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贾樟柯监制而来的,走心的内心戏,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刻画了一对长期缺乏沟通,乏味甚至令人厌恶的夫妻生活。
爱情,婚姻本该美好,当度过了七年之痒,岁月冲淡了激情,琐碎取代了浪漫,我们用什么给爱情保鲜,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影片最后戛然而止,让人觉得非常突然,可是细细思索确实又恰到好处,有了解开疙瘩的萌芽,后面的故事就请各位细细评谈了。
前一分钟想杀了他,后一秒又感激拥有他,婚姻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中考验着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也许会走一些弯路,也许还在思索是否可以重新选择,然而依然还相互陪伴着前行,就是最好的表达。
去爱,是个动词,只有这样才能让爱弥漫在四周,爱是包容,爱是成全,爱是理解,爱是宠溺。
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到爱的责任巨大和对应的付出。
愿所有的婚姻都可以白头到老,愿所有的老去都是相互陪伴。
我今天,给一个人讲了这个故事。
一个女人在刚结婚不久丈夫就殉职了,女人一直一个人生活,没有孩子,两个人甚至连一张合影都没有,她说“是难过,是孤单,但是,梦中的温存可以抵御世间一切的寒冷。
”我无法想像这两个人经历过多么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年轻的时候,有多少爱值得去用一辈子回忆?
又有多少爱能有那么隽永?我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忘了去懂你》。
小陶红的眼睛漂亮极了。
贾樟柯的电影向来亲民。
这部电影,特别的真实。
有多少婚姻在经历七年之痒后还能凑合的过下去?呵呵看着挺悲哀的。
生活只剩下琐碎的时候,我还能不能羡慕别人的花前月下,读懂别人的诗情画意?
想想也是挺可怕的。
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交流后剩下的就只是渐行渐远了吧!
当年轻帅气的出租车司机要带女主走的时候女主拒绝了,她哭了。
看着女主的样子,有点心疼,她怎么那么傻不走呢?
或许,在那个时间点,她想到了那些最开始的爱情。
人啊,总是有喜新厌旧的情绪。
而我?
喜新不厌旧。
我只会喜欢同类的东西。
一条牛仔裤我穿着舒服,我不介意一样的再买一条来穿。
但是,人,怎么可能有一样的?
好多年前说过一句话“不爱了,就离开”。
现在想想,不是不爱了,只是忘了去爱。
直到失去的那一天,别怪自己作的太过了。
今天,原本还蛮开心呢。
总是有一些氛围很奇怪的打破了原本的好心情。
周杰伦有一首歌《算什么男人》。
她会遇到更好的男人。
江湖阔大啊反正,你做不到最好,就别怪她遇到更好。
永远不要因为新鲜感而抛弃一个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
还能想起每段恋情还没开始同居的日子吗?
每天依依不舍的在女生家门口告别,转身的功夫就开始思念,不在一起的时候格外难熬,见面牵起手就舍不得放开,周末的开房好像场仪式似得重要,翻出最好看的内衣内裤还在上面撒上香水……此时的彼此共同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有一个属于两人的私密空间,尽情缠绵永不分开……终于住在了一起,两人一起搬进了远不及父母家舒服的地方,可是没关系,这时的两人没有人在乎什么物质,这个空间给予的绝对自由已经足够,从此他们开始自己当起一家之主,一起添置家具,一起逛着超市买情侣牙刷和拖鞋,每一件家里的物件都是两人爱情的见证,两人逐渐变得形影不离,女生间想说点秘密,还得先约好不能带男朋友,所有场合都一起出现,偶尔单独遇见朋友,寒暄的话都是”你男/女朋友在哪呢?
“想连续24小时投入饱满的情绪去面对爱的人也许容易,连着几天几个星期呢?
——我需要自己的空间……因为同居的日子长了,需要自我空间的念头就出来了,躺在床上男生想看音乐纪录片,女生想看科幻灾难片,“为什么你想看什么就非得逼我也看?!
”总有一方这么想。
偶尔一个人玩会游戏,另一个一定会不甘寂寞的跑来气冲冲地说”你怎么不理我。
“其实两人并不需要在同一空间里必须一起干同样的事,只是两人早就习惯了”在一起“,我们只能在一起。
想要分开住?
这句话谈何容易说出口,同居又分开这是分手的节奏吧,
看了有种被忽悠的赶脚1.演员表演和场景选择布置还不错、、、、、、、、、、、、、、、、、、、、、、、、、、、、2.节奏感混乱,前半部分抓不住眼球,看的特别困3.《传奇》特别出戏,直接把片子风格往低端粗俗方向拉4. 最要命的一点,女主有一个土豪男友、有一个对她万般执着的情人,各种可怜无辜都是因为老公太怂;女主无一点人性的弱点,或者在观众面前这种弱点都被削弱了。
记得以前电视上经常播放一句广告语:“明天的明天你还送我水晶之恋吗?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婚姻里的人也经常会问:明天他还会爱我吗?
电影《忘了去懂你》也同样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部电影是女作家权聆的第一部电影,因为贾樟柯的监制,这部电影在微博上成了热门话题。
本片和许多描述七年之痒婚姻的电影一样,讲述了底层小人物面临的赡养老人、男人下岗、妻子出轨等问题,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压抑而苍白的婚姻图景,这也是激情遭遇生活造成的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最大的敌人是生活。
影片开场就展现了一个已婚女人无聊的生活场景,陶虹饰演的陈雪松在自家开的小超市里无聊的打盹、看电视、以及和前来换零钱的小年轻打情骂俏……枯燥的婚姻生活让她无聊,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吗?
”她渴望激情、渴望理解。
电影中,她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猜忌与怀疑,郭晓冬饰演的丈夫蔡伟航不但不理解她,还怀疑她和初恋情人有染,同样,她也怀疑丈夫对自己不忠。
影片中,两人互看对方手机一段充分展示了夫妻之间的不信任。
同时,这一段也展示了电影蒙太奇的力量,两人在偷偷翻看手机的同时,电影同期画外音是电视剧《潜伏》里的对白,暗示着两人的婚姻关系像间谍一样。
他们已经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了。
电影就是这样,它截取了生活中片段给人看,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的不只是故事中男女,看到的还有自己,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
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替电影中的夫妻惋惜:“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或者那样做就不会出这样的结果。
”但是,生活在故事中的人永远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些,他们只看到“生活在别处”。
电影中,女人因为男人不挣钱,殊不知男人为了干一番事业喝到酩酊大醉;男人以为女人不孝顺自己的母亲,而女人却偷偷给老人钱去买营养品;男人没钱投资,女人却冒着风险去找旧情人借钱。
他们都是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看对方,只看到了生活的一面,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对方对自己的付出。
这种理解的错位,只能造成一个结果,他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银幕面前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不管以前如何相爱,在生活的磨砺下,也经常“忘了去懂你”。
人问苏格拉底应不应该结婚,他答:两种结果都会懊悔的。
就像冯小刚在《非诚勿扰2》里说的,婚姻怎么选择都是错,好的婚姻就是错上加错。
这才是婚姻的本质吧。
片尾,丈夫蔡伟航和妻子吵完架看两人婚礼的录像,录像中,两人笑容满面,幸福溢于言表,在司仪的口令下各种秀恩爱。
两下对比,生活带走了爱情,改变了两个人。
前段时间跟老公视频,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做着自己的事情,好像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我说:“你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主动联系我了。
”他否认说:“不是吧”。
我立马把这一年的聊天记录中他联系我的内容发给他只有两三次,内容几乎是工作上的事。
我当时脑袋里就蹦出一个想法:我们结婚7年,难道我们之间就已经没话可聊了吗?
还是我们已步入中年婚姻的“疲惫期”?
在看了电影《忘了去懂你》后,我才明白不全是。
该电影上映于2014年,由权聆执导,陶红和郭晓东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下岗职工蔡伟航(郭晓东饰演)和超市小老板陈雪松(陶虹饰演)两夫妻整日周旋在中年婚姻生活中的无力、彷徨、猜忌和失望。
这部影片在豆瓣评分6.6,很多网友表示演员演技非常好,但内容空洞。
个人感觉电影把中年的婚姻生活描绘地非常真实,无爱、无性、零交流,开口除了柴米油盐,就是孩子的事。
两人很少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过纪念日,或一起陪孩子玩。
他们就像两个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这样的婚姻如何能好?
01 夫妻之间“零交流”使婚姻“空虚、寂寞、冷”陈雪松(陶虹饰演)因为年轻时和地产商杨九城谈过恋爱,这被当地人当作茶余饭后的绯闻谈论,引得丈夫蔡伟航(郭晓东饰演)心生猜疑。
另一边出租司机小吴对陈雪松有意思,外面人更是借此在蔡伟航面前搬弄是非。
再加上蔡伟航人到中年,整日为废弃的家具厂奔波也不见起色,事业上的受挫,对他也是不小的打击。
一方面受不了旁人的闲言碎语,另一方面自卑于自己一事无成,与杨九城巨大的悬殊,在男人眼里是极大的羞辱。
这些积压在内心已久的怒气,导致蔡伟航对妻子做出许多出格的事。
比如在工地强暴妻子,听信妹妹的谗言带孩子做亲子鉴定。
从他们的相处中,我看到夫妻关系最突出的问题就是3个大写的字——“零交流”。
分别表现在两个方面:1.关心对方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偷窥”获得。
电影中,两人回到家很少沟通,但又关心彼此的动向。
男人会偷偷翻看妻子的手机,妻子会私藏老公的身份证,闻闻老公的衣服有没有香水味。
他们对彼此都心存芥蒂,想知道对方的动向却不明确表达出来,这种毫无信任的夫妻关系相处起来只会消磨双方对婚姻的信心。
2.长期“语言暴力”不仅伤害对方,也会遭到“反噬”。
抱怨、责备、讽刺、挖苦、谩骂等“语言暴力”说出去只是当时痛快了,殊不知它会像一把把尖刀插入对方心上,即使痊愈也永远有“疤”。
相对地,自己也会因此变得暴躁或者情绪失控。
使用语言暴力不仅沟通无效,还会让夫妻关系越来越糟。
有一次,蔡伟航陪客户吃饭娱乐,妻子跑去找他,结果发现他和一群女人在一起。
妻子顿时就不高兴了说:“不到这种地方轻松一下就谈不成生意啊?
”蔡伟航反驳道:“你还有脸说我,你怎么不想想你自己啊?
你到网上看看你跟杨九城那些艳照。
”妻子听完气得走掉了。
女人被误会,被质疑出轨时,因为堵气不去解释反而将错就错地说“自己就是丈夫想的那样”,让误会越陷越深。
从他们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之间除了对对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挖苦和质疑等“语言暴力”对对方造成的伤害。
如果他们能放下情绪,停止“语言暴力”。
心平气和地把话说开,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来,没有解不开的“结”。
02 长期沉闷的夫妻生活,迫使双方向外寻求“刺激”。
影片中,陈雪松明知出租车司机小吴对她有意,她依然与他来往。
或许是和丈夫长期缺乏精神交流,她急需一个情感出口去释放自己,想在“一潭死水”的婚姻之外折腾出一些波澜。
有一次,陈雪松心情不好,坐上了小吴的车,小吴带她来到一个废弃的剧院,小吴站到舞台上唱起了《传奇》,并对她说:“我只唱给你一个人听”。
在歌声中,陈雪松眼含泪花,可能是想起了她和丈夫相恋时的甜蜜,也可能是太久没有像这样被重视、被关注的心酸与难过涌上心头。
在《热锅上的家庭》中,纳皮尔教授曾指出:假设不直面婚姻问题,夫妻双方埋藏和累积的情绪和压力得不到及时排解,就会有两种出口,一是把压力和情绪转嫁给孩子,孩子成为问题婚姻的“替罪羊”。
二是夫妻转而寻求外界刺激,来弥补内心的情感缺失。
女人渴望在婚姻中被倾听、被重视,而现实中她与丈夫说不上几句话就得吵架,每次都不欢而散。
由于长期与丈夫缺乏精神交流,这样的现状渐渐消磨了她对婚姻的美好寄托,转而寻求外界“刺激”。
试想下,那些白头偕老的夫妻,他们的婚姻难道就是完美婚姻吗?
不一定。
每对夫妻要一起渡过漫长的一生,一定会面临各种问题。
他们之所以能一直走下去,因为他们能直面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
03 生活让人疲于奔命,但更要对彼此温柔相待影片中,蔡伟航和陈雪松生活的环境破旧不堪,狭小的房间放着一张木板床,他们和女儿一起挤在这一张床上。
墙上挂着一个老旧的钟,钟摆已经停止摇摆。
超市过期的面包和牛奶,妻子舍不得扔拿回家当早餐,身上穿的衣服图案已模糊不清。
男人想要把家具厂盘下来,却没有资金。
虽然他前前后后为此事奔波了很久,但总感觉有心无力。
再加上妻子的绯闻四起,这一切都令他倍感压抑。
他整天夹杂在“妻子的流言”和“自己事业无成的自卑”中无法自拔。
婚姻一地鸡毛,事业也毫无起色,生活似乎快要将他逼疯了,埋怨、自卑、焦虑和无力感把他包裹的严严实实,以致于他无瑕顾及妻子的感受。
生活本不易,在茫茫人海中,两个人原本陌生的人能走在一起更是不易。
如果能给对方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彼此的平凡幸福。
04 中年婚姻真的无爱了吗?
不是不爱,只是我们没有去成长为更好的彼此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妻子因被丈夫误会和小吴有婚外情,生气在宾馆过了一夜。
那天蔡伟航拿出了当年和妻子结婚的影碟播放,看到当年二人的幸福模样时,他眼含泪花。
我想,他一定很羡慕那时那个幸福的自己,也很懊恼他和妻子为什么会走到如今陌生的境地。
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了吗?
不是的。
如果不爱,他不会重温与妻子过往的美好;如果不爱,妻子不会为了帮助他顺利盘下家具厂,不惜放下自尊去找前任借钱;如果不爱,妻子不会为了不让他为难,主动去看望跟自己有矛盾的婆婆,还给她塞钱叮嘱她注意身体;如果不爱,小吴追求她,她不会拒绝。
只是男人对女人的过往过于执着,固执地认为女人和前任藕断丝连,没有静下心来去想想妻子对他的好。
武志红说:“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如果蔡伟航能够坦然接纳妻子的过往,不对她的过去耿耿于怀,和妻子重拾婚姻最初的美好,最后也不至于离婚。
爱一个就要接纳ta的不完美,相对地,爱一个人也要为彼此不断改进,学着看见各自的付出,试着发现对方的好,去共同成长为更好的彼此。
写在最后情感作家李爱玲说:“这世上的千万夫妻,都是在柴米油盐的世俗里,见自己,见他人,见众生,践行着这世间匹夫匹妇们微不足道的喜悦和悲辛。
”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在毫无激情的中年婚姻里,你是否还会忆起当年对爱人某个时刻的心动?
你是否依然了解对方的喜好且还愿意为了博她一笑而做出努力?
你是否在每次吵完架后能反思自己,想想对方的好?
你是否有过100次想要离婚的冲动,却因为对他有一丝牵挂而不舍放手?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是否愿意为了对方,为了自己去做出改变?
都说相爱容易相守难,不过是彼此不肯退让,不过是双方没有耐心走进彼此。
不是不爱了,只是忘了去懂你!
觉得这个家庭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小男人&一个成熟女人的故事,结局就是女人终于选择重新开始新生活。
Oh Ye,为觉醒的中国女性鼓掌!!!
从开始这个小男人自己忘了母亲生日而责问妻子,到因为妻子过往的恋情而对妻子残忍发泄,最后甚至于听信流言带女儿去做亲子鉴定...(相对比妻子的行为是:再去看望有积怨的婆婆并安抚沟通,为了支持丈夫的创业去向多年不联系的过去的恋人借钱,总是努力在女儿面前保持冷静)这样不成熟、不懂事、小心眼的中国式“小男人”不要才好,才有可能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电影可以是讲故事的,故事的核心是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世界,不管是所处的现实世界,还是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每个“世界”中又不一样的故事。
导演权聆以当代城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七年之痒”的悲欢离合。
共同的世界——正在现代化的白沙城故事发生的地点,直辖市重庆的下属县城——白沙,和所有已经现代化城市发展轨迹一样,白沙城正在经历现代化。
重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出租车司机来往重庆,白沙城的知识分子要去解放碑旅游,蔡木匠要去重庆找出路、消遣娱乐;重庆成为了白沙的标杆,白沙是重庆的过去。
白沙,现在正在大兴土木,投资商人杨九城的楼盘正在兴建,网吧与茶楼土洋结合,家具厂公有制要变成私人承包,一切的一切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雪松的世界——超市陈雪松是一个来自东北的姑娘,初恋情人是已经在白沙变成大老板的杨九城,但是他和杨九城的关系也一直是白沙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现在的丈夫蔡伟航而言,也曾经为她和杨九城的关系大打出手,甚至要对女儿验明真身。
至于陈雪松而言,她的世界是要不断更新的,而超市则是通往新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超市的名字叫做“美好超市”,但是从故事的角度丝毫没有发现一丝美好的意思。
超市的地理位置,在摄影师的手中,两次定位主镜头表现得很清晰,大门正对镜头,两侧纵深到画面外。
正如陈雪松我所关注的永远是新的东西,在超市里面听的是电视新闻,每次出租车老吴来换零钱,也是问“有没有新闻”,等到知识分子要去重庆旅游,她的手中拿着的也是新闻报纸,包括把超市里面的过期的面包和牛奶给蔡伟航,趁着丈夫不在和司机老吴调个情。
对她而言,“新”才是她的世界。
蔡伟航的世界——家具厂蔡伟航和陈雪松的关系是“潜伏”的,他既知道妻子与杨九城的关系,也知道妻子与老吴的暧昧,夫妻两个人在晚上互相检查手机,晚上睡觉中间始终隔着孩子,这样的无性婚姻也许让蔡伟航压抑了很久,所以才有了山上野合施暴的一幕。
蔡伟航性格木讷、老老实实,手艺应该不错,做人也忠厚,但是骨子里面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自卑,既无法协调婆媳关系,也不能捍卫自己丈夫的地位。
一开始的他,服装上还是宽松的衣服,后来就和他的家具厂一样,先是大门锁着,接着封条封着,空间闭塞,到了后来要找老吴摊牌的时候,已经是条纹衬衣裹缚在身上,最后一种无力的抽打自己。
他的世界是家具厂,就好比他的合伙人说的一样,换了牌子就不一样。
他和他的世界就是陈旧的事物不得不接收新事物的挑战,而他的拼命挣扎却是无能无力。
老吴的世界——自由的出租车老吴是个很有趣的人,暗恋雪松,为她纹身,甚至要和他私奔。
朝气、蓬勃,很让雪松喜欢,但是雪松最后谁都没有选择,说明他和雪松的世界还是不一样的。
他们原本还可以在超市里面调情,超市里面第一次出现他们两个,一个站着一个坐着,第二次就变成了两个人都坐着,到了他们来到废墟的时候,老吴成为了舞台的中心,而雪松则与他的位置进行了对调,从一开始的暧昧,变成了正大光明的喜欢。
老吴是一个自由的、流动的人,他给雪松永远带来的是新的东西。
小人物的世界不仅仅是白沙,因为白沙会变成重庆,所以小人物也会变化。
杨九城从大老板变成阶下囚,蔡伟航从蔡木匠变成了蔡老板,出租车老吴到底会不会变不知道。
陈雪松求新,但是她也在变,奶奶从一开始不喜欢孙女,到最后对孙女的态度也在变化。
人在变,世界也在变,所以我们渐渐忘记了去懂“你”,所以越来越陌生,我们会对我们消失的城镇陌生,我们也会对已经变化的白沙陌生。
白沙是这个世界的缩影,小人物是我们自己的缩影。
豆瓣我恨你。
刚写了一篇2000字的影评突然就丢掉了,瞬间没了心情,但是既然是槽,就提纲契领的吐一下吧。
简而言之,这部片子的硬伤在于:1. 叙述能力严重不足。
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叙事,只有贴吵架。
吵架多好拍啊,那么多可以爆发的矛盾点,那么多可能的起承转合,能把吵架也平平淡淡的贴墙纸一样的贴出来也真不容易。
2. 那些无意义的长镜头。
最讨厌搞些占时间的不引起任何思考的长镜头。
这里再写下去我又要吐槽到贾导处了,暂且打住。
3. 文不对题。
导演无数次宣传描写的是疏离感,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男人和不沟通的夫妻的琐碎日子。
勉强拍拍狗血电视剧做夜晚九点档还可以,硬要贴一个现实主义的标拿到电影节上来溜就过分了。
4. 好吧其实我是来吐槽导演的三观和素质的。
事先声明,没有读过她的任何书,所以评论有强烈的个人偏见色彩。
导演后来居然在答问环节提及她觉得这两个人应该复合,也希望他们复合,但是大导演啊,如果您是陶虹,您会天天和这么一个自卑自负到极度,且暴力倾向十足,没事儿就拿着菜刀逛大街的男人过日子么?
如果您不能,您也不能要求人家陶虹就那么委屈自己不是。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作家,上次参加一站到底的某不会写中国字的年轻人也据称是九零后作家领袖,这个事实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梦想。
曾经说自己以后希望写点东西,现在我觉得,要说一不小心被人叫一声作家,那可怎么办。
生活总是囿于一角又苦苦挣扎常会导致没事找事。叙事清晰,镜头也问,只是立足点弱了。
比那些坑蒙拐骗的抢手货强多了。陶虹的表现太好。
看不下去。
开头吓一跳想怎么又是打拐,结尾不好,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
拍得挺好,可是故事太小气,也没高潮,不爽。陶虹,长得太像了。。
还算工整的文艺片,如果能把情感的黏黏答答和关系中的无法选择表现出来会更好。陶红为啥这么美
算是国产片里的佳作了
我一直讨厌套独立电影公式的文艺小片,这和那些奥斯卡系影片像命题作文一样,再加上个稚嫩的导演,毫无新意,也毫无想象力,有的只是经验和习惯。当他们把故事套进类型模板,就像命题作文,模具量产,剩下的就是把镜头拍出来,然后堆砌到一起,就像一个又一个镜头组合而已,这类文艺片真操蛋。★★
太阳自上而下,在最底层的呀,窝囊,戾气,无处发泄
公映
夫妻之间。一开始还以为贾樟柯的什么三峡好人重庆好人之类呢 竟然是处女作 加一星吧
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屁孩嚷嚷着找泪点,就这帮把脚放椅背上、满嘴跑火车的熊孩子,除非扇几个嘴巴子,否则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泪点! 贾樟柯出品、监制
选陶虹简直太失败了,蒋勤勤多好啊。整部片子不仅平庸,而且很无聊,努力刻画的矛盾其实很疲软,看这个还不如看《金牌调解》呢。
中年夫妻像陌生人
这片是正常结尾吗?像是导演实在是编不下去了。
《遣悲怀》 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唯一缺点是戏多,其他都挺好,尤其是演员,对婚姻和世俗的关系把握到位
烂尾。郭晓冬如此用力过猛,完爆我之前对他的印象 =_=
三星半。重庆郊外的一个小镇上的一对夫妻在匮乏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故事。影片很努力透视一个家庭的困境,也试图探索其背后的社会环境,但都给人浅尝辄止的感觉。必须点赞的是陶虹、郭晓冬的演出,素颜真面,张弛有度。
打着文艺片的招牌~走着伦理片的线路~却不折不扣是部伪惊悚片~那结局太深奥我不敢看啊!服了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