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一些话:这篇影评注定不是一个好的影评,因为如果不是恰好寄居在哥伦布,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花6刀去看一场情节寡淡的小镇观光片的。
可是既然是设定在身边的故事,就免不了想要一看究竟,然后投射了自己的生活在里面。
请大家原谅。
提到哥伦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隔壁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而片子里描绘的是位于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哥伦布。
我时常拿小镇哥伦布跟东北的大庆类比,一个城市全然因为一个产业而繁荣起来,在这份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整个城市也蓬勃发展,8小时以外还有自己的文化宫,儿童公园和工人俱乐部......随着这个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落寞,小城也慢慢归于沉寂,有些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
哥伦布走过了昂扬的上升期,进入了人到中年的平稳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平静如水。
这个以生产发动机著称的中部小城,按理说跟建筑美学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
可是或许是忧心小镇的人们没有精神归宿,又或者单纯是发动机厂当年那个年轻的富二代总裁从欧洲学成归来,需要打造一个更高尚的自我,前辈们硬是把整个哥伦布建设成了一个建筑美学的实验场。
可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对小镇被强力助推起来的文化氛围感知多少呢,片子里面男主Jin评价道:”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 like nothing”. 在小镇的事业变得没那么激情燃烧之后,情怀这个被玩坏了的东西,到底算是什么?
逃离还是留下,诗还是苟且,片子的基调定在这里了。
Jin和Casey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并没有在剧中发展出男女之间的情爱,或者说迅速的超越了这个狭窄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尽管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阶层,却都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留在小镇。
Jin的形象代表了新一代亚裔移民在父辈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中,接受着异常严格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饱受亲子关系的疏离所带来的伤痛。
片子里让我很欣赏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大量的闪回讲故事,而是在时间流淌的正常顺序下,通过人物的表达,含蓄又清晰的交代了人物背景。
Jin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很难用恨来概括。
恨是有的,但更像一种小女生对前男友的复杂的恨意,里面夹杂了太多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你也有今天”的报复快感,当然还有被深深掩盖住的悲伤。
尽管努力表现的冷静沉稳,Jin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了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童年,于是当被告知父亲的病情很不稳定,他需要留在小镇等待时,Jin赌气似的自说自话“why do I have to slow down, while you never waited for me?” 与Casey的相遇是在Jin结束了一通暴躁的电话之后。
Casey代表了美国原生的底层白人家庭,是哥伦布这个小镇的原住民。
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大批新人才的涌入,他们不知所措的被抛在脑后。
残破的家庭,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年少的Casey即便想有所作为也积重难返。
于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麻痹自己说,这样挺好。
两人的相遇使他们开始交谈自己的人生,延绵在哥伦布风格各异的建筑之间,交谈带来了思考和改变,最终挣扎过后,两人选择了反转的人生。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小镇,谁没点故事呢?
但是既然选择了哥伦布,可以说是把小镇的气质挖掘到了淋漓尽致,一种淡淡的好像乡愁一样的忧伤,让我这个寄居的旅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
“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
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墨西哥建筑师)从建筑的美学体系,到人生的成长轨迹。
从建筑的对称现象,到人生的平衡理论。
建筑与我们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建筑不可能离开人类,独存于世;人类不可能远离建筑,旅居旷野。
我们,人的一生!
就像建筑一般!
不断的拆毁、构建、装饰、推倒、再建...周而复始...美国电影《Columbus》(哥伦布)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ohn Cho(饰演建筑大师的儿子Jin)、Haley Lu Richardson(饰演为了照顾母亲而放弃自己未来的女儿Casey)故事概述:Jin与Casey各自所经历的人生构建 上映时间:2017年8月4日在美国上映
静态的建筑、动态的人生,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在影片《哥伦布》中,交织出了不一样的图案,美丽却泛着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穿梭游离于建筑、人生之间,仔细探讨一番。
影像篇本作拍摄地点,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小镇。
在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地方,拥有着近60座著名建筑,高居“美国城市建设排行榜”第六位,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建筑中,大师之作鳞次节比。
如:Saarinen设计的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贝聿铭设计的图书馆(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Warnecke设计的学校与校舍(The Mabel McDowell School)...行走于建筑乐园之中,导演Kogonada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摄像美学),安排了一场“观众与建筑”之间的近距离接触,让荧幕前的每一位直观感受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与深度!
工整细腻的摄影构图,巧妙柔和的光线处理,清新治愈的慵懒气息,弥漫于作品的影像中,美轮美奂,令人陶醉。
思考篇作品的两名主角,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出现、相遇、分开,是偶然也是必然。
男主Jin:由于建筑师父亲发生意外,心不甘、情不愿的从首尔飞赴哥伦布小镇加以照看。
女主Casey:因为母亲的缘故(曾有吸毒史),放弃外出深造机会(追寻建筑梦想),留守家中。
看似命运迥异的两人,却有着不少共通点①与建筑之间的缘分②心中的压抑与彷徨③受困于家人的牵挂正是这些无形的交点让他们走在了一起。
在缓慢推进的叙事中,Jin与Casey的心理都经历了“迷惑->彷徨->犹豫->释放->坦然”一系列的转变(“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过程)。
导演利用”空镜头“搭配上男女主角之间的心理变化,有效的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了影片终极主题——心灵的归宿。
(与自己和好)非常震撼!
对称篇建筑物⇄ 主人公对称,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①建筑设计的对称性②主角家庭背景的对称性(反差)③Jin、Casey心态变化的对称性(压抑->释怀)④结局时,Jin、Casey对于未来选择的对称性(一个留下,一个离开)⑤画面与叙事的对称性(前者:工整、清新;后者:有序、温暖)⑥视觉与语境的对称性⑦摄影构图的对称性
“对称之美”散落在影片各个角落,美不胜收!
观影结束后,笔者痴痴的坐在沙发上许久,脑海中不断掠过影片的画面、对白,意犹未尽...导演★★★★☆(处女作,太”高大上“了)演员★★★☆☆(女主演技没得挑,男主John Cho的表演有待提高)剧情★★★★☆(看建筑之美、谈家庭之殇、品人生五味)视效★★★★★(年度最强画面表现力)音效★★★★★(温暖、柔和的配乐,与画面丝丝入扣)推荐度★★★★☆(治愈系,“放下过去,与自己和好”,堪称年度佳作,推荐给每一位热爱电影的同学们)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剧里有一段对话挺有意思:不,他并非认为这无法解释,他只是质疑“注意力持续时间” 这个常见概念 应该说是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的理论No, no, he's not saying it's an actual myth. He's just questioning this common usage... of "attention span."Or really this idea of a shortening attention span.所以他觉得这个理论是错的?
你经常说到现在没人耐心读完一本书了So he doesn't think that this is happening? You're constantly talking about how no one can finish a book anymore.是的,关键就在此 我喜欢读书,我们都喜欢读书。
他想说,当我们提到“注意力”是偏袒“阅读”的说法。
比如,我有个老教授老爱说电子游戏有多白痴,他说他儿子一玩就是几小时 他有次尝试和儿子一起玩 几分钟之后就觉得无聊透顶如果换个角度看 换作儿子说他爸爸一读书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曾试着一起看 但几分钟之后就觉得太枯燥。
那这个孩子会被认为儿子注意力持续性很弱,对吗?
但我们为何不认为教授注意力有问题?
Yes, that's exactly the point.I'm bookish. We're both bookish.So what he's saying, is that when we talk about "attention" we're biased toward reading.Like, I had this professor who used to go on and on about the idiocy of video games. He talked about how his son would play for hours and that he once tried playing with him but found it completely dull after just a few minutes. Now, if this was reversed, if the son was talking about how his dad would read for hours and he once tried reading with him, but found it boring after a few minutes, well, he would accuse the son of having a short attention span, right? But why don't we accuse the professor of having a short attention span?因为这跟他的注意力无关,是游戏太无聊Because it's not about attention for him. It just seems idiotic.那么如果对儿子来说,也是这样呢?
看吧,他想表达其实这个男孩能够在电子游戏上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 因为他对此感兴趣。
But what if that's exactly the case for the son? See, what he's saying is that this boy is actually able to give hours of attention to a video game because it's interesting to him.对,不过那是因为电子游戏就是为注意力短暂的人设计的Yeah, but that's because video games are designed for people with short attention spans.看吧,这就是喜欢读书的人会说的话。
但不是,他的理论是,这不是注意力的问题,而是兴趣。
教授对电子游戏没有后耐心,因为他对这种体验不感兴趣。
同样的,儿子可能对书本没兴趣,并不是他没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很明显他有,就像教授一样,他可以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Yeah, see, that's what bookish people say.But no, what this guy is saying is it's not a matter of attention, but of interest.The professor doesn't have patience for the video game because he's not interested in that kind of experience.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son might not be interested in books, and it's not that he doesn't have the ability to pay attention, clearly he does. Like the professor, he's able to pay attention for hours if he finds something interesting.所以呢,放下书本,电子游戏万岁?
So, down with books, long live video games?不是,当然不是。
他是对批判进行了批判。
而在此之中,他鉴定出了另一种危机,并非注意力的危机,而是兴趣的危机。
讨论注意力本身是就是又一种迷思。
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我们呢?
我们正在失去对重要事物的兴趣吗?
例如阅读,好吧,也许阅读并非那么重要。
那生活呢?
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日常生活的兴趣?
No, not at all. What he's offering is a critique of a critique. But in its place, he identifies a different kind of crisis.Not the crisis of attention, but the crisis of interest. See, to talk about attention is its own kind of distraction.Kids pay attention to things that interest them. The real question is what interests them? Or us?Are we losing interest in things that matter? Words on a page, for instance. Yeah, see, maybe that's not so important. What about everyday life? Are we losing interest in everyday life?这些都是你在旁注里读到的?
You got all this from marginalia?你知道的 他也会写满后面的空白页Well, you know, he also filled all the blank pages in the back.
Feature film debut from Korean-born American video essayist Kogonada (a nom de guerre in homage to Yosujirô Ozu’s screenwriter Kogo Noda), COLUMBUS, its title unequivocally pins down the film’s locality, entirely set in Columbus, Indiana, a city mostly famous for its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under the surveying eyes of Kogonada’s symmetrically composed pillow shots (in Ozu’s vein, for shizzle), its architectonic repose predominantly suffuses the unhurried narrative, so much so that the architectures themselves (notably Finnish architect Eliel Saarinen’s First Christian Church and his son Eero Saarinen’s Irwin Union Bank, the Robert N. Stewart Bridge, the Miller House, just to name a few) speak volume of a soothing, therapeutic effect. The story is about two limbo-stuck strangers, Jin (Cho), a middle-aged translator working in South Korean, is obliged to stay in Columbus for an indeterminate time when his father is suddenly falls into a coma, who is an acclaimed architect visiting the city for a lecture; there is also local high school graduate Casey (Richardson), who puts further eduction on hold to attend to her recovering meth-addicted mother Maria (Forbes). A platonic bond slowly builds between the two through their casual confabs, while Casey is a categorical architecture nerd, a cynical Jin is apparently averse to it because of the negligence he receives from his father. Kogonada, again, indebted to Ozu, steadfastly allows the narrative to unspool with emotions, undertow and conflicts patiently simmering, all framed within DP Elisha Christian’s static, artistically poised composition, occasionally, lacunae are tactfully exerted into the story-line, for instance, it is obliquely indicated that Maria might be experiencing a relapse which she intentionally keeps Casey out of, or in an earlier occurrence, Jin and Casey’s confab is muted in mid flow when non-diegetic music swells, as it to intimate that words are redundant, it is their opposite personality attracts each other.A woebegone John Cho contrives a layer of coolth and subtlety spiked with grievance, frustration and detachment,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 is Haley Lu Richardson’s honest, congenital, earnest disposition that enchants viewers into Casey’s plight, not only she makes her an unlikely soulmate to Jin, Richardson also conjures up fetching camaraderie with Rory Culkin’s Gabriel, her coworker in the library, and a tacit bond between an understated Forbes. Lastly, Parker Posey (viz. Queen of American Indie Cinema) radiates earnestness in her supporting turn as Eleanor, the longtime assistant of Jin’s father, and for Jin, she is someone that’s got away. A highly cerebral first feature, heightened by an astute sense of spatial propriety and emotional candor, COLUMBUS is an enthralling piece of work that puts Kogonada’s name on a much larger map. referential entry: Ozu’s TOKYO STORY (1953, 9.1/10).
我问自己在走出电影院之后,为什么无法从《Columbus》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似乎没什么道理。
那久久吸引着女主人公并持续给予她力量的建筑物,在电影中仅仅体现为一个扁平的无法走入和感受的图像。
当男主人公质问她一个具体建筑物对于她的意义,她终于给出了一个彻底的私人理由——此刻影像沉默了,观众甚至无法听到她对私人体验的描述,更不必说去实际经历这一体验了。
除此之外,观众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知识。
关于建筑学的lecture就很吸引,至少对我这个外行来说。
看完《Columbus》,很多人(比如我)大概会对这个现实中的小镇和其中的著名建筑产生实际的兴趣。
我怀疑这部电影是否从公共财政那里获得了支持,因为把片中展现建筑物的空镜头单拎出来,说它们可以组成一部城市宣传片也不为过。
当然,这些建筑学知识与它作为故事片的动人之处没什么关联(再加上我对建筑艺术毫无了解)。
再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缩短同主人公的心灵的距离。
精神性的力量来源永远是私人性的,是他人无法到达的。
这是一部讲述modernism的电影,用现代派建筑讲述现代性精神。
主要人物都是现代性精神的载体。
在电影中没有人相信超越性的价值,无论是西方的一神论宗教,还是东亚的家庭本位伦理。
当然,这不意味他们就什么都不相信了,只不过,相信何种价值全部要靠自己决定。
观众也一样。
正如女主人公拒绝男主人公对她进行关于人生选择的lecture一样,这部电影也拒绝在价值层面对观众进行lecture。
lecture嘛,建筑鉴赏ABC就够了。
上面说的都是《Columbus》的“冷”,它的温度,那种把观众拉进去的东西是什么?
它和观众的共同立场在哪里?
也许是在于影片展现的寻求价值自决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失败。
女主人公说,我【不确定】建筑是否真正疗愈了我。
这是绝对真诚的自白。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败,个体通向他人的可能性被打开了,人们短暂地转向自我之外。
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在人生的低谷中相遇,观众在永恒的失败中和这部电影相遇。
因此,会被这部电影打动的人,多少带着自恋和自怜。
《Columbus》高过这群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将现代人的挫败转化为现代性实现自身的内在环节,至少是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主人公们凭借自己(由全部过去,包括过去的失败定义的人),在接近影片结尾的某一时刻,做出了面向未来生活,接受全部不确定性的决定。
当然了,影片【不能够】告诉观众如何做出这一决定。
它只是在说:我理解你;你看,跨出这一步是可能的哦。
我很感动了。
与其说是剧情片,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哥伦布城建筑的电影,电影里不少场景(书店 塔楼 银行)都是对称的背景静物和不对称的人物 再加上那个屡屡被强调不对称的教堂,场景与剧情都在暗示:细节处的”asymmetrical balance”. 当建筑不在只是容器时,也就达到了它的美学意义. 电影的取景几乎处处都在暗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融洽,每一处的演员位置似乎都是精心按照摄影安排,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一部清新版的《绝美之城》.
构图极美,运镜也让这些建筑在影片中焕发着如有生命的角色般的光彩。
建筑治愈的理论很有趣。
可爱的小Lu表演平实细腻动人,今年看到现在最棒的了。
<3 剧本快到结尾处感觉有点留白留大了,显得尿急,但其实再想想回味悠长哦。
'17最好观感之一。
有几场戏真实戳哭。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
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
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在这部由约翰·赵和海莉·露·理查森主演的电影中,对话和场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些奇妙的东西。
《在哥伦布》绝对是个迷人的存在。
专制主义是它的力量所在。
在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中,韩国出生的视频散文家和电影迷郭共达迷于电影结构的砖块和砂浆,他在真实的砖块和砂浆中找到了相关性。
他把标题镇——印第安那州的哥伦布市,以及它奇异的现代主义建筑宝库(贝聿铭、沙里宁家族、文丘里家族)——摆在我们面前,并测试了人物的反应,以及我们对所摆出和提出的艺术真理的反应。
这个女孩是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建筑宅女,海莉·露·理查森把她扮演得可爱而又平易可亲。
柏拉图式的,她爱上了一个亚洲游客(约翰·赵,从哈罗德和库马尔的循环中走到上流社会),他的建筑学教授爸爸快死了。
他们迷人的谈话,大多是在正统的现代教堂、房屋或医院前拍摄的,将美学哲学转变为热爱生活的哲学。
这部电影的画面美得出奇。
它们提醒我们,电影就像建筑物一样,是由捕捉光影的正方形和空间构成的。
对话也很精彩。
就连艺术电影也有多少次把我们推向艾略特的观点,在他关于形而上学诗人的文章中,即在最高的艺术中,思想和情感合二为一?By:Nigel Andrews
故事的开端始于一场意外。
发病的教授病倒入院,儿子忡忡从韩国赶来哥伦布,被取消讲座的女孩怅然若失。
围墙内,男主角锁眉处理不得已被耽误的工作;围墙外,女主想问候而又犹豫。
“my name is JinJim?Jin, with an nHey, Jin.”借烟不愧为破冰的万能之钥。
两三口吐雾,便消磨了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边界。
幽默的人初次打招呼都令人印象深刻。
最是浪漫的是女孩Casey和Jin的几次谈话,在惬意交谈中分享兴趣、探讨人生、袒露自我。
故事在光线流转的镜头里悄然升温。
建筑美学是契机,两个漂浮着的孤岛有了相同的声频,开始共享频道。
彼此独立的生活经验是灵魂碰撞的加分项,相近的智识水平,有观点的个人见解,叠加良好的共情力,造就愉悦的谈话氛围。
于是乎,繁琐生活里,两人听见了虫语,听见了风声。
Jin是真实的,个人主义至上。
面对父亲病危的情况,坦言自己的真实心境——不想父亲好起来。
别说被儒学影响深远的亚洲人,就连在自由国度土生土长的Casey也难以接受。
谈及个人选择时,Jin建议Casey深造的口吻过于强烈,被认为是在leaturing……成长环境带来的矛盾,家庭角色带来的责任,各种羁绊交错下,矛盾产生。
选择不被理解,想法不被体谅,固执的性格叠加不被感知的动机,一如世事各种争执的起源。
矛盾易产生,也易消逝,它抵不过两个人的共性和个人魅力。
真诚的交互里,主角有温柔过招的机会和能力,造就影片的高光时刻。
温柔是多稀有的东西啊。
有人愿意挚诚倾听, 难过时刻便不用暗自咀嚼等待愈合。
没有人愿意随随便便袒露自己,因为一开口,就仿佛是承认了自己的软弱。
又或是认为,被掩盖的往事何必再谈论起痛苦多一回?
隐藏多好,这样就可以让自己仿似不受影响。
或许开口很难,但只要倾诉的对象是适当的人,忧伤就会得到救赎。
喜爱主角人设。
思考有深度,清醒而自知,未来有潜质。
观影完忍不住期待,我们,会在怎样的时刻会和他人相遇,真切地闯进彼此生命,并且有能力把重要的人留下?
想做温柔的人儿了。
把毛刺收一收,等遇到频率相同的人,一起在做尽平凡事:细节里看见瑰宝,大地像乐园美好,动荡下浪漫地散步。
毕竟啊,不能因为想免受伤害而变得凶巴巴,也不想虚张声势地圈地保护自己了。
低潮期,也要大胆相信和向前迈步。
最后,关于剧情。
单薄吗,对话就足够让人细品。
情感交代不明吗?
又何必要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东方美学的朦胧不被看见吗?
主角之间的故事不落俗套,仍然浪漫,让人神往。
结局不应单一,明朗也不要是叙事的选择,留白也未尝不可。
当互相有了影响,一切就有了意义。
所以Columbus的画面有多有趣呢?
一个是使用了很多对称的构图 。
对称的图书馆
对称的大桥
对称的浴室
对称的建筑第二是颜色的搭配。
很多场景都同时出现了红色、黄色和绿色,有时候感觉导演想把观影变成一种在画面中寻找红黄绿的小游戏,来为平静的叙事增加些乐趣,而这种非常基本的配色特别符合Columbus这样一个普通的小镇。
红色的车灯、女主角Casey黄色的上衣和绿色的垃圾桶盖等等,唯一出现的一个复杂的配色看起来却非常的高级和舒服。
第三个是“建筑的治愈功能”。
故事发生在Columbus,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建筑学的麦加圣地”。
女主角Casey和男主角Jin也是因为建筑而相互熟悉,进而做出了新的生活选择。
Casey有思想,很聪明、内敛,心怀大志但因放不下吸毒的母亲而放弃了离开小镇读大学的机会,Jin在韩国事业有成但因为父亲突发疾病而不得不放弃工作而来到小镇。
一个想走但没走,一个不想来但必须要来。
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第一基督教教堂,“平衡的非对称设计”,Casey表达了对建筑的热爱,而Jin的父亲虽然是建筑大师,Jin却说对建筑视而不见。
在欧文会议中心,Jin启发Casey更关注自己,说出自己的感觉,“告诉我什么触动了你”,“不要失去探索精神”。
在溪边的医院大楼边,Casey看透了Jin的“谎言”,他对建筑评论的头头是道,说对建筑视而不见根本是在和父亲赌气。
夜晚的欧文联合银行,Casey说出了母亲吸毒的经历和自己纠结的想法,而Jin继续鼓励她要走出小镇。
北区基督教堂,Casey拿出了翻盖手机,她拒绝使用智能手机,“智能的手机让人变得愚蠢”。
虽然两人也有些争论,但最后在哥伦布大会堂,两人在一起吃甜品时,Jin找到了父亲在笔记中想表达的想法,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
最后,Casey终于离开了小镇,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Jin放弃回韩国的想法留在了小镇陪父亲。
Jin是受东方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的人,但生活方式又很西化,Casey作为一个美国女孩却有着非常东方的家庭观念,两个人因为共同喜好建筑,而慢慢越聊越深入,最后都做出了改变。
欢迎关注我的电影公众号
画面美到已经忘记对于剧情的关注。导演大量“放空”,把镜头交给Columbus(Fun fact:竟然是Mike Pence的故乡)的各大建筑,看的时候,感觉到他们“好像在说话”。温暖柔和,充满心意。但在这样卓越完美的视听语言面前,也把Haley Lu Richardson、John Cho等一众演员的力不从心暴露得一览无余。
音乐3 画面4 导演3 故事2 表演5 印象3 平均3.2/10 当看到金逼问凯西:这座建筑到底是什么令你感动?正准备洗耳恭听之时,导演却用了自然声加音乐的形式,本应相互触动却一下痿了下来,弃了。建筑+线条的构图有看到用心,但无意义的镜头却只看到摆弄。
片子格局小而慢,但节奏和对白都很吸引人,镜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对照细致用心,不动声色的建筑和静物竟能这么精彩,真好看。女主演得真棒。
看得很舒服,会回想起建筑与环境曾对自己的触动。。还想起当初还以为是Ohio的Columbus、拖着没看,也想到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现在这些无聊的城市。。情感表达也是喜欢的
是喜欢的画风,建筑发声,构图耐看,但情感的交互不够有味道。开头关于“专注力”的一番讨论还有点意思,后面关于身世的讨论过于疏离,既没把对方带进去,也没把观众代入。
日影的透明氧气感。建筑作为母题嵌入影片里,作为背景默立在人物Before式的对话漫步后,又几乎成为一个角色去推动情节故事的发展成立,而当主人公聊起建筑的疗愈功能,那众多沉静明晰的固定镜头,精确顺畅的剪辑仿佛也成为了这些规整现代主义建筑在本片的镜像,疗愈着我们。
3.5 good
仅是为建筑加一颗星,电影空虚且所有情绪的流动无来由
那天男孩没应允看电影的提议,今天的邀约被女孩拒绝。童年时父亲没能给予应有的陪伴,年老时儿子排斥病床前的吊唁。非对称的教堂却能维持平衡,不对等的境遇需要保持公平。在建筑界的麦加找寻一种对等,是我不抽烟只想陪你呆一会,是别被亲情桎梏脚步以免两厢埋怨,是隐藏在玻璃砖瓦间关于人生的箴言。
就当成小镇风光片看吧,感情戏很收敛,节奏慢到想快进。ps. 那些建筑看起来真美。
连着几天看的片子全是视觉盛宴,画面布景讲究极了,columbus算逼近极致,都怀疑导演有强迫症,一些静物镜头简直就是油画级别,太好看了。但也因为这样,显得匠气略重。
3.5
3.5。其实光是两个身份倒置的人物从相识到交流最后与各自的生活和解的故事就足以单独成章了,而导演还能通过文本和影像两个维度去建立人与建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属实不易。
从视频论文转业电影导演后,郭共达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视频论文后遗症,漫长的、类似的表意片段镜头。
两星给摄影。对话多处直接是尬聊啊,女主好像还没走出自己演电影的兴奋感。。这种拍法拍纪录片岂不是更好?
3.5,画面非常赏心悦目
强迫症+性冷淡风深得我意,然而居然是在一个半野鸡性质的电影节上看的,什么鬼...
四舍五入等于没有情节 全靠画面美在撑 很容易看睡着
#第一部郭共达#首作,这也太PPT了,导演还蛮适合拍软科幻的
导演表达个人体验的实验性电影,画面很讲究,建筑审美以及灵魂的孤独感都表现出来了,但过多凝固的影像和散落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故事本身很有内涵,但做为电影不是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