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噬罪者

噬罪者,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

主演:庄凯勋,夏于乔,曹晏豪,蔡淑臻,林子熙,隆宸翰,应采灵,蔡瑞雪,颜毓麟,罗光旭,王道南,李璇,金凯德,许孟甯,罗思琦,黄舒湄,廖钦亮,陈文山,夏大宝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噬罪者》剧照

噬罪者 剧照 NO.1噬罪者 剧照 NO.2噬罪者 剧照 NO.3噬罪者 剧照 NO.4噬罪者 剧照 NO.5噬罪者 剧照 NO.6噬罪者 剧照 NO.13噬罪者 剧照 NO.14噬罪者 剧照 NO.15噬罪者 剧照 NO.16噬罪者 剧照 NO.17噬罪者 剧照 NO.18噬罪者 剧照 NO.19噬罪者 剧照 NO.20

《噬罪者》剧情介绍

噬罪者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罪,不因刑满而消失,噬罪的人如何得到救赎?」-《噬罪者》 涉嫌杀害高中女生李晓君(蔡瑞雪饰)被判刑的王翔(庄凯勋饰),过了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后终于假释出狱。王翔回家,对妈妈(应采灵饰)和弟弟王杰(曹晏豪饰)原本平静的生活带来不少冲击。 原本打算安静展开新生活的王翔,却因一桩交通意外事件,让他的过去被曝光,却也因此与大学时期的女友沈雯青(夏于乔饰)意外重逢。此时又遇上因缘际会下认识的青少女意外失踪,警方、少女的母亲,和当年受害者的家人都认为是他再度犯案…… 当大家认定的加害者,变成了无处辩驳的受害者,他要如何突破社会的歧视、获得被害者家庭的原谅,重拾平凡的人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列奥纳多临沧的诱惑孽海恩怨扫毒2:天地对决生死钟声小鬼神偷大哥大致命的瑜伽睡魔路从今夜白之遇见青春回路阳光萌星社命运之河海上繁花死亡夜线剧场短篇假面骑士圣刃不死鸟的剑士与破坏的书哦!文姬沦落者之夜蜜月我的妈荒废青春死胎头脑特工队青空蠢货子夜归如沐爱河反乌托邦毛驴上树拜托了!别宠我第五季曼达洛人第二季

《噬罪者》长篇影评

 1 ) 乐观大陪葬?

1. 并不觉得替人承担罪责并缄默一生就是保护,弟弟到最后都没有学会「负责任」这件事。

缘起于何呢?

怕是早就埋下了种子。

2. 哥哥一个成年人,即便心地善良,有了第一次的事件,对于青春期的女生,且是容易胡思乱想产生情愫的女生,为什么毫无防备警惕之心?

女生种种迹象都有表明,为什么不保持距离?

3. 对于一个渣男,竟然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谅,毫无底线原则的爱,实在可悲,从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而活。

4. 妈妈也是,当初儿子入狱将责任全部推给女主,出狱后态度又转变很大。

难道不是因为有前科还能有愿意接受的女生就很不错了?

也是很现实。

5. 一个女生谎话连篇,已经是惯偷,都到了害死人的地步,竟然丝毫没有悔恨之心,还是满嘴谎话,使唤起别人也是没有一丁点的麻烦,不好意思的感觉。

对于这些,竟然都没有后文了。。。

让人心寒。

6. 所以一部说是讨论人性的剧,其实是一个哥哥帮杀人犯兼出轨弟弟摆脱罪行的剧?

做12年牢出来还能和女友如此默契的感情,好像也就过了12天一样哦🙄7. 太多了。。。

无力吐槽,除了演技在线外,没什么可说的了。

总之,十分无语的一部剧,开始看期望很多,最后连期望值都没达到。

 2 ) 久视深渊,便成恶龙

这部剧探讨了很多有意义的内容。

犯罪心理有时候人会低估自己犯错的能力和代价,却又高估自己底线的坚硬程度。

我挺喜欢噬罪者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因为这两部剧离开了原生家庭的议题,当这个看似大罪之首的归咎点不再存在时,那么衍生出其他的情节和走向,再探讨人性,至少不再那么苍白无力。

在剧中,王杰高估了自己对所有情况的掌控能力,直到自己建构起来的一切在他面前一步一步坍塌,随着坍塌的,其实是王杰的自尊和身而为人的存在。

他只对哥哥表达过自己自卑的情绪,其他大多时候都隐藏得很好,尤其是在和女人们打交道的时候。

从他接触晓君、带晓君回家,到夜里失手捂死晓君,再到哥哥顶罪刑满出狱后的安排,再到交合人妻的事情露出,未婚妻杀人入狱。

他最终在女子监狱外面吹灭的蜡烛,不知道,是吹灭了他自己,还是拔掉蜡烛后,会是一个新的人。

人妻潘太太,说了一句很亮眼的话:“寂寞是会杀死人的”,和她随之殒命相呼应和,算不上太牵强,但也的确是她把自己一步一步往火坑上推的,推的同时,也把怡安从岸上推到了水里。

呼应片头每次都会出现的那一幕,即晓君沉入池塘底。

那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窒息感,没有解救措施,没有任何机会,没有生还的后路。

而怡安,从一个安静周到的女孩,到一步一步发现真相,被血淋淋地撕开在面前,她以为自己足够伟大和宽容,可以拯救一个12年一直活在内疚中的男孩,可以挽回一个出轨又巧舌如簧的男人。

虽说最后的剧情有点陈词滥调,也不太符合逻辑,但它某种程度上,是贴合人物的心理情感走向的。

善恶一念,谁又能分得那么清楚。

雯清何其无辜但又何其有幸,她是那个坚守底线的人,纯粹,但她对宋克凡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路人暂且不表,标签和偏见总是毁人不倦。

回到王翔身上,自己虽然是主动为王杰担责,但其实王杰早已背负了两个人的人生。

某种程度上,他剥夺了王杰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机会。

而他在阿标无辜致死的那一刻,也的确是想过亲手打残芷玲的爸爸,为阿标报仇。

万念起始,一念就再难忍了。

直视骄阳欧文亚隆用《直视骄阳》这一本书来探讨死亡议题,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噬罪者也通篇围绕死亡议题来展开,人在面对丧生者的时候,如何面对自己心中的缺口,如何面对那个造成遗憾的人,又可以用什么来告慰这份丧失呢?

施害者、受害者、拯救者总是不断转换的,而这两部剧的探讨至少都让人看到了这些人是活生生的,他们的生存势能一直是动态变化着的,有自己所执拗的地方,有自己所温柔的地方,有自己所信仰的、坚守的地方,也有自己真的无法面对难以跨越的地方。

有些事情无法和解,有些事情,需要更进一步,才有和解的空间,但踏出这一步,往往绕了半生的弯路。

更生人我是一个闽南人,听着台剧里的台语,那是家乡的口音,是一种很亲近的感觉,平安福和拜拜,也是我妈日常会做的事情。

跨火盆,也是那的习俗。

在老家,进过监狱的人,都需要在门口跨火盆,吃过韭菜之后,才算是正式回了家,重新成为这家人。

而且,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拜托给老天,拜托给各路神明。

谁家都害怕自己家出了什么歹孩子,那是一条无穷无尽的被指责、饭后闲话的谈资之路,没有人真正关心你发生了什么,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臆想来脑补掉你的理所应当。

所以,更生人,听起来是要重新做人的样子,但其实,人们心里想的都是狗改不了吃屎。

所以,我更倾向于更生人是龙哥这样的,很多事情只能自己来做,路需要自己重新开,人生,需要自己把土翻一番,让主观能动性生长出来了,生机看起来就在前方。

就此。

 3 ) 《噬罪者》

这是我看台剧(除去童年偶像剧外)有史以来第一部想要吐槽结局的剧,谁懂!

这种用心追完一部剧却被结局哽住的无语!

跟意难平有点相似,这种是实打实的憋屈!

能够理解编剧或许想反映“这就是现实”的用意,但弟弟王杰真的就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吗?

难道真的因为妈妈说—如果他去自首了,哥哥十二年的牢就白坐了?

那哥哥为他顶罪而失去的十二年的原本可以鲜活的人生怎么算,因为他而死的唐娟和她肚子里的孩子怎么算,为他失去理智而杀死唐娟后坐牢的洪怡安怎么算~他就算带着愧疚过这一生,也不足以抵消他所犯下的罪孽。

虽然这部剧里不止他一个人有罪。

还有李春生虽然作为受害者家属,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活泼可爱的女儿,是可以选择不原谅和不放下,但最后把王翔绑架以及对他拳打脚踢泄愤甚至进行侮辱,进行生命健康权的侵害,也可以因为王翔一句轻飘飘的“我喝醉了,摔了一跤”就轻易地不追究~那这部剧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了~更何况王翔已经坐了12年的牢也付出了代价,并且真正的凶手也不是他~虽然不可否认,李春生这个人物确实是这部剧的一个亮点,也是塑造得很生动、很深刻的一个形象。

同时还有陈芷玲这个角色,阿标因为她而被误会偷了2万块,绝望地选择抢劫超市回到狱中却在最后关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王翔因为她离家出走而被李春生认为再度杀人而绑架,她也可以哭着道道歉就完事了?

更何况她还偷过潘奶奶的3万块和偷过潘天爱的粉红隐形眼镜,她妈妈也参与了绑架~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的案例,但你作为一部觉得自己有追求的电视剧,你不应该宣传法律的公正性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吗?

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追了部烂剧。

这部剧的主题其实特别好—“更生人”,正如它的简介“当大家认定的加害者,变成了无处辩驳的受害者,他要如何突破社会的歧视,获得被害者家庭的原谅,重拾平凡的人生?”,但剧里的事实却并不是这样,作为噬罪者主角的王翔,选择了一味地忍让,大度到可以以命换命,我真的理解不了。

其实它里面还有很多情节可以探讨,譬如原生家庭,譬如婚内出轨,譬如爱情,譬如哥哥对弟弟这种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畸形的爱,但这些情节都有很多瑕疵,想表达的太满太多,却不够到位和深刻。

唯一让我觉得很好的地方是王翔作为“英雄哥”被爆出的那一段以及它的镜头—“朱大哥拿着啤酒瓶走向王杰,让观众以为朱大哥是要砸他,然而却并不是”,“唐娟看着自己的婆婆(潘奶奶)马上要摔下楼去,她的眼神变得阴狠凌厉,想推她,却没有推”,在我看来,特别有意味,是不是寓示着善与恶只在一瞬间,只是看你怎么选。

还有哥哥与弟弟在一起玩耍、放风筝那些镜头,也从侧面看出哥哥对弟弟的宠爱,包括他想去撕那张两人拿着风筝的合照,却发现由于粘得太紧被他撕坏了一部分,他马上就选择了停止,也足以体现他对于弟弟这个亲人的重视。

这样有巧思的镜头语言我真的很喜欢。

或许人无完人,作为观众,可以体会到导演满满的诚意与用心,也可以感受到编剧对于每一个人物的精心刻画,但想用10几集的时间把一个故事讲好,很考验功力,也很不容易。

在我看来,它终究还是太乱了。

“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但很难去爱犯罪的人,只希望我们都能多一些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去消费自己或者他人,让自己活得更理性一点,更真实一点。

 4 ) 摒棄成見,用不同的角度檢視事情的本質,才有可能接近真相!

本劇讓人反思這世上有許多人性探討的灰色地帶,尤其是檢討自己平時看到的事件背後,是否還有不為人知的因果存在?!

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首開探討”無差別攻擊事件、司法精神醫學、修復式司法與媒體如何報導重大刑事案件”之先河的影視作品,那《噬罪者》可以說是接力延續《與惡》的劇情軸線,進一步鋪展那些遭判刑定讞入監服刑的受刑人,一旦假釋或刑滿出獄後,所面臨的社會現實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另《噬罪者》劇情主軸為探討更生人與社會排斥的關係,但內容不說人權、不高聲疾呼去標籤化與去污名化,更不談修復式司法的問題,相較於《與惡》溫暖明亮的結局,《噬罪者》試圖展演透過被害者家屬所懷抱恨意的「私法」,去實踐他心目中的「正義」;陰暗、暴力且發洩式的復仇,宛如當代社會的真實寓言。

《噬罪者》英文片名取自甘地名言「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原是改編自楊念純編劇原著《越界》,其曾榮獲電視優良劇本,劇名雖改,但劇本仍忠於原著的基調。

編劇選擇用一位更生人做為主角的反英雄主義,並希望能夠突破台劇男主角高富帥的窠臼。

從角色出發帶進故事,讓我們能夠深入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道德、法律與愛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時,看到人性的美好和黑暗。

《噬罪者》在劇情的結構安排上,並不意在側寫王翔的獄中生活,我們無從得知王翔的監內處遇為何?

也未能認識到監內的「教化」是否足以令受刑人自新?!

而是選擇以家庭劇的類型模式包圍更生人的主題,透過主角王翔的出獄後,面對社會所面臨的種種阻礙與困境,包含王翔家和其雇主家的家庭成員個性和互動,折射出王翔貼有更生人標籤所背負的有形、無形的社會眼光,那如影隨形的污名與歧視如甩不掉的陰影,隨著一次次的就業困難、社區歧視,以及對更生人是否會「重操舊業」的根深蒂固質疑,不斷地提醒自己身為罪犯的事實,即便已獲假釋資格或刑期已滿,但罪不因刑滿而消失;「重新開始」成為承載了開天闢地的恢宏重量。

然而,卻沒有什麼比重頭來過還要更為困難。

殺人犯憑什麼假釋?

一條人命只要關12年?

被害者家屬那句質問警官的「你覺得公平嗎?」將家屬的憤恨不平現實且寫實地予以再現,這樣近乎原始情緒的展演,反而令觀眾有著滿滿的既視感。

在《噬罪者》劇中,有兩個角色設定最發人深省,一是陳芷玲的賭徒父親,二是被害人李曉君的父親李春生。

芷玲的父親原在工地擔任監工,因一場工安意外而不良於行,日後沈迷於賭博的金錢遊戲,希望能一夕翻身,好扮演稱職的父親一角。

而李曉君的父親則因12年前那場喪女之痛,終日鬱鬱寡歡、像是活在一層又一層暗黑無際的永夜中回憶過去,又因過去的苦痛與傷悲而讓自己更陷入萬劫不復的情緒低潮中,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復仇」是他解脫的方式,也是他實踐心目中所謂的正義的手段。

然而,陳爸因沈迷賭博耗盡家財,走投無路之際竟教唆女兒行竊(他說是「借用」)供他花用,卻對女兒與王翔等更生人的互動大有意見,要他「不要跟前科犯在一起」。

而李父作為被害者家屬,面對女兒遭殺害棄屍的悲慟,以綁架、凌虐王翔的方式追求他要的公平正義。

這兩個父親在王翔面前所犯下的「刑」,若在天秤上秤量,恐怕僅是刻度的差異,卻在「罪」上,顯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什麼是罪?

什麼是刑?

刑滿了而罪不曾消失,那麼未被量刑的罪,就無需受道德上的責難與法律上的追訴嗎?

作為這場戲的局外人,我們又該如何給予角色行為之評價?

若覺得殺人犯竟可假釋,那麼對於李父採取凌虐般的私刑行徑,是認為大快人心、罪有應得、死好?

還是在法治國底下無法同意這樣的極端行為?

這些「罪」未被論斷,那麼「刑」便僅是法律上的具文。

又王翔所背負的刑其實來自為手足的頂罪,那麼,若將陳父、李父與王翔三人擺上善惡的天秤,又會是孰重孰輕?

雖然《噬罪者》或因家庭劇的類型而開展過多條家庭成員的敘事線,以致於結尾令人有種收不回來的突兀感,但綜合而論,《噬罪者》正因為這樣的類型設定,讓王翔的生命經驗得以完整地展現於觀眾面前,並以家庭成員間的彼此互動,打磨王翔的角色個性,是如此溫柔、敦厚、體貼與保護家人。

這樣的安排或許可讓觀眾更立體地認識身為一名更生人,他是否如前科所顯示般地充滿污點?

還是他與你我一樣,首先先是一個人,接著是受刑人,最後才成為更生人呢?

我用罪與罰拼湊生命殘破的自己-王翔-

我的愛,死於李曉君消逝的那天起-王杰-《噬罪者》十分注重拍攝細節,劇本除了在既有寫實田調的基礎下,在拍攝前置期,導演同時參與了紮實的台中監獄田調,實際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細節。

而為了完整還原莊凱勛在獄中狀況,導演捨棄已廢棄的監獄搭景,特別借到還在使用的新店戒治所進行拍攝。

導演說「因為監獄管制嚴格,必須要同進同出,配合監獄的時間,手機也被列管,連一個小道具都不能少,要確實清點完畢才得以進出。

早上八點到監獄現場,等所有人完成安檢,都已經快十點了,拍攝時間其實很短!

」而裡面飾演法警的人,實際也是監獄的戒護人員,多方努力才能讓出來的效果可以讓觀眾更去相信也認同整齣戲。

本劇寫實基調比較沉些,雖然不至於太沉悶,但和商業節奏相比還是稍微慢些。

在調性節奏上可說是介於連續劇和人生劇展(電視電影)之間,加上是走家庭劇慢慢揭露角色關係和性格的模式,而非事件舖排緊湊的方式在開展劇情,所以觀影者是否會因為角色的心理刻劃及演員精湛的演出而深受吸引,以致於願意去追劇,就是最為關鍵之處,甚且牽涉觀眾過去的觀劇習慣。

其次,本劇由曾獲金穗獎肯定的賴孟傑與張亨如雙導演執導,他們從短片到電視電影,各自累積了豐厚的創作歷練,能把角色與複雜劇幅的「噬罪者」,掌控出懸疑推理中帶著藝術氣息的節奏質感與戲劇張力,令人驚喜與期待。

其中多場戲的鏡頭構圖與視框出色,包括一場莊凱勛發惡夢、夢境他做助教時在校園被學生追逐、頂樓陽台灑落考卷、考卷飛落的畫面襯托摩天高樓錯置的天景;抑或第2集「秘密」,莊凱勛與女友夏于喬仰看巨型飛機從頭上呼嘯而過的刺激浪漫拍拖 ,視覺手法皆富創意。

附註:本劇因涉入殺人罪入監服刑的王翔,在服刑12年後終獲假釋機會,而假釋依據則規定在刑法第77條的三要件中,即「有悛悔實據」、「刑期已執行超過一定時間」、「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審查核准」。

事實上,受刑人要獲得假釋需通過重重關卡審查,不是符合假釋資格便得以一律假釋(同時也絕非所有受刑人都可以申請假釋,如死刑犯、三振條款,以及犯與妨害性自主相關的罪,接受輔導或治療後,經鑑定、評估其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者),獲准假釋後,雖然意義上受刑人從監所管理轉向自律,但依舊受到一定程度的政府監管,而假釋中犯罪遭判刑,假釋更會遭撤銷。

一名因殺人罪判刑入獄後假釋暫獲自由而復歸社會的兒子,背負這樣的罪名回到社區,有時候連作為自己的「親人」,都難以避免以偏見,或婉轉地說是家庭的包袱來看待..。

導演:張亨如 / 編劇:楊念純法律上認定的罪有清楚的犯罪事實,可是罪的界定真的就只在「有形」的「行為」上嗎?

當我們看到一個罪行深重的人,憤怒、恐懼、謾罵似乎是必然的,但在下評斷之前,你是否了解事情的全貌?

愛本無罪,許多罪行卻都是因愛而生,為了愛而犯罪,是不是都值得?

 《噬罪者》的故事是以犯下殺人案的王翔以及小他八歲的弟弟王杰兩兄弟為核心。

王翔殺了高中女生李曉君,並將她棄屍在池塘裡。

王翔付出代價,坐了將近12年的牢。

王翔假釋出獄,王杰和母親終於盼到這一天,但因為當年王翔犯下的案件,他們多年來一直承受著很多壓力,王杰甚至在王翔出獄前,都未曾向身邊的人提過自己有個在坐牢的哥哥。

在發現家人對自己的隱瞞、社會的眼光、以及被害者家屬一絲未減的憤恨行為後,一向正向的王翔這才發現自己其實只是從一個小籠子換到一個大籠子裡。

劇名《噬罪者》看起來很像是一齣犯罪、懸疑、推理劇,但其實是藉由一個假釋犯出獄後的生活,來探討人性。

為了還原你我所處的世界,我們捨棄類型片的包裝,以寫實的美學基底和拍攝手法來呈現。

會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我一直相信當戲劇世界愈貼近真實生活,觀看者就愈容易去相信這些故事角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去察覺這些角色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本劇所探討的人性糾葛,就存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因為嫉妒、憤怒、執著、恐懼、懷疑,而產生了不好的念頭,但亦或,我們更常不自覺的「以愛為名」對身邊的人索求或控制,這樣的人性若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種「罪」的。

但我們不談宗教,只是想用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呈現某些社會現象,給觀眾思考的空間。

不奢求認同,只要能夠理解,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多一些柔暖和溫度。

更生人標籤而來的阻礙,莫過在就業上的屢遭碰壁。

事實上,出獄後的復歸之路,若無從監內便進行一系列的職業訓練與重新與社會進行連結,直接在假釋或刑滿離監回歸社會後,期待他能自力更生,這樣的設想未免過於不切實際。

在劇本的架構上,每一集設定了一個小標題。

有的標題提示出那一集的重點,第一集男主角王翔出獄,小標題是「自由」,他重新回到社會,但是更生人的困境讓他一度懷疑這是個不需要他的社會,他真的有享受到自由嗎?

第四集標題「感染」是抽象的,媒體不斷報導同一則新聞,那種影響力就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對很多人都會造成影響。

第五集「失眠」,劇中好幾個人因為發生的事情而困擾,難以入睡,在這一集裡安排了三場夢,表現出三位角色的不同心理狀態。

每一集的標題可以給觀眾不同的想像,讓觀眾看到劇中角色的另一種面向,用人物帶出故事,用故事的發生,改變人物。

在選角上,很早就決定由莊凱勛來飾演王翔這個角色,有別於他先前給觀眾的印象:深邃的眼神、獨具爆發力的演技,這次,他以一個內斂、壓抑的狀態去詮釋一個經過多年牢獄洗禮的假釋犯,沉穩的演出,十分有說服力,他不慍不火,讓這個角色非常生活化並且更為立體。

而擔任汽車業務員的弟弟王杰,則是由這兩年戲劇表現愈來愈亮眼的曹晏豪來擔綱,他在面對家人、女友、客戶和同事時,有非常多面向的詮釋。

劇中兄弟倆人有幾場令人印象深刻的對手戲,深刻的表現了一種手足之間最直接、自私、甚至是最無賴的情感。

圖上至下:沈雯青(夏于喬飾)、洪怡安(林子熙飾)、唐娟(蔡淑臻飾)幾位女性角色:王翔的前女友沈雯青(夏于喬飾)、王杰的未婚妻洪怡安(林子熙飾)、王杰的客戶同時也是另一位女友唐娟(蔡淑臻飾)也都精彩詮釋了女性在感情裡的不同狀態和樣貌。

夏于喬演出知性、自主性很強的女記者,在面對現在男友和前男友王翔時,她有不同層次的表演,精準地掌握住這個角色。

林子熙在劇中的形象是個溫柔、無害的好女孩,她拿捏得宜,前半段是個很溫暖的人物,後面的情緒翻轉則是令人眼睛一亮。

蔡淑臻飾演的是有外遇富太太,玩愛情遊戲玩出她認為的真愛,心境上的轉折和遭遇,讓人對她又愛又恨又同情。

最後特別一提,雖然更生人不是本劇最核心的主軸,但為了瞭解獄中生活及更生人的心情和處境,我們在做田調時,實際走訪了北部地區的幾所監獄,以及訪談了為更生人就業不遺餘力的陳興餘大哥,讓我深刻體會到現行制度下更生人重返社會的無奈和窘境。

但很遺憾的是,陳興餘大哥在今年初因病不幸離世,希望他在天上能夠看到這齣戲,也盼他的精神能永留延續。

選擇和大自己20歲的男人結婚,物質生活無虞也被受寵愛,但是後來遇到愛情,意欲為自己革命一次的決心!

-唐娟-

黃致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身為辯護人,我曾不只一次目睹高踞法檯的藍袍法官,以輕蔑或嚴厲,或二者兼而有之的語氣訓斥被告,內容多半是被告為何小時不學好,長大為非作歹云云。

這時,我多半備感難堪。

為了司法感到難堪。

那多半是在我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設法蒐證,去說明刑法第五十七條所誡命要求法院逐一盤點的犯罪行為人脈絡之後。

法院的回應,似乎某程度在訕笑著辯護人的無力,映照著被告的蒼白。

那時,我心裡總難免要前思後想,該不該就著刑法的原則說出那句傳說中的名言:「去恨那罪,但要愛那犯罪的人。

」(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這不正是刑法第五十七條要求法律人在面對犯罪者時所必須權衡考慮再三的「噬罪條款」?

這話,據說語出聖雄;話頭聽來輕巧,但在當下的台灣,乃至於當代許多自詡為民主法治的先進國家,看起來卻是那麼不合時宜。

別說去愛,有誰願意給來自社會底層的罪人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

「恨那罪我懂,但憑什麼要我們去愛那犯罪的人?

」如果當今的台灣社會對於犯罪與犯罪者可以發出一波集體的聲浪,我想大概會是這樣的聲音。

「犯罪者該死」,「亂世用重典」,毋寧說是在當今民粹主義思潮當道的各個社會(是的,不僅是台灣)所興起的一種容易廣為接受的直觀想法。

畢竟,在各式各樣的成功哲學、奮鬥故事的「自由意志」、「人定勝天」假設背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各式各樣的成功傳說催眠。

於是,我們要求孩子要有「狼性」,我們期待身邊的人要「堅此百忍」,卻忘了個人從一出生開始,無論是遺傳的,環境的,身心的,或者是社經地位的,就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根本是自己甚至窮一家之力,全然無法掌握的。

我們忘了:人類有多麽無力蒼白與渺小,竟然轉而擁抱成王敗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放任弱弱相殘。

我們忘了:社會是一條滔滔長河,個人一旦落水,大多數時候只能隨波逐流,看命運之力把你帶向何方。

猶如我們觀看《噬罪者》時,面對王翔的境遇所生的心情:要去指摘一個人曾經犯過錯,是何等的容易;但是要去理解犯罪者之所以犯罪背後的成因、動機與脈絡,進而檢討體系,進行防範,要耗費何等的氣力,又是何等的艱難?

觀看劇本書的過程,不免令我想起雨果的《悲慘世界》,Jean Valjean出獄後被迫用假身分換新生活那一段。

可現代有誰能逃脫體制的掌握,真正重新開始?

太多這樣的被告多半後來就是淪入無力的輪迴:犯罪—受刑—離開監所—進入更大的牢籠(社會)--被拒斥—犯罪。

端看命運的長河最後決定把他們帶向何方。

我們學會去恨那罪,也恨那罪人。

到頭來,又有誰來原諒我們的罪?

有著嚴格的退休軍警父親,感情豐富也渴望愛情,對於王翔少女情懷的心儀崇拜,源於想把愛說出來.. 然而,我的死,是串起所有人的痛苦根源所在-李曉君-

 5 ) 我们可以选择宽容吗

想打五星的,看完最后一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最后的结局都是些什么鬼啦,生硬到不行,真的很气。

是很好的题材,更生人,主角是个代弟弟坐牢的大三男生,这牢一坐就是十二年,出来之后难得的克制和隐忍,似乎这十二年的牢狱除了让他更加沉稳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他理所当然是主角,不仅是周围人,连看戏的人都想知道一个犯过错的人到底能不能真正悔改,遇到冲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我很惭愧,虽然希望他得到很好的待遇,但如果我是身边人,我可能做不到不用有色眼镜去看他,我知道这对于更生人来说是不稳定的空气炸弹,但我没办法。

可能这就是这些人做这部剧的初衷吧,希望改变一点大众看待更生人的方式,哪怕一点点。

王翔一开始做司机的时候,真的看得出来是个很聪明的人,可能入狱前做过助教的原因,很知道怎么对付叛逆的小孩,看得真的很解气很舒爽,也就没怎么去琢磨他的过去到底带给他什么,然后带入,慢慢铺开剧情,讲他出狱后的生活,偶尔插叙当年的细节。

侦查队那个王队长也说,王翔看着也是不可能做这件事的人,可是他就是凶手,这大概是铺垫吧。

全剧没有怎么解释他为什么代弟弟坐牢,事实上全剧下来很多留白,没有过分渲染,更倾向于平直叙述,是比较客观中立的叙述风格,挺棒的,这个题材始终是很大胆的尝试。

很值得唏嘘的,是周围的人看待更生人的方式。

邻里街坊提起更生人就深恶痛绝,家人因此搬了好几次家。

受害者爸爸一直放不下女儿的死,一心想要置王翔于死地。

抓捕王翔的侦查队队长,眼里一直有怀疑,根本就不相信他会悔改,一有风吹草动就抓他去侦讯室。

媒体的相关报导,充满了明晃晃的指向和暗戳戳的怀疑。

整个社会环境就是不友好的,充满恶意的。

想要重生,真难啊。

怡安是被编剧抛弃了的,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连杀了人坐牢,也是淡淡地一笔带过。

但她为什么会杀人呢,连受害者爸爸都能在最后一刻收手,怎么她就不懂。

怡安的内心就没有真正地表露出来过,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写吧,就连她知道小杰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她什么都没做,连思想挣扎都没有,就选择不离开他,这个选择还是在知道小杰出轨不久以后,爱情都这么盲目的吗。

然后去见小三,没有发神经,连下手都很安静,很恍惚,没有一个细节经得起推敲。

 6 ) 你们那儿的12年我还以为是12个月

12年之久爱情默契没变,12年之久李晓君他爸他哥还在幻想她在,妹妹衣服还能完好无损拿给止玲穿,12年之久没向妈妈透露哥哥是顶替的。

最狠的还是平时那个最蔫儿的,烟灰缸砸一下算了,还能不停地往死里砸,一尸两命,口怕,王杰杀人还只是失手闷死。

王翔人物塑造的太高大全了吧,他弟杀人才高中,不是会判的更少吗。

伟大到没有一点点自私的男主。

 7 ) 比一辈子坐牢更悲哀的是一辈子被罪恶感折磨

这部剧真的蛮压抑的,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想不到结局是这样的,弟弟没有坐牢,弟妹反倒杀情妇入狱,哥哥和旧爱在一起开始新生活,但是所谓重生真的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吗?

我不知道,至少社会上的成见是在的,人死了,他是凶手,这是认知,也会产生信任危机,杀了一个会不会杀第二个。

就算我看完了全剧,知道他没有杀过人,还是会想如果我是里面的其中一个人,我也会害怕的。

因为连平时看起来柔弱乖巧的弟妹都会拿起烟灰缸砸向另一个女人,我只能说那个王杰真的不值得你这么做,帮他隐瞒杀人的事我理解,但是因为小三怀孕激情杀人自首,我不理解,大好人生断送,她看过大哥出狱的样子,她这么不在乎自己的生活吗?

王杰本质上还是一个懦弱、出事就逃避、靠哥哥女人来摆平的,他帮哥哥的方式是告诉哥哥同事那个人是哥的仇人,然后害人家开枪把自己害死。

我知道那个胖大哥也有错,他心理太脆弱,被冤枉受不了,而那个偷钱的女孩更是可恶,几次三番偷朋友家和老板的钱给他那赌博不争气满口谎言的爸,为了爸做尽偷钱的事,自己也爱慕虚荣偷朋友的隐形眼镜戴,她画的画每个人都是可爱的,但是她做的事,隐瞒行踪,发短信故意让警察误会王大哥,然后自己回来看到眼镜也没有关心,如果晓君爸爸没有最后报警和放弃杀他,他就死了,而且晓君爸爸也会坐牢。

一个悲剧的发生,是两个家庭都不得安宁,晓君哥哥一直在自责自己那天没有尽快找到晓君,依靠信仰天主教来摆脱罪恶感,晓君爸爸十二年后还执着复仇,看着仇人长大出狱就特别气愤,难以释怀。

还有罪犯的家,妈妈提心吊胆四处搬家,亲戚也不愿意来往,弟弟担心哥哥的事被曝光,影响家人,甚至连感情都是问题。

十二年对于杀人来说我还觉得判得少,对于被冤枉入狱的人来说却是很长时间了,哥哥是自愿替弟弟顶罪,我只能说他自找的,他对弟弟好到牺牲了自己。

但是弟弟的心安理得又让我感到悲哀,他能在家人面前承认自己杀人,不敢在警局直接表明自己杀了晓君,也不敢说出自己和唐娟被杀案的关系,他一直是逃避的,事业有成,勤勤恳恳,做人失败。

很多事实当事人都清楚,晓君长不大了,而王杰也似乎没有长大,他一直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和勇敢诚实。

更生人的重新开始并不容易,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改过自新,那至少身边关心他们的人会很安心。

一方面警醒大家不要犯罪,不然会出狱也会像在牢里一样,心里不得安宁,被锁在小空间里,像笼中鸟一样。

另一方面,希望社会给予那些想要改过自新的更生人多一点关怀,不要把他们重新逼成罪犯,那个深渊,去过一次就够了。

罪恶并不是靠坐牢就可以弥补的,它只能惩治不能救人,重新做人得靠自己。

 8 ) 爱与恨,责任

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看过我们与恶的距离,再来看这个片子,不一样的视角。

重生,多么难爱,容易,也不容易。

顶罪真的好吗?

谁都活着不容易,被这个世界,被这个规则限制。

这个皮囊,限制了众多自由的灵魂。

谁都活着不容易,被这个世界,被这个规则限制。

这个皮囊,限制了众多自由的灵魂。

 9 ) 更生人

更生人:最近看了台湾电视剧《噬罪者》,也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拷问人性的作品,主人公王翔因为一起谋杀入狱,12年后获得假释出狱,却因为之前的案底,让他的工作环境,生活状况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毕竟很多人都是以歧视的眼睛看他,甚至有很大的敌意,还有歪曲。

大家都把服过邢的人称作“更生人”,就是说这个人坐过牢,需要重新开始,本意应该是呼吁社会对他们包容,给他们新生的机会,因为没有社会大众的接纳和包容,更生过程会很艰难,压抑,可能会被刺激回犯罪的道路。

我觉得更生人还可以这么理解,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就像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比如一个A,他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促销员,后来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某剧组,被邀请去客串,渐渐的也被导演发现,挖掘,于是她走上了演艺道路。

那么她也就不再属于过去的她了,也就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交,新的工作活动,这样的转变也可以形容是更生,重新开始,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更生只用于服刑者,那过于局限,难免狭隘,因为世界无奇不有,重新开始的故事,角色很多。

比如一个人,原来是富甲天下,成天与人斗酒、斗富,后来因为一场意外遭到抄家,所以他就一无所有,流落街头。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云游道士,在道士的点化之下,他便追随道士上山,后来终于修炼成仙,人世白云苍狗,此攻彼伐,他却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也是重新开始。

说到更生我也算是一个,我不是一个服刑者,而是一名文艺者,我是借助文艺对自己救赎,进行洗礼,从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变成一个博闻强识的人。

我选择文青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的东西,这就是我个人的华丽转身,是我的重新开始。

我刚出社会的时候,住在一个很混乱的城中村里,接触许多形形色色的江湖人,那是我的过去。

可后来的我,推崇的是圣贤,高士,君子,才子佳人,而不是流氓,后来的我也厌恶一切没有底线的丑陋,和不择手段的罪恶,我主张良知,正气。

至于后来的我反而被一些城市警惕,觉得我是威胁,这不是文艺的罪,而是整个环境的原罪,毕竟举世混浊,到处男盗女娼。

 10 ) 更生人可以重生,只不过,你得跪着!——《噬罪者》

看完后心理落差比较大,还是蛮失望的吧,一开始我是抱着《与恶》的高度来看的,结果直到结局我也没明了这部剧到底想要表明什么。

本剧开了一个很不错的头:当更生人的身份暴露后,媒体风口从“英雄哥”到“杀人犯”的急剧变化直接引出了本剧的核心问题——在社会偏见的重压下,刑满释放的更生人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被社会接纳,就像王翔说的那句话——“我以为我自由了,但并没有,在里面不自由的是我的身体,出来以后,不自由的是我的心。

”为了激化冲突,本剧区分了两个阵营:总是被怀疑但事实无罪的更生人组(王翔)和看似无害实则犯下罪过的表面好人组(王杰、 洪怡安、 陈芷玲、 李春生等),矛盾也由这两个阵营的互动逐渐凸显,可是他对人物处理的方式我真的不喜欢,比如闺蜜芷玲家境贫寒的设定来的就莫名其妙,后续剧情发展的主要围绕的就是这一点展开的,可是在之前压根没有提到过好嘛,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大小姐潘天爱,貌似她在后半部剧说的话就只有采访时的三秒钟?

这种需要的设定随时添加,前期大力渲染的角色说不要就不要了的做法我实在不敢恭维,情节倒是完整了也合理的,可是人物给人的印象缺大打折扣,还是说一切人物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凸显王翔?

另一个更大的槽点就是全剧的主旨,全剧探讨的是“更生人”的生存问题,那让我们看看作为更生人群体代表的王翔给出的回答:在家门被人贴满“杀人犯”的时候选择不报警,在身份被曝光后选择了辞职,在被李春生绑架、殴打险些死亡后仍然选择替他掩盖罪行???

拜托,你是按照法律程序出狱的,你已经服过罪了(更别说压根就没罪),如果你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配享受到正常人的权利,那你希望我们观众从你身上看到什么,一昧的忍让、妥协和退缩?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更生人也能有happy ending,但请你先将自己卑微到土里?

如果这就是这部剧给出的最优解,对不起我不认。

这部剧可以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王翔顶替弟弟罪行的行为、王杰的渣男养成、以及雯青、 唐娟的爱情观,只是故事没有讲好,可惜了这个题材,我在看结局的时候还脑补过王杰看到怡安杀唐娟后王杰接下“噬罪者”的担子,给怡安顶罪的情节,那样整部剧的悲剧色彩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只可惜一直到最后,你弟弟还是你弟弟。

不过,单就题材而讲,本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噬罪者》短评

会不会有点太浅薄了。

8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所有的事都是因为弟弟犯的错,最后反而他是最置身事外的,生气

9分钟前
  • 小香香
  • 推荐

一群圣母真是气死人了

11分钟前
  • Kilimarjaro
  • 还行

应该是那个弟弟犯错杀人的吧,有点慢哎,还是挺期待下一集的

14分钟前
  • 无聊
  • 还行

警察办案很废唉,不查视频监控的吗?漏洞。强行漂白结局。男主弟弟最后害死2个女人,都不用负责的说~?

15分钟前
  • 弥海砂
  • 还行

剧情过于俗套,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居然讲得如此拖沓,空有社会议题,但导演没有能力去深入讨论。

16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很压抑的一部剧,后期挺崩的,人物塑造情感写的莫名其妙

20分钟前
  • JKMIN
  • 还行

还以为结局里的未婚妻和王杰会跟哥哥是一个轮回。不过整部剧都算紧抓眼球,一个犯罪带来的伤害是绵延不绝的,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还蛮客观。

21分钟前
  • 陈想想
  • 推荐

很难正确评价的一部剧,有很好得立意很棒的演出和绵软无力的结尾。

26分钟前
  • 盗火线
  • 推荐

结尾太烂了,如果想做的更绝一点更讽刺一点,结尾可以每个人都疯一下,但是也就弟弟女票疯了一下然而突然刹车,一切回归平静,真正犯错的人没有得到惩罚,受害者却变成加害者,哥哥又实在太老好人了,结尾真的像吃了苍蝇一样咽不下去。

29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大家快来看圣父!开个玩笑,但确实想讨论的东西表现出来的都很浅,结果也就是个狗血恩怨情仇戏吧。

30分钟前
  • AmiLees
  • 推荐

7.5分,后半段有点疲软,永远在哥哥保护下的弟弟永远也难以面对现实,惯偷和撒谎的未成年人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可怜了贤惠单纯的弟媳,然而一切都是因果吧,不必执着…p.s.关于更生人的社会问题描述感觉还是少了那么点力度…

33分钟前
  • 那。默。
  • 还行

这演了个啥啊 高开低走 那什么烂结局 感觉又散又乱 演了个啥 小爱那个前期那么着重的角色 后期就没出现过 芷玲就这样安心neng继续生活...那个警察也是...感觉什么都想讲 什么都没有讲清楚 挖了一堆坑 弟弟劈腿是有什么用吗 感觉看到后面莫名其妙 本来还以为很不错的一部剧啊

34分钟前
  • 干物丧击
  • 较差

泛泛而谈的“更生人”议题夹杂着大量俗套狗血的感情戏,根本不配和《我们与恶的距离》的严肃相提并论。

36分钟前
  • 说明书
  • 还行

看前三四集觉得不错,到后面是什么狗血剧情?烂俗套故事,毁了一个好题材。

39分钟前
  • 风语
  • 还行

槽点太多了。很怀疑打高分的是不是没看几集(前面至少5集其实还可以)。编剧居然能写出这种每一个出场人物都让我摸不着头脑的剧也挺厉害。只看到10集20几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佩服那些看完整部剧的。

41分钟前
  • Momatcha
  • 较差

主题曲请克制

45分钟前
  • Kk
  • 还行

贩罪剧就不要节奏这么慢,全程两倍速看完刚好。全程被弟弟的任性,哥哥的妥协气的脑壳疼。

48分钟前
  • 妖叶秋
  • 还行

1、为了弥补一个谎言,就要制造更多的谎言;2、弟弟到底是何德何能,让周围的人都为了他牺牲那么多,到头来他却安然无恙啊?!或者他可能就是个扫把星吧;3、都9012年了,为什么台剧还喜欢在剧中间连放两遍过门(还是叫什么??)这么俗套的东西,我以为我在看琼瑶剧;总之是一部比较失望的剧吧,编剧开始应该是有野心的,想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最后反而让整部剧有点失焦的感觉。

50分钟前
  • 雨声虫
  • 还行

比《我们与恶的距离》更优秀的台剧,压抑、沉稳、扎实,13集的故事呈现的是一出彻头彻尾的人性悲剧,恶的连锁反应,善的无能为力,男主角清澈地犹如一颗水滴,却依然激起了人心的涟漪。整个剧集的故事看似风格柔软,情感克制、却具有着刺痛人心的力量,它告诉我们,现实就是现实,没有人可以拯救的。

5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