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塔尔

Tár,她,Tár塔爾(台)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诺米·梅兰特,尼娜·霍斯,马克·斯特朗,苏菲·考尔,朱利安·格洛弗,阿兰·柯德勒,西尔维娅·弗洛特,亚当·戈普尼克,米拉·博戈耶维奇,泽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菲律宾语,法语年份:2022

《塔尔》剧照

塔尔 剧照 NO.1塔尔 剧照 NO.2塔尔 剧照 NO.3塔尔 剧照 NO.4塔尔 剧照 NO.5塔尔 剧照 NO.6塔尔 剧照 NO.13塔尔 剧照 NO.14塔尔 剧照 NO.15塔尔 剧照 NO.16塔尔 剧照 NO.17塔尔 剧照 NO.18塔尔 剧照 NO.19塔尔 剧照 NO.20

《塔尔》剧情介绍

塔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故事设定在古典音乐的世界,主人公莉迪亚·塔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被视为现今在世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之一,是EGOT大满贯得主,柏林爱乐乐团第一任女指挥。 她是乐界传奇,无时无刻不追求完美与掌控力,在专业上拥有偏执的精神,耀眼的光环下亦充斥着对欲望与权力的追逐。 距离一次重要交响乐录制仅有几天的时间,这将使她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旺角的天空3之终极边缘这个高中没有鬼头发美国黑帮淡蓝琥珀同名人瑜伽妹斗罗大侦探结婚契约板凳队员特种突袭之逆战古墓奇缘圣鹿之死刺客闪电侠第五季新扎师姐3:百分百型警猫忍孩子不坏相棒第5季她的秘密前任攻略天使之眼ZERO一获千金游戏番外:EpisodeZERO交友网战快乐星球第二部女友成堆第二季天若有情2幸存女孩:万圣节痴人之爱妈阁是座城

《塔尔》长篇影评

 1 ) 因果与留白,我预言了我自己

看完凯特·布兰切特《塔尔》后的一些感想(全是剧透,建议看完再来看)。

对音乐一窍不通的本人从电影剧情和台词出发,本文是和阿笛聊天后的整理及完善。

聊一聊本片前后伏笔、取消文化、以及当然啦,魔王再次下海的一点感想——她太迷人了。

好一个斯文败类,迷人要死的渣女和阿笛的聊天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搜索“酒水店”进行收听。

【跳转】让我们直接从开头的采访说起。

这个采访可以说是用塔尔自己的回答预言了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

采访围绕着塔尔即将指挥的马勒第五首交响曲展开。

一刷的时候确实会有些云里雾里。

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很多不认识的人,不认识曲子,还有各种对音乐的理解。

对于我一个音痴来说,一刷这里我纯粹是在欣赏塔尔的自信、风度翩翩,仿佛仰望着散发幽光的月亮,魔王把塔尔演得太迷人了。

采访中,塔尔说马五是很神秘的(仿佛在说电影),而且它是献给作曲者新婚的老婆的。

她说如果你要理解马五,你要先理解这段复杂的婚姻,也就是原作者和她老婆的关系。

这里对应影片后面,塔尔在理解这个章节的谱子时,也写下了她心中的那个名字——是献给她女儿的。

For Petra在故事靠近结尾的地方她老婆也说了,她唯一不存在利益的关系就是她和她女儿,但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

塔尔没能理解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她最后没有能指挥马五。

她自己预言了自己。

开头的采访中塔尔还指出伯恩斯坦在肯尼迪葬礼上演奏马五,比较像马勒事业后期的悲伤哀婉,但她觉得的马五的本质是献给“年轻的爱”,主持人还再次询问:“你觉得是什么呢?

”她说是love。

是爱。

观众还发出一阵阵awwww。

这里我二刷的第一反应是:蛮讽刺的。

她很清楚,如果重复一遍 young love 会显得有点狭隘,难道只有年轻的爱值得被谱写吗?

大家肯定是不希望听到这样的答案,所以塔尔说“love”。

这个镜头真的是在散发魅力,但是这一段让我感觉她是个很会说漂亮话的人,让我起了一点警惕心,觉得她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可能大家和我一样,在看到影片中段,都会怀疑塔尔到底有没有出轨,有没有睡新来的俄罗斯大提琴手(以下简称毛妹)。

其实电影从开篇就给了我们很多线索,让我们参与进了这场对塔尔的审判。

线索1采访中塔尔有说道“现在提到varied(多样性)仿佛是一个脏字了”,她觉得仿佛一个人具有多样性,会显得你不专一、不专业,别人就会对你皱起眉头。

这个地方,她对这个词其实是持褒义态度,在质疑那些觉得多样性不好的人。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后面她上课时,试图让男学生接受巴赫)但是我在想,这里她是否也是在在出轨这件事情上,为自己的“多样性”开脱呢?

线索2柏林租赁公寓中的,塔尔将各种唱片铺在地上。

俯视镜头中出现了她自己的脚,以及另一只较为年轻的脚。

不能确定这是自杀女孩Krista的脚还是毛妹的脚,但她在对毛妹的选拔上,可以说是轻松左右了两场面试——她真的很擅长运用这种权力关系。

线索3开场的采访结束后,塔尔与粉丝聊天,态度暧昧。

塔尔夸赞了对方的手提包,这个包在塔尔回家路上再次出现(车里)。

给妻子找药时,妻子发现并询问,她回答“是Eliot送的礼物”(Eliot就是马强演的那个男指挥家)。

太不对劲了吧

包在中间

莎朗回头看了包一眼注意上图sharon扭头看沙发上的红包,这里再往前倒一点,是可以看到红包的款式和女粉丝的包一摸一样。

线索4梦境中(或回忆)和红发女生亲热。

画面时红发女生从后面按住塔尔脑袋,亲吻(或咬)她的脖子。

这个红发可以对应到演员表里饰演Krista的演员就是红发。

再加上影片中段,塔尔对毛妹的态度。

助理听闻Krista自杀时,说到“我们三个曾经是最亲密的”。

这些线索都是导演的留白,意在让观众自行决定,塔尔她到底是否有出轨、多次出轨、活是侵犯了其他乐手。

所以,在我看来,塔尔草粉实锤。

其实塔尔和马强约饭那场戏,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甚至他们俩很有可能是互相包庇。

比如塔尔说包是马强送的。

塔尔注意到马强的粉丝,提出可以给他提供机会。

塔尔更换乐手,马强说“这个职位不给那个女孩吗”。

这都在潜台词中表明塔尔是一个惯犯。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结尾,塔尔为什么那么气愤的揍了马强,因为马强跟她一样,但却能继续做指挥)另外塔尔还和自己的恩师约过两次饭。

意气风发时,和被指控侵犯他人后。

两场戏对比明显。

十分值得细品。

第一次吃饭,塔尔提到老婆莎朗的姐姐。

说到其”仍然控制着德意志留声机公司”。

简称DG,这个公司挺厉害的,德意志银行联手德律风根救过它。

又经历过西门子和飞利浦两个股东。

然后和飞利浦合并成了宝丽金。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典唱片品牌,DG可以说完全见证了百年来所有乐坛的重要人物,是一致公认的古典演奏巨匠的温床。

”这里其实背书了她老婆本身就来自于一个很强大的家族,塔尔也确实如沙朗在终局时候所说,是属于高攀莎朗。

是莎朗教会了她如何从客座指挥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上。

莎朗和塔尔吵架那里说“你应该告诉我,这威胁到了我的家庭”,其实一刷时,我以为这个家庭指的是莎朗和女儿,但二刷知道莎朗的家族背景后,我觉得这个家庭更多的指的是莎朗背后的整个家族。

这也是为什么莎朗最后分手如此干净利落,赶出家里,直接不让见女儿,当然还有她吵架说的那番话,其实证明她可能从头至尾都知道塔尔出轨(沙发),只是没有戳破罢了。

但你要让她在塔尔和她身后庞大的家族中二选一,她必然会选择家族。

而也正是到此刻,我觉得两个人从头至尾的利益关系才真正变得好嗑了起来。

莎朗从一开始迫不及待的帮塔尔传达对音乐的理解(拉琴)到最后塔尔打人时像看陌生人一样冷漠的眼神。

啊,一种利益与爱情的相互扭曲,相当的好嗑!

貌合神离、爱情与利益的扭曲在和恩师的谈话中,她说沙朗姐姐很呱噪,她不得不躲到她的小公寓创作,真是创作哈,一边创造一边做……此时老师回应说”叔本华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取决于其对噪音的敏感程度。

”(叔本华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对噪音不敏感的人,对智力活也不敏感。

知识分子对噪音很敏感,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抱怨过噪音的事情。

)塔尔女权觉醒,马上反驳“他不是把一个女人推下了楼梯?

”二刷我看到这里真的觉得有点好笑,怀疑这是真实的吗。

就去查了一下,还真是真的,叔本华因为嫌这个女的在他家门口太吵,争执中把她推下了楼梯。

影片中塔尔的这个老师就说:不确定这个私人失误是否与他的工作有关。

塔尔听完仿佛理解了老师的意思,还笑了。

笑得自信又阳光塔尔的反问其实也让她成了一个双标的人,别说她了,我觉得我们很多人在现实中也一样。

她在给学生授课时,试图让看起来是gay的学生接受巴赫,学生反驳“在这个阶段我对顺性别男白人艺术家的作曲不感兴趣”后,她还不依不饶强迫人尝试。

这个学生算是很典型的千禧年一代的写照,“取消文化”在当下盛行。

不知道塔尔最后的微笑是意识到自己的话和上课时的话冲突,还是意识到自己的作风其实也有问题。

总之这个笑的留白,让人细思极恐。

当然啦,这里确实也是在讨论 cancel culture ,是否能把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私人失误”分开来看。

不展开了。

没完了就。

塔尔在出事之后还和这个教授有一段谈话,话题也和名人被取消有关。

她问老师有没有和学生发生这种“误会”(她把这个事件说成是一场误会,厉害)。

她的老师首先把自己摘了出去(看来也不干净),然后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福特万格勒。

他说这位指挥家拒绝了纳粹很多要求,但还是在”去纳粹化”中被取消了,最后只能在坟头指挥。

她还反问她老师“您莫不是在将性行为不端与被指控纳粹划等号把?

”这个时候她还在为自己开脱,试图说明纳粹是活该被取消的,但性行为不端只是一个“私人失误”。

都到了这个时间点,她还觉得自己是不会被取消的。

憔悴又不敢把气撒在老师身上当然,如老师的台词一样“这年头被指控仿佛就已经被定罪了”,电影没有明说塔尔最后是否真的侵犯了很多人,但塔尔确实是从神坛跌落了。

她灰溜溜的回到美国家里,试图和MCN机构联手复出(应该是失败了),最后沦落到去东亚国家给学生的二次元集会做乐团指导。

在家里看录像带那一段,似乎是想说明:塔尔连她原本和女儿那个纽带也断裂了,可能她唯一没有利益关系的,现在唯一的爱,就只剩下音乐了。

并且我们从塔尔哥哥口中得知,Lydia Tar 原名 Linda,而且似乎她和家里的关系并不太好。

哥哥托尼说她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和自己要去向何方。

这里其实就是在很明显的暗示塔尔已经弄丢了初心。

可能她原来是想好好搞音乐的,最后搞成了乐团政治,被权力迷昏了头,将他人玩弄在股掌之间。

结尾的旁白应该就是tar职业生涯的结束语吧,她自认为是胜利的。

其实在家看的录像带里,指挥也提到了“胜利”一词。

“第五舰队的兄弟姐妹们,是时候了。

我的道别不会太冗长,绝无半句赘述之言,一旦踏上这艘船,将无回头路可走,你们下一次触地,会在“新世界”的疆土之上,如果你们中有人丧失了勇气,现在就离开,无人批判。

”在开头采访中塔尔提到指挥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但结尾这里,她指挥时带上了耳机,甚至还有视频,“时间”已经不是她能掌控的东西。

但我觉得这个旁白,仍然暗示了她自以为的胜利,她似乎在等待时间抹去一切,她似乎还期盼着卷土重来。

(这个“新世界”可能就是指一个能够接受个人成就与“私人失误”分开看的世界)至于毛妹是否和塔尔睡过,我猜肯定有。

注意魔王头左上方的格子

格子里放着一样的东西 帽子也在可以看出塔尔其书展坐的飞机位置,身后上方一个储物柜放置的东西,她带的帽子,都和开场直播画面里的一样。

因为塔尔和空姐说要等一个人,最后她带去书展的也确实是毛妹,那么可以确定直播的人就是毛妹。

包括毛妹在书展靠墙地方玩手机,此处和直播人的视角相同。

还有,毛妹是全剧玩手机最多的配角。

视角与魔王看她相同

一直在玩手机在影片开头的直播聊天记录中可以得知,灰色观众方问“她几点起的”,其实是默认毛妹早上和塔尔一起醒来的。

但毛妹回复她今天没有,是s。

s指的就是塔尔的老婆莎朗。

毛妹还说塔尔“良心不安”。

对方说“你说她还有良心”,毛妹回答“可能吧”。

对方“你还爱着她”。

这里其实说明了毛妹一开始也是塔尔的崇拜者,甚至已经和塔尔睡过(不然为什么对方默认他们一起醒来?

)。

但是在塔尔东窗事发后,她在酒店拒绝了塔尔的暗示,开始和她撇清关系。

对了,毛妹还在塔尔的酒店房间直播过。

影片中关于Krista阴魂不散的暗线,我猜测有可能和助手弗朗切西卡有关。

这条线由“能填满一个方形的曲线”体现。

书是她经手给塔尔的。

塔尔去她住处时,地上有张废纸上出现了一样的曲线(其实垃圾桶也很像那个曲线)。

也只有她有机会进到塔尔家里,把节拍器画上曲线、给女儿的橡皮泥捏成曲线形状吧?

书上的曲线

垃圾桶也很像那个曲线。

注意魔王脚边纸,她还踢了一jio

节拍器上的曲线

女儿的橡皮泥被捏成曲线F在听闻Krista自杀后,曾说“当时我们三个是最亲密的”,这可以佐证三人关系非同一般。

有没有可能F在收到Krista邮件,劝说塔尔无果的情况下,自己动了恻隐之心,帮助Krista完成了没有完成的事业,甚至最后的各种检举揭发都是由她完成?

其实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塔尔没有晋升F,F知道的太多,越是身居高位,就越能够反过来制约塔尔。

还有在她家里发现的,用红笔涂改的 Rat on Rat,文件上打了一个 proof (证明/证据)水印。

不知道这个proof有没有深意。

在这个镜头之后就是塔尔的梦魇,二刷来看,所有她本片中睡过的女人都出现了(并且在交头接耳),甚至最后还出现了一个亚洲老头。

PROOF & RAT ON RAT塔尔对付每个人的手段都如出一辙,如果对方听话,她就给一些甜头,如果不听话,塔尔就威胁对方,并且阻碍对方职业发展。

包括她对女儿同学的恐吓,其实也是在暗示她当时也可能是这么恐吓Krista的。

登上权力顶峰的她,其实也如同那些男人一样,将碍她事的女人塑造成一个疯子,这样她们的话就不可信了。

太文艺了吧前面提到的梦魇,塔尔全片也多次梦魇,最美也最神秘的就是上述这场。

一刷的我被画面迷晕。

二刷的我:“难道NTXL命中注定就是要和水沾上关系吗!

”笑死。

当然了,影片中还有一些地方我不是很确定。

比如塔尔的邻居,是否只是她跌落神坛的侧面写照。

跌倒的妇人是否预言塔尔的终局。

东南亚河里的鳄鱼,是不是在说你曾经做过的恶事以后也依然会有人知道?

还是暗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瀑布后看东南亚小情侣戏水只是低落心情写照吗?

神秘水上梦魇是否意味着塔尔将在东南亚燃烧殆尽?

总之导演的留白让人遐想无限。

凯特布兰切特也将角色演得好满。

用阿笛在播客中的话结尾吧:“导演和剧本像是一个空房间,而魔王就像是一束光,将这个房间照得满满当当。

 2 ) 喜欢的镜头

Tar的摄影太美了 大魔王为这个角色学钢琴指挥和德语 截了很喜欢的镜头图1/ 还在神坛上的Tar:构图让人感受到Tar的控制欲

图2/ 体现权力的镜头:从在柏林爱乐团拥有至高权力,到来到东南亚国家想做massage“点人”的方式,权力以不同形式渗透在父权社会。

图3/ 走下神坛的Tar:非常喜欢Tar伴着马勒五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迈向舞台的镜头,马勒在谱中指示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也代表着Tar迈向古典乐职业生涯的终点。

图4/ 应该是最好的总结Tar的迷失,电影围绕加害者的视角,Davis在电影中有句台词是庆幸能全身而退,Tar按照最白男最父权阶级固化的古典乐圈子方式做事,却没想到会被拖下来。

图5&6/ 最后托住她的还是从小到大热爱的古典乐,这是她从年少的屋子里拿出的磁带,从小应该看过无数次。

看到这里又想起了房思琪说“文学是否是巧言令色”,文学和音乐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事物,毁灭美好的是权力。

 3 ) 控制时间的右手

#Cine Lumiere#Special Screenings 影片的完成度还可以,但故事太弱,还有这种片长塑造的内核令人心疼。

影片以塔尔为主视角叙事,角色上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以女主表男性,二是对她人的剥削。

第二点上看是以Olga,Francesca和Krista加梦境,邮件和直播补全了一个完整的剥削故事,但是对这部分的批判是完全缺失的,影片就随着女主的自我走向了一个奇怪的方向。

而第一点的判性放在整部作品中的占比则是少的令人费解,只有蜻蜓点水侧面讽刺了一下社会问题。

女主整部影片的表演其实是不算出彩的,同类型的角色太多了,应该是属于驾轻就熟。

视觉上,正反打非常不喜欢,不论是景别的切换还是正反打的时机都太差了。

片中还出现大量的跳轴,不适感很强。

本以为几场横移会有惊喜,也并没有。

在朱莉亚的长镜头不错,也是我视觉上唯二比较喜欢的部分,不过变焦切的时机也同样很差。

剩下另一部分还不错的是结尾处困境构图,镜子的无限延伸和门框的重叠展现的困境,不过结合剧情的结尾更是像一个老白男在自我感动。

 4 ) 如果Tár是个男的……

更新了一期播客:聊聊「塔尔」:被“取消”的大师,看不见的女性 ——————正经影评的分割线——————这是我在看Tár的时候反复思考的问题。

这部片子会变成什么样,Tár这个人物会有哪些不同的遭遇?

在影片中,Tár作为女性和性少数的双重身份设定,增加了叙事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复杂度,而不只是又一个在cancel culture中跌落神坛的大师的故事。

它让人看到,在权力关系悬殊、阶层固化的圈子里,弱者面临的潜在危险是不分性别的,女性上位者的压制同样值得警惕,它更具有迷惑性,原因何在?

Tár as “he/him” Tár不希望自己被当作女性看待,或者说,区别对待。

在The New Yorker的讲座上,Tár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古典音乐圈区分性别。

在“性别平等”的语境下,这句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不同性别和取向的人都被看见了,给予同等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但回看古典乐的发展历史,之所以只有maestro,是因为这个行业默认了没有女性的位置,想想一度“被消失”的女性——Maria Anna Mozart、Fanny Mendelssohn、Clara Schumann,还有片子里提到的Alma Mahler,更不用提那些压根没有机会留名的女性。

从0到1之间相隔着巨大的无人关心的鸿沟。

提到的那些女性先驱音乐家的名字,对Tár来说,符号性的象征意义大过于榜样意义。

因为联系到后面的一个情节,Tár与新进团的大提琴手Olga共进午餐时,很自然地认为Olga学大提琴是受同为俄罗斯人的Rostropovich启发,压根没想起激励了许多女性的Jacqueline du Pré。

“性别中立”的话术实际上是强者掩饰不公的伪装,他们对因某种身份而获得的便利视而不见,把成就归结为个人的才华和努力,背靠优绩主义来证明“中立”的合理性。

当Tár试图放宽Accordion Conducting Fellowship申请的性别限制,不再局限于女性时,她可能忘了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从Linda改成Lydia,一个更硬朗大气的名字,其实她清楚女性身份给职业发展带来的障碍。

Tár选择了“放弃”女性的身份,从其他男性身上习得和适应了权力上位者的话术和手段,融入了这个圈子。

Tár成为了强者,那么其他女性呢。

比强势群体无视不公更危险的,是一个弱势群体的幸存者掌握了强者书写的规则之后,受益于保守的体系,被它同化,为它辩护,将一切现状合理化,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们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维护这个保守的系统。

与Julliard学生Max的论争引出了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作曲家和作品能不能被分开看待,这位学生对巴赫持保留态度,Tár强势地、“循循善诱”地试图改变他的看法,她坚持认为,不管什么作品,演奏者除了理解创作者的意图,还要有自己理解的结构,演奏者就是为作品服务的。

这本可以发展成有益的反思古典乐传承与革新的讨论,但是双方武断地给对方下了标签,终止了这场谈话。

不知道Tár听到学生骂自己是个“fucking bitch”的时候,心里作何感想,她女性身份的一面是否感到冒犯。

Tár as “she/her” 说Tár无视自己的女性身份又是不准确的。

恰好相反,她非常清楚“成功女性”这个标签为她带来了多少荣耀。

Tár是古典音乐圈里一个前无古人的女性榜样。

与作曲家、演奏家不同,乐团指挥、音乐总监的地位相当于一家公司的CEO。

影片开头细数Tár的成就,她身上的光环,从未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位女性指挥家身上出现过,甚至不知还要过多少年才能见到这样一位。

目前美国最大的25个交响乐团里,只有一位女性音乐总监,执掌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的Nathalie Stutzmann。

此前已经离开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的Marin Alsop是唯一一位。

Tár因此享受着年轻女性的仰慕和崇拜。

在我看来,作为同样掌握了至高权力、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女强人”受到的仰望跟男性有着微妙的差别,它未必会直接转译成赤裸的性关系或利益交换,而更像是“她来自我们之中”举着火把照亮前途的人。

由于这样的期待,偶像祛魅之后的反作用力也更强劲,就很自然地能理解Tár的贴身助手Francesca得知自己不能顶替老Sebastian成为助理指挥的时候,她为何毅然决然地与Tár分道扬镳。

还有Tár的伴侣Sharon看到Tár盯上新“猎物”Olga时,眼中流露的鄙夷。

Tár不是不知道同性结盟的能量,而且还很擅用同性的仰慕榨取价值。

否则Tár不会依靠柏林爱乐的小提琴首席,后来成为自己伴侣的Sharon,在乐团里站稳脚跟。

讲座对她的介绍特意强调她指挥过Caroline Shaw、Julia Wolfie等当今最杰出的女性当代古典作曲家的委约作品,从助手对介绍内容倒背如流的熟悉程度来看,这份介绍出自团队之手、或者起码获得了团队的首肯,Tár并不排斥,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女性榜样”的标签。

如果说Tár从未主动拥抱女性身份,那么身材焦虑给女性的潜在规训,仍然不可避免地作用在了Tár的身上,这个有趣的对照为Tár的人物形象增加了一点矛盾的色彩:面对镜子她曾担忧肚子减不下来,穿不好定制的西装;跟Olga的午餐里,Tár为自己点了一份沙拉,而那个像小鹿一样的“猎物”Olga,毫不客气地为自己点了两份肉。

Tár’s nightmare提到Olga,就不得不提最终让Tár跌落神坛的丑闻。

Krista和Olga,一暗一明的两个人物,线索交错展开。

除了片头Tár和Krista的对话、而后传出的吟唱,Krista这个角色在片中就像一个幽灵,只以黑暗中的背影、以通信文字、以传递的物件、以他人口中提及的形式出现,每次想从这些细节里拼凑出真相,其他剧情又把我们拉走了。

观看Tár与Olga的相处,我们又间接补全了Krista的存在,但是Olga没有走上Krista的老路,甚至可以说Olga帮助Krista圆满了因果循环的叙事。

看完电影之后琢磨了很久,编剧为什么要这样处理Krista的丑闻,是想把侧重点放在Tár遭遇的后果上,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暗示了创作者对cancel culture的态度,社会舆论压力比事实审判更能决定当事人的命运?

同样看了电影的朋友倾向于前者:“她邮件里那一系列关键词还挺明确真相是什么的。

我的理解是导演不是想模糊真相,而是‘想把侧重点放在当事人遇到的后果这边’。

或者,呈现出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像(疲惫娇娃)播客里说的那样,模拟当事人回避事实的心态。

也就是说不是导演在回避,而是Tár在回避。

”Tár在回避,Krista变成了她的心魔,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Tár曾经听到过很多细微的声音,老公寓和地下室的歌声、公园里女人的尖叫、节拍器的摆动、冰箱风扇的轰鸣、车载空调出风口的呼吸,是她强迫症式的敏锐,也可能是梦魇般的回声困扰着她。

当梦魇暴露在所有人面前,Tár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

马勒五第一乐章开头的小号独奏响起,Tár怒不可竭地冲上台将替补登台的指挥打倒在地,我一度以为这是她的另一个幻觉。

总之是失控了,Tár低估了丑闻的影响力,或者高估了社会对女性犯错的宽容度,那一刻Tár的内心独白会不会是“如果我是个男的……”如果Tár是男性会怎么样呢?

大胆猜想,Tár也许不会摔得这么惨,“社会免疫机制总会对她者的越轨行为更加敏感。

”当然,片子也不会这么有看头了。

 5 ) TAR,是强行洗白还是对Cancel文化的抗议(目前更新至搞笑版大师课)

最初只是因为TAR是今年Cate Blanchett竞争影后的作品,既然错过了《瞬息全宇宙》,那至少应该看一下另一影后热门。

没有想到,坐进电影院里感觉上了一节指挥大师课。

笔者曾经在剧院工作,还和作品里一重要人物Kaplan有过整整一周的接触,看到TAR这一作品简直就像回到了娘家,忍不住在影院里开始打开手机记笔记,第一次在豆瓣开贴,来八一八这部作品里提到的真人/原型,算是手动挖掘一下里面的彩蛋吧,毕竟这也算是一部非主流影片,最后再来讲讲我自己对整个电影剧情的想法。

由于流媒体里TAR还没有上线,所以以下提到的影片内容均来自于记忆和imdb上的剧情介绍,如果有细微出入请谅解,并会尽量在流媒体上线后二刷三刷来补充更正。

【以下大量剧透】1、Lydia Tar的履历:电影里一开始就细数了Lydia Tar的履历,从柯蒂斯(?

记不清了,一开始记得是Curtis,但看到后来觉得她和茱莉亚的渊源应该更深)钢琴演奏系毕业(中国知名毕业生有郎朗、王羽佳、张昊辰等),然后开始指挥和作曲生涯。

她初任常任指挥的知名乐团是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比较符合她美国人和乐团新星的设定。

这支乐团的现任指挥是FRANZ WELSER-MÖST,是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历任指挥里最出名的当属洛林·马泽尔。

从这里出发,Tar的指挥事业慢慢进展到纽约爱乐、大都会歌剧院,最后来到了顶峰——柏林爱乐乐团,可以说是实现了所有指挥家的梦想了。

2、EGOT:影片里开头是一段土著语的吟唱,对应的应该是Tar背景介绍里她挖掘土著音乐、现代音乐以及电影音乐创作的经历。

说实在话电影后面一点都看不出来这部分经历的影子,估计就是为了给她按个EGOT的名头,毕竟正经指挥谁去拿EGOT呀(笑)。

EGOT即Emmy、Grammy、Oscar、Tony四个奖项的合称,依次是电视、流行乐、电影、戏剧(音乐剧)美国四大娱乐工业。

能够拿一个不稀奇,但是能够一起拿一圈,确实屈指可数。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Frozen的作曲Robert和他老婆Kristen Lopez,不仅是最年轻的EGOT得主,同时还是首位double EGOT得主,四个奖都拿了两轮,虽然实力摆在那里,但运气也是真的好,那两年在竞争最大的Oscar所向披靡。

稍微欠缺的运气的当属林漫威Lin Manuel-Miranda,论实力和人气不逊Lopez夫妻,但是每次冲击Oscar都差那么一口气。

所以这几年感觉老是抱着迪士尼爸爸大腿,然而却没有能够成功突破。

我个人觉得这个EGOT背景完全没有必要,和剧情也毫无关联,并没有让人物高大上,只是让业内人士觉得可笑而已。

3、Why Mahler, Why Bernstein:影片的核心背景是Tar完成了马勒系列9部交响曲的录制,即将录制最后一部,即第五交响曲,而Tar的人物设定是指挥大师Bernstein伯恩斯坦的学生。

为什么挑选这两个人担任Tar的人物底色?

首先,Mahler几乎是第一个同时以指挥和作曲出名的音乐家。

在马勒之前,作曲家通常会指挥自己的作品,但他们通常并不会指挥别人的。

而专职的指挥家呢,又基本不自己作曲。

马勒作为指挥家已经站在了当时世界的顶峰,身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爱乐的指挥,因为排犹运动半流放到了纽约,又在纽约爱乐和大都会歌剧院任职。

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作品并不很受欢迎,而真正源源不绝挖掘马勒作品,使其一下子在20世纪后半叶流行起来的,就是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马勒之后又一个几乎能够同时在指挥和作曲都站在巅峰的音乐家,但是伯恩斯坦的音乐作品从量上(出名的有3部交响曲和2部音乐剧/轻歌剧)和质上(基本上只有《西区故事》还在反复被演出)离马勒还是稍逊一筹。

Tar身为作曲和指挥双修,让她师从伯恩斯坦的确是比较聪明的,既符合人物出身,也符合角色需要。

而且伯恩斯坦是一个未出柜但全世界都知道了的同志,关于他和乐团内乐手的绯闻也是比比皆是。

唯一一点值得打问号的是年龄,伯恩斯坦90年逝世,他最出名的弟子当属已是耄耋之年小泽征尔(其实是他的助手啦,但性质差不多),而流传的Tar原型,伯恩斯坦的女弟子Marin Alsop也已经66岁。

影片中Tar感觉50岁左右,要蹭伯恩斯坦的热度感觉小了点。

4、Kaplan和卡普兰基金会: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卡普兰基金会的时候我一愣,光觉得耳熟,等到带着蛤蟆镜的卡普兰出场问她要谱子的时候,我心里一整个卧槽。

看到Tar一口一个Eliot,我不禁记忆错乱了,赶紧拿出手机来查。

呵,人家正经大名明明是叫Gilbert呀。

说起Gilbert Kaplan,也真是古典乐一奇人。

首先,他是一个亿万富翁,金融出版业起家。

某天他和妻子一起坐在音乐厅听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那一刻被击中,那个旋律久久萦绕心头。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食不知味,满世界打飞的去听任何一个角落的乐团演出马勒二。

他妻子和他说,既然你那么喜欢,为什么不试试自己去Master这部作品。

于是,他开始了和马勒、和第二交响曲“复活”长达50年的恋爱长跑。

尽管在这之前他的全部音乐经历只有3岁开始的3年钢琴学习,他自己请了专业老师教他指挥和音乐,满世界和指挥套近乎,绝大部分都是世界级的,我记得的有杰基耶夫等。

指挥们懂音乐,而他懂钱(笑)。

他用自己做投资的经验来换取一流指挥的大师课,而他也真的终于有一天走上了指挥台,花钱请乐队,花钱租场地,自己亲自指挥交响乐团演出这部史诗作品。

他还成立了卡普兰基金会,用以扶持对于马勒的研究,买了带着马勒亲笔签名的作品手稿和马勒用过的指挥棒,还录了两张马勒二的CD(一张和伦敦爱乐,一张和维也纳爱乐)可谓是古典音乐史上最有钱最出圈的票友。

所以电影里第一次出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是觉得非常亲切且有意思的,卡普兰不断向Tar去讨教指挥的诀窍,而Tar则各种要他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是导演在向卡普兰致敬。

但是第二次出现则是他取代了Tar站在了柏林爱乐的指挥台前,关键是他用手段偷了Tar的乐谱,然后被Tar一拳打下了指挥台。

那一刻我真的超级生气,卡普兰就这么被处理成了一个小丑,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偷窃指挥的总谱。

如果导演想要这样处理这个人物,却又要丑化,就不应该用卡普兰这个原名!

如果见过他本人就知道,他的傲慢是绝对不允许他这么做的。

2011年马勒逝世一百周年,我们剧院请了卡普兰来指挥本地乐团演奏马勒二,我本人也在接待人员行列,陪同了一周,有几件小事可见他对自己的“指挥事业”的看法:一、他不需要演出费,但需要我们向卡普兰基金会租赁他们出版的正版马勒二乐谱。

二、我们提供食宿和津贴,按惯例我们是提供剧院隔壁的五星级酒店的套房的。

他打听了一下房价,然后要求按照这个房价和正常的津贴支付给他,然后老人家自己贴钱住到了半岛的总统套房去了。

三、他发现合作乐团一个月后还要和本团的艺术总监再次演出马勒二,笑笑和我们说,我是来给他们排练了吗?

然后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一茬。

四、媒体参访首席小提琴对这位业余指挥的看法,首席一针见血说指挥的节奏不行,这一行不是谁都能干,但是他对马勒的谱子是真的熟。

他本人即是美国精英阶层的代表,典型犹太富商,相信他在指挥家面前也都是不卑不亢的,根本不可能做出电影里那种小丑般的举动,他可能会替演,但绝对不会偷谱子。

卡普兰先生2016年初就因癌症仙逝,不知道他看到这部电影,会是何种想法5、那些在电影里被提到名字的指挥家:电影里大量提到了各种音乐家指挥家的名字,尤其是第一段采访,大量提到了历史上的女指挥。

说来惭愧,本人真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有待二刷后截屏一个个慢慢看。

印象比较深刻的被导演以真名下场的首当其冲是Bernstein,不光是名字,还借他的影像来点明音乐的意义。

然后出现在对话里的有Domingo多明戈(人家在metoo倒台之前最后的长期工作是指挥)、Karajan卡拉扬、Furtwängler富特文格勒、James Levine詹姆斯莱文、Dutoit迪图瓦,这里卡拉扬和富特文格勒都因为NC时期的经历被人指摘,而剩下这几个都因为Metoo而一夜失业。

里面还有Dudamel杜达梅尔以唱片封面的形式出现了一下,不过最惨的是Michael Thomas Tilson,人称MTT,在剧里被Tar疯狂吐槽音乐处理,导演和他什么仇什么怨啊6、一些交响乐团的细节1)电影开篇字幕感谢了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我没仔细看,但应该是他们录的。

确实不同凡响,坐在电影院里我的心理活动是别放电影了,求求了你们就一直把马勒五演完吧。

首席Sharon一眼就是不会拉的,但是弓法和指法是完全和别的专业演员相同的,只是僵硬的手腕微微暴露了,绝对是好评。

看电影时就发现大提琴是Olga的演员本人演奏,果不其然回来搜了一下是专业大提琴演员。

Cate的钢琴指法也是全部能够对上的,为剧组的用心好评。

2)马勒五的开场主题是小号,但是电影里用的是在后台的圆号,这一演奏风格马勒经常使用,不过比较多见的是在马勒二“复活”中。

我看了油管上的演出录像,阿巴多和艾申巴赫的都有小号特写,而伯恩斯坦那一版录像里主题部分完全没有独奏镜头,全部在拍指挥,直到乐队进入才有全景,音色也略有不同。

我觉得导演应该是安排Tar沿袭了自己老师的编排,鉴于本人非音乐学专业,如有谬误待指正3)排练中Tar停下向乐队解释自己想要的感觉,就看到首席站起来面向乐队给了个示范。

排练结束后,也能够看到指挥、助理指挥、首席一起在读总谱。

自己标记完的总谱不见了Tar各种抓狂,这算是比较真实还原了乐队排练的环境,以及指挥真的不只是人形节拍器4)里面多次出现了乐团内部投票,比如驻团指挥的去留、新成员的选拔、独奏人选的确认。

事实上尽管指挥在交响乐团是唯一核心,但很多事务都需要乐手来投票,比如声部首席的产生,亦或是邀请哪一位新指挥,毕竟这是一个上下几百人的团队,只有获得人心才能获得领导权。

而且乐团内部audition也是像电影里一样,帘子拉起来盲听,不刷脸。

7、关于Tar原型的猜测前文提到了Bernstein的女弟子Marin Alsop,而且她也是女同志,很多人猜测她是Tar的原型。

但毕竟Tar这个角色也不算完全正面,因此双方都出来否认了。

就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直接换个名字叫Dutoit都可以哈哈哈哈哈。

无可指摘的才华,艺术家的另一半,一屁股风流韵事,被Metoo搞到身败名裂,只好在不讲Metoo的非欧美国家捞金,基本全中。

只能说,除了Tar是女同志这一点在指挥届难找,其他别的特质基本都能在每个指挥身上找到。

看完电影感叹了很久,主要还是各种细节太抓我了,写了一晚上都还没有写到我自己对这部电影和这个角色的看法。

明天继续……-2023.02.17更新的分割线--之前有人求分析Julliard的那堂大师课,今天灵感突然来了,所以发挥一下,将这个大师课换个场景,可能很多人能够更好理解。

仅供娱乐,并不想冒犯任何一个古典音乐学校、大师和厨师学校以及奶茶品牌。

Btw,我爱喜茶,我也很欣赏莎拉张。

新东方厨师学校饮品部门,一个学生正在调饮料,老师皱眉打断。

“告诉我你对这杯饮料的出品有什么想法?

”学生拿着手上的新炒制的顶级龙井无言以对,或许他只是想做一杯珍珠奶茶而已。

“那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来新东方学习饮品制作。

”老师继续咄咄相逼“因为新东方是最好的厨师学校?

”学生弱弱回答“那蓝带和蓝翔可能有不同意见。

新东方只是一个品牌而已,你选学校上学只是根据牌子的嘛?

”“em……大概是因为我家门口喜茶的老板是这里毕业的”老师摇摇头,开始引述陆羽的茶经,blah blah blah,学生表示不置可否。

“那换个话题吧,你对豆浆有什么看法?

”老师企图启发学生。

“我不喜欢豆浆。

”“你不喜欢豆浆?

对于大部分乳糖不耐的中国人来说,豆浆是优质的蛋白来源,而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你学习饮品不可能绕开豆浆。

”“现在的大豆多半从美国进口,是他们扼制我们农业和畜牧业的武器,我不喜欢大豆,所以我不喝豆浆。

”老师被这个说法震惊了一下,并马上镇定了下来,把他带到料理台边,倒出了一杯新鲜的豆浆,娓娓道来:“豆浆是遍布全国各地的饮品,南方人爱加糖喝甜的,叫豆花。

北方人喜欢点卤变成豆腐脑。

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老师往里到了一勺酱油,豆浆马上起了絮,“喜欢加上酱油,撒上紫菜、榨菜、虾皮,叫做咸豆浆。

”紧接着又撒了一点辣油,“也有人觉得一定要加上这勺辣油,这才是精华。

这就是我们流传千年的豆浆的做法,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你现在说因为大豆是美国的主要农作物所以你抵制,这也太可笑了。

”学生略尴尬,但仍坚持己见。

于是老师拿出了刚才学生正要泡的龙井,说:“现在请你给我沏一杯茶,你觉得你是要向我展现这是清明前凌晨采摘的西湖边山上的龙井呢,还是要给我展现未婚少女一边唱红歌一边采茶的场景呢?

”学生被彻底激怒,离开了教室,Tar露出了一丝笑容。

 6 ) 一整个硬不起来的隔靴搔痒的三小时

我看到了一个老白男的不甘,站在权力的金字塔顶太久,自己也被金字塔吞噬以至于丧失活力,当从前被压迫的女性、少数族裔以及lgbt都纷纷找到自己的战场,白男已经变成一个垂垂老矣的形象,他依然站在顶端,他的特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只是他不站在舞台中心了,就像以前只有大音乐家才能在历史留名,可是现在最受欢迎的是流行歌星,可是后者所拥有的权力超过前者了吗?

没有,精明的老白男早就把该占的都占完了,所有的旧秩序由他统治,少数群体只是另辟蹊径而已,地球远比父权社会要大得多,旧的东西留在那里,没有被毁掉,反而是太稳定了,稳定到落灰,没人看了。

少数群体依然没有权力,但它有色彩,有人看就有色彩,终究,它能崛起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慈悲,而是因为它助力了新生产力解放的需求,资本主义来了,信息革命来了,互联网来了,大众传媒来了,这些都是少数群体的舞台,凯特布兰切特拥有着的,正是让老白男们羡慕不已的资产——一副女性之躯。

她爹味起来就是大魔王,换一个真的白男爹味就会被万人嫌。

可是老白男也想释放,也想拥有色彩,他想让人知道在他老迈的孱弱的身躯内部藏着的精力四射的灵魂,还带着阴茎中心主义的丰沛,在贝多芬巴赫的铿锵节奏里怀念他的全盛时代,他的杀伐四方,他的旺盛性欲,此刻都借着大魔王的女体喷薄而出。

一整部电影我都觉得凯特演的就是个男人,塔尔这个女同人设也完全立不住,她就是在选后宫而已啊,直到结尾她跌落之后去了亚洲,她身上白人女性的标签才清晰呈现,也是因为亚洲还保留着“血性”——男人最爱的,尤其是让老白男怀念的——旧秩序在那里依然张力满满。

 7 ) 短评太短写不下,个人碎碎念

说实话对我魔这部时隔多年冲奖片挺失望的,三星给电影本身一星给她剧里妆造。

她挑这部一点都不意外,这几年老挑这种炫技说难听就是装的剧本,看她这种电影类似听宋祖英唱歌。

电影节奏有问题,开头十几分钟全是塔尔个人成就介绍,完全可以讲一两分钟然后用台下观众打哈欠的镜头和助理发短信吐槽她来表达塔尔权欲熏心。

前半段一直这个节奏快睡着了,结果后面节奏又特别快,快到一句我起码可以自己订机票了来说明塔尔被开除。

下个镜头就是她回家,下个镜头她又出现在东南亚。

最让我不满的是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在洗白塔尔这类人。

潜规则性骚扰这些拍的非常隐晦,最明显的地方也就是塔尔卫生间偶遇大提琴手俯身偷看她门下的鞋后面改高她分数和合奏结束后情难自制抚摸她的脸同时给了一个她妻子愕然表情的镜头。

也并没有说明塔尔和自杀女孩的关系,只有助理和塔尔对话说明她们三之前关系还不错和某封助理和自杀女孩的邮件显示塔尔在封杀女孩,然后塔尔就被开除了。

所以到底她是因为证实有潜规则被开,还是舆论被开呢?

当然也可以说这是这部电影风格,只不过在我看来,一边大肆描述个人成就一边淡化他们劣迹,这部冲奖片又算不算讨好那些干过这些事的有权势老白男呢?

特别塔尔上课那个剧情明显表明塔尔观点是人和作品要区别对待。

主角写成一个女同性恋挺鸡贼的。

虽然我魔本人说她并没有考虑过角色性别性向,强调不去贴标签化。

角色妆造也在去性别化。

但是一个现生绝大多数发生在男异性恋身上的故事改成女同性恋,我说你们想冲奖就直说别来这套……短评有人说她演老白男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哈哈哈。

可能是女人放在男人的位子,她会变成男人。

塔尔的穿搭,她采访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在职场里有限制,上课那段对巴赫看法的对话,认为基金不应该局限于女性,对霸凌者自称孩子父亲之类的……话说前几年她也演了一个背刺女权的角色《美国夫人》,加上我看到上面有影评提到她对伍迪艾伦的模糊态度……说不定这部戏她就是在演自己呢电影从内到外都这么努力了,看来得奖是势在必得了hhh

 8 ) 她的音乐,性别与权力

主角设定为女同性恋,塔尔像男性的女性(不论是对男性气质的模仿还是生理气质相似),无从考究的是,究竟是为了避免撬动男性事实,还是探索性别权力的多面性(当然也不乏污名化LGBTQAI+群体)。

作为小众性向群体,集合了男性身份会遇到的社会事件,因此避免了传统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议题,身份争议在女性边缘群体和男性权利纷争之间发生双重矛盾,因此电影的母题指向和分类变得模糊不清。

但正是这种模糊的边界,它有了更多种可能。

它既可以属于另类的女权电影,属于更为小概率的身份探索,也可以作为填补性别权利研究的新组合。

塔尔的天赋与人生结局,像是在讲述天才陨落的不同方式。

她对音乐的理解是尖锐且有力量的,指挥家的角色设定也让她的控制权拉到顶峰,疯魔同样也是因为沉浸与合一。

最女性的部分是有关于身体暧昧的镜头语言,遗憾的是,情感部分缺乏反差。

 9 ) 这跟女性主义没多少关系

真的不太喜欢。

前面看得昏昏欲睡,絮絮叨叨的对话戏和大量堆砌的专有名词,已经很劝退我了,视听语言几乎没有,非要硬扯的话就是长镜头,但也是为了突出布兰切特的表演(说实话这表演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就还是在她“大魔王”标签的舒适区里),镜头本身并没有表意,单从这点来说,《奥本海默》做得都比它强。

后面有些段落还可以,但也乏善可陈,都在预先设想之内。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我知道导演是想结合(为了不诛心,就不用“蹭”这个字眼了)“me too”运动和“cancel culture”等政治正确浪潮的热点,甚至直接找来了《烧女图》的双女主之一,还让凯特来演一个“白男”,反讽这些进步运动的扩大化带来的危害,想证明这些头脑发热的人疯起来连自己人都杀的现状。

但我更多地就只是把它当作一部普通的关于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传记片来看,塔尔所经历的事情放在任何特立独行、不谙(或者说不屑)世事的artist身上都可以成立,而且这种类型的片子已经有很多了,几乎要成为一种新的公式了(天赋➕努力、贵人相助、走上巅峰、独断专行、被人妒忌、遭人算计、身败名裂叭啦叭啦),那些她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拍法(梦境什么的)也是如此。

anyway,肯定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至少是跟当下的社会语境有呼应。

 10 ) 《Tár》中的四层社会议题

《塔尔》很早以前就是我的年度期待。

电影上线当天就强忍着困意第一时间看罢。

有惊喜也有失望。

是那种极高级又高冷的作品。

镜头与剧情的设计显得十分繁复,在纪录片、传记片与文艺片质感间横跳。

初看,整体是典雅的,每一段单拿出来是极富张力的调度与表演,惊艳的镜头与打光,却拼凑出失衡之玄虚质感。

它带给我的感觉很奇异,尽管初看观感不是多么享受,还是吸引我一步步深入了解。

而在半年后的今天,如果你问我去年对我影响最大的电影,《塔尔》绝对当仁不让。

尽管它并不是完美的,但导演的态度,演员的表演,远远超脱于去年上映的任何一部电影。

它的表达方式非常有趣,是极具德国电影气质的冷峻。

大篇幅的专业对白,我也是观后查询资料才慢慢看懂,但它并不影响电影的主体。

前期是多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初步塑造世界观,展现角色魅力;中期你可能会觉得叙述视角有点诡异,是的,这份“诡异”是导演故意营造的。

一些刻意回避的细节,恰好构成了微妙的Tár第一视角叙述效果。

每一个电影里没有明显写出的,只留下蛛丝马迹的情节,都是Tár在逃避的心魔。

而电影表面的冷峻,恰好与Tár外在的威严形成了互文。

整部电影就像一座冰山,肉眼可见的只是一角,所有的精彩都掩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

怪也怪Todd Field太高估了观众,在这样不断做减法的表达与极其膨胀的信息量里,其实作为我这样的观众看第一遍能捋清脉络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如果对该命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就会给这部电影刻下“烂片”的标签。

它的主题要分很多个层次来谈。

第一层,最表象也是最“专业”的一项:是在讲古典艺术、观念在现代社会里格格不入的处境。

这一点是这部电影剧作的基础,也是将Lydia Tár设定成指挥家的原因。

古典音乐的门槛将浮躁的大多数人拒之门外,而大多数古典音乐从事者的高傲姿态又使他们更加边缘化。

在这样的体系里,古典音乐展示给社会的不是艺术,人们只需要造一个“神”来崇拜。

这个重任恰巧就到了Tár的肩头。

人们习惯把这位“神”看作完美的,不仅仅在专业上完美,更需要在人格上完美。

而她并不是,也不可能是。

这便是矛盾的根源。

开场Tár授课的长镜头,其实就借Tár之口展示了导演对这个命题的态度:艺术与人格应该分开看。

Tár问学生怎么看待巴赫。

学生回答:“巴赫不是生育了二十个孩子吗”。

塔尔是这样说的:“我不理解他的生殖能力和他的B小调有什么关系。

”但现代的Cancel文化则与深植Tár的古典思想格格不入。

Cancel文化讲究的是“一棒子打死”,讲究人德合一。

而这两种观念之间的分歧是无法消解的。

还是在这一幕,又引出了第二层议题:对身份政治的探讨。

如果你仔细看这个镜头里的对白,你会发现Tár对身份政治的看法十分通透。

她懂得利用它,也懂得这是一柄双刃剑。

“我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女同性恋……”这样的“自嘲”巧妙的规避了可能迎来的来自“身份”上的抨击,她的“身份”其实在当代身份政治体系下是占尽优势的,但也正是她“背离”了属于自己的“身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的倒台。

我个人非常认同导演在这个环节里透露的立场:“如果你让自己的认知和审美受限于被区分的这么精密的政治立场,如果巴赫的才气都无法打破他的性别、生育观、价值观和性取向架构起的藩篱,那你的才能肯定也会被某一类人否定。

”这一幕也是我心目中Tár最富魅力的一刻。

我和导演在价值观上可以达成一致,这也是我沉浸于这部电影的最主要驱力。

还是在这一幕,第三层议题其实也浮出水面:权力命题。

这一命题比起前两个命题,显然着墨更多,它贯穿了电影的始终。

说到权力,便不得不提角色的设定之妙。

在古典音乐体系里,指挥的地位非同寻常。

它是一个具有“统治力”的职位,在表演曲目的十几分钟里,指挥几乎掌管了时间,它是一个乐团的生命。

这样的职位正是使Tár的野心、控制欲膨胀的原因。

她理所应当地成为性剥削者,也正是因为权力的膨胀。

导演选用“女性”的性别来诠释这个人物,一方面是想要表达权力的腐蚀不分性别,一方面则牵扯到最后一层议题。

是的,最后一层议题,也是最易被误解的议题,便是女性主义。

其实我很诧异Todd Field居然能站在如此中立的角度来诉说这样一个故事,不带有半点“老白男”的酸腐气。

而这样的剧本却还被批判成“简单的性转男权”。

Tár的确是带有男性表征的,但在男权社会里,她想要寻求最高的地位也只有被同化这一条途径。

这是社会的症结,而不应该被随意的划作Tár的人格缺陷。

从一开始采访长镜头里她谈吐间对女性从业者的关心,到她需要服药调节的过度敏感的神经,和Olga相处时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以及结尾跌落神坛后的癫狂…每一个细节都昭示了她为自己精心打造的“完美”躯壳下裹挟着一颗伤痕累累,病态的心。

就像她自己说的:“(一个女性实行)性剥削怎么可以和(一个男性是)纳粹分子相提并论?

”女性的悲哀尽显于此。

而这一句也有力佐证了她女权主义者的身份。

综上所述,Tár的矛盾与复杂赋予了这部电影灵魂。

而这个角色之所以优秀,更离不开演员的诠释。

Cate Blanchett俨然已经迈入了这个星球上最优秀演员的行列。

她的表演气场全开,从生活中的谈笑风趣到指挥台上的潇洒自如;每一分病态的偏执与自负,每一个身份下该有的反应,她的处理无比准确;又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人物间暗流涌动。

配角的戏份虽少,但绝不是缺失的。

庞大的留白使得琢磨角色间的关系更加饶有趣味。

篇幅所限,这里便不谈。

码了这么多字,也仅仅写出了这部电影的冰山一角;从剧情切入、人物切入的剖析,还有待电影爱好者们一起来挖掘。

但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杰作。

至少是一部在当下社会里有意义的电影。

《塔尔》短评

演了一个没有几把的直男

5分钟前
  • 还行

笨蛋!是权力!

10分钟前
  • 真绪
  • 还行

可见女性为主,女性题材,取得成就的女性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的太少太少了,才会满篇都是“这就是性转的,男版的布拉布拉故事”浅显不自知还傲视群雄雌~如果简单的说是性转女强人故事则抹杀很多女性视角和属于女性心理变化的体验。塔尔典型的在男权势力下成长起来的女强,造成她这样男性化不自知甚至站队回到原有对立面也是这个大环境最后熏陶导致的。可见有毒的环境中会侵蚀每一个有空隙的心灵。这不仅是环境中的某个性别个人所能抵抗的,而是要改变环境,不然就是反复的不分性别的故事发生!女性还是要不停地占据权利中心创作女性故事,逃离有毒环境再努力改变吧

13分钟前
  • .Pixar
  • 力荐

我为什么周六一大早上自我折磨呢!!

1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女主选得大错特错,明明是个极度自恋的控制狂,权利高点的捕猎者,各种“Male”gaze,爹味,揩油,也让人#MeToo不起来……要是布兰切特想要潜规则和性骚扰,那排队会排得她骚扰不过来。“如果巴赫的才气都无法打破他的性别,生育观,信仰和性取向制造出来的藩篱,那任何人的才能都会被某一类人否定”,好吧我信了,人的魅力和才气也一样。

15分钟前
  • sss
  • 还行

这结尾太神了!坏了规矩对不起列祖列宗,只配指挥这个。

16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可以说是literally的女拳”。来之前被人宣传说女王这次雄起了!结果一看,其实是父权的故事发生在Heroin身上而已。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压迫。 #威尼斯记

19分钟前
  • walkerja
  • 还行

3.4/10 #NYFF 并未呈现复杂而是导致混乱不堪的人物形象,过度侧重于塔尔在多个女人间游走而很大程度上轻视了音乐本身的能量,也忽略了本可以更着重展示的“舞台上”的权力结构,而塔尔与多个女人的关系中却鲜少出现真正的情感碰撞,以至于在“人”的关系中所能看到的只有塔尔一人,她偶发的对外界的聆听(噪音/音乐)成为了一体两面的自我反省:成功亦或是梦魇。导演巧妙地借塔尔的少数群体身份来在大银幕上抨击身份政治与cancel culture,但姑且不谈这浮于表面的讨论,最后一段借助第三世界国家来进行“自我救赎”或“躲藏”的部分可以说是令人恶心,更凸显了全片美术上过于“干净”的问题:当然是“反古典”的(没有那些浮雕/实木/钟表),但本质上依旧是一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西方审美”,也就解释了电影中为何并未特意区别构建柏林与纽约。

22分钟前
  • 鲍勃粥
  • 很差

電影是一種表達,但導演想說的太多太滿,而又拼命想顯示自身的客觀,結果就是把一堆高營養高蛋白的食材放在一鍋裡煮,政治、權力、藝術、性取向大亂燉,結果噎著了作為觀眾的我。滿懷期待,頻頻走神,然後大魔王演的很大魔王。

26分钟前
  • 苍庸
  • 较差

“男人也是一种处境”

28分钟前
  • Xyzzy
  • 还行

凯特整个人会发光,讲德语和指挥和弹琴都有模有样。//大量音乐相关专有名词,首映场没英语字幕,还有德语part,看得我叫一个吭哧憋堵。但抛开这所有不谈,还是可以感受到主创的不成熟之处,很多跳接没有头绪,很多该出效果的搞笑的点没有到位,很像闲笔。借了人物色彩厚度的光,又有大魔王演技加成,实在不应是现在的完成度。

30分钟前
  • 许多熊
  • 推荐

6-7|只有人,没有关系….零零散散走到最后居然是conservative落点….倒也是少见…收尾尤其condescending….

34分钟前
  • wintermute
  • 还行

4星的水准,1星加给凯特,她更应该凭这个角色拿奥斯卡最佳女主的。

38分钟前
  • 发条橙
  • 力荐

哈内克闭着眼睛都比这拍得好。

43分钟前
  • 深邃
  • 较差

太无聊了,废话连篇,即便听凯特话唠也不奏效

47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很差

又一角色和演员完美提高电影质感的范例。而剧本、电影节奏和很多处剪辑对于观感而言几乎是灾难……虽然不应该这么类比,但也许可以对照一下《黑天鹅》在硬件方面的精准打磨。@Landmark's E Street Cinema

50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较差

只是一場個人表演秀。

55分钟前
  • SSSSSSS
  • 较差

CB输给米孝鱿应该很不服气

58分钟前
  • Glow
  • 推荐

女主基本还算真实反映了顶尖指挥的公私生活,但即便如此也还是由衷希望大荧幕放过古典音乐行业。利用性别转换来表达业内的男权现象吗?倒让我觉得大可不必绕这么大个弯。不过我是和Serge异地同时看的!好浪漫呦!😘

59分钟前
  • 永久退休王静阁
  • 还行

观看《塔尔》就像是阅读两个半小时的推特shitstorm:没有任何一秒是在真正讨论问题的。菲尔德这部虚假的电影对权力、取消文化、身份议题和古典音乐所提出的意见好像直接取材于报刊文章的评论区,再佐之以布兰切特大错特错的表演,一个怪物便从此诞生。菲尔德向女主角身上抛去了诸多光环和诸多狗屎,让她的行事彻底离开尘世的逻辑和束缚。这个人物的成与败都是这个时代对于权势人物的想象,充满了欲言又止的伪吊诡和真怯懦。至于她对艺术那本真的爱,well,从本片对古典音乐世界假模假式的展现来看,应该不是导演的关注重点。《塔尔》的艺术大概就像她的马勒一样,没有丝毫真挚可言。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