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模仿游戏

The Imitation Game,解码游戏(港),模拟游戏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马修·古迪,罗里·金尼尔,艾伦·里奇,马修·比尔德,查尔斯·丹斯,马克·斯特朗,詹姆斯·诺斯科特,汤姆·古德曼-希尔,史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4

《模仿游戏》剧照

模仿游戏 剧照 NO.1模仿游戏 剧照 NO.2模仿游戏 剧照 NO.3模仿游戏 剧照 NO.4模仿游戏 剧照 NO.5模仿游戏 剧照 NO.6模仿游戏 剧照 NO.13模仿游戏 剧照 NO.14模仿游戏 剧照 NO.15模仿游戏 剧照 NO.16模仿游戏 剧照 NO.17模仿游戏 剧照 NO.18模仿游戏 剧照 NO.19模仿游戏 剧照 NO.20

《模仿游戏》剧情介绍

模仿游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期间,盟军苦于德国的秘密系统“英格玛”无法破译,政府召集了一批民间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图灵(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就是其中之一。计划刚开始图灵遭到了以休(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为首的组员和 领导的排斥,幸好军情处部长孟席斯(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 饰)帮助他立项研究破译密码的机器,而图灵则变成了负责人,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开始了艰难的工作。琼很快就迷上了图灵,由于她的帮助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解德军的密码。图灵一度与琼订婚,但实际上他隐瞒了一个秘密,因为这个秘密他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本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艾伦·图灵传》,上映后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机场特警我的魔法仙妻青之驱魔师体育俱乐部狗狗情缘夜莺之旅射杀英雄魔力之夜生之欲拿破仑战争小房东梦二爱的水花美国甜心机械战士幽灵之国的囚徒包公生死劫寻龙传说勇者大冒险第一季喵,请许愿校花生死恋春桃的战争未来小姐暖男记娘心全球热恋造物弄人我们复婚吧附注:我爱你股权风云呆呆精灵

《模仿游戏》长篇影评

 1 ) 艾伦·图灵传奇的一生

昨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完了这部电影,内心非常震撼。

这部电影曾获奥斯卡提名,这是对这部电影本身的肯定,首先来说最精彩的就是剧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计算机天才艾伦·图灵的传奇一生,作为一位伟大的英国数学家及逻辑学家,图灵曾在二战期间破解德国著名的密码Enigma,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

《模仿游戏》主要聚焦于艾伦·图灵在40年代以前的经历。

2015年2月,《模仿游戏》获得第27届南加大图书馆编剧奖“最佳改编剧本”和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图灵是著名的同性恋之一,并因为其同性恋倾向而遭到迫害,使得他的职业生涯尽毁。

在学校期间,他因为在数学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而被同学嫉妒,经常受到许多同学的欺负。

1952年,他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

图灵为此而报警。

但是警方的调查结果使得他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

他没有申辩,并被定罪。

在著名的公审后,他被给予了两个选择:坐牢或荷尔蒙疗法。

他选择了荷尔蒙注射,并持续了一年。

之后图灵选择了自杀。

最大的看点就是图灵在二战中研究协助军方破解德国著名密码系统Enigma的机器,一开始图灵的计划并不被看好,也一度受到质疑,后来在他的努力下,开始与全英最著名的破译密码天才的同伴儿们进行研究。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们没有放弃,最终研究成功。

但是这项成果由于机密性却不能公之于众,最终图灵和朋友们将所有的科研资料扔进了熊熊大火中,将一切化为灰烬……艾伦·图灵的伟大发明拯救了成千上万人民的生命,他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这些人在历史上有太多太多,他们赢得了所有人尊敬。

 2 ) 《模仿游戏》有哪些拍得不对的地方

今年是图灵诞辰110周年,所以这个时候就很想说说《模仿游戏》里那些拍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把电影当真。

《模仿游戏》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所写的《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书我看了两遍,电影也看了好几遍,说实话看不出来主角是同一个人。

而电影里发生的事情,和真实的历史也有很大出入。

电影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天才,小时候被同学欺负,长大了被同事排挤。

他只有一个朋友(初恋)克里斯朵夫但是英年早逝,他还不能表现出悲伤。

他在布莱切利庄园破译德军密码(但是不懂德语),结果处处被掣肘,最后写信给丘吉尔才获得了领导权。

在他眼里破译密码是一个智力游戏,对于战争,他并不在意。

他因为举止怪异,被怀疑是间谍而接受调查。

他不懂笑话,也不知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过最后他懂了。

他主持建造了一台即时破译密码的机器,并命名为克里斯朵夫。

最后密码破译成功,但他们的工作注定不能为人所知。

他曾经为了工作向同事求婚,又取消了婚约。

他隐瞒着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但最后因为一桩盗窃案,一切被警方知晓,他被判有罪,身心受到巨大创伤,只有一台可以聊天的机器为伴(那台机器又叫克里斯朵夫),在接受两年的雌激素治疗后自杀身亡。

哪里不对呢?

电影三条线交错叙事,先说主线,布莱切利庄园往事。

电影说对的地方是,他真的建造了一台破译密码的机器,而他的工作注定不能为人所知。

其他的嘛……电影里有句话出现了三次:有时正是那些无人看好之人成就了无人能及之事。

对这句话我只能说,图灵所成就之事确实是无人能及,但是谁会不看好他啊?

毕竟是24岁就写出《论可计算数在判定性问题中的应用》终结了希尔伯特“数学是可判定的吗”问题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论文,就是“图灵机”的那个论文)。

他38岁时因这篇《论可计算数》当选皇家学会院士。

电影里那个“面试”他的人也问了,你写出这篇我连名字都看不懂的论文时年龄有多大?

所以,谁会不看好他?

话说,“面试”他的人看不懂题目是因为“判定性问题”(Entscheidungsproblem)是德语吧!

所以,究竟是谁不懂德语?

/doge图灵进入布莱切利庄园的过程,电影把它拍成一场面试。

但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是军方的人主动联系的图灵。

他们需要数学家。

布莱切利也曾像电影里说的那样,用填字游戏招人,但这从来不是主要的方法。

主要方法是通过熟人介绍,所以许多都是剑桥、牛津来的“教授型“人才。

图灵答应去布莱切利,显然是破译密码的工作完全长在了他的兴趣点上,但他并没有像电影里一样,只把它当成一场游戏。

他深知自己“正在为世界而战”。

他心地善良,在战争期间他资助了一名难民营的学生,希望他能继续求学。

他也曾梦见自己身披同盟的旗帜走在街上。

而电影中的天才带着一丝超然和冷漠,似乎并不在意那些鲜血和生命。

而在布莱切利庄园最核心的八号小屋,他一直居于领导地位,没有人会吃饱了撑的排挤他。

那个地方即使不似象牙塔般单纯,人事变动有,谁又看不上谁了的事也有。

但大家也都知道,破译密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电影拍了那么多无聊的办公室冲突,实在是格局小了。

况且图灵的同事回忆说:……所有人都非常非常喜欢他,他对那些没有他有天分的人也很有耐心,“我们只要取得一点小成绩他就会给予很大的鼓励”。

他总能从最基本的原理入手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他也从来不会瞧不起什么,在实践中有任何难操作事情的他都会亲自去办。

这样的行事风格鼓舞了所有人。

大家都不能相信,这么一个孩子气的人竟然已经三十岁了;同时也不能相信,这么一个能力过硬的人竟然只有三十岁。

所以他是真的很受欢迎,而且大家是如此仰赖着他的智慧。

后来,英美两国开始合作,图灵又被派到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声音加密,据说他刚坐下半小时就解决了一个难题!

他也不可能不懂笑话,恰恰相反他很幽默。

如果看过一点他写的《计算机与智能》,或者那篇1951年在BBC演讲的时候的稿子,就会知道,相比于学术界那些沉闷的,板着脸的说教,他文风轻快(?

),东拉西扯,还经常搞一些很神奇的类比。

(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合适,但我有时候看他写的东西真的笑得头疼)。

他人生中提出的第一个公式,是关于“认证考试成绩”和“学生的体重”、“考试的日期”、“休息时吃掉的糖霜面包数量”、“在教室吃掉的牛奶巧克力数量”、“老师用‘本佐’打学生时用的力量”、“‘本佐’的角度”以及“希腊散文时间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人能不懂笑话吗?

搁现在,给孩子颁个“搞笑诺贝尔奖”不过分吧!

而给丘吉尔写信的事情虽然是真的,却不是图灵在要求领导权(他从一开始就是领导,一方面因为他来得早,另一方面就是他很擅长解决这些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新问题)。

那封信是布莱切利的6号小屋和8号小屋的四位领导人写的联名信。

他们要的是资金,是人员,是建造更多的破译密码的机器,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已经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了。

信中的落款是:我们永远效忠于你 A.M.图灵 W.G.威尔奇曼 C.H.O’D.亚历山大 P.S.米尔纳博瑞 丘吉尔同意了。

对于这群“从来不叫却会下金蛋的鹅”的要求,丘吉尔当然会尽力满足。

他们尽管远离前线,却是可以扭转乾坤的人。

另外,那台机器叫炸弹,不叫克里斯朵夫。

我之前还问布莱切利庄园的官推,它为啥叫炸弹(Bombe),答案是为了纪念波兰密码破译专家之前的工作,波兰的机器叫Bomba,它运行的时候隆隆的声音,就像炸弹一样,然后这好像还是一款甜点的名字。

所以也有一种译法,叫它“甜点”破译机。

如上所述,建造这台机器顺理成章,没有人质疑图灵的计划。

因为之前波兰人也造过一台,但是因为德军的加密机器升级,波兰人的思路完全不能用了,而图灵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他也没像电影中用各种木材和锤子什么的亲自“造出来”这个机器吧,就算他喜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巨大的工程也是交给一个制表公司做的。

)电影里没讲这台机器是怎么破译密码的,霍奇斯所写的传记里却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解释它的原理。

如果非得一句话概括就是猜到一段原文和他对应的密文之后(比方说德国人上来就会汇报天气,那天气这词肯定会出现在某个固定的位置),用三个转鼓模拟三台连起来的谜机转子,把所有可能的17576种(为什么才17576种而不是159000000000000种?

因为伟大的图灵一顿操作,简单说也就是通过几台机器串联,把插线板的影响抵消掉了)排列方式都试试。

没讲清楚也就罢了,电影里拍这个部分的时候还有些错误。

首先,可能是为了反衬,在电影中图灵的同事在“根据字母频数”破译密码,进度缓慢。

但是只要了解一点英格玛机加密的原理,就会知道字母频数法根本没法用。

因为英格玛机相当于打一个字母就换一个密钥表。

其次,电影中的机器转了半天都停不下来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后来知道了它应该要从那些每封电报中都有的单词(比如刚才说的天气wetter)进行突破,机器才停下来。

说反了啊!

如果造机器的时候都不知道机器什么时候能停下来,那为什么要造啊?

这个在《码书》里有一个好的说法。

(我直接粘过来吧😭)“图灵只需把第一套编码器的输出点——L1,直接连接到第二套编码器的输入点——也是L1,等等。

可惜,他并不知道字母L1的值。

所以,他必须把第一套编码器的所有26个输出点连接到第二套编码器所有相对应的26个输入点,等等。

结果就会有26个电流回路,每一个回路都有一颗灯泡来指示电路是否接通了。

这三套编码器就只需检查17,576种方位,其中第二套编码器的方位永远比第一套的多移一位,第三套编码器的方位则比第二套的多移两位。

一旦找到正确的编码器方位,其中一组电路就会接通,电泡就会亮。

如果编码器能够每秒换一次位置,五个小时就可以检验完所有可能性方位了。

”人家还配图了:

现在只说这些也太简略了。

因为传记里花了整整两章来写布莱切利的故事,字里行间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那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

看得我CPU也烧坏了。

然而电影就是一个字:啥也没讲。

但是Cilly是对的。

那些德国的发报员有时候会偷懒,不愿去挑选随机的密钥,反而用一些容易猜到的词。

后来,所有这样的词,都有一个外号,叫Cillies。

然后他们就猜,可能是那个发报员的女朋友叫这个名字吧!

以及,关于图灵说德语,其实在他20岁时,在克里斯朵夫生日之际,给克里斯的母亲写信,说自己有多么想念克里斯,也说到自己的近况:“我读了半本德国数学书,几乎学会德语了。

”(?!

这就学会了)而且如开头所说的,他论文题目里就有一个很长的……德语。

说到语言,电影中图灵得到领导权之后把语言学家解雇了。

可是破译密码怎能没有语言学家?

其实布莱切利有很多语言大师,只是在另一个部门。

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律师、艺术家……?

你能想到的行业布莱切利都有,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全才比较多。

《魔戒》的作者托尔金也差点被招进去,不意外,语言大师啊!

另外,如上所述,图灵对同事并不刻薄,他也不擅长行政管理,更不擅长开除别人。

休·亚历山大,他才擅长赶走各种不适合该高强度体力脑力工作的人。

后来行政工作都是他负责了。

图灵被架空也是毫无波澜,他自己把部门领导一栏填上亚历山大,估计也乐得只管技术。

另外亚历山大也不是电影里这么烦人。

后来图灵被起诉强制猥亵罪,亚历山大出庭作证,说“图灵是国宝”。

在九十年代的一个关于图灵的纪录片里,休,还有琼,还有其他一些同事,动情地回忆往昔。

他们都垂垂老矣,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

或许正如当年联名信中的落款,他们永远是丘吉尔忠实的仆从。

还有他们的上司,丹尼斯顿,根本不像电影里说得那么刻板不通人情,反而因为行事作风太仁慈有点压不住这群散漫的知识分子。

后来他病退了,换了一个铁腕治理的上司,那才真是……还有就是,图灵差点被当成间谍的故事,确实发生过。

因为他穿得邋里邋遢,还总是摆弄篱笆上的花。

但是那只是一个搞笑小插曲吧。

再次:谁会不看好他啊!

大家都知道他有多么重要。

在电影中,有一个同事是真·间谍,但是他说,如果图灵把他说出去,他就把图灵是同性恋的事说出去。

可是问题是,真正的历史中,图灵从来没有刻意隐瞒过自己是同性恋这件事,包括后来警察找上门那次。

他一直天真地认为同性恋很快就要合法化了。

似乎电影都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除了主人公之外其他人都是傻子,但是如上所述大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没有一个脑子不好用的。

而且正如图灵的侄子强调的那样,图灵在破译密码中的工作被夸大了。

也许这是因为,8号小屋破译的是德国海军谜机,除了海军谜机还有陆军谜机,除了谜机还有更变态的供希特勒和其他国家高层通信的洛伦兹机(后来为了破译洛伦兹机建了一个巨人机,有人说那才是世界上被造出来的第一台的计算机?

不过这个不是图灵设计建造的),除了德国密码还有日本密码意大利密码。

更何况,炸弹机造出来并不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就一劳永逸了。

德国人对谜机动手脚时他们会需要改进炸弹机,有时急需军方缴获一批密码本,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甚至还做了一个现实版“伊谢尔伦攻略战”的规划,但是最后由于种种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用这个办法。

(看过《银河英雄传说》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计划的要点就是让一个精通德语的盟军士兵化妆成负伤坠海的德军,向德军船只发出求救信号,一旦登船就射击德军士兵控制船只夺取密码本,历史上它的名字叫“无情计划”。

是挺无情的哈。

看来田中老……师写的时候没少借鉴各种古今中外战争史。

)而且,即使图灵是8号小屋的领导,他也不可能单打独斗(虽然他以前很喜欢单打独斗)。

破译密码毕竟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破译密码的成功,依靠的是语言学、数学、统计学、机械的专业知识、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一闪而过的灵感,依靠的是纸板杆、打孔卡片、炸弹机、黛丽拉、巨人机,依靠的是布莱切利庄园的成千上万人。

最后,他跟琼求婚也不是为了工作。

可能单纯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强调婚姻生活中性有多么重要,而大家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家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再加上他们生的孩子,所以他也想过要组建家庭。

但是终究他决定遵从自己的心。

真实的历史中,没有电影里那么多弯弯绕绕,求婚第二天图灵就跟琼说他是同性恋。

琼的原话是:我当时虽然有点担心,但还是决定继续了。

琼也实在太厉害,来自剑桥数学专业。

在那个年代,她是八号小屋里早期为数不多的女性。

不过放眼整个布莱切利,女人占75%,妇女能顶不止半边天,名校背景的也有许多,来自不同的专业。

炸弹机等机器的操作者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就像后来早期的计算机编程人员是女性一样),但是她们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食宿条件差,上面只给她们开很低的工资。

德莫特·图灵评价道,琼·克拉克是在那个年代打破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典范,但毕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做到这样。

有一些女性回到大学继续搞研究,也许多工作人员战后就是回去当家庭主妇。

她们要过多少年,才能告诉亲人,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

影片中,在当时那个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环境下,是图灵一直支持、鼓励琼留在布莱切利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可惜的是,真实的图灵并没有电影里那种平权的意识,他也不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和妇女所遭受的苦难可能是同根同源的。

(有一个理论就是,男性的homosocial就是恐同➕厌女,排斥女人和所谓“不像男人的男人”)霍奇斯感慨:图灵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他办公室里的女孩只能做那些他不愿动手去做的事。

并且,他可能有点“害怕女孩”,在路上碰到成群结队走过的女孩时他会尴尬地侧身,眼睛盯着地面。

但是他跟琼很聊得来,因为琼在8号小屋从事密码破译工作,所以他觉得琼像一个男人。

(默念三遍:不要跟110岁的老古董一般见识。

)不过他跟朋友聊起男女同工同酬的话题时曾经提到,女人只看孩子不工作是不公平的。

另外,电影里讲到,布莱切利的人们破解密文之后,有权力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密文,有权力决定谁生谁死。

这个前两天布莱切利的工作人员直播辟谣了,是假的,布莱切利只负责密码破译,不能决定谁生谁死。

总的来说,布莱切利的时光反而是图灵的人生中糟心事最少的一段。

他后来在国家物理实验室才真正经历了外行领导内行处处掣肘,工作推行不下去,被人视为另类之类的事情。

这些事情实在不应该被电影安排在氛围如此单纯的布莱切利。

电影中还有一条线是图灵的谢伯恩公学时代,在那里,十几岁的图灵认识了高一级的克里斯朵夫·莫科姆(克里斯的头发是金色的,眼睛是蓝色,身材瘦削,死的时候19岁,图灵当时18岁,眼镜是蓝色,头发是深色。

电影里都对不上。

而且两位小演员,看着年纪都不大的样子),那确实是他第一个喜欢的男孩子,应该也是最喜欢的。

不同于图灵的严重偏科,克里斯的优秀是全方位的,图灵说他“优秀得令人绝望”,并希望自己能做得和他一样好。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克里斯原本也可以成为某个甚至某几个领域的大佬。

他们确实是最好的朋友,把他们联系起来的就是那种对科学的热爱。

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实验,用望远镜观测同一颗彗星。

在可以不受学校纪律约束自由地呆在一起的日子里,两人都很开心。

但电影中最离谱的是,克里斯死了,小艾伦在校长面前强忍悲痛说“我跟他不熟”。

“我跟他不熟”?

拉倒吧。

图灵真正说过的话是:“我很崇拜他。

抱歉,我无法掩饰。

”而他巨大的悲痛也让身边的人感到惊讶(包括克里斯的母亲)。

他是个真实的人,不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的情感。

关于克里斯的死讯是谁告诉他的,传记里好像没提吧,但是他可能甚至不需要别人来告诉。

因为就在克里斯病情恶化紧急送往医院当晚,凌晨2: 45,他突然惊醒,拿起望远镜看着夜空,月亮缓缓地落下……他心里想的竟是:就当是我对莫科姆说的再见吧。

电影中谢伯恩公学线还有一件事,就是小图灵遭遇校园暴力,是克里斯拯救了他。

像传记里写的,公学是残酷的,对于一个敏感羞涩的男孩子来说就是个地狱。

一方面,公学(其实是私立学校)是很多孩子进入著名高等学府的必经之路,有些历史悠久的公学堪称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的摇篮。

但同时,公学制度也被人诟病已久,很多人认为,他们只是培养一个个标准化的零件:体制、奴性、守旧、盲从。

在图灵那个年代,老师教训学生动不动一顿暴打。

校长说:“从教室,从宿舍,从操场,从游行,从你们和老师的关系,从你们的资格和级别,你们应当开始懂得权威,顺从,合作,忠诚,把学校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一点上说,图灵确实格格不入。

即使他因为(赶上铁路大罢工)而骑行60英里入学的壮举登报,还有优异的数学成绩而赢得了一些些钦佩,但也就这样吧。

他糟糕的书写,邋遢的外表,脏乱的笔记等等,都让老师们感到头疼。

他也许可以算是边缘人物,有次老师找他母亲谈话:他要是想当科学家,那他来错地方了。

不过像奖学金考试那种没有约束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智慧的题目,还是很适合图灵的。

当然像克里斯那样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心灵手巧,性格好受人欢迎,气质优雅的男生,就很容易得到荣誉和奖赏了。

说到恶作剧,图灵至少有一次被电影里说的“地板陷阱”捉弄过,但是他在公学也当过一阵子监督生,可以管着别的学生。

他基本是震不住那些学生的,不过也至少有一次用皮带抽过人(惹毛了就是)。

但是有一次一个监督生把一位同学脊椎打伤,图灵从此反对鞭刑。

反正学生之间暴力来暴力去,整个就是上梁不正,老师天天打学生,这个是要传染的啊。

总之我是想说,电影里的图灵对暴力行为反应这么大,基本是不可能的。

最后,是他因为一场盗窃案而被发现是同性恋从而接受调查的那条线。

上面说过了,他根本不隐瞒性取向,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错。

真实的历史中,警察来家里传唤他,他就坐在屋里拉小提琴;到了警局,他主动写了五页详细的“供述”,警察非常震惊:他是一个真正的异类,他真的相信自己做得对。

于是警察都对他有点肃然起敬了。

电影中的他,被判缓刑,遭受化学阉割,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琼去看他,他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可是真实的历史中,图灵从未在人前袒露自己内心的悲伤。

他总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起自己的遭遇,所有人都觉得他已经熬过来了,结果他死了。

在那两年里,他没有认输。

他坚持工作,找到了新的兴趣所在(为生物发育建模,研究在生物发育中,简单的规则如何产生复杂的模式后来生物上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图灵模式”),即使一些同事从觉得他不正常到再也不跟他说话了;他为了找情人,频繁地出国度假(他根本不会屈服),而他深爱的、曾经用尽全力保卫过的祖国不再信任他,把他从涉密事务的名单里除去。

甚至还有一次,半个英格兰的警察出动去抓他的“绯闻男友”。

想想吧,1952年之前,他是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皇家学会院士。

他是扭转大西洋之战局面的人,是提出“通用图灵机”的人,是解决了判定性问题的人,也是设计建造英国的实体计算机的人,是常常在报纸和广播上为大众讲智能机器的人。

这些都让他感到自豪,而这些也是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成就。

但是1952年以后,在大众眼中他就是个罪犯,而且是“可耻”的性变态。

威姆斯洛当地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了图灵受审;《环球新闻》更绝,直接写了一篇《超级大脑也犯罪》!

他不是第一次上报纸了,但这次却是用这种方式。

他不无悲凉地在信中写道:“我害怕以后会有人使用如下三段论:图灵相信机器能思考;图灵对人们说谎/和男人睡觉(lies with men双关);因此机器不能思考。

”但是在这样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也没有丝毫退缩。

他不光活得光明磊落,还特意摆出了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宣战。

他清醒知道,自己没有病,也没有罪,他也不需要解释,不需要道歉,他更不想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他绝不允许自己被体制击败。

所以,即使再痛他也会笑着;即使身处重压之下,他也会大步流星地前进;即使生活已经破碎,他也能给它拼起来;不管别人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他,他都要挺直腰杆活着。

那么,如果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那他需要什么?

他的挚友罗宾·甘迪说,他其实非常渴望人的认同和陪伴。

所以我想,如果电影里哭的那一段是真的,说不定还好些。

只是,这不是他的风格。

以前看到一句话,说“什么是战士?

就是在这个星球的某个地方一直战斗着的人,不相信天神的孤独的灵魂。

”所以我想,不要只记得他是偏见的受害者,还要记得和偏见战斗过的战士。

最后的最后,电影还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把破译密码的炸弹机,《可计算数》里的图灵机(理论上的计算机),再加上后来他在曼彻斯特建造的真实的计算机,完全混为一谈,还都起了个名字叫克里斯朵夫。

别的不说,炸弹机只有破译密码这一个功能,不能算计算机。

而且他造的机器……什么乘法机,炸弹机,黛丽拉,ACE,曼彻斯特小宝贝,马克一型什么的(记不全了)反正没有一个叫克里斯朵夫。

电影最后那台会聊天的机器在历史上不存在,它只是存在于图灵的畅想中,当然,也不叫克里斯朵夫。

(以及,他房间里的机器其实是一个台式计算器。

况且,如果看过他的一些文章就会发现,与其说他把机器当恋人,不如说他把机器当孩子。

他24岁就用自己的头脑造就了这个孩子,并设想了这个孩子的未来。

他知道,人们在未来可以像训练小学生一样训练机器。

他相信除了计算,机器还能做许多事,游戏啦,下棋啦,密码破译啦,当然还有语言习得和语言翻译。

他相信机器能思考,还在论文里跟所有认为机器不能思考的人针锋相对,对那些言论逐条驳斥。

有些话听起来就很像是慈爱老父亲在护犊子(逃)。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电影里可能是为了方便,让他在警察面前把布莱切利的往事娓娓道来。

而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战时所做的工作,直至70年代才解密。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向外人说起,尤其是图灵。

因为,在欧洲胜利日,他和汉斯洛普的同事在树林里散步。

同事半开玩笑地问:喂,战争都结束了,你可以说出来了吧?

而他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别傻了。

——————————补充:不喝酒是假的,只能说没有酒瘾吧。

偶尔也喝多过。

还被那个阿诺德偷走半瓶雪莉酒!

不会跳舞也是假的,在汉斯洛普每月一次的派对上,他也会跟国土守备队的女士们跳跳舞。

(再次:电影为什么要用书呆子刻板印象塑造人。

不喜欢吃苹果是假的,图灵的母亲说他习惯每天睡觉之前吃一个苹果。

想想吧,他甚至死之前还吃了一口苹果!

资料来源:《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英]安德鲁·霍奇斯 著 孙天齐 译《解码者:艾伦·图灵传》[英]德莫特·图灵 著 韩阳 译《布莱切利庄园的密码破译者》[英]德莫特·图灵 著 刘晨曦 译《图灵传:智能时代的拓荒者》[英]杰克·科普兰 著 王勇 译《码书》[英]西蒙·辛格 著 刘燕芬 译

 3 ) 模仿游戏

《模仿游戏》是一部余韵悠长却又不容易讲明白观后感的电影。

感触颇多又稍纵即逝,必须要赶快化成文字才不会胸闷气短。

人物传记类的影片常以时间轴作为叙事的主线,此部电影也不例外,三条时间线平行展开又相互承接说明,配以字幕交代时间地点,天才图灵短暂但熠熠生辉的一生便跌宕起伏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很好的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而导演恰到好处的剪辑让一向看电影反应慢的我没有因为时间线的穿插交错而凌乱。

 4 ) 模仿游戏

奇异博士大本尼和美美的凯拉奈特利上演了“艾伦图灵”的故事。

“往往是那些意想不到的人,做出了意料之外的事”。

喜欢凯拉讲的爱情观“我们并不是完美的夫妻,但我们各有各的工作,却又彼此相伴,互诉衷肠”这比大多数的婚姻好得多。

据估计:恩尼格玛密码的破解使得二战至少提前了两年结束,超过一千四百万人的生命得以拯救,而这件事被政府保密了长达50年之久。

这归功于艾伦图灵的贡献,然而,艾伦图灵因同性恋在被劝服药治疗期间自杀身亡。

戏剧处理的传记,天才图灵的传奇。

年少备受欺凌,本性纯真克制隐忍,情事如烟记忆始终;成年满身天赋,破解密码恩泽人类,战争政治夹缝求生;中年孤独颓败,以爱命名毕生心血,性向之殇促成早逝。

三段组合浓缩一生,世人的偏见毁了英雄,迟到的荣誉令人唏嘘。

 5 ) 技术宅拯救世界

观完影片,不少人会爱上这个有着独特性格与非凡智力的人物,图灵对自己“心爱之物”执着追求,永不放弃。

他的“心爱之物”一直没有变,一是作为人的“克里斯托弗”,一是作为机器的“克里斯托弗”(也就是之后家喻户晓的电脑)。

我们可以用“技术宅”来形容图灵:闷在实验室,一门心思为了破解英格玛密码,并对自己的“作品”不离不弃。

在遭遇重重打击与挫折后,他仍没放弃长久以来的信念与梦想。

除了机器实验、推敲数据,爱情与友情对他来说都是多余的陪衬。

克拉克的出现,让这一封闭的个体慢慢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以顺应这一动荡的社会与环境。

电影中接近三分之一的情节都集中在布莱切利园的解码室中,这一稍显沉闷的环境与图灵儿时常被同学欺负关闭在木制的地下室有关,而这正是图灵的人格形象及形成的原因。

影片并未局限在此,通过平行叙事与交叉叙事的方式,不仅交代了图灵众所周知的故事,而且用一种隐晦的手法透露出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整个影片的主旨内涵一共出现过两次,即“有时候正是人们不报期望之人做出了人们不敢期望之事”。

这句话第一次是从图灵之口说出,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琼·克拉克前往布莱切利园共事;第二次则是在影片结尾,琼·克拉克用这句曾经点醒她的话激励图灵。

在舍本公学学习的图灵,从小就是一个沉默寡言之人,与周遭的孩子们相处都不太融洽,也在那里,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性向,与一名叫克里斯托弗的男孩越走越近。

儿时的记忆中,他是一个经常被欺负的“怪胎”,对暴力嗤之以鼻的他,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而在克里斯托弗死后,他凭借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英国政府破译二战德军密码。

无论是在母亲与同学歧视下生活的图灵,还是在当时社会对女性歧视的环境下成长的克拉克,这句话都有着自己的价值。

可以说,这句话拯救了克拉克,却最终没有让图灵释然。

图灵的生活原本平淡而简单,克拉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让图灵能够更加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而克拉克同样是为事业奋斗的女人。

这一兴趣点让两人的关系上升到一种能够类似于灵魂伴侣的状态,甚至在图灵告知自己的性取向后,依旧没有改变,尽管有过口角的争执,但是最终都冰释前嫌。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需要的是有自己的喜欢的事业,而且更加需要拥有灵魂上的知己。

幸好,在图灵自杀前,他已经拥有。

不幸的是,科学界失去了一位顶尖的人才。

影片中,没有过多地描画图灵的同性恋问题,用一段公学期间的青春往事与英国警方的指控表现这一稍显晦暗的部分,而着力笔墨在图灵破解Enigma英格玛密码系统与对计算机智能化的伟大事业上。

热爱长跑的部分,被用来作为影片的过渡衔接。

相比现在的英国,1885年至1967年间约有49000同性恋依照英国法律判为有罪,同性恋可以说是禁忌。

不论是拥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与权力,一旦被发现与同性恋相关,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正如影片最后,图灵被强制进行化学阉割以治疗同性恋。

这一非人的治疗,使得图灵的身心遭受到难以磨灭的伤害与痛苦,甚至无法进行自己最爱的猜字游戏。

对于同性恋身份的挖掘,导演可谓层层深入,从图灵公学阶段进行,到遇到克拉克后,困惑自己的性取向,随之纠结与克拉克的婚姻问题。

这无疑加重了该人物的复杂性,同时也更好地交代了时代的背景。

在人物塑造上,男主角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并没有刻意突出图灵的口吃问题,以使得这一人物的“残障”问题过于生硬,而是放置在诸多细节描画,诸如与同事间的交流障碍、即将破解英格玛密码前穷追不舍的问题,这样一来,这一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不仅仅是个留在表面的形象构建。

与他对手戏最多的凯拉·奈特莉,也奉献了较为出色的表演,这一冲破社会偏见的女性形象,在经历与图灵的多次人生或者工作探讨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不同于以往女性角色,这一女性角色多了不少内心的坚韧,甚至在得知图灵的性取向后,仍能坦然接受,并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丈夫与正常的生活。

当然,这一女性形象并未有图灵这一人物的形象复杂,可以视为另一个了解图灵的突破口。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模仿游戏》比较完整地交代了图灵一生中的重要故事,并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同性恋的问题,对于战争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的思考。

导演在最后用一种开放式手法交代了图灵的自杀——关灯走向自己一生钟爱的机器。

那是一个无法宣泄的时代,不可以袒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可以违背常人眼中的价值观。

然而,那是一个可以纵情狂欢的时代,可以肆无忌惮追求自己的梦想,可以将所得的一切统统烧毁;那是一个创造奇迹与历史的时代,因为图灵的贡献,我们才可以坐在电脑前,敲打出这些文字……

 6 ) 异类

如果说我会看一部传记类电影看到哭,没有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想我是不会相信的。

事实上我并不是严谨的学院派,对这部分历史并不是清楚到每个细节。

也许在严谨性上,它仍有瑕疵,但作为就电影本身,我想它还是成功的。

说到天才,往往会伴随有“孤僻,不善交际,格格不入”等的标签,似乎这种脸谱化的形容往往成为天才的标配。

电影里的图灵,似乎也是无法免除这样的俗套。

说他更是一个异类,是因为在当时为世俗不容的性取向,也是他孜孜不倦的坚持,坚持他认为对的值得的。

人们总是在拒绝和不一样的人或事物,人们总是在试图改变他们同化他们。

所以图灵注定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直到死。

还记得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图灵面对讯问他的警官问他机器是否会思考的时候,他有这样的回答:“机器不同于人类,所以他们和人类思考的方式不同。

有趣的是,仅仅因为某样东西思考的方式与你不同,难道就意味着不思考么?

” 如何能够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与事,这大概也是电影想要传递的其中一个信息吧。

 7 ) 《模仿游戏》:人与机器的区别

在《模仿游戏》的最后二十分钟,在审讯室里,面对着探长的图灵说出了本剧的题眼:人和机器的区别是什么?

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人是有不同想法的,机器则不是。

你爱草莓,我讨厌滑冰,你喜欢看书,我对花粉过敏……图灵这番话,点出了他这一生最重大的两个主题:事业与性向。

图灵的一生以创造了图灵机,也就是后世无数码农为之贡献了一生的计算机闻名。

当他在剧中说出“Digital Computer”时,多少人的心里响起轰轰烈烈的背景音乐:啊,一个时代开始了。

然而《模仿游戏》里,主要情节是他在二战中破译德军密码“谜”的过程,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二战做出的无名英雄式的贡献。

“谜”是德军在二战中发明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密器,由于其复杂的构造,创造出了几乎不可能穷尽的可能性。

如果图灵和他的同事们用手工算法,每十分钟解决一种可能性的话,他们需要2000万年才能算出所有的可能。

人工的路被堵死了;这使图灵想到,他要创造一台比人算得更快的东西,电子的大脑,也就是计算机的雏形。

当年的“计算机”是多么庞大而复杂啊:无数的铜线和字母轮在屏幕上轰隆隆地旋转着,速度却比今天的电脑不知道慢了多少倍。

然而,就是这样一台机器,却是后世所有计算机的祖先,它足够破译德军的密码,这是人不能办到、而机器却可以的东西。

然而,什么是机器不能办到的东西?

选择。

机器不会选择,它只能告诉人类它们计算出来的东西;作出选择的,永远是人类自己。

破解“谜”之后,一旦破解被使用,德军就会知道他们的密码已被破解,而一旦德军弃用密码,他们将前功尽弃。

图灵和他的同事们面临这个世界上最艰巨的选择:如何使用他们的破译,来尽可能地保护英国的人民、提早结束战争,同时又不被德军知道?

这是全世界最难的难题:一个人的生命重要,还是五个人的生命重要?

还是一千万人的生命重要?

谁应该被牺牲,而谁又应该被保护?

这个选择的难处在于,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有人唾骂。

电影中借图灵之口不无嘲讽地说道,“全世界以为这是不同文明形式之间壮丽的对决,可是在我们看来,只是统计学算出的概率上的数字。

”战争不过如此,甚至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

图灵研究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可是这台机器服务的是谁?

也许正因为此,英国政府战后将他们所有的资料、成果付之一炬。

他们回到各自的大学,江湖再见,所有的档案变成了空白,他们将此事保密了五十多年。

战后,图灵因为同性恋被判决“猥亵罪”,他在服刑两年和服用荷尔蒙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摧毁。

不到42岁,他选择了自杀,全球最伟大的生命之一就此谢幕。

他有办法创造出全世界最聪明的机器,却只能对他自己的人生作出最悲剧的选择;他把自己的图灵机命名为“Christopher”,那是他初恋的名字。

历史上确有此人,并确实引领他进入了密码的世界,但在年轻的时候就因为饮用受污染的牛奶,得了牛结核病而死去。

在电影中,他的死亡是戏剧性的:充满霸凌行为的校园,两个少年相依为命。

当一个鼓足勇气拿着用密码写成的“我爱你”去找另一个少年时,听到的却是噩耗。

他的死改变了图灵的世界观,从此他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

同性恋与发明图灵机一样,都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而不见容于主流群体的行为。

电影中多次提到:只有最难以揣测的人,才能做出最惊世骇俗的事情。

图灵如此,历史上能引导人类进步的伟大人物,哪个不是如此。

即使这样的秘密被保守了几十年,人们还是终于能有一天正确地评价他的贡献。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把这个神经质、痛苦而又想与人为善的天才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电影中他说的那个笑话本身并不可笑,可是他的表情神态却让人忍俊不禁,让人清楚地看到图灵不擅长的一面。

自夏洛克•福尔摩斯以来,他一直在正确的演艺道路上前进。

马修•古尔德保持了帅哥的一贯本色,剧中还有各种熟悉的英伦面孔,比如《唐顿庄园》里的小司机,《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的基友,各自都贡献了为数不多却精彩的表演。

 8 ) 谍战的影子,从《锅匠》到《模仿游戏》。

*伪背景介绍,全部是拉郎和脑洞。

*腐国演员的圈子就这么大,合作多了每一部都是AU。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将使用“《锅匠》”指代。

*献给圆场的good old times.Benedict Cumberbatch和Mark Strong分别在2011年锅匠电影中饰演了Peter Guillam以及Jim Prideaux,剥头皮小组的前任与现任小组长,在《模仿游戏》中他们则是Alan Turing以及Stewart Menzies。

前者的身份无需吝述,重点介绍一下Stewart Menzies:片中他是MI6的负责人,指挥一切战时海外与国内的情报工作。

历史上此人从1939至1952年在任,经历了整个二战与冷战的前期。

在一些文件中显示英国情报工作的头子通常代号为Control,或者C。

间谍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以他为原型的人物,在《锅匠》原著作者John le Carre的作品中这个代号被保留下来,而在007系列里他被称为M。

据说Stewart Menzies的第一任妻子Lady Avice Ela Muriel Sackville是John le Carre笔下人物George Smiley的妻子Lady Anne的原型,她在1931年因为另一个男人离开了他。

下面将由Colin Firth作为切入点,讲一些双面间谍的往事。

各位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他根本没出演《模仿游戏》啊!

虽然他没有演这部电影,但他的影子无处不在。

准备好了的话我们继续。

回到TTSS中,2011年的《锅匠》电影里Peter Guillam是同性恋者,而由Colin Firth饰演的Bill Haydon提到的“某个男孩”也给他加上了这个身份。

Bill Haydon是圆场中的“地鼠”,在Alan Turing率领的解密小队里也有这样一位向斯大林同志提供情报的人物——John Cairncross。

关于Bill Haydon原型著名双面间谍Kim Philby的故事这里先暂且不提,需要注意的是他所属的“剑桥五杰”这个团体。

“剑桥五杰”由四位曾在剑桥大学受教育的英国间谍组成,成员有:Kim Philby,Guy Burgess, Donald Duart Maclean,Anthony Blunt,他们大多来自中上流社会,在二战爆发到冷战期间一直向苏联提供情报,包括英军的部署,武器的研发等等。

虽然说是五杰,上方列出的名字却只有四个人的。

那是因为第五名成员的身份一直众说纷纭,还有人声称并没有第五人存在。

如果有第五名成员,可能性最大的就是John Cairncross,这个说法曾被“剑桥五杰”苏联上司及接应员证实。

在影片中,将英国人破解Enigma密码这一情报提供给苏联人的就是他。

回想当年的TTSS电影上映之后,本人的一位亲友,远在美帝的L小姐发来这样一条短信:我要被结局那里Colin叔和发际线叔之间的相爱相杀虐哭了!

“发际线叔”就是Mark Strong饰演的Jim Prideaux,作为一直知道Bill Haydon身份的人,他经历了太多。

除了各种对视,unpaid bill梗,与结局的安排(结局什么的看过的人都知道,没看过的现在发现被剧透也已经晚了),在电影中有一台词委婉地道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Jim Prideaux and Bill Haydon together of course. The inseparables. 其实整个《锅匠》的故事都是这一对基佬作(一声)的啊。

说到基佬,就需要《模仿游戏》中另一位专业户Matthew Goode出场。

虽然这片里他饰演的国际象棋大师是个花花公子,好像一点也不GAY的样子。

而他在《单身男子》中饰演一位大学教授死去的年轻恋人,共演的正是Colin Firth。

看完《模仿游戏》的那天本人和小伙伴开玩笑道:这部片的卡司真是Colin Firth的男人们的联欢啊!

脑洞再大一点的话,本作负责原声的Alexandre Desplat正是Colin Firth奥斯卡称帝之作《国王的演讲》的作曲。

《模仿游戏》开头那段二战刚开始的时候,从兄长手中接过江山社稷的乔治六世殿下正准备发表鼓舞民心的演讲。

所以Colin Firth一直都在。

最后矫情一下,当年《锅匠》在我宿舍取景的时候身边同学大多不认识BC,毕竟那时三集片的名气远不如现在,哪里到现在这么红又是奥斯卡影帝热门人选的程度。

三年时间从《锅匠》中的冷战间谍到《模仿游戏》中的二战密码破译者,脸的长度和发际线的倒退路线完全不影响他拯救世界。

 9 ) Are you paying attention

为了挽救我这个废材的、丝毫不productive的周末,我决定写一篇本片repo来自欺欺人。

(题目乱取的剧透分割线--「Are you paying attention? Good. If you’re not listening carefully, you will miss things.」开场就是BC的一段独白,然后我就乖乖地全程照做了。

(在刷了interstellar之后,我惊喜地发现相比马修的murmur,BC的发音竟然变得如此清晰如此好懂,堪比雅思听力。

)本片最大的王牌就是图灵的生平。

是人类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就算了,以一己之力助国家取得二战胜利也算了,他居然还是一个同性恋,居然还因此被迫害致死!

这种级别的“悲剧性”堪比星辰陨落,超越时间与空间,足以让世界同悲。

有人说影片三条叙事线并行的处理欠佳,但我倒认为除了警探那条线弱了点外,其他两条线还颇为可圈可点,而且这两条线之间有隐藏联系。

尤其是对少年图灵的处理。

图灵小演员除了“和BC长得一点儿都不像”和“眉毛长得太抢眼”外,堪称完美,得知克里斯托弗死讯时“生无可恋,心如死灰”的眼神简直虐煞我,这种眼神一不小心就会演成“呆滞放空”,但他没有。

然后,(没有记错的话)此处剪辑接了一个大图灵的graphic matching,再接着就迎来了本片最令人心碎的一幕之一,在此我就不剧透了。

而可以说的是,BC的几场哭戏飙出了相当不一般的演技。

那种易碎感不可能是卷福能有的,所以别再说他演什么都和演卷福一个样啦。

还有人说片子没有直面图灵的同性恋事实,我真的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真的,说这话的人不要看电影了,尤其是日本电影。

除BC外,本片还有另一位男神级的人物马修·古迪出演,但可惜他那个角色实在太绿叶,没什么特别出彩的感觉。

总得来说,《模仿游戏》既中规中矩又政治正确,最大亮点是演员的表演,以及图灵本人的经历足够跌宕起伏、催人泪下。

看本片之前,我对阿兰·图灵毫无了解。

看完本片后,我回来打开了维基百科。

然后被“图灵还是一位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震惊,遂拍大腿:难怪BC跑起来丑出本片画风,导演却还是非要拍他跑步!

就以BC在某颁奖礼上的领奖词作结吧!「This is a story that celebrates him. It celebrates outsiders. It celebrates anybody who's ever felt different and ostracized and ever suffered prejudice.」--我再啰嗦一句,观影结束后莫名其妙想到doctor who第五季里梵高的那集,要是图灵也能穿越时空来到今时今日,看看世界世人因他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看英国政府迟来的道歉与赦免,该多好啊。

 10 ) 最后的几句台词

1. I'm not alone. Never have been. Christopher's become so smart. If-if I don't continue my treatment, then they'll, um......they'll take him away from me. You...You-you can't let them do that. You can't. You... you can't let them leave me alone. I don't...I don't want to be alone. I don't want to be alone.2. No one normal could have done that. Do you know, this morning...I was on a train that went through a city that wouldn't exist if it wasn't for you. I bought a ticket from a man who would likely be dead if it wasn't for you. I read up on my work...a whole field of scientific inquiry that only exists because of you. Now, if you wish you could have been normal...I can promise you I do not. The world is an infinitely better place precisely because you weren't.3. 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ine.

《模仿游戏》短评

就是个为迎合奖项存在的类型片,固定模板下的量产片。虽讨巧但绝不讨好。大量篇幅展示天才图灵的非凡智商,显得冗长乏味,让角色可以丰满的性格特点,懵懂的初恋,亦敌亦友的同事之情沦为炮灰,一笔带过。人物描绘的干瘪晦涩。让我只看到他的自命不凡,妥协懦弱和结尾文字数据所呈现出的所谓伟大…

5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在同类型天才人物传记片中只能排中游。工整,匠气。无惊喜。

10分钟前
  • 拔刀诀
  • 还行

演得都好,剧本差口气

11分钟前
  • 原生态树洞
  • 推荐

看完电影感慨很多,但最希望的是我的同性恋朋友都能被这世界温柔对待。过了几十年,同性恋“罪”终于得到平反……因为这“罪”牺牲了多少有才的individuals啊...图灵是当中杰出的一个。无法想象他生平遭遇了多大的痛苦和委屈,感觉他的成就、后世人对他的平反都弥补不了他所承受的痛苦

16分钟前
  • 网瘾少女JW
  • 力荐

没特别期待也没大失望。人物脸谱化。故事简单化。好莱坞。高大全。然而若不是这电影我也不会了解那故事的细节和其他人物。卡司非常好。我觉得最喜欢的表演反倒是Matthew Goode和Mark Strong. Matthew Beard在那角色里都发挥不出来,可惜。

19分钟前
  • 苗儿
  • 还行

很久沒看過這麼滿不在乎把所有經典的cliche給你統統來一遍的電影 好似在挑釁觀眾 你們就只配看這個 但是糟蹋圖靈真的大丈夫???

24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较差

导演不造怎么继续就开始音乐抒情,剧本超烂,铺垫非常刻意,少年线完全没用好,卷福的演技真的称不上一流,不够投入也就不够迷人。但是,图灵本身的故事还是让人深为一叹的。

29分钟前
  • hidden
  • 很差

主要是来讲述这个破译密码的故事把?然后还要时不时地拉回五十年代来演他受迫害,我还以为要继续演他的遭遇呢,结果没了,片尾字幕又让我误以为这部影片的主旨是反同性恋歧视。在通同性恋歧视问题上虎头蛇尾、画蛇添足。主要情节上,把这种高智商人演的很低情商让我很不满,但可能卷福正因此被提名影帝

34分钟前
  • Sail Young
  • 还行

当图灵对着极机器说:克里斯托弗,现在你比我聪明多了。我忽然止不住泪崩了。这部电影最深的情话,最深情的告白。。。

35分钟前
  • 欣波儿
  • 力荐

然而感觉一般般

40分钟前
  • 瓶装茄子
  • 还行

凯拉宽,卷福长,凯拉想绑在卷福上,卷福不让凯拉绑在卷福上。

42分钟前
  • 竹官碧
  • 力荐

有机会看看传记

45分钟前
  • Agnes G
  • 较差

远不如Derek Jarman拍的Wittgenstein。这部戏隐秘的三幕结构是,一幕:他是天才还是傻瓜?二幕:他是天才!三幕:他跟我们也差不多。观众遂去,乐而忘忧。

49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破解密码的天才却解不开人类最普通的沟通密码,能制造惊世骇俗的机器的科学家却无法寻到一个简单的情感出口。卷福表演太生动了,掩盖了片子本身的平庸。

50分钟前
  • Pluto
  • 推荐

细节桥段写得好,图灵笨拙地对同事展示友善、酒吧里男女同事调情激发图灵灵感、女主经常对图灵毒舌又妙语连珠的吐槽,都写得妙趣横生,编剧技巧非常好。但电影的人物塑造其实相当偷懒,真正能展现人物本质的时刻,恰恰是将人物放入两难困境时,人物所做出的选择(现实生活中用这样的方式也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电影里,这个时刻是破译了德军密码后,要不要冒着两年工作付诸东流的代价去救人;以及发现自己同事兼好友是双面间谍后,要不要举报他?然而这两处真正能深挖人物内心的重大矛盾,电影都处理得极其轻描淡写,反而将最多笔墨放在刻画图灵是一个“不善与人沟通的数学天才”这种贴标签式剧情,在我看来是非常遗憾的。《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也是类似这种偷懒的塑造方法,难怪没有费曼的传记电影,就因为他是社牛不是社恐,不符合大众想象。

54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每一个学术gay都有一个叫科研的男盆友。电影有些用力过火,工整到刻意,二缺时而谢耳朵时而本喵喵傻傻分不清楚,演太多天才迷失自我了,小图灵是一大萌点,结果如此凄惨,后妈编剧虐心指数五颗星

57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实在是和我想象中的图灵感觉差了太远,反正是韦恩斯坦的后台,BC这一脸摆着要影帝的表演太脱戏。反而最近几部片子越来越喜欢KK了,古迪子戏份不多但是很出彩~剧情矛盾设置的有点莫名,明明41年的人生里有好多事情可写。配乐点赞

59分钟前
  • momo
  • 较差

马脸也拯救不了这部烂片

1小时前
  • 幻林
  • 较差

节奏不好

1小时前
  • 司芬克斯
  • 较差

静不下心来好好看电影

1小时前
  • CH23S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