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片子之後我才真正理解東施效顰的可怕。
光看名字就知道和李安的飲食男女有分不開的關係,衛視電影台還要很邪惡地將兩部片子連起來放,高下立見。
首先有幾個不合理的點,一是老的那一對國共戰爭失散的時候已經十幾歲了,算起來怎麼著也快八十了啊,還這麼能折騰?
另外就是八十年代開的素菜館是能有甚麼生意,我實在很懷疑。
歸大媽的湖南話又出來了,兩部戲的十三點性格她倒是維持得很好。
重遇初戀的戲碼我實在無力吐槽。
藍正龍和霍思燕怎麼看怎麼怪,就像台灣普通話和內地普通話放在一起一樣。
小女兒那段更加不知所謂。
會所和餐廳出現的太多了,不如直接打正旗號做廣告吧,像非誠勿擾那樣毫不掩飾。
整部片子充滿一種浮躁的氣息,無論用多精緻複雜的說菜都無法彌補。
就跟內地的氣氛一樣,很難沈澱出台灣那種小清新的文藝片。
大概還要十年吧。
最後,又看到彭秀慧出來打醬油了。
1. 杭州西溪湿地的景色很美2. 影片中的素食看起来非常有食欲3. 影片的配乐单独去听很好听4. 归亚蕾和曾江两位老戏骨的演技很赞5. 三个客串配角(张孝全,李沁,杨洋)足够帅,足够美集合了这么多美的元素的电影怎么就突然没味道了?
一部以饮食为主线的电影没了味道还怎能称作好电影?
1. 素食只是看上去样子很美,却完全看不出味道同样美。
片中人们品尝精致菜品的时候没有享受的表情,也没有对味道的称赞,反倒有很多嫌弃。
比如曾江的小女儿不喜欢吃爸爸做的菜,开始的时候有客人觉得味道变(差)了。
味道不美的菜,样子再好看,不如去赏花。
这是以饮食为主题的电影的致命伤。
2. 霍思燕和蓝正龙的感情线太弱,弱到可以删去,可如果删去了,归亚蕾和曾江还怎样相遇?
剧本的这条线很烂,也是影片的致命伤。
3. 景色虽美,有些镜头纯属多余,比如归亚蕾和外国舞伴坐在船上亮相的镜头。
归亚蕾的舞蹈虽美,会所找个外国舞伴正常,可多了好几对盛装的专业伴舞太牵强,有时间和伴舞排练么?
又不是拍舞蹈MV。
4. 配乐虽然美,有时候却和画面明显不搭。
悠扬的小提琴,温暖的大提琴,配上年轻白萍品尝士哲烧的菜的场景,或者萍儿在油菜花中奔跑的镜头比较合适。
然而,用于年轻白苹和年轻士哲分离的场面明显不合适。
比如从1:32:42到1:33:15的音乐,更适合烘托“重逢”时候那种感慨万千的情绪,而不是分离,再比如1:33:44开始的那句小提琴欢快而跳跃的声音,怎能搭配二人分别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
于是:两位老戏骨的演技被糟蹋了健康而美味的素食被糟蹋了优美的配乐被糟蹋了张孝全被糟蹋了李安拍的经典《饮食男女》也和一部剧本很弱,剪辑很差的片子同名了。
给影片2颗星,完全给那些美丽的部分(假如烂的地方不扣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其实是不知道我看了一部假的《饮食男女》的,只是依稀觉得,诶 和朋友说的大致剧情好像不太一样。
看完准备在豆瓣看看影评,一搜,最先出来的那部是李安导演的,才明白过来。
最想说的是,看到有好几个影评在吐槽导演给归亚蕾饰演的大妈的特写镜头,说到下垂的眼袋、脖颈横纹、松弛后背以及“导演有恶趣味”??
而我在看的全程,都是在佩服还有羡慕作为一个“老女人”的她,还有臭美的勇气,穿艳丽的衣服、化妆、跳舞💃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
就算在机场里,有人对她指指点点,就算她的侄子三番五次的劝她“多大年纪的人了”,把她带到一群广场舞大妈面前说“你就应该在这里跳舞。
” 我在想 为什么女人老了就不能爱美了,为什么只有光滑细腻的皮肤才是美?
“老”在心境,不在皮囊吧,希望自己在上了年纪的时候,也要有如此勇气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才好。
另外想说是老一辈演员曾江和归亚蕾的演技真的好,也为剧中他们二人饰演的角色的爱情掉了几颗眼泪。
结局真是温柔啊,两老过上了归园田居的平淡生活。
老太太褪去伪装的华丽外衣与浮躁,在爱的人面前变得温柔,得了健忘症的老爷爷唯一不忘的就是老太太,那一声“萍儿”唤得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
对于年轻一辈的两对,只是觉得“果然是电影”啊,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呢?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虽然爱看电影也看过很多,但是发现好多剧情都记不清了。
不希望当时的感动和感触转头就忘。
写不了多全面多专业,只写写自己的有感而发,保持记录的好习惯✌2019年一定要过的清醒一点呀!
整部电影最精彩还是在美食这里,那种把素食做得这么鲜美的感觉,就像日本寿司一般的精致和细腻。
曾江和归亚蕾演得极好,果然是老演员,很精彩,最大败笔是霍思燕,我就觉得真TMD假,做作,真不适合演一部这么文艺的电影,她就是比较适合那种急功近利的拜金女角色,这种如果换桂纶镁来演,我肯定给足5颗星星啊!!!
蓝正龙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男“花瓶”。
看着是可有可无的!!!
其他角色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还是很狗血的一个怀旧故事,N年前的恋人又在异地重逢了啊思密达!
该片的景色,食物都很美,但是在作品完成度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男女主,即霍思燕那一对的感情线并没有表现出两个人感情的深厚,只是用了“不接电话”“做游戏”等几个细节来诠释,虽然简单带来美感,但是给人一种看不清楚他们感情的感觉。
主线还是围绕平儿和老头的往事,还有老头的健忘症,不过这与“饮食男女”的主题并无太大关系,给人感情的冲击也不是很大,很生硬。
不过,导演的特色是简练,角色关系简练,感情起伏的原因都是一些简单的误会及生活细节,与整篇的恬静布景相对应。
整体来说,这不电影融合了许多美的因素,但却难以给人情感上的共鸣。
看完之后很久,我后悔了。
人生苦短,平静的时间是那么的少。
而我竟然花费了接近两小时看了一部烂片。
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以后再不会了。
你的时间非常非常宝贵,要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仅以此为戒。
希望我可以从此真正学会怎么去珍惜时间。
希望国产电影可以少拍些烂片。
阿门。
以后看电影前先看下豆瓣评分,低于8分者除非简介就非常吸引我的电影,坚决不看。
懂得舍弃,才能获得更多。
这类“挂羊头”电影近年来拍了不少,《少林寺》拿出来拍,《倩女幽魂》拿出来拍,《庐山恋》拿出来拍,《白蛇传》拿出来拍,现在连《饮食那女》也找出来上下其手。
照理说,这并没什么不好,老树新花,旧瓶新酒,也是一番趣味,但是如果实在力不能及,挂着羊头连狗肉都卖不出来,就只能像这部片子一样,“好远又好近”,牌子好近,可质量差好远。
这部《好远又好近》(实在不想称它为《饮食男女》)倒是多少啃了一点李安的老本。
父与女的关系设置,厨艺的消逝和继承,归亚蕾的喜剧成分,甚至她的湖南口音,连开场从厨房入手也算是蹩脚地致敬了一把,可惜这不是一白遮百丑那么容易的事情,轻飘飘的剧情和扭捏作态的情感连基本的推敲也承受不住,更遑论要和经典比肩。
《饮食男女》的剧情无需赘述,父亲的情感和女儿的情感交错陈述,处处欲言又止,又处处静远流长,内为深情,外佐佳肴,一股热腾腾的烟火气息。
《好远又好近》扒出这个架子,却难补其血肉,瓦儿和张全的俗气爱情占据了大量篇幅,但是说穿了,无非也就是“我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接”这种无聊的吵架故事。
两人的生活寡淡无味,一上来开着车接电话似乎还显得日理万机,但是看下去才知道,瓦儿是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会所的主管,需要应付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老总的儿子送来的花;张全设计的是“每天烧钱几百万”的网络游戏,而他需要做的就是睡觉和不接电话。
空洞又虚无的人物在“高档”的场景里走来走去,不咸不淡地说几句话,跳几只舞,为了接不接电话拌几句嘴,竟然也挂起牌子称之为爱情了。
当然,创作者早就说了,人家追求的是“爱情素食主义”,要淡,要情调,要品味,不能老师哭天抢地你死我活的琼瑶味。
这倒不错,可是琼瑶的情节俗归俗,滥情归滥情,但是总让人相信在世界上某个地方或许会有这样的故事在上演。
而这份所谓“素食”的爱情究竟凭什么要我相信几个不食烟火的人这种鬼主角、相信只为贵宾开放的高级会所这种鬼场景,相信“我们去看苏打绿”这种鬼爱情。
太虚,就像全片的色调一样,白花花一片,说好听点,像是迷梦,不遮掩地讲,就是意淫。
当然片子里的爱情不止一对,最俗气的也不是这一对。
唐士哲和白萍的晚年重逢这种情节大概可以追溯到戏剧剧本的相当多年之前,文学作品中就更为久远。
这是一个经典情节,失散多年,忽而重逢,掏出信物,抱头痛哭。
但是经典情节的意思并不是说直接搬进剧本就万事大吉由此登堂入室了,更不是说任谁都可以从此分一杯羹,弥补自己创作力的不济。
唐士哲和白萍的关系最基本的问题正好在于照搬套路,生硬幼稚。
大概连观影经验最少的人在看到他们见面的时候都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但是这样的情节除了完成预先设定的结局以外,哪怕一丁点其他的作用也起不到。
我私以为,一个情节的合理程度可以用你能为它相处多少可信的其他结局做标准来判断的。
如果一个情节只能有片中的结果,那就是无懈可击;如若随意皆可,那这个情节估计也只是蓬草一堆,只要是路边都能放。
可巧,我看到的情节大多如此,零散、无逻辑,凑数而来,敷衍而去。
看到唐士哲和白萍相认,一时间我还以为接下去的剧情是宣布在场的三个孩子是兄妹呢,惭愧惭愧,大概主要怪我自己狗血电视剧看太多,不过也许有那么一点点原因是这些人物无法让我认同,无法让我信服,无法让我知道他们的情感、动机和行为。
说到底,他们不是人,只是符号,为了完成既定的叙事任务而生造出来的符号。
只是饮食部分,那就更无话可说了。
看《饮食男女》的人大都记得郎雄一上来的煎炒烹炸,记得一桌子姹紫嫣红,这是本事。
除了做饭的本事,也是叙事的本事。
一盘盘鸡鸭鱼肉背后的老父亲的隐痛和苦楚,是儿女的离去,是沉稳不经的父爱。
但是当唐士哲给女儿端上一盘莫名其妙的面的时候,你想让我看什么;当一帮人扭捏作态地吃不知道是哪个星球的食物的时候,你想让我看什么;当唐士哲给白萍上菜的时候,你想告诉我当年在重庆兵荒马乱的年代你们谈恋爱的时候就做春卷?
可惜啊可惜,李安的菜是做起来麻烦,要切要洗要烧高汤要做泥胎,但是做好了就一家人围着热热闹闹吃;曹瑞原的菜是吃起来麻烦,要没有肉要玫瑰花洗手要石头按摩要一小碟一小碟,但是谁也没看见怎么做的。
《好远又好近》打着“素食主义”的名号,也中了它的咒,变成一盘淡之无味的菜。
或者是你的口味太高雅,沾不得荤腥,非要白衣飘飘餐风饮露的人才能吃。
可惜这怕不是中国菜的路数,中国人吃饭要的不是吃什么东西,要的是人情,是交杯换盏的寒暄,是实实在在的烟火气。
连这个都没有,又怎么敢大言不惭挂上“饮食男女”的招牌?
袅袅晨雾中的水中木台,山涧绿荫里的素食餐厅,白冷利落的瓷盘,承以素食,简而不简单。
蓝绿色彩和静谧的布景是整个电影的基调,纯粹而干净。
这个电影温和中隐忍着凌厉,它看起来是在叙述一件往事,有似乎在嘲讽什么俗世,通过电影中的几条关系主线,纠缠错落地展开:两个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两对年轻情侣之间的关系;父亲和平儿之间的关系。
二女儿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在一场晚餐中传递:二女儿无肉不欢,对于父亲在晚餐上吃素食一事表示敷衍,但是他们更深层次的矛盾却隐藏在这微波底下。
她永远挂着妖润的嘟嘟红唇,瞄着浓黑的朋克眼线,眼里是欲望和自我,追求新潮和刺激,这和持守素食餐厅几十年,一个瓦罐珍藏了几十年,为的是此生有幸能等到年轻时失散恋人的父亲,格格不入。
两对年轻情侣之间的关系,与父亲和年轻恋人平儿之间的关系,又是一对明艳动人的矛盾。
年轻的情侣们,虽然看似在爱着,但是他们似乎对于感情也是一知半解。
瓦儿在电影中是一个清澈美好的角色,她的物质条件很好,也不乏优秀男性追求,性格外柔内刚,知书达理。
但是她却依然守着一个看起来普通而笨拙的男朋友,凡事力求体贴和周到,但这样,久了自然委屈而疲惫。
瓦儿和张全的矛盾在一开始就隐隐约约了,在奔驰跑车上,两个人都在各自打电话,瓦儿的车,也是瓦儿开的车(为什么不是男朋友开车),她听不见电话对方讲什么,微笑着看了张全好几眼,但是张没有感受到,但是瓦儿后来也没有计较,挂了电话以后,反而关心他是不是又被老板催稿了,他只是说是,却没有问瓦儿的事情。
后来好几次打电话给张全,他都没有听见,大雨天是贝总送她回的家。
这样矛盾酝酿着,后来又隐忍的爆发,本来看起来就像是寻常的不欢而散的收场了,但是电影的柳暗花明的妙笔却在结尾,正是因为二者的矛盾,才引出了本电影真正的主线——那些素食,那些素食餐厅,包括那个瓦儿的名字,其实都是为了他们的再度相逢做伏笔的,父亲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平儿。
在那一刻,父亲深埋在心里几十年的故事终于又错漏的轻叹声,两个女儿听到也湿润了眼睛。
电影里没有说女儿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她们想必是有所反思,与自己的爱情做对比。
似乎年轻人的爱情就和这个时代的颜色节奏一样,鲜艳而迅猛,却像鸡尾酒里的颜色一冲就淡了,为什么那一代人的爱情,可以那么长那么长呢?
电影片尾关于两对情侣和好的片段很短,却像是一个个点睛之笔(但是我觉得电影的点睛处有很多),就像是一幅水彩画,刚开始是湿画,自然要大篇幅的铺墨,渲染,随后墨慢慢收干,最后有那么几处干笔,不沾水,但只要几笔就够,就足以呼之欲出。
电影的美,还美在多处隐喻。
首先是大女儿的名字瓦儿,与片尾的瓦罐遥相呼应,而平儿说的,“到了台湾,这瓦罐没想到成了老古董了,如果现在卖,也许能卖很多钱”,瓦儿隐喻父亲一生的深情,而瓦罐代表的老古董似乎又是叹息,又是嘲弄,又是敬畏这老古董般的爱情。
而素食餐厅一开始就上场的“莲花盅”,似乎也在隐喻着父亲那如莲花般纯净而坚守的心。
他也许当初只是为了坚守爱情,但是到了后来,难说了,他坚守素食,并且他知道,心中没有一点禅意的人,是品不了素食的。
所以电影里也看到,大多数光顾店面,还亲手要求他做莲花盅的,大多是和他一样年过花甲的老人,年轻人也许没耐心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禅意和心境。
子不语36:无论是断了线的风筝还是飘离枝头的树叶,总归是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可放风筝的人不会停下脚步,伫立着的树不会停止生长,我们都被时间和命运裹挟着,一路跌跌撞撞,踏上新的旅程,而那些珍贵的记忆,却永远留在我们的生命里,浸泡着,发酵着,是无法挥散的味道——看了《饮食男女2》我记得,小的时候常常和我哥一起出去玩儿,有一条长长的坡道,特别宽,路面也非常平,旁边是一所高中,那时候街面上的汽车就和现在天上看得见的飞机一样少,我骑一辆自行车,不扶把手,我哥坐着手摇车,我俩一起从坡道的顶端高声叫着冲下去,天空的云,飞着的鸟,路边的树,整条坡道在那一刻只属于我们。
后来上了高中,我常常等所有人都走了,然后独自骑着单车(对,现在都流行叫单车了)在坡道上反复地冲下来,骑上去,再冲下来……现在我回家的时候也常常路过那个坡道,街的两边建筑都没大的变化,可是坡道好像比以前窄了很多,即便到了凌晨,也有不少车辆呼啸着经过这里,但我也喜欢那儿,偶尔会在深夜独自坐在坡道旁发呆。
我常常想,人就像一片叶子,在大树的身上出生和长大,然后被秋风接走,到处流浪,最后归于尘土。
身处其中时觉得这一生特别漫长,总是眼巴巴地羡慕振翅飞向天空的鸟儿,直到有一天离开了大树,才知道旁人眼中的自由,实际上是多么的身不由己,无论怎么哭喊,大树也都是一言不发地站在原地,任由你被风带走,被雨水冲刷,被砂石击穿,被车轮碾压……有些成长是痛苦的,同时避无可避。
当你终于满身疮痍,甚至血肉模糊,归有个地方收留身心俱疲的你,马路边的绿化带、农家院的小花园什么的,你会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只不过不再是一片树叶了,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再次相遇,也不过是命运的另一次安排,大树浑身伤疤,苟延残喘,而你也换了身份变了模样,但是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你,因为那锁在记忆里的味道没有变,时间不过是加重了这份思念而已。
好久不见,我想你了。
你没变。
真好。
真好。
爱情究竟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还是毕生所求?
心没变,味道就没变,心变了,味道就变了。
有的人忙着随风飘,有的人忙着生根发芽,有的人忙着枯萎……而那珍贵的记忆,血脉相连的相守陪伴,被一层一层的枯叶埋起来,发酵,然后变成萦绕一生无法飘散的味道。
从此红尘江湖远,今生何日再逢君?
饮食男女2,观后感。
这部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无意看见,吸引我看下去的,正是唐老爷子的那番见解,接近大自然。
对于这样一番古老的意境,能体会的人不多了。
电影也借助一些人来表达社会上的观点,比如“那又不值几个钱”、“太难吃了,不就一道菜吗”、“以前,是穷人,才吃素,因为没钱”、“怎么还用陶器,都成古董了”、“这个要拿去卖,可以卖很多钱呢”……这部电影表达的观点,我很喜欢,一道平常的菜,也可以做得如此清雅、精致,生活中其他事情,又为何不可以呢?
粗俗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粗俗,而身边的人,不管怎样说明,都无法将之转过弯来。
同样,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多的,不自觉的粗俗呢?
电影的讲故事能力,还是不错的,即,这样一个失散而又重逢的简单故事,换作你,会去怎么讲。
作者几次,把曾经的回忆碎片,闪现在眼前,穿插在现代情境中,让你产生疑问,而在最后,终于,把故事从头到尾说了一边。
有点像火影,一次次的回忆,重磅情节,从来不多透露,等时候差不多了,才讲个明白。
但是,电影还是有缺陷,如:剪辑现象明显,过渡不自然。
常常出现这种想法,然后呢?
这说明,在导演前,很多细节部分,导演还都没有想清楚,到后来剪辑,却发现少了这个,少了那个。
再如:电影调动情绪的能力不够,真正让我湿润眼眶的,只有在老唐和苹儿相认那一刹那才有,那是以一个人一生的时光,去见证一个爱情。
但是,等冷静下来,才发现,这个故事,很扯。
老唐的媳妇呢?
他女儿瓦儿,怎会如此通情达理?
还有在高富帅面前,本来都要动摇的瓦儿,怎么又投入屌丝男的怀抱?
我只能这样理解,有情人终成眷送是上央视放映的基本条件,导演不得不妥协而设的。
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人帮》的结尾,本来编剧的设想是29集的结尾,而且那也是最真实的结尾。
但是,由于人们往往只记住结尾,所以,一个阳光灿然结尾,是符合积极向上的广/电/总/菊的根本条件。
所以,我姑且当作,结尾以前是导演的,以后是给续上去的,这样看,也许就没那么突兀了。
这样看来,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导演的,在世俗中,保持自己一份安宁的心,守护这片心田,不管是爱情、老式装修、三十年一直以来的味道等等,总有些自己守护着的东西。
有些人,影评中透露着与李安拍的《饮食男女》差距中的失望,由于我没看过,心态也就平淡了许多,导演不同,风格不同。
谁都不愿跟着别人后面走,另开一条路,是个很正常的选择。
同时,也让我期待,李安拍的,到底好到什么程度?
由于电影是被河蟹了的,同时演员又杂,如果集中在老位老者,我会给4星,现在还是给3星,一星给禅意,一星给老者,一星给导演内心的那块守护。
另:一直以来,都有个想法,如果该不按电影设定的,从头看到尾,会怎么样?
这次无意间尝试了,以往常常是看完后,还要去翻看一遍,才能记起情节。
而如果把电影分成两或三部分,由后往前看,这样,会不自觉地想,前面演了些什么啊?
慢慢地就站在了导演的角度,如果自己去拍,怎么安排场景,相比之下,就可以看出好坏了,同时也更加关注电影里的技巧了。
霍思燕演技真心差,还是去时尚场吧。几乎没有记得住的情节。。。囧
周末无聊看的'本以为会讲美食比较多'就'霍思燕越来越美丽'老纸一直对会画画的男子木有抗拒力啊'
归亚蕾个人秀么
短成“伤心的歌”很好~长到“孽子”也很好~但电影了就塞进去太多细节和三流剧的演技~主线和重点还是好的~~曾江跟归亚蕾最后的几场不错~被发酵几十年的感情表达出来没有狗血~~情节俗套~但表达真挚的~很是曹瑞原的感觉~~~孽子的各位来客串~金勤的气场最足~天秤安和郎雄的高度~这部真是边都没挨~~
这电影怎么这么无聊呢
看着开头还以为是一部超长的广告片,男男女女除了老戏骨曾江没有能定下心来演戏的,真真浪费了饮食男女这块老招牌!
叙事节奏有问题。前面太拖拉,后面情节没有完全展开就匆匆结束。
难以理解豆瓣上的评价这么低。其实通观整片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穿插着诱人的美食,淡淡的感情,优美的西溪风景,如痴如醉。节奏把握也很好,轻轻的舒缓的,一老一嫩两条感情线条交错发展,推荐一下。
感觉真的很感动!!虽然说实话霍思燕长得真是美可是演技一般般啊
我管你新的老的,反正我一把鼻涕一把泪
剧情重心偏得一塌糊涂,前面淡得像白开水,后面十几分钟一段音乐一段回忆猛煽情相当廉价不过好歹能挽救颓势。归亚蕾和曾江都演得不错,年轻的那两对就只好呵呵了。可以把"饮食男女"这四个字去掉别拿来和李安比么,叫《茄子》还更有大众文化气息......
我就是爲了張孝全~結果他就總共就三個鏡頭~那爲什麽還要佔據三分之一的海報來欺騙我們這樣的腦殘粉呢?!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真真不喜欢啊
这戏就是看归亚蕾跟曾江的。。。
中间那一段闹分手的情景似曾相识,因为感同身受。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还不错。
整个一杭州旅游宣传片那,太美了。主角各种违和,短手姐姐毫无气场,归影后要不要那么疯癫那。。还有好喜爱的蒋黛玉mm,不要浪费你的胶原蛋白,多拍点青春偶像剧撒!
房地产投资的片子
正在听曾江感人的独白,然后某女主一句屌爆了的念白 爸!然后呢? 情绪瞬间就变负值了...
到底想要講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