧开始在美国播映,这部“观念超前”的剧集除了打破种族、性别的歧视之外,某一集中甚至出现了两位女性亲吻的镜头。
这样“怪异”而又缺少动作场面的剧集只有短短三季就匆忙收场。
2009年,《星际迷航》系列的第11部电影上映,除了它前面的10部电影,它的家族里还有7部电视剧,包括后来的trekkies(《星际迷航》死忠)们称之为“The Original(初代)”的那部1966版《星际迷航》。
是什么让一个虚幻的世界存活了43年呢?
是冷战的背景与暗示?
是超前的人文观念和角色关系?
是宏伟的历史设定?
是场面和动作?
是投资者的大笔美元?
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在700年前问出:在1299年,马可波罗写完他那本著名的游记之后,到1497年葡萄牙人伽马带领舰队到达中国,这198年间,是什么让一个虚幻的东方世界成为船长们心中的梦想与黄金之国呢?
“ 宇宙,最后的边疆。
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
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
”这是每一集《星际迷航》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出现的句子,它或多或少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探索新的边疆,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
这是500年前那些航海家们克服饥饿和风暴的动力,是肯尼迪决心启动阿波罗计划的原因,也是《星际迷航》在43年间聚集了众多trekkies的精神核心。
进取,探索,新的边疆,无论结果是和平还是战争,是掠夺还是结盟,是征服还是被征服,“探索”与“冒险”本身浓重的雄性荷尔蒙味道就让人心潮澎湃,而《星际迷航》正诞生在上世纪那个繁荣而浮躁的六十年代:战后婴儿潮出生的臭小子们都到了荷尔蒙激增的时候,他们急切地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他们也最轻易地被现存的世界所利用。
于是,中国有了文革,法国有了五月风暴,美国有了嬉皮士和马丁路德金,有的事情变好了,有的事情变坏了。
登月肯定算是一件好事,不过就算是阿波罗计划,恐怕也逃脱不过浮躁与喧闹的气味——如果没有苏联人的刺激,肯尼迪也不会肾上腺素激增想要登月。
这就是《星际迷航:初代》诞生的背景——正经点说,这是美国人在和平与繁荣中面临内外挑战的转折时代。
不正经点说,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沉浸在雄性激素里的时代。
《星际迷航》从上到下都烙满了荷尔蒙过剩的印记——好吧,是激荡年代的印记。
首先,它的主角舰:进取号(Enterprise 又译“企业号”)和1960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同名,这个“同名”不是它们都叫“Enterprise”,而是更加夸张——它们都叫“USS Enterprise”,“USS”是什么意思?
现实世界里,USS是指“美国军舰 United States Ship”,而在《星际迷航》里,它的意思是“星际联盟军舰 United Star Ship”。
想想看,一部星际探索主题的电视剧,主角舰却和海军军舰同名,毫无疑问充满了美国大国沙文主义的暗示,充满了攻击性和侵略性,更让人想起以坚船利炮来掠夺新殖民地的大航海时代。
再说说《星际迷航》的那句著名的“宇宙,最后的边疆”,这句话耳熟吗?
熟悉肯尼迪的人都知道,肯尼迪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总统,施政纲领就是“新边疆”(New Frontier),他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发表演讲说道:“我们站在新边疆上——一边是破碎的希望与梦想,是未知的机会和危机中的信仰。
另一边是科学与太空的未知之地,是和平与战争的未定之数,是愚昧与偏见的未解之题,是贫穷与暴富的未平之患。
”何为“新边疆”政策?
简而言之就是:减税、增赤字、争霸、上月球。
猪湾搞古巴没搞定,打越南“中道崩殂”,“新边疆”中的政策对后世影响不可谓不大,但真正实现的却不多,“上月球”是其中一个,而这样的“新边疆”烙印,当然也盖在了《星际迷航》的身上,《星际迷航》剧情的主线就是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开拓未知的宇宙,不断冒险,不断延展 “新边疆”。
说到了“新边疆”与《星际迷航》的关系,就更要说说冷战在这个科幻史诗中投下的影子。
我不得不很遗憾地说,在《星际迷航》这第11电影中的那个大反派,Nero,他的种族罗慕伦人在最初的设定中很有可能就代表中国人……了解过《星际迷航》背景设定的人肯定不会对此感到惊讶:既然星际联盟和瓦肯人(就是那个尖耳朵的民族)是盟友,而罗慕伦人和瓦肯人又是同一个祖先,这种关系当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台湾、美国、中国三者的关系……当然,说它是北韩、韩国、美国的关系也行。
而《星际迷航》里另外一个大反派种族克林贡人,据称是影射苏联人。
更有趣的是,星际联盟和克林贡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并且划分中立区,这毫无疑问是现实在科幻作品中的反映。
冷战、探索、冒险、战斗,这些充满了雄性味道的侵略性概念,从茹毛饮血的人类文明深处飘渺而来,深深融汇于《星际迷航》的血液之中,让《星际迷航》变成了一部宇宙中的大航海史诗,这才是《星际迷航》的精神本源:睾丸酮和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相信我,我是严肃的。
没有人能够否认雄性精神在人类探索未知领域方面——无论是在远古时期还是在丝绸之路上,在大航海时代还是在航天飞机时代 ——起到的推进器作用,无论它的本质是好斗还是贪婪,它让我们走到了现在。
不如就到这里吧,不要去夸奖探索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文明之船的远航提供了怎样的动力,也不要去慨叹征服与战争的悲剧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痛苦和伤痕,更不需要探讨那些虚构的幻想的故事是否真的能为我们未来的“第一次接触”提供参考,简简单单,坐进影院,我们只需要知道,进取号开始了新的征程(翻译:派拉蒙开始了新的捞钱),想放松下刺激下,上船吧!
至于屏幕前那些trekkies,听说他们有三种前途,第一种是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书呆子富翁,第二种是成为NASA的书呆子科学家,第三种是成为电车上的书呆子秃顶怪蜀熟。
无论如何,在电脑屏幕前的你,是不是第一次发现了原来《星际迷航》可以这么Man呢?
Live long and prosper!
* 中文引进版“Enterprise”译为“企业号”,在本文中我全都译为“进取号”。
* “Star Trek”翻译成《星际迷航》* 本文中肯尼迪演讲部分为作者自译。
* trekkies:《星际迷航》死忠影迷* Live long and prosper!
源自瓦肯人的致意礼节,在影片中出现过,伴随着的是那个著名的手势。
我始终觉得,但凡是老版星际,尤其是寇克船长时代的老星际粉丝们,都不应该觉得这个名为续集的前传有什么引人之处。
星际迷航系列作为抗衡星球大战的经典科幻系列片(剧),其与后者的最大区别,也是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充满了科技美感的故事线索和引人思索的深刻主题。
星战虽然也带动起一个十分庞大的文化热潮,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团,但究其所以终究只是一套正邪大战的传统科幻片,过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固然能使其在票房上成为常胜将军,却使人在看片时沉醉于特效和剧情冲突,失去的根本的思辨能力,这与星际系列一贯激起观众思索完全背道而驰。
老星际迷津津乐道的“曲速”,“传输”等概念,既是粉丝聚会时恒久不失趣味的话题引子,也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科学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影响了当代整个科技发展的历程。
这部前传在很大程度上倒是不失其精髓,事实上,这是本片唯一能和老版星际有联系的地方,对于技术上自成一套的原理说明,本片进行了一以贯之的解释,搭起了一个貌似坚实的理论躯壳,在很大程度上晃晕了老星际迷,加上其空前壮观的视觉轰炸,使得老星际迷对之后的不如人意视而不见,也是合乎情理了。
老版星际并非单纯的科幻冒险故事,与克林贡人的太空激战只是点缀,用以布置一个并不和平的宇宙背景,同时也使影片在视觉上具有更多可观性。
然而影片或是剧集的主旨绝非在此,对生命,对宇宙,对未知的探索和寻求终极答案的精神,才是影片一直以来要表达的。
在寇克船长时代,这种目的性尤为明显。
由于最初的剧集制作年代特效简陋,剧本因此扬长避短安排船员进入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并非大打出手,而是藉由玄奥的情节,来引发观众的脑力反思。
这种有些偷工减料的做法却误打误撞培养了一批十分具有科学素养和思维头脑的忠实观众。
之后的电影版和其他系列的电视剧,无不对这个主旨一脉相承。
这个形成的星际粉丝团体,并不是星战粉丝般动辄挥舞光剑作秀,而是具有成熟的科技审美观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高素质群体。
星战可以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个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为人所纪念,而星际则可以升华为一种横跨了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体系,为后世造福。
反观这部前传,与以往的星际电影大相径庭,少年英雄的插科打诨和疲于奔命的连场大战,几乎有一点向星战靠拢的感觉。
而本片对于人性的挖掘和塑造,甚至不如星战中阿纳金的转变来的深刻。
而主题的思维深度,更是浅到了一眼即可见底的程度。
全片就是一部标准的爆米花电影,邪不胜正的简单道理,四处爆炸的太空船和星球,让人在走出影院时记得的除了特效,就是那些个老套可期的喜剧桥段,再无其他。
片尾象征性的用旁白念出了这个系列的经典台词“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旅程,它所持续的使命,是为了探索陌生的新世界,寻找新的生命及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那前所未至的宇宙洪荒”。
我们不禁要问,纵观全片,除了打斗,到底探索了什么新世界,寻找了什么新文明,去了什么未知的地方?
前传中的大段动作场面既不讲求逻辑,也并不环环相扣,只能依靠精彩绝伦的视觉效果支撑。
年轻时的寇克船长就是一个典型的初出茅庐又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一路打打杀杀直入敌方老巢,没有策略,没有包袱,愣头小子仗着胆大包天,身手不错,又有一点花花公子的狗屎运,就顺利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大任务,堪称太空版的《拳霸》。
老寇克船长看到这里,想必会抑郁吐血。
当年《可汗的愤怒》中后半段的太空船激战,充满了智慧的战略指挥,声东击西的妙计,对敌方心理的巧妙算计,以及搏命一击的大无畏,在这部前传中完全看不到了。
半瓦肯半地球人史波克一直是系列中戏份吃重的角色,其独特的“逻辑思维”曾无数次帮助船员作出了正确的抉择,一次次险中求胜。
虽然在老版电影中也有多次对这种逻辑性进行了调侃,但都只是无伤大雅的擦边球,充其量只是玩笑。
而在这部前传中,为了突出主角的决策指挥,居然厚此薄彼,对这种逻辑进行了大幅度的否定。
青年寇克为了夺取指挥权而使出的阴招,已经不单是对这种逻辑性合理的挑战,而是上升到了一种无厘头的阶段,这种在意识上的分歧,也使得后来两人的互相谅解和合作啼笑皆非。
JJ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业操手,他把星际系列的一套原有概念移植到了这部前传中,而且煞有其事。
他精心挑选了演员班底,使得人物看上去都和原班人马惊人的神似。
这些表面化的工作都成功的使观众忽略了这部前传和以往作品的大相径庭,而且别忘了,上一部星际电影是七年前的事了。
最后要说的是,在走进影院之前,我并没有任何关于影片反响的消息。
虽然在看片中,我已经意识到JJ这种手法可以蒙骗足够的老星际迷来适应这种新的风格,却没有料想到会是如此的成功。
票房的一路飚红和IMDB上的高排名,都证明这个大大违背了原系列主旨的前传取得的佳绩。
也许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已经夺取了那种充满了思维内涵的星际电影的市场,取而代之的就是这一类爆米花电影。
不知这是谁的悲哀,是电影制作者,还是观众的?
若干年后,当人们沉醉于星际12,13,14中精致宏大的特效时,给他们看看1966年的星际迷航原版,他们是会嗤之以鼻,还是会惊叹原先的星际竟然如此强悍呢?
ST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穿着科学外套的关于伦理,宗教,哲学的影视大杂烩。
它最为出色的不是对未来科技的幻想,而是对末来社会结构的假想,对人类恶习与美德的讨论。
ST中想象尺度最大的是物理学的进展。
在ST的世界里,人类最重要的物理学上的成就是超光速旅行(warp speed),量子传输(beam up/down 可以把物品,包括生物体能量化,传输到目的地之后再重组),能量盾(shell)和全息层(holodeck)。
当然还有很多集里出现了回到过去之类的关于闭世界线的讨论。
而与之相应的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的所有成就似乎就是制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机器人,Mr Data. 在TOS里,数据存储竟然还是用的磁带和磁盘。
TNG里,船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砖头一般的笔记本。
而且生物学,与之相关的医学似乎还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
人类的平均寿命还是80左右。
人类的小孩还要正常学习20年左右。
量子传输技术的第一步是把物品,比如一个人,分解成纯能量,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几乎上帝一般的医学知识,特别是关于人脑的知识,人脑的结构,人脑的工作方式,人的知识的存储方式,其次我们要把一个人所有人信息存储在计算机里,这就是需要天文数字般的存储量和计算速度。
很难想象,就靠ST里面的电脑技术能实现这一切。
就好像让一个理论物理博士在一个原始星球上建造一艘航天飞机一样,没有相应的材料,计算机,医学知识,这只是个笑话。
就如上面说的,在ST的世界里造出 Mr Data几乎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从末来穿越回来的。
即使有一个最好的人工智能宋博士,没有相应的材料,没有超高速读取数据的技术,Data只是一个幻想世界里的幻想。
如果有了量子传输技术人类实现永生和瞬时学习也是很容易的,即使基因工程和医学没什么进步(这是一个荒唐的假设,难道世界开始全民学物理和机械了吗?
医生和生物学家全失业了吗?
)。
因为计算机(我不想写电脑,因为到时可能是光脑或生物计算机了)可以存储一个人的所有信息,我可以在我老的时候,再重组成一个年轻的我,然后把相应的知识和阅历复制到年轻的我的大脑里。
每个人都可以保存一个自己身体最好状态的样本,可以随时,无论是病还是伤都是马上回复。
而全人类可以共享知识,因为知识只不过是数据,数据是可以复制的。
每个人的独特性反应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造上。
外貌的差异更多的是一种美学上的选择。
体力和智力的差别应当已经不存在。
每个人都是最好的存在!
(那个时候人还会保持现在的形态吗?
还需要生育吗?
...) 既然能量晶体可以beam up/down,那么用任何等量的物体我们都可以制造出能量晶体。
举一返三,所有一切可以能量化的,都只是信息,都可以随意转换。
如果愿意人们可以把地球能量化,储存相应的信息,然后在任意地点再把地球造出来。
如果抛开科幻的外衣,ST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在讨论人类以后的社会结构可能的形态。
星联实际上是一个完美的美国。
不同的外星文明对应着地现存的,历史上存在的,人们意想可能会出现的不同社会状态。
比如说克林贡人的国家就很像蒙古帝国,Valcan人的社会是古希腊的理想国, 博格人更像是对社交网络下集体无意识的嘲讽。
还有形形色色超能力的人种,只不过是美国社会对心灵感应持久的痴迷。
类似于神的存在比如Q, 更是用来反醒人类自我镜子。
当然,相对于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全民疯癫的国度而言,这个开始于同时期的科幻作品,尤其是它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的反省,对未来人类世界充满阳光的幻想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歌颂的。
网易娱乐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http://ent.163.com/09/0513/16/5974G3VP00031NJO.html当《星际迷航》(Star Trek)电影版第11集曝出终于要开始拍摄时,这一已经沉寂多年并陷入死胡同的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影视系列彷佛并没有迎接好将要随之而来的新生,而这新生也令全世界的Trekkies和Trekkers(星级迷航系列的死忠粉丝)突感意外,以至在5月8日开始的全球公映后,影片获得了无差别一边倒的狂热赞誉,这不得不说是“星际”魅力的再度爆发。
J•J•阿布拉姆斯接手新“星际”,打造新冒险。
本集《星际迷航》的最大成功在于找对了人找对了导演。
J•J•阿布拉姆斯近年来凭借电视剧《双面女间谍》,《迷失》以及《碟中谍3》声名鹊起,去年一部利用手提数码摄影机拍摄的科幻灾难电影《科洛佛档案》更是将他推上了至高无上的殿堂。
其诡异,神秘,变化多端却又令人揣摩不定的编剧思维与超前的创意才能,遇到之前已经行将就木的“星际”系列,无疑将为这部老迈不堪的经典注入新的血液。
阿布拉姆斯的聪明之处正在于他跳出了之前“星际”系列的死胡同,转而重现将视角和时间线拉回到“黄金一代”寇克船长与史波克等人身上。
要知道之前的电影版与电视剧已经进入了“毕卡船长”时代,然而真正令众多Trekkies和Trekkers无法释怀的却是寇克船长的那个光荣岁月,阿布拉姆斯重新把寇克船长的故事,确切的说是前传搬上银幕,绝对是正中下怀的最正确选择。
而对于熟知“星际”的同学们来说,会发现在本集中阿布拉姆斯也做了不少大胆的尝试,比如寇克的父亲死于未来罗慕伦人尼诺之手,而其实在之前的系列中寇克之父对儿子的成长起了很大影响作用,而正是他的离去才改变了寇克的人生目标。
而两代史波克的相遇更成为本片最大的噱头,曾经在老版中饰演“史波克”的伦纳德•尼莫伊此度再次出山,不仅让老“星际迷”们大呼过瘾并垂泪外,也令一众新粉丝拜倒。
在老版中事事讲求逻辑并有点儿冷血的史波克还在本集中与寇克掐架,相信很多死忠Trekkies会被震惊,因为在老版中你看到更多的是寇克如何收拾史波克。
阿布拉姆斯从来都是一个擅长玩儿神秘搞玄乎的主,“星际”中很多设定其实又暗合了他的兴趣所在。
他将曾在剧集《星际迷航:下一代》中有过登场的罗慕伦人尼诺移植到本集,从而对传统“星际”世界的设定与时间线再度做出了重新修整,这个野心想必死忠粉丝们都能猜到,与其痛苦并无奈的延续之前的星际故事,还不如将“黄金一代”的故事拿出来重新打造,这样的话,一个由阿布拉姆斯打造的全新“星际”时间线呼之欲出,足令新旧影迷翘首以盼,或许很多年后人们再回忆起这个经典系列的话,恐怕能想到的就只有阿布拉姆斯版的了。
经典角色悉数复活,表演立体丰满大有突破说起“星际”系列,首先映入脑海的必定是以寇克船长与史波克为首的一代经典角色。
其中每个人都成了当时的社会符号。
寇克船长被看做是领袖的化身,他拥有普通人的优缺点,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而本集就是集中讲述了寇克是怎样从一个冲动叛逆的美国乡下野小子成长为“企业号”史上最伟大的船长。
这个角色更多的代表了美国精神的表达,原始野性,崇尚自由平等,并尊重生命价值,正如老版中寇克扮演者威廉•夏特纳所言:“寇克船长最伟大的魅力在于他始终对宇宙怀抱感激之情,尊重每一次在冒险中遇到的不同生命。
”新人克里斯•派恩显然深得前辈要领,举手投足之间都把一个新寇克塑造的惟妙惟肖,抛开感情因素不说,这个版本的寇克极有可能超越前者。
瓦肯人与地球人的混血儿史波克是“企业号”的副舰长与科学官,同时也是整个“星际”中最具人气的超级经典偶像,其尖尖的大耳朵与问候手势长久以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发扬。
这是一个在成长中极其矛盾的人,一方面要继承瓦肯人高度讲究逻辑,摒弃情感表达的传统,又要对自己的身上地球人基因进行压制。
老版扮演者伦纳德•尼莫伊已经将史波克演的登峰造极,这无疑给后来者扎克瑞•昆图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当两代史波克出现在本集中时,不自觉的比较将是难免的。
导演最先考虑的人选是艾德林恩•布罗迪,但当昆图出现在其眼前时立马变了主意。
昆图为了这个角色不但苦练瓦肯人手势甚至还学会了伦纳德•尼莫伊背后握手的独门秘技,正是这番下足功课的修炼以及对角色的理解与热爱,使其在新版中完全演活了史波克,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伦纳德•尼莫伊版的史波克嗓音,这是无法复制并超越的。
黑人角色乌胡拉(“企业号”通讯官)与亚裔角色苏鲁(总舵手)的设置成为了当年最大的轰动,试想在60年代末一个如此主流并商业的科幻系列就第一次将有色人种放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而这一做法其实也正是“星际”世界的一大引人之处,倡导多元文化,尊重不同价值观。
而由佐伊•桑塔纳和周约翰饰演的新版,同样也足以令人信服,抛弃了以往老版过于程式化与单一的表演和角色定性,有血有肉。
而诸如英国新生代喜剧演员西蒙•佩吉饰演的总工程师史考特,卡尔•厄本饰演的医官麦考伊(绰号“老骨头”)以及安东•尤金版的契科夫,都将原先在老版里集中在寇克,史波克身上的戏份重新分配,做到了对剧情的推进作用以及必要的娱乐功能。
如史考特的搞笑本事,“考骨头”早先与寇克的相识以及带后者登上“企业号”,契科夫的俄国口音,都成了新版中令人过目不忘的有趣元素,同时也把“企业号”黄金一代船员的个性交代个清楚,使之较老版更具娱乐性可看性,而这个团队如果能一直延续下去,超越老版将指日可待。
至于反派尼诺船长,因为目睹罗慕伦星遭到超新星毁灭产生误会而将复仇的火焰聚焦到老年史波克以及星际联邦身上,从未来回到现在时进行报复。
这个角色身上充满了宿命论与悲剧性,多少颠覆了罗慕伦人一贯邪恶,冷血,好战的形象,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尝试。
场面宏大震撼,世界观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部太空冒险类的科幻影视系列,《星际迷航》电视版(原初系列)早在1966年就已经诞生。
那时的乔治•卢卡斯还在拍摄自己的学生作品,库布里克则还在剧本堆里打转。
而他的伟大与超前性就体现在了这里,不仅架构出浩大的星际世界体系,如众多外星种族(瓦肯,罗慕伦,克林贡,博格),各种尖端科技(物质传送器,时间机器,星际飞船,光子鱼雷,曲速),庞杂繁复的宇宙战争与政治史,充满想象力与未知神秘的冒险故事;同时还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多种价值观融合,追求自由独立,尊重生命。
这通过片中多位人物以及外星种族的设置就可见一斑,如罗慕伦人指代罗马文明(一说针对冷战中的中国),克林贡人指代前苏联,星际联邦指代美国以及传统西方文明等。
人物间所追求的友情互助,果敢坚定,向往自由,勇于开拓,冒险进取,敢于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也是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至高无上的光荣人性。
但由于当时特效技术的不完善,“星际”系列的视觉效果一直是被人们诟病的软肋。
而第一部电影版也晚于《星战》在1979年上映。
这之后的电影版或者电视剧版都没能在特效上有所突破,这使这部科幻先锋之作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被人所遗忘。
更多的大制作科幻作品将“星际”完全淹没,而在2002年末上映的第10集《星际迷航:复仇女神》更是因为票房惨败而被彻底打入冷宫。
所以当时间转瞬来到2009年时,阿布拉姆斯操刀执导的新版一经推出预告片就令全球影迷一阵喝彩。
重新注入的新血液与大量资金支持下的特效制作让人们眼前一亮,阿布拉姆斯专门请来了早已成为好莱坞顶尖特效代言人的“工业光魔”工作室参战,试图恢复“星际”本应有的耀人光芒,而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并且比以往任何一集做的都更棒。
从影片开篇的尼诺船长袭击“凯文号”到寇克等人高空速降破坏钻头,再到片尾“企业号”对决尼诺船长,不间断的高潮戏迭重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场面之壮观之宏大,制作之精良之考究,都能使其成为继《星球大战》后为精彩的太空科幻电影。
正是有了这种大规模的新技术支持,才能令这部本该让更多人熟知并喜爱的科幻影视系列显露出他本身就应具备的优势与特点。
“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
这是星舰“企业号”的航程。
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
”当片尾那熟悉的解说词再一次响起时,我们可以毫无理由的相信,《星际迷航》又回来了,但这一次将是新的开始,新的冒险。
吐血震撼地观看了Star Trek,第二天竟然发现北京晨报评论星际迷航“沦为特效片”,且引用某“资深”星际迷评论ST11特效出众却漏洞百出。
进一步举出尼诺等了25年才发动复仇战,对他闲着25年没事干表示不理解云云…………唉,看来有必要对ST11中并不新鲜的科幻理论进行一番梳理。
“红色物质”红色物质是ST11的科幻想象,它能够做到在宇宙空间创造一个“奇点”。
“奇点”奇点全称奇异点(ji1dian3)。
它是空间——时间的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
空间——时间,在该处开始、在该处完结。
依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始于一个奇点。
同时,在物理学上,奇点也表示黑洞中心。
======在这里,引用“飞跃疯人院”的结论,关于奇点的发音,本人不是文字专家,暂以此为标准答案,不再讨论。
之上我自己的错误留证,就不做修改了……谢谢各位。
====== singularity n. 单一, 异常, 奇异, 奇妙, 稀有 奇(异)点,奇异性 1.奇特; 非凡, 奇特的东西; 特性 2.[罕]单一, 独个 3.【物】奇点 物理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 奇点(全称:奇异点):qí diǎn 英文:singularity/singular point 数学上: 奇点(全称:奇数点):jī diān 所有不满整体性质的个别点,在数学上都可以称为奇点。
如奇点出现在分母极限为0的情况,通常来说就是产生无穷大解的表达式,这种情况数学计算失效 如在数学的复变函数中,奇点的定义:若函数(复变函数)f(z)在某点z0不解析,但在z0的任一邻域内都有f(z)的解析点,则z0称为f(z)的奇点(singular point). ======显而易见,史波克和沃肯科学院的想法,是在超新星内部释放红色物质,利用奇点制造一个大规模黑洞,吞噬掉超新星自身从而抢救罗慕伦。
很不幸,它却沦为尼诺疯狂报复社会的致命凶器。
“黑洞”宇宙中质量无限大的天体,它的存在已经被证明。
它能够吞噬掉一切路过它的物质,就连光传播经过它也会发生偏折。
接近黑洞中心,物质的质量会趋于无限大,时间会趋于无限慢。
“虫洞理论”一种假说,认为黑洞是连接时空中两个任意点的入口。
ST11中,黑洞成为了两个平行宇宙的连接点。
史波克与尼诺在被黑洞吞噬的同时,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来到了一个他与舰长不和的时空当中。
在电影中,史波克与尼诺进入黑洞前后相差一秒钟,由于黑洞中心时间迅速变慢,导致他们出现在第二时空相差了25年。
“平行宇宙”一种假说,依据量子理论,时空存在无数可能性,那么,必然存在无数个拥有类似人和事的平行宇宙。
ST11的故事基本平行于星际迷航系列故事的主线剧情,主线剧情二者基情无限,ST11两人势不两立。
-科幻能力分割线--“心电感应”沃肯族所拥有的能力,在片中年轻史波克利用心电感应,从死亡罗慕伦人的脑中获得红色物质与老舰长的位置。
“心电同步”沃肯族所拥有的能力,老年史波克向年轻舰长讲述尼诺报仇的原因,但他同时带有“情感转移”的副作用,舰长詹姆斯在了解到故事原委的同时也获得了史波克的情感,包括二者的友谊。
---几处科幻想象的议论-尼诺舰长驾驶的采矿船,居然具有穿透行星核心的强大能力,实在不可想象。
类地行星半径基本为6000公里,当代的科学技术最深只能钻入地球不到2公里。
如此巨大能量来源,想必尼诺舰长骑在太阳上。
片中一滴红色物质就能够引起一个行星塌缩,片尾处巨大的红色物质估计能够引起一个超黑洞产生,个人认为这个规模可以吞没数百倍的太阳系空间,企业号最终为了逃离射出了自己引擎,引起了能量暴涨,把企业号以超光速的速度弹射出去,企业号的引擎也牛B的不可思议了!
应该说,整部ST11科幻理论无懈可击,基本没有大的纰漏。
如此优秀的电影也难怪在美国市场所向披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剛從遙遠的石景山萬達影城看IMAX版的星際迷航11回來,很是激動。
我從來都不是Star Trek系列的粉絲,之前也只是聽說過而從來沒有看過電視據或者電影,所有對Star Trek的瞭解基本上都來自于做The Big Bang Theory的時候的考據成果。
但是對於這樣一部從來沒有接觸過背景的電影,我只能說,這是這幾年來我看過的最棒的一部科幻電影,也是今年我看過的最棒的幾部電影之一。
略去從北大到北林到北航再到石景山的噁心線路不講,略去匆忙吃過晚飯之後SFAPU版版務組(我也是其中之一呀)哄搶焦糖爆米花的火辣勁爆激情場面不講,略去電影上映前既雷且冷的暖場和一大段無聊的採訪不講,略去某z瘋狂地吃爆米花吃完了自己的小份從別人買的大份裏面向自己的爆米花桶裏面倒的fz行徑不講……萬達的IMAX確實很不錯,屏幕要比華星的大,雖然有些靠後但是很好地佔據了觀眾視線的中心地帶,即使是坐在第六排這樣靠前的座位也絲毫沒有覺得銀幕超出了視野所及的感覺;音響效果也很出色,在爆炸場景的時候能感覺到座椅被震得輕微地晃動,確實是很出色的一個IMAX影廳。
電影從一開始便用緊張的懸念和刺激的場景抓住了所有觀眾的眼球。
當鐵色的Star Trek的字樣和銀河聯邦艦隊的飛船狀標誌緩慢地旋轉著佔據了整個屏幕和觀眾的整個視野的時候,大廳裡不出所料地想起了熱烈的掌聲,畢竟在場的有那麼多科幻愛好者們。
而當企業號第一次儀器完整的形態出現時,即使是我也激動得有些不能自已了,之前在預告片中只是見過它的只麟片爪,而當這樣一艘絕對可以當得上“美麗優雅”這樣形容詞的飛船帶有壓迫感地佔據了我的整個正面視野的時候,怎能不讓我這個太空歌劇控和偽設計控加入到鼓掌的洪流之中呢。
這的的確確是一部出色的電影。
主線和支線明晰而清楚,混合著小笑料的情節推進張弛有度,並不會讓人有疲憊的感覺,而時不時的一些出人意料的轉折則能讓觀眾的情緒始終維持在比較高的程度上;當然不能忘了也許會讓有些人頭疼的時間線,不過時間悖論向來都是科幻文學和影視作品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不弄清楚的話,對於整個故事的緣來和結局也許都會有些不明所以把。
演員和角色都很出色,無論是Kirk、Spock、Nero或是其他許許多多企業號上的船員們都有著鮮明的性格,即使是只出現了很少的一段時間的腦袋長得像核桃的外星人也讓人覺得那麼可愛。
特效自不必說,這簡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的生命,星際迷航11的所有特效都沒有讓我們失望,當然IMAX的優秀效果在這裡功不可沒。
全片最出人意料的功能,說不定其實是對黑洞的科普吧,相信這一下又會有大量的人知道黑洞這個東西了,而且不得不說Vulkan星被黑洞吞噬以及Romulan星被爆發的恒星吞噬的場景真的做得很是震撼人心吶。
.J.Abrams作為攝影師出身的導演,給整部電影的鏡頭打上了很鮮明的個人色彩的烙印,如果看過碟中諜3的想必會有些熟悉的感覺吧;動作場面也是如此,有著類似的風格,在空中鑽頭上的那一場真是驚心動魄而又無比的爽啊。
OST昨天晚上就已經聽過,之前在感覺平平在douban上也只給了三顆星,而今天回來以後迅速地加上了一顆星,不為別的,只爲最後的片尾曲的味道實在是太對我這個太空歌劇控的胃口了!
而電影結尾的那一句“Space,our final frontier”,真的是一句很讓我熱血沸騰兼之感動到不能自已的話啊。
作為科幻片,科學設定的bug的存在簡直是一定的……飛船內重力的存在已經是個老問題了,姑且認為企業號是有重力場發生器的,這樣也能夠解釋爲什麽救生艇從船里出發的時候並沒有經過一個到真空的過渡過程——因為如果飛船有重力場的話是能夠在自身周圍一個小範圍內維持一定壓強的空氣的……還有用類似于光束的武器把星球鑽出一個直達地心的洞以及“紅色物質”等等。
而最bug的則是——又是這個東西——黑洞。
之前Nero和Spock的飛船藉由黑洞回到了過去,而最後Nero的飛船則被黑洞吞噬,回程的車上大家就爲什麽黑洞會出現時間機器和垃圾箱兩種不同的功效以及由此引發了關於黑洞的最小質量和物理特性等的熱烈討論,隨後話題擴展到了眾多和影片相關的學術話題上……最後我們的猜測結果是,說不定和黑洞質量有關,吧……啊,不知道霍金老爺爺能不能給我們一個可靠的回答呢?
但是整輛裝滿各高校科幻協會的成員的大巴上只有坐在最後一排的我們幾個在學術的感覺實在是囧到一定境界了……但是即使有這些bug,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星際迷航11都是一部能讓觀眾沉浸其中獲得享受的電影,描繪出來的場景的確只能用“宏大”和“華麗”來形容,這才是真正的宇宙啊。
很認真地說,這樣的電影如果用電腦來看的話,那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不靠譜的事情。
而且看完之後,我突然有補一下Star Trek的電視劇的衝動了,嘿嘿。
以下是我的私人瞎白話時間……以演青春偶像劇出身的Chris Pine小盆友強勢上位,第一部主流的大製作便是一部這樣出色的電影,雖然已經不比當年出演公主日記時的年輕,但光是看他的臉在屏幕上晃來晃去也還算是賞心悅目。
但是經過我們的總結,全片里James Kirk只會做兩件事:其一,被人痛扁;其二,掛在各種危險的懸崖/鑽頭/通道的邊緣要死不死……至於Kirk和Spock之間的羈絆,哎呀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反正足夠腐女們yy一陣子的了,這是何等強勢的組合啊!
【拖走】Kirk在酒吧裡喝酒那一場戲,怎麼看怎麼都讓我想起來Star Wars,哈哈。
在片尾字幕裏面看到了Winona Ryder的名字,要知道今天上午剛看完的The Crucible就是她的女主角啊……人生就是各種巧合。
然後開始努力回憶她的角色——企業號的外星語言翻譯官?
pia飛,那是個黑人。
Kirk老媽?
她真的會這麼龍套么。
某綠色皮膚的奇怪外星女人?
打死我也不信。
考慮到整部電影基本上就沒幾個女性角色,於是最終判斷她是Spock的老媽……回來一查果然如此,化妝技術果然神奇啊。
Spock是個很神奇的人物!
而Zachary Quinto的表演也是十分的神奇呀。
他的一個又一個Logical簡直讓我笑得直不起腰來,不愧是我家Sheldon崇拜的男人吶。
白話完畢……落幕閃人走
《星际迷航》是比《星球大战》还要庞大的科幻电影系列,截止到2018年,《星际迷航》系列已经有6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13部电影,共20部影视作品。
这个系列塑造了和《夺宝奇兵》"Indiana" Jones同样经典的角色——Spock大使。
他的瓦肯举手礼更是延续到现实世界来使用。
要恶补这个系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可以先从2011年的“重启版”开始,也就是系列的第11部电影,《星际迷航》。
1.星际迷航该怎样补?
《星际迷航》系列的背景设定在非常遥远的未来,23世纪之后的世界,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完全受限于当下的科学理论。
所以不必纠结于电影中一些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反正在那个宇宙的规律就是,人类就已经有那样的科技。
故事讲述的是星际联邦的星际舰队在外太空探索的故事。
星际联邦顾名思义,就是星际间的联邦制共和国最初由地球、瓦肯、安多利亚、泰拉组建的星际联盟发展演变而来。
如果要从1966年的电视剧开始看起,这个简单暴力的选择无疑会让你变成一位星际迷航资深粉,哪怕你是出生于21世纪前后。
不过能不能适应1960年代的画风和剧情节奏,就要看个人品味了。
如果实在适应不了,其实可以从2009年的“重启”的《星际迷航》入坑,对于当代的(星际迷航小白)观众来说,这也许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即便新版电影失去了许多原初系列的内核成分,但正是这样,我们可以由浅到深,逐渐认识并熟悉这个神级的科幻系列。
而新版的《星际迷航》,主要的目标之一很可能也是为了吸引新一代的影迷,而并没有像老版那样深入到对社会、种族、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不过就算是这样,这部电影也足够令到许多当代人喜欢上这个系列。
新版《星际迷航》的故事主要并不是讲述星际舰队在外太空探索的故事,而是两位主要角色,Kirk和Spock的故事,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并组建起进取号团队的故事。
不像《X战警:逆转未来》那样用简单粗暴的穿越到过去改写历史来达到“重启”的目的,《星际迷航》利用了量子物理中的平行宇宙理论,在不干预原有系列故事的前提下,用原来的经典人物,讲述全新的故事。
伦纳德·尼莫伊扮演的老版Spock再度出现,不仅将旧故事线和新故事线建立起了微妙联系,而且还让老粉们泪奔不已。
而在2015年,伦纳德·尼莫伊因病去世,扮演了47年Spock的他,早已经成为了Spock。
如果看完电影还是对时间线有所疑问,那么我们可以去请《回到未来2》中的Dr.Brown给我们解释一下。
如果你穿越到了过去,并对过去造成影响,改变了历史,就会造成一个“扭曲的时空”。
新版《星际迷航》就是老版系列时间线的一个被扭曲的时空。
当你看完新三部曲意犹未尽的时候,已经对里面的角色喜爱有加的时候,这时候再回头去看老版系列的影视作品,也许才会更加有兴趣深入地看下去。
当然如果你是资深星际迷航铁粉,对于新版电影的看法就可能不太一样了。
2.如何评价新版电影?
2009年《星际迷航》在豆瓣和IMDb都有8.0的高评分,但这并不能够让老Star Trek粉丝满意。
因为他们完全看不到想要看的“ST内核精神”。
新版电影只是在结局提及了一下最为核心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对于什么社会现实、种族问题等等内涵则更加没有什么联系了。
其实从主要角色的设定上,我们就可以看到Star Trek对于种族问题的探讨。
两位主角虽然都是白人,但Spock是外星人。
而进取号(另译“企业号”)的成员当中,还加入了黑种群体的代表,和黄种人群体的代表。
不同种族的人齐心协力,代表着星际联邦自由、平等的精神,对宇宙的未知区域表示问候。
新版电影除了还原原版的人物设定,就没有过多地隐射现实了,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角色的塑造上面。
于是我们才看到风流任性冲动有胆识的主角,前生曾是神奇女侠意中人的James Tiberius Kirk。
从老版平行宇宙故事线中可以得知,他将会是未来伟大的人类舰长,难怪称得起神奇女侠。
人气角色Spock,和Kirk一样有小时候的故事背景,伦纳德·尼莫伊不可取代,但扎克瑞·昆图也并没有让人失望,不漏声色地表现出了角色的情感矛盾。
在经历完Gamora和Neytiri的“色彩人生”之后,Uhura终于变成了人类的肤色,京城游走在宇宙各地的她,难怪会精通各种外星语语言。
操控台二人组,都有着自己亮眼的一幕戏。
可惜扮演Chekov的安东·尤金在2016年因车祸不幸去世,这个角色能否延续下去成了未知之数。
负责医疗的Bones,中土世界洛汗王子Eomer穿越过来的无疑。
总轮机师Scotty,自带西蒙·佩吉式的幽默,哪怕出场时间不多,但也十分之抢戏。
就算只是在序幕短暂出场的雷神转世,也让人印象深刻。
这一众角色的出色表现,也让这部电影的质量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准。
加上剧情节奏上的紧凑有加,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星际迷航》是称得上优秀的。
只不过背负着Star Trek这个IP,人们自然对这部“重启”之作有十分之高的期待值,只不过电影所选择的方向与铁粉们所期待的并不一样。
而且用艺术电影的期待值去衡量一部商业电影的水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用当代电影重新诠释Star Trek,难免会丢失原作的一些东西,不过却能换来一波新的粉丝,用当代人喜欢的方式做出一部当代人喜欢的电影,从而让更多人去补习曾经错过的《星际迷航》,何乐而不为呢?
等他们因为新版电影而去看老版的影视作品,同样能够体会到Star Trek真正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Star Trek的精神也并不会因为电影的商业化而丢失,因为老版的影视作品就在那里,就像电影里的设定一样,原来的时间线,并没有因为时空扭曲而改变。
全新的故事虽说没有太深的隐射和内涵,但依然是有着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可能是老版系列要说的东西也已经够多了,换换新的话题讨论一下其实也未尝不可。
况且,进取号真正的旅程,在这部《星际迷航》里还并没有正式开启。
真正要说的东西,也许也还没有开始说。
3.理智与情感全新的故事虽说没有太深的隐射和内涵,但依然是有着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可能是老版系列要说的东西也已经够多了,换换新的话题讨论一下其实也未尝不可。
新版《星际迷航》所想说的,也聚焦在两位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角色身上,Kirk和Spock。
这两位仁兄的争吵和冲突,也成为了本片除了华丽视觉特效之外的一大看点。
身为智慧种族瓦肯星人,自小就接受高级教育的Spock,总是能保持理智,能很快地计算出一件事的成功概率,并且按照逻辑做事。
Kirk完全就是Spock的对立面,他不喜欢按照规则做事,不相信“不可能”的存在,反倒是逻辑是什么,不存在的。
不过就因为这样,他才能做到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事。
如果一个团队能有两个这样的人中和,那么这个团队就既能够合理,又能够突破想象之外的极限,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只是在这两股力量融合之前,出现争吵和矛盾也是必然的。
Kirk和Spock和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把这个全新的进取号团队看作是人的脑袋,那么Kirk就代表情感,Spock就代表理智。
所以在对于要不要顶着拥有高科技武器的敌人营救Pike舰长的时候,Kirk出于情感,当然选择要去救;Spock出与理智,明知道打不过,则会选择从长计议。
而当我们遇到类似事情犹豫不决的时候,常常也会纠结于理智与情感之间,就像脑袋里的Spock和Kirk吵得不可开交一样,做出最后选择之前,总是会陷入矛盾的挣扎。
情感能令人做到许多想象不到的事,如果人只局限于规则和逻辑之中,那就会像在NBA一样,总打合理球很合理,但却很难成为独当一面的超级巨星。
不过并不是人人都有超级巨星能够“不讲理”的实力,现实也不会像电影里的主角那般每次都能幸运地化险为夷,如果完全失去理智,那么得到的大多会是糟糕的结果。
如果情感占上风,那么舰长就是Kirk;如果理智占上风,那么舰长就成了Spock。
他们所引领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他们各自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但舰长只能有一个。
而你其实完全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由谁来担当你的舰长。
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让人恐惧的事情;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危险是存在的,而恐惧则是你的选择。
——《星际迷航》
足够“真实的的太空片”,就应该舰船漫天飞嘛!假如舰长的运气能没有那么好,假如人类的守卫部队能起点作用的话······
原来09年就开始套模板了😂😂派这演技堪比没有,怪不得这么多个chris就他不火小小配角pegg都一把子秒了主角团好吧
在影院看的 剧情挺吸引人的 仅此而已
很少看科幻的物理盲对于各种专业词汇全然不懂,唯有音乐推着我一路激昂
茫茫宇宙中追寻人类的存在意义与本源,影片用个人英雄主义手法慢慢描摹出未来人类的太空世界,联想出他的过去和未来。库老在天之灵也许会对这部电影不屑一顾,但我觉除去宇宙的平静和浩渺,我们要知道的很多之中的一小部分影片告诉了我们。
本系列虽然没看完整,但本片确实很有诚意,很精彩。
扎克瑞昆图居然是玻璃,想不到啊想不到
原来sheldon就是spock的现实翻版。。
一個半小時看下來不僅完全不枯燥,還饒有趣味(對我等對星戰等科幻經典無基礎無情節者來說,這種程度的嗨真的不錯了)節奏和剪輯把握的很好,人物塑造也不潦草自亂。雖然時空戲碼JJ已經玩太多感受不到新意了。
比较…粗犷的叙事,猛冲向前急速展开,但又正好控制在贫乏那条线之外.部分情节莫名,比如Jim缺位的妈Spock的女性关系.主角心理轨迹有些模糊,不过一众人物还算刻画得个性鲜明.氛围轻微地温吞.洒脱幽默刚刚好.构架不错,各种重演/轮转结成的对称.演员太可爱.个人非常喜欢Pine的Jim被同调后悲恸汹涌而至的瞬间
终于醒悟我对理工男的执着在于,我深深地觉得那些不知道是什么含义的专业名词让我觉得无比性感,并且坚持认为那才是极致的浪漫。
我是不知道为什么能评那么高的分,Syler变身Spock或许是看点,起码对于Zachary Quinto的个人演艺事业来说没有比这两个角色更让人印象深刻和具有特殊意义的了。至于故事如何烂也不值得一提了,也许大家只是想看看他们年轻时究竟什么样。但是谢耳朵应该不会满意吧
liujunci
雖然和過去十部電影相比,這部新片很容易顯得突出,但看到一半我還是不禁會想,這部片和以往的ST電影似乎沒什麼不同。
这是Star Trek的第11部,评价人数是前10部之和的4倍。虽然我不能成为星际迷,但看到那些小白仅看了这一部就满嘴胡言实在忍受不了!能看到年轻时的寇克、史波克、苏鲁、麦考伊、史考特、乌瑚拉、切科夫还有企业号!就已经足够了!
可能因為電影沒怎麼介紹世界觀(我還以為可以從這部看起- -),就覺得好無聊,不知道人物動機都是什麼。而且又是alpha男主角嗷。
突兀的看了星际迷航的最新一部,对这部电影完全不是有所了解。至于电影本身,一般般的科幻片看的没有什么feel
没劲啊~这都是老爹当什么他就当什么~都没有屌丝逆袭的新篇章么
我不是啥星际迷,也不了解内涵的科幻逻辑....土人,只好打三星
不知道是不是09年的电影的原因,又或者我对Star Trek系列也没有什么情怀...我直接看睡着了......剧情实在过于老套,以及主角金手指也开太大了。唯一喜欢的是Spock,他和男主简直云泥之别。以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锤哥比Chris Pine实在帅太多了。一星给恢弘特效,一星给Sp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