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颁奖季正式结束,奥利维亚·科尔曼(Olivia Colman)凭借她在《宠儿》(The Favorite)里饰演的喜怒无常、骄纵任性的女王赢得最佳女主角。
而《宠儿》提名的其他8项大奖(包括best picture,best director等)则颗粒无收。
其实,《宠儿》入选最佳影片已经让人感到意外 —— 影片黑暗荒诞的基调和冷峻虚无的底色同学院奖一贯积极向上、精神昂扬的调性格格不入。
如果说奥斯卡背后的一套价值观是“邪不压正”“爱最大”,《宠儿》讲的却是:人心深不见底,生命荒谬孤绝。
爱或不爱,争或被争,大体都一样。
故事从落魄女孩Abigail(Emma Stone饰演)的视角展开。
靠着聪明、野心和美貌,她迅速从底层泥泞爬上女王的大床,开始在女王面前和宠臣 Sarah(Rachel Weisz饰演) 分庭抗礼,开始这一场“宠儿”游戏。
宫廷里幽暗的烛光、荒淫的游戏与怪异的举止一同拱托出的腐烂又华丽的影像气质,似乎也能在其中看见几分库布里克《大开眼戒》(1999)与《巴里·林登》(1975)的影子。
而夸张的表演,鬼魅的妆容,则与带几分荒诞的字幕卡,共同制作出奇妙的间离效果,时刻提醒着观众,这只是一个虚构世界——也是一个可能存在于任何物理或心智空间的世界。
《宠儿》VS《大开眼戒》 或者,人心进退的繁复幽微还更甚于宫廷日常的风云诡谲。
跟随着Abigail 一起走进入这座幽暗宫殿,我们看她一边精心筹谋着争宠夺权,一边堕落到虚伪与贪婪的无底深渊。
赤贫的生活也许意味着日复一日的身心挫磨,但靠出卖灵魂和尊严换来权力和奢靡,才是地狱真正的入口。
而这座地狱的主人正是那个坐在轮椅上哭哭啼啼索爱的女王。
她拥有一切,却又害怕失去;她能对多年的爱人Sarah撒娇赌气,也能一怒之下将她永远放逐。
她对爱人几乎可以左右其命运的大权注定了她在感情中将永远孤绝,只有“宠”,没有“爱”。
三女相互之间微妙的力量变化,操纵与臣服,控制与服从,正是“宠”的核心。
Sarah的坦率、毒舌,表面上时而让女王感到不愉快,实际上却是在用一种最危险的方式一次次在佐证与加深着两人的亲密;而Abigail 进献草药的百依百顺和看似笨拙的天真之下又伪装了她对权势蠢蠢欲动的欲望和渴望靠温顺驯服女王的野心。
而对女王而言,不论对是Sarah,还是对Abigail,她每一次的“控制”,都暗含着对再次“控制”的期待;而这样的期待又何尝不是一种“被控制”?
所以,看似最应该有持无恐、胜券在握的女王才是最敏感孱弱容易受伤的。
对这些内心角斗的刻画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它们根本是跨时代、跨民族、跨性别而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类)亲密关系之中的。
只不过为了自我保护,大多数人像女王选择了视而不见;哪怕体察到这样几乎残酷的厮杀角斗,也会警惕地认为那只是自己的被害妄想。
《宠儿》则生生把它放大了来看,要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一场没有流血就已牺牲的“战争”。
可就是在这场战争中,竟也没有人能做到绝对的理性,只求个胜利。
即使人人图谋私利,却还是忍不住有了一点真心。
那一点真心是Abigail看着病床上疼痛难耐的女王心生恻隐,是女王即使国库空虚也要为Sarah建造宫殿,是Sarah看着像个獾子一般的女王眼中全是疼爱。
也正是这一点稍纵即逝的真心,让 Abigail 得意忘形、露出马脚,让 Sarah 患得患失、流落宫外,也让女王无法再自欺欺人,终于陷入彻底绝望的虚无。
"you look like a badger."剥去宫斗的外壳,《宠儿》讲的还是人性的软弱荒诞与真爱的脆弱易逝,这个反乌托邦的宫殿只不过是另一个时空的龙虾酒店。
如此,这部看似华丽繁复的宫廷片倒和《龙虾》与《圣鹿之死》这样的“后现代寓言”在主题呈现的形式上竟也还是颇为相似。
宫廷题材的电影往往在导演们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才会出现。
近有《妖猫传》《聂隐娘》,远有《绝代艳后》《末代皇帝》《巴里林登》,皆是如此。
因为涉及到一整个时代的视觉重建和情绪渲染,每个环节都是很大的挑战。
像兰斯莫斯这般,在这样本就复杂的戏剧设计与场面调度之外,还能玩出风趣而又诡异的个人语调的,更属难得。
只不过学院奖并非单纯依据艺术成就来评定奖项,人文关怀、社会影响,甚至具体到每部影片传达了怎样的价值观可能都在考量范围内。
近年来大家对奥斯卡在“政治正确”上似乎太多的考量有诸多不满,但这大概也是因为人们过分在意奥斯卡颁给谁了吧?
将安迪沃霍尔那句老话改写一下——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任何人都可以做十五分钟的权威”。
我们完全可以根本不在意谁做了谁的“宠儿”。
早在萨特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就用行动讲过一遍这个道理。
然而也许是人性如此,总是甘心臣服——一边唾弃权势,一边又乐于攀援。
自由是危险的,因为独思独在的生活禁不住深问,深问的尽头只有虚无的黑洞。
残酷的是,为了躲避这种虚无和孤独而选择对任何世俗机构的俯首称臣,最后换来的都只是摇摇欲坠的权势和一厢情愿的安全感。
影片结尾,眼看这一场自欺欺人的戏再也演不下去,只好将Abigail像兔子一样踩在脚下的女王,那眼神好像就在说:是谁赢了?
那当然还是我。
但那又怎样?
她依然是个孤独孱弱的女王。
她赢得的,也只是无法再续的虚情假意。
不管在哪个年代,主动选择丢弃自由、藏起真心,将灵魂卖给魔鬼的人,从来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2019.2.25微信公众号:七万光年(free_spirited_)
半个月前落幕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令人意外的恐怕要数奥利维娅·科尔曼战胜格伦·克洛斯,捧回了影后奖杯。
由新科奥斯卡影后主演的《宠儿》是颁奖季的热门影片,对这部电影的解读自然不会少。
有从时尚入手的,有从演技切入的,我想从命运的角度解读一下这部电影。
三位女主角在真实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这绝对不是一部严肃的传记片,而是戏说一段宫廷秘史,你抱着观看荒诞喜剧的心态就找对路了。
十八世纪的英国,在经历丧夫、丧子之痛而自身又饱受痛风病折磨的情况下,安妮女王无论是在朝野上还是在感情上,均严重依赖于自己的密友兼同性恋人公爵夫人莎拉。
在电影开始不久,莎拉对安妮说:爱有限度。
限度也可以理解为底线,但莎拉失败的地方,恰恰在于她没有掌握好爱的底线。
莎拉和安妮是青梅竹马的感情,再加之安妮的信任和依赖,这使得莎拉对安妮说话毫无顾忌。
当安妮询问莎拉自己的妆容如何时,莎拉回答:你看着像只獾。
安妮此时的眼神既无奈又心酸,明显可以看出她被莎拉的这句话刺痛了。
爱情、友情、甚至是亲情,任何一种感情想要长久地维系下去,最需要的是彼此之间的坦诚,但坦诚不代表口不择言,更不代表出口伤人。
这样的话即使对普通人来说也足够伤人,更何况安妮是一国之君?
莎拉更挑战安妮底线的事情在后面,当被安妮激怒后,莎拉气急败坏地冲进安妮的寝宫,她用手掐住了安妮的脖子。
表面上看起来是莎拉在这段感情中掌握主动权,但其实她的底盘从来不够牢固。
莎拉和安妮的身份根本不对等,安妮是君主,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而莎拉手中唯一的筹码是安妮的爱与信任。
看过《甄嬛传》、《延禧攻略》这样国内爆款宫斗剧的朋友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君王对一个人的爱很难长久。
这还真不是意志不够坚定的问题,而是当一个人大权在握的时候,他(她)势必要面对太多的诱惑,而有些诱惑实在太过诱人。
你得宠时,高坐云端之上;你失宠时,连烂泥都不如。
伴君如伴虎,这话如果说得没道理自然不会流传几千年了。
出口伤人和掐脖子也就算了,莎拉最挑战安妮底线的事情是当她失宠时,她以手中掌握的把柄威胁安妮。
无论莎拉这么做是出于何种心态,当她选择这么做时则意味着她已经彻底出局了。
说完了莎拉,我们再来看看她的情敌阿比盖尔是如何一步一步战胜莎拉的。
1|讨好安妮失去过十七个孩子,每失去一个孩子,她便养一只兔子,兔子可以视为孩子的替代品。
当安妮要求莎拉向兔子打招呼时,莎拉直接拒绝了。
而阿比盖尔是如何做的呢?
她主动夸奖兔子可爱,还询问安妮自己是否可以抱抱兔子。
听到这句话,上一秒还不耐烦地让阿比盖尔走人的安妮瞬间变得温柔起来。
当看到阿比盖尔把兔子亲热地揽在怀中的时候,安妮脸上的表情如少女般娇羞,这绝对可以解读为一个母亲看到别人欣赏自己的孩子时流露出的自豪感。
接下来,阿比盖尔陪着安妮坐在地上喂兔子吃东西,阿比盖尔正是凭借着这招“投其所好”拉近了自己和女王的距离,从莎拉的小跟班变成了安妮的贴身女仆。
2|赞美莎拉对安妮毒舌,但阿比盖尔却懂得对安妮阿谀奉承。
没有人不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真诚地赞美令人心情愉悦,但有时候假话别人也照样爱听。
3|色诱阿比盖尔无意间窥见了安妮与莎拉的百合恋,不久之后,她故意在安妮面前裸露自己年轻诱惑的身体,再然后她成为了女王的床伴。
4|卑鄙阿比盖尔做这些是因为她爱安妮吗?
答案是否定的。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讨好安妮,从而让自己获得利益。
阿比盖尔本是贵族小姐,但因为家道中落而沦落风尘,她投奔表姐莎拉却只能在厨房充当杂役,而即便如此还会时不时被其他下人算计。
如果说莎拉一直是高坐云端,而阿比盖尔则是双脚始终踩在烂泥里。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正因为阿比盖尔没有退路,她才会不择手段地往上爬。
有些人的卑鄙是超越你想象的。
阿比盖尔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也可以向莎拉投毒,要知道从烂泥里滋养出来的花朵,从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这三句话,套用在本片的三位女主角身上非常适宜。
莎拉,不能说她对安妮没有付出过真感情,但很明显她最大的野心是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而最后莎拉却落得与丈夫被驱逐出境的境地。
阿比盖尔,虽然她用尽心机打败了莎拉,但她始终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过是沦为女王的玩物而已。
安妮,即便是万人之上,但她终究是命运的一枚棋子。
失去了莎拉,她连文件都看不懂,只能在小人的献媚逢迎中了却余生。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摘自斯蒂芬·茨威格《断头王后》)命运,是这世间最无情的二字。
(图片来自于网络)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太漂亮了这部电影,每个角色。
女王爱女爵,女王也知道女爵心系事业,女王以为自己碰到了另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后来终于明白那人根本不爱她但已经晚了,女爵不会再回来。
女爵爱女王,但更爱事业,女爵很真,很英勇,也有手段有计谋但整体是个正派的人。
女仆诡计多端,心眼坏(比如为了不让女王怀疑自己,和别人做交易让别人在女王面前引荐自己;比如想尽一切肮脏办法除掉女爵,给她下药;比如装可怜,自己打自己然后去女王面前告状),但她最后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虽然在某一步里她以为自己得到了,最后她也只能屈辱地做女王让她做的事,她没有耐心也没有做的意愿但必须服从女王。
女爵并不是不会回来,但因为女仆在中间,所以女王永远收不到女爵的信。
一个拥有权力但不懂人心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可悲的。
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因为失去了权力所以能做的极其有限的人是可悲的(悲在有理想但没法实现)。
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得到后发现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自己如果想继续拥有现在的一切只能屈服于上面的人的人是可悲的。
女王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她本可以一直和真正爱她而她也爱的人一直在一起,并拥有她并不在意的江山(她爱的也爱她的人会帮她且也愿意去打理江山),即便经历过很多不幸和痛苦,但至少还是可以有爱的度过后半辈子的。
但她做错了决定,于是。
看完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以前我会喜欢女爵。
现在,喜欢的是女仆。
喜欢她不择手段,利用现有条件下能利用的一切争取自己现有情况下想要的那个,即便要到了发现那也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不然她不会酗酒,不然她不会在烧女爵的信的时候流泪,或许她是羡慕女爵的,那一刻,因为女爵真的有理想,而她只有空洞的悬浮的荣华),但重要的是每一步,她都在很积极的争取。
是的,现在喜欢很积极争取的人。
但如果说羡慕和欣赏,当然还是欣赏女爵,有理想、目光坚定、正派的女爵。
script令我挺惊讶的,恰到好处又充满着令人浑身发冷的诡异低俗笑点,却不曾令你觉得它低俗恶心过——因为在那个世界、那个年代,这似乎是最普通如喝白水一般的对白。
不仅王宫贵族骄奢淫逸、平民百姓更是从来视性欲为首要解决需求,至于廉耻——根本没有这一说法。
这是导演荒诞的浪漫与基调。
但是剧本就不怎么样了,如果宫斗能更上一层楼,这部片大约将成为本年度最佳文艺导演个人风格与商业杂糅的一部,很代表性的一部,可惜实在是有败笔。
我上了Rotten Tomatoes看了下评价,竟然意外的高出天际,诚邀欧美朋友来品味一下中国宫斗(不是)。
女王真的演的好,把我的魂都要演出来了。
女王那个看着她情人与男人跳舞时的长镜头回味无穷,从眉眼带笑,到盯着她的脸不知何时突然收敛的笑意,我从一开始的一脸茫然地揣测这个长镜头的意思,到后来的恍然与浑身发凉——从那个巴掌开始、从那个被撞破的秘密开始,游戏便开始了。
而游戏的最后,没有赢家。
电影[宠儿]特别有意思。
导演叫欧格斯·兰斯莫斯,导过7部长片,包括[狗牙]、[龙虾]和[圣鹿之死],却都掀不起什么浪来。
只有[宠儿],在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一举摘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前后收获近300项提名。
讲的是18世纪早期,英格兰女王和她的两个宠姬深陷宫廷权谋斗争、彼此相爱相杀之事。
但在我看来,除了春闺缠绵,最有趣儿的应当是假发。
绵羊一样,曲曲卷卷地盖过肩头垂下,且是戴在男人头上,如今看来十分滑稽。
©️[宠儿]剧照,头戴假发、面如白纸的男臣们何止如今,就连戏里乔·阿尔文饰演的贵族,都一把摘下这劳什子,说“太可笑了”,又不得不戴。
©️[宠儿]剧照,饰演上校的乔·阿尔文西欧是有假发时尚的。
尤其16到18世纪,到处是戴假发的男女,高耸入云者有之,长发披肩者有之。
当时还有人认为,脸在浓密的卷发烘托下,像清晨云海初升的太阳。
却不是为着掩盖秃顶。
究其原因,说来颇有些难以启齿。
16世纪,西方十个女人两个妓,饶是再严谨克制的男人也管不住自己胯下二两,于是全国上下声色犬马、昼夜宣淫。
花柳病就这么染上了。
倒不是因为这个才脱发,而是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头发稀薄。
民间就想当然以为,谢顶的人都不检点。
所以1562年,当29岁的伊丽莎白一世不幸染了天花,开始脱发时,她感到非常尴尬。
便找来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了一副赤褐色假发,以掩人耳目。
©️据说,伊丽莎白一世戴假发,一是为遮掩自己的秃顶,二是为永葆青春。
但英国历史学家特拉西·波曼认为,那不是假发,而是真发,因为“她本就是个天生红发的男人”,一直男扮女装而已。
图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肖像画,绘于1588年毕竟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天下表率,就算自己个儿不在意,也得考虑黎民百姓的看法儿。
一个秃顶的君主,百姓会怎么想?
他们只会认为国王作风不正,染了花柳病,之后群起而攻之。
所以法国的路易十三在察觉到自己脱发以后,就忙不迭戴起假发来了,尽管那时他才23岁。
©️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三他的儿子路易十四,也没逃脱这个命运。
但病因不同,这个儿子是真有花柳病。
当时医术也有限,一般用水银擦洗或熏蒸治疗,效果是有,却无法根治,还有个副作用:头发大量脱落。
所以路易十四22岁就知道为国家省电了。
当然尴尬,他便一下雇了48个假发师傅为他秘密打造假发,款式多样,甚至成立了假发制造行会。
在位72年,别的不说,臭美是拔头筹的。
早起洗漱要花两小时,让王公大臣列队参观自己拉屎。
又极爱跳舞,舞会上变着花儿换漂亮衣服。
假发更囤了好几箱,惹得朝臣依傍,百姓效仿。
就这样成了时尚,被当时人视为健康、阳刚的象征。
秃顶则有花柳病的嫌疑,是可耻的。
简言之:毛发越多,越男人。
©️头戴假发的路易十四,亚森特·里戈绘于1701年所以法国思想家卢梭扔掉了佩剑、长袜、手表,连工作也放弃了,“只保留了假发和粗线毛衣。
”英国作家塞缪尔·佩皮斯,在黑死病爆发后就感觉戴假发不舒服,“怕是从死于疫症的人头上取来的毛发制造的”,可他依然在戴。
1663年,兄弟去世,塞缪尔在日记里不无悲痛地写道:他如果还活着,他不会让人看他的头——它让我也感到极大的羞耻。
毛姆的小说《在中国屏风上》,写一个英国女子被骗到中国做姨太,得知真相后转而去领事馆求助。
可领事馆要她离开那个男人,她又不肯:他额上长着头发的那个样子我没法儿不喜欢。
©️17世纪头戴假发的西欧男人到18世纪,狄德罗在他编写的《百科全书》中冒出一句,“长发在古代高卢是荣耀和自由的象征,是皇家血统的象征,其他人根据等级次序剪短。
”于是一夜之间,假发不仅仅代表了男人味儿,更成了贵族与权力的徽章。
贵妇们也争相戴上假发,样式比男人的更夸张,高耸入云不说,还挂了千奇百怪的装饰:蝴蝶、花朵、水果、鸟笼、山水盆景、战舰模型。
《维也纳风流轶事》中写道:女子的头上有一艘艘军舰、一座座娱乐园和一只只关野鸡的笼子,叫外国人万分骇异。
何止是骇异,还充满了麻烦与危险。
一旦戴上便无法躺下,无法坐车,无法打网球,甚至因为假发太高而无法进入一扇普通的门,得由门卫拿一根长矛拨拉着助其通过。
©️据说,1780年,圣保罗大教堂的门厅特意升高了四英尺,只为戴假发的贵妇顺利通过。
图为当时的流于市面上的一些讽刺画这也就罢了,据说假发的材质一般是羊毛、马鬃、牦牛毛、水牛毛,非常易燃,加之本就盘得高高在上,碰到吊灯、蜡烛,灭火都来不及。
还容易招贼人惦记。
在18世纪的英格兰,穷人会训练自己的孩子或猴子偷假发,再转手卖出。
有钱人虽怒不可遏,为顾及形象也只好作罢。
©️猴子偷假发饶是如此,也挡不出假发的流行。
仅巴黎就有假发师傅945个,学徒不计其数。
一个铺子一年能打造100余顶假发,一座城市一年就高达94500顶。
有的适于猎户和骑手,有的可在刮风下雨时出行。
因着这股劲头,贵族身份便真假难辨了,米拉波侯爵充满嫌弃地说,“满大街都是贵妇爵爷。
”所以,但凡以16-18世纪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总能瞧见头戴假发的男男女女。
比如乌玛·瑟曼主演的[巴黎春梦],是路易十四执政期间的法国,百姓水深火热,贵族纸醉金迷。
©️[巴黎春梦][夜访吸血鬼],布拉德·皮特与汤姆·克鲁斯长发飘飘,优雅又妖娆。
©️[夜访吸血鬼][加勒比海盗]系列,男二号和女主的父亲,一个是准将,一个是总督,假发戴一戴也就罢了,竟连巴博萨船长都弄了顶高级灰的样式冒充贵族。
©️[加勒比海盗]假发三连英剧《名姝》,背景为18世纪的伦敦,也是无论男女都戴假发,颜色款式各异。
©️《名姝》最夸张的是[公爵夫人],凯拉·奈特莉演伦敦贵族圈里的一颗明珠,年轻貌美、聪慧风趣,将头发盘得高耸入云不说,还插了三柄“鸡毛掸子”。
©️[公爵夫人]至于怎么个粘法儿,有的是抹上蛋清和面糊调制出来的玩意儿,有的是以尼龙搭扣和发套粘一起。
巴黎一个叫努豪斯的假发师傅曾做出一顶用松紧带子扎住的假发,他在广告词里写:“松紧带柔软如天鹅绒,可使假发随着您的脑袋自由摆动。
”英国演员帕特里克·斯图尔特,也就是[X战警]系列中的X教授,19岁就掉光了头发,30岁那年(1970年)在剧团演出,还戴过一阵子18世纪的假发。
©️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时至今日,虽说花柳病不像从前难以医治,人们更无需通过发型表明自己的高贵血统,但“假发恒久远,一顶永流传”,仍有秃顶之人选择粘假发。
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就曾顶着一头假发上节目,还当场扯下一片,粘在下巴上,说“我现在脑袋上的头发全是假的”。
©️詹妮弗·劳伦斯英国一家公司更是从中发现了致富商机,制造了一种假发片,由真头发制成,防水、防尘,最长可以连续戴6个星期都不用摘下来打理。
也的确,吃药副作用大,植发收费高昂,总体看来,还是戴假发性价比最高,也最行之有效。
如果你觉得太假,我有个主意,就是趁年轻多收集一些自己平常脱落的头发,制成假发。
这样等你老了、秃了,也还是会有自己的头发。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Sarah Churchill and Queen Anne华丽腐朽的巴洛克式宫闱三重奏,就像“Barry Lyndon” 和“All About Eve”的集合体,揭露束胸衣和马裤等华丽虚饰下的不道德和非人性。
印象最深刻是贯穿全片各章节的病态与荒诞感。
大量快速摇摄、广角镜头下,宫廷空间巨大的荒诞感,充斥着阴郁却鲜艳色调的廊道;Upper-crust 男女贵族脸上夸张妆容、行为(Duck racing + Pelting a naked man with tomatoes) 带来的荒诞感;尊贵高雅的女性开口却是 “Would you like a bite of my new maid before you leave?”;内阁政治议题的博弈交锋,荒诞得像一出堕落的露天舞台剧中的讽刺短诗。
所有人都试图操纵其他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和 Yorgos Lanthimos 以往的作品一样,性、爱情、友情以及家庭羁绊都只存在于他们能够赋予相互的权力之间;在扭曲的视野里,用人物形象和观影者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部电影中女性是绝对主角,男性角色要么是无脑愚昧的 Masham,和 Abigail 结婚以后就知道他对于她究竟意味着什么;善于搬弄是非的两面派花花公子 Harley,他们或多或少起着点缀人物角色的作用,对情节发展没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片叙事也是靠人物关系转变驱动的。
绝大多数笔墨在于描绘了Abigail,Queen Anne和 Lady Sarah 混杂着情色、政治的三角关系。
其中 Abigail 和 Lady Sarah。
就像简·奥斯汀笔下描绘的角色,在宫廷权谋斗争的基调之中,Abigail 不断向上攀爬的野心逐渐转化为杀戮本能,即使是面对和她有血缘关系的人。
Lady Sarah 作为女王的情人兼左膀右臂把持着朝政。
她精明强势,和 Godolphin 合作,试图说服女王向土地所有者征税以资助英国对法国的战争。
整个宫廷都笼罩在通俗影视文学中所刻画的贵族癔病之中,而 Queen Anne 则是罹患程度最严重的存在:时而暴怒,时而忧郁,时而多疑,时而焦躁,健康问题让她在生理心理双重意义上蹒跚前行,长久地散发着绝望的味道,但也是这畸形三角的支撑点。
Queen Anne 处于一种病态的矛盾状态:她的形象是在不断凋萎衰老的,但同时她的肉体却在发胖浮肿(边呕吐边大快朵颐)。
三位女性主演的表现确实精彩,是和严格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掩藏在翘起的眉毛,一次侧视或别有深意的凝视中。
但个人感觉Queen才是三人中最出彩的角色。
这部电影令人喜欢的地方在于,虽然人物关系不断在波折中转变,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胜出者却没有揭示,反而在一次次转变中人物角色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
导演从男性视角给观众带来了令人惊喜的观影愉悦感。
最近在网易云音乐上整理了一个《宠儿》配乐的歌单,但是在评论区梳理配乐和场景的时候有一段话发了好几遍都发不出来(也就是下面的20,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词有问题,网易云的评论审查真是莫名其妙),像我这种强迫症患者最受不了这种事,所以决定在这儿把我梳理的配乐和相对应的场景发一遍,如果有人看电影时碰到感兴趣的音乐直接去搜就行了,有些曲子还是相当冷门的。
影片中配乐出场的场景及顺序(注1:有几首配乐是多次出现的;注2:没找到的曲子标为“未知”):1. 开场曲:Oliver von Dohnanyi&Handel&Slovak Ohilharmonic Orchestra-Concerto Grosso in B Flat Major, Op.6, No.7: I. Largo2. 鸭子赛跑:Brigitte Haudebourg-Concerto No.5 en la mineur: Allegro ma non molto,Falk.453. 女王深夜腿疼:Vincent Royer et Jean- Philippe Collard-Neven-Didascalies(该曲网易云暂未收录)4. Sarah提拔Abigail到自己身边:Rachel Barton Pine/Ars Antigua-Viola d’amour Concerto in A Minor, RV 397: I. Vivace5. 舞会:未知6. Sarah不让女王喝热巧克力,女王生气了:Henry Purcell&John Eliot Gardiner-Trumpet Sonata in D Major Z 850: II. Adagio7. 女王感到孤独,乱吃蛋糕、找Sarah:未知8. 女王耍性子要跳楼:Olivier Latry-La Nativite du Seigneur: 7. Jesus accepte la Souffrance9. Abigail第一次被Sarah派去陪女王:Rachel Barton Pine/Ars Antigua-Viola d’amour Concerto in A Minor, RV 397: I. Vivace10. Abigail和女王喂兔子:Olivier Latry-La Nativite du Seigneur: 2. Les Berges11. Sarah给女王换骑装:Michel Chapuis&J. S. Bach-Pastorale in F Major, BWV 590: III12. Abigail和女王听到窗外有人演奏:Henry Purcell&Gustav Leonhardt-Fantasia “Three Parts upon a Ground”13. 女王赶走窗外演奏的人后再次感到孤独,在走廊里伤心地乱走:Rachel Barton Pine/Ars Antigua-Viola d’amore Concerto in A Minor, RV 397: II. Largo 14. Abigail射鸽子溅了Sarah一脸血:Olivier Latry-La Nativite du Seigneur: 7. Jesus accepte la Souffrance15. Abigail趁女王不在时私闯女王寝室、睡在女王床上、夜晚被女王叫去侍寝:Vincent Royer et Jean- Philippe Collard-Neven-Didascalies(和女王腿疼那段是同一首曲子,该曲网易云暂未收录)16. Sarah发现Abigail在女王床上:Leonard Bernstein&Juilliard String Quartet-Piano Quintet in E-Flat Major, Op.44: II. In modo d’una marcia. Un poco largamente-Agitato17. Sarah解雇Abigail后发现Abigail被提拔为女王的仆人:Leonard Bernstein&Juilliard String Quartet-Piano Quintet in E-Flat Major, Op.44: II. In modo d’una marcia. Un poco largamente-Agitato18. Sarah开始争宠,和女王洗完泥浴回宫:未知(一段极其诡异的弦乐)19. Abigail给Sarah的茶放呕吐药:未知(和女王乱吃蛋糕那段好像是同一首)20. Sarah喝完被下药的茶骑马离开,途中药效发作摔下马背:Peter Hurford-J. S. Bach: Fantasia in C Minor, BWV 56221. 夜晚的树林里,某特殊工种从业人士发现被马拖着的Sarah:Olivier Latry-La Nativite du Seigneur: 7. Jesus accepte la Souffrance22. Abigail结婚,女王证婚:Rachel Barton Pine/Ars Antigua-Viola d’amour Concerto in A Minor, RV 397: I. Vivace23. Sarah获救回宫,当时Abigail正在和一群贵族女性听音乐:Henry Purcell-Music for a While(不是影片里那首,但这是我能找到的最接近的一版)24. Sarah用女王的信要挟女王,女王从Sarah手里收回了自己卧室的钥匙:Brigitte Haudebourg-Concerto No.1 en re majeur: Andante, Falk.4125. Sarah隔着门向女王坦承自己的爱和真诚,但女王拒绝见她:Giuliano Carmignola-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11, No.2, RV 277, “Il favorito”: II. Andante26. Sarah被逐出宫,Abigail开始花天酒地:Trevor Pinnock&The English Concert-Water Music Suite No.1 in F HWV 348: 2. Adagio e staccato27. Sarah给女王写信道歉:Leonard Bernstein&Juilliard String Quartet-Piano Quintet in E-Flat Major, Op.44: II. In modo d’una marcia. Un poco largamente-Agitato28. 女王下令将Sarah夫妇逐出英国,Abigail踩女王的兔子被女王发现:Franz Schubert&Arthur Schnabel-Piano Sonata No.21 in B-Flat Major, D 960: II. Andante sostenuto29. 片尾曲:Elton John-Skyline Pigeon (Harpsichord Version)
想看了两年的电影今天终于找到资源了!
果然没有失望。
所有演员都很眼熟 这点的确很加buff。
)三位女主演技真的绝了。
女王非常值得拿奥斯卡影后,石头姐和薇兹的演技到后半段也越来越展现出来,疯 空虚 心机 黑色幽默 可以说是拍的比较深刻的宫斗电影了,一直出现的兔子也是很讽刺(但是兔子真的好可爱。。。
)后面'cunt''omg I miss you''I dreamt I stabbed you in the eye'这三句so heart broken,结束时Abigail和女王空虚的表情演的太有感染力了,所以相比三位女主 joe和尼子就显得很单薄。
(joe虽傻但不影响他帅。
🤦♀️)配乐挺不错的 荒诞而且很贴合剧情,中间一幕一幕用台词分开让我想到狄金森 所以我也觉得不错,就是我没理解为什么要拍成广角?
很新颖但并不知道它想怎么样 因为广角似乎也没增加什么代入感。
总体我觉得还是可以打五星的 再次感叹一下三位女主演技的强大。
在权利与欲望面前,没人是真正的宠儿。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对于恋爱美好的憧憬,我们谈论那些让人目眩神迷的时光我们不愿意谈论它丑陋的一面,那一面,让我们想远离那个曾经给我们带来所谓爱情的人Shara在电影一开始就说了一句话,爱是有局限的。
是的,爱其实是有局限的。
那么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对于爱人和爱情的控诉都付之东流我们悔恨不已的过去,还有咬牙切齿的恨,我们责怪爱人的不完美我们会伤心的想,Ta一定不够爱我。
但是我们都忘了,爱是有局限的爱会使人勇敢,但是爱不是魔法棒,不能抚平你内心所有的忧伤,也不能护你一生周全。
女王被国事折磨的心力憔悴,她的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一剂止痛的药谁能缓解她的疼痛,她就爱谁,她同时也是那么的自私和任性而Shara的爱充满了自负傲慢和优越感,我出身高贵,我对你的爱如此真挚你怎么还能要求对你温声细语?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为什么不感谢?
而对于Abigail,爱是一种工具,是稳固自己地位和荣华富贵的唯一通道不要再回到过去,不要再过着下等人的生活,是她的毕生追求说到底,人最爱的是自己,我们爱的其他人,是让我们感受好的那一部分我们自己
那些把国内宫斗剧《甄嬛传》之类的跟《宠儿》比的观众,不觉得哗众取宠?
宫斗不是搞阴谋论欺压女性就是牛了,还有《宠儿》的演法。
当然,跟英国的政治制度有关,女性还能主宰政权的时候,男人才需要穿漂亮衣服来取悦女性。
而我们的宫斗剧,连最基本的人都没有尊重过,更别说女性了。
英国18世纪女性就可以在宫廷里叱刹风云,我们的宫斗剧在干嘛呢?
皇上可能还在馋每晚翻牌哪位贵妃?
先进文明or落后封建,一眼便知。
希望我们历史的局限性,不要拿来当炫耀的砝码。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心潮澎湃才是爱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最后玛利亚开着车载着丈夫,默默地湿润了眼眶......草莓酒被永久封存在了那个夏夜的玻璃瓶中......
草莓酒
校长好宠…对剧院的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有独特意义的、忧郁笼罩下的小假期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3.0。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看得我死了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俄语好催眠
哇哦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