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过双簧,但是一定没有看过如此诡异的双簧。
一切都是为了代孕,但是与靠技术植入的代孕不同,这种代孕还需要在之前“代性(爱)”。
诡异之处就在于,无论性爱还是分娩的时候,代孕女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女人,即寻求代孕一方的女主人。
两人始终保持着相同的姿势,做着相同的动作,包括代孕女人与丈夫的性行为,以及代孕女人分娩时的一呼一吸,甚至是阵痛引起的嘶声尖叫,身后的女人都进行着机械地复刻。
不过就像双簧一样,虽然做着相同的动作,但是真正占据话语权的却是身后的女人。
而代孕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是使女。
诡异的双簧《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不过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却没有把自己这部作品列在科幻之列,她认为这是一部对于未来可能性进行推断的虚构作品,是一部反对利用极权来施暴虐、滥用神权来愚民的小说。
在1980年代构思这部小说时,作者通盘结合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和宗教观念,并对种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大胆的推测,尤其对于美国女性的未来进行了漫漫设想。
按照玛格丽特自己的说法,还有一个证据证明小说与科幻无关,那就是“书中的所有细节都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客串出演剧集《使女的故事》具备纯粹女性剧集的基因,原著作者自不必说,不但参与编剧,且亲自客串出演。
此外参与剧集制作的五个导演中就有四个是女性,七个编剧中六个是女性。
整部剧集,尤其是前几集,男性角色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基本上沦为了“床上用品”,而频频出镜的大主教弗雷德·沃特福德也只是等同一个男权的符号。
剧集的切入点,无论是代孕还是代性(爱),更是绝对的女性角度。
圣经画《雅各与拉结相遇》代性(爱)的情节在第一集就出现了,剧中称为受精仪式。
仪式之前,大主教弗雷德朗诵了一段《圣经·创世纪》的文字,是关于一对姐妹利亚和拉结的故事。
妹妹拉结最初与雅各在巴旦亚兰的水井边一见钟情,雅各为娶拉结承诺做七年苦力,两姐妹的父亲拉班(也是雅各的舅舅)却在七年之后骗他娶了姐姐利亚。
事后,拉班许诺雅各,如果雅各肯再做七年苦力,就把妹妹拉结也嫁给他。
七年后,姐妹俩终于共侍一夫,却开始在丈夫面前争宠。
由于拉结不能生育,为了获得丈夫青睐,她让使女辟拉代替自己与雅各同房来获取子息。
辟拉成功地连生两个孩子,拉结因此大占上风。
不久,利亚也如法炮制,把她的使女也给雅各做妾,也生了两个孩子。
在拉结的一生中,一直把生育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
圣经记载拉结所讲的一句话就是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Give me children or else I die."),这正是剧中弗雷德朗诵的片段之一。
“使女”(handmaid)这个词就来自这个故事,而这个“姐妹阋墙”的故事也奠定了全部情节的基调。
“基列共和国”都恐怖气氛上述故事的后续,是雅各逃离巴旦亚兰,拉班带人追了七天七夜,最终在一座山上追上了他。
一段争执之后,双方决定不再来往,于是在山上互立石堆、石柱为证。
这座山名叫“基列山”,这个基列就是剧中“基列共和国”名字的由来,意思是“见证之地”。
“基列共和国”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类似的政体和行为,比如包括美国黑奴在内的史上的各种奴隶制、纳粹第三帝国、伊斯兰瓦哈比教派和东德以及前苏联的某些极端行为等等。
原著作者玛格丽特说,“基列共和国”的实质概念来自逃离英国来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那时的教徒领袖们试图建立一个摒除宗教异端的神权政体。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玛格丽特把20世纪柬埔寨和罗马尼亚式的乌托邦理想掺杂进来,构成一个反面乌托邦的大背景设置。
其中对于不同政见者的残暴行为则得自于菲律宾历史上司空见惯的暴行。
其中又将不育作为一种社会常态,与辐射、污染、性病等等联系起来,由此前瞻性地引出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至于基列的宗教神权方面,则有伊朗和阿富汗的影子, 包括对于女性的态度极端保守,严格限制女性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和自由等等。
使女都衣着红袍《使女的故事》剧中的女性分为几个层次,分别用各种颜色加以区分。
使女是受压迫的最底层,是行走的子宫,都身穿红袍。
然而红色并不像剧中沃特福德夫人说的那样代表“幸运”,红色在这里是分娩时血液的颜色。
同时也与霍桑的《红字》的红色一样,代表着淫荡与不洁,影射着剧中受精仪式本质上的不贞;相比之下,基列国统治阶级贵妇们的衣装为蓝色,这应该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设定,因为在圣经中蓝色是圣母玛利亚的颜色,象征着繁殖能力和纯洁;灰衣的嬷嬷们是统治阶级的追随者,负责教化与惩罚;穿淡绿色服装的女仆也处于底层,负责日常家务和烹饪。
代孕使女完全被剥夺任何权利,甚至名字都按照寻求代孕者的名字被强行改成“属于某人”(Of...)。
比如女主角的名字是奥芙雷德,即“属于弗雷德”(Offred),另一个重要角色叫做奥芙格伦即是“属于格伦”(Ofglen)。
这完全是男权至上以及女性归属于男性的具象表达。
这个观点不仅只是在使女的身上有所展现,在沃特福德夫人的闪回片段中,通过沃特福德夫妇之口重述了“上帝造男人,用男人的肋骨制造女人”,再次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生育职能。
沃特福德夫人剧集的后半部分,闪回的情节从奥芙雷德身上扩展到多样的视角,沃特福德夫人原来之前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绝不将女人的温顺混为软弱”是她著作《女性地位》中的金句。
但也正是她在跟沃特福德先生看电影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提出了“将生育能力作为国家资源,将繁殖作为道德责任”,也是她摒弃了其他颜色的衣服,将蓝色作为女性尊崇地位的标签。
沃特福德夫人是整个“基列共和国”男权背后的始作俑,是她开启了女性对女性的压迫。
奥芙雷德与沃特福德夫人相对的角色就是女主角奥芙雷德。
这个角色的设置不偏不倚,既有主角光环该有的各类诉求,也表现出了人性面对强权不得不低头的懦弱和犹豫。
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完全不是与生俱来的,在面见外国大使时,她会想当然地认为大使应该是一位男性;由于机会难得,她才会在与卢克一夜情时,要求解放一下采取女上位。
女性从属地位在她心里其实也是根深蒂固的。
使女身份虽然屈辱,她也可以苟且着调情和暧昧。
女主角的饰演者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明显延续并超越了《广告狂人》中的表演,在本剧中的细腻耐人寻味。
有一幕,大主教在要求奥芙雷德投入感情地接吻之后,却丢下一句冰冷的“休息吧”扬长而去。
那一瞬间,从谄媚谀笑到茫然瞠目,再到恼羞失望,奥弗雷德眉梢嘴角,眼风波光,无不是戏。
奥芙雷德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基列国成立之前。
剧中的闪回揭示出,奥芙雷德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与卢克交往的,虽然后来成了正果,但是并不能说毫无道德瑕疵。
有意思的是,这一段闪回是和一段发生在大主教与奥芙雷德之间的谈话交相展现的。
这段谈话的主题也涉及了爱情,大主教说“爱情只是穿上美丽外衣的淫欲”“爱情最终都是悲剧”。
大主教这段谈话的内容最终走向了政治,大主教对奥芙雷德说:“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肯定无法让所有人过得更好,总有些人过得会更糟。
”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在《性政治》中说道:“理想的政治应该是彻底消除由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行使权力的观念。
”大主教的话冠冕堂皇,但也确实有人买账。
很多使女就甘于“习惯了事情的固有一面”,逐渐认同了这个身份定位,甚至为不能去外交盛宴上粉饰太平而伤心不已。
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剧中的抵抗组织名为Mayday(五月天)来自法语同音词“帮帮我”(m’aidez)。
而奥芙雷德的本名琼,英文是June,即六月,是以五月为前提而存在的,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
剧集的最后,使女们没有屈服于莉迪亚嬷嬷的淫威,奥芙雷德因而成为了精神领袖。
使女们面对珍妮的石刑,终于显露出意识觉醒的苗头。
拉丁文“不要让这些杂种骑在我们头上”(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不再只是阴暗衣橱中前人刻出的文字,它开始真正成为每一个使女心中的铭文。
本届艾美奖,《使女的故事》击败了《西部世界》,可以说是今年最大爆冷之一。
《西部世界》,属于那种少有的,从第一秒开始就能牢牢抓住人心的作品。
想象力爆棚,处处是奇观,而且还满足了迷影情结(西部片)。
而《使女的故事》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正剧,所有的明暗喻都非常明显,失去自由——被凌虐的人民——逐渐开始反抗 的情节线几乎可以说是可以有些老套了。
但它胜在后劲十足,能够让人一看进去就拔不出来,而且压抑的感觉如宿醉,hangover个一两天。
这实在是一部压抑程度堪比《黑镜》的美剧。
如果说《黑镜》用种种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日常细节(如社交媒体,选秀节目)来提醒我们生活的可能阴暗面,那么《使女的故事》就是直接把我们拖进了一个《1984》式的未来世界。
第一集,就用大量的暗光,晃动的手持摄影和面部特写奠定了整部剧的氛围。
一个女人和她的丈夫,孩子在树林中狂奔,枪响了,他们被追上,打晕,带走。
她是逃犯吗?
为什么会被追逐?
当画面再次亮起来的时候,我们有了答案。
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只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普通人。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美国,因为战乱,美国只剩下的两个州成立了以基督教为基础,《圣经》为准则的基列国。
社会被严格划分成了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的人生活都被规划好,连穿的衣服都不能自己选。
金字塔最顶尖的是国家的统治阶层(大主教)和他们的妻子。
然后就是更低等的男性,永远不能接近女人;还有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要被发配到殖民地去清除核废料,最终皮肤会一片片脱落,痛苦而死。
最喜欢的角色,emily!
而女主角隶属的阶层恐怕是基列国最“伟大”的发明——使女。
因为污染和战乱,全球的生育率骤减,而以《圣经》指导生活的基列国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有生育能力的女人调教成生育机器,让她们来为有着高贵基因的领导者们生娃。
于是,“使女们”这种本来只会出现在中世纪的名词,成为了一个现代社会一大部分女性的统称。
她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名字,只能用主人家的名字在前面加上of,类似于我国不少乡村中的“王家的”,“李家的”,而没有了自己的名字。
没有人身自由,唯一能出门的机会,就是跟另一个使女去买菜。
一路上说着酷似背书一样的套话。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每月的排卵期跟男主人性交,以求怀上孩子。
整个过程,庄严如仪式。
开始之前,要先诵读《圣经》中的选段,然后,使女要躺在女主人的双腿之间,三个人一起晃动……虽然整个过程,每个人都板着脸,抿着嘴,有如在教堂做礼拜一般的严肃。
但是每一个正常人,感受到的还是满满的荒诞。
想到了什么?
《盲山》。
女性同样都被剥夺了自由,平等的权利,沦为了只能做家务,生娃的次等群体。
然而,在《使女的故事》中,这不是女主角一个人的命运,整个国家的女性,都活的像家养狗。
她们当然不想这样。
可是每一个成为使女的女人,在此之前,都得先进感化院,死过一回。
女主角的朋友原本是个激进女权主义者,进了修道院之后,也被打怕了,只能服从。
还有片中最让人心痛的“疯姑娘”珍妮,也在第一天进感化院就因为不羁的性格而惨遭毒手——被挖掉了一只眼睛。
从此就疯疯癫癫。
疯掉了的,还笑得出来。
没有疯掉的,想活下去,只能把头低下,老实听话,让自己的眼睛变成一潭死水。
据统计,《使女的故事》全书中,竟无一个对于笑容的描写。
在此之后,不少人就此沉默,接受了自己的命运,选择服从体制。
(就像是文革时,许多人也会选择揭发别人)整个国家都以一种看似理性的方式,陷入了疯狂。
最可怕的是,这样的极权社会,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建成。
而在它一点点形成的时候,大多数人,浑然不觉。
《使女的故事》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不断用闪回提醒了观众一个真相——就在不久前,美国还是那个全世界最为民主,开放的地方。
看似一夕崩塌的大厦,实际上是一点点从下而上腐朽起来的。
一开始,只是穿着运动内衣出去跑步,遭来保守的路人大妈的白眼。
然后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矛盾突然变得尖锐起来,“荡妇”之类的词变得多见了起来,直男癌变多了。
这些小改变发生的时候,她们可能只是选择了沉默,就像许多老百姓(无论男女)在国家废除宪法,国会的时候保持了沉默一样。
然后,更大的变化来临了。
女性不再能出去工作,不能再拥有私人财产,到最后,不再被当成人对待。
V姐对片中一个细节印象很深。
在路过街上的一家小店的时候,一个年轻的使女停下来说:这里曾卖过这个国家最好吃的焦糖,比最好的性还要好。
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卖使女套装的地方。
再回头看看,她们简直不敢相信那些普通的生活,曾经真实存在过。
看上去,这只是一部离我们很远的反乌托邦式的科幻寓言。
原书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接受采访时,坚决否认。
她说:她说,科幻小说里有宇宙飞船,而我写的则很有可能变成事实。
许多人对此说法相当认同,毕竟在特朗普上台后,包括《1984》在内的多部反乌托邦小说都重登了亚马逊榜单。
说起来,他们的忍耐程度更低些,所以想象到的未来更残酷。
而相比之下,被伊斯兰极权政权压制的人民,则只能保持沉默。
我们都知道,一本书,一部电影或是电视剧,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
但他们可以像是莎士比亚剧中一个喋喋不休地一定要唱出真相的傻子弄臣,一个痛苦的先知,要反复地提醒我们—— 勿做那温水中的青蛙。
今天看不到一本书,明天一部电影莫名下架了,谁都不知道之后会失去什么。
写于V电影,十分不满意的一篇
当生育率下降到极低的水平,国家被极左or极右势力统治;用宗教(表面是基督教,可是具体情形跟某些伊斯兰统治国家的现状极其相似)作为手段统治奴役人类,稍有反抗便被处以极刑。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能生育的普通女性沦为奴仆,能够生育的则变成稀有财产,变成统治阶层的生育工具。
表面上看,这种情形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然而,剧中的种种细节,军方的人整齐划一的黑色制服,手持冲锋枪的造型跟某些极端组织如出一辙;剧中的女性,无论贵族、使女还是女佣全部统一着装,遮盖掉身体的大部分,又跟修女和某些宗教统治国家女性的服饰何其相似;没有法律,全靠宗教来裁决一个人的生死,跟中世纪的情形和当前的某些状况又何其类似。
这些细节照进了历史,以及当下残酷的现实。
当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充满了集权传统,大男子主义渗透到骨子里的民族,更有现实讽刺和警示意味。
对于目前的种种政策,除了冷眼相看,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争取更多的权益,而不是被赶回家里,被繁重的家务和生育限制自由,变成附庸。
当前,我能做到的,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要被社会习俗和亲情左右自己的情感和人生。
除却这些现实意义,剧集本身也非常优秀。
玛格丽特 阿德伍德本人亲自加盟编剧团队,保证了剧集的质量,虽然有很多以前生活的闪回镜头,但是节奏把控很好,张弛有度。
因为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缘故,对白保留了一定的文学性,佳句频出。
女主演技爆棚,镜头大部分时间聚焦在她的脸部,将她所有的面部表情,细微的情绪变化放大无遗,片中她的有些情绪释放的片段火花四溅,充满张力。
全片最煽情时刻:剧集将近结束处,当使女们拒绝用石头砸死同伴,从刑场返回时,妮娜西蒙版本的《feeling good 》响起,伴着她们坚定的步伐,反抗的号角开始吹响。
well,这是今年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剧集。
这一季,小说里的情节已经完成,但是,听说阿德伍德会参与第二季的编剧,期待期待。
对《使女的故事》的高能,早在开始看之前就已经有所耳闻,所以我其实是抱着看神剧的心态进来的,但是不得不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使》描绘了一个极权社会,说的是在未来世界,貌似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的缘故,导致人类生育率极度下降,由此动乱而产生了基列国,在这里,可生育女性全部成为了可分配的资源——仅供少数掌权男性所享有的资源,而基列国就是由曾经自由的国度美国转变而来。
开篇是一家三口在逃亡路上被抓,而一个转场过后,妻子则身着红色古怪制服,一边自白,一边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极度诡异的世界,并从她的自白和回忆中,观众慢慢明白了故事发生的大致背景。
可以说直到这里都是悬念拉满的,甚至由于太多的脉络尚未有时间交待清楚,《使》都还是不错的的,但是后来就越来越糟糕。
从观众开始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以后,观众就会好奇一件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在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基列国又如何会存在?
所以看到剧一直在迎合观众这部分的疑问,换句话说,被动地创造故事。
主创们从历史中借鉴了很多去做解释,比如非常明显的纳粹对犹太人的手法—即水煮青蛙;比如伊朗倒退事件,秘密警察,我甚至怀疑有借鉴中国古代宫廷剧,杂糅的东西非常多。
这些理由乍一听好像有道理,甚至很多有非常高的可行度,但由于过于被动,仔细一想其实经不起推敲。
整部剧无法解释或者说它根本没想到要去解释这个新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非常粗糙的一个idea搭建起来的世界——即创造一个极端情况,去放大、夸张一些女权问题,对现如今社会对女性不友好的现象进行映射,这个主意不错,但要做好却要下巧心思,而很显然《使》并没有花费这个心思,基本就顺着那个粗糙的idea不加雕饰就把故事进行下去了,为此《使》全程都没有办法去构建一个可以运行的世界,只能把一开始想到的男女对立疯狂呈现出来,导致整个故事主体粗糙得令人发指。
《使》的设想起点非常粗糙,根本经不起推敲。
剧中说因为未知原因,人类生育能力大幅下降,然后企图使弱势的女性因为生育资源而受到迫害,但是如果照剧里的这个势头,一两百年以后,人类很可能就自然灭绝了,这难道还是讨论男权女权的时候吗?
这甚至都不是讨论人权的时候了,这已经是上升到全人类的存亡问题了。
而鉴于我们这千万年以来的进化能力,除非是上帝发动了定点爆破技能,这个问题肯定不是人类的内因导致的,也就是有一个强烈的外因影响,譬如环境污染,核辐射,导致人类生育能力大幅下降,那么当外因已经强烈到这个程度了,难道还能只定向影响到人类?
很可能大量的生物也已经灭绝或者走在了灭绝的路上了,所以这甚至已经不是人类存亡的问题了,而是上升到地球生物要重新洗牌的问题了。
对人类来说,这种威胁程度跟100年后太阳要爆炸了的威胁程度已经不相上下了,就这,人们还能建立起一个宗教国家,阳光灿烂,空气清新,水流澄澈,岁月静好?
那我只能说真的是上帝发动定向爆破技能了,信徒们,快去找上帝吧!
而粗糙设定带来的就是,这个幻想中的基列国其实是一个无法正常、稳定运行的虚拟社会,虽然它很多地方借鉴了纳粹、东德、伊朗,但很显然,它与这些真实事件都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来说,在利益上,它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基列国内,所有女性先是失去了财产,然后统统失业,最后被掠夺,这看起来像只针对女性,但真的是只针对女性吗?
虽然剧中解释这些女性的财产被打到了她们社会关系最近的男性卡里,并且试图用温水煮青蛙来描述它,但是它并没有解决持续性收入消失的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尤其是此次疫情来看,很多美国人并没有储蓄习惯。
请问,有多少个家庭可以承受家中所有女性将不再有任何收入这个暴击?
人是社会性动物,政府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牵连到女性而已,而是牵连到整个国家的几乎所有的家庭,甚至会牵连到大量的资本力量。
不仅仅是这些女性会反对,这些女性的丈夫、儿子,甚至好友都会卷入到反动浪潮中去,甚至资本力量都有可能站出来反对,换言之,政府将站在>1/2的国民对面。
而同样温水煮青蛙的纳粹为什么会成功呢?
因为犹太人并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而且纳粹上台之后,是确确实实为德国人民带去好处的,所以不管当时人们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纳粹还是有很多人支持它的。
而面对反动的可能性,创作者简单粗暴的归结为由于政府暴力镇压,所以导致并没有成功。
这个解释我一开始是皱着眉头接受的,毕竟现代武器的发展,政府层面的暴力镇压,可能平头百姓确实没有抵挡之力。
但是随着剧集的发展,我发现这个政体居然是民间起义夺权的——这里其实可以看到美国人,或者说西方世界一贯的傲慢,他们对与自己社会相去甚远的社会形态是非常不包容的,他们不理解或者说根本没费心去理解其它社会形态——所以这里的暴力镇压解释就真的很无力。
我很质疑基列国真的能成立吗?
民间起义夺取政权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就是得民心。
只有当大部分国民都团结起来的时候,才有可能去推翻武力上处于优势的统治阶级。
也就是说基列国民间起义夺取政权的一个前提就是基列国其实是得民心的,它也许不那么“政治正确“,但是它得民心。
那么基列国得民心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且不说后来失去>1/2国民民心的操作吧,基列治国是用教义治国,也许每个美国人都有信仰,但是美国并不是具有浓烈宗教气息的国家,在这里,想要教义治国,也许可以吸引到一小部分人追随,但是大部分人?
别开玩笑了。
我知道它这里是想对标伊朗,但是伊朗完全是另外一个情况。
首先,伊朗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浓烈宗教氛围的国家,这里的大部分人不仅仅是有信仰,而且还是虔诚的信徒。
其次,不同于剧中目标一直就是要解决生育问题(它的教义治国其实真的很难吸引到大部分国民来追随),伊朗当时更大的问题是政府腐败,贫富差距过大,且国王过于亲美,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国民认为自己国家有被美国操控的嫌疑,所以民族主义崛起,排外情绪高涨,才会迎回伊斯兰教徒霍梅尼当首领,而且当年的伊朗国民大概想到的是我们民族的霍梅尼回来了,而不是伊斯兰的霍梅尼回来了——换言之,他们是为了国家更加的自主自立而接受了霍梅尼,在他回来的时候,确实是民心所向的。
最后,如今的伊朗虽然剥夺了很多女性的权益,限制了很多她们的日常活动,但是伊朗并没有禁止女子上学,也不禁止女性工作,更不剥夺女性收入。
虽然跟男性比起来,很多方面并不公平,甚至与现代世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是它并没有如同基列那样赶尽杀绝。
伊朗为人们留下了可以生活的余地——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当一个国家的压迫还能让它的国民可以生活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造反,人们会抱怨,会不满,但如果要挺身而出推翻这个政权的时候,人们就会犹豫,会掂量——这才是温水煮青蛙的要义,水要温,不能沸腾起来。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是建立在已经被压迫到造反和不造反也没什么区别的前提下,才可能发生。
而基列国,一非宗教国家,二不得民心,三不留余地,根本无法复刻伊朗的模式。
其次,在动物性上来说,基列国的制度是违背动物本能的。
打开动物世界,看看动物们一天到晚在为什么苦恼?
食物,水源,繁殖。
这不仅仅是动物的苦恼,也是人类最基础、最本能的需求。
翻开历史书看看,全球各地的权贵们对底层人民的剥削手段各异,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会剥夺底层人民最基础的本能需求,相反,他们反而会立法保护这些权益。
中国人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欧洲贵族剥夺穷人家女儿的初夜权,但是不会阻止这些女性后续的婚育。
也就是说古代社会只是让生活更艰难,但不会直接剥夺人们的本能需求。
譬如吃食,富人家吃肉,穷人家吃糠,但富人家不会说现在粮食紧张,你一个穷人糠也别吃了,口粮都供给我吧——也许有这么干的,但这都是不能见光的,一旦暴露到皇帝面前,很有可能是要极刑伺候的。
而当基列国把可生育的女性资源全部分配给高层男性的时候,其实就剥夺了剩余所有男性的繁殖需求——说句实在话,基列国何止是站在了1/2国民的对立面,基本是与全民为敌了。
如果说前期针对女性剥削,军队还能听从政府调遣镇压,到了这一步,也差不多到倒戈的时候了——不黑不吹,军人的需求,跟常人比,那是只会强不会弱,不信就翻翻二战史书。
只要有个稍微有点领导力的人出来振臂一呼,战火四起那就是分分钟的事。
最后,基列国的存在是极度不理性的,或者说,由于为了创造一个为恐怖而恐怖的政体,基列国的理性被牺牲了。
在剧中设定的情况下,理智人的做法是什么?
首先肯定是加大科研力度,一来要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育能力下降,争取治病治本;二来,充分发挥试管婴儿优势并进一步发展该技术,获取健康卵子及精子,将成功的受精卵移植到子宫健康、身体健康的女性身上;第三,加大开发药品、研发疫苗力度,把全人类的科研力量全部放生育上,努力治愈或者恢复人们的生育能力,或者避免仍可生育人的生育能力被破坏。
那么我们说无论是做溯源也好,还是治疗也好,可能都费心费力,且不一定有成效,那么,根据剧中的剧情,可以得知,基列国在恢复到传统生活之后,生育率是有一定上升的,他们甚至还向他国展示自己国家的成果,并且他国表示要学习这个做法,这也就是说只要环境保持干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高生育率的。
那么如果科研的进展速度慢,我政府同步搞一个地方,确保其中水源无污染,空气无污染,土壤无污染,确保其中一切作物、牲畜均有机培养,然后将可生育的男性与女性关进去,保证他们的一切摄入都无辐射,无污染,然后让他们在里面人工受孕也好,传统受孕也好,也就是在座的各位,现在都是生育工具,那么这种生育率不比基列国这种都不考虑男性生育能力的高?
这种做法虽然没人权,但真到了那种极端环境,我倒是认为这可比基列国的什么教义治国有说服力多了。
人类都要灭亡了,还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这种情况下,生个小孩就是英雄啊!
当然了,你说一个国家想不到理性的解决方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全球那么多国家还能想不到、做不到了?
还至于巴巴地跑到基列国要去学习经验?
说句实在话,我甚至都挺怀疑基列国的生育率是否确然上升了。
这样一部极度粗糙的作品,企图借鉴,但又由于自身的美式傲慢而无法真正理解并化用一些历史真实事件的作品,女权观点的输出简单、粗暴、直接,和拍在观众脸上也没什么区别,可以说所见即所得——深度思考,不需要的。
别说和《1984》相比了,望其项背都是对它的夸赞了。
它唯一可以夸赞的地方,大概就是真的拍得很抓人心弦,悬念、反转都运用地炉火纯青,非常典型的美剧模式,soap opera新面貌。
距离看完这部剧还不到一周时间,剧里的一切好像又离我们近了很多。
一切的一切好像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
同性恋要被吊死——网络剧不得出现同性恋等变态情节看时尚杂志是会被砍手的——各类剧集“因版权问题”全部下架不允许用真名,只许用代称——昵称不得出现剧集名也许这种对应过于勉强,过于小题大做,但我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
两个月,我们见过了太多。
过去的历史,我们曾经在书里读到过。
事情开始时,可能只是用不了信用卡。
而事情发生后,她们失去了自由。
剧里有一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
“现在这样不好吗?
我曾经为了一顿麦当劳被人在垃圾桶后面操,现在不是挺好的,我有吃有穿。
”她口里的挺好指的是,女性被彻底物化为生育工具,每个月要在妻子的“陪伴”下与主教们发生性关系。
不能单独出门,必须结伴而行,只能谈论天气,并且要为一切感谢主。
如果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会失去一只眼睛、一只指头甚至一只手。
没关系,因为他们只需要你的子宫。
只要能够生孩子,你就是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里没有爱情 、没有情欲、没有娱乐。
因为这些都是提供给上层的消遣,普通人无缘得见。
从不能用卡、到失去工作、再到失去自由,这一切的进程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然而我们能做什么呢?
他们用枪指着你的脑袋,用圣经控制你的脑子。
除了眼睁睁看着收藏夹里的文件一个个消失、发过的微博一条条被删除、看过的书一本本被下架,你能做的到底有什么呢?
看完了,感觉就是一批有权有势的人靠着破坏环境挣了钱,人类整个都跟着他们倒了霉生不了孩子,于是还是那一批人就觉得使女里那种体制对自己好,就花钱支持提出这种制度的人,然后就搞了政变,这些人没有爱心只有欲望跟权利,为了掩饰最肮脏的内心就用最神圣的宗教教义作为遮羞布给那些穷人底阶级的人看,让底层遵守这个严格的教义,当然他们自己表面上也是遵守的,私底下肯定不会遵守,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然后继续消耗着人类资源(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这些只有权力欲望的人根本就是人类体系里的恶性肿瘤,如果让这种人掌握了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估计会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社会制度,不光是使女的故事了吧。。
可以想象为什么国内不火,一口气看了七集,在一个眼看着多年心血可能因为川普上台而毁于一旦的国家来说,这剧必火,所以这是套美式政治正确剧,题材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至今还存在的“虐女”风俗。
既然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剧,跟国内的女性宫斗剧相比,这部更现实恐怖,有趣的一点是女主从一开始对男女之爱还抱有幻想或者企图勾引大主教来报复的“邪恶念头”一一落空,想象下武媚娘或者芈月想勾引皇帝上位失败,被皇帝睡完后让你继续呆在冷宫的情景……那是个绝对的男权社会,而最搞笑的是,这套虐女政策还是大主教老婆自己提出来的,呵呵,他老婆结婚前还是个女权主义者……一个女人,会因为爱,因为结婚,而甘心奉上自己的皇冠,看着自己爱的男人跟别的女人xx,虐待操纵同性,这是我觉得这是这剧最讽刺的一个点。
片中多次引用圣经某句话,那只是权力机构借此对众人的洗脑,我最佩服老美有能把自己的圣经渲染成为“邪教”教科书一样那种自省力,和把世界上诸多不合普世价值的事情扣在自己头上那种勇气和情商。
洋洋洒洒写这么多,我还是觉得我们虽然不够幸福,但还算幸运,起码我们不生孩子都不用人道毁灭哈哈
文/大梅我是个很少会写影评的电影死忠粉,美剧就更少啦,因为太懒了,所以能使我克服惰性去写影评的,可以说是感触非常大了,尤其还是一部美剧。
《使女的故事》,名字并不吸引人,在国内看过的人不多,知名度和《权力的游戏》这种更加是比不上了,但我觉得这应该是最被低估和忽视的剧集了。
故事是个反乌托邦剧,一般这类故事的张力和脑洞都很强,这部剧也不例外,完全就是警示寓言。
故事的背景,有点夸张,但也有点点写实,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好多地方甚至是好几年没有过新生儿降生。
一个极端组织将原因归于了女性生活的放荡、同性恋、离婚堕胎率高,归咎于现代化的生活。
他们在美国发动了武装政变,建立了一个严格遵守《圣经》的基督教政权,生活模式仿佛是倒退好多年。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剥夺了妇女的工作权利,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政要人员“大主教”家的妻子,二是女佣,三是我们这部剧的主角,只穿红衣服的使女,说好听的是为人类的未来繁育子嗣,说的真实一些,就是生育工具。
他们称这是“女性最真实的使命”。
生产工具每个大主教家配备一个使女,在使女的排卵日举行“受精仪式”,他们的受精仪式也是相当神圣,使女的头放在主教夫人的胯间,他们认为这样可视为主教夫人和使女成了一体,使女怀孕就是主教夫人怀孕。
在主教夫人在场的情况下,使女接收大主教的受精。
如图。
这样看起来,使女确实只像是一种工具,就只是一种怀孕的工具。
受精仪式他们生育的过程也是很反科学,他们不需要医生,而是一群使女围着要生产的使女,不停地喊着“用力,加油!
”给她力量,上帝会让她顺利的生下孩子。
我不知道这样的方式,生产率有多高,但是很符合他们的上帝主义价值观。
使女众围着刚刚生产完的使女。
然后最可怜的是,孩子生下来,就被抱到主教夫人怀里。
孩子叫什么,主教夫人决定。
而孩子的生母,只能虚弱地看着,看着她的孩子在别人的怀抱里哭泣。
她接下来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喂奶,然后过一段时间就能前往下一个大主教家,继续为了人类的未来生孩子。
而使女受到的摧残不止于此,她们不光成为了生育工具,在红色感化中心受尽折磨,训练使女的手段就像是在驯兽。
她们还成为与别国交换物产的资本,成为行刑者,处决凡人杀鸡儆猴的工作也交给了众使女,在各个角度打压、恐吓、摧残着这些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们。
女性就是因为只是太多,才会不安心在家生孩子。
我不知道广大女性看这部剧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然而我确是十分的气愤与感到恶心。
中国人看这部剧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这不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吗,而且比封建社会更加封建,毕竟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部分人也有在小家庭里当家的权利的。
而使女只是一个长了两条腿的子宫。
在这样的胶条下,同性恋自然成了最大罪恶之一我看完这部剧,很激动地和推荐给我的朋友说这部剧真的太好看啦,很适合给广大女性朋友看,然而她跟我说,“说的好像那些妇女会去看一样,不愿觉醒,还要指责我们不应该过激出头。
”我突然沉默,她好像说的是事实。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学校里面开干部培训,都是各院团学联青各部长和部长级别以上的同学。
当时给我们培训的是某个院的书记,看着也是应该还算年轻的。
开会的过程中,他多次说“我觉得现在的这些女孩子,染得这些五颜六色的头发,好看吗?
”“中国女生还是应该温柔端庄,才比较有中国女性的魅力。
”“女干部还是没有男干部靠得住,女干部要是谈了恋爱就无心工作了。
”我当时和旁边的两个女同学一脸懵逼,what?
直男癌吗?
然而现场大部分的人反应是怎样的呢?
她们在轻声笑。
现场的女生多于男生。
当然我不指望谁可以站起来礼貌的怼这个老师,我自己都没有这个勇气,毕竟这是在中国的一个二本高校,你这样的行为得到的肯定只有记过,而且你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直男癌老师。
但是,中国的女性大部分都是如此,不自知的。
我一个在广州读书的女同学,我和她关系很好,她经常给我吐槽。
“我要是像广州的这些女士们一样,我怕是早就脱单了嘚。
一天到晚就是,‘啊,我爸爸妈妈说,大学毕业就可以结婚啦,然后在家带带孩子,没必要出去找工作。
’老娘怕是要找个月薪上万的男人才不用出去工作待在家里。
”她一个学姐,本来工作的好好的,结果和一个男人结婚,条件是辞职。
她照做了,然而更过分的在后面。
前两胎是女孩,丈夫和婆婆一直要她生出男孩位置。
她想离婚,但是没办法,她没工作了。
我给我自己的妈妈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以后科技可能会发达到女性不用十月怀胎,而是有类同子宫的机器来繁育胎儿。
然而我妈妈却说,“那女人还有什么用,女人不怀孕的话,会退化甚至损害健康的!
”我说你从哪里听说女性不用子宫会损害健康,她说本来就是,科学报道的。
我特意百度跟她百度修正这些歪理,但她不听。
我知道,她从本质上就很抵抗这些有悖她多年三观的东西。
多数人都这样。
这样的一些例子,我看到了不少,而我至少还算是在一个比较高级的知识分子圈了,那在硕大的中国肯定多不胜数。
网上就常有那种骇人听闻的新闻,关于受迫害的女性。
而国内无良的媒体还经常会起一些夸张的标题来误导这样的事件,主流媒体也只会不含感情地“中立报道”,不会去谴责这些侵犯女性权利的行为,哦,毕竟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还不好怎么去批判。
我给我的女同学推荐一些美剧,一些欧美女歌手的歌,让她们看女权主义电影,听碧昂斯。
但是她们却说,我不想接受美国那套价值,太辣眼太过了,不适合我。
What?
这叫做“美国的那套价值”?
女权主义只是美国人捏造的吗?
那你信奉的那套价值又能给你带来多少的实际权利?
当你在网上大骂你讨厌的直男癌的时候,你也要用什么对抗他们?
你温顺的眼泪吗?
当然啦,你无法强求中国的女性们在现在高举起女权主义的旗帜,毕竟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高级知识女性,她们的权利并没有怎么受到损害,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家庭主妇,她们也生活的挺正常,目标也就是家庭和睦子女成长,或者是她们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些什么缺失。
而很明显权益受到迫害的那些女性呢?
她们又哪里来的想法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但如果去接受这些思想,多去了解,多去关注,慢慢地深入进社会和民族,又会是怎么样呢?
思想并非完全不能逆转,就像我给我妈妈灌输这种思想多了,现在说到这些,她会说,“也是呢,不太对,但是中国现在是这样的啊。
”至少态度软多了。
《使女的故事》不光光是在故事内核上堪称精良,它的构图、布光、镜头语言、叙事方式也是非常的严谨而且艺术价值很高。
最显著的就是在新社会里,大量的画面都是光打的很饱满,或者是暖色调逆光,很神圣很温暖,充满了希望。
但是在这部片里面真的是充满希望?
就是一个很完美的语文手法,以乐景写哀,多么讽刺。
主教夫人对着验孕棒祈祷
女主琼怀上了和眼目司机的孩子但是谁知道希望已经完全泯灭了呢,第一季最后一集,女主说“既然他们不准我们彼此交流,但为什么又要我们穿一样的衣服呢?
”她们本要去处决一位使女,要去用石头活活砸死她们曾经的朋友。
最后她们都扔下了手中的石头,说不,然而优雅地离开了行刑场。
离开的时候,她们不是像曾经被教导的那样,井然有序地排队走的,而是直接优雅的离开,一些东西已经在被打破了。
女主带领众使女对嬷嬷说不所以说希望还是有的,当人们被压迫到一定程度,或者是有了某些突破口的感触时,会抓住那些不多但是救命的希望。
她们成群结队走来的时候,我突然幻想着把这些使女的脸换成我身边的那些好朋友地脸,那该会是多么多么感人的一件事情啊,我可能会为这些婊子们流泪的。
“既然想要隔离我们,又为什么让我们穿一样的衣服。
”愿中国的女士们,或者是,世界的女士们,会越来越强大。
整体设定是一个近未来的社会学幻想。
在生育律几乎为零的时代,“生殖神教”假借基督教之名“统治”了整个美国。
片子的内核实际上是《1984》,只不过不是针对所有人,而是针对在那个时代还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把她们关起来,只为富人阶层和神职人员生育,她们自己称自己为“行走的子宫”。
本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光线调色的运用。
一开始我以为讲诉当前故事的部分是暖色调,表达这些人都生活在至高无上的神的照耀下,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谁也逃脱不了的森严的环境。
回忆的部分是冷色调,轻松、自由,与现在主人公的处境直接拉开差异。
随着故事的推进,回忆部分越接近当下,色调也越来越暖,而当下时光中主人公独处房间中时,除了窗外的暖光直接“闯”进房间外,其他没有被照到的地方都是冷色调,培训中心是暖色调,跟主教一家人在厨房里是暖色调,跟主教独处时除了灯光外基本呈现冷色调。
这时我以为冷暖色调的运用主要为了体现观感上纯粹的对比。
直到最后一集,使女们被要求石刑处死同伴的时候,这时出乎我之前意料的居然用了冷色调,直到主人公被带走,一直是冷色调为主,我这时才意识到,冷暖色的调教并不仅仅体现时间线,更主要的是体现权力在谁的手中。
暖色调体现的是“生殖神教”的至高无上的神权笼罩大地,包括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都是暖色调。
只有使女自己独处的屋内和她能掌控一定命运的环境是冷色调。
最终,她们作为“独特、稀缺资源”反抗集权的时候是冷色调。
权力在这一刻反转了。
我非常喜欢整片带来的强烈仪式感和小人物仿佛通关打游戏的叙事方式。
窗口光线摄入房间,使女们的服装造型和沐浴在光线下的造型,像极了维米尔的画。
嗯 幸好我不是还在上学的时候,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论文题材选用这个应该是个不错的议题。
不想讨论剧情或者演员之类的问题,如果单纯把这部剧当做是纯粹的电视剧去讨论实在是低估了老美。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是给我们做了一次灾难预警,那《血疫》就是常识性普法,那么这部讨论现代文明、人权与人类繁衍的剧集就是特么文明预警!
没看过的人看完我的逼叨逼之后再看估计就不会觉得压抑了。
整个就是灾难过后的普通小老百姓以小见大的一次逆推。
我是个说话直接的人,实在因为太过震撼才会铺垫这么久,接下来直切主题吧,奥利给!
首先,我们就讨论讨论《使》的题材背景。
背景 是一场世界级灾难性病毒之后,全球生育率基本停滞,大部分人丧失生育能力,人类即将面临着灭绝毁灭性前提。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有点怕怕的)以此前提下,各国都在寻求出路,新生儿的减少人员成本的暴涨,经济崩溃的边缘,紧张的国家关系,政权动荡。
米国人民在对当时政权的一次次失望透顶之后,加上本身的全民基督信仰,转而期待一个强而有力的专政政权来救世。
于是,这个有着强大煽动性的,靠笔杆子联盟赢得群众基础的,去各个高校搞讲座搞演讲煽动一帮半瓶子水的打着救世旗号,名为让人回归本性,实则纯男权主义的沙雕邪教组织成立且成功夺权了。
细节上的东西实在懒得说,你们看剧吧。
但是!
但是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全米国的男性死活不愿意承认!
不愿意承认什么东西呢?
不愿意承认失去生育能力的不是女人而是他们自己🙈才引发了一连串的文明灾难性毁灭。
随后,因为要进行政权巩固,闭关锁国高墙严筑的搞那点生孩子的破事!
然后在全球生育危机的背景下,再整合资源搞生产,再利用利用没有人口红利焦急救世的政府搞新生儿外交,告诉其他政府,我这样才是出路…那么,我们讨论一下本次新冠疫情的副作用吧。
研究已证明病毒会攻击男性睾丸,导致不育。
好,那么截止刚刚我写这篇胡说八道的东西的时候,全球确诊感染数字已经达到928894人,全美贡献出了高于26%的量242182人,那么未来的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会出现更多的确诊病历。
那么,考虑到后遗症的问题,之前国际上流传的是某些政权为了解决老龄化减轻国家负担的这个论调我们不谈。
这是否是一场自然对于我们人类这种生物放弃的预警。
哦!
不对!
是否是某些男权强权的手握ak的邪乎个人崇拜搞得那个啥扩散😬我这个阴谋论说完我自己都怪害怕的。
自己把自己搞死也不知道是图个啥……因为,你知道。
其实很多生物的灭绝真的不是因为气候变化或者适应不了环境这些简单的原因,因为很多动物在当时和现在的人类一样,已经处在食物链顶端。
那么灭绝,纯粹是因为生殖力差。
不过你想想生殖力强的这些个玩意,老鼠兔子蚂蚁什么的…天敌也挺多。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你,是想当个破坏力强的鼠蚁,还是当孤独的熊猫或者恐龙🙃本文纯粹胡说八道,不喜随便喷,认真你就输了🤪
不是很感冒
电影的场景很壮丽。社会的发展是更人性化更友善的。这样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当科幻片看看就好。/ 弃
2017年,朋友力荐的,可是我不太喜欢。反乌托邦我见得多了,这一部咋老出戏?看四集,弃。2021年,因为郑爽的瓜,关注代孕问题,重新看,秒懂,觉得很有内涵,继续追下去
故事背景的设定其实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甚至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宗教统治,性别不平等,生育,灯塔国的沦陷。
三星半。摄影最佳。不要以为披个极权主义的外衣,就看不出这是一个玛丽苏故事了,男主人宠爱,司机小哥哥为她心甘情愿,还安排两个反叛组织朋友,女主为什么就这么开挂呢?Elizabeth Moss的演技被高估了,从广告狂人看过来的我表示她演啥都一个样。当然剧里对这种后退和氛围的描写还是十分让人警醒的,毕竟它就是现实且真实在发生
装逼片
看了一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弃了,寡淡无味
勉强看完第一季,一个字差
这么拖沓的节奏,看不下去。
是有多无聊
非要搞什么受孕仪式,就不能人工授精么?第一集看了感觉莫名不舒服,差点弃剧。最后撑着看完实在感觉这个设定反乌托邦反得有点过了,无爱,生活已经够沉重,不能再看这么沉重的性奴社会了 | 根据加拿大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说改编
分明就是套着女权外壳的玛丽苏剧,都沦落到工具的地步了,还非得让全剧里叫得上名字的男人都爱上(并不好看且无魅力的)女主?而且就这么几个女的能生孩子,还不得像大熊猫一样供起来?还能天天这么又踢又打的?为了展现直男癌的反动势力,枉顾基本的逻辑,这样真的好吗。
好假,故事线的开始就是和“乌托邦”一样的性质,不过是全都是“坏人”。剧情走线中海穿插着回忆线,造成这荒诞的开始是用回忆线描述,但是这回忆线却是描述的现实,而如今的现实不可能再由神掌权,所以整个过程都让人觉得很假,既然标榜科幻,为什么不假造一个历史线。人性和人权发展成这样,但剧情试图想通过回忆来说通,但他没做到,所以每坚持看一点内心都特别反感。这电影有一方面是想亵渎神,我不信教,都觉得这对神太不公平了
失望。
虽是架空故事,却也是醒世寓言,哪个时代「移动的子宫」会缺席?节奏太缓慢,闪回太多,女主表现力一般,还不如几个配角。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集弃。不温不火,不功不过,就不追咯。“三集测试”是个很好的对剧集的衡量尺度。
看到生孩子时一堆人像邪教组织一样,围在一起打节奏:hold,hold,breath,breath,push,push,我就没忍住弃了。
哗众取宠的设定,故事的本质在于愚昧和倒退,而不是什么女权,习惯于暴力和扭曲的的我们,终有一天也会习惯于充斥于屏幕上的各种合情合理“预言般”的“善意提醒”吧
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才看到第七集,实在没兴趣看了,过于刻意表现女主角的心理活动,叙事中的抽离时刻泛滥,一闪回我就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