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徐若宣穿着学生水手服与陈坤擦肩而过的时候。
我以为,宣传把他们的意思弄错了。
这不过又只是一出旖旎的偶像爱情剧。
舞台摆在了旧时的台北而已。
只是,当我看到陈坤不顾一切的逃亡。
而两个人在最后一别时。
我却突然知道。
之前看的那一些影片介绍。
应该,都是真的。
王碧云除了回忆里那落满花瓣的小路。
那有着欢快歌声的阳台。
夜色朦胧的楼梯,相依时炽热的眼光。
还有最后离别时抓下来的那一个纽扣。
她没有。
没有他的消息。
不知他是死,或是活。
就连最后终于得到消息,却是看到寄来的剪报。
他在西藏遇到了雪崩。
她说等他。
于是,就这样等了一辈子。
因为之前看过影评。
知道陈秋水会和另一个女子结婚。
也就是李冰冰饰演的女二号王金娣。
于是总在他和王碧云在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
深深地叹息加一丝不屑。
这样浓烈的爱抵不过时间和离别。
虽说这是现实。
但男人始终不及女人长情。
王碧云身边那个小香港亦算是痴心。
但王却孤老一生。
为何你陈秋水却可以负了王碧云。
只是越看下去。
却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
爱。
对于他们二人而言。
不是对抗不了时间。
而是对抗不了那个时代。
在大时代的爱情。
总是这样的颠沛流离。
身不由已。
于是在陈秋水还没有吻上王金娣之前。
我就原谅了他。
原谅了这个男人。
我知道即使他结婚了。
他有孩子了。
他身处遥远的地方。
他的心中永远深爱着那个身穿白色洋装的富家少女。
那个第一次出远门就为了去看看他而让自己腿受伤的少女。
那个穿上他妈妈的红色嫁衣在灯光下一脸娇羞的少女。
王金娣是勇敢的。
虽然在看影片简介时,并且在她刚出现时。
她是不讨我喜欢的。
先入为主地觉得她是第三者。
事实上她最后确实果断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
可是。
她没有错。
她爱着化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
她对他说,你可以等。
我也可以等。
她跟着他到处跑。
最后跟着来到了西藏。
并且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
如果你爱她。
那你就爱我吧。
她直接这样对他说。
最后,她终于得到了他。
得到了爱她的名字胜于爱她的人的他。
但是。
两个人相互扶持。
并生下一子。
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就算没有爱情。
却仍是值得钦许的。
是的。
不是谁的错。
所以才难过。
早就听说了这部电影原本以为会是一部老套的大陆爱情故事套上港台爱情电影的模式电影带着种种的猜疑我还是看完了这部电影一口气看完的 一直守在电脑边上一部不错的电影 虽然是主旋律的爱情 但是仍然可以让人感动一个让人扼腕的故事一段让人伤心的回忆一句让人动容的誓言情节似乎有点老套 但并不媚俗可能是我们看的爱情片太多我们对于这样的唯美的爱情不愿意去相信也不愿意去赞美但是《云水谣》却不同于一般的爱情电影没有那些拙劣的爱情场景 只是单纯的爱 秋水和碧云只是开始的时候在一起。
然而片子的大部分他们并不在一起。
只是两条平行的线,叙述着故事这是不同于一般的爱情故事 :没有过多的缠绵,没有过多的激情。
只是单纯的爱,在一起也只是伴以优雅的歌声 , 美丽的画。
这就是脱俗的爱情,我们稀缺的爱情,也是为什么能打动我们的爱情。
没有那些复杂的爱情故事 只是简单的爱秋水和碧云的相遇、相知、相爱似乎很简单。
简单的到似乎有点单薄。
开始觉得这可能是影片的一个败笔,慢慢的发现原来故事都是那么的简单。
单薄不再是单薄,而是一种简约——简单的爱。
没有那些复杂的爱情故事。
没有那些琐碎的争吵和那些恼人的三角恋情。
有的只是简单的爱,实爱很简单。
只是下楼时那相遇的一刹那,只是在那眼神的短暂交流。
而当代的我们,更多的是复杂的爱,给爱附加上很多东西,让其不再是爱。
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方法。
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恻隐,简单的爱让我们为之深思,的确简单的爱是影片的成功的一个亮点。
没有那些虚幻的爱情假想 只是真实的爱秋水和碧云的爱情被有些人评论为虚幻的爱情,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爱情假想。
我却不以为然: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爱能穿越时空的距离吗?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爱能跨越空间的距离吗?
有的人不相信,有的人不相信。
我想借用一个哲人的话:“ 没有经历过生活就不要去谈生活 ” 相同 “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爱情就不要去谈爱情”曾经有个很奇怪的想法:让老人们去评论这部电影中的爱情,他们会怎么去看,我不知道 ?
或许经历了才知道吧!
但是电影中的情节却也击破了所谓的不切实际的爱情假想。
秋水和碧云没有再相会,永远没有再相会 为什么呢?
我想这就是现实!
没有完满的爱情终结。
只是现实 ,六八年的台海不能相见。
但是爱情的亮点,两条不能相交的交点在于金娣的改名。
这个改名让秋水和碧云再次相聚 尽管不是真实的相聚,甚至根本不能用相聚这个词。
但是我想改名是这部片子另人回味的部分。
或许是面对同样深切的爱情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选择那份容易得到的;或许是当爱情以成无法挽回的回忆时,学会一种妥协、一种放弃;或许是对爱情的依依不舍,依然记得全是斯人斯事,非要兑现自己的爱情 ,只是换一种方式 ;或许也可能是对金娣的一种褒扬。
应该都有可能吧, 应该都有理由吧 , 但是所有的猜想都以这样的结尾击破了所谓不切实际的猜想 说完片子的主要部分 ,我觉得有必要说说片子的画面,片子开头那个长镜头确实很到位。
以及对陈坤的几个特写,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一张不一样的脸。
还有那迷人的台湾风景,着实与这段爱情故事相得益彰。
同样的简单,同样的美丽,同样的另人向往。
只是觉得不足的是结尾的那只雄鹰电脑制作显得很拙劣,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knot26.html云水谣 (2006)本片获得2007年第2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影片讲述一男两女的爱情故事。
一个新潮的女人在上海、台北、西藏游玩,打算写出姑妈的爱情故事。
姑妈接到侄女电话后,开始回忆往事。
在四十年代的台北,男主角是姑妈家的英语家教,很快他就与姑妈产生了爱情。
即使姑妈的母亲辞退了男主角,她还是跑到农村扎到了他。
之后,姑妈与男主角的关系发展很快,马上就要订婚了。
可是男主角是左翼分子,因为二二八事件他不得不离开台湾。
临走前,两人生离死别,姑妈给了男主角一支钢笔,而自己只得到一粒纽扣。
从此,姑妈就把自己当成了男主角的媳妇,经常去农村看望、照顾男主角的妈,并四处打听男主角的下落。
男主角来到大陆后,参军当了外科大夫。
男主角治病时,遇到一个上海女人。
上海女人喜欢男主角,就夺走了姑妈送给男主角的钢笔,好给他写信。
几年后,男主角来到西藏工作,上海女人也跟着来到西藏,并且改成了姑妈的名字。
男主角很感动,就与上海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
可是他们在一次雪灾中双双丧命。
身在台湾的姑妈,通过日本来的信息知道了此事,非常痛苦。
回忆完往事,姑妈通过网络视频,见到了与男主角长相一模一样的男主角儿子,因为他遇到了在西藏的侄女。
本片是一部爱情电影,而且还是一部背景设置在乱世的爱情电影。
这样就使得本片与《乱世佳人》、《巨人传》、《日瓦格医生》等这类爱情经典成为同门,虽然本片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也没有让人荡气回肠伟大爱情,却也有着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以及让人潸然泪下的纯真爱情。
所以,本片可以看做中国的“乱世佳人”,或者小“泰坦尼克号”。
因此,本片的主题主要是歌颂纯真、美好的爱情,次要则是表现几十年来两岸生活的变迁。
总之,本片是一部在中国电影中不多见的、以人物爱情故事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的电影。
这样的电影,因为它稀少,所以我给满分。
虽然电影中的爱情故事看得人肝肠寸断,但是仔细品味的话,却显得有些不符合实际。
只因为片中三个人都是一根筋!
姑妈非男主角不嫁、男主角非姑妈不娶,然后又来了一个固执的上海女人一心一意的傻等,连名字都改了。
片中这三人,虽然他们出生于三四十年代,但也不至于那么纯情吧。
这一点可以算是本片的缺点,影片编导们不能为了编织美丽的爱情而脱离实际吧?
此外,影片为了使得故事显得纯真,让男主角与上海女人死在雪灾里,避开了文化大革命,这也太昭然若揭了吧?
死得也太快了!
总之,电影为了表现纯洁的爱情故事,使得人物不符合现实,而且剧情脱离实际。
即使影片看起来很感动,但在感动之余却总感觉有那么点不是滋味。
电影拍摄方面就不多说了,本片采用了非常“数字”化的拍摄。
最典型的,就是片头精美的长镜头,将台湾民俗完全展现出来。
可见,本片在数字特效制作上耗费了巨大精力。
不过,也因为数字技术运用太多,使得电影部分画面看起来很假,最明显的是男主角坐船离开时的画面,乍一看就知道不是实景拍摄。
此外,影片画面、音乐、服装、布景等等多个方面都是金鸡奖获奖影片中最出色的。
从这些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终于进步了。
因此不管如何,本片拍摄方面在相当落后的中国电影中显得鹤立鸡群,而且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本片确实拍得很好看。
本片演员阵容强大,只是男主角陈坤的演技让人无法接受。
陈坤扮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台湾人,可是他与台湾男人的形象差得太远了,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且受共产党教育多年的革命积极分子,况且的他的表演生硬、僵化,对白说起来也是一副大陆腔。
这些使得陈坤与电影整体极其不协调,他仿佛脱离于剧情之外。
可以说,陈坤毁了这部电影。
演过三级片的徐若瑄在本片表现出彩,将台湾女人做作、扭捏的样子演绎的淋漓尽致,或者这是本色演出?
不管如何,徐若瑄将女主角从少女到中年的状态诠释得很到位。
李冰冰是黑龙江人的骄傲,她不算漂亮,但长得精致,演活了一个痴情女人。
她与男主角结婚时的表演非常真实,让人感动。
看着李冰冰出色的表演,真想不到她还当过老师。
片中另两位配角,归亚蕾和杨贵媚都是知名的台湾演员,只可惜她们都老了,只能给人当绿叶了。
其他演员表现一般,都是龙套,不多说了。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感人的爱情电影,它填补了国内电影的诸多空白。
当然,除了让人生厌的陈坤与不合实际的剧情外,影片本身也是非常好看的。
徐若瑄徐若瑄李冰冰李冰冰序列:0829The.Knot.2006.HDTV.1080i.MPEG2-NGB2012-06-04
年初在大栅栏的地摊上错过了一张旧海报《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痛惜了很久,否则可以和隔壁门上《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他的狗头》相呼应了。
今晚观罢《云水谣》,不再遗憾。
雄鹰从陈秋水王碧云牺牲的雪山旁飞过祖国的名山大川,镜头拉啊拉,直拉出一张卫星云图来,从广袤的大陆摇向一隅的台湾。
顿时,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这张激荡人心的海报又浮现在我眼前。
怪不得新闻联播播过两次《云水谣》。
回来一查导演拍过《我的九月》,我最爱的中国电影之一。
时间,你最无情。
开篇的长镜头很有味道,四八年,台北。
穷街陋巷,三教九流的风俗长卷。
但镜头落回秋水和碧云身上,马上打回原型:乏味而平板的偶像剧模式走了一遭,人物服装换一换放在2006年都没问题。
甚至秋水的头发样式和碧云的唱腔这么表面的事都时代错乱。
无论二二八,朝鲜战场还是六十年代的西藏,场面再大都只有一些浮光掠影,游走的符号而已。
完全的词不达意。
看完后,我们还是不了解那些时代,那些地方。
导演也许和碧云一样,左和右都是名词。
宏大话语不是他关注的,那大时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呢?
秋水在朝鲜战场,在西藏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碧云在台湾等待他的一天,普通的一天会是怎样的?
我们一无所知。
我,舔舔和小孩在影院笑得很没有形象。
陈坤和李冰冰搭戏的时候还好,能被后者带起来一些;和徐若瑄的对手戏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
以普通偶像连续剧的标准要求,才能勉强及格。
我看得都有点脸发烫——为这种水准的表演在一个坐满了人的影院里展示而不好意思。
不过李mm和秦汉演得很自然,赞。
现在进行时部分的戏也很难说及格。
归亚蕾是个好演员,可惜的是导演在她身上没有放什么戏,甚至没有按惯例给她留一个最后打开的黑匣子。
此外,舔舔注意到,她的侄女晓芮身上显然有没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的ABC特质,让这样一个女子游走中国,寻找一段毛时代的爱情,导演却完全没有表现她是找到了中国,还是没有找到。
他没看到这个问题,正如他没意识到从台湾来的左翼青年与当代中国的滚滚洪流之间必然存在的裂隙。
现实总要超乎人的想象。
真实总比故事更离奇。
如果不是真人真事,会有多少人相信这个苦守六十年的传奇?
有多少人会想到把名字改成和情敌一样去争取爱情?
单单写下这两句已经震动了我。
可唯美精致的电影却让人无奈地笑:这银子砸的,落地无声。
白先勇曾让一群“台北人”在台北那小地方怀恋,复制上海无上的繁华气度。
后来我们知道三十年后,比起台北,上海早变乡下了。
好在二十年过去,他们又是不分彼此。
晓芮明明在上海,却告诉碧云她在台北。
这里比台北还台北呢,晓芮自圆其说。
这时的雄鸡不再焦躁,她望向水中那一片孤叶时很从容,很平静。
当然,这一点不是此片想告诉我们的,却正是它最想告诉我们的。
结果发现她演的最差.最近看了李冰冰的几部戏,觉得很不赖,真的在用心演.演那种傻布拉吉的角色演得很好/陈坤也演的很入戏,改变了我心中曾经的白脸形象.电影主体采用后人写小说为主线来回忆.老套而不老土,但这mm的一口很不普通的普通话让情节每次返回都显得那么怪异。
总之,这个穿针引线的针实在是没弄好...卡ing...陈昆和李冰冰的有段戏还赚取了点o的小眼泪...
对这部电影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去了首映式.摄影不错,归亚蕾的演技很好,除此之外,这部片子一无是处.故事太老了,对白太多费话了,徐若宣太现代了...归根结底,导得太烂了!"最后的晚餐"那一幕,秋水被告知不能继续当家教时,立刻出现闪电雷鸣,要表现五雷轰顶也不须如此吧!秋水妈妈帮碧云洗脚那一幕,碧云也露得太不得体了吧!如次可笑的镜头比比皆是!大失所望啊!
猝不及防地遭遇了一场爱情。
蚕豆说,我会哭的,你一定要给我买包纸巾。
不,买两包。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诧异得要命,因为我还没听说过《云水谣》这部电影。
(一)徐若瑄扮演的碧云弱弱地说,“我要等秋水……”这个等待不止是一生的代价,还有父母的不解忧虑乃至痛心,还有对秋水家人的尽孝,还应该有更多,只是电影省略了。
而秋水瞪大双眼,听到王金娣说“我喜欢你”,之后,依然宝贝似地穷喊着,要将碧云送的钢笔讨回。
蚕豆手不停地开始触摸双眼,前排的女孩子停止吃东西,后排的小男生也一边喃喃着“至于吗”,一边唏溜着鼻子……而我却感动的不是秋水与碧云的故事,而是守候在秋水身边的金娣。
张爱玲写自己的爱情:“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情也许真的会让人堕入尘埃之下。
当金娣对秋水说“我喜欢你”;当她一遍一遍追随秋水的足迹,哪怕知道他心中只有一个碧云;哪怕追到体质无法适应的西藏;哪怕把自己名字改成碧云,对这秋水说,“王碧云在天上,她照顾不了你,就让我照顾你吧”;哪怕在婚礼上,她也会默默为远在天边的真碧云祝福之余,告诉王碧云,下辈子同样会照顾秋水……金娣就这样低到了尘埃,可是她心里是欢喜的。
(二)只是,我不知道,用了一生来等待的碧云,这一生是怎样地度过。
他们评论说徐若瑄扮演的碧云衰老太快,他们忘记了。
碧云如同《漫长的婚约》一般,傻子似地通过各种关系,一遍一遍,寻找逃亡大陆的秋水,这是耗尽了一生的寻找和等待。
直到一天,她那个已经开始出现老相的守候者把从日本得到的报道递给她。
哭声终于狠狠地从画面外传了出来。
也许,是导演太善良了。
他让碧云看到的是秋水死去的消息。
倘若那篇报道,说的是秋水和金娣喜结良缘的故事呢?
导演真的太善良。
他让两个人身边都有最为良善的人的守护。
只是一边是用一生来拒绝,另外一边,则有了另外一个碧云……(三) 其实,猝不及防是从电影名字打出来之后开始的。
开场整整六分多钟,就一个长镜头,从街头小唱、商贩、布袋戏、庭院、楼阁……缓缓地拉入40年代的台湾风情画中……精美无暇,只有在回忆中才能出现。
也许,故事中的爱情也只有在回忆,或者说想像中才有的吧?
新浪网问:你相信《云水谣》中坚守一生的爱情吗?
回答的结果说:52.26%的人说,“有可能存在吧”。
大家都不敢相信。
大家宁肯相信这个世界许多东西不值得也不应该用一生去等待,去坚守的。
如果为了不过几个月的爱情,甚至不过是几天的牵手,就用一生彼此去坚守,等待一个也许不可能的未来,直到白发苍苍,的确不值得吧。
想想《漫长的婚约》,连导演都未必相信那个奇迹般的结尾,把男女主人公的重逢镀上一层人间所不能拥有的圣洁的金黄。
(四)碧云用了一生去坚守。
如果依照我有限的经济学知识来论,真的是不智的人。
其实,“放下”两个字可以对应一切人。
她只需放下,以后的生活就不同了。
因为一路上的风景其实不仅仅秋水长天一色,还有更多更多的美好。
她的美丽仅仅一瞬间,开放给了秋水,就慢慢在等待着独自芬芳。
60年后,她在ICQ上看到秋水的儿子,那个大胡子的西藏男子,她在哭泣,喊叫,却怎么也听不到秋水的声音。
她在自己的画中,把秋水死去的山画成血红色。
她一生只为了秋水活着。
她其实也跌在了尘之下。
然而,我相信,她其实也是欢喜的。
即便秋水身边有了另外一个碧云……(五)猝不及防地,我遭遇了一场爱情。
尽管不曾如有故事的蚕豆般,为自己落泪,却想象身边这个空间中,也许还有一场如此的坚守。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爱情故事。
台北,进步学生陈秋水到王家做家庭教师,和王的女儿碧云一见钟情。
虽然王夫人反对两人的交往并借故辞退了秋水,但碧云还是不顾一切地找寻到了秋水位于偏远农村的家乡。
然而就在爱情之花刚刚盛开,订婚的前夕,秋水因为躲避台湾当局的抓捕而不得不逃离宝岛,一对有情人在雨夜泣别,从此天各一方、两地相思。
秋水在朝鲜战场邂逅小护士王金娣,这个勇敢的女子为了爱情一路追随,乃至最后也到了西藏,而为了告慰爱人那颗思念之心,又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
而那一个碧云,在海峡另一边翘首盼望秋水的归来,默默承担起儿媳的责任,毫不动心于长久以来爱慕她的薛子路的关怀。
两个都是好女子,一个远在天边,一个近在咫尺,一个纯洁美好,一个勇敢执着,苦苦思念、遍寻不着爱人的秋水终于感动于金娣的一往情深,从此金娣就是碧云,碧云就是我的爱人。
至此,编的人和看的人都是唏嘘一片。
每个人都那么至情至善,薛子路从懵懂小子守候到生命尽头,台湾碧云为了爱情孤老终生,大陆碧云为了爱情可以舍弃自我,陈秋水,你实在不能责怪他,在那样的年代,在生命随时遭受挑战的青藏高原,又是那样一个女子,王碧云王碧云,这个名字就是我忠贞不渝的爱情。
但倘若,薛子路改名为陈秋水,碧云会不会改变初衷而与之结合,答案想必是否;王金娣还是王金娣,秋水过不过得了自己心里那一关,不得而知。
这样说来,女人其实比男人更勇敢和坚持,就像碧云,多年以后得知秋水已然结婚遇难的消息,号啕之后依然选择坚守,坚守和回忆是她的生命和幸福,爱情则是她的信念,带血,不可碰触。
而另一个,她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只为了和爱人相依相守,能在爱人的怀中死去,在她而言就是幸福,那么,叫王金娣和王碧云又有什么区别?
毋须置疑,秋水是爱碧云的,至于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哪一个浓烈,哪一个久远,各人心中自有取舍。
但世上多数的男子,没有秋水的一往情深,却喜欢以多情公子面目出现,你是王碧云,我深情款款,曲意奉承,你是王金娣,我又怎能辜负,当自怜取。
至于不求长远,只争朝夕的那些个,这边叫着碧云,那里叫着金娣,亦或嘴里叫着金娣,心里想着碧云,难以取舍固然不会,左拥右抱唯恐不够,女人叫什么只是称号而已,但最好是有执迷不悔的几个,将自我缩至最小,将名字改了,这样夜半醒来,一个不必因为叫错名字费神解释,一个不用听到她人名姓黯自伤怀,如此一来,又倒是好事一桩了。
主旋律找到了新拍法--《云水谣》 2006-11-07 17:12:33 《云水谣》下午两点半,正佳飞扬。
开场蛮漂亮的,有一个在台北街头巷里炫技般的长镜头。
接下来颇多精致可人的细节编织,稻谷在阳光下飞扬的画面甚至有点儿惊艳之感。
优点三句话就说完了。
缺点刚可以争取用一句话说完。
拍得太电视剧了。
演员像在电视剧里表演:陈坤徐若暄表情夸张到挤眉弄眼的地步;BOYZ之一大概为了接拍这部主旋律影片,做了大量的表演功课,比如认真观摩春晚,他是用小品的方式在表演;只有李冰冰演得还不错。
或者加半个陈坤,当他演自己儿子蓄了须完全不像自己的时候。
对时间的铺张浪费也像电视剧:像男女主人公的分别场面,连电影里的父亲都得频频看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呼唤两岸统一的主旋律影片。
不过这部主旋律影片似乎有了跟以前不一样的面貌,开始追求一种明信片般的漂亮精致的风格。
或可美其名曰“学习好莱坞”。
在现在的语境中进行的这种学习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云水谣》大概是能够提供的最佳范例。
完全看得出,创作者能够掌握比较充分的资源拍这部电影,比如开场那个长镜头。
可惜拍的是这样的片子。
看上去,主旋律影片终于与时俱进,找到了新拍法,走进了新时代。
只是,这一切,跟电影,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
客观来说,云水谣不是烂片,至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满满的电影院里鸦雀无声,偶尔可以听到低声的抽泣。
唯美的画面和不时出现的动人细节让人由衷的钦佩导演的匠心。
但我只能说这部片子给我留下的仅仅是片刻的感动,隔着那些绚丽的镜头,我感触不到影片背后表面主题之后更深刻的东西。
伟大的爱情,复杂的时代,两代人的追忆。
同样的故事在《霸王别姬》里我看到的是大时代下人性的解剖与恢弘,在《玻璃之城》里看到的是对时光流逝,缘分无常的精确把握。
然而在《云水谣》里看到的却仅仅是三个人而已。
尽管导演将这三人放置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但除去大量带有浓郁时代感的物件细节外,在人物身上并没有感到太多时代的烙印。
他们只是在老老实实的上演了一场循规蹈矩而令人惋惜的爱情,时代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最表层的矛盾推动和巧笑嫣然你侬我侬的的舞台。
看电影时,我忍不住会想,那个台湾来的男孩子是如何平衡他的爱情与理想的呢?
在台湾精雕细琢的他和大陆部队的火热可有着观念的碰撞与摩擦?
从影片上看,陈坤扮演的陈秋水身上并没有那种矛盾与挣扎,信念在爱情消失时没有丝毫的动摇,更为可悲的是他甚至对命运,周围哪怕自己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
我看到的只是一个虔诚而带着追忆色彩的共产主义战士。
不知是出于某种原因或无意识,导演将大陆部分的叙述主段落放在了朝鲜战场和西藏,而那里,看不出中国5,60年代的任何风貌。
于是整个电影变成了一部在浓郁的异域美好风光下上演的打着时代背景却其实可以安插在任何时代的干净的爱情戏。
可是即使是爱情戏,陈坤扮演的陈秋水和徐若萱扮演的王碧云也太神化了。
这种标准的完美下,甚至找不到那种用来体现人性的小小的缺陷。
倒是李冰冰塑造的王金娣,是一个活生生的、会发脾气会哭会闹的人,那种小性子背后的执著和善良让人感到由衷的亲切。
并没有批判这片子的意思,精美的摄影,独特的运动镜头和调度中时时出现的画片让观影的过程不断出现视觉和细节上的惊喜。
譬如最初那组描述台湾风俗的长镜头,朝鲜战场上小战士们一边听表演一边传着一根烟抽的惬意,行驶在西藏山路上的车经过的那群玩羊骨头的小孩的风趣,还有一直追求女主角的痴情邻居鼻血流在信纸上印出的凄美。
而王金娣改名为王碧云最终和陈秋水新婚之夜的那场表白更是整个影片最感人的瞬间。
这些都是影片的亮点,让人忍不住喜爱。
然而,无论如何,比起《玻璃之城》《霸王别姬》这些同样发生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感情故事,《云水谣》太单纯,太浅白,可能过分的唯美反而遏制了影片里人物深层的表达。
因此,在那些流光溢彩,玲珑剔透的影像里,我看到的只是一张精美的贺卡,一切内容仅用几句祝福写在封面,而没有太多让人读解的余地。
不算爛片,景都很美
标题党
这是一部关于等待的电影~
李冰冰
伟大的爱情还是有的
超级感动,上大学的时候看的,哭的要死要活的!
所以说你们男人不是东西。
恶心人的爱情。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叫骂声一片 可是我却哭的稀里哗啦
亮点在开头的貌似有七八分钟的镜头,剧情真是俗俗俗,镜头运用也俗=-=
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陈坤卖萌 徐若瑄卖肉 话说徐若瑄真是没有演技 还有听梁若施说话我脑仁疼
一部看起來還過得去的片子唯美的片子~看這部片子的初衷還是那份愛情後面的那個時代背景~本來還以為有文革的,看完才知道--沒有其實自己想得到的要是有文革的說不定廣電局就不會批了~~
记得还哭了,陈坤演的很好~李冰冰演的也不错!
这部电影完全是看哭了的。
深情得太做作,选择台湾大陆分隔两地的敏感话题..爱情时代片的基础,却始终发掘得太浅,和类型相似的《滚滚红尘》一比,高下立见。
我觉得挺好的
。。奇葩的剧本,奇葩的选角,奇葩的音乐。
vivian真做作~~
......
当年哭的好惨啊