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影院看完《富都青年》,这是一部在影院里难得的一见的,展现底层“黑户”们生活的影片。
故事里的一对“兄弟”阿邦和阿迪,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相依为命,在苦难的生活里相互扶持,试图以自己微小之力拯救彼此。
其中吴慷仁饰演的聋哑哥哥阿邦,是全片最打动我的角色了。
阿邦黑瘦、无言、任劳任怨,吴慷仁把这个角色做了非常成功的诠释,在这位马来西亚黑户阿邦身上,我能看到的是无数底层人在穷困的泥淖里挣扎的缩影。
因为小时家里的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出生证明,连同他的未来一起被葬身火海,成为黑户的阿邦在马来西亚每日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因为没有办法申请到身份证,他不能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靠出卖体力干着脏活累活,还会被苛责的老板克扣工钱。
因为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时刻小心翼翼,半夜警察检查,他也只能躲在不被发现的角落里。
苟且偷生,就是“黑户”阿邦的生活。
所以面对喜欢的女孩,他不敢告白,不敢挽留。
他任劳任怨,也认命。
他渴望像有身份的公民一样,拥有爱人、拥有家庭、可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可以正常行走在阳光下的马路上......这些渴望,仅仅作为他幽深的梦,从未提起。
但是我在观影时,注意到阿邦这样生活看不见未来的人,眼睛却是明亮的。
起初我归因为演员本人保养的好,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发现阿邦虽然对自己的人生认命,但是他相信弟弟阿迪的未来可以变好。
阿迪自小被亲生父亲抛弃,与阿邦相依为命。
社工佳恩的出现,让他们有机会可以办理身份证。
比起父母双亡的阿邦,被生父抛弃的阿迪更有希望获得公民身份。
这位任劳任怨的哥哥,宁可自己坠入深渊,也希望弟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在得知弟弟失手让佳恩“丧命”时,阿邦作为哥哥已经下定决心承担一切。
在监狱里,阿邦和僧人坦露心声,诉说他作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在马来西亚不被接纳,东躲西藏,穷苦度日,他诉说他的渴望,渴望爱渴望家,他虽是一个聋哑人,但他以手语的表达却掷地有声。
最后,他喉咙里含糊不清的发出三个字:“我想死”。
阿邦的生活太苦,我想他在很久以前就想过得到解脱吧。
可是,阿邦后来见到最想念的弟弟,却告诉弟弟好好地活,因为弟弟有机会可以活得身份证,可以活得比阿邦好。
阿邦眼睛里的光,源自他相依为命的弟弟。
故事的最后,阿迪去见了自己的生父,我想他的生活一定会像阿邦嘱咐的那样,有了身份证,可以慢慢变好。
阿邦被处决,但是阿邦眼睛里的光,永远是明亮的。
马来西亚的电影演的真不错.两兄弟,哥哥是个聋哑人,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求通过劳动能有一口饭吃,能够找一个女人。
弟弟是个正常人,一直在做擦边生意,因为他俩都没身份证。
两人过都很惨,他出卖了不同的东西 ,都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都被人坑的要死。
这时候一个义工出现了,是个漂亮女孩要帮他们办身份证,要让他们能够正常的生活。
谁知道即将办成的时候,他弟弟不小心失手打死了女孩,他俩就跑路了,半路上哥哥跑回来又认了下了这个罪。
实际上哥哥在看到女孩重伤未死的时候,害怕她去报警将她捂死,这是后话,弟弟永远不知道这个情况,最经典的桥段就是监狱请来的大师在对弟弟进行开导,被哥哥的一段手语给大师怼的哑口无言。
有些人从生下来就受那么多苦,难道公平吗?
大师站着说话不腰疼哦。
#猫影#周末看了《富都青年》,或许是我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
是一个文化、语言和种族都非常多元的作品,讲述大城市最底层的偷渡外劳的故事。
孤儿的身份设定,还有监狱里的控诉,都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何以为家》。
如果那部电影中的Zain长大了,就会是《富都青年》中的阿邦,生于阴沟长于阴沟,仰望天空,也不一定可以看到繁星——毕竟,吉隆坡和贝鲁特的上空都是摩天高楼。
与《何以为家》一样,这也是一个突破了传统的国境线,没有传统意义的国家语言,非血缘关系的家庭故事。
阿迪和阿邦还有钱的类“家庭”结构,甚至是非heterosexual的,不过,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却是人类的本能,也让人不以血缘和婚姻关系组建家庭。
感觉拍这个故事的王礼霖,投这个故事的李心洁,选这个故事的吴慷仁都很“电影人”。
如果说文艺作品是为大众服务,艺术要源于而高于生活,那《富都青年》讲的就是支撑起了整个亚洲的繁荣生活的蝼蚁们的故事。
编剧,摄影和剪辑无一不好。
吴慷仁出现在菜市弓腰驼背推小车的模样,就真的是个民工的样子。
与此同时,好莱坞在拍《crazy rich asian》王家卫在拍《繁花》,我们还自嗨地纷纷对号入座。
当然这也是文艺。
可是我始终更喜欢那些能用艺术表现最真实的人生的作品。
因为一,杀了人。
以绝食与梦魇表达忏悔。
观众看到了聋哑男子阿邦的梦中盗汗,看到他对社工临死前的补刀。
为什么她的死必须他来偿还,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救这个"菩萨"般的社工姑娘,而是为弟弟掩盖错误。
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没有身份证被遣离的惊恐中,而瞬间反应,就是一个人长期状态的外化。
有一场戏,在市场外,他教弟弟削青菜根,正巧警察走过,他面容绷紧,弟弟故意伸个懒腰,发出小混混的咋咋呼呼的声音,虽是逗乐,但哥哥阿邦的紧张是明明白白的,毕竟警察半夜搜查身份证而常常睡中出逃的是他。
惊弓之鸟,低头哀鸣,终会闻弦声而堕落地。
因为二,爱弟弟。
他和弟弟阿迪都有亲情黑洞。
他的外表黑瘦,干活勤勉、踅伏小心,与人为善,包容到底,这些品性与他对亲情的患得患失、牢牢死抓(Money姐生日趴上抱着弟弟跳舞那场)是个人属性的一体二面。
所以,弟弟就是那个可以活得傲娇些的小孩:你快来替我切菜做饭,我被Money姐唠叨死了。
到面试点了,新衣服就会自动出现。
到饭点了,鸡蛋就会自动出现在盖着的碗里。
哥哥有喜欢的人了,买了一条丝巾想送,不如先给我围吧。
被人追打,明明哥哥拼死来护,转头就扔下一句:不要管我。
可以很天真地吃醋、很不耐烦地任性,让他学着切菜他会非常抗拒。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不妨碍他拿完女人的钱,对感叹"还是会老"的女人漂亮地说:不行就我来娶你好了。
理所应当地被照顾,享受现成,又自以为不失豪气,多少男人一辈子过着这种生活。
因为三,活得太累。
当然活得太累,不是大师激怒了他,也不是狱警感化了他。
他不是亲哥,当然不会管教,只有宠溺、付出。
他不明白,也可能明白,纵容是一把利刃,让他与弟弟的苦楚、孤独都成倍增长。
弟弟,长大吧。
巨大的折损面前,弟弟才有了痛彻心扉的改变。
这是纵容的结果。
一个决定去死的少年阿邦,你其实成年了很久,你以为自己还是护卫弟弟的少年。
其实,你早就不是孤儿,他也不是被父亲抛弃的小孩,不要活在相依为命的童年里。
然后才会真正感到周遭的暖:社工姑娘的好、Money姐眼角的泪。
B站UP主食贫道有一个视频系列叫“南洋大宝鉴”,主要针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当下的境况做调查研究。
最近有一期拍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主要生活着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各为社区,相当割裂。
华人地位随着近些年的国际变化和种族融合,已经逐渐脱离“猪仔”污名,印度人则是鄙视链的底层,传说中的“黑帮份子”。
不过底层之下更有底层,这就是《富都青年》。
“富都”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的一个区域,这里是外籍劳工的聚集地,他们来自东南亚各个贫穷国家,没有身份,就像老鼠一样生活着这座繁华城市的角落里。
吴慷仁饰演的哥哥阿邦和弟弟阿迪就是这样的“老鼠”,他们并无血缘关系,两个孤苦无依的可怜人恰巧碰到,相伴成长,为了生存他们什么都干,黑中介、打零工、出卖身体.....阿邦在菜市场斩鸡时,阿迪正在努力做鸭。
原本哥俩想的是总有一天能办身份证堂堂正正在“富都”活下去,但一场意外浇灭了所有可能。
也就是这个转折点,整部电影的内核发生了质的变化,再也不是什么白富美社工帮扶底层兄弟的治愈片,而是两个阶层之间鸿沟永远无法抹平的纯致郁片。
同时导演似乎完全推翻了之前同类型题材的温情风格,家境优渥的社工改变了底层老鼠的人生,大家携手走进新生活,在他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虚构的幻想。
所以本片里的社工在中途因一个异常荒谬的意外死去了,两兄弟也并不是什么身在底层心存敬畏的良善之辈,他们几十年来东躲西藏,焦虑和不安如同鬼影缠绕心头,精神早已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一个强奸未遂,一个失手杀人,人性的明媚和幽暗同时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猎奇大尺度是这部电影的表层,看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种窒息和沉默。
这种窒息感并不是因为剧情本身或者吴慷仁完全燃烧自己的表演,而是你很难想象,此时此刻有那么一些地方,还生活着完全没有未来没有希望没有爱,只有彻彻底底绝望的群体。
“富都青年”们没办法自救,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救他们,他们就这样麻木地苟活着,任生活消磨掉最后的希望,直到最后才说出一句“我想死”,震撼程度真的很难形容。
所以《富都青年》能上内地院线还是很让我惊讶的,因为它如此轻易地能够影射现实,比如同期的《野孩子》,大家的命运如此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只能说,既然能上,还是推荐看一看,搭配食贫道的专题视频,会更明白当下世界在发生什么。
即便我们什么也不能做,看一看,也总是好的。
“一路以来想老老实实度过的一路以来却跌跌撞撞熬过的一路以来靠用力呼吸撑著的一路以来却无力挽回失去了一路以来谁曾经没犯过错一路以来只好从错误领悟这就是人生”歌词都在同情他们。
可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吧,有太多人就只是活过而已。
不能只看到阿邦阿迪的人生,佳恩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么?
同情弱者,都是伪装而已。
某不知名读者看过资本论的读后感写到,说如果穷人手握大权,那富人可能就得消失,反过来,要是富人手握大权,穷人还能过得更好点。
傻不傻啊,哥们,富人从不把穷人当人的。
没有上升的阶梯,只有板结的阶层。
看不到希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那话也许在资本主义国家有点道理在咱们这里说不通,我们历史早就有了“宁有种乎”的呐喊,以及:有朝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
阶级也不只等于钱,甚至高阶级的人群可以没有钱,等级越高越不需要钱,需要的是某种关系,也不是我们说的那种关系,这种关系源自血亲。
所以,人上人不把人当人。
上层阶级早就防着呢,他告诉我们的秘诀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就留了一个口子,那就是高考。
对于安邦和阿迪,如果生活只是牛马般的苦日子也就罢了,还要被拷打着心灵。
生命从黑暗中来,又回到黑暗中,这中间的一段应该是光明的吧。
可……破碎的日子里,他们追寻的只是一个IC,一段安稳的日子。
导演年轻时铁定是个文青,愤怒着。
中年了,开始怜悯了。
没用的。
什么都改变不了。
这是个奔拿奖去的电影。
我想到秋菊打官司。
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些评委们有这样的喜好。
看底层挣扎,看中层互杀,看高层坠落。
已经有段日子没有看到感觉很美的电影了。
电影里过生日那段听音乐跳舞挺美好,我搜了下是云镁鑫唱的《千言万语》。
很好听的。
电影里的人听着歌,也不动只是轻轻的摇摆。
像树一样。
他们在那个城市里互相安慰着却又离不开。
人挪活,树挪死。
以及,佳恩很美,善良的姑娘就是很美。
以及,知道南洋的华人血泪史后,对马来很反感。
就是看到剁鸡的那段,都觉得太多肥油,一看就不好吃!
要说吃,还得是山上散养的老公鸡。
拿了台湾金马最佳男主的吴慷仁,那段无声控诉确实高,但我以为更高的是导演的视角。
看文明是在进步还是倒退,要看文明的进程里,人被赋予多少尊严和自由。
资本主义用金钱定义人的边界,提供探索旷野的自由,同时也异化人格,用消费主义制造景观,定义快乐。
社会有冗余生产,才有富贵闲人发明和创造。
而文明如活物,不断在赶路,过程中碾压到什么人,需要它们叫疼,社会才会开始纠错。
那些被碾压的群体,时常是失声的,没有发声途径的,不懂得如何使用喇叭的人。
替不能发声的人发声,就是创作者的责任。
文明建立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的,正是文明,也让人不会对剥夺他人视若无睹。
我为王礼霖愿意把摄影机的视角对准外来人口寄生在国外生存状态而心有大敬,文艺创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正是将自己因为足够幸运,而得到的话语权,用来做事。
电影开头,寥寥数笔,就把外人劳工的困境精准表达:委托中介办理身份,被中介串通警察,双重剥削,绝望之下直接跳楼。
在务工市场被任意盘剥薪水,缺乏沟通申诉权利,有怒难言。
随意经过的警察会让他们瞬间触发逃跑机制,就像是开灯后四散逃窜的蟑螂,不见天日,在暗夜中行走,阿邦聋哑人的设置如同这群人的命运隐喻。
他们知道自己是非法的,政府引进外来务工群体,却不保障劳工的权利,系统性的剥削它们。
这部电影的视角是了不起的,但在叙事的底层价值上是失败的。
阿迪的角色在帮助东南亚难民取得身份时遭遇中介欺骗,导致他对一切帮助他的人都缺乏信任,在那位明显受过良好教育,忽略陪伴家人,把时间和精力都拿来帮助外来人口,帮助梳理他们的精神状态,帮他们申请ID,帮他们联系政府机构,帮受伤的他们找自己哥哥非法医治,帮他们找工作的佳恩,这样近乎圣母的角色,被阿邦和阿迪双双失手害死,这是电影在选择情节处理外来人口困境时的败笔。
佳恩的死亡反衬出外来人口的可鄙和可憎,导致前面近一半时长对劳工困境刻画功亏一篑。
阿邦在牢狱中眼含热泪对前来抚慰的僧侣哭诉自己的欲望,他要求社会和他人尊重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他却不曾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他和弟弟以及周围劳工得到佳恩那么多的帮助,在看到佳恩躺在血泊中,第一时间不是报警救治,而是捂住她的嘴巴,我们当然可以把佳恩的死亡理解为失手,可是这种失手损害了这个人物的魅力,自己弟弟阿迪的性命和前途很重要,帮助他的人因为是外人,他们的性命是不值得一提,是可以丢弃的。
阿迪当然更不值得同情,无论后来的他展现多少悔悟,都难以弥补这个人物的可憎。
佳恩跟他说只要跟生父出行日本一趟,就能获得合法ID,就能改变自己和哥哥的命运。
可以理解他当下的抗拒,要他跟生了他又抛弃他的父亲低头共游,他厌恶到出现PTSD的症状是正常的。
可是用强奸的动作来驱逐佳恩,不小心撞到她的头导致她大出血昏厥,他第一时间又是逃跑而不是救助。
他们原本只是中庸的群体,他们不存在善恶,是被社会剥夺的存在。
导演却举起中庸的刀刺死最大的善,这中庸被迫成为最大的恶。
他口口声声想要报答哥哥,恨不得下辈子当哥哥去爱那个收养他给他爱的聋哑阿邦,那份爱也因他不能克制的恶,成了无法令人信服的大话。
他清楚他和阿邦的困境是因为那张合法ID,不能办理银行卡,不能有驾照,不能合法的工作,这样残酷的现实,在卧薪尝胆就能幸福的机会面前,他退缩了。
最后他走到那位卖汤面的秃头老头面前,用这点改变就要观众同情他,这样层层递进的可憎刻画,却想得到观众悲悯同情的情感,也是太艰难了。
就像是绑着一名科学家,用她的命换两个混混的人生,其中一个还没换回来,这样的情节塑造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造物造人时,说自己的作品不分善恶高低,每个人的尊严和权益都应该得到尊重,但观众还是对这样的置换,情感上无法接受。
一味叫好,不会变好。
要指正那些珍贵,要它们变成社会现象,推动变革才是正事。
如果喜欢我的观点,请动动手指关注❤️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生活在富都里的人都带着原罪,那就是穷。
因为穷而被轻视、被鄙视、被无视。
富都青年们在城市的边缘里苦苦挣扎,在社会的阴影里东躲西藏,幸福的人生是不存在的,美好的未来干脆就是个笑话。
他们活得那么卑微,像蝼蚁、蟑螂、苍蝇、臭虫……什么都像,却唯独不像人。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知道。
影片里失语的聋哑人阿邦也不知道。
也许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当阿邦声泪俱下地喊出那三个字的时候,会那样地振聋发聩,让人心痛!
导演长片处女作加一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边缘人群加一星,影片有想法有表达有态度有诚意加一星,一众配角尤其是吴慷仁的表演再加一星,四颗星,推荐观看。
多说一句吴慷仁,看过他的表演就知道,这次的金马影帝的确是实至名归。
他的表演太顶了,最后那几场戏一度让我想起了《小偷家族》的安藤樱。
有这样的好演员是影迷之幸。
像这样的好电影和电影人再多点吧,更多地为那些失语的人们发声。
电影大火,拿奖拿到手软,吴慷仁也是彻底爆红。
故事主要关于的是“非法移民”的事儿,这事儿,貌似是个“全球性”问题,唯独咱这里,基本没有这个问题。
这个笑话,估计有点老了。
当年,好像是某位“大人物”叫嚣自己也是个“有身份”的人呢。
结果引发群嘲,好多网友也是一顿开涮,说咱也是“有身份证”的人呢。
这只是个笑话。
没想到,还是肤浅了。
如今,咱是可以“骄傲”的说是“有身份证”的人呢。
在外面的世界,竟然还有那么多“没有身份证”的人,为了一张“身份证”在奋斗终身。
这个问题,在《巴黎浮世绘》中,也有相当的“浮世绘”。
所以,我们还是为我们的生活感到无比自豪吧,至少,咱还有“身份证”。
故事开始 ,弟弟就在帮蛇头。
结果蛇头拿了钱,压根不想办事儿。
弟弟也是想着仗义执言的,结果被蛇头狠狠教训了一顿。
这个世界,拿了钱一定要办事吗?
你这叫“交税”好不好?
智商税也是税。
蛇头之所以这么嚣张,只不过,他是“有身份”的人。
故事里头的这位社工,绝对是一股清流。
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身份证”事业,证明这世上,还是有好人的。
但是,故事也告诉我们了,这样的“好人”,不长命。
自古以来,胳膊拧不过大腿。
一个人的努力,终究是“干不过历史的洪流”。
至于,为什么“历史的洪流”是这个样子流的,那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
吴慷仁对这个“不成器”的弟弟,还是相当碎碎念的。
牛马,一旦失去工作,下场会很惨。
吴慷仁老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指望弟弟也踏踏实实的“认命”,当个苟着的牛马,不好么。
但是,天生反骨的弟弟,怎么可能被这种程度的碎碎念给说服呢。
所以,吴慷仁不得不祭出大杀器——有身份证可以去银行存钱。
这下,弟弟彻底没话说了。
对于这种“不公”,弟弟也是找到根源了。
豪言到,“下次大选,换掉他们”。
然而,下一秒就被大妈反杀。
“你可以投票吗”?
这绝对是个问题。
弟弟大概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他只是牛马,并不配做“群众”。
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没毛病,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群众”。
但是,弟弟就是不服这口气啊。
为什么别人能成为“群众”,我就非得做牛马呢?
这个问题,拿来问已经麻木的吴慷仁,吴慷仁也没有答案。
他这样的牛马,苟着被“有身份证的人”盘剥,他没有怨气吗?
可是,又能如何。
事情的转折,是社工和弟弟的冲突。
原来,弟弟和吴慷仁只是萍水相逢,弟弟还是有希望拿到“身份证”的,只需要弟弟回去和老爸见见。
但是,弟弟对这个没存在感的老爸相当拒绝。
或许,他的内心里,对于自己能成为“群众”而吴慷仁只能是牛马这个事实,完全接受不了。
这只是一次意外。
美丽的社工姐姐,嘎了。
好人不长命,下次别做好事了。
哥俩乘着大巴跑路。
在服务区休息时,弟弟在车上睡觉,吴慷仁下车买水。
然而,大巴此时开动了,吴慷仁因为听力问题,完美的错过了大巴。
这,本来是一次“完美”的别离。
然而,当大巴车开过,弟弟在车下等他。
不逃了。
吴慷仁选择了“顶罪”。
他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弟弟还有。
吴慷仁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一个牛马决定不当牛马,大概只剩下这一条路。
那就是把牛马宰了,然后做成肉,贡献最后的“价值”。
故事有一些反转,但感觉貌似也没那么重要。
或许,把该“正视”的问题摆出来,就可以了。
至于,会不会有人重视,那只能看“天命”了。
毕竟,那刚上台的大爷,“也不容易”,马斯克花的那些钱,总得给人家一个交待不是。
电影开场便由既遂和未遂的两起事件,勾起了你浓厚的好奇心——在这个明明被称为富都的地方,为什么有身份比命还重要。
随着阿邦日复一日没有身份的工作,这个谜底慢慢浮出水面——没有话语权,没有工作权,没有存款权,没有驾驶权,甚至没有恋爱的权利。
当你没有了身份,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痕迹,没有人知道你来过,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他们走到镜子前梳梳头发,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正经一些,但谁又在乎他们的仪容呢?
他们没有身份,他们根本没有在这个社会存在过。
在这个叫富都的地方,执法人员操作着只堵不疏的流程,有身份的人压榨着没身份的人最后一点剩余价值。
在这样的社会,想做好人和想做坏人都不容易;在这样的社会,好人和坏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阿邦和阿迪,两个没有身份的人,最好的朋友除了如亲人般的彼此,愿意平等对待他们的,只有女装大佬,只是因为他(她)们虽然有身份证,却又不愿承认自己的身份,他们的性别货不对板,他们同样也是模糊身份的人。
没有身份的他们,对其他人来说都不能成为爱人,同事,伙伴,朋友,只有彼此是兄弟这唯一的亲人身份是确认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如此珍惜对方,愿意为了对方做一切。
自己没有身份的他们,被逼到不能活为了彼此身份的他们,甚至愿意去死看电影的某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他们所需要的如此简单的一项权利的重要性。
于我而言,这些来的太容易,而于他们而言,这是永远跨不过的鸿沟。
在这种立场下,我似乎连向他们表达怜悯的资格也没有。
这部电影里最无辜的是想帮助别人的义工(林宣妤真的美),我不是悲观,也不是冷血,但她的遭遇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别在别人的烂事儿上纠缠,别为了管别人的破事惹上负能量;不要过度地去共情他人,不要参与别人的因果。
电影里有一句劝慰别人的话:“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着,不要想太多。
”这句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后半句是:“因为想多了,你就想去死了”。
【再次赞一下国泰航空的顶级娱乐资源,在三万英尺高空纵览,绝对可以称得上电影节配置】
人的悲歡並不相通,悲慘女社工,把工作熱忱用在這樣的拖油瓶弟弟身上。
其实不太好看,影片很平凡,不知道好在哪里,就算宣传的影帝级表演,也实在感觉不到……
剧本有些刻意,故事转折也很生硬,全靠演员演技挽救。
住在富都,所以看了,好烂。
吴慷仁演的很过瘾,但是电影我真的无法认同,前面至少还有点现实主义的样子,中间误杀开始整个就很drama,把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的题材拍的这么悬浮虚假会更让人质疑其现实主义的背景。加进去lgbt的元素也很莫名,致敬春光乍泄断背山到底是要干啥。BTW弟弟的演员我很可以,不如让他俩好好拍同志戏
1.为了不干扰后半段兄弟情的煽情节奏,被害女孩一面的声音在凶案发生后彻底被抽空了。比起命运让哥哥无法发声,她的“失语”,才更值得观众的眼泪。2.弟弟走到灵堂,剧情却不敢引导镜头跟进去,让他面对女孩的家人朋友。不仅如此,竟还让这个凶犯回到他犯罪的地方,在血泊上放了一束花。这不是悔罪,这是吃人。更不要忘记,悲剧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一般的口角,而是强、奸、未、遂。“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种宣传语不适用于这里,主创到底在替谁发声?3. 充满人性的典狱长跟前半移民局的冷漠工作人员仿佛来自两部电影。4.而在女孩默默死去后,两兄弟的煽情拍了那么长,一遍遍磕鸡蛋,一遍遍流泪,语言障碍的哥哥甚至做了场演讲。吴慷仁演得真的很好。但我只感到恶心。
把两个爱自己的人从世界里抽走 突然就崩塌了
女社工真的惨,没事还是不要同情男人了,会变得不幸。
一坨。这jb剧情再好的演技也救不了。
前面还肯踏踏实实表现一点族群议题,中间就开始没什么好说的了,谁看了不说一声女主惨,究竟造了什么孽遇到这俩。所有俗套的戏剧转折配上很有水时长嫌疑的意识流,让人怀疑马来西亚是不是有什么不能拍gay片的条例,导致俩男主只能在兄弟之情的遮掩下欲语还休腻腻歪歪,绿晋江文的情节都比这强,只有表演值得称道(真难得在这一泡当中大家居然演的都很好)。
煮鸡蛋方法不对……但是很喜欢风格
后半段急转直下
吴慷仁演的不错,但是太外放,不是很能打动我。故事老套又狗血,铺垫的不够就转折了。
演技好有什么用,shi一样的剧情
吴慷仁监狱会见僧人手语戏,直接影视经典
难怪是最佳演员不是最佳影片。吴慷仁加分太多!加一星给他。一流演员三流剧本,故事背景本来挺好的,剧本原可以做得更到位。还有佳恩也太惨了吧,我以为还会有点展开、也太工具人了。
前半截是以兄弟二人为主的底层社会问题片,后面变成了情节剧逻辑。中间的误杀戏太抓马了,马上转了方向,包括哥哥回想段落里的补刀设计痕迹生硬。吴慷仁的表演也是偏戏剧性的,尤其结尾。那位跨性别者以及她所代表的群体,没有完全交代明了,沦为符号。
阿邦和法师那场戏,心如刀绞,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我服了擦边男同片能不能别带女人啊,全片有一个人为佳恩感到悲伤吗?甚至连豆瓣简介都在怪罪她😅
慷仁哥的表演賽,阿迪的演技也可以,空鏡也很喜歡。硬傷在於導演把太多東西放進去了,好好說清楚兄弟間的故事就好了,一部電影里,有移工,跨性別人士,ngo,難民,導演還想塞lgbtq元素,一眼可見春光乍洩的燈跟斷背山的情節,一下子吃這麼多真的會很撐,導致了很多時候情緒到了卻洩掉了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