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怎么都觉得第二部没有第一部看起来爽,换句话来说,两片的调调就是变了的。
第一部给我的感觉是嘲讽调地调侃,吐槽口吻地指出社会问题,以及体制这个幕后黑手。
而此部则是有点正儿八经了,不仅该死的死,该伤的伤,与体制间的斡旋也一层一层地逐步升级,最后爆发战争。
果然看完片要立即写,过了一会脑子都有点乱了,理一理,片子试图指出,警察体制的混乱其实是不能解决的,因为它不是独立的问题而是与政治选举也是有关的,于是看到一个个的体制的协同所为的共同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而最受伤的,和第一部一样,就是一个个死掉的无辜老百姓,同时总是下层阶级。
正好刚看《大开眼戒》,其实核心内容是一样的。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蜉蝣。
而几个细菌的存亡,压根不在统计范围内。
要么EYES WIDE SHUT地活,要么你压根无法理解所见的这一切。
而精英部队的主题就是,体制似乎有自己的意志和生命力——妈的看到意志就想到叔本华什么水平——在不断地进化,无论你如何试图着去打破它,让这个腐烂的体制变得正常点,为我所用点,最后它都会以强奸你想象力的方式进化,进而变得更强大来试图吞噬你。
这片子火爆自然是戳中了巴西人民的G点了,但我作为一个天朝的围观群众,怎么都觉得,你丫的提出了问题很好,但是你丫的没有解决办法啊!
个人英雄主义没法救国的,最多变成打砸抢烧。
第二部不过是在第一部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内容牵扯进来了,就像第一部拍刀战,第二部拍枪战,第三部就拍核战,我勒个去,本质上没有进步。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说什么更大的范围,你丫就算把全巴西各行各业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也解决不了问题,体制这方面的东西第一部已经交代过了。
我又凌乱了。
所以为何腐败。
就是分配不均匀,各种禀赋分配不均匀,因为世界不是一元的,不是用数字能解决问题的,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
统计学之所以垃圾,是因为统计学永远是想用数字去解决问题!
数字永远就是一条线,再怎么掰也是一条线。
你永远无法用数字去衡量智力和情商和其他随便什么之间的优劣,什么有失必有得,盲人触觉听觉就会比较好,但不同就是不同,只要你一方面不同了,就会出来各种各样的心理上的问题。
无政府主义也没用,权利是都平摊了,但生来的禀赋差异还是存在,到后来又会抱团,一抱团就会有LEADER,有LEADER就会有特权,有特权就会开始分等级,到头来又是分层成为体系层层剥削。
所以第一部为嘛观感很好呢,因为调子很对,冷嘲热讽一番,配上一点枪战嬉皮,整部片就会让人很带感。
而你一旦要和体制对抗,智力就跟不上了,一跟不上,你再个人主义也会显得很苍白。
一苍白了,你导演站在什么位置我都不明白了。
毕竟,导演你也在体制内啊……这片为嘛就拍出了体制第一人称的感觉呢……最后我承认,写得很乱想得很乱,这影评我给1分……
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敢于面对邪恶的人倒在血泊里,而那些气焰嚣张的罪人和趋炎附势的哈巴狗却在白日下堂而皇之地逍遥自在。
我们不缺乏自由仁爱的理想,不缺乏为之奋勇的斗士,但为什么,最终到下的,倒下的最多的,却是他们。
留下的,只有飘荡在空气里宣扬正义的亡灵,能飘散四方,但让人视而不见!
这是我看完《精英部队2》留下的不解疑问,从古至今,多少在这个肮脏世界里摸爬滚打想要洗净身体上污物的人们,总是第一个被埋进淤泥,失去呼吸。
那些掌权的人却依然在充满淤泥的地面上伸出那个肥大头颅,在苟延残喘地享受这个世界,尽管他们一直气喘吁吁,但嚣张的气焰与无比强大的权力让他们胆敢行于风口浪尖扭曲着一副无所畏惧的面孔。
那些埋在淤泥下的人们支支吾吾不敢出声,只有他们呼吸后往上冒出的气泡,证明他们还在活着。
世界是流动的,空气在大地上流动,大地在天空下旋转,撒哈拉上骆驼草的根系在往下扩张,亚马逊上热带林的枝丫在向上生长,西伯利亚的海鸥世代繁衍四季迁徙,海岸线上的金蟹绿龟在潮涨潮落间来回游移。
陆地上的人类,也总在忙碌,从山脉的村寨下落到平原的河岸边,从群山环绕的秘密丛林搬迁到密不透风的坚固城堡。
地球在自转,月球在公转,宇宙在旋转,万物没有一刻是停滞不前的。
可惜的是,人类创造了这样一种状态,固步自封的静止,用庞大的国家机器,社会规矩来宰制所有本自由自在的溪流,他们截流改道,把一切划分成理想状态下的棋盘,每一颗棋子,每一步走法,看似完全发于自主,实则在横竖线分隔下被动的选择。
不知道这个导演和福柯,和韦伯的关系,他没有刻意去表达在社会学研究,后现代理论里的抽象概念,但他却用画面回应了那些高瞻远瞩的大理论家的现实眼界,当我看到不谋而合的那一刻内心些许澎湃激荡,因为大众的娱乐也开始审判社会的罪行,审视日渐堕落的人欲。
韦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铁笼,锁住了任何可能冲破它的力量,讽刺的是,这个铁笼本来是价值理念作用下的创造物,可惜最终后者成为了前者的牺牲品,沦为了前者的奴隶。
福柯就更为细致地考察了这个铁笼每一个细节,每一处焊接。
国家权力机器的控制再也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为压制,转而变成细致入微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权力牵制,一座权力大厦,像庞然大物一样矗立在哑口无言的人们的面前,再也不能将其推到,重建,因为这不知耗费了多少钢筋水泥,注入了多少财力资金,牵扯了多少权钱纠葛,要想扳倒它,非一人之力所能,非一日之功所及。
暗涌的欲望在这些表面超理性非情绪的冰冷机构下运行,邪恶的深渊如同海啸后产生的漩涡卷走每一艘经过的船只,黑暗的洞口,看不见底,望不到头,一旦进入,就是无出头之日的天昏地暗。
社会的身体被做着监狱式的分隔,处在里面的人们被安排到特定的空间,进行着强加的思考,走在自己都不知道通向何方的小道上,他们唯一知道的是,那里有属于自己的利益,或许换句话说,他们早已埋没了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有人在反抗挣扎,和在阴沟里仰望天空的人一样。
他们深知腐朽的缺陷,有一击必胜之的信念,唯一的不足,他们是少数。
并且,他们是在少数中幸存下的少数,他们中更多的人早已变成泥土下的尸骨,变成横行霸道的罪人,变成只能用血偿还恶行的叛徒。
不过,存在就是希望,存在就是对黑暗的反抗,存在就是对真理正义说一不二,存在本身就是一场属于未来的胜利。
也许不该怪罪这个丑恶的系统,毕竟它出于人手,可是一旦这个怪兽站稳脚跟,权力就会难以捕捉以至肆无忌惮,没有一个具体的人在操纵它,每一个进入它的人都可以变成凡人的上帝,行为的指挥棒。
欲望是它运行操作的电源,只要有邪念进入,必定瞬间灯火通透,把每一个它可以照射到的角落燃烧成焦黑一片。
幸运的是,人的欲望可以压制,意志可以笃定,因此只要有先人一步的勇气和坚信,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也不是难以企及。
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言行,到底有几分远大的正义胸怀,又有几分原始的利欲熏心?
我们很悲哀,悲哀的是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地方,却不能靠自己去点亮周围哪怕一丁点的地方,我没看过第一部,但是第二部的震撼已经足以,透过巴西的黑暗折射出的社会让我们深思!
很羡慕巴西的民众,至少比天朝的国民多了一丝的自由,我们明知天朝的和谐社会比起巴西的黑暗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只能扮演盲人的角色,即使有光,也会带上眼罩,生活就在黑暗中继续,但是感谢巴西出了这么一部经典的电影!
相比第一部,José Padilha的手法更加纯熟,视觉语言和场面调度更加老练。
格局也更大,故事线更多。
主题也从警察系统的腐败拓展到对整个政治体制腐败的抨击。
而且更为深入。
更为黑暗。
第二部里,少了一些贫民窟的一些激烈火拼。
更多的揭露巴西政治里的阴暗丑陋一面。
为了增加戏剧和话题炒作,导演增加了Faraga这一人权卫士的角色。
颇为玩味的是,BOPE老大的妻子却嫁给了他。
而这个人恰好可以说是纳西贝托的眼中钉。
导演意在暗喻BOPE的行动迟早要被人权组织抨击。
(现实中,BOPE的行动的确被特赦国际批评过。
)果不其然,在镇压监狱暴动中,脑袋一根筋的Matias打死了暴动的头头。
Faraga拿这件抨击BOPE。
意外导致纳西贝托升迁。
而Matias调到了民警队伍里。
对于纳西贝托来说,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源更好的打造BOPE。
但令没有纳西贝托没有想到的事,在导演看来,围绕里约贫民窟的腐败网就和生态系统一样。
一旦破坏了其中一个因素的平衡。
系统会自动调节之后如果没了打击制约,最后失衡。
当Matias精心打造的BOPE重创了贩毒网络后,利益受损的民警开始得势,组建自己的网络,最后犯罪。
利益链上的政客们却利用Matias和BOPE来掩人耳目。
但很轴的Matias却再次成了替罪羊。
让民警政客腐败集团意识到犯罪越来越大。
系统内部,只有纳西贝托还存在一些正义感一个人对抗体制的腐败。
体制外,导演借助Faraga和媒体(其中记者的死成了扭转局势的决定性因素)帮助纳西贝托对抗腐败集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对巴西国内的政治体制的不满,把对抗的体制的那种理想主义寄托在了媒体和人权组织身上(Faraga墙上的特赦国际的海报)。
当然体制内,纳西贝托一个人的斗争是导演对体制的残留的一些希望。
当Matias倒地后,可以算是暗示着导演对军警内部从下到上进行改革(或者说对抗腐败)的幻想的彻底破灭。
Matias是个好特警。
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也很忠诚。
但在偌大的政治体系中,Matias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一腔热血。
信(盲)心(目)满(乐)满(观)认为自己能对抗一切黑恶腐败势力。
相比之下,纳西贝托就很世故。
善于利用资源。
身在体制中的他最后还是不得不面对体制对自己的同化。
在影片最后,纳西贝托在议会上面对Faraga议员,默契配合,慷慨陈词,抨击议员中的腐败行为。
这个场面颇具政治象征意义:一方面,BOPE从第一部的打开杀戒,到被人权组织批评到现在接纳人权组织的监督。
二,纳西贝托说BOPE从来都是执行者,它的杀人行为动机和目的都不清楚。
其实是将焦点巧妙转移到了体制腐败上,再加上之前民警及和几个政客的那些烂事,体制腐败这个话题就更加引人关注。
从这一点上讲,纳西贝托相当聪明。
知道如何用政治炒作话题。
三,在导演看来,巴西的政治体制虽然腐败,弊病多多。
但这个政治生态系统还是有优势的。
比如断臂。
最明显莫过于纳西贝托通过体制中的流程(议会陈述)扳倒了一部分人。
剩下的那些就得寄期望于更多的Faraga和纳西贝托们去努力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
第一部和第二部都是写实题材(虽然导演说纯属虚构,但不可能无中生有,腐败都有滋生的温床),但第一部更理想主义一些,第二部就更现实一些。
这也可以导演从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的转变。
导演是借纳西贝托之口批评体制,但却认同认同它的存在。
这恰恰是这个体制最大的一个优点。
试想如果放在朝鲜。
其实作为一个政治味浓的导演,José Padilha深知没有一个政治体制是十全十美的。
你认同它的优势的同时,就得意识到它的不足之处。
一部影片,90%以上的时间让你心情压抑,胸腔发闷,一幕幕黑幕后面是更血腥更黑暗的黑幕,但你不忍离开屏幕半步,你期待有个阳光点的结局,可是结局无法满足你美好善良的愿望,因为这就是现实,冷酷的现实。
看完这样一部电影,我是应该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巴西这样一个比毒犯更黑暗的是警察的社会里呢,还是我应该遗憾至少那里的政府还允许拍出这样的一部影片并上映,还提供了大量的警服,装备作为帮助完成这部电影。
哎...我等小民,苟营世上,平安是福...呵呵,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颅中之刃...插在体制之内,挖去毒瘤...
查过资料吓了一跳,《精英部队2》刚在去年创下纪录:巴西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而且不留死角,总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双打破。
回想四年前,《精英部队》拿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片子确实也挺好,但内心未免小觑。
毕竟也只有在柏林,一个喜欢政治、喜欢主题先行的电影节,这类警匪类型片才会拿下最高奖。
再往前一点,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虽然集个人风格之大成,值得深读,在戛纳却还不是颗粒无收。
那即便《精英部队》取了不小成功,到了续集怎会有如此大的飞跃?
手持摄影打打杀杀,这些锋芒毕露的东西当然没有过时。
但这一次,无情暴力不再是主要卖点。
看下《杀人回忆》在韩国的成功,只要是与国民记忆休戚相关的警匪或者是犯罪题材,它就很容易获得成功。
前提是这样的电影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为政府说好话。
眼光敏锐的导演总会发现多数观众在意什么,它可以是一个犯罪片的壳,可里面一定是批判现实的核。
《精英部队2》就是这么干的,电影小标题“现在敌人是另一个”,意思很明白。
打倒了体制外的毒贩外,现在轮到体制内的毒瘤了。
万恶之源是体制,道理好像很浅显,可是经过了几十年警队生涯,一直到亲人危在旦夕,纳西门托(Nascimento)方才意识到这股力量有多可怕,穷凶极恶、无法无天。
他拿着武器,一直认为自己是公正之手,却不想与此同时,也有一双黑手伸向了贫民窟里。
对巴西观众来说,《精英部队2》完全震撼了他们的世界观。
最恐怖的东西不是发生在电影里,而是在现实周围。
所以,好的电影不应是什么歌功颂德、美满团圆,电影结尾说了,问题没解决。
跟前作一样,影片还是在旁白声中行进,纳西门托用讲故事的口吻带出了BOFE(特别警察作战营)的发展,引出了另一批敌人。
第一集里马蒂亚斯(Matias)完成了蜕变,纳西门托却想着逃离。
现在他换过位置,却还是与老朋友们并肩作战。
面对BOPE的强大杀伤力,毒贩们不再是对手。
续集还有以暴制暴的内容,但是归为支线,甚至不如纳西门托与儿子的情感线重要。
因此,手提镜头摇晃的逼真感,包括快速剪辑已经少了很多。
反过来,夸张的表情肢体和激烈的台词对白成了几个配角的表演模式,他们喷得唾沫横飞、笑料十足。
《精英部队2》的大反派已经是文绉绉的政客,再不然是冷酷的腐败警察,但这帮人阴毒起来,可比明着来的毒贩子狠多了。
他们的结局也是理所当然,照规矩办事。
从对抗到合作,纳西门托和弗加多开展了体制内的战斗。
电影尝试沿用双雄模式,把他俩放在一个处处交锋的境地,然而稍有遗憾的是性格反差做得不足。
再比如纳西门托从头到尾都是正气凛然,全然个人英雄主义。
好在这些瑕疵并不影响全片,这部电影表露了对腐败的痛恨,毫不留情地对制度进行指责。
它的勇猛程度,就好似“颅中之刃”,用一把尖刀,刺进了巴西的大脑(体制)。
【南方都市报】比起前作,剧本上充满了野心,影片会彻底震撼到观众。
——Luciano Trigo
既然有1、2部,当然有些关联,所以建议连着看,而且要按照顺序看,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管是豆瓣还是imdb的评分都是第二部的评分比第一部的评分高。
第一部充其量就是一部传统的警匪片,只不过是带了里约热内卢的强烈的地方特色,不管是毒贩,还是警察,还是安全部队,都跟里约热内卢这个地方一样——“重口味”。
但是第二部就不仅仅是这样了,看着看着,你会发现影片反映的问题不断在深入,影片的主题也不断在升华,矛盾和斗争也不断在复杂化,个人利益、道德、法律、民主等等东西也越发纠结的厉害——这个时候,这部以警匪开篇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部很有政治意识和现实意义的佳作,他所带给你的也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一种震撼。
我想,影片还有超出其本身的一层意义,那就是,它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越严重,表现得越直接,其实恰恰说明它所存在的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描写的社会越黑暗,其实恰恰说明尚有光明和希望存在。
《精英部队2》衔接《精英部队1》的剧情,在《精英部队1》中,男主纳西贝托建立了一支“没有腐败、没有胆怯、没有仁慈”的特种警察部队——特别警察行动营(BOPE),用以打击日益猖獗的黑手党与毒贩。
由于BOPE的出色表现,在第二部中,纳西贝托将荣升国家公共安全副部长,并且BOPE获得了更多的资金、装备与人员。
剧中男主罗伯特·纳西贝托的扮演者瓦格纳·马拉,在剧中将精英部队直接指挥官的疾恶如仇、智慧、强硬、重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瓦格纳·马拉的表演出神入化,急促的语言伴随夸张的肢体语言;表情千变万化,音调抑扬顿挫;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独特,强调了男主从顺产体制的执行者转变到试图改变体制的革命者,腐败与反腐败矛盾冲突的激烈,让观众为之震撼。
在《精英部队2》中,纳西贝托继续领导BOEP与毒贩和黑帮展开较量,无止境的战斗和此起彼伏的黑恶势力,使纳西贝托渐渐看清了毒品和暴力问题的根源——政府内部的腐败问题。
这也是《精英部队2》片名的内涵:The Enemy Within。
电影旁白起到到了很好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发展。
电影反映的里约各阶层势力错综复杂,让非本地区的观众在短时间内无法明白, 旁白直接向观众介绍剧情的背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另外一方面,剧中人物使用的 超快语速给观众的反应时间非常短,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倦和急躁不安的心理,而语速平缓的旁白似乎让观众的情绪迅速稳定下来,更好地融入剧情。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旁白的过多使用,让演员在反映内心活动的表演手段上显得有些不足。
影片最开始是BOEP的一次监狱平叛行动,并介绍本片的另一个主角——迪奥戈·弗拉加。
弗拉加具有白左的形象:他反对以暴制暴,强调保护罪犯的权利。
同时,他对暴力犯罪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认为需要通过改革所谓的皿煮制度来从政治上解决治安问题。
BOEP在监狱中镇压暴乱
人权活动家弗拉加向学生灌输反对以暴制暴的观点纳西贝托指挥BOEP对贫民窟中的黑帮和毒贩重拳出击,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犯罪团伙。
BOPE乘坐装甲车与毒贩激战然而旧毒贩和旧黑帮的消亡并没有给当地人民带来安全和幸福。
在铁拳横扫之后,那些和警察、议员有勾结的犯罪团伙卷土重来,重新主宰了这片区域,并进一步鱼肉乡里来贿赂他们上面的保护伞。
腐败的警察
腐败警察和黑帮之间的交易
腐败的官员然而这些腐败、无能的官员却总能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公共场合和海报中,并通过耗费巨资的宣传机器和煽情的演讲骗取选票。
记者发现竞选者的犯罪证据,紧接着惨遭毒手
腐败、无能的官员在“民主选举”中获胜最后纳西贝托明白,只有从政治上入手,解决腐败问题,才能消灭黑帮、毒品甚至贫穷。
他也决心同这个庞大的内部敌人战斗下去。
纳西贝托在听证会上举报涉贪涉黑的政府官员和州长
弗拉加也在国会上和那些“人民代表”展开辩论像这样一部深刻体现巴西整个体制的电影会通过评审,并在当年创下了巴西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纪录。
毋庸置疑,拍摄这种题材的电影制作人不仅需要高超的编导水平,更需要极大的勇气,这让观众不禁为导演兼编剧的何塞·帕迪里亚肃然起敬,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当局对国民思想的宽容和民主,这也促进了当地电影业的发展。
影片揭示的主题引人深思,腐败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出现,怎么有效控制和消除却是全世界都面临的课题,各国应该加强交流,共同打击,相互支持,在腐败的问题上,预防腐败比惩治腐败要科学和有效,但无论如何,正义将永远战胜邪恶。
SJBD标注 2023.09.28
这是一部比前作更为出色的佳作,电影在延续了第一部节奏掌控的同时,内容上用更为充沛的剧情直指巴西现实社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而在强有力构筑内在纵深的同时,一人对抗整个腐化体制的激战是如此震撼。
当整个社会系统运转的方式以黑社会组织的规则进行,民主、政治、法律、公正都如同犯罪手段般的形式,那么整个国家的90%都会进监狱这个设想并不会骇人听闻。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警匪片,而是一个对腐败社会的精确预言。
当影片的主角成为了巴西的民众英雄,而他影片中每句台词都能比巴西总统的话更具备民众的影响力!
这真的是电影史上最光辉的一幕!
1.本部电影好评如潮,我居然在2019年才来看这部十分优秀的电影作品,痛并快乐着;2.我相信,这部电影如此受欢迎不仅仅在于拍摄,剧本,演员,道具等电影本身,更在于电影触及到了很多人想说却不愿说和不能说,不敢说的一些问题。
3.反对容易,树新艰难;砸碎容易,恢复困难;破坏容易,有序困难。
腐败不是某国特色,而是权力的附属品,它随着权力的建立而产生,远在国家产生之前。
没有国家可以避免腐败问题,就像人体中也存在肮脏的地方一样,区别在于程度和克制办法。
权力是腐败的温床,执法是权力,立法是权力,监督也是一种权力,所以任何有权力的地方都无法避免腐败。
那么为了完全消灭腐败就消灭一切权力这就要看利害得失了,趋利避害是生存本能,所以只见权力交接,不见权力灭亡,无政府主义是行不同的,猴群还得有猴王呢,总有猴子想当猴王,总有猴子能当上猴王。
反政府主义者们不是权力交接的工具,就是新的权力使用者或拥有者。
所以,本人既不是反政府主义者,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者。
4.生物体延续下一代或者延长生命时间都是为了生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生存的本质就是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而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是现实主义的核心逻辑,所以现实主义者是适合生存的,或者说,活下来的生物(无论个体还是群体)都是现实主义者,生存本身就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对应的,理想主义的核心逻辑就是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理想主义者生存艰难,成功几率可能和变异概率差不多。
我不讨论对错,只是告诉有缘看到这篇影评的朋友们: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之间不要互相伤害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之间还咬个啥劲呢。
5.上一条说得有点哲学,那么再多说一点儿:觉得中国不好,那么哪好去哪;觉得政府不好,那么去个没有政府的地方;觉得改革救不了国家,那么觉得咋对就咋干;觉得想当英雄就去当,但是别骂别人是狗熊;觉得想当狗熊就去当,但是别侮辱别人的理想;觉得能做得比某人或者某个政府好就请做出来给我们看,别站着说话不腰疼看热闹不嫌事大,实干才是硬道理;希望每个人都能求任得仁,求财得财,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活下来的人都是选择了现实主义,所以不要得便宜卖乖,记住来时的路,记住遇见的人,记住自己的对错,记住自己的得失。
鲁迅有一句话说得是对的:“中国只有两个时代。
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朝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朝代。
”奴隶之间还要互相伤害吗?
6.可能有人想问我:那么不好还不能说了?
我就想说说不行吗?
我的回答是:一般的人只会说出哪里不好,但是聪明一点儿的人不但能说出不好的要害,还能说出怎么样做能够变好,再聪明一点儿的人不但能说出怎么样能变好,还能真的把事情变好,再聪明一点儿的人不但能把事情做好,还能指导别人做好。
最愚蠢的人就是自己的事情看不清做不好还对别人指手划脚。
嗯,我好像就是那个最愚蠢的人,所以就写到这里吧。
没想到如此之快就看到比《东成西就2011》还难看的电影,评分这么高,是屁民们找到共鸣了么?找到共鸣也很无聊很难看,完全反映天朝国情也很无聊很难看。
想看个动作片,结果来了个文艺片
我朝永远不会拍的电影,你懂的
第一部是泾渭分明的正邪对立,揭开表面的肮脏疮口,第二部则是一团混沌的灰色地带,直击内里的顽固癌症;疮口易于清理,癌症却难以治愈,于是只懂得以暴制暴的BOPE沦为利益集团的棋子,试图从体制内改变体制的人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毁灭;个人只是体制这部机器的小零件,永远可以被替换,这就是其可怕之处
热血
不被黑暗的体制收买,还不懈抗争,而且还总算有点宽慰,这是夸张的神话还是可悲的现实?
混乱
无聊。
没人能斗得过制度
配音片儿我操你妹 改天重看
五星?不至于吧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比第一部更有深度。从指涉警察的腐败堕落,到直接揭露政界高层的卑鄙无耻行径(更难得的是:这部电影还在中国公映了,虽然晚了足足1年并剪掉了20分钟)。但文戏的啰嗦与枪战戏的拖沓使得这部的好看程度远逊色于前作。不过依旧有力,依旧硬气。三星半
不想看了
所以说左翼虽然一根筋,却是权力的pain in the ass,总是要团结的伙伴。。自卫队利用国家暴力打击毒贩取而代之,政客利用自卫队开路为选举拉票、实现政治目的,没顶层内部的反抗者和独立司法基本上无解。。最后就是,论兵权的重要性。。
又是一部政治批判揭露片。勿谈政治啊
个人感觉没有第一部好看 第二部更多的是传达一种思想 个人看电影还是为了娱乐
没预期那么给力 国语配音不习惯
让我想起了《杀人回忆》
主题上升到政治去了。
比第一部又深度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