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这部电影是我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的电影,也是这点吸引了我去看。。
与其他的爱国类型电影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使用过多的去描述我们熟知的抗战故事,反而将镜头对准了战争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部慢电影,使用了很多长镜头、空镜头和固定镜头。。
主演何卫国(金士杰饰)的台词比较少,主要是使用身体表现去表演这一电影。。
总体来说,前面20多分钟是他的一些日常生活,后一部分是他去以前抗战的地方。。
以他去送战友最后一程为电影开头,办完事情后,打了一个电话给朋友,说“麻子走了”。。
在他(金士杰饰)的邻居(陈强华饰)邀请晚上一起喝酒聊天下棋,何卫国(金士杰饰)说的一句话“我不要钱”体现一个老兵不屈的精神。。
也从这一对话,可推理出何卫国(金士杰饰)是国民革命军,邻居老王(陈强华饰)是共产党革命军。。
后面引用了一条新闻,是一个画外音,镜头主要是描述何卫国(金士杰饰)的表情变化,一开始的不以为然,一听到国家对抗战老兵的尊重,以及国家对他们的肯定,然后泪流满面。。
第二天,何卫国(金士杰饰)满脸笑容的出去,打算把这一好消息告诉战友二虎,却得知二虎也去世了。。
影评并没有直接的说明二虎的去世,而是用何卫国(金士杰饰)的表情变化来体现出来。。
后一部分,何卫国(金士杰饰)脱下平时的衣服,换上正装去见战友。。
用倒叙的手法,使何卫国(金士杰饰)回到抗战的时候。。
在影片的最后,老兵敬礼的图片,以及用数据来说明抗日对中国的伤害。。
提高影片的影响。。
使影片更加震撼。。
为什么说是良心电影。。
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是在“消费历史”,也就是商业化。。
可以认真观看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并没有拉赞助,而且在微博等的公众平台上没有预热,没有想告诉所有人,影片要上映了。。
而是默默的在视频网站上映。。
这样的做法,我想也是何一铮导演想通过影片,诚意十足的对老兵致谢。。
告诉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
”。。
我们也应在观看过后,去想想有多少向何卫国(金士杰饰)那样的老兵,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我们的和平,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1937年的抗战,1945年的解放,离我们00后真的很远很远。。
我们只不过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些8年抗战期间的大事情,我们只是在“神剧”中看到一些家喻户晓的战士的故事。。
至于很多的人,我们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国家在9.3号给大家放假,在9月3号举行阅兵仪式;学校在每周的升旗仪式,反反复复的提到8年抗战,抗战胜利,雷锋精神……的话题,在学校广播中讲抗战题材的故事。。
社会对我们不断灌输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00后,永远的记住这一段历史。。
就是我爱看日剧,我喜欢日本的风景、食物,我也会不会忘历史。。。。
希望不单单因为影片带来的震撼所忽然的去帮助他们,而是一个对老兵长时间的关注。。
更做不要一手拿着摄影机,一手拿着钱的事。。
电影时长五十分钟,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是对金士杰所饰演的国民党退休老兵的生活状态的展现,而后半部则反映了老兵酝酿着祭奠亡去的昔日战友的整个过程。
这是一部“慢”的电影,大量空镜头与客观视角的使用让本片带有了较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而事实上,正是这种较慢的节奏,才能让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去体现这群被社会遗忘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前半部对生活状态的展现是让人心碎的: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为死去的战友草草办了葬礼后,只有一条老狗相随,整日坐在革命遗址等待与游客合影赚取生活费,只有墙上的照片能让他想起往日的辉煌。
那样的日子缺少激情与欢笑,甚至没有什么寄托,不是生活,只是生存。
导演在这里对细节做出了很好的把握,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悲凉渲染的更加浓郁:从高处向下望去,居所的房顶与空间构成了仿佛棺木的形状;老兵给昔日的战友打去电话,而后什么都不说,只是划去了电话本上的那个名字;配合着戏台上舞枪的霸王,老兵正看的起劲,而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这一段金士杰对老兵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与内心中痛苦与麻木刻画的极好:时刻佝偻着背,大部分时间呆滞的神情以及不多的言语,还有在自己失禁后的失声痛哭,导演在这一段把特写对准了金士杰,让这位老艺术家的每一声低嚎都深入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是好片,画面的处理和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如果一定要挑刺儿的话,我觉得就是有点“匠气”,有些地方看着不是很自然,也少一些地气,但总体感觉还是好的。
泪点一:“走得还蛮体面”——人活一辈子,终究不过是一个“走得体面” 。
泪点二:“打鬼子那会儿痛快 打完了后来就没意思了”——还没找到合适的词句形容。
泪点三:看新闻压着声音痛哭——他们要的是什么,是认可,是价值和尊严,是体面。
一个时代在一代人心里烙下的深刻印记。
影片讲述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
时间流逝,幸存的战友一个个的离开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那些残存的记忆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老王:当年五六个鬼子都不怕,还怕你这步棋啊?
-何卫国:狭路相逢勇者胜。
打鬼子我也没怂过。
-老王:你说咱这下下棋 喝喝酒 多有意思,那要是当年 可能就是你死我活了吧?
-何卫国:那也碰不上。
打完鬼子我就回来了。
打鬼子的日子痛快,打完了,后来就没意思了。
-老王:咱们都是小老百姓,那些事咱们都做不了主,只是为了吃口饭。
看了老兵,有很多感慨,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要说什么,随便写感慨一下吧。
真的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制片人等,一寸山河一寸金,十万青年十万兵。
很庆幸我是90后,一是老兵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是这段历史不算太遥远,我还能和老兵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而感到幸运,能相对的更了解这段历史。
也很遗憾没能早出生几十年,保家卫国。
老兵们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
一将功成万骨枯,元帅将军们万古流芳,然而有些活下来的老兵被遗忘,听说过他们也不奢求什么,因为相对他们牺牲的战友来说他们很幸运。
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老兵,他们都是伟大的,都应该得到认可,得到尊重,都应该去铭记,享受什么都不为过,因为这片江山是他们打下的!
看了老兵才真真正正明白近代历史去屈辱的历史,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然而想起现在的社会,不知道他们看到是怎样的想法,现在流行毒害小学生的“王者农药”,感到可耻。
看了老兵后注册的豆瓣,我也不知道我写了些什么,好几年没有动过笔了。
文笔不怎么样,写的不知道好赖。
但全是有感而发,心中所想。
影片讲述了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都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
随着时间流逝,幸存的战友一个个的离开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名字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宣传,选择在2015年9月悄悄上映于几家视频网站,无疑是在默默地向抗战胜利70周年表示致敬。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或许比《我和我的祖国》之流更深远。
今天是外公的祭日,外公也是一名老兵。
晚上鬼使神差的看了这部片子,融合对外公的想念一起,哭的稀里哗啦比片中老兵幸运的是,外公外婆都是解放军,48年在老家结婚后才参加的革命,二野文工团,算文艺兵,干部身份,所以离休后待遇也很好。
但即使这样,我也还清晰的记得,在外公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每次跟他的老战友打电话,总是不可避免的说“谁谁谁又走了,谁谁谁也走了。。。
” 妈妈他们说过他很多回,不要每次跟战友打电话都报丧,但那可能就是他们战友间无可奈何的悲伤,其中的含义可能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
外公参军时年级比较小,算部队里的小鬼,曾经看过他刚刚穿上军装时跟外婆的照片,青春中透着一股子机灵。
外公到老都很活跃,70多岁的时候张罗着祖国各地战友们出了本回忆录,当时上小学的我认认真真的看过,里面的故事精彩绝伦。
从那时起,我爱上了听外公讲过去的故事,虽然口述的历史可能融合了种种夸大和模糊,虽然很多故事我都听过很多遍,但我还是不断的要求他讲给我听,至今还记得他说故事时神采奕奕和得意的样子。
外公永远都不服老,90岁的时候还爬高上低地修电灯,每天早上都要自己去公园走一圈,天气不好打车都要去。
家里人担心他的安全,他总是淡定的说,放心,我有小兄弟保护着我,他口中的小兄弟,当年已经83了。。。
外公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思想很跟得上潮流,离休以后一直是老年大学合唱队的骨干队员,有国家门球二级裁判的证书,四处参加比赛。
80多岁也还让妈妈给他配置了台电脑,并学会了开关机、看照片和上网。
我送他的90岁生日礼物是一架风琴,他也特别喜欢,每天都弹。
外公一辈子古灵精怪,只要有他的地方绝对能有快乐,每天在家里走模特步逗外婆开心,每天打麻将时忘记摸牌还能趁人不注意偷牌,没人发现他,他还事后洋洋得意地介绍经验,那时外公已经快90了。。。
外公有一点不好,脾气不好,特别对一些社会上看不惯的事总要插上一嘴,所以每天大家都很担心他去外面惹祸。
在家里他偶尔也会大发脾气,有一次把小姨惹哭了,之后还主动写了检讨书念给她听,赔礼道歉,让人哭笑不得。
外公和外婆结婚60多年,孕育了5个子女,两个人几乎每天都在拌嘴,但感情十分好。
银婚时两个人去补拍了结婚照,外公还在地下道的地摊上给外婆买了串项链戴上,外婆很高兴,带着拍了照。
外公每天睡得早,但他会给还在看电视的外婆打好洗脚水,热好牛奶,嘱咐她吃药,才自己去睡。
几十年如一日,对外婆的关心直到他走的那天。
我大学的时候,妈妈陪着80多岁的外公来厦门玩儿,外公很开心,印象最深有两件事。
一天早上我在梳头,外公在背后看着我说,你外婆年轻时也是一头长发,很漂亮。
我当时逗他说,那是我漂亮还是外婆漂亮?
外公想了想,说,还是你外婆漂亮,你外婆年轻的时候真是很美。。。
说完,就陷入了回忆中,那样的表情我永生难忘。
还有一天,我们在鼓浪屿的小洋楼住着,外公突然看着窗外说,要是你外婆身体好也能来就好了,什么时候一定要带她来看看。。。
记得当时在旁边的我差点哭出来外公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比如去台湾看看,比如回河南老家再看看,比如去西安寻找他失散多年的干弟弟,比如出国去看看,但都没来得及实现,成了有一辈子的遗憾。。。
两年前的今天,我记得很清楚,看完变形金刚的晚场电影回家,睡到半夜电话响了,我心里想着不妙,果然电话里传来了噩耗,平时看起来非常健硕的外公,在睡梦中离世了,没有麻烦任何人。。。
我买了早上第一班飞机飞回家,虽然一路上都在哭,但我应该是直到他被推进火化炉才意识到什么叫离去,我那么那么慈祥可爱的外公,就这样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甚至没来得及参加我3个月后的婚礼。。。
两年里,我梦见过外公好几次,有时他过来跟我说会儿话,有时他过来跟我一起去听音乐会,但每次梦见他,他都很开心,还像以前一样。
有时我也会对着天上跟他说说话,说我很想他,或者看着天空,仿佛看到他在注视着我,给我加油。
两年整,我不知道今天看这部老兵,是不是外公安排好的任务,影片里的老兵让人心酸和感动,我生命中的这位老兵,您带给我的坚强与乐观,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外公,放心,一切安好,外婆也很好,我们都很想你
看片子开头的时候心情挺浮躁的,感觉渲染的气氛过于了,完全可以平淡一点,在不过于渲染的悲壮的平凡情愫里体现真诚。
看到后面部分后还挺能理解对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现联系的这种表达,情感是片子的维系,让人难免激起人文关怀的恻隐之心,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凉山的一些彝族老人,平凡的生活固然没有电影渲染的那么壮烈,却也因为平凡和普通甚至是凄惨荒凉的晚景折射出许多难言自明的阴郁。
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尽己所能的分享人文关怀,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悲伤
虽然说电影碍于时局和片幅,还没有做到完美。
但是我依然选择力荐。
我想这部电影,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比《百团大战》之流更高。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抗战纪念70周年最感动的作品,没有之一。
先讲演员,严格来说,这部电影不算是演绎,更像生活。
金世杰老师,作为国宝级的演员,在这一次,将演技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表演方面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然后说故事。
故事再简单不过。
就是讲述了一个国民党老兵老了的故事。
他独自一人,守着一个红色景区。
独自一人,给故去的战友操办丧事。
他唯一的陪伴,是战友留下的一条狗,唯一的朋友,是一位共产党老兵。
接着说说剧情。
不想说太多剧透,只是提几处感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卫国老人给战友操办完了丧礼,给另一个战友打电话。
电话里说,麻子走了,我给他操办了一下,走的蛮体面。
那一瞬间,我几乎眼泪就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爷爷也是老兵的缘故。
我依然记得爷爷故去的时候,他的老战友来送他的情形。
那位老爷子努力站直了身体,给爷爷的遗像鞠了一躬,然后说老伙计,你也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第二个给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老人看电视,电视里播放领导人肯定抗战的时候。
虽然这里有点刻意的感觉。
但是我想那种这么多年,终于被人承认的感觉,肯定很好!
同样的抗战老兵,许许多多的国民党老兵压抑了好多年吧?
最后,当老人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岁月。
身边一个个虚幻的战友擦身而过,冲向前方。
是否也预示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开始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壮哉!
老兵!
影片的整体色调是灰黑色的,时间流淌得非常缓慢。
全片镜头极少切换,绝大多数是固定镜头,镜头就像藏于暗处,被动地记录着佝偻着背、老态龙钟的何卫国无聊的生活。
加之基本寂静的周遭环境,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寥寥可数的人物对白,奠定了本片内敛压抑的感情基调。
导演在五十分钟内设置了三个悬念,环环相连。
五星给国民革命军
题材很好,导演的力道还不够!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付出就有意义。
金老演技爆棚啊!刚要流泪就结束了,太短了…没看够
片尾的照片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立意很好,但是篇幅太短,充满了仪式感,没有丰满的故事,充其量算个小品,片尾真实老兵的敬礼值得加一颗星。《老兵》2018-196
无条件五星 因为他们就是五星
老兵不死,红色意志逐渐凋零!那些被遗弃的历史需要重新让人铭记,铭记在骨髓上。
过度的娱乐化商业化只会让我们遗忘那些真正的英雄,老兵以及传承的老兵精神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就是我们独属的英雄主义。
看过其他相关题材的作品,大多数视角是老兵看到后来的人过上幸福平凡的生活,心中感到欣慰。那样讲述确实太伟大了,可他们难道心里就没有一丝落寂,没有替战友遗憾的时候吗?
泪奔
有情绪没故事,有意识没落实,有技巧没内容。摄像不错,演员不错,置景不错。
虽然是个文艺片,但意思我看懂了。导演编剧主要的几个感情点。一个是对国党老兵逐渐凋零却很久没被认同的感伤第二是对民族同胞手足相残的悲悯。这个我也很不爽,因为小部分资产阶级利益,发动数百万同胞厮杀,无数曾经的抗日英雄,互相有组织残杀,这简直是可笑的!永远该定在民族耻辱柱上的!。第三个是老人把手中获得的胜利糖果给到我们,也把保家卫国的重任交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胜利,实现最后的复兴与强大。最后他也缓缓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和我们说他去看看老朋友,叫我们回去吧回去吧。。。直到下台的最后一刻,老人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曾经的样子,让我们感受一次他们当年引以为傲的气质。即便对面是天下第一剑客,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便倒下也虽败犹荣!舞台谢幕了,老人也跟着曾经的兄弟,缓缓离开了我们。
1.金士杰演技没得说,办丧事,弯腰,打电话,举手投足都到位。2.剧本太差,表演老兵晚年孤苦潦倒的生活是用于对比,引起关注,但不用那么长篇幅。3.老兵待遇和社会地位问题,不能够挖得更深,只能在结尾煽情。
最近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正在致敬英雄,不知抗战老兵是否也在这英雄之列。罕有观看此类电影,题材和类型皆是。很好奇大概是什么时候,文艺宣传开始改换题材:古装戏不再是一水的清宫顶戴,近现代戏不再非解放即抗日,综艺节目亦走出传统的说学逗唱、单一竞赛竞技、访谈讲座。能把国军捧成主角,比较客观通俗地看待历史,或许是这十年里的一种颤抖的创举。以前不识金士杰之艺高,以貌取人地认定他是个不过尔尔的丑角反派;今日迟看这部五年多前的电影,直为老爷子的精湛演技叹服。沉默不语、涕泗横流地看新闻那段,我真切地感到了一丝丝刀割般的心疼。岂是单调的写实白描,看到末尾虚实结合的山野壮丽方知高分所在。冷遇数十年和一朝精气神,常人宁肯只要其一,但是老爷子都等到了。当耳畔响起许久未听的《征服天堂》,我也爱上了那与有荣焉的晚霞。
整个短片不仅是题材视角独特,关注了一个国民党老兵,金士杰也留下了过于完美的表演,看电视默默哭泣和最后想象中的冲锋,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而且代入一下,简直破防。
美中不足,妆画得不好。不贴近现实,也不符合人物背景需要,不够细致。完全是靠老爷子的演技在支撑90岁高龄的老兵,确实有些累。
超级好看,特别推荐
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小伙成了只能弯腰走路的老人,在通讯录上划上最后一条杠。满是心酸。故事的结尾太感人。大赞金士杰演技。
离谱,50分钟我他妈看了个啥?金士杰舞台范儿的表演实在太他妈油腻太刻意了,简直尬到地缝,但也是归因于剧本烂。对白混乱,另一个老兵和她孙女一点意义都没有,战争闪回片段莫名其妙还加特效,无从起无所终,情绪完全就不对,乌云压境简直他妈刻意到死,对抗鬼子的情绪完全没有找到现实中的对应。电话本、尿失禁几个细节尚可。导演只是发现了一个有故事可塑造的人物,但是完全没有讲故事和用电影语言表达的能力!集错本都进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