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年龄大了以后心肠刚硬,好久没有流泪。
无意中为打发时间看完这部老片子,竟然泪流满面而无知无觉。
生活从来就不公平。
死是永恒,生才是片刻。
破旧的建筑,枯萎的草木,莉莉娅生活的城市一片狼藉、毫无生气。
她仔细的收拾着行李,兴奋的告诉朋友自己即将离开这里去美国。
莉莉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不知道自己将要迎来被抛弃的命运。
在母亲的眼里,她如同拖油瓶般存在。
所以她根本不会带走她。
她哭着祈求妈妈别走、不要丢下她。
莉莉娅咆哮着、奔跑着,去追那辆追不上、更不会停下的车。
她跌倒在泥潭里,无声的哭泣。
莉莉娅知道妈妈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连自己的母亲都抛弃了她,谁还会爱她呢?
她撕碎妈妈的照片,又小心翼翼的粘上。
前脚被妈妈抛弃,后脚又被舅妈驱逐出住处。
这一天所有糟糕的经历都发生在莉莉娅的身上。
舅妈霸占了她的房子,把她赶到了一个刚死过人的破房子里。
她对着圣母画像许愿、祈祷、相信一切都会变好。
即使被世界抛弃,莉莉娅也依然保持善良的本性。
她收留了同病相怜的小男孩沃罗亚。
两个被抛弃的孩子,相互靠近取暖,共同迎接刺骨的寒风。
多希望时间就停留在两个孩子相互依偎谈心的那个晚上。
生活并没有停止对莉莉娅的迫害。
懦弱的“朋友”为求自保把当妓女的黑锅甩给了她。
“被妓女”的莉莉娅受到了各种侮辱和谩骂。
因为没钱缴费,电业局停了她的电,她们饥寒交迫。
莉莉娅的生活就像是没电的夜晚,四周一片黑暗。
舅妈更不会管她的死活。
母亲通知当地政府放弃莉莉娅的抚养权。
她彻底梦碎。
莉莉娅成了社会意义上的“孤儿”。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学着用身体换面包。
她画上浓艳的妆、穿上暴露的衣服。
脱掉尊严、出卖肉体。
她用挣来的钱来买了很多食物。
还为沃罗亚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在最艰难的时刻一个叫安德烈的帅小伙闯入了莉莉娅的生活。
他成了莉莉娅的“救世主”。
安德烈带她吃喝玩乐,给她爱和温暖。
当我们以为上天用爱情来拯救莉莉娅的时候,殊不知——这一切只不过是包裹着糖衣的甜蜜陷阱。
所谓的男友,只不过是个皮条客。
所谓的真爱,只不过是为了拐卖。
天真的莉莉娅以为去瑞典可以开启新生活。
她甚至求男友带着沃罗亚一起。
莉莉娅打电话跟昔日的好友炫耀。
“我要和我的男友搬去瑞典,可你还待在这鬼地方”。
安德烈帮莉莉娅办理了假护照,即日便启程。
像妈妈抛弃她一样,她“抛弃”了沃罗亚。
还没来得及告别小男孩便匆忙逃跑。
再一次被“抛弃”,沃罗亚没有勇气面对接下来孤独又绝望的生活。
在莉莉娅前往瑞典的那天,他吞药自杀了。
沃罗亚冰冷地躺在莉莉娅家门前,邻居老人仅是唤了几声,便视若无睹的离开。
莉莉娅被骗至瑞典,这里同样寒冷、同样被雾霾笼罩。
本以为飞往了天堂,没想到却堕入了另一个地狱。
她被关在空荡荡的房子里。
人贩子殴打她、逼迫她卖淫。
以前她尚且有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
现在她彻底沦为人贩子的赚钱工具。
莉莉娅被不断的带到一个又一个男人的面前,备受摧残。
她才16岁,本应该拥有美好的花样年华。
她反抗、逃跑,但是每次被抓回来都是一顿暴打。
莉莉娅对着圣母许愿,祈祷能远离邪恶。
在梦中,她经常遇到长着翅膀的沃罗亚。
莉莉娅说:这个世界并不好,我不想活了,没意思。
沃罗亚告诉她:你唯一拥有的只有生命了,你不能死。
我自杀后,去了天堂,那真好。
但我后悔了,因为我想在世上再活得长一些。
死是永恒的,可生只是片刻。
变成天使的沃罗亚送给了她整个世界,可是莉莉娅已经绝望了。
梦里的天空也一样是灰色的。
他告诉她门开了,可是她只想睡觉。
莉莉娅走出门。
灰色的天空,陌生的国度。
她拼命的奔跑,没有目的地。
可是她跑到哪儿都没有出路。
高架桥下,车流涌动。
莉莉娅纵身跳下。
天使沃罗亚的劝说没能阻止她,她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
两个同样命运的孩子一起艰难的活着,最终还是被现实逼迫走向了死亡。
他们化成了天使,远离了尘世的痛苦。
愿意相信这个童话般的结局,即使它是残酷的。
更残酷的是——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82年出生于立陶宛考的丹格.拉塞莱特,父亲被判终身监禁,14岁时母亲跟美国男子移民美国,并书信通知当地政府放弃女儿的监护权,16岁时与俄罗斯人相爱,他称可以为她在国外找一份采集浆果的工作,他为她伪造假护照骗她到了瑞典,在那个陌生的国度她被强迫卖淫,逃跑之后又惨遭轮奸,2000年1月7日,绝望的丹格从天桥纵身跳下,1月10日,瑞典方面宣布其死亡。
如果一切能重来的话——莉莉娅不会离开沃罗亚。
离开的那天,她会开心的跑下楼梯,告诉骗子安德烈:我不去,冬天的瑞典没有蔬菜,我不傻。
然后戏谑的对安德烈说一句——再见。
如果能有一个人给她们带去温暖,故事都会变得不一样。
比如妈妈带她去美国、舅妈不太坏、遇到真心的男朋友......可惜没如果,现实更不会给她们重来和后悔的机会。
莉莉娅和沃罗亚一惨到底,毫无转机。
他们的烦恼来自于饥寒交迫。
他们的痛苦来自于极端迫害。
我们每天会为中午点什么外卖、吃什么而烦恼,会因为挫败而痛苦,但从来不会担心有没有面包吃、会不会被断电、能不能洗热水澡、有没有干净的衣服......活着太累了,还是做个天使吧......人间不值得——Volodja: I killed myself and went to heaven and yeah, it's really good in heaven. But I regret it, 'cause I wanted to live on earth a little longer. You remain dead for all eternity, but you're alive only for a brief moment. Lilja: [Volodja gives her the world as a present] Sorry, but I'm not sure it's a good present. It's windy, there's a mist. It's so cold. And this world isn't that good.Volodja: [Lilja is about to commit suicide] But it's the only one you've got. This life is the only one you've got. Volodja: Everyone's spitting at you, but you're not ready Lilja: [after she's free] Where do I go? Teacher: A golden future awaits you. Just kidding. Lilja: I'm not your property. Think you can buy me? You can't buy me. You can't buy my heart and soul.
生于单亲家庭处于花季的少女莉莉娅像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叛逆 她抽烟逃课浮躁言行粗鲁 商店不愿赊烟考试成绩糟糕这些都不要紧 因为她要跟随妈妈的男友一起去美国 新的环境似乎可以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但不幸的是像大多数深陷热恋的女人一样 她们为了爱人能够决绝的抛弃一切 即使得不到亲生女儿宽恕的拥抱 即使听见她苦苦的哀求 依然能够头也不回的一走了之 任由女儿跌倒在泥塘里哭得撕心裂肺这次亲人的远离生活的环境转变没有击倒莉莉娅她住在一个孤苦无依的退役老军刚刚去世的破旧房间里 把她从旧家带来的天使的画挂在墙上感激上天的赐予并虔诚祈祷 她收拾了残旧破落的房间拉着小伙伴们一起听音乐嗑药 她将撕毁的母亲的照片从新用胶带拼起并每日查看邮箱等待母亲的来信 她跟好友一起打扮成大人模样戴着假发穿着性感的走进繁华城市中的风月场所 看着好友熟练的跟男人调情交易 她表现的毫无兴趣 直到好友为求自保诬陷莉莉娅出卖身体 直到同学邻居路人对她言语羞辱 她依然能够从容不忙的在椅子上刻着lilya 4ever 那时我对这个女孩充满了尊敬而非同情 即使她潦倒到被断电 即使她姑妈让她去做妓女 她也毫无动摇 直到日复一日等来的是社会福利署的救助信 她母亲毫无意外的抛弃了她 莉莉娅面无表情的烧了拼贴好的母亲的照片 最终走上了出卖肉体为生的歧途安德鲁的出现于莉莉娅和作为观众的我都如暗黑深渊中一道闪亮的光 他的关切仿佛只是出于原始的保护本能 他的约会请求是那么的真情流露 也许他是极少数的重于感觉而不计前嫌男人 但事实证明莉莉娅这次的选择更加糟糕 安德鲁不是想跟她上床 而是不止如此 从安德鲁给她假护照假名字开始莉莉娅的命运走近了更残酷的境地 而莉莉娅的抗争也更加无力 剪发以及极力的丑化自己 直至她摔碎了陪伴多年的天使画片 从车流奔驰的桥上纵身跳下也曾给莉莉娅设定了无数种可能 如果她接受社会福利署的帮助会怎样 如果她听进爱慕她的小男孩的劝阻会怎样 如果她在瑞典男人带她去商店买帽子时大声呼助会怎样 如果她在逃出软禁的公寓后遇到警察上前求助又会怎样 任何一种可能都不见得有更好或糟的后果 死亡不是归宿 而只能让绝望暂时停止
4-ever“死是永恒的,生是片刻的”可以说真的是很惨了,生活已经有够多的痛苦了,看完觉得很丧,甚至不夸张的说需要时间缓冲一下。
甚至有一点不相信任何人,也许我还在因为上课记单词考试,和朋友闹不愉快,和家人生气,头发剪太短儿不开心,甚至觉得自己过得非常痛苦,讨厌早起讨厌晚睡讨厌不知道每顿吃什么……但是我,从来不会担心能不能吃到晚餐的面包,回家有没有热水澡,电业局是不是又断了我家的电,我没有干净的衣服了,外面很冷,我甚至要去炸毁的“五角大楼”用破破烂烂的被子给自己铺一个卧室。
太残酷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而我只是怨天尤人,放大痛苦,莉莉亚,我想在天堂你会成为天使,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会遇到上帝基督或者耶和华,在搭好的小房子里,我们互相取暖,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打算给你一个圣诞节礼物……一个被爸爸用剪刀戳破的篮球,整个三分一的篮球都爱是一道口,他去哪都仍然抱着它,哪怕是死亡前夕,哪怕吃下一大口药,哪怕从莉莉亚家逃走,哪怕……生活一定很艰辛吧,我爸爸疯了,他把我从家里赶了出来,还是愿意叫他爸爸,而不是那个男人,毒品纹身酒精,一切的一切希望天堂没有悲伤,希望你快乐油头大耳,啤酒肚,胡子,恶心的肥肉,脸,凄惨的叫嚣,喘息,真让人恶心,可是为了今晚的面包,浓妆艳抹,一个16岁的天真少女承受着被母亲抛下的生活的痛苦,做人真的是太辛苦了
一切都很烂“要死就去死吧,死那么好的事情,我为你鼓掌”亲爱的莉莉亚,你好
奔跑,重金属,电子舞曲,美国,原地,安娜舅妈,破公寓,朋友,夜店,不耻,出卖,妓女,爱情,瑞典,骗局,围困,奔跑,天桥,坠落。
被抛弃,一次又一次,最后以为逃出了一切,却只有一个被锁住的大房子。
安德烈,安德烈不会来了。
工作,一个又一个的男人。
大房子,空空如也只有门上的一把锁。
变成天使的瓦杰罗送给了她整个世界,可是她已经绝望了,就算是在梦里,天空也灰蒙了。
瓦杰罗告诉她门开了,可是她只想睡觉了。
然而走出门,走下楼,陌生的国度,她没有方向。
看到警察了,想起那个“老板”说的,警察会送你回去,她开始疯狂的跑,可是跑到哪,哪都没有出路。
高架桥上,茫茫车流,纵身跳下。
瓦杰罗的劝说没有用了,救护车里的医生护士没有用了。
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也许本不应该这么糟的。
但生活说,圣母不管用。
it's ok。
男人轻拍她的手臂安慰到,多么可笑多么讽刺。
都不是人。
当那个城市灰蒙蒙的天气像一块预兆着不详的幕布般打开的时候,就预示了这又是一个在城市夹缝里卑微而悲壮的故事。
莉亚在这个绝望的世界里,试图寻找她自己的幸运,并不断去尝试。
她相信每一个前途未卜的机会,也许下一个就是桃源洞天。
美国,朋友,出卖肉体,男友,瑞士。
可是无一例外。
面对不幸的孩子,这个世界给予的只是通往各个雷同的悲惨选项。
或者,他们是不幸坠入凡间的天使,上帝只是要他们尽快回家。
如此多的际遇,我们人生未曾经历的。
告诉我平凡的至高无上。
Lilya 4ever,瑞典诗人导演Lukas Moodysson在2002年的完成的写实电影,可算是近年来北欧电影中最揪心的一部。
无助的宿命感压抑着整整109分钟,结成一阵透骨悲凉。
配乐多用重金属摇滚,生活在一片迷狂中失去方向分崩离析。
片头片尾响彻德国战车的mein herz brennt(我的心在燃烧),再合适不过。
这支由东德地区一群厌倦了工厂生活的无产阶级组成的重金乐队,一直给人冰冷无情的感觉,正如从Lilya身边飞奔而逝的世界。
而Lilya是无处可逃,唯有通过死亡解脱,若非走投无路,谁又会选择死亡。
影片时而采用主人公的第一视角,观者仿若真实地置身其中,一同被羞辱,一同被晃动的镜头牵动慌乱的目光。
万念俱灰。
回过神来,透过Lilya以及千万个与之相似的命运来重释一些被世人赋予太多意义的语词,诸如永恒,青春,乐观,全球化,却是另一番神色。
有些生命未能绽放就无声凋零,地球依旧转动。
Lukas说拍这部影片就为了些许改变现状。
永恒。
Lilya对于生命意义的最主动的表达就在,不顾周围人的言语羞辱,坚持在木椅上刻完“lilya 4-ever”,才扬长而去。
这大概是导演的美好愿景,而同时也为了破灭一个大的虚幻。
对于常人,生命有意义的前提在于生活的延续性,怀着终将自我实现的盼望,每一个此刻的动机都指向未来。
而对某些弱势群体,被锁在密室里的性工作者,黑砖窑里不见天日的童工,长年战乱中颠沛流离的难民,当下是痛苦的,未来是对当下的永劫轮回。
固然对这悲剧的洞穿也是宗教的起源,佛家说一朝悟道超越六道轮回方可解脱,耶稣宣扬着超越之爱是唯一的出路。
Lilya十六岁,没读多少书,四围全是黑暗,最后一个圣诞夜把一直带在身边的圣母像摔得粉碎,是拒绝了当下,还是拒绝了永恒?
如此的生命真的只剩下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弱势群体。
全球化带给弱势群体的影响在于越发残酷的生存竞争。
全球化是宽泛的概念,是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伴随着二战后国际经济一体化,世界平坦了吗?
Thomas Friedman罗列了种种flatteners、leveling forces、triple convergence (真喜欢造词),讲了一个全球化从国家1.0到个人3.0的故事,总结说这将是世界各地都能参与的在个体之间竞争的时代,大家各自要抓紧准备。
而反全球化者驳斥说,上述种种只对享有资源的阶层有利,包括教育资源,通讯资源,否则就是在血汗工厂卖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影片主要涉及人口贩卖以及sex slave的问题,片中数次出现的麦当劳“意象”正是全球化的象征,也正是全球化通讯便捷更助长了不良趋势。
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报告过去几十年间人口贩卖数量前所未有,当今至少一千二百多万人处于被迫劳动,其中二百四十多万人口被贩卖,每年通过贩卖人口牟利总额逾三亿两千万美元。
这些真实的痛苦,一个人无可奈何的失语,可以被另一个人轻易忽略。
历史的进步固然是要以牺牲部分人为代价,而一路沉重地走来,最终又往何处去?
青春。
所以Lilya会冷冷地说,the world is a shit. 背景又响起重金属阵阵翻滚。
以前非常排斥重金一类风格,只是毁灭却不营造。
前不久看了一个纪录片
当被问及为何重金属, 回以简单一句: We play heavy metal because we live in a heavy metal world. 些许理解了重金的无可奈何:当重金成为不可摆脱的生存状态,那就只有以更猛烈的姿态试着去征服。
当一片废墟中的生命不知何时就会消散,那么不在平庸中超越,就在平庸中灭亡。
这大概包含了青春的一切情结,摇滚的一切情结,纵然the world is a shit, 而mein herz brennt, 年轻的心还要燃烧。
配乐也用到了Alphaville的经典曲目Forever Young,一边是激励了一代西方青年的青春宣言,一边是东欧少女一步步走向深渊,时代与命运惊心动魄的交错,却可以悄无声息地逐渐淡去。
同是天涯沦落人,Volodja在Lidja被羞辱时无能为力的场景,像极了张楚的《姐姐》,流浪少年对爱与美化身的渴望和弱势群体“我要回家”的呼唤,构成了90年代特有的文化气质,十七年后,也逐渐淡去了吧。
莉莉亚追着妈妈的车子,跌倒在泥潭里,她知道妈妈是不会回来了,谁会呆着这个没有希望的土地上呢,16岁时她像个婴儿被丢弃在垃圾堆里。
莉莉亚开始成长,几天的时间就像过了几年,冷酷的寡妇舅妈无瑕顾及她,她不知道会怎么样,一个人生活?
学校的冷嘲热讽,朋友的背叛,没钱没电没有食物,但她有了瓦洛佳,一个唯一没想过从她那要好处的小男孩,他们开始相依为命。
为了食物她张开了双腿,这样的生活让她厌恶,但和瓦洛佳有食物一起嬉戏玩闹她觉得开始有了希望。
她依然祈祷,圣母像圣洁慈祥,就像真的妈妈,她相信总有一天会去美国。
直到遇到了安德烈,用爱情最为诈骗手段的骗子,他要比这个国家任何一个疯狂的男人要可恶,他用美好和希望将莉莉亚带入了恶魔的深渊。
只有却10多岁的瓦洛佳说“死是永恒的,但生是片刻的。
”一个被爸爸像狗一样赶出来的小男孩已经开始绝望,结果是莉莉亚离开他就像妈妈当时离开莉莉亚一样。
男孩累了,他想去看看天堂,可以在那打篮球,打的会比乔丹要好。
莉莉亚走了,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一切的繁华与希望像是隔了层加了锁的毛玻璃,如此近却那么远,莉莉亚也累了,像机器一样,每天被人操作着,她也想睡了,睡在棺材里要比睡在沙发上有安全感,然而却没有力气逃跑了,梦中她看到了瓦洛佳,他有一双翅膀,他在天堂生活的很好。
她开始奔跑,没有目的地,只有满是伤痕的身体。
苏联的解体,一个被一些政治明星演砸的国家,她的名字依然是俄罗斯,寒冷,漫长,广袤,却依然物质贫乏。
俄语的性别色彩极其浓重,讲话者的性别,与事对象的性别甚至没有生命的物品都有性别。
放在时代背景下的莉莉亚是一个象征符号,她没有选择,只有接受,接受妈妈的离开,接受舅妈安排的地方,接受成为妓女,接受伪装的爱情,接受被锁在房子里……没有选择是最可怕的事,独裁就像一个中年的大肚秃顶男,最自己的经验充满自信,却急切想证明自己的性能力,所以他会选择无助而安静的妓女,不会抱怨,不会质疑,只能接受。
表面美好的政治则是皮条客,他囚禁人民的身体,然后是思想。
人民总是处于弱势的孩子,叛逆却没有实力叛逆。
无论是苏联时期给农民带来的饥荒与贫穷还是精神上的与世隔绝,还是解体后人民渴望希望却又得不到的心情。
天朝伟业的人民又是在那个阶段呢,我们的选择多么?
选择学校?
选择医院?
选择村长?
选择县长还是我们的主席?
还是只有接受,接受生几个孩子,接受鼓多少次掌?
抛开政治从女孩的角度看依然让我很触动。
很多女孩,也包括我,希望冲出层层保护的家庭寻找自己的自由,但如果没有了面包,我们又能否保护自己?
这是社会的责任,但我们又能期待社会多少呢?
福利和法规抵不过潜规则和传统的道德偏见。
我的答案就是每个女孩心理都有一个荒凉的国度,荒凉的让你在现实的世界充满恐惧,这是生理的劣势造成的精神劣势,或者精神的劣势让自己处于生理劣势。
所以女孩要离开这里,离开精神荒凉的国度,逃到阳光明媚的地方,让自己吸收阳光和养分,不要让自己精神荒芜也不能让生理虚弱。
多读书多读理性的书,多锻炼,多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莉莉亚就会知道瑞典在哪,逃跑的时候也许有机会不被那个皮条客抓住。
我希望每个女孩,当然还有我自己能够得到瓦洛佳的礼物,拥有整个世界,房子,街道,风……不管这个世界好不好,只要自由开心的飞翔就是幸福。
想看:1.《16岁妓女的俄语文学史》2.“小时候读俄国作家的小说,每当读到妓女从良和主角相爱都有种莫名的喜悦,也侧面给了我读下去的动力,很奇怪。
”而我恰恰相反,我不愿意看到罗佳因为索妮娅的纯洁而忏悔,我希望他一条路走到黑。
人们忏悔往往是因为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在混乱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定义正确。
很奇怪,妓女从良是无可置疑的美好的走向,但是在一群妓女里偏偏出了一个善良正直的姑娘,总让我感到人们的偏见。
16岁少女是一个文学符号,象征纯洁,所以她做妓女一定不会影响她的纯洁,她出卖肉体过活一定不会影响她的灵魂,她生活在阴沟里也不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这是非常有力的符号,大文豪与小写手都爱不释手。
正是因为人们对心灵纯洁妓女的美好期待,让我更加可怜她们,逼她们沦落风尘的是谁?
要她们既出卖肉体又保存灵魂的是谁?
看过:【夸克】一开始我总在想:因为有理由,所以就可以学坏吗?
那被殖民的那些国家他们经济不够发达,国力不够强盛,那他们就可以自甘堕落吗?
然而,莉莉娅被娜塔莎劝说后去了地下场所,但真正自甘堕落的不是没有监护人的莉莉娅,而是看似乖巧娜塔莎。
瓦洛佳这个小孩,我认为他和莉莉娅是一种共情关系,他们没有爱情,他们都想要一个家。
面对一群人的起哄谩骂嬉笑,瓦洛佳选择离开,代表他的态度是逃避糟糕的现实,这也呼应了前文他想轻生。
而莉莉娅坚持留下来,她听着他们的话,但是却在椅子上刻下反抗的标记。
所以,她不做明明白白的坏事,就不应该定义为社会的反面。
奇怪!
奇怪!
为什么苏联不宣传毒品的危害?
为什么知道卖淫不对却不知道吸毒不对?
好难过,莉莉娅还是卖身了,如果妈妈对她负责,就算穷苦她也不会卖身。
当莉莉娅卖身时,镜头对准她的脸,声音却是嫖客的喘息。
一个被展示的妓女不能发出声音,他们都看得见她的痛苦但他们对此装聋作哑,所以妓女没有声音。
我不想看了,这个安德烈一定会欺骗莉莉娅。
莉莉娅被迫卖身,被小混混强奸,瓦洛佳的篮球也破了。
这个地方真是糟透了。
我一直支持无论如何不应该背叛自己的祖国,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改变祖国,也找不到可以改变祖国的方向,那他怎么办?
留下还是离开?
《罪与罚》中加依洛夫开枪自尽,遗言却是「我上美国去了。
」其实,留在祖国和上美国都是一种结局对吗?
留在祖国等肉体被折磨死,去美国放弃自己的精神而死,而精神消亡了肉体也不存在。
美国显然不只是优渥的环境,更多的是政治意义和精神意义的逃避。
母亲抛弃莉莉娅去美国,莉莉娅抛弃瓦洛佳去瑞典,莉莉娅面临的是更惨烈的未来,那母亲是不是也过得并不幸福。
她已经对自己无能为力,所以她只能放弃莉莉娅的监护权。
瓦洛佳死了,莉莉娅最后也会死去吗?
不,瓦洛佳早就想死了,是莉莉娅救了他。
莉莉娅从来没有想过轻生,她一直都在努力生存,哪怕苟活也不放弃生命。
瓦洛佳最后依旧选择逃避,那莉莉娅还是会刻下「Лилия,4-ever」。
而我在想,莉莉娅是勇敢的姑娘,她可不可以破罐子破摔,杀死那个买她的男人呢?
杀了他就要坐牢,怎么报复安德烈?
怎么破局?
这个转场让我好难过,好不容易发出声音,好不容易反抗一次,她的的尖叫却被车笛声遮掩。
莉莉娅被卖到瑞典后,连痛苦的面容都不能被记录,只剩下嫖客恶心的嘴脸。
因为莉莉娅彻底不能把控自己的人生了。
既然生活已经绝望了,到底怎么才能破局?
最后,莉莉娅死了。
因为生是瞬间,死是永恒,所以这是《永远的莉莉娅》。
我恨自己在想看时写的评论,我现在无比想看见莉莉娅有一个好结局,我不想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死掉了。
但我想法依旧,对一个不知底细的人展现虚弱的一面,这会成为刺向自己的刀。
有人爱写救风尘,但我一直期待莉莉娅跑起来,希望莉莉娅离开这里,希望莉莉娅靠自己得到新生。
有一点,在影片介绍继父时提到他是哪里人,我不懂电影的原文,是瑞典语或者俄语?
但是英语是Russia,中文是苏联。
嗯,看一部电影都能看出来英美和中国对这个地区的印象。
不过,到底原文是什么?
莉莉亚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被浇灭,逐渐走向绝望。
假如,这其中任何一环对其真,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也不至于忍受如此大的摧残。
太糟心了。
片子下载很久了,一直躺在盘里。
昨天下午突然不舒服,晚上和朋友喝茶聊天,早早回来,洗漱完就上床,翻电影看,点开《永远的莉莉亚》。
看到五分之四时看不下去了,关了电脑。
今天下午跑步回来又续看。
故事背景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莉莉亚和母亲居住在贫民区,千疮百孔,一片破败的楼宇,残败的景象。
音乐昂扬,让人想起东欧一度的地下音乐。
莉莉亚开心,因为她即将随母亲去美国,她迫不及待地与好友分享。
“这里一切都很烂”,莉莉亚再也不想留在这里了。
她装好了行李,特别将墙上的圣像画也包裹起来。
只等出发。
莉莉亚的父亲是缺席的,她与玩伴沃洛佳去附近废弃的军事大楼时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她母亲曾经在军事大楼里煮饭,认识了来此驻扎的一名军人。
母亲怀上莉莉亚后,军人走了,没有再来消息,就像我们熟知的世界其他角落发生的故事那样。
母亲一个人艰辛养育莉莉亚,考虑到失业,考虑到经济衰败后就业机会的急速下降,困难可想而知。
有父亲也好不到那里去,沃洛佳的父亲也曾是军人,但现在整日滥饮,随时发疯打骂沃洛佳,甚至将他赶出家门,死活不问。
进一步追问,父亲也有着象征意义,即政治以其权力掌握资源,蹂躏或玩弄民众后任意抛弃。
莉莉亚和沃洛佳在废墟中拾得曾经的会议报告,上面有高亢的宣誓,有表面的忠诚。
他们的墙后,是一面红色,列宁在中间伸出头来。
母亲能去美国,因为认识了一个移民过去的俄罗斯人。
移民中年男并不想带莉莉亚去,从神态和行动中可以判断,他不过是想找一个满足他肉体需求的女人。
显然,莉莉亚是个累赘。
美利坚之梦碎了。
母亲无情地抛弃了女儿,狠心地上车走了。
莉莉亚伤心追出,瘫跪泥淖。
她往后生活的泥淖也就开始了。
母亲可能也有无奈,但还是绝情,去了美国后不再寄钱,也无音讯,并告知社会福利局,解除与女儿的关系,放弃监护人资格。
想起《无人知晓》中,母亲突然离去与消失,任由四个孩子自生自灭。
莉莉亚只得接受现实,抗争过后,接受舅妈的监护。
舅妈将她赶出原来的房子,理由是没钱再支付房租。
莉莉亚去了更残破的、窄逼的居室,上一个租户老头子刚死去,空出来这间。
药品、污渍、废弃物,充斥其间。
莉莉亚住了下来,勉强度日,偶尔收留流落废墟间的沃洛佳。
但手头的钱花光了,舅妈也没有按时来补充食物和用品。
她最终是在自己原来居住的家找到舅妈的,原来舅妈赶走她不过是为了鸠占鹊巢。
舅妈抱膝坐沙发上看电视,对面前的莉莉亚视若无物。
没钱?
管我鸟事,我也没有,我还有病,我需要这房子。
你要吃的,可以学你妈,到城里去,张开双腿(暗指莉莉亚母亲是在出卖自己的身体)。
莉莉亚的一条路又给堵上了,又经受了亲人的欺骗。
她去学校,得来的是老师的讽刺性评价。
电停了,又没有食物,她想变卖租屋内的物品,可惜破铜烂铁无人问津。
她才十六岁,没有工作能力,以影片中破败的经济环境,也不可能提供通常的工作机会。
为了活下去,她去了好友之前带他去的色情歌舞厅。
那次带她去,好友进行了一次性交易,但事后为躲避父亲的追问,好友出卖了莉莉亚,说是莉莉亚干的,钱是莉莉亚借给她的。
莉莉亚也因此在居住区被人指骂,包括后来被一群混混强暴。
在混混们看来,莉莉亚就是个婊子,对她干什么都不为过,这是莫泊桑他老大哥在许多年前写过的老故事了。
莉莉亚靠自己的身体赚来钱,虽然要忍受客人的有时的暴虐,但还是开心,因为有钱了,可以买好吃的,可以自由支配。
她还完成了自己对沃洛佳的许诺,送给他一颗篮球。
沃洛佳喜欢莉莉亚,但他只是个孩子,莉莉亚只把他当朋友。
他们也确实是朋友,也没什么可骗的。
原本以为莉莉亚就这样生活下去,哪知突然跑出来一个白马王子。
在歌舞厅,白马王子就看见了莉莉亚,等莉莉亚完成一笔交易,痛苦地在寒风中暴走时,男子伸出温暖的手,很彬彬有礼地邀请载她一程。
他们一块儿玩,一块儿打游戏,男子还说要带他去瑞典生活,那里工作遍地都是,生活幸福着呢。
莉莉亚相信世间还是有爱的,老天眷顾,也不枉她常面对圣像祈祷。
但沃洛佳告诉她,这是假的,那个白马男是骗她的。
一边凉快去,你就是嫉妒。
沉浸于爱情中的莉莉亚不理会沃洛佳的直觉。
瑞典就在前方了,莉莉亚不忘及时打电话告诉那位好女友,就是出卖她的那个朋友,她要去瑞典了,这里一切都烂透了,再见。
人大概在绝望中容易产生幻想吧,突然有了一线生机,莉莉亚怎么能不高兴呢,况且白马男那么帅那么温柔,在瑞典还有好工作。
办了假护照,白马男找了个祖母生病了必须留下来照顾两天的借口,让莉莉亚一个人去瑞典。
事实证明,白马男相当黑。
他不过是个皮条客、人贩子,应该是经营此多年了,莉莉亚一个少女哪是他的对手啊。
以其丰富的经验,以爱情之名睡了莉莉亚,然后将莉莉亚卖给那边的皮条客。
出国了,噩梦开始了。
她的护照被收走了,她被锁在空荡荡的房间内。
那边的皮条客整日价带着莉莉亚出去卖淫,莉莉亚不听话就会挨打,还被威胁报警会被抓。
看到这一段真的恶心了,镜头不停晃动,不同的男人在莉莉亚的身体上抽动。
少女的遭遇像暴风雨一样叫人难以直视。
如果在俄罗斯,莉莉亚还有选择,多久出去做一次,跟谁做,有一定的自由,或曰身体还是属于自己的。
但这里,显然有限的自由也被取消了。
莉莉亚走后,沃洛佳孤单影只,也失去了生活来源,吞药自杀。
在诗人导演的安排下,他进了天堂,长处翅膀成了天使,这时候来瑞典安慰女友。
沃洛佳让她活下去,后来又提醒她,皮条客忘记锁门了,你快逃啊。
莉莉亚逃了出来,但是没有经验的她不知道走向哪里。
她害怕,她畏惧,她不想再回魔窟。
她不顾沃洛佳劝她珍惜生命。
莉莉亚从天桥上跳了下去。
莉莉亚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被浇灭,逐渐走向绝望。
假如,这其中任何一环对其真,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也不至于忍受如此大的摧残。
比如,老师安慰了她,舅妈不骗她,白马男真的将她当女友或压根儿就是露水情缘。
没有,都没有。
不禁让人想起那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其中好些都是母亲跑了,父亲也滥饮或不再回家。
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又想到,经济不景气时,底层人的生活将暗无天日,破败不堪,更容易导致互相斗。
莉莉亚说,这一切都烂透了。
或许太残酷了,或许是对纪录片式白描手法的的补偿,导演在末尾安排莉莉亚升华为天使,和沃洛佳一起玩得很痛快。
也算是扮演了上帝角色,对莉莉亚一直的祈祷做出了回应。
永恒了,也失去了生命。
太糟心了,不建议你看。
2019年2月12日 晚
当门被打开、自由不再被锁住,踩在门槛上,望着盘旋而上、盘旋而下清冷寂寥空无一人的楼梯,她却迟迟没有动作、难以轻易迈出那一步。
被枷锁剥夺了自由、被释放却不知所措。
这个世界这么大,然而它其实只包含两部分:房间囚禁着她、折磨着她。
她在这里悲苦,这片空间对她施有魔咒,使她更想要睡在“棺材”内祈求温暖。
这是她所想要逃离的;房间外世界广大光明,但这却不属于她。
在这里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她只能亡命奔逃。
她的生命绽放在其他地方。
被亲人遗弃的少女,生活无所依,在白马王子身上寄于童话梦想,却是沦落到肉体的买卖中。不是不够坚强,当生活看不到希望,生命还能走多远。俄罗斯女主角笑起来,酒涡中盛满了甜蜜,与残酷的故事反衬更为黑暗。02年的电影,拍摄手法还是挺老套的。
被母亲弃养,被好友背叛,被大众冤枉,生活所迫卖淫,之后就是强奸轮奸,好不容易谈个恋爱以为要好起来了,结果是贩卖人口的,被卖到外国,好友自杀,被强奸被逼迫卖淫,最后逃出来了自己也选择了自杀。永远的莉莉娅,生是片刻,死亡才是永远。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残酷青春。人类真坏。莫斯科这个地方是有多坏,北欧人是有多自私···手持晃动。太多音乐太吵了。跟罗塞蒂一样都是靠女主飙演技的···倒叙。天使之翼。
Russia版的月牙儿?“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无力感好强。
其实幸好她还遇到过一个陪伴过他的小男孩
★★★半 ~ !
看了20分钟就知道导演想拍“情感虐杀片”,用手持写实镜头拍“命运恐怖片”,倒不是讨厌穷国苦国底层的残酷青春物语青春片,也不是不懂为什么大家为女主心塞落泪,我不喜欢的原因单纯就是看透了创作者的投机取巧,不断给无辜可怜女孩叠加命运的暴击,一锤一锤地砸死女主,短短20分钟,母亲的狠心抛弃、老师的恶语相向、充满毒品的性爱派对、姑妈侵占房产、被迫卖淫求生,创作者像叠buff一样玩弄观众的怜悯之心,吃相太难看、目的太明显、手段太低劣。
让我想起玛蒂尔达问里昂的话“是生命本就残酷,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三星半;我虔诚的以为世界是纯白色,善良得像天堂。然而当我摔碎神像的时候用出卖身体换取面包的时候独自负伤奔跑绝望无尽挑衅的时候终于明白这里只有残酷,抛弃,背叛和谎言,我的青春没有被狗吃但也擦不净担不起这个世界的肮脏。
不懂欣賞,苦難人生是怪自己還是怪別人呢
瑞典拍的俄罗斯失足少女的故事,任何落后国家或者落后地区都有这样的故事吧。只是感觉没什么希望,不具备4星的回味性。
Total Fucking Shit!
影片一开始便是强烈的德国电子音乐,嘶声唱着“mein Herz brennt..”跟着我的心也在疼痛的燃烧。美丽的莉莉亚。美丽的翅膀。小演员演的真好。
去你妈隔壁
看点大都在其新闻纪实性上,回到2002可能还有点震撼。给二星是觉得目前的8.2有点高
丫咋不换成瑞典人呢,卧槽
悲伤的故事,压抑的电影。拍摄风格和女主我爱了,女主长的很漂亮。
2011。源头,无责任感。天使只能在天堂。
2003/4/19 大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